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药用植物中华毛癣菌种子大小的变化

名贵药用植物中华毛癣菌种子大小的变化

一、珍贵药用植物三尖杉种子大小的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苏钰岚[1](2021)在《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药用植物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药材市场访问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等工作,对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性状类型、资源类型、入药部位以及药用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市场调查方面,主要分析其代表性药材市场——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的种类组成、入药部位、药用功效及交易情况,掌握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利用药用植物的概况。同时,完成荔浦市域内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调查,统计其国家级、区级保护药用植物以及这些保护药用植物在原生中草药城中出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荔浦市共有药用植物1353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97科710属,占广西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3.78%、总属数的49.41%、总种数的34.31%;其中,蕨类植物99种,隶属33科54属;裸子植物10种,隶属7科9属;被子植物1244种,隶属157科647属。药用植物的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茜草科、禾本科等,共13科235属473种;优势属有榕属、紫金牛属、菝葜属、悬钩子属等,共6属83种。2.荔浦市药用植物按性状分为草本类、灌木类、藤本类、乔木类4类,主要以草本类为主,共679种,占总种数的50.18%;按入药部位分为全草类、根类、叶类、茎类、花果类、地上部分6类,共计使用频次185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全草类和根类,分别是572次和505次。3.荔浦市栽培型药用植物有155种,隶属72科129属,占荔浦市药用植物的11.46%,栽培用于食用(60种)、观赏(60种)、饲料(13种)、药用(12种)、其他(2种)。4.荔浦市药用植物按其药用功效分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止血药、拔毒生肌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收涩药、化湿药、驱虫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安神药、开窍药和涌吐药,共21类,以清热药为主,共720种,占总种数的53.22%。5.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交易的植物药有549种,隶属144科40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种,隶属13科18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5科5属;被子植物523种,隶属126科379属。优势科和优势属比较明显,共有7个优势科4个优势属;此外,植物药在各科、属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现象,共有62个单种科和323个单种属。6.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植物药按入药部位分为根类、全草类、花果类、藤茎类、叶类和其他类,以根类药材为主,共有260种,占总种数的47.36%;按药用功效分21种,以清热药为主,共280种,占总种数的51.00%。7.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药用植物有老班药72味(4虎、7牛、12钻、49风),占老班药总味数的69.23%,共计71种,隶属46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2种,裸子植物有1科1种,被子植物有43科68种。8.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的植物药销往荔浦本地(270种)、广西区内(268种)、广东(258种)、全国各地(91种)。植物药交易价格低廉,每千克在21元以下的药材230种,占植物药总数的41.89%;每千克在21至100元的276种,占植物药总数的50.27%;每千克超过100元的51种,占植物药总数的9.29%。年销售量超过100吨的大宗药材有67种,隶属46科64属。9.荔浦市药用植物中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计85种,隶属55科77属。在样方调查中出现44种,隶属34科39属;葛(60次)、漆树(44次)、千里光(42次)、山鸡椒(33次)、菝葜(33次)等在样方中出现频度高。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材有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46种,隶属35科46属。10.荔浦市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计33种,隶属8科23属;蕨类植物1种,,被子植物3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兰科24种)。原生中草药城稀有药材19种(兰科11种),隶属9科15属。

张红梅[2](2021)在《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而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生态退化现象,其大面积的发生导致区域植被结构单一、生态系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挖掘本地原生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植物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8年7~11月、2019年4~10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共设置50个样方套;2020年8月在示范区选择典型的优势群落采集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遵义十大功劳(Mahonia imbricata)、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四个物种的叶片进行试验分析。对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科属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植物区系划分、野生经济植物功能划分,揭示示范区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现状;对示范区典型生态群落四个物种的叶厚(T)、叶长(L)、宽(W)、叶片组织含水量(LWC)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不同生态群落下四个代表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示范区的野生植物(不包括栽培种)共738种,隶属于132科439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5科417属709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最多,有100科341属585种,单子叶植物较少,共15科76属126种。(2)喀斯特生境异质性与人为干扰活动共同作用,使得示范区物种的科属组成以寡种科、寡种属为主,科属多样性高,而种子植物的属和种趋向于集中在中等科及较大科内,中等科及较大科的优势明显,在示范区的区系组成和群落构建中占主导地位。(3)生活型方面,木本植物中以矮小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植物较少,且落叶物种远多于常绿物种。草本植物丰富多样且以多年生为主,落叶矮小灌木和小乔木占优势,这既是喀斯特高原生态环境限制植物分布的表现,也是植物适应岩溶生态环境的结果。(4)示范区植物区系丰富,各种地理成分交错分布并有迭置的现象。蕨类植物的科、属、种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级水平上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种级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次之,且有少数的地中海及中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且示范区有起源于侏罗纪的紫萁,起源于第三纪的槲蕨、凤尾蕨、海金沙以及第三纪残遗物种杉木、柳杉、红豆杉、罗汉松、水青树等。由此可见,撒拉溪示范区植物区系起源具有一定古老孑遗性质,特有成分较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来源广泛,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特征。(5)研究区野生经济资源植物种类丰富且多样,按不同经济功能分类统计,其中药用类121科346属528种,蜜源植物73科169属318种,观赏类75科142属206种,纤维类42科80属87种,淀粉及糖类21科32属57种,芳香油类25科88属131种,油脂类63科114属139种,树脂及树胶类14科14属19种,鞣料类38科62属85种,食用类37科56属68种,材用类46科74属101种,其他类63科123属149种。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筛选出117种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植物;优势经济植物中,落叶树种主要有西南栒子、云贵鹅耳枥、亮叶桦、滇榛、白栎、栓皮栎等,常绿树种有滇青冈、细叶青冈、杜鹃、十大功劳等;珍稀濒危植物有宽叶韭、天麻、蕙兰、七叶一枝花、领春木等32种,中国特有种88种。(6)单一群落的生态环境更脆弱,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大。从形态结构上来看,示范区常绿物种在适应岩溶干旱等逆境胁迫时通常以叶被毛或厚角质保护叶表面,或减少暴露面积降低蒸腾作用;落叶物种通常选择落叶的形式来规避逆境的伤害从而顺利度过干旱时期。从生理生化来看,落叶物种P.longipes在群落里最容易受到逆境胁迫,其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大;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的耐旱性最强,在不同的生态群落下其适应能力最强。综合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四个物种的抗旱性为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M.imbricata>C.glaucoides>P.longipes。