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

一、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茹,楼晨笛,张泽天,黄晓荣,谢晶,郝齐钧,张岚斌,李怡航,刘小玲[1](2022)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文中指出实现水资源高效智慧的利用与保护,是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共性关键基础。为此,本文从水资源科技发展对碳中和的重大促进作用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历史和战略发展趋势,阐明了水资源利用对开拓清洁能源应用潜力、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化的关键作用,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于缩减碳源、提高碳汇的天然优势,并从规划运行智慧化、生态能源一体化、空间利用充分化、设计建造绿色化和改造发展统筹化等五大发展方向,系统凝练了智慧水利信息网络及反馈调控、多源信息监测体系及一体化模式、特殊地下空间利用及地下蓄能设施、生态水利工程及零碳水电站系统、中小型水电站改造并网及离网型水风光互补系统等高效智慧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对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保护、推进国家水资源利用重大战略工程实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余天尘[2](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水文泥沙条件不同,机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文章结合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河南天池、河北丰宁)多座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建设,阐述了国内针对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采用的典型研究方法和工程(治理)措施,为进一步解决泥沙问题提供了经验总结和方法参考,并对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前景展望,对提高电站灵活调节能力和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具有一定意义。

温家华,闫宾,刘殿海,柴建峰[3](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现状调查及渣场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渣场普查、松散体边坡变形机制理论研究和类似工程实例分析,建议:重视弃渣场勘测设计,在前期设计时考虑自动监测设施、巡检便道的设计;关注弃渣场勘测工作布置实施和渣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的选取;重视渣体堆存前后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及对弃渣场稳定性的影响;关注弃渣场移交和日常运维管理等。上述认识对类似水电工程渣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建龙,刘殿海,王珏,程亚男,徐亚楠,田侃[4](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自动化监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规模较大,其失稳问题既涉及电站生产建设活动安全、又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对弃渣场实时情况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现场实际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的运维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提出了弃渣场的自动化监测任务及方法提出了建议,可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借鉴使用。

李琰[5](2020)在《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及其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环保危机与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网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逐渐提高,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影响。灵活性指的是电力系统应对功率波动的能力。传统电力系统运行导则在制定调度运行计划时往往仅考虑当前时段的负荷预测信息,忽略了相邻时段间功率波动情况,所给出的调度方案在高比例波动性电源并网情况下导致系统在实时运行时灵活性不足,危及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性的理念为解决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此,本文针对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准确掌握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对研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相关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建立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性模型;将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定义为相邻时刻间的功率差,并在大量历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兼顾时空相关性的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模型。首先,由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性特征,以及相关性对波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出力相关性对其波动特性有显着影响,建模时必需予以考虑。然后引入计及相关性的通用生成函数方法计算可再生能源电站总出力波动条件概率分布;进一步结合预测序列和误差信息,建立可再生能源的时序出力波动的概率模型。最后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综合考虑预测和历史数据信息,能够较好地还原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特征,研究成果为后续其他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针对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系统所需调节能力的量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灵活性的备用决策及相应的日前发电-备用双层决策方法。在上层规划中,将下层决策建立的备用和灵活性的关系转化为约束,并根据预测负荷与风电出力制定日前机组组合(Unit Commitment,UC)方案。下层模型以上层UC方案为边界条件,综合考虑机组强迫停运率、负荷及风电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并采用通用生成函数方法计算系统功率波动概率模型,建立备用与灵活性之间的量化关系;然后根据灵活性要求对上层UC方案可提供的备用容量进行校验,不符合则修正上层UC模型后重新求解。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备用决策方法能够充分反映系统内功率波动情况,所制定的发电-备用协调调度方案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证系统拥有足够的灵活性。为了克服常规调度模型难以充分考虑实时平衡过程中相邻时段间功率波动的问题,综合协调系统内灵活性资源分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引入风险价值理论评估系统净负荷爬坡风险,由计及可再生能源电站相关性的系统净负荷爬坡概率模型量化系统运行灵活性需求;然后以灵活性服务成本和常规机组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并将灵活性需求转化为约束条件,考虑网络传输约束,建立灵活性调度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灵活性调度模型充分考虑了连续功率平衡过程中的波动性,比传统调度方法适应含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方案能够协调灵活性资源,实现了系统运行经济性与灵活性的兼顾。在含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评估方面,提出了一套针对调度方案的运行灵活性评估指标及方法。具体包含节点上/下灵活性裕度、节点上/下灵活性不足概率和节点上/下灵活性不足电量六个指标;并引入改进连续潮流方法综合考虑网络传输约束、常规机组调节能力约束、节点电压约束,求解系统可承受的节点净负荷上下限,从而得到灵活性裕度;然后借助节点净负荷波动概率模型计算其余灵活性指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指标能够详细刻画节点灵活性情况,包括灵活性的方向及大小,以及潜在的失负荷或弃风、弃光电量;并帮助调度运行人精准识别运行灵活性薄弱环节。