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越,熊皓舒,鞠伟,李伟霞,林建平,赵云霞,章顺楠,闫凯境[1](2021)在《中药智能制造实时数据库开发、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涵盖中药提取、制剂全流程的某工厂内,探索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中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及应用实践;基于中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需求,成功搭建了一套实时数据仓库,实现了工厂内设备、公用介质、传感器件等不同数据源的整合和管理,以及底部设备层与上部管理层的数据贯通。同时,遵循GAMP5、21 CFR PART 11等国内国际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建立了从概念、项目、运营直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管理体系,完成计划、设计、安装、测试、验收及放行。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工厂内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电子数据报表、工艺回顾及质量追溯,为中药制药行业信息化系统开发、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和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良好实践。

牟梓君[2](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吴冲[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鉴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历经几千年传承,成为了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但其种类繁多,市面上也存在着许多伪劣产品,因此需要依靠有效的鉴定手段。传统鉴别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的主观感觉和经验,而化学检测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又需要大量专业设备和鉴定时间,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成本较高、可操作性不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应以信息化方法驱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药材鉴别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开始结合。然而当前大多方法忽略了图像背景特征的影响,并且网络模型较为复杂,导致识别性能和可迁移性不强。此外,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尤其针对执法过程中的鉴定,鉴定结果不可量化,无法提供相应的法定依据。最后,在现有的中药鉴定领域中,还没有大规模标准的图像数据集可供利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鉴别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自主研发的图像采集设备采集了中药材图像,经过规范化处理,最终构建了一个带标签的标准中药材图像数据集,为后续中药材的智能鉴别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2)综合考虑到背景特征、识别性能和速度等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轻量级中药识别网络模型(Attention-TCM-Net)。该模型通过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空间注意力机制加强了对中药特征的关注,同时对模型中使用的移动倒置瓶颈卷积模块进行了改进,在保证轻量级设计的同时提高了中药识别的准确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注意力机制的中药特征描述网络模型。本文围绕《中国药典》中对中药性状的标准描述定义,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中药的性状特征进行智能化描述,然后提出了一种打分制的方法,通过特征描述完成了对中药类别的鉴定。该方法为中药性状的智能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也为现有鉴定技术的结果缺少法定依据和相关解释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4)本文还将上述两种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药的鉴别场景中,设计并实现了智能中药鉴定系统,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药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曹婷婷[4](2021)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1)国际背景:中药产业正处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大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演进变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与制造业地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推动了智能制造发展;国内外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技术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战略角度,“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占领未来市场的必由之路。(2)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现状: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已势不可挡;中药智能制造范畴也将由简单的中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延伸至中药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目前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致使中药企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盲目追求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出现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混淆”、“智能化发展方向偏差”、“发展路线模糊”等问题,以至于中药企业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收效甚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以期为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以及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方向。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中药煎药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设计方案”,能够为中药产业链信息化集成、智能化控制、远程管控的实现,提供一个基础系统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旨在通过上述应用研究,充分探索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指导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中药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降低智能系统构建的复杂度,从而可以切实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是联系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是使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可靠性的理论依据。