研究表明,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在植物种类、经济功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强,对于毕节喀斯特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研究为示范区经济植物的配置和栽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经济植物的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然而,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中,不同植被生态群落的基本情况与特征以及更多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寇萍[3](2021)在《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对UV-B辐射的响应规律及其代谢调控分子机制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中所含有的紫杉醇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二萜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已作为广谱抗癌特效药用于各类癌症的临床治疗,医药市场需求量巨大。受限于紫杉醇的其他来源和生产方式存在技术瓶颈,难以大规模应用,所以目前紫杉醇的供应仍然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红豆杉自然资源,其他紫杉烷类成分则可作为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及其半合成的原料,然而东北红豆杉植株生长缓慢且紫杉烷含量极低,且因人类过量砍伐而濒临灭绝。已有研究表明,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会受到多种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和调控,而UV-B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生态因子,应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过程调控和活性成分诱导增量的研究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建立了准确可靠的次生代谢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UV-B诱导对东北红豆杉叶片中紫杉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探讨了诱导调控机制,之后对UV-B诱导下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代谢通路的关键酶候选基因及调控因子进行了挖掘和表达验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红豆杉中靶向代谢物的UPLC-MS/MS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同时针对性的检测红豆杉针叶中14种主要紫杉烷及黄酮类成分(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巴卡亭Ⅲ、10-去乙酰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紫杉醇、7-表紫杉醇、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槲皮苷、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芦丁、白果素、银杏双黄酮、金松双黄酮)。方法学验证表明各目标成分在检测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并且该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重现性、准确性均较好。此外优化建立了基于高速匀质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法的红豆杉叶片样品制备工艺,为后续样品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通量准确检测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该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用于三种红豆杉叶片样品的检测分析可达到预期定性定量的效果,可满足红豆杉中含量低且结构相似的靶向代谢物高通量检测分析的需要,为质量控制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检测手段与技术支持。2、探究了东北红豆杉针叶紫杉烷及黄酮成分对UV-B的代谢响应规律,首先通过使用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处理东北红豆杉幼苗,并对辐射诱导后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 0至96 h的动态监测,以初步探究东北红豆杉针叶中紫杉烷和黄酮类成分对UV-B的次生代谢响应规律,结果发现东北红豆杉经UV-B辐射后针叶中主要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普遍升高后降低,且辐射强度越大诱导增量效果越显着,各紫杉烷类成分含量主要是在48 h或72 h时达到最大值且各紫杉烷类成分之间普遍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此外UV-B辐射后针叶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大多显着升高后降低,且胁迫强度越大诱导效果越显着,大部分黄酮类成分主要集中在48 h达到最大值。由UV-B诱导引起的次生代谢响应中黄酮类成分比紫杉烷类成分反应更敏感、更迅速,黄酮类成分的最大增量达到了紫杉烷类最大增量的1.81-3.21倍,且紫杉烷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东北红豆杉在自我防御时紫杉烷和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过程很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为东北红豆杉的UV-B定向高效培育、紫杉烷类成分在基因水平的合成调控机制解析及高效利用东北红豆杉可再生的针叶资源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3、为探究东北红豆杉针叶在生理生化层面对UV-B辐射的响应及调控规律,使用不同UV-B辐射时间诱导东北红豆杉幼苗。发现UV-B辐射会降低东北红豆杉叶片的生物量和相对含水量,辐射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叶片生物量的积累且对细胞水分生理的影响越显着;UV-B辐射会引起东北红豆杉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显着降低,在高强度辐射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下降了 56.53%-77.68%;东北红豆杉叶片在UV-B诱导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大体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北红豆杉会激活抗氧化酶系统以响应和防御UV-B辐射,SOD、CAT、POD酶活性在UV-B诱导前期呈显着上升趋势,之后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且辐射强度越大对酶活的影响越大;丙二醛含量会随着UV-B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着升高,细胞膜逐渐受损。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表明UV-B辐射时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合色素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但与丙二醛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抗氧化酶SOD、CAT和POD之间关系密切,可为UV-B对植物的调控作用研究、东北红豆杉的UV-B定向优质培育及可再生的针叶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4、通过DNBSEQ测序技术获得了 UV-B诱导前后的东北红豆杉针叶的转录组信息,经过组装后共获得102301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1284 bp。挖掘筛选出UV-B诱导前后东北红豆杉针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5949个,其中上调表达4016个基因,下调表达1933个基因,可发现UV-B诱导后的上调表达基因数显着高于下调表达基因数。共鉴定注释到了 2119个unigene分布于57个转录因子家族,主要集中于MYB、AP2-EREBP、C3H、bHLH、Trihelix、mTERF、WRKY 和 NAC 家族。在 GO 分类富集功能分析重点关注的生物过程方面,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节和生物过程调节。共有3141个差异表达基因经过KEGG分析主要归类到18个KEGG pathway类型,其中注释数目最多的为代谢通路。此外,紫杉醇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基因受到UV-B诱导后有12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产生显着差异,其中1 1个MEP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均发生了上调表达,1个MVA途径的甲羟戊酸磷酸激酶基因受到混合模式调节,表明东北红豆杉紫杉醇生物合成上游通路关键酶基因受到UV-B的显着诱导与调控且转录水平都有显着提高。5、对UV-B调控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通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解析,共挖掘筛选出17个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24个差异表达且序列完整的候选WRKY蛋白序列。对鉴定获得的24个TcWRKY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共分为三个大类:Ⅰ组5个成员;Ⅱ组18个成员,其中Ⅱ亚组4个成员,Ⅱb和He亚组分别4个和2个成员,Ⅱ亚组8个成员;Ⅲ组只有一个成员。保守基序和进化树分析共鉴定出5个保守基序且每个蛋白的基序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可能与家族成员的特定功能有关,这些TcWRKY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萜类骨架MEP途径的6个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均受到了 UV-B的正向调控,其中TcDXS、TcMCS和TcHDS基因对UV-B的响应更敏感。