所提指标和方法为灵活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志爽[6](2020)在《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致使生态完整性不断丧失。生态完整性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评价区植物群落类型、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并结合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对评价区的植被类型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借助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评价区的生态完整性进行评价。选取的指标体系模型通过量化的方法使用到具体的项目评价中,并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果做对比,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增加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根据每个指标的量化分级赋值,综合分析计算得到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指数在建设前为4.86,建设后为4.56,表明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下降;评价区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指数在建设前为2,建设后为2,表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影响不大。建设前生态完整性综合指数是6.82,建设后是6.56,生态完整性指数降低但建设前后生态完整性仍处于同一级别,为“较好”等级,这表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下降程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做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配合得当。通过构建分级评价体系模型将评价的定性问题量化,为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生态完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张含笑[7](2020)在《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夜间将剩余电量用于抽水蓄能,白天再将蓄水用于发电,以缓解电力系统高峰和低谷之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局面的电站,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独特的运行方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特别,目前研究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如何减少其对生态的影响还比较少,本研究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生态环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通过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及Bow-Tie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最主要的生态风险。以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比施工前后的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的生态风险为评价对象,建立了Bow-Tie模型,对施工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1、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共选取21个指标,通过对施工前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及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得出:相比于施工前,施工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上升,生态环境综合影响从“低”水平发展至“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总体受到的影响较小。2、根据Bow-Tie模型识别出施工期生态风险的最主要因素为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土保持措施。3、依据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修复措施,依据修复的可能结果建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后,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降低,生态环境可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徐鹏[8](2020)在《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出山店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淮干上游唯一一座大(I)型水库。水库运行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消减洪峰流量4197m3/s,保护下游170万人口和220万亩耕地,每年可向信阳市供水超8000×104m3,灌溉两岸耕地50余万亩,年发电超750×104KW·h。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是水库建设和运行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两方面问题,以水土保持和景观生态为切入点,以弹性景观功能为核心目标,开展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水库生态效益发挥提供理论支撑,对水土保持专业领域研究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水土保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充分利用出山店水库建设翔实的基础资料、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成果资料,引入弹性景观概念,通过文献查问研究归纳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基本理论;基于3S技术、DEM等基础数据信息及现场调查,划分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解译景观要素数据信息;通过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分析、生态脆弱性评价、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水土保持景观要素基本景观特征计算分析,构建弹性功能指标体系与因子筛选,运用景观生态学静态研究理论思想和中性模型原理,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并对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进行计算分析,为水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概念并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主要由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概念并确定由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理论,在受到干扰破坏时,水土保持景观功能随干扰破坏程度增大发挥到最大弹性阈值;在干扰破坏结束后,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时的最小弹性阈值。(2)基于3S技术、利用DEM,共划分为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以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为基本景观要素,解译图斑总计16886个,图斑总面积95809.41hm2。(3)构建Markov转移矩阵、单一型动态度、综合型动态度模型。对2000年到2018年出山店水库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进行分析:2000年到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变化较小;2015年到2018年水域与建设用地土地R1较大;2000年到2005年各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很小;2005年到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转入与转出均较明显,空间动态度比较剧烈;2015年到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均比较剧烈;2000年到2005年LC值极小;在2005年到2010年LC为3.5788%,2010年到2015年LC为3.7099%,2015年到2018年LC为6.5755%。