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钢2~#高炉炉缸冻结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严,张小毛,段超[1](2020)在《新冶钢1780 m3高炉炉凉的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对新冶钢1 780 m3高炉炉凉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长期使用钒钛矿护炉,炉缸活跃性变差,高炉出现连续崩料及管道行程是造成炉凉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控制风量、集中加焦、降低焦炭负荷、调整装料制度、停用钒钛矿等措施,实现了炉况快速恢复。
蒋兵,陈生利[2](2020)在《韶钢2200 m3高炉处理炉缸冻结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韶钢2 200 m3高炉因事故造成炉缸冻结,复产前进行了严密的组织策划,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复产方案,有效的风口前渣铁清理和封堵,采用氧枪加热技术,渣铁及时排放,仅用了26天,高炉快速恢复正常。
何友国[3](2019)在《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分析总结了高炉应用铜冷却壁后,在炉役前期由于铜冷却壁本身优良的挂渣能力,在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变差、入炉粉率增加,高炉操作等因素作用下,造成高炉炉墙形成以铜冷却壁所挂渣皮为基础从下至上的结厚,高炉操作炉型受破坏;同时也分析总结了高炉炉役后期,因铜冷却壁因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和高炉操作,导致铜冷却壁破损失效的因素。为了保证使用铜冷却壁高炉在炉役前期冶炼的正常运行,一是在判定和处理铜冷却壁结厚方面,唐钢2#高炉在学习借鉴国内高炉处理结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总结了一套技术。在判定炉墙结厚的35天内,高炉进行短时间休风45小时,在休风前分组集中插焦,加硅石,先烧掉铜冷却壁所挂渣皮,休风后对结厚方向的冷却壁冷却水改汽化,送风后送水,适当开放边缘气流,形成对结厚体的急冷急热冲击,有利于结厚体的脱落,以达到处理结厚的目的。二是在预防铜冷却壁结厚方面,唐钢2号高炉提出了全流程预防高炉结厚的理念。为了保证使用铜冷却壁高炉在炉役后期的安全运行,唐钢2000m3级高炉总结了铜冷却壁的破损原因、破损铜冷却壁漏水判定。在判定铜冷却壁破损漏水后,利用休风机会,加装铜冷却柱、勾管、冷却水管改工业水开路冷却等措施,来维持高炉的安全运行,从而达到延长一代炉龄,为高炉大修准备争取时间,减小高炉经济损失。图25幅;表21个;参56篇。
代兵,梁科,王学军,惠国东,董辉,孙洪军[4](2016)在《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重点分析了炉缸活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焦炭所提供的"透气-透液通道"数量、熔体(渣铁)流动性能和风口回旋区的位置是影响炉缸活性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了加强对炉缸活性的监测,提出了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通过采集与处理现场高炉数据以及编程技术完成了模型的在线和离线计算,并成功应用于本钢新一号高炉的生产中。最后,以本钢新一号高炉曾经发生的炉缸堆积事故为例,分别从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装料制度四大操作制度阐述了恢复炉缸活性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实践证明,这些研究可以为维护炉缸活性的长期良好稳定提供参考。
刘涛[5](2016)在《鞍钢新一号高炉炉缸破损分析及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高炉生产是钢铁企业的核心环节(冶炼、能耗、成本的主体),高炉长寿对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具有重要的影响。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1#高炉自于2003年4月8日开炉开炉生产至2011年1月18日休风炉缸灌浆过程中发生炉缸烧穿事故历时7年9个月时间。一代炉龄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述了新一号高炉炉缸侵蚀的原因,并且根据研究提出稳定长寿的可行性方案,确定高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哪些技术参数来保证高炉合理的、有序的生产。高炉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指标,在设计、施工等环节完成之后,高炉的日常操作、管理就成了影响高炉寿命的关键因素。鞍钢股份炼铁总厂新一高炉高炉长寿方面加强了管理,并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稳定高产为目标,在稳定顺行的基础上,标准化操作,保证设备运转正常,实现节能降耗,延长高炉寿命,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贯穿高炉生产的始终。
吕宝栋[6](2016)在《高炉长寿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冶炼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代高炉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很多因素,高炉长寿是当代高炉发展的必然趋势,延长高炉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炉的初步设计对高炉寿命非常重要,从炉型的初步设计,炉缸碳砖的选择,冷却强度及参数,监测系统,控制系统、施工质量等,就初步决定了一代高炉是否长寿。本论文通过分析当今国内国外对延长高炉寿命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结合朝阳钢铁1#高炉炉缸破损调查,得出提高高炉寿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高炉精料、煤气流分布的调节、提高耐火材料的性能、加强炉体的冷却、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及日常维护等,只有将提高高炉寿命的相应技术和设备运行综合全面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炉长寿。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高炉炉型设计至关重要,炉腹角α≤77.471°,炉身角β=82.547°,死铁层高度为2200mm。(2)炉底采用国产石墨碳砖,炉缸采用兰碳大块,在炉缸内侧接触铁水的采用刚玉莫来石,整个炉底、炉缸形成陶瓷杯结构。(3)风口采用刚玉莫来石组合砖。(4)在高炉69段铜冷却壁能形成渣皮,会有效的对炉身铜冷却壁进行保护,有利于高炉实现高效、长寿的目标。(5)使用温差自立式调节阀调节水量,取消恒流量供水,可以彻底消除气塞,延长冷却壁寿命。(6)高炉出铁口的设计,铁口数目3个,铁口孔道2100mm,铁口孔道角度10°。(7)根据高炉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高炉冷却制度。
