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高庆彦[1](2021)在《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优化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作为地球表层重要的地理过程,业已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领域,随着“胡焕庸”人口界线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再度热议。立足于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进行我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时空特征研究,发现与诠释了“胡焕庸线”新的科学意义。近20年来,中国快速的土地城镇化及低速的人口城镇化所产生的社会资源负效应日益显着,已成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且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在已有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指标基础上,借助主成分分析及PLS-SEM模型进行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建构。其次,借助加权求和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测算,并运用自然断点法对结果进行分类。再次,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究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用多尺度地理空间单元法对多年加权求和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进行区划研究,并对各区进行地理探测因子分析。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建构。已有关于城镇化及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多是基于内涵和外延,较少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且缺乏一个相对统一且普适性的指标体系。因此,在遵循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内涵、外延和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及复数据表分析法确定19个城镇化和26个基本公共服务测度指标。(2)中国城镇化时空特征研究。2000来,中国城镇化总体以土地城镇化发展最快,经济、人口及社会城镇化发展较慢。其中,多年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人口城镇化均值分别为0.619,0.141,0.065和0.050。在省域均值方面,经济城镇化始终高于其它三类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分异”格局。同时,低低集聚主要集中于青新藏及川滇,而高高集聚区分布在沪苏。(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时空特征研究。2000来,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整体表现为设施服务发展最快,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发展较慢且差距较小。其中,多年设施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均值分别为0.202,0.064,0.064,0.052及0.047。在省域均值层面,设施服务一直高于其它四类类公共服务水平。中国省域公共服务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同时,低低集聚集中于青新藏及内蒙,而高高集聚区分布在沪苏豫。(4)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研究。研究期内,中国31省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等级状态两极分化严重且以濒临失调为主。同时,“胡焕庸”线以东南地区以城镇化滞后为主,以西北地区以协调发展为主。耦合协调度等级在空间上存在显着的“俱乐部趋同效应”,即中国省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发展以自身不变,邻域不变为主,耦合协调度发展向上转移态势不显着,空间溢出效应弱。(5)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分区及调控因子分析。借助相关方法将多年加权求和的中国省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划分为4个区、9个亚区和10个小区。同时,NDVI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东部沿海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高耦合协调—城镇化滞后区的主导因素,该区需要加强区域生态修复、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及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支出补贴,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年均降水量、工业产值及高校在读学生数是影响南方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较低耦合协调-城镇化滞后区的主导因素,该区需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条件,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强化高等教育的建设,促进高学历人才学生数占比;着力推进区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坡度、工业产值及高校在读学生数是影响北方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较低耦合协调-城镇化滞后区的主导因素,该区需要完善供水设施及基础路网设施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河网密度、公路里程、实际利用外资额及高校在读学生数是影响西北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低耦合协调发展区的主导因素,该区做好河流水源分配和河湖生态修复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及交通设施建设;做好内陆边贸,促进区域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
刘彦华[2](2020)在《2020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7.9 住房对人们的幸福感影响力在减弱》文中提出近两年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小,2019年该选项位列"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的第六名,本年度排名第八。排名的变动,背后是国人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幸福的形式有千千万,但却总离不开两个字:健康。2020年9—10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幸福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
刘彦华[3](2019)在《2019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2.7 婚姻对国人幸福感的影响在降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哪些因素对国人的幸福感受影响较大?"2019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的是健康,其次是收入,再次是家庭关系,接下来依次是社会保障、婚姻、住房、社交、环境、职业、个人能力。"您感觉现在的生活幸福吗?"面对这道调查题目,15.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幸福",48.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幸福",二者合计64.4%。虽然还有一部分受访者用"一般""不太幸福"或"不幸福"表达了对于目前自身的幸福感受,