(4)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和生态压力度3个层面17个指标6个主成分对生态脆弱性指数(EVI)计算分析,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五个等级,结果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呈西北生态脆弱性高、东南生态脆弱性低的格局?(5)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28151.56万元,价值平均值0.355万元/hm2,林地、草地、耕地、水域价值分别为18749.26万元、545.40万元、3174.85万元、5682.05万元,价值平均值分别为0.540万元/hm2、0.308万元/hm2、0.082万元/hm2、1.310万元/hm2。(6)研究区33个景观单元景观斑块密度17个/km2,耕地斑块密度最小、水域最大。类斑平均面积5.74km2/个,耕地平均面积规模最大、水域最小。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类斑形状指数分别为106.14、81.73、37.78、59.18、75.10、34.29,斑块分维数分别为1.60、1.58、1.59、1.57、1.62、1.59,均大于1,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比较复杂。类斑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0.12,多样性指数平均0.05,均匀度平均0.03,景观要素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优势度分别为15.08、9.32、2.99、1.09、1.04、0.31,景观要素优势度明显,耕地最大15.08,未利用地最小0.31。(7)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阈值0~5,⊿E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土壤侵蚀越轻微、生态环境越优良、生态生产功能越大;水土保持功能(防治土壤流失)以土壤侵蚀模数负值表征,土壤侵蚀模数越大,土壤流失越严重,水土保持防治土壤流失功能越小;⊿E值与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侵蚀模数(防治土壤流失水土保持功能负值)呈负相关关系。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162、2.505,现状值3.994,均超过⊿E阈限平均值2.5,说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生产功能较大;水土保持景观功能现状值还未达到最大值,表明研究区还有继续实施生态保护、防治水土流失的空间。研究区划分的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E最大值中的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为3.321,分别为第28号单元和第22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3.28%;⊿E最小值中的最大值为2.320、最小值为1.126,分别为第22号单元和第13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06.04%;33个景观单元中⊿E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1.126,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63.59%,最小值小于⊿E阈值平均值2.5,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仍存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区域,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治理与保护。研究利用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及附属方程计算水土保持功能SW、生态保护功能EP、生态生产功能NPP时,选择易于量化、计算数据有来源、代表性强、计算方法易操作的指标因子进行计算,并根据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约束条件,利用Matlab软件程序求得最大值与最小值,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土壤侵蚀、生态保护、生态生产均是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构建⊿E模型及指标体系与因子进行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分析仍有更深研究空间。

孙洁[9](2020)在《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基于国家提出的去产能政策,关停矿山的数量不断增加,做好关停矿山的资源整合及利用工作意义重大。由于废弃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缺失,致使废弃矿山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加强生态建设、扭转废弃矿山的不良问题,就需整合区域资源,做好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工作。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能提高去产能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为山西关停并转等去产能煤矿企业提供一条转型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对保障山西省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国内外关停矿山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探索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经济转型发展驱动及提升战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省区域内关停矿山主要可利用资源包括地下空间,煤层气,矿井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设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以及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等。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对可利用资源综合开发,构建了综合旅游景区、地下水库和抽水蓄能电站、气体储存和压缩空气蓄能电站、生态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煤层气综合利用、地下垃圾处理站、地下城市配套设施、矿井水地热利用工程十种绿色绿色转型模式,为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提供路径选择。(2)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尚不成熟,绿色转型发展能力不足,在绿色转型发展中遇到了现实难题及问题,主要为:关于矿区人口搬迁的安置难题、转型替代产业发展难题、环境恢复治理进展缓慢、资金问题、矿业勘察工作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难度大、任务繁重、转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3)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作为目标,通过RAM模型、数理分析、0-1模型分析,构建了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作为评价准则的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4)通过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得出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指标。(5)通过理论、数据和模型分析提出山西省绿色转型能力提升战略: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向资源再造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制定了制度保障措施: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绿色技术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绿色核算制度。

张星海[10](2020)在《基于DPM的水电站Y型引水岔管冲蚀分析》文中认为目前中高水头引水式水电站多采用“一管多机”的供水方式,岔管作为电站引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安全都至关重要。作为管道主要破坏因素之一的冲蚀磨损,尤其应该受到重视。鉴于丰水期我国大部分河流都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导致电站引水系统中水流含沙量较大,致使对复杂岔管造成不同程度的冲蚀磨损。目前,针对管道的冲蚀磨损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领域,在输水管道方面研究不多,尤其对大管径水电站钢岔管的研究更少。本文以澜沧江中下游某“一管两机”引水式电站引水系统中的非对称Y型岔管为实际研究对象,对岔管进行三维建模,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多相流离散相模型,对设计工况下不同机组开启状态组合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管内速度分布、压力分布以及冲蚀特征。以及流速、泥沙质量流量和岔管内月牙肋的肋宽比对冲蚀的影响,通过计算平均冲蚀速率得到了平均冲蚀速率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Y型岔管的主要冲蚀区域为分岔段肋板周围;管壁平均冲蚀速率随流速和泥沙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计算范围内当肋宽比为0.40时平均冲蚀速率和最大冲蚀速率都最大,此时管壁冲蚀磨损最严重。本研究结果为管道设计维护、工程运用以及对后续岔管冲蚀磨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2)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2.1 水文泥沙条件的研究方法