筛选所得11个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随着UV-B处理时间的增加普遍呈现升高后递减规律,其中TcT13H、TcTBT、TcPAM和TcDBTNBT基因在48 h时对UV-B诱导的响应最敏感。对UV-B诱导下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2个Tc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UV-B会诱导东北红豆杉中TcWRKY基因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但各基因具体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TcWRKY1、TcWRKY4、TcWRKY11、TcWRKY12基因很可能在48 h对UV-B诱导的敏感性显着增强,并主要集中在诱导中后期响应UV-B来调控东北红豆杉中相关的防御过程。TcWRKY10、TcWRKY16、TcWRKY17基因可能在48 h时开始显着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以增强东北红豆杉的应激防御过程。本研究建立的高效准确的红豆杉针叶中紫杉醇等目标活性成分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可为红豆杉中次生代谢产物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参考,系统性的研究了东北红豆杉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生理生态指标、次生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规律,并基于转录组信息筛选分析紫杉醇合成通路酶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为后续东北红豆杉的UV-B定向优质培育体系的建立、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的解析、以及红豆杉可再生的针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霍鸿浩[4](2019)在《不同种源黄花蒿表型性状与环境适应》文中指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地理隔离导致不同黄花蒿种群趋异进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它们在形态及药用产物含量上有明显差异。为了探明野生黄花蒿不同种群种子形态学的地理变异规律、基于遗传下各生长期及各种源间的表型性状与适应环境差异,以10个野生黄花蒿种源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子形态观察、萌发及5个时期3月15日(播种日)、5月15日(苗期)、6月15日(营养生长盛期)、7月15日(花芽分化期)、8月15日(现蕾期)的盆栽试验,从5个方面比较差异:不同种源黄花蒿种子形态与幼苗生长的差异;不同生长期黄花蒿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不同生长期黄花蒿生物学特性及药用成分差异;不同种源黄花蒿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不同种源黄花蒿生物学特性及药用成分差异。为当地黄花蒿种质的选择、采收期的确定及种植黄花蒿带来的土壤养分、微生态压力评价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种源黄花蒿种质大小及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显微镜下不同种源种子形态上均呈黄绿色梨形或倒卵形瘦果,长宽比差异显着(P<0.05),种子长(Ls)、宽(Ws)、千粒重差异极显着(P<0.01),变异程度Ws>Ls>千粒重>Ls/Ws;萌发后,萌发率、根长、茎长、干重、子叶鲜重、真叶数、真叶长、真叶宽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影响黄花蒿种子表型差异的环境因子中,年降水量为的最主要相关因子,其次是经度、纬度、海拔。2.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差异显着(P<0.05)。随着黄花蒿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增大趋势。黄花蒿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丰富度和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性在播种前到生长盛期期间变化差异不显着,到花芽分化期后显着下降(P<0.05),真菌丰度及多样性不断上升,且各时期差异显着(P<0.05)。各生长期最主要的5种优势细菌门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中放线菌门在现蕾期时丰度达到最大;变形杆菌门在生长盛期丰度最大;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在播种前丰度最大;各时期最主要优势真菌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花芽分化期丰度达到最大,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在现蕾期丰度值最大。黄花蒿种植选择性的抑制和促进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一定程度增加了真菌病害的发生风险。土壤p H、有效磷、磷酸酶是影响各时期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3.不同生长期黄花蒿植株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冠幅的增长量及各叶片药用成分含量差异显着(P<0.05)。其中,5月15日到6月15日期间是其快速生长期,之后株高、茎粗增长缓慢,但一级分枝数和冠幅到现蕾期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叶片青蒿素、总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和猫眼草黄素的含量在苗期呈极低水平,总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和猫眼草黄素的含量在旺长期开始快速增长,花芽分化期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叶片青蒿素在花芽分化期开始快速增长,现蕾期达到最大。结合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结果,表明现蕾期是药材适宜采收期。4.通过种源试验,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土壤养分、酶活性(除磷酸酶外)各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SS、LP的p H、碱解氮下降幅度较大,JH有机质降幅最大,QX全磷降幅最大,SY全钾降幅最大,XW全氮降幅最大,QX有效磷、速效钾降幅最大。现蕾期盆栽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着大于播种前土壤(P<0.05),其中LD土壤脲酶活性增幅最大,JH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幅最大。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细菌丰度及多样性差异不显着(P>0.05),真菌丰度及多样性差异显着(P<0.05),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趋于单一,程度有种源差异,且差异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细菌OTU数量HX>QX>SS>SY>SBX,均小于原始土;真菌OTU数量变化为QX>SS>HX>XBS>SY,均大于原始土。在细菌门水平上,变形杆菌门为各种源现蕾期最主要优势细菌门,且均使放线菌门从播种前的第9升到第2优势门。在真菌门水平上,子囊菌门为最主要的优势真菌门,在HX中最大;壶菌门除SY外各种源均不同程度的增大。通过LEf Se分析5个黄花蒿种源土壤样本共找出56个差异细菌指示种和49个差异真菌指示种。其中HX各有4和13个,QX有14和15个,SS有12和8个,SY有20和4个,XBS有6和9个。HX的差异细菌指示种主要有: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等。QX主要有:链霉菌(Streptomyces)等。SS主要有: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微球菌(Micrococcales)等。SY主要有:变形菌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daceae)等。XBS有: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等。HX的差异真菌指示种主要有: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菌科(Pleosporaceae)等。QX主要有: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粉红粘帚霉(Gliocladum rosea)。SS主要有:粘孢子纲(Myxospora)、粘帚霉属(Gliocladium)。SY主要有: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毛霉亚门(Mucoromycota)。XBS有:丰屋菌属(Plenodomus)、小球腔菌科(Leptosphaeriaceae)等。有机质、全氮、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全氮、有机质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最主要因素。5.通过种源试验,不同种源黄花蒿在现蕾期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进入现蕾期时间的变幅在7月21日到9月1日之间。各种源整株干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差异显着(P<0.05),茎粗、一级分枝数、根长差异极显着(P<0.01)。现蕾期叶片中青蒿素、总多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含量差异显着(P<0.05)。其中青蒿素含量变幅在1.3110.31 g/kg。株高与总酚、青蒿素、猫眼草酚呈显着负相关(P<0.05);茎粗与总酚、青蒿素、猫眼草酚呈显着正相关(P<0.05);整株鲜重与总酚、青蒿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地上鲜重与总酚、青蒿素、猫眼草黄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猫眼草酚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