杨伟宾[4](2019)在《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但同时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的影响;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同时面临着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的情况;全球治理越来越需要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同时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挑战。面对这些情况,人类应该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需要有与之对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进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需要不断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以适应新时代新征程,这亟待新的价值观念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席习近平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在理论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有三方面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本理论来源,决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想,这是涵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土壤,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立场;三是西方文化中的世界主义学说,这是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因素,表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在实现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有三方面基础,一是二战后联合国的有效运行,联合国现已有效运行了70多年,虽然一直存在各种问题,但已形成一系列得到国际社会基本认可的原则和机制,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也将没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传播与认同;三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提出、发展、认同的现实条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定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的条件,不能离开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从一般意义上谈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价值主体、划定了时代边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价值导向;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义性确证,为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供助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特征和功能上。从内容上讲,“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其主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三个层次互为条件,相互融合。需要指出的是,六个内容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深具全新的理论内涵,即便是字面一致,也非西方概念的翻版、再版。全人类共同价值富有兼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共建性等特质;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当前全球治理具有价值凝聚功能,对于各国的行为具有价值引导功能,为维护全球治理体系、化解全球治理难题、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推动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南。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重理论意蕴。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等;蕴含了深厚的政治学理论意蕴,可以从国家的起源和形式、国家利益等角度进行解读;蕴含了深厚的国际关系学理论,体现了国家安全、世界格局、全球治理等多重意蕴;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蕴,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教育内容、思想与行为等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中国特色与探寻世界意义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特色,全人类共同价值探寻其世界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论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人性论基础不同,理论特质不同,实践结果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提升其国际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即主体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提升路径分析。在主体方面,我国要平等对待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各个主体,合理划分主体类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影响因素方面,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观念都影响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国应该在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性认同、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性认同、在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性认同。