因此,针对由于缺乏中药智能制造理论研究而导致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实践中:(1)在“结构化、标准化、演进化”的构建准则下,基于实体语法系统,以物质传递为规则,明确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通过柔性化生产和智能化设备“两化理念”结合,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两个应用研究,即“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和“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探讨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以及智能系统构建中的指导性以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本文成功构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定义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并将之与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在实体语法系统理论框架的前提下,以物质传递为规则,“两化”概念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具有“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传输”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制造范式,可通过一个四元组Q=(V,F,P,S)进行表示,并进一步给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成功设计了具有“远程监管、个性化煎煮、柔性化调度”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煎药系统;给出了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技术实现路线图和工作流程图;(3)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成功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以服务用户为本设计了拥有“用户管理”、“传感器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设备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服务系统;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下,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流逻辑框架;基于此,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方案,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和技术实现路线图;并进一步通过技术选择原则和技术的应用,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中的硬件设备板和软件系统,实现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功能检测。研究结论: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应用,为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的定义和与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为中药企业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智能化理念,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地,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研究,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探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中,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了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为中药煎药机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可能,并证实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指导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性。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为中药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开发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息集成、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理。进一步证实了,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切实有效地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

金斌杰[5](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中药滴丸过程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传统的中药滴丸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在中药熔融液生产滴丸的过程中,仍需要操作员手动接取从滴头滴落的中药熔融液滴称重,再手动调节滴头阀门来控制滴丸的丸重,存在生产效率低、丸重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机器视觉、工业通信和软件技术的发展,采用机器视觉实现中药滴丸的自动化闭环控制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熔融药液生产滴丸的滴制过程,重点研究中药熔融液滴轮廓提取、液滴图像特征参数计算、液滴图像特征参数与药液温度关系、机器视觉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检测系统设计、液滴图像特征参数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通过调节中药熔融药液温度并控制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来达到间接控制丸重的目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中药滴丸的生产工艺流程,研究了滴制过程中影响滴丸重量的多种因素。针对滴制过程中熔融药液从滴头滴出、滴落到收缩的动态场景,利用单目工业相机观察并研究了液滴的变化规律,定义了液滴周期及其中包含的4个变化阶段(成形、颈缩、断裂与收缩阶段),提出3个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液滴周期时间、最小液滴面积及其长宽比)来描述液滴的变化特征。(2)研究了液滴图像轮廓提取算法,设计了一种有效的液滴轮廓提取的方法。针对从工业相机中获取的灰度图,利用Otsu法进行最优阈值选取,采用Suzuki的基于二值图的轮廓跟踪算法来提取熔融液滴轮廓,并进行液滴图像特征参数计算,得到了准确的液滴轮廓曲线与对应的特征参数。经实验验证,每张图片的处理时间均小于4ms,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该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检测系统研究了不同药液温度条件下,液滴图像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提出通过调节药液温度来控制液滴图像特征参数的思路。(3)设计了中药熔融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熔融液滴图像特征参数的在线检测与闭环控制。通过熔融液滴图像轮廓在线提取、液滴图像特征在线计算,建立了储料罐内药液温度与液滴图像特征参数之间的控制关系,基于PC与PLC控制器设计了液滴图像特征参数的控制回路。(4)设计了中药熔融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的样机,开发基于PC的液滴图像处理、特征参数计算、基于OPCUA的PLC数据交互以及模糊控制器功能的软件和PLC的药液温度控制程序,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基于机器视觉的液滴图像特征参数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将滴丸的丸重间接控制在1小时减少1.5mg以内的水平。