姜利琼[5](2018)在《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迤阻山位于滇中高原偏向西南,本研究区域以绿汁江与元江为边界,东至依施河与亚尼河,南至俄德河。迤阻山的植被类型从季雨林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都有分布,且具有多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和较大的海拔落差,但前人对本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都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调查、标本的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形成了迤阻山的种子植物名录。共计种子植物141科576属993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9种,被子植物136科569属984种。基于本研究确定的该区域139科,561属,972种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表明:(1)综合科、属、种三级水平的统计分析,迤阻山地区的现代植物区系主要是由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构成。从种一级的水平上看,热带种所占的比例远超过温带种所占的比例,并且热带种大部分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分布或者泛热带分布的种类。另一方面,所占据比例较大的中国特有种大多为西南片区并且向南分布较远的热带种,由此可以看出,迤阻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植物区系。(2)迤阻山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系结。许多过去一般认为只分布到云南南部或者西南部的一些种类,如海桑科的八宝树(Duabanga grandiflora)、山龙眼科的深绿山龙眼(Helicia nilagirica)、天料木科的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大戟科的异序乌桕(Falconeria insignis)、卫矛科的滇南美登木(Maytenus austroyunnanensis)、紫葳科的西南猫尾木(Markhamia stipulata)、兰科的密花玉凤花(Habenaria furcifera)和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翅子藤科的风车果(Pristimera cambodiana)、鼠李科的海南翼核果(Ventilago inaequilateralis)、马钱科的度量草(Mitreola petiolata)等都在本区有分布,本研究揭示了这些类群的最北界分布,为热带成分沿深切河谷向高纬度地区嵌入分布提供了典型例证。(3)通过迤阻山种子植物的综合分析以及与邻近5个地区--小百草岭、西隆山、轿子雪山、无量山和苍山5的植物区系进行科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发现与小百草岭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区系性质。(4)从迤阻山分布的3个东亚特有科,37个东亚特有属,以及170个东亚特有种来看,本研究区域的区系应该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本区在东亚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地位是:东亚植物区(ⅢEast Asiatic Kingdom)---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ⅢE.Sino-Himalayan forest subkingdom)---云南高原地区(ⅢE13.Yunnan plateau region)---滇中高原亚地区(ⅢE13a.Central Yunnan plateau subregion)。本论文还对外来物种的种类分布及防控措施,以及珍稀濒危种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基于该区域资源植物调查整理,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徐芷妍[6](2018)在《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及其保护策略》文中认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湖北省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关于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现状及就地保护上,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及其保护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确定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研究其野外生存状况,保护状况,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提出保护优先序和针对性保护措施对湖北省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资料,结合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提供的2001年、2017年两次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普查结果和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有详实数据的75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值的计算,划分出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级别,同时,针对我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2001和2017年两次野外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最新研究成果,确定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45科73属92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5属20种;被子植物38科57属70种;蕨类植物1科1属2种。(2)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以及鄂东南地区。人为因素是造成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种子发芽率低,授粉率低等。(3)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可以分为四级,其中属于Ⅰ级(珍稀濒危种)重点保护的有榧树(Torreya gra ndis Fort.et Lindl.)、长果安息香(Sinojackia Aocarpa C.J.Qi)、大别山五针松(PinusdabeshanensisCheng et Law)等9种;属于Ⅱ级(濒危种)重点保护的有裸芸香(Psilopeganum sinense Hemsl)、莼菜(.Brasenia schreberi、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 Hu)等30种;属于Ⅲ级(稀有)重点保护的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川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山白树(Sinowilsonia henryi)30 种;属于Ⅳ级重点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厚朴(Magnolia ocinalis Rehd.et Wils)、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等 6 种。(4)本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湖北省野生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①根据75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特点,针对性进行分类保护;②自然保护区内保护策略:加大保护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保护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多方位保护体系和监测体系;③自然保护区外保护策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意识。

罗汉[7](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姚晓[8](2014)在《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文中认为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为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在中国特有的1个变种,其枝、皮、叶、根和果肉中均含有较强抗癌活性的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紫杉醇(Taxol)。然而红豆杉属植物野生资源有限、生长缓慢,且含量低,因而造成了紫杉醇的药源危机。通过红豆杉植物细胞培养与真菌发酵进而产生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途径之一。本研究论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南方红豆杉的植物形态、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殖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真菌发酵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南方红豆杉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南方红豆杉进行品质评价研究,包括生药鉴定研究、提取工艺研究及不同产地的含量测定。采用性状、显微鉴定的方法,对南方红豆杉枝叶及根进行系统的生药鉴定研究。南方红豆杉叶气孔带、转输管胞及嵌晶纤维可作为其鉴别特征,10-脱乙酰巴卡亭Ⅲ可以作为薄层鉴定的主要依据。对南方红豆杉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取正交试验法,以南方红豆杉的5种主要萜类成分的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组的5种萜类成分进行比较。筛选南方红豆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85%,液料比为1:6,提取2次,每次提取2 h。其次,将优选得到的南方红豆杉种质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和药用真菌发酵研究。采用单因素比较、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影响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各种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来源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等5种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加权评分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优选出组织培养条件为B5+2,4-D 1.0 mg-L-1+NAA 1.0 mg·L-1+KT0.5 mg L-1。