陶东[5](2019)在《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机理研究 ——以江西省三地为例》文中指出农村始终是我国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农村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农村迎来这一巨大机遇的同时,其自身长远的稳定性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新时期下的各类因素交叉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日愈突出,农村社会的稳定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不仅会制约农村社会发展,阻碍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构建。村民自治诞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即自治的“治”就包含着对农村社会稳定的维护;村民自治也是现阶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制度。村民自治在制度设计与理论层面,可以从政治基础、经济支撑、文化保障三个方面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一个良好的维护,良好的稳定,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现有从村民自治角度对农村社会稳定的研究,大多将村民自治作为一个影响因素;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演变成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更是掩盖了村民自治对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自治对稳定的作用机理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理论以及概念化的内涵,发掘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其次根据笔者对江西省三地的实地调研,较为全面描述了当地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结合访谈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自治水平将村民自治分为:高水平的村民自治、中度水平的村民自治、欠发达的村民自治。三种自治水平中,自治中的政治、经济等层面的因素直接作用了稳定,自治中的的文化、价值理念等则在更深层次上作用了农村社会稳定实现。不同因素作用出三种不同形态的农村社会稳定,包括高自治水平下优势发展,所形成的制度化的稳定;中度自治水平下所形成摇摆的稳定;以及欠发达自治下,稳定的缺失与恶化可能。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特点与乡村振兴,以及平台理论,一方面需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制度化稳定。其次需要不断提升自治价值理念,奠定稳定的文化与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性发展村民自治平台,推进更高层次的农村社会稳定。完善自治、深化自治、落实基层民主,发挥村民自治的巨大优势,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杜凤娇[6](2019)在《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处于经济增速迟缓、持续增长力不足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西部地区高端人才流失严峻、科研实力单薄、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引起的。鉴于人才“硬引进”形式效果不佳,本文提出通过具有跨区域、多主体、灵活性、集成性特征的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来改善西部人才匮乏、科研水平滞后的情况,该类团队属于“软引进”的合作模式,是整合东西部创新资源,促进东西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外部人才与所在单位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通常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通过人才之间外引内联产生的协同效用来促进西部地区科研实力提高、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一种团队合作方式,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的多年观察研究表明,该类团队虽然在整体上对促进东西部人才合理配置及科技、产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由于团队成员跨区域性、合作基础薄弱及合作动机差异显着等前期问题,导致的团队结构分散,短期、名义上的合作居多,长期、实质上的合作较少,申请之前拼凑合作、申请之后各自为政等引发的低水平合作问题屡屡发生,直接影响到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组建初衷与预期效果。基于对现有创新团队和协同管理相关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团队人财物筹备的布局阶段是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了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本文主要聚焦于项目研究正式启动之前对其内外部成员、目标、资源的事前布局,以协同性和复杂行为决策相融合的视角提出研究内容与人才专长匹配、人才目标与研究目标匹配、资源拥有与研究内容匹配的机制要素解析与评价方案。由于健全的布局协同机制能够推进团队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科研工作,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长远,因此,本文以协同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复杂行为决策方法为依据,进行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机制的构建、解析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以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机制内部影响因素的解析为目的,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为参考,来评价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研究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和布局协同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创新团队相关概念、特征、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定义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和布局协同的概念,解析其基本特征。借鉴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在深度解析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跨区域、多主体、灵活性、集成性特质的基础上,分析布局协同中人才建设、目标融合、资源配置等决策制定及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进而对主体群体结构、主体协同动机、主体协同伙伴关系等协同主体,对目标分解结构、目标依赖关系、目标执行难度等协同目标,对资源网络化结构、资源网络化关系、资源转移方式等协同资源进行了结构化的梳理界定,并分析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的关键要素。第二,研究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的三种子机制及其解析评价方法。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学理论视角将布局协同机制划分为主体协同、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三种子机制,并对三种子机制分别进行协同模型的构建。基于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群体的结构特征,并基于外群体偏好形成的影响因素,将群体结构与外群体偏好交叉融合,提出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主体协同的合作方案,并采用网络分析法(ANP)识别出适合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主体协同的最优合作方案,有助于探究外群体偏好下的创新主体合作机制;基于团队布局协同阶段性目标,并结合目标依赖关系、目标难度属性、目标-主体关联关系,分析目标协同的影响因素,构建“目标-主体”匹配的目标规划模型,探究项目目标依赖关系与目标-主体的协同机制;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对资源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从创新网络视角分析资源网络要素依赖、资源网络关系依赖、资源网络结构依赖的影响要素,采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识别网络结构下资源协同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因素间的因果作用关系。