何家欢[6](2021)在《面向中药新药发现过程的文本挖掘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展,中医药相关研究文献呈指数级增长。当前中药新药研发存在收益与风险比低、周期漫长以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中药新药研存在的问题,进行中药和计算机学科之间的多学科协作研究,以文本为研究对象,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为手段,实现医药学领域文本挖掘,并且以药理文本相似性为依据,推荐与目标药物的相似药物,以达到新药研发虚拟筛选目的。本文以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医药文本的药理作用实体识别,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提取和基于文本相似性学习的新药发现工作,并搭建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平台。本文工作具体如下:1.针对当前中药药理作用数据不完整、不规范的问题以及药理研究成果多以文献形式出现且中药药理领域未进行文本挖掘研究的现状,本文开展了中药药理作用实体识别研究。针对目前实体识别模型未考虑中文汉字字内语义问题,构建基于笔画的药理实体识别模型。规范构建药理实体识别语料库,在药理语料库以及SIGHAN 2006公开语料库上对提出模型进行测试,最终模型F1值分别达到69.86和90.84。2.本文针对当前药物和药物关系提取模型未考虑医药学领域知识的问题,提出特征富集的药物相互作用提取模型。为引入医药学领域知识,使用在医药学领域文本来进行词向量的预训练;针对样本特征,学习每个词在样本中对于药对的相对距离。将CNN和RNN进行堆叠,其中CNN用于提取文本的N元语言特征,RNN用于计算整个句子上下文特征。模型在DDIExtraction 2013语料库上进行实验评估,最终得到F1值为73.9。3.中药新药发现能够以中药之间的药理相似性作为依据。针对当前中药新药发现使用药理实验方式进行研究,但实验方式耗时的现状,本文提出使用药理文本相似度来表示药理相似度。本文通过聚类算法构建药理文本相似度监督学习的语料库,并且构建基于注意力孪生网络的文本相似度学习模型。模型在ATEC公开语料库以及构建的药理相似度学习语料库进行实验评估,F1值分别到达54.4和45.8。4.本文设计并搭建了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平台,平台采用Java,HTML,Java Script语言,数据库采用My SQL关系型数据库,利用Spring Boot框架进行开发。平台包括用户管理、文献挖掘、新药发现三大功能,能够实现对用户上传的文献进行药理实体提取、药物关系抽取以及对目标药物药理相似的药物推荐。平台以文本挖掘为基础,通过文本相似度学习,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毛超一[7](2020)在《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质量评价中指标性成分的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甚少,与临床价值严重脱节,因此创新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由于基原多、成分复杂,菊花化学成分受到生长环境、产地、种质资源、采收期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为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本研究以菊花的指标性成分筛选为核心,以成分与药效关联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目的以菊花为例,形成了基原多、成分复杂中药品种质控指标成分确定的系统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形成客观反映中药质量内涵的多层级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标准向因药制宜、效用关联的评控方向转变,保证菊花质量可控,产品优质,临床有效,为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综述部分,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菊花的品种、分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质量评价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菊花传统功效与抗炎作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为菊花基于药效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实验部分开展了如下研究:1.菊花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液质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菊花的代谢成分。对27个不同品种的菊花鲜品进行研究,每一品种选择3种不同花期,全面定性表征菊花化学成分组,并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方法,寻找菊花共性指标成分,差异性指标成分,特征性指标成分。通过研究品种、采收期对成分的影响,筛选菊花稳定、可控的质量评价指标成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2.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相结合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筛选。基于文献研究确定抗炎作用是菊花临床的主要功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围绕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关联,展开如下研究:2.1采用虚拟技术,对菊花中成分进行与药效相关的预测和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菊花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可能参与的炎症通路和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菊花中主要化合物与炎症因子进行分子对接。2.2菊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筛选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采用HPLC分析法对52个菊花提取物中13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提取方式的菊花提取物中1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筛选适宜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成分。2.3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筛选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采用体外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技术,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测细胞活力,NO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NOS、COX-2、PGE2 mRNA表达水平,评价不同品种菊花抗炎活性差异。以菊花预测和拟定的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自变量,炎症因子、炎性介质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得分、二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药效的关联性分析,筛选菊花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3.建立一种基于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以同类成分总量作为指标,运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作为菊花质量标准的测定方法。4.对市场上50批菊花进行综合性质量等级评价,并对来自49个厂家56批菊花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运用中药饮片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菊花等级评价标准。该标准是集形态特征和指标成分的综合性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与生物活性关联,优于目前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菊花中咖啡酰基奎宁酸、黄酮、花青素、胡萝卜素、其他5大类成分,共计化合物73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黄酮是菊花最主要的成分类别,菊花质量评价指标可从这两类中指认。共有代谢成分中,含量较高且品种间差异大的化合物,如咖啡酰基奎宁酸类中的4,5-DCQA等、黄酮类中的Acn等,这些成分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对象。在菊花中含量较高且对菊花分类贡献度大的化合物:Lut(1),Acn等,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其中4,5-DCQA等在大部分品种中含量较高,个别品种含量较低,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性成分;3-CQA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高,且品种间差异小,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性成分。