用 Bemfeld 法、PNPG 法、GOD 法,研究南方红豆杉枝叶及其愈伤组织萃取紫杉醇后剩余部分对α-糖苷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枝叶及其愈伤组织萃取紫杉醇后剩余部分对α-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愈伤组织较优于枝叶。参考前人研究的经验,并结合菌种自身的生长特点,初步选用5种药用真菌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发酵研究。结果显示,4种药用真菌基本都能较好地适应在南方红豆杉枝叶基质上生长,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类型紫杉烷二萜类成分之间的含量。其中灵芝菌发酵效果较佳,对其深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条件,利用南方红豆杉的5种主要萜类成分的含量的综合评分,筛选出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pH值、培养温度、样品粒度。同时,以不同发酵时间的灵南菌质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发酵过程中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力,结合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含量变化研究,将发酵终点定在24-26天。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5种真菌发酵南方红豆杉菌质和愈伤组织培养物以及南方红豆杉叶中的肌醇及衍生物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嫩枝叶中肌醇含量较老枝叶高,扇南菌质(VA)含量较其他发酵组高,组织培养样品4高于其他愈伤组织。最后,通过南方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优选出细胞系,为南方红豆杉资源替代提供实验依据。药用真菌对南方红豆杉枝叶的双向固体发酵,将南方红豆杉紫杉烷类成分进行结构转化,提高了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成分含量。从而使南方红豆杉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

郎学东[9](2013)在《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现存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Sieb. et Zucc. ex Endl.是裸子植物中一个小的类群,分布于东亚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主产中国。本文在全面地查阅了三尖杉属原始分类文献和模式标本,以及大量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研究了三尖杉属的分类历史,提出了三尖杉属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本系统认为将三尖杉属分为7种较为合适,它们分别是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三尖杉C.fortunei Hook.、贡山三尖杉C. griffithii Hook, f.、高山三尖杉C. alpina (Li) L. K. Fu、东亚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 Koch.、宽叶粗榧C. nana Nakai和海南粗榧C. hainanensis H. L. Li。针对三尖杉属的分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和建议:1.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和东亚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的原始种加词("fortuni"和"harringtonia")是不恰当的加词,应分别更正为"fortunei"和"harringtonii"2.将产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的Cephalotaxus griffithii Hook. f.(1888)和产于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上游的Cephalotaxus lanceolata K. M. Feng (1975)归并,继续使用贡山三尖杉作其中文名称。3.将产于马来西亚的Cephalotaxus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1839),日本的C. drupacea Sieb.&Zucc.(1870)和C. pedunculata Sieb.&Zucc.(1870),印度东北部的C. mannii Hook. f.(1886),中国大陆的粗榧C. drupacca Sieb.&Zucc. var. sinensis Rehder&Wilson.(1914),台湾的台湾粗榧C. wilsoniana Hayata.(1914),以及Masters(1884)发表的C. pedunculata Sieb.&Zucc. var. sphaeralis Masters归并,统一用东亚粗榧作为其中文名称,而使用最早发表的学名Cephalotaxus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作其合法拉丁名称。4.恢复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H. L. Li的学名和地位,认为海南粗榧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存在。不赞同将产于印度东北部的C. mannii Hook. f.(1886)、Cephalotaxus griffithii Hook. f.(1888)和李惠林(1953)发表的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H. L. Li合并的主张。同时,将Silba (2000)发表的一种泰国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 var. thailandensis Silba处理为海南粗榧的新异名。5.根据模式标本的研究和比较,将原来认为产自日本的C. nana Nakai(1919)、 C. nana Nakai var. adstringens Nakai (1919)和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 subsp. hokkaidoensis Silba (2000),产自韩国的C. koreana Nakai (1930),及产自中国的C. latifolia W. C. Cheng&L. K. Fu ex L. K. Fu&R. R. Mill.(1999)和C. drupacea Sieb.&Zucc. var. sinensis (Rehder&Wilson) f. globosa Rehder&Wilson(1914)归并,统一使用在种的等级上最早发表的合法名称C. nana Nakai (1919)作为其拉丁学名,保留常用的中文名“宽叶粗榧”作为中文名称。此外,依据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结合三尖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和古地理分布(古化石证据)状况,以及三尖杉属的种子形态和传播途径,推断三尖杉属在“联合古陆”分裂前就已经发育,或至少在三叠纪以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三尖杉属可能是温带起源的,其起源地推测是“泛古大陆”开始分裂后形成的劳亚古陆的古北区和新北区,或者说是今天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就地起源的。或许由于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三尖杉属植物在北美和欧洲已经逐渐灭绝。最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选取三尖杉属部分叶绿体基因片段为依据,探讨了三尖杉属属内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是三尖杉属其它分类群的姊妹群;除篦子三尖杉外,东亚粗榧是其余分类群的姊妹群;海南粗榧构成宽叶粗榧、高山三尖杉、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姊妹群;几个长叶的类型高山三尖杉、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亲缘关系最近。

郑志雷,荣俊冬,郑郁善[10](2009)在《福建省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福建省内几个三尖杉分布区之间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三尖杉种子的形态指标:长、宽、厚、种子大小(长×宽×厚)及种子单粒重存在极显着的产地差异。在发芽率与各性状的相关性方面,三尖杉种子长、宽、厚、长宽比、重、大小、比重等形态特征与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正相关,特别是种子的单粒重、大小和比重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而长厚比和宽厚比与发芽率却成负相关,其中宽厚比与发芽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聚类结果表明,除来源于永泰的F 9外,其余各地种子在D 0.407处可以大致地分为两大类:来源于永泰黄溪和柘荣的三尖杉种子形态差异不明显,归为一类;来源于漳平的三尖杉种子与其它居群有明显的差异,归为一类。

二、珍贵药用植物三尖杉种子大小的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贵药用植物三尖杉种子大小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4 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荔浦市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类型
    2.2 民族概况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查阅
        3.3.2 野外调查
        3.3.3 访问调查
        3.3.4 室内整理
第4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现状与特点
    4.1 荔浦市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
        4.1.1 科的组成特点
        4.1.2 属的组成特点
    4.2 荔浦市药用植物性状组成
    4.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4.4 荔浦市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多样性分析