        2.1.1 物理模型
        2.1.2 数学模型
    2.2 电站泥沙问题的解决措施
        2.2.1 南方地区抽水蓄能电站
        2.2.2 北方地区
3 前景与展望
    3.1 随着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电网自身建设需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迎来持续发展周期
    3.2 新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减少河流总体的含沙量
    3.3 采用工程措施可以满足机组过机含沙量的要求

(3)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现状调查及渣场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弃渣场现状调查
    1.1 工作内容
    1.2 现状调查成果
2 典型弃渣场地质勘察及工程地质评价
    2.1 勘察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2.2 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3 地勘成果小结
3 弃渣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弃渣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3.2 弃渣体的水文地质特征
    3.3 渣体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极限平衡法
        3.3.2 数值仿真分析法
        3.3.3 不同行业规范对比分析
        3.3.4 工程实例分析
    3.4 本部分工作小结
4 主要研究成果及技术创新
    4.1 主要研究成果
    4.2 技术创新

(4)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自动化监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自动化监测的任务与作用
    1.1 弃渣场监测的任务与内容
    1.2 弃渣场监测作用
2 弃渣场的监测方法
    2.1 渣场地表位移观测方法
    2.2 渣体边坡内部位移监测
    2.3 渣场自动化监测
3 典型案例
    3.1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布设
    3.2 自动化监测数据分析评估
        3.2.1 位移监测成果
        3.2.2 地下水位
        3.2.3 降雨量监测数据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5)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及其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1.3 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灵活性研究现状
        1.2.2 电力系统备用决策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机组组合调度模型及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时空相关性的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模型
    2.1 引言
    2.2 可再生能源相关性及波动性分析
        2.2.1 相关性表征指标
        2.2.2 可再生能源相关性及波动性统计特征分析
    2.3 通用生成函数理论基本原理
        2.3.1 通用生成函数基本原理
        2.3.2 考虑相关性的通用生成函数计算
    2.4 考虑时空相关性的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模型
        2.4.1 建模思路
        2.4.2 考虑相关性的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模型
        2.4.3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灵活性的日前发电-备用双层决策模型
    3.1 引言
    3.2 考虑灵活性约束的上层日前机组组合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计及灵活性的下层备用决策模型
        3.3.1 负荷波动性模型
        3.3.2 风电场出力波动模型
        3.3.3 常规机组出力波动模型
        3.3.4 计及灵活性的备用容量计算
        3.3.5 计算流程
    3.4 算例验证
        3.4.1 仿真环境
        3.4.2 计及灵活性的备用决策模型
        3.4.3 发电-备用双层决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调度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风险价值的运行灵活性需求评估
        4.2.1 风险价值理论
        4.2.2 考虑相关性的风电场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建模
        4.2.3 考虑相关性的光伏电站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建模
        4.2.4 负荷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建模
        4.2.5 基于风险价值的灵活性需求确定方法
    4.3 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调度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算例验证
        4.4.1 仿真环境
        4.4.2 运行灵活性需求量化分析
        4.4.3 调度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系统调度方案的运行灵活性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指标
        5.2.1 节点上/下灵活性裕度
        5.2.2 节点上/下灵活性不足概率
        5.2.3 节点上/下灵活性不足电量
    5.3 灵活性指标计算方法
        5.3.1 连续潮流基本原理
        5.3.2 节点上/下灵活性裕度计算模型
        5.3.3 节点上/下灵活性不足概率及电量计算模型
        5.3.4 计算流程
    5.4 算例验证
        5.4.1 仿真环境
        5.4.2 3机6节点算例
        5.4.3 54机118节点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完整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关键难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概况
        2.1.2 评价区域概况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生态影响评价
        2.2.4 生态完整性及其评价
        2.2.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完整性中的应用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资料搜集方法
        2.3.2 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生态完整性评价模型
    3.1 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的概念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生态完整性评价模型
    3.3 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权重
    3.4 划分生态完整性评价等级
第四章 某抽水蓄能电站生态完整性评价
    4.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4.2.1 植被生产力
        4.2.2 植被覆盖度
        4.2.3 景观优势度
        4.2.4 生态弹性力
        4.2.5 物种多样性指数
    4.3 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4.3.1 阻抗稳定性
        4.3.2 恢复稳定性
    4.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1 评价指标重要性比较
        4.4.2 构造判断矩阵