菊花中含量低的代谢成分,不能代表菊花的化学特征,如1-CQA等以及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等认为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采收期对于菊花鲜品中的各主要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鲜品中同品种不同花期的化合物含量差异远小于品种间化合物含量差异。有些化合物有望成为特定品种潜在的标识性化合物,如3-CQA可鉴别麻城本地菊等。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菊花成分指标筛选,检测到菊花提取物指标性成分13个,共性成分10个。含量高且稳定,随品种、花期、提取方法都变化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菊花定性鉴别的指标,如3-CQA。含量高且品种间存在差异,认为可以作为菊花定量鉴别的指标,如: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含量高且品种间离散程度大,分类贡献度大的成分,可作为菊花品质优劣、品种鉴别的评价指标,如:3,5-DCQA、4,5-DCQA、3,4-DCQA、3-CQA、Api-7-O-6-AG。含量较低,品种间差异大如 Api、Dio、5-CQA、4-CQA、Acn,且在部分品种中未能检测出的成分如:Api、Acn,认为均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所以从化学基准分析认为,3-CQA、3,5-DCQA、4,5-DCQA、3,4-DQA、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 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成分。菊花提取物的聚类情况与传统菊花分类基本一致,说明传统分类与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类存在相关性。采收期对成分存在一定影响,胎菊与全菊在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胎菊主要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全菊。虚拟技术的指标预测和筛选表明,Lut-7-O-β-G、3,5-DCQA等与炎症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抗炎作用参与的通路中最主要的是PTGS等。药效学实验表明,菊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炎性介质、炎症因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品种菊花的抗炎药效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贡菊,特色品种#1表现出较强的炎症抑制作用,这与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滁菊的抗炎作用较差,毫菊次之。菊花的活性成分对炎症因子COX-2和iNOS的调控作用最强。成分与药效关联结果表明,能够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为:1,3-DCQA、3,5-DCQA、Lut-7-O-β-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量的化合物可能是3,5-DCQA、4,5-DCQA、3-CQA、Api。综合以上因素认为,菊花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可能是:3,5-DCQA、4,5-DCQA、Lut-7-O-β-G、1,3-DCQA、3-CQA 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综合化学成分、活性筛选、药效关联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检测指标为:1,3-DCQA、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研究发现,1,3-DCQA 只存在于菊花水提取物中,是由1,5-DCQA经水加热回流转化而来,1,5-DCQA在菊花乙醇提取物中稳定,确定其转化是受温度影响。所以最终确定: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 6 个指标成分作为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的指标成分。采用一测多评结合外标法,运用加和控制总量的计量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测定了菊花中的6种化合物,其成分的峰面积和浓度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符合标准,该方法简单、准确、经济、高效。该方法符合中药质量评价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评控的发展方向,与2015版《中国药典》“菊花”项下含量测定标准相比:确定了 6个质控指标成分,较药典标准增加了 3个指标成分,且均与功效相关,增强了菊花质量控制的代表性和整体性;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运用同类别指标成分的总量作为评控指标,更加简便、经济、实用。可为药典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分析手段。根据菊花等级评价结果,将市场上贡菊,杭菊,胎菊共50种菊花分为3个等级,分级结果表明等级与重量呈正相关,等级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等级越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越低。该标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菊花进行了等级评价,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对规范市场,提高菊花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药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刘凡[8](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辨证论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源,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知识图谱,为分析和展示医师临证思维、诊疗规律、传承特点提供可视化工具,也为中医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奠定知识库基础。2)利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构建基于疗效评价的辨证论治诊疗方案,对比具有师承关系的两位医师针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方案制定的系统流程提供方法学借鉴。研究方法1)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图数据库构建研究:以姚乃礼主任医师(简称姚医师)临床经验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检索后纳入26篇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资料,依据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 19465-2017)和健康信息学——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ISO/TS 17938-2014)两项ISO标准,构建知识图谱的逻辑框架,根据形成的知识本体抽取数据实体,经过知识融合、知识表示等环节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通过Neo4j图数据库实现知识图谱数据储存与应用展示。2)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规律及传承特点研究:以姚医师治疗慢性胃炎为例,利用回顾性医院信息系统(HIS)门诊病历数据,在评价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性统计、数据挖掘等方式,明确其有效方案与适宜人群特征,并与其传承弟子张润顺主任医师(简称张医师)进行比较,揭示各自辨证论治特点与临床诊疗特色,为下一步形成医师个体化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3)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诊疗方案的专家访谈研究: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挖掘结果,通过定性访谈研究方法对两位主任医师的辨证论治诊疗思路进行探讨,旨在形成医师个体化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方案,并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专家诊疗方案推荐的功能。研究结果1)姚医师脾胃病诊疗经验知识图谱构建:基于姚医师文本资料确定的语义类型及关系,构建Neo4j模式层图谱,包含19个节点、18个标签、27条关系和17种关系类型。经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形成知识图谱数据层,18个标签下包含524个节点,17种关系类型下包含1097条关系,10种属性下包含622个属性值,最终构建成的姚医师脾胃病诊疗经验知识图谱实现了可视化展示和语义化搜索的功能。