    4.5 荔浦市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第5章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的基本情况
    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种类的多样性
    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多样性分析
    5.3 药市上交易的老班药
    5.4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
    5.5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的交易情况分析
        5.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来源与去向
        5.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交易价格
        5.5.3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的大宗药材
第6章 荔浦市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
    6.1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
    6.2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在样方中出现的情况
    6.3 荔浦市重点药用植物在药材市场交易情况
    6.4 荔浦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8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1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现状
    8.2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8.3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荔浦市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2018-2020年的交易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进展
        1.4.1 植物区系
        1.4.2 野生经济植物
        1.4.3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选择依据和代表性
    2.2 撒拉溪示范区自然概况
    2.3 撒拉溪示范区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种调查
        3.2.2 野生经济植物分类及代表物种和指标选择依据
        3.2.3 实验材料采集
        3.2.4 叶片形态特征测量
        3.2.5 叶片生化指标测量
        3.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植物区系
    4.1 物种组成
    4.2 科属种特征
        4.2.1 科、属多样性
        4.2.2 生活型多样性
    4.3 区系特征
        4.3.1 科的区系特征
        4.3.2 属的区系特征
        4.3.3 种的区系特征
第五章 野生经济植物类型及特征
    5.1 野生经济植物
        5.1.1 药用类
        5.1.2 蜜源植物
        5.1.3 观赏类
        5.1.4 纤维类
        5.1.5 淀粉及糖类
        5.1.6 芳香油类
        5.1.7 油脂类
        5.1.8 树脂及树胶类
        5.1.9 鞣料类
        5.1.10 食用类
        5.1.11 材用类
        5.1.12 其他野生经济植物
    5.2 主要野生经济植物
        5.2.1 全国重点普查野生药用植物
        5.2.2 优势野生经济植物
        5.2.3 珍稀濒危野生经济植物
第六章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6.1 野生经济植物的形态适应特征
        6.1.1 叶片形态学特性
        6.1.2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理生化适应特征
        6.2.1 不同植被群落四个物种叶绿素含量的特征
        6.2.2 渗透调节物质
        6.2.3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6.3 野生经济植物生态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6.3.1 植物形态适应综合评价
        6.3.2 植物生理生化适应综合评价
        6.3.3 抗旱性野生经济植物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撒拉溪植物名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对UV-B辐射的响应规律及其代谢调控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东北红豆杉研究进展
        1.1.1 东北红豆杉简介
        1.1.2 东北红豆杉主要化学成分
        1.1.3 东北红豆杉主要药理活性
    1.2 UV-B对植物的影响
        1.2.1 UV-B简介
        1.2.2 UV-B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1.2.3 UV-B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与调控
    1.3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通路及代谢调控
        1.3.1 紫杉醇生物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
        1.3.2 紫杉醇生物合成通路中转录因子的调控
    1.4 转录组学研究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优势
        1.4.2 转录组学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红豆杉靶向代谢物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5 UPLC-MS/MS分析检测
        2.1.6 数理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UPLC-MS/MS分析方法的优化
        2.2.2 方法学验证
        2.2.3 样品制备工艺的优化
        2.2.4 红豆杉样品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红豆杉针叶紫杉烷及黄酮成分对UV-B的代谢响应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材料及处理
        3.1.3 样品制备
        3.1.4 UPLC-MS/MS检测分析
        3.1.5 数理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针叶紫杉烷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2.2 UV-B辐射下紫杉烷类成分相关性分析
        3.2.3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针叶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2.4 紫杉烷及黄酮成分对UV-B的代谢响应的相关性及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东北红豆杉对UV-B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理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叶片生物量及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2.2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2.4 UV-B辐射对东北红豆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5 UV-B对东北红豆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UV-B处理东北红豆杉的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5.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东北红豆杉mRNA文库构建
        5.2.2 测序分析流程
        5.2.3 数据过滤及序列Denovo组装
        5.2.4 CDS预测
        5.2.5 基因比对和注释
        5.2.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RNA质量检测
        5.3.2 测序数据质量及组装结果分析
        5.3.3 基因功能注释
        5.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6 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
        5.3.7 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通路KEGG注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UV-B调控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通路的机制解析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3 东北红豆杉总RNA提取
        6.1.4 cDNA合成
        6.1.5 东北红豆杉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及WRKY转录因子筛选鉴定
        6.1.6 东北红豆杉中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1.7 东北红豆杉紫杉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及调控因子的引物设计
        6.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UV-B诱导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途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6.2.2 东北红豆杉WRKY转录因子的筛选与鉴定