第三,将构建的布局协同机制运用于云南省院省校项目进行案例应用研究。结合云南省院省校项目合作中的实际案例团队,采用实地考察、座谈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来了解案例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建设状况,依据布局协同机制中主体协同机制、目标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的不同研究方式,对案例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状况运行进行评价,并针对布局协同机制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的改善措施,分析结论也得到了参评专家的肯定与支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构建的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机制能够对团队内部筹划阶段的协同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从不同视角探究主体、目标、资源要素协同的关键因素与最优方案。针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长期面临的管理难题,本文构建的布局协同机制能够聚焦核心问题,锁定关键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评价结果,给出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的改善方案和对策建议,为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途径,有利于该类创新团队提升组建效率,也促使西部地区科研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秦永方[7](2018)在《医改倒逼职业化院长“九精管理”》文中提出医改进入新时代,三医联动医改新政发力行动,总结"十大因素"倒逼,传统的医院管理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院长需要角色转换,走"九精"管理之路是必然选择和升级。
赵圣文,唐文静[8](2018)在《酒店行业饱和状态下的顾客选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酒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业市场已显现出日趋饱和的趋势。因此,以酒店饱和状态为背景,以影响顾客选择酒店行为的10个要素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顾客在初次选择和二次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变化中,顾客在选择过程中会有一个从简单的客观条件,到无形服务的选择转换,这种转换源于顾客对酒店的了解。根据顾客的消费心理,为酒店业提出建议:改进营销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新顾客,培养顾客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
包海鹰,赵岩,何忠梅,李伟[9](2017)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1 115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面的问卷调查归类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对所供选的十大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有差异,但也有共性的部分。排在前六名的共性的影响因素有"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平台""教师科研素质""学校文化氛围""学科建设"。文章为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提供了调查分析资料及建议。
刘彦华[10](2017)在《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84.7 新时代幸福要素大变化 环境成主因》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随着小康、温饱、翻两番等物化目标的陆续实现,在新时代,美好生活有着新的内涵"。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中,环境升幅最大,已渐成影响国人幸福感主因。在公众眼中,杭州、成都、上海、昆明、重庆、北京、海口、拉萨、天津、贵阳,堪称"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人口、土地城镇化 |
1.1.2 大规模人口流动 |
1.1.3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策 |
1.1.4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
1.1.5 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学科意义 |
1.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进展 |
1.3.1 城镇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研究 |
1.3.2 基本公共服务内部耦合协调研究进展 |
1.3.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研究进展 |
1.3.4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研究评述 |
1.3.5 问题提出 |
1.4 数据来源与使用说明 |
1.4.1 数据来源 |
1.4.2 使用说明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标 |
第2章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理论基础及机理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及基本公共服务 |
2.1.2 耦合、耦合度及协调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系统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2.3.1 城镇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 |
2.3.2 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
2.4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构 |
2.4.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海选与遴选 |
2.4.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权重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镇化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3.1 城镇化的测度方法 |
3.1.1 城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3.1.2 无偏GM(1.1)预测模型 |
3.2 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3.2.1 人口城镇化时间特征分析 |
3.2.2 人口城镇化空间特征分析 |
3.3 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3.3.1 土地城镇化时间特征分析 |
3.3.2 土地城镇化空间特征分析 |
3.4 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3.4.1 社会城镇化时间特征分析 |
3.4.2 社会城镇化空间特征分析 |
3.5 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3.5.1 经济城镇化时间特征分析 |
3.5.2 经济城镇化空间特征分析 |
3.6 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演进特征 |