2)姚医师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规律及传承特点研究:经过疗效评价后共纳入慢性胃炎患者1176例,其中姚医师患者数356例,2383诊次;张医师患者数820例,4632诊次。通过社团发现、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形成了两位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处方与核心症状群。姚医师的优势核心处方以自拟健脾通络解毒方为主,主诉中胃痛多见;张医师的优势核心处方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加减,主诉以胃胀、嗳气为主。3)诊疗方案形成与知识图谱优化研究:通过定性访谈研究,姚医师访谈文本共提取5个编码,分别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病证结合、基本病机、处方用药;张医师访谈文本共提取7个编码,分别为病证结合、主病主方、诊断要点、患者类型、合并症状、基本思路、处方用药;预设主题为2个,即诊断与治疗。最终形成两位医师慢性胃炎个体化诊疗方案,将诊疗方案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实现了专家诊疗方案推荐的功能,达到辅助临床决策的目的。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知识图谱实现了可视化展示、语义搜索、治疗推荐等功能,为大数据时代本研究领域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奠定了方法学基础。2)基于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名老中医诊疗方案的研究路径基本可行。3)本研究形成了医师本人认可的辨证论治优势方案4个,为今后中医临床的慢性胃炎治疗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组成稳定、疗效可靠的诊疗方案。

钟全[9](2020)在《中医临床核心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推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迫切需求。当前,中医存在两个重要研究方向:核心处方分析和分子机理分析。核心处方分析面向临床数据,可从个性化诊疗方案中挖掘出治疗疾病的潜在核心处方,指导临床用药。分子机理分析则面向分子靶点,可从微观角度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药物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制。但当前两项研究往往分开进行,缺少将两者有效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出核心处方后,难以进一步对其疗效进行分子层面的解释,不利于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由于目前缺乏专用的分析工具,不仅使得开展研究的学习成本较高、数据预处理时间长及效率低下,而且使得许多拥有宝贵临床数据的普通医生难以参与到研究中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发一款专门面向中医的集核心处方挖掘与分子机理分析于一体的一站式Web分析平台,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专业且高效的研究途径,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完成了中医临床核心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TCM-CPAMM)的研发与应用。首先,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将核心处方分析与分子机理分析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分析方法。然后,围绕该方法使用Spring Boot、Vue、D3、Cytoscape等多种开发框架及数据可视化库完成了相应系统的研发。最后,使用真实临床病历数据进行了系统应用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系统不仅可为临床研究人员单独提供核心处方分析和分子机理分析的功能,集成的一体化方法更能将两项研究有效结合,在挖掘出核心处方后,可进一步对其疗效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得出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的结论。(2)基于大数据技术完成了对TCM-CPAMM系统部分功能改进。本文通过使用Hadoop、HBase、Hive、Spark等大数据技术,完成了海量数据集成功能的开发,同时也将可能涉及到海量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并行化实现,并开发了分析结果可视化界面,使得系统即便是面对海量临床病历数据依然可完成一体化分析功能。(3)完成了中医临床方剂匹配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本文在进行数据处理和系统研发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临床数据缺少处方名称,非常不利于处方相关分析的进行,也导致TCM-CPAMM系统部分功能失效。于是,本文研发了基于配伍规则的中医临床方剂匹配系统,并通过系统应用实验验证了系统命名功能的可靠性。该系统可根据方剂的配伍规则自动为用户上传的数据进行方剂匹配并完成处方命名,节省大量人工命名的时间。

刘亚楠[10](2020)在《中药生产过程非精确测量指标的区间犹豫模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观念的改变,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长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产业。在具体的中药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方法不够先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各个生产厂家和各个批次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方面一直是阻碍中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亟须提升。控制图是一种对生产过程或工序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判断生产工序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手段,也是一种对产品质量进行动态预测和控制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本文选择控制图方法对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在对中药生产过程及常规控制图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药生产的浓缩、干燥、制剂、包装等工艺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很难量化或者量化不够准确的控制指标,引入区间犹豫模糊集来描述这种模糊性控制指标。且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容易出现意见不同不好取舍的情况,而区间犹豫模糊集能较好地处理决策意见发生分歧的状况,它可以比较完整地保留决策信息。区间犹豫模糊集与控制图结合可以降低最初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最终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在区间犹豫模糊集与控制图结合时,常规控制图的原理及控制限、判异准则等均不适应于区间犹豫模糊集,所以本文基于区间犹豫模糊集的特点,改进控制图原来的控制限、判异准则等设计方法,形成了三维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模型对中药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最后用一个中药生产线的稳定性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证明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智能制造实时数据库开发、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应用
2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2.1 系统整体架构规划
    2.2 系统网络架构规划
    2.3 系统接口架构规划
    2.4 系统采集方案规划
    2.5 过程数据采集
    2.6 系统批次配置
3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3.1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计划
    3.2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各阶段的活动
        3.2.1 系统验证的计划阶段
        3.2.2 系统验证的设计阶段
