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勇[1](2019)在《单中心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学、药敏结果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胆汁分泌、物质代谢、凝血、解毒、吞噬、免疫等作用,在机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肝脏可以被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形成感染性的肝病。肝脓肿(liver abscess)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 BLA)和阿米巴肝脓肿(Amoeba hepatic abscess)。其中,BLA在所有的肝脓肿中大约占80%[1]。因为BLA起病急、进展迅速、极易引起败血症及肝功能损伤,即使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也会有4%6%的死亡率,所以在临床上它还是一种可以致死的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彩色超声和CT等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外科技术的干预,使我们现在对肝脓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认识均有所变化。致病的细菌可以通过胆道系统、肝动脉、门静脉、肝脏破损的伤口等途径进入肝脏,或者经由附近受感染的组织蔓延使得肝脏的实质发生炎性反应甚至坏死,从而形成脓肿。目前糖尿病被认为也是其重要的发病高危因素。既往在BLA的致病菌方面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等为主,但是现在演变为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肝脓肿的外科治疗方式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往的开腹脓肿切开引流,已经转变为目前的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8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细菌培养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结果:BLA在临床上主要以高热、寒战、腹痛、肝区叩击痛为主;脓肿多为单发,位置多在肝右叶,有分隔;且脓肿的影像学表现与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BLA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且与脓肿数量及病因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不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敏感性达98%以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高,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抗生素敏感性达90%以上;外科干预以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为主。结论:针对无胆系疾病的肝脓肿患者尤其肝脓肿个数为单一的,本研究建议早期经验性足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三代、四代)或选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针对与胆系疾病有关的肝脓肿建议早期足量使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然后再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李文东,丁晓燕,孙巍,王威,郭晓笛,申燕军,孙莎莎,陈京龙[2](2019)在《14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RFA治疗后消融病灶出现肝脓肿患者14例。观察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脓肿穿刺液或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及患者的治疗和转归等。结果 14例肝脓肿患者均出现发热、寒战,化验感染指标(血WBC、PCT、CRP等)升高,腹部B超、CT或MRI检查显示消融病灶区域出现坏死液化、积气或液气平,肝脓肿穿刺证实肝脓肿,8例脓液培养出细菌。14例肝脓肿均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和脓肿穿刺或置管引流冲洗治愈。结论 RFA术后肝脓肿的及时诊断、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和充分引流,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手段。
张玉玲[3](2016)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2.探讨细菌性肝脓肿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54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影像学、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等,并对伴发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做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应用KDIGO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和疾病分期、预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细菌性肝脓肿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54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年龄为1890(57.9±13.6)岁,男女比例约为2:1,住院平均天数为(16.7±11.0)天,伴随疾病以糖尿病和肝胆系疾病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寒战为主,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影像学(超声、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单发性(72.2%)、右叶脓肿(68.8%)居多,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68.9%)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他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均较好(≥66%),其中诺氟沙星和厄他培南的敏感性为100%。革兰阳性菌主要对红霉素和氯洁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罗及头孢噻肟的敏感性最好(100%)。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152例(27.4%)患者交替使用多种(≥3)抗生素药物。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术(70.9%)。