        6.2.3 东北红豆杉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UV-B诱导东北红豆杉中WRKY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不同种源黄花蒿表型性状与环境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群变异及其表型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2 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的地理变异研究现状
    1.3 黄花蒿生物学特性与药用价值
    1.4 黄花蒿资源分布与栽培育种现状
    1.5 黄花蒿药用活性物质及影响因素
    1.6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目的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种源黄花蒿种子形态及幼苗生长的种源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地概括
        2.2.2 野生黄花蒿种质采集及筛选保存方法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源黄花蒿种子形态显微观察及比较
        2.3.2 黄花蒿种子表型性状特征的地理变异
        2.3.3 不同种源黄花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差异
        2.3.4 不同种源黄花蒿种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5 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RDA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结构的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种源盆栽试验设计及日常管理方法
        3.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3.2.4 土壤养分及p H测定
        3.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3.2.6 土壤细菌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3.2.7 土壤真菌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盆栽土壤理化性质动态比较
        3.3.2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盆栽土壤酶活性的动态比较
        3.3.3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栽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3.3.4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栽培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
        3.3.5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关系
    3.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不同生长期黄花蒿生物学特性及药用相关成分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种源盆栽试验设计及日常管理方法
        4.2.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4 生物学特性指标测定
        4.2.5 青蒿素测定
        4.2.6 总多酚测定
        4.2.7 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测定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生长期盆栽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变化
        4.3.2 不同生长期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动态变化
    4.4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不同种源黄花蒿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结构特征的比较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3 种源盆栽试验设计及日常管理方法
        5.2.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2.5 土壤养分及pH测定
        5.2.6 土壤酶活性测定
        5.2.7 土壤细菌 16s r DNA 及真菌 ITS r DNA 测序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盆栽土壤养分差异
        5.3.2 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盆栽土壤酶活性差异
        5.3.3 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
        5.3.4 不同种源黄花蒿现蕾期栽培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
        5.3.5 现蕾期黄花蒿不同种源间土壤差异指示种分析
        5.3.6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关系
    5.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不同种源黄花蒿生物学特性及药用相关成分差异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种源盆栽试验设计及日常管理方法
        6.2.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6.2.4 生物学特性指标测
        6.2.5 青蒿素测定
        6.2.6 总多酚测定
        6.2.7 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测定
        6.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种源盆栽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6.3.2 不同种源黄花蒿抗疟相关成分的比较
        6.3.3 黄花蒿生物学特性与药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6.3.4 优良种源的选择
    6.4 讨论与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新平县植物采集简史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考察时间和区域
        1.3.2 文献查阅及标本鉴定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类型
    2.5 植被状况
        2.5.1 季雨林
        2.5.2 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
        2.5.3 暖温性针叶林
        2.5.4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2.5.5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苔藓矮林
第三章 区系分析
    3.1 植物区系概述
    3.2 科的统计分析
        3.2.1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
        3.2.2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科的分析
        3.2.3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 属的统计与分析
        3.3.1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4 种的统计及分析
        3.4.1 种的分布区类型概论
        3.4.2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第四章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地位及来源
    4.1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比较
        4.1.1 与大姚小百草岭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2 与金平西隆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3 与禄劝轿子雪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4 与景东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5 与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6 小结
    4.2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性质及地位
    4.3 迤阻山现代植物区系的来源
    4.4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4.5 新记录
    4.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4.6.1 保护植物生存现状
        4.6.2 保护建议
第五章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及外来植物的防控措施
    5.1 资源植物
        5.1.1 迤阻山药用植物
        5.1.2 迤阻山观赏植物
        5.1.3 迤阻山材用植物
        5.1.4 迤阻山蜜源植物
        5.1.5 迤阻山果树植物
        5.1.6 迤阻山油脂植物
    5.2 外来植物防控措施
第六章 结论
    6.1 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部分
    6.2 资源植物与外来植物
    6.3 存在的问题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部分资源植物展示
附录5 新发现--部分最北界新分布种展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及其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2.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级研究进展
        1.2.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序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1.2.4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候