        3.2.3 系统配置和编码阶段
        3.2.4 系统确认阶段
4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运行应用
    4.1 实时数据仓库
    4.2 实时过程监控
    4.3 电子数据报表
    4.4 工艺质量回顾
    4.5 为上部管理层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5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日常运维
6 结语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鉴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2.1 深度学习概述
    2.2 图像识别方法
        2.2.1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2.2.3 轻量级网络模型
    2.3 注意力机制
    2.4 图像描述方法
        2.4.1 循环神经网络
        2.4.2 Encoder-Decoder结构
        2.4.3 图像描述相关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中药材鉴别方法
    3.1 引言
    3.2 中药图像数据集
        3.2.1 样品来源
        3.2.2 图像采集系统
        3.2.3 中药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3.3 中药的定位和检出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识别网络设计及实现
        3.4.1 基于残差结构的混合域注意力模块
        3.4.2 改进后移动倒置瓶颈卷积模块
        3.4.3 网络结构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数据和环境配置
        3.5.3 训练策略
        3.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川贝母、半夏特征描述研究
    4.1 引言
    4.2 中药特征词典的构建和词嵌入
        4.2.1 中药词典的建立
        4.2.2 词嵌入
    4.3 基于自适应注意力机制的GRU网络
    4.4 基于自适应注意力机制的中药特征描述网络
    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实验数据和环境配置
        4.5.2 评估指标
        4.5.3 模型的训练及优化
        4.5.4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中药鉴别系统
    5.1 开发环境
        5.1.1 环境搭建
        5.1.2 图形用户界面Py Qt工具包介绍
    5.2 智能中药鉴别系统
        5.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5.2.2 系统运行流程及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制造国际大背景
        1.1.1 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研究
        1.1.2 智能制造内涵演进
        1.1.3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
        1.1.4 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1.2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研究
        1.2.1 中药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性
        1.2.2 中药“智能制造”范畴
        1.2.3 中药“智能制造”意义
        1.2.4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实体语法系统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和组成内容研究
        2.2.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设计
        2.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组成内容确定
    2.3 理论基础—实体语法系统
    2.4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基本概念和概念辨析的研究
        2.4.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定义
        2.4.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辨析
    2.5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
    2.6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核心思想研究
    2.7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应用流程研究
    2.8 关键技术选择原则
    2.9 总结与讨论
        2.9.1 讨论
        2.9.2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影响中药汤剂质量关键因素研究
    3.3 用户需求分析与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3.3.1 用户需求分析
        3.3.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3.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3.4.1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理论框架设计
        3.4.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3.4.3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3.4.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工作流程图研究
    3.5 总结与讨论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
        4.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背景
        4.2.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4.2.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提出
    4.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可行性分析
    4.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概念的研究
    4.5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前期准备工作的研究
        4.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人群
        4.5.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目标确定
        4.5.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原则设计
        4.5.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端平台功能设计
    4.6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4.6.1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数据流逻辑框架
        4.6.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4.6.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实现
    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5.1.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5.1.2 传感器板开发
        5.1.3 应用设备板开发
    5.2 服务端平台搭建与系统配置
        5.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库设计
        5.2.2 平台页面搭建