3.6.1 综合城镇化时间特征分析 |
3.6.2 综合城镇化空间特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1 基本公共服务的测度方法 |
4.2 设施服务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2.1 设施服务时间特征分析 |
4.2.2 设施服务空间特征分析 |
4.3 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3.1 医疗卫生服务时间特征分析 |
4.3.2 医疗卫生空间特征分析 |
4.4 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4.1 文化服务时间特征分析 |
4.4.2 文化服务空间特征分析 |
4.5 教育服务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5.1 教育服务时间特征分析 |
4.5.2 教育服务空间特征分析 |
4.6 社保服务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
4.6.1 社保服务时间系列特征分析 |
4.6.2 社会保障空间特征分析 |
4.7 综合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时空演进特征 |
4.7.1 综合公共服务时间系列特征分析 |
4.7.2 综合基本公共服务空间特征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水平及类型 |
5.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 |
5.1.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原理 |
5.1.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测算与标准 |
5.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分析 |
5.2.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过程分析 |
5.2.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
5.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的传统马尔科夫分析 |
5.4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马尔科夫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空间识别 |
6.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区划原理 |
6.1.1 地域功能原理 |
6.1.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区划方法 |
6.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区划方案及特点 |
6.2.1 城镇化指数区划方案及特点 |
6.2.2 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区划方案及特点 |
6.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区划方案及特点 |
6.3.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分区特点 |
6.3.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最终分区及特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调控 |
7.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优化的基本原理 |
7.1.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区划评价的基本原理 |
7.1.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区划调控依据 |
7.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区划因素评价 |
7.2.1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区划因素遴选 |
7.2.2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区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分区调控 |
7.3.1 推进“城市群”建设 |
7.3.2 优化城镇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
7.3.3 做好分区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讨论与展望 |
8.2.1 构建相对合理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测度指标 |
8.2.2 城镇化以土地城镇化为主 |
8.2.3 基本公共服务以设施服务为主 |
8.2.4 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高度依赖 |
8.2.5 形成4个耦合协调区、9个亚区、10个小区 |
8.2.6 社会因子为主导因素 |
8.3 运用启示 |
8.4 创新点 |
8.4.1 探讨与完成了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区划方案 |
8.4.2 发现与诠释“胡焕庸线”新的科学意义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2020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7.9 住房对人们的幸福感影响力在减弱(论文提纲范文)
“身体健康”连续八年最让国人满意 |
国人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职业:自由职业者再度登顶 |
幸福产业制造幸福,养老困局亟待破解 |
(3)2019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2.7 婚姻对国人幸福感的影响在降低?(论文提纲范文)
社保比婚姻更重要吗? |
除了钱,还要“自我” |
幸福城市,杭州继续领跑 |
(4)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世情国情的变化需要新的价值观念的引领 |
1.1.2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亟待打造新的对外价值话语体系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 |
1.5 基本概念 |
1.5.1 价值 |
1.5.2 价值观 |
第2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
2.1 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 |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想 |
2.1.3 西方文化中的世界主义学说 |
2.2 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现实基础 |
2.2.1 二战后联合国的有效运行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 |
2.2.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其提供了现实支撑 |
2.2.3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 |
第3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定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的条件 |
3.1.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主体 |
3.1.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划定了时代边界 |
3.2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
3.2.1 以以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西方模式导致当前世界出现四大赤字 |