    2.4 植物资源
    2.5 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3章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分布及群落状况
    3.1 数据来源
    3.2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统计结果
        3.2.1 科属种统计
        3.2.2 保护等级统计
    3.3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及群落分布情况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
        4.1.1 定性划分优先保护等级指标体系
        4.1.2 定量划分优先保护等级指标体系
    4.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濒危系数
        4.2.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遗传价值系数
        4.2.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价值系数
        4.2.4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现状系数
        4.2.5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繁殖难易系数及计算公式
    4.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计算方法的确定
        4.3.1 权重确定
        4.3.2 计算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值
        4.3.3 优先保护序列
        4.3.4 优先保护分级
    4.4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策略
    6.1 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6.1.1 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
        6.1.2 自然保护区外存在的问题
    6.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策略
        6.2.1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类保护
        6.2.2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保护策略
        6.2.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外保护策略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7)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8)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形态与生药学研究
    2 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4 红豆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生药鉴定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及不同产地的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研究
    第一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及其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提取物对α-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1 仪器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
        2 多糖的测定实验方法
        3 总黄酮含量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南方红豆杉继代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用真菌发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的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灵芝菌固体发酵南方红豆杉枝叶的研究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培养条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5种消化酶的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方红豆杉药用真菌发酵和组织培养后肌醇的GC-MS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三尖杉属概况
    1.2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化学分类学
        1.2.2 形态解剖学
        1.2.3 胚胎学
        1.2.4 孢粉学
        1.2.5 细胞学
        1.2.6 分子生物学
    1.3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原始文献追踪
        1.5.2 标本研究和比较
        1.5.3 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
        1.5.4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1.5.5 三尖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2. 现存三尖杉属分类史
    2.1 三尖杉属属级分类概况
    2.2 三尖杉属曾经发表过的分类群
    2.3 组合到红豆杉属TAXUS或穗花杉属AMENTOTAXUS的分类群
    2.4 三尖杉属目前存在的分类群
    2.5 争议问题与研究方向
3.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3.1 各国地方植物志或文献中记载的三尖杉属植物
    3.2 三尖杉属新分类系统
    3.3 新分类系统与最新FARJON系统和FLORA OF CHINA(FOC)系统的比较
    3.4 三尖杉属特征及分种检索表
    3.5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3.5.1 篦子三尖杉C.oliveri Masters
        3.5.2 贡山三尖杉C.griffithii Hooker
        3.5.3 三尖杉C.fortunei Hooker
        3.5.4 高山三尖杉C.alpina(Li)Fu
        3.5.5 宽叶粗榧C.nana Nakai
        3.5.6 东亚粗榧C.harringtonii(Knight ex J.Forbes)Koch
        3.5.7 海南粗榧C.hainanensis H.L.Li
        3.5.8 小结
4.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4.1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4.2 三尖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
    4.3 三尖杉属植物的古化石研究
    4.4 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形成及植物区系特征
    4.5 三尖杉属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推断
5. 三尖杉属系统发育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总DNA提取
        5.2.2 总DNA的稀释
        5.2.3 PCR扩增
        5.2.4 扩增产物测序
        5.2.5 序列分析
    5.3 基于叶绿体部分基因的三尖杉属系统关系
    5.4 讨论
附图A1-25 三尖杉属模式标本照片
附图B1-32 三尖杉属植物照片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福建省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优树生长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样品的采集
    1.3 三尖杉种子采集
    1.4 三尖杉优树种子大小变异测定方案
    1.5 种子发芽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尖杉种子形态性状分析
    2.2 种子形态对发芽率、发芽指数的影响
    2.3 三尖杉种子表型特征聚类分析
3 讨 论

四、珍贵药用植物三尖杉种子大小的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苏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D]. 张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3]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对UV-B辐射的响应规律及其代谢调控分子机制解析[D]. 寇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4]不同种源黄花蒿表型性状与环境适应[D]. 霍鸿浩.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5]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D]. 姜利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6]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序及其保护策略[D]. 徐芷妍. 湖北大学, 2018(02)
  • [7]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8]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D]. 姚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D]. 郎学东. 云南大学, 2013(11)
  • [10]福建省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研究[J]. 郑志雷,荣俊冬,郑郁善. 种子, 2009(10)

标签:;  ;  ;  ;  ;  

名贵药用植物中华毛癣菌种子大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