        4.4.3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4.5.1 对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4.5.2 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4.5.3 评价结果、环评结果、实际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内容
    1.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风险理论基础与评价模型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2.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2 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风险评价定义
        2.2.2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2.3 DPSIR模型
        2.3.1 DPSIR模型简介
        2.3.2 DPSIR模型应用
    2.4 评价指标的建立
        2.4.1 驱动力评价指标
        2.4.2 压力评价指标
        2.4.3 状态评价指标
        2.4.4 影响评价指标
        2.4.5 响应评价指标
    2.5 评价原则
        (1)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
        (2)代表性和适宜性原则
    2.6 本文的评价方法
        2.6.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6.2 指标值和标准值的选取
        2.6.3 综合指数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1 工程区概况
        3.1.1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3.1.2 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1.3 工程概况
    3.2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3.2.2 指标数据来源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级
    3.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3.3.1 驱动力分析
        3.3.2 压力分析
        3.3.3 状态分析
        3.3.4 影响分析
        3.3.5 响应分析
        3.3.6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
    3.4 可行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ow-Tie模型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风险评价
    4.1 生态风险识别
    4.2 构造水土流失Bow-Tie模型
    4.3 水土保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修复相关措施
    5.1 水生生态的修复
        5.1.1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恢复
        5.1.2 增殖放流
    5.2 陆生生态的修复
        5.2.1 野生动物的保护
        5.2.2 陆生植被的恢复
    5.3 水文水质修复
        5.3.1 水文修复
        5.3.2 施工期混凝土冲洗废水的处理
        5.3.3 砂石料生产废水的处理
        5.3.4 生活污水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工程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2 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2.3 生态弹性景观研究现状
        1.2.4 水库水土保持景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出山店水库工程概况
    2.2 自然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2 矿产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平桥区
        2.3.2 浉河区
        2.3.3 研究区
    2.4 生态环境现状
    2.5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5.1 水土流失
        2.5.2 水土保持
    2.6 小结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处理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难点及解决办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3.5 小结
4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概念与理论
    4.1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1.1 水土保持
        4.1.2 景观与弹性
        4.1.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
    4.3 小结
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单元划分与景观要素
    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
        5.1.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原则
        5.1.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步骤
        5.1.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结果
    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
    5.3 小结
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
    6.1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2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矩阵
        6.1.3 基于地形基础上的定量分析
        6.1.4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分析
        6.1.5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度分析
        6.1.6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
    6.2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
        6.2.1 评价指标体系
        6.2.2 指标数据标准化
        6.2.3 评价指标权重
        6.2.4 生态脆弱性评价
        6.2.5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6.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3.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及原则
        6.3.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法
        6.3.3 林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1)
        6.3.4 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2)
        6.3.5 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3)
        6.3.6 水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4)
        6.3.7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6.4 出山店水库生态景观基本特征分析
        6.4.1 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指标
        6.4.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分析
    6.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及指标体系
        6.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
        6.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指标体系
    6.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评价
        6.6.1 模型指标计算
        6.6.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结果