肝脓肿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胸腔积液(36.6%),其次为肺炎(13.0%)和AKI(12.3%)。2.根据KDIGO-AKI诊断和分期标准细菌性肝脓肿合并AKI的发生率为12.3%(68/554),AKI 1、2、3期各占AKI总人数的54.4%、20.6%、25.0%。高龄(>65岁)、伴有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病、感染性休克的肝脓肿患者易发生AKI(P均<0.05),且AKI组病死率显着高于非AKI组(P<0.05)。与非AKI患者相比,肝脓肿合并AKI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较高(P均<0.05)。结论1.细菌性肝脓肿以老年男性患者居多,好发于肝右叶,糖尿病和胆系疾病是最主要的高危因素。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均为非特异性,需要结合影像学和病原学等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对多数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均较好,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案。肝脓肿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胸腔积液、肺炎及急性肾损伤。2.急性肾损伤是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高龄或伴有高血压、感染性休克、肝功能状态较差的肝脓肿患者易并发急性肾损伤。血肌酐升高、高血压、感染性休克是肝脓肿伴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定期监测高危患者的肾功能,预防AKI的发生发展,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李进军[4](2016)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肠吻合口瘘、胆肠吻合口瘘、胆管炎等共计二十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PD术后重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为今后临床施行PD时提供技术决策的依据,能够对今后临床术前准备及术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2月至2015年1月49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选择患者年龄、性别、胆道手术史、腹腔手术史等48项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观察因素,以手术后12天内是否发生胃肠吻合口瘘、胆肠吻合口瘘等20种并发症为因变量,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对于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再引入二分类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1.术中是否输注血浆是PD术后胃肠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2.胆总管直径较小是PD术后胆肠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患者既往有肝硬化病史及胰管未引流是PD术后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术中未输血浆是PD术后肺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是PD术后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术前ASA评分较高、高血压病史、男性是PD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7.术前减黄(术前行胆道外引流)者、术后ALB较低、术后CHE较低、术后PT%较高、术后PT较长、胰管支撑管长度较长、胰管直径较小、诊断为胆管癌是PD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8.术后CHE较低、男性是PD术后肝脓肿发生的危险因素。9.无观察因素是PD术后肝衰发生的危险因素。10.未进行术前减黄、术前TBIL较高是PD术后呼衰发生的危险因素。11.患者既往有胆管手术史、术前减黄(胆道外引流)、术前CHE较低、术后应用激素、术后ALB较低、术后CHE较低、术后PT延长均是PD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12.男性、术中失血较多、术中输血均是PD术后肾衰发生的危险因素。13.无观察因素是PD术后胃肠吻合口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14.年龄、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是PD术后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5.女性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是PD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16.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及术后CHE较低是PD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7.患者有糖尿病是PD术后心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8.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断为胆管癌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19.无观察因素是PD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0.患者有肝硬化病史、术前总胆红素较高是PD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仍然较高,感染、胃瘫、胰瘘、胆瘘及出血仍然是PD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前注意患者的营养等一般状况、化验指标,术中注意胰肠吻合方式、各种吻合口的处理,术后严密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有助于减少PD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殷宗福,何清宇,刘亮,高凤印[5](2002)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 2 0 0 1年我院收治的 48例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资料。服用中药及抗生素 9例 (18 7% ) ,穿刺引流服用中药 15例 (31 3% ) ,穿刺置管引流 19例 (39 5 % ) ,手术引流 5例 (10 4% )。结果 :75 %的病例来自胆道感染 ,47 9%的病例患有糖尿病。寒战发热、肝区疼痛及白细胞增高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治愈。结论 :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需根据分期及部位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李基业,王世斌,金淑莲,邓群[6](2002)在《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文中研究指明