    5.3 服务端平台运行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机器视觉的中药滴丸过程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药制药过程软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1.2.2 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与闭环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1.2.3 基于OPCUA的过程数据交互与管理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机器视觉的滴丸滴制过程检测与控制方案设计
    2.1 滴丸生产工艺与控制重点分析
    2.2 滴丸滴制过程分析
    2.3 熔融液滴重量影响因素分析
        2.3.1 滴体积法原理
        2.3.2 熔融液滴图像特征选取
    2.4 滴丸滴制过程检测与控制方案设计
        2.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设计目标
        2.4.2 硬件设计
        2.4.3 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机器视觉的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检测子系统
    3.1 液滴图像特征参数系统概述
        3.1.1 相机与镜头选型
    3.2 熔融液滴图像特征处理算法
        3.2.1 熔融液滴图像特征分析
        3.2.2 液滴图像二值化最优阈值选取
        3.2.3 液滴图像轮廓提取算法
        3.2.4 液滴图像特征参数计算与准确度
    3.3 不同药液温度下液滴图像特征参数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控制的液滴图像特征参数控制子系统
    4.1 基于PLC的药液温度控制
        4.1.1 被控对象建模与特性分析
        4.1.2 药液温度系统辨识
        4.1.3 药液温度PID控制
    4.2 基于OPC UA的药液温度数据访问模块
    4.3 基于模糊控制的药液温度设定值实时调整策略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液滴周期时间控制实验结果分析
        4.4.2 滴丸的丸重间接控制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面向中药新药发现过程的文本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命名实体识别
        1.2.2 生物医学领域关系抽取
        1.2.3 文本相似性计算
        1.2.4 医药学领域相关平台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原理与技术
    2.1 中药新药研发
        2.1.1 中药新药研发相关原理
        2.1.2 药物相互作用相关原理
    2.2 中药新药发现相关技术
        2.2.1 词嵌入向量
        2.2.2 深度学习技术
        2.2.3 常用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药理实体识别
    3.1 中药药理实体识别流程
    3.2 语料库准备
        3.2.1 中文期刊文献预处理
        3.2.2 语料库构建
    3.3 实体识别模型设计
        3.3.1 基于笔画的汉字特征表示
        3.3.2 基于汉字笔画特征的中文实体识别模型
    3.4 实体识别结果分析
        3.4.1 SIGHAN2006 NER语料库
        3.4.2 中医药语料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征富集的药物相互关系提取
    4.1 药物相互关系提取流程
    4.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4.3 药物相互关系提取模型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4.4.1 实验设计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文本的药理相似性学习
    5.1 药理文本相似性学习流程
    5.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5.3 基于注意力和孪生网络的文本相似学习模型
    5.4 实验设计与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平台设计与实现
    6.1 需求分析
        6.1.1 业务流程
        6.1.2 功能需求分析
        6.1.3 非功能需求分析
    6.2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系统设计
        6.2.1 系统部署架构设计
        6.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6.2.3 数据库设计
    6.3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系统实现
        6.3.1 平台环境及开发工具
        6.3.2 平台整体流程的实现
    6.4 系统测试
        6.4.1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平台功能测试
        6.4.2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药发现平台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菊花的研究概况
        1 菊花品种及分类
        参考文献
        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菊花药理作用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4 菊花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化学基准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二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参考文献
    三 菊花抗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四 基于药效-成分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五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确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菊花的等级评价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8)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辨证论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知识图谱技术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概况
    1.知识图谱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发展历程
    2.构建过程
    3.构建工具
    4.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4.1 知识本体
        4.2 应用案例
研究内容一 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图数据库构建研究
    1. 构建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本体构建
        1.3 数据预处理
        1.4 数据库构建
    2. 应用示例
        2.1 可视化展示
        2.2 图搜索模式
    3. 讨论
研究内容二 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规律及传承特点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疗效评价方法
        1.2 数据提取过程
        1.3 数据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挖掘方法
        2.2 处方稳定性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人口学信息
        3.2 患者诊断信息
        3.3 处方时间演变规律
        3.4 性味归经剂量统计
        3.5 核心处方与核心症状群
        3.6 随症加减规律
    4. 讨论
        4.1 大数据时代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趋势
        4.2 探索辨证施治个体化诊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4.3 整合“病-证-治-效”信息构建个体化诊疗方案
研究内容三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诊疗方案的专家访谈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者信息