        6.6.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结果分析
    6.7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关停矿山数量不断增加
        1.1.2 关停矿山引发环境与安全问题
        1.1.3 全球能源转型与低碳化发展
        1.1.4 山西迫切需要资源型经济转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
        1.3.2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
        1.3.3 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实践
        1.3.4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体系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经济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战略管理理论
    2.2 绿色转型理论基础
        2.2.1 绿色转型基本架构
        2.2.2 技术创新绿色发展
        2.2.3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2.2.4 制度创新
    2.3 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与阶段
        2.3.1 绿色转型路径
        2.3.2 绿色转型发展阶段
    2.4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3.1 山西关停煤矿情况
        3.1.1 十三五期间山西关闭煤矿情况
        3.1.2 山西关停矿山资源利用情况
    3.2 山西关停煤矿可利用资源分类及发展模式
        3.2.1 可利用资源分类
        3.2.2 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构建与技术
    3.3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及存在的问题
        3.3.1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
        3.3.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3.4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政策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4.1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相关政策
        3.4.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1 基于RAM的测算模型
        4.1.1 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取及结果检验
        4.1.3 回归结果分析
    4.2 环境资源难题分析
    4.3 基于0-1模型的发展能力分析
    4.4 基于AHP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评价指标体系
        4.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4.4.4 评价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驱动及能力提升战略
    5.1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驱动力的形成机理
        5.1.1 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5.1.2 资源利用优化方式的形成机理
        5.1.3 生态治理能力形成机理
        5.1.4 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形成机理
    5.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5.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
        5.2.2 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转向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路径
        5.2.3 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
        5.2.4 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
        5.2.5 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5.3 制度保障
        5.3.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5.3.2 绿色技术制度
        5.3.3 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
        5.3.4 绿色核算制度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验证与分析——以白家庄矿和安源矿为例
        5.4.2 太原白家庄矿绿色转型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DPM的水电站Y型引水岔管冲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固液两相流管道冲蚀研究现状
        1.2.2 岔管发展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冲蚀磨损理论
    2.1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2.2 冲蚀理论
        2.2.1 塑性冲蚀理论
        2.2.2 脆性冲蚀理论
    2.3 冲蚀影响因素
    2.4 流体控制方程
    2.5 离散相控制方程
    2.6 离散相和连续相的相间耦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岔管冲蚀数值模型
    3.1 基本计算模型
        3.1.1 湍流模型
        3.1.2 冲蚀模型
    3.2 岔管数值计算
        3.2.1 计算参数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设置
    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速度压力分布
        3.4.1 速度分布
        3.4.2 压力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岔管冲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流速下的冲蚀结果
    4.2 不同泥沙质量流量冲蚀结果
        4.2.1 组合1模拟结果分析
        4.2.2 组合2模拟结果分析
        4.2.3 组合3模拟结果分析
    4.3 肋宽比对岔管的冲蚀影响
        4.3.1 水电站月牙肋钢岔管的设计概述
        4.3.2 不同肋宽比冲蚀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录用学术论文

四、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J]. 张茹,楼晨笛,张泽天,黄晓荣,谢晶,郝齐钧,张岚斌,李怡航,刘小玲.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01)
  • [2]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研究综述[J]. 余天尘. 湖南水利水电, 2021(04)
  • [3]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现状调查及渣场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 温家华,闫宾,刘殿海,柴建峰.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1(03)
  • [4]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自动化监测设置研究[J]. 张建龙,刘殿海,王珏,程亚男,徐亚楠,田侃.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1(03)
  • [5]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灵活性调度及其评估研究[D]. 李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6]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D]. 刘志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D]. 张含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D]. 徐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DPM的水电站Y型引水岔管冲蚀分析[D]. 张星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