徐乃元,严树德,曹苇,冯培勤,杨宝栋,戴允明,周健英,姚仪经,刘树德,陈维鹏,程永泉,周祖民,徐在和,赵健,蒋筱强[7](1985)在《细菌性肝脓肿714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细菌性肝脓肿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该症的前因疾病多为病情复杂的胆道疾病,使其诊断与治疗更趋复杂。尽管超声波、同位素肝扫描等先进仪器用于临床,抗生素及手术方法不断更新,使诊治水平有所提高,但临床上的误诊率与病死率仍较高。为给读者提供更多资料,提高对该症诊治水平,本文综合8个单位的来稿共714例分析如下。
韩海云[8](2017)在《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热消融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肝细胞肝癌(hepatocelullar carcinoma,HCC)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HCC的局部热消融治疗在临床中已被广泛使用,但对于某些特殊部位HCC仍存在治疗难度大,微波电极穿刺入路的选择困难,治疗效果不佳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设备的改善、辅助方法的使用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局部热消融技术的适应证逐渐扩展,开始应用于困难部位HCC的消融。但目前,关于热消融,尤其是MWA治疗困难部位HCC的大数据仍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文旨在对我院近几年MWA治疗HCC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其总生存期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并且评估微波消融治疗困难部位的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因HCC行经皮MWA治疗的患者,共375例符合入选标准,HCC诊断符合卫生部2011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标准的临床诊断标准或病理诊断标准。375例患者共491个病灶接受MWA治疗,其中男性292例,女性83例,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58.7±9.4)岁;病灶最大直径为0.64.9cm,平均最大直径(2.25±0.8)cm;入组患者中单发灶的患者为179例,多发灶的患者为96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共357例,B级共18例,全组病例随访时间1-60个月,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困难部位定义为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如增强CT、增强MRI、超声造影等)综合评价肿瘤距离邻近器官、组织的位置,如大血管(肝静脉、门静脉主干及二级分支、下腔静脉)、膈肌、心包、肾脏、胃肠道、胆囊或肝包膜的边缘等。将困难部位肿瘤定义为肿瘤与上述组织或器官之间的最短距离<5mm。根据病灶是否邻近困难部位分为两组:困难组(肿瘤距困难部位<5mm)共196例患者、258个病灶;非困难组(肿瘤距困难部位≥5mm)共179例患者、233个病灶。根据邻近组织或器官的特性不同,进一步将困难组又分为3组:临近脉管组(12个病灶),临近脏器组(89个病灶),临近膈肌组(106个病灶)。全组患者于MWA治疗后第1和3个月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其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超声造影及肿瘤标志物,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增强CT或增强MRI的方法评估肿瘤的完全消融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局部进展率,分析影响MWA治疗HCC总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比较困难组、非困难组的完全消融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局部进展率。统计软件使用SPSS 21.0版本,连续性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Student’s-t检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两组病例的总生存率、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两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病例完全消融率为97.8%(480/491),消融治疗后1、3、5年的局部进展率为8.5%、16.6%、19.5%;消融治疗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为72.8%、39.8%、24.2%。困难组与非困难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6.67%、97.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困难组的1、3、5年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9.57%、19.72%、24.18%,非困难组1、3、5年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7.34%、13.44%、14.6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困难组及非困难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88%、36.22%、25.37%及73.74%、43.17%、19.12%(P=0.19);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87%、69.50%、60.05%及94.97%、74.24%、64.91%(P=0.17)。全部病例随访至2016年7月,本组375例患者经MWA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共8例,包括膈疝1例,经手术治疗后好转;大量腹腔积液3例、大量胸腔积液1例,肝脓肿2例,置管引流后好转;严重出血1例,经肝动脉栓塞止血后好转。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1%。其中困难组发生6例,非困难组发生2例。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总生存期显着性差异见于肿瘤直径、血小板分级、凝血酶原时间分级、胆红素分级、白蛋白。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分级、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波消融治疗H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血小板分级、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困难部位的肿瘤采用适当的辅助方法,其安全性、局部疗效和远期疗效较好。