        1.2 受访者选择
        1.3 研究情境
        1.4 数据收集
        1.5 质量控制
    2. 资料分析
        2.1 分析方法
        2.2 分析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医师个体化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3.2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专家诊疗方案推荐
    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9)中医临床核心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与方法
    2.1 Web系统研发相关技术
        2.1.1 Web前端开发框架
        2.1.2 Web后端开发框架
        2.1.3 持久层框架
        2.1.4 数据可视化库
        2.1.5 数据缓存工具
    2.2 大数据开发相关技术
        2.2.1 大数据基础架构Hadoop
        2.2.2 分布式列族数据库HBase
        2.2.3 数据仓库工具Hive
        2.2.4 分布式应用程序协调服务Zookeeper
        2.2.5 分布式计算引擎Spark
    2.3 系统分析功能相关方法
        2.3.1 药物配伍网络构建方法
        2.3.2 多尺度骨干网络提取算法
        2.3.3 层次核心中药网络提取算法
        2.3.4 Fast Unfolding社团检测算法
        2.3.5 互信息评价指标
        2.3.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TCM-CPAMM系统研发与应用
    3.1 系统介绍
        3.1.1 方法概述
        3.1.2 系统功能概述
        3.1.3 系统技术架构
    3.2 数据库设计与表结构信息
        3.2.1 源数据表结构设计
        3.2.2 系统业务数据表设计
        3.2.3 系统控制数据表设计
    3.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3.3.1 系统控制模块
        3.3.2 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
        3.3.3 处方分析模块
        3.3.4 病症分析模块
        3.3.5 分子机理分析模块
        3.3.6 历史记录管理模块
    3.4 系统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处方数据集成和分析方法设计与实现
    4.1 技术架构
    4.2 数据集成功能设计与实现
        4.2.1 分布式数据存储设计
        4.2.2 数据导入工具设计与实现
    4.3 临床分析方法并行化设计与实现
        4.3.1 基础统计分析并行化实现
        4.3.2 药物配伍网络生成并行化实现
        4.3.3 层次核心中药网络提取算法并行化实现
        4.3.4 多尺度骨干网络提取算法并行化实现
        4.3.5 药症关系发现并行化实现
    4.4 分析结果可视化
        4.4.1 主题展示
        4.4.2 基础统计分析结果展示
        4.4.3 核心中药网络提取结果展示
        4.4.4 药症关系发现结果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中医临床方剂匹配系统研发与应用
    5.1 系统介绍
        5.1.1 系统概述
        5.1.2 系统技术架构
    5.2 数据库设计与表结构信息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控制
        5.3.2 规则基本信息管理
        5.3.3 规则详情管理
        5.3.4 规则匹配
        5.3.5 历史记录管理
    5.4 系统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药生产过程非精确测量指标的区间犹豫模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安排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基础知识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中药生产过程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模糊控制图设计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区间犹豫模糊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4 整体评述
    2.2 基础知识
        2.2.1 区间犹豫模糊集
        2.2.2 区间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休哈特控制图和模糊控制图的设计方法及局限性
    3.1 休哈特控制图的设计方法及局限性分析
        3.1.1 休哈特控制图的原理及控制限
        3.1.2 休哈特控制图的判异准则
        3.1.3 休哈特控制图的局限性
    3.2 模糊控制图的设计方法及局限性分析
        3.2.1 模糊控制图的原理及控制限
        3.2.2 模糊控制图的判异准则
        3.2.3 模糊控制图的局限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方法
    4.1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分析
        4.1.1 控制对象与控制方式分析
        4.1.2 具体生产工艺及指标分析
    4.2 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的原理及控制限
        4.2.1 基于灰色关联的区间数排序法
        4.2.2 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的控制限
    4.3 中药生产过程控制的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算法步骤
    4.4 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的判异准则
        4.4.1 直接模糊控制图判异思想
        4.4.2 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判异准则及稳定性排序规则
    4.5 中药生产过程控制的区间犹豫模糊控制图优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背景及问题描述
    5.2 方法及结果分析
    5.3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其间所获荣誉奖励)
附录 C (攻读学位其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四、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智能制造实时数据库开发、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及应用[J]. 李越,熊皓舒,鞠伟,李伟霞,林建平,赵云霞,章顺楠,闫凯境.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1(10)
  • [2]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鉴别方法研究[D]. 吴冲. 四川大学, 2021(02)
  • [4]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曹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机器视觉的中药滴丸过程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D]. 金斌杰. 浙江大学, 2021(01)
  • [6]面向中药新药发现过程的文本挖掘方法研究[D]. 何家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D]. 毛超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辨证论治方案研究[D]. 刘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中医临床核心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D]. 钟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中药生产过程非精确测量指标的区间犹豫模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刘亚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中药提取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