3.2.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新的价值观基础 |
3.3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 |
3.3.1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义性确证 |
3.3.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供助力 |
第4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4.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 |
4.1.1 “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 |
4.1.2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 |
4.1.3 “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 |
4.1.4 三个层面内容互为条件相互融合 |
4.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特征 |
4.2.1 兼容性 |
4.2.2 开放性 |
4.2.3 时代性 |
4.2.4 共建性 |
4.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功能 |
4.3.1 价值评判功能 |
4.3.2 行为引导功能 |
4.3.3 体系维护功能 |
第5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多维解读 |
5.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意蕴 |
5.1.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
5.1.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学理论意蕴 |
5.1.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关系学意蕴 |
5.1.4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蕴 |
5.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5.2.1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
5.2.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本质区别 |
第6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 |
6.1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主体分析 |
6.1.1 确立主体间的平等关系 |
6.1.2 合理划分主体类型 |
6.2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影响 |
6.2.2 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的影响 |
6.2.3 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陈旧观念的影响 |
6.3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提升路径分析 |
6.3.1 在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性认同 |
6.3.2 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性认同 |
6.3.3 在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性认同 |
结语培育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机理研究 ——以江西省三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与不足 |
三、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村民与村民自治 |
二、农村社会稳定 |
三、行政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治参与理论 |
二、社区治理理论 |
三、社会秩序理论 |
第三节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分析 |
一、村民自治的内涵 |
二、农村社会稳定的内涵 |
三、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关联 |
第三章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三地的调研 |
第一节 调研设计 |
一、调研对象选择介绍 |
二、调研访谈提纲设计 |
第二节 基于实地调研的描述 |
一、村民自治发达水平下的社会稳定:周村与陈村 |
二、村民自治中度水平下的社会稳定:罗村与江村 |
三、村民自治水平欠发达下的社会稳定:黄村与唐村 |
第三节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变化 |
一、治安好转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升 |
二、涉地类、经济类纠纷与冲突日益增多 |
三、“村民理事会”等组织与新媒体在纠纷化解中作用凸显 |
四、自治民主弱化下潜在的权利冲突 |
第四节 调研小结 |
第四章 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逻辑 |
第一节 自治中政治因素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
一、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对稳定作用 |
二、村民自治基本单元对稳定作用 |
三、自治中的信息不对称对稳定作用 |
第二节 自治中经济因素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
一、市场经济影响下的自治变化对稳定作用 |
二、“空心化”下的自治对稳定作用 |
第三节 自治中文化与情感价值因素对稳定的作用 |
一、自治中文化对稳定的作用 |
二、自治中政治参与和相对剥夺感对稳定作用 |
三、自治中村民情感态度与价值认同对稳定作用 |
第四节 不同自治水平下的农村社会稳定实现 |
一、高度水平的村民自治:制度化的稳定 |
二、中度水平的村民自治:摇摆的稳定 |
三、欠发达的村民自治:稳定的缺失与恶化可能 |
第五章 促进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自治制度发展制度化稳定 |
一、提升自治能力发展稳定力量 |
二、推动自治多元化创造稳定条件 |
三、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稳定发展 |
第二节 提升自治价值理念奠定稳定基础 |
一、构建文明乡风奠定稳定文化 |
二、整合资源奠定稳定物质基础 |
第三节 发展自治平台推进更高层次稳定 |
一、构建村民自治村务平台 |
二、自治平台下的多层面稳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创新团队的概念及评价研究 |
2.1.1 创新团队的概念 |
2.1.2 创新团队的解析评价视角 |
2.1.3 创新团队的评价研究 |
2.2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模式 |
2.2.1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概念 |
2.2.2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特征 |
2.2.3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研究模式 |
2.3 布局协同的内涵、模式及研究机制 |
2.3.1 布局协同的内涵 |
2.3.2 布局协同的模式 |
2.3.3 布局协同的机制 |
2.4 相关理论视角 |
2.4.1 协同学理论 |
2.4.2 社会认同理论 |
2.4.3 资源依赖理论 |
2.5 研究述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要素分析 |
3.1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的概念 |
3.1.1 布局协同的定义 |
3.1.2 布局协同的主要内容 |
3.1.3 布局协同的特性与管理需求 |
3.2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要素 |