杨德君[9](2009)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背景随着器官保存、麻醉、免疫抑制剂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完善,肝移植在近十年得以飞速发展,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明显提高,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biliary complications,BC)的发生率仍高达8%–25%,死亡率1%–5%,成为肝移植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位置尤为突出。近年来,在BC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BC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力争做到对BC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肝移植远期疗效的关键。目的回顾分析本科室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发生的高危因素,寻找诊断、治疗和预防胆道并发症的线索,为临床上处理BC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98例。完整收集到185例病例,对其中181例病例术前、术中及术后可能影响BC发生的相关变量作统计学分析。术前资料包括受体年龄、性别、原发病、Child评分、ABO血型、供肝冷热缺血时间等;术中资料包括不同移植术式、胆道重建方式及二次热缺血时间等;术后资料包括肝动脉血流峰值流速(HApeak)、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PVmean)、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等,同时通过临床表现及各种造影检查密切监测术后胆道系统情况。使用SAS 9.1.3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BC及缺血性BC发生时肝功能指标(TBIL、ALT、ALP、GGT)变化;比较04-05年组和06-08年组两组BC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按照各种不同类型的BC发生与否分为发生组(n)和未发生组(对照组,181-n),对发生与对照组间各因素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计算相对危险度即优势比(odds ratio,OR),最后得出各种BC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即高危因素。结果26例受体术后发生BC (14.4%,BC组),其中胆道狭窄21例、胆漏6例、结石1例、单纯胆道感染1例;另155例未发现BC(非BC组)。04年1月至05年12月发生BC20例(20/95),06年1月-08年12月发生BC6例(6/86),两组BC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5)。1.BC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情况BC组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值比较:TBIL、AL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GGT、ALP的增幅一致且更为显着。2.04-05年组和06-08年组的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07);两组间术前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显示:术中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即改胆总管端端连续缝合为后壁连续前壁间断缝合对减少BC的发生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反之,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PVmean)异常(P =0.0167)、术中大量失血(P=0.0205)及无肝期的延长(P=0.0308)则显着增加BC的发生率。单因素分析尚认为缩短冷保存(P=0.008)及二次热缺血时间(P=0.0076)有减少BC发生率的趋势。3.各类BC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T”管留置均是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天及1周时HARI的异常亦会增加ClavienⅢb以上BC的发生。无肝期的延长会否增加BC的发生尚无定论。对非吻合口BC而言,术后1周HARI异常显着增加其发生率,多因素分析尚认为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有增加缺血性BC发生率的趋势;对单纯吻合口BC而言,原发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血管并发症及术后1天的HARI异常是影响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C依然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难题。包括改进缝合技术在内的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对于降低BC发生率有积极意义;T管的放置有可能增加肝移植术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不会增加缺血性、非吻合口狭窄及危及生命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动脉血流异常的存在是BC尤其是缺血性、非吻合口BC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冷保存时间及二次热缺血时间可能会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尽量杜绝,进一步改进术中分离和动脉吻合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Clavien分级系统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分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尽量避免ClavienⅢb级以上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可能同样与保证胆道血供的通畅和充足有关;积极并切实有效的处理早期胆道并发症意义重大。肝功能有关指标增加幅度的差异和RI值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BC并预测预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减轻BC的危害。多途径、全方位,系统化的预防将大大降低BC的发病率。
二、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学、药敏结果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病因及高危因素 |
2.2 病理变化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诊断 |
2.6 鉴别诊断 |
2.7 治疗方法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表现 |
4.2 影像学表现 |
4.3 致病菌种类 |
4.4 致病菌药物敏感结果 |
4.5 诊治方案及预后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14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 |
2.3影像学检查 |
2.4 细菌培养 |
2.5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3)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特征分析 |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临床表现 |
1.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
1.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
1.2.5 病原学检查结果 |
1.2.6 药敏试验结果 |
1.2.7 治疗 |
1.2.8 并发症情况 |
1.3 讨论 |
1.3.1 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 |
1.3.2 细菌性肝脓肿发生的高危因素 |
1.3.3 细菌性肝脓肿病原学分布及治疗 |
1.4 小结 |
二、细菌性肝脓肿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和分期 |
2.2.2 AKI组和非AKI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2.2.3 AKI组和非AKI组的影像学和病原学结果比较 |
2.2.4 AKI组和非AKI组的实验室生化指标比较 |
2.2.5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AKI的发生率 |
2.3.2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AKI的一般情况和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3 细菌性肝脓肿并发AKI的危险因素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管理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内容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手术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胃肠吻合口瘘 |
1.2.2 胆肠吻合口瘘 |
1.2.3 胆管炎 |
1.2.4 肺感染 |
1.2.5 肺栓塞 |
1.2.6 腹腔出血 |
1.2.7 腹腔感染 |
1.2.8 肝脓肿 |
1.2.9 肝功能衰竭 |
1.2.10 呼吸衰竭 |
1.2.11 伤口感染 |
1.2.12 肾功能衰竭 |
1.2.13 胃肠吻合口梗阻 |
1.2.14 胃瘫综合征 |
1.2.15 下肢静脉血栓 |
1.2.16 消化道出血 |
1.2.17 心脏衰竭 |
1.2.18 胰肠吻合口瘘 |
1.2.19 术后胰腺炎 |
1.2.20 应激性溃疡 |
1.3 讨论 |
1.3.1 胃肠吻合口瘘 |
1.3.2 胆肠吻合口瘘 |
1.3.3 胆管炎 |
1.3.4 肺感染 |
1.3.5 肺栓塞 |
1.3.6 腹腔出血 |
1.3.7 腹腔感染 |
1.3.8 肝脓肿 |
1.3.9 肝功能衰竭 |
1.3.10 呼吸衰竭 |
1.3.11 伤口感染 |
1.3.12 肾功能衰竭 |
1.3.13 胃肠吻合口梗阻 |
1.3.14 胃瘫综合征 |
1.3.15 下肢静脉血栓 |
1.3.16 消化道出血 |
1.3.17 心脏衰竭 |
1.3.18 胰肠吻合口瘘 |
1.3.19 术后胰腺炎 |
1.3.20 应激性溃疡 |
1.3.21 另附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细菌性肝脓肿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症状和体征 |
1.3 实验室检查 |
1.4 影像学检查 |
1.5 治疗方法与结果 |
2 讨论 |
(8)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和方法 |
1.2.1 仪器 |
1.2.2 分组方法 |
1.2.3 局部热消融步骤 |
1.2.3.1 术前准备 |
1.2.3.2 操作步骤 |
1.2.3.3 术后并发症及副反应 |
1.3 疗效判定和随访 |
1.3.1 疗效判定 |
1.3.2 随访 |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1.4.1 数据处理 |
1.4.2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2.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2.2 MWA治疗HCC疗效及多因素分析 |
2.2.1 局部疗效 |
2.2.2 远期疗效 |
2.2.3 单因素分析 |
2.2.4 多因素分析 |
2.3 MWA治疗困难组和非困难组HCC的疗效 |
2.3.1 局部疗效 |
2.3.2 远期疗效 |
2.4 困难部位HCC MWA治疗策略 |
2.4.1 临近膈肌病灶治疗策略 |
2.4.2 临近脏器病灶治疗策略 |
2.4.3 临近脉管病灶治疗策略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前言 |
一、分类标准和方法 |
二、发病机制 |
三、诊断方法及标准 |
四、治疗方法 |
五、预防策略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结果 |
二、血管并发症及排斥反应 |
三、胆道并发症 |
四、胆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分析 |
五、几种特殊类型BC 的独立高危因素分析 |
六、肝移植术后三大并发症构成比 |
讨论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二、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 |
三、BC 的早期诊断与预后预测 |
四、关于BC 治疗的三点体会 |
五、BC 的预防要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研究中的共识与争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学、药敏结果及临床分析[D]. 刘洪勇. 吉林大学, 2019(11)
- [2]14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J]. 李文东,丁晓燕,孙巍,王威,郭晓笛,申燕军,孙莎莎,陈京龙.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02)
- [3]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玉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D]. 李进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5]细菌性肝脓肿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J]. 殷宗福,何清宇,刘亮,高凤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03)
- [6]引流加门脉置管输注抗生素治疗多发性肝脓肿[J]. 李基业,王世斌,金淑莲,邓群. 中国急救医学, 2002(01)
- [7]细菌性肝脓肿714例诊治分析[J]. 徐乃元,严树德,曹苇,冯培勤,杨宝栋,戴允明,周健英,姚仪经,刘树德,陈维鹏,程永泉,周祖民,徐在和,赵健,蒋筱强. 实用外科杂志, 1985(10)
- [8]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多因素分析[D]. 韩海云.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9]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D]. 杨德君.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