3.2.1 协同主体要素 |
3.2.2 协同目标要素 |
3.2.3 协同资源要素 |
3.3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布局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 |
3.4 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群体偏好视角下团队布局的主体协同机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团队布局中主体协同的群体概念及分类 |
4.2.1 主体协同的群体概念 |
4.2.2 主体协同的群体类型 |
4.3 团队布局中主体协同的外群体偏好定义及影响因素 |
4.3.1 主体协同的外群体偏好定义 |
4.3.2 主体协同的外群体偏好影响因素 |
4.4 外群体偏好下团队布局主体协同的方案及模型 |
4.4.1 主体协同的合作方案 |
4.4.2 主体协同的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依赖视角下团队布局的目标协同机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团队布局协同的主要目标分解 |
5.2.1 协同目标分解的原则 |
5.2.2 协同目标的分解 |
5.3 团队布局的目标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目标属性的协同影响因素 |
5.3.2 主体属性的协同影响因素 |
5.3.3 目标-主体关系的影响因素 |
5.4 目标依赖视角下团队布局的目标协同方案 |
5.4.1 协同目标-主体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 |
5.4.2 协同目标的分配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创新网络依赖视角下团队布局的资源协同机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团队布局中的资源概念及特征 |
6.2.1 团队布局中的资源概念 |
6.2.2 团队布局中的资源特征 |
6.3 团队布局中创新网络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
6.3.1 团队布局中创新网络的内涵、特征 |
6.3.2 团队布局中创新网络的功能 |
6.4 创新网络依赖视角下资源协同的评价模型 |
6.4.1 资源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2 资源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云南省院省校项目的案例分析 |
7.1 省院省校项目背景及发展情况 |
7.2 省院省校项目主体协同机制应用 |
7.3 省院省校项目目标协同机制应用 |
7.4 省院省校项目资源协同机制应用 |
7.5 省院省校项目布局协同机制完善对策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医改倒逼职业化院长“九精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十大因素”倒逼 |
1.1“政策风险”因素“不期而至” |
1.2“医疗控费”因素“增收乏力” |
1.3“财政拨款”因素“能不到位” |
1.4“价格调整”因素“能否跟进” |
1.5“医保支付”因素“不讲道理” |
1.6“公益考核”因素影响“政绩待遇” |
1.7“业务拆分”因素“如何管理” |
1.8“人力成本”因素“持续上升” |
1.9“条件改善”因素“成本加大” |
1.1 0“限制举债”因素“如何发展” |
2 倒逼院长“角色转换” |
2.1 倒逼从“趋利性”角色转换“公益性” |
2.2 倒逼从“业务专家”角色转换“管理专家” |
2.3 倒逼从“规模粗放扩张”角色转换“内涵质量效益” |
2.4 倒逼从“院长负责制”角色转换“目标管理责任制” |
2.5 倒逼从“业务管理”角色转换“经营管理” |
2.6 倒逼从“疾病为中心”角色转换“以患者为中心” |
2.7 倒逼从“管控型”角色转换“合作者” |
2.8 倒逼从“业余型”角色转换“职业化” |
3“九精”管理之路是必然选择和升级 |
3.1 精导的战略管理能力做先锋 |
3.2 精炼的目标管理做保证 |
3.3 精密的全面预算管理要实行 |
3.4 精准的成本核算拓功能 |
3.5 精确的成本管控才可行 |
3.6 精益的运营管理要提升 |
3.7 精敏的内部控制效益升 |
3.8 精卓的绩效管理做驱动 |
3.9 精研的信息化做支撑 |
(8)酒店行业饱和状态下的顾客选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酒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 酒店行业现状 |
(二) 酒店业的发展趋势 |
1. 数目范围加速度扩大 |
2. 供大于求, 竞争激烈 |
3. 酒店行业发展水平与从业者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
4. 酒店向高质量服务发展 |
三、顾客的初次选择行为 |
(一) 顾客选择行为及其相关研究 |
(二) 影响顾客初次选择行为的客观因素 |
1. 酒店的地理位置、品牌形象 |
2. 酒店客房的价格 |
3. 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 |
4. 酒店的市场营销和优惠活动 |
5. 酒店的外观和公共设施 |
(三) 影响顾客初次选择行为的主观因素 |
1. 基于满足基本需求的选择 |
2. 基于满足好奇心的选择 |
3. 基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
四、顾客的二次选择行为 |
(一) 影响顾客二次选择行为的客观因素 |
(二) 影响顾客二次选择行为的主观因素 |
1. 基于兴趣与性格的选择 |
2. 动态性的选择 |
3. 全面性的评价 |
(三) 顾客的非理性选择行为 |
五、对酒店业的建议 |
(一) 吸引新顾客 |
1. 正确定位酒店形象和顾客群, 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 |
2. 酒店选址应慎重 |
3. 注重特色营销 |
(二) 培养顾客忠诚度 |
1. 准确识别顾客, 选择有价值的顾客 |
2. 重视服务质量管理与人际关系 |
3. 及时高效的反应能力 |
4. 提供个性化服务 |
六、结论 |
(9)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级学生选择情况 |
2.1.1 大一学生 |
2.1.2 大二学生 |
2.1.3 大三学生 |
2.1.4 大四学生 |
2.1.5 研究生 |
2.1.6 全体学生 |
2.2 不同性别学生选择情况 |
2.3 不同来源学生选择情况 |
3 讨论与建议 |
(10)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84.7 新时代幸福要素大变化 环境成主因(论文提纲范文)
环境渐成影响国人幸福感主因 |
为什么有些人不幸福? |
找工作如同谈恋爱 |
十大幸福城市杭州继续领跑贵阳乘云直上 |
四、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优化调控[D]. 高庆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2020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7.9 住房对人们的幸福感影响力在减弱[J]. 刘彦华. 小康, 2020(31)
- [3]2019中国幸福小康指数:92.7 婚姻对国人幸福感的影响在降低?[J]. 刘彦华. 小康, 2019(31)
- [4]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D]. 杨伟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机理研究 ——以江西省三地为例[D]. 陶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布局协同机制构建研究[D]. 杜凤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医改倒逼职业化院长“九精管理”[J]. 秦永方. 现代医院, 2018(06)
- [8]酒店行业饱和状态下的顾客选择行为研究[J]. 赵圣文,唐文静. 经营与管理, 2018(06)
- [9]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 包海鹰,赵岩,何忠梅,李伟.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3)
- [10]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84.7 新时代幸福要素大变化 环境成主因[J]. 刘彦华. 小康,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