代兵,梁科,王学军,李鑫,郭玉伟[7](2015)在《高炉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的开发与实践》文中提出在对传统炉缸活性计算模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钢新1号高炉等国内大型高炉操作惯性大的特点,提出了两个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即炉缸工作活跃指数优化模型和炉缸活跃性指数优化模型。通过采集与处理本钢新1号高炉生产数据以及编程技术完成了模型的离线计算,并成功应用于本钢新1号高炉的生产中,实现了对炉缸活性的量化计算。实践证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炉缸活性状态,有效地帮助高炉操作者及时把握炉缸活性,当炉缸活性下降或失常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尽早进行操作干预,将炉缸不活抑制在萌芽状态,及时地避免了因炉缸活性恶化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从而在维护炉缸活性、保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代兵,梁科,王学军,惠国东,董辉,孙洪军[8](2015)在《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重点分析了炉缸活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焦炭所提供的"透气-透液通道"数量、熔体(渣铁)流动性能和风口回旋区的位置是影响炉缸活性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了加强对炉缸活性的监测,提出了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通过采集与处理现场高炉数据以及编程技术完成了模型的在线和离线计算,并成功应用于本钢新一号高炉的生产中。最后,以本钢新一号高炉曾经发生的炉缸堆积事故为例,分别从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装料制度四大操作制度阐述了恢复炉缸活性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实践证明,这些研究可以为维护炉缸活性的长期良好稳定提供参考。
代兵,张建良,王翠,姜喆[9](2013)在《高炉炉缸活性量化监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传统炉缸活性计算模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大高炉操作惯性大的特点,提出了两个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即新的炉缸工作活跃指数模型和炉缸活跃性指数模型。通过采集与处理现场高炉数据以及编程技术完成了模型的在线和离线计算,并成功应用于国内某高炉的生产中,实现了对炉缸活性的量化监测。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工长实时地把握炉缸活性状态,当炉缸活性异常时,可以提早进行操作干预,及时地避免了炉缸堆积等事故的发生,从而在维护炉缸活性,保证铁水质量及产量,维护高炉顺行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汤清华[10](2012)在《高炉炉缸炉底烧穿事故分析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高炉炉缸炉底烧穿事故及其处理方法,分析了烧穿的原因,从高炉长寿高效目标出发,提出改进对策,期望迅速扭转烧穿事故频发的局面。
二、青钢2~#高炉炉缸冻结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钢2~#高炉炉缸冻结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冶钢1780 m3高炉炉凉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炉凉经过 |
2 炉凉原因分析 |
2.1 炉缸活跃程度恶化,蓄热能力变差 |
2.2 炉温快速下降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扼制 |
2.3 对炉况的预判不到位,消除管道行程过程中,减风幅度偏小 |
3 炉凉的处理 |
3.1 第一阶段采取缩矿批、退负荷、减风维持顺行 |
3.2 第二阶段采取集中大量加净焦增热,改用全焦负荷,调整布料矩阵 |
3.3 第三阶段利用集中加焦的热量聚集,积极加风,逐步恢复高炉各项参数 |
4 结论 |
(2)韶钢2200 m3高炉处理炉缸冻结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复产前准备 |
3 送风复产过程 |
4 结语 |
(3)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高炉应用铜冷却壁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炉冷却设备介绍 |
1.2.1 高炉冷却壁分类 |
1.2.2 铜冷却壁和铸铁冷却壁的对比 |
1.3 国内外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3.1 国外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3.2 国内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唐钢2000m~3高炉本体冷却设备概况 |
2.1 冷却系统设计流程及参数 |
2.1.1 冷却系统概况 |
2.1.2 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
2.2 唐钢2000m~3高炉冷却系统监控和管理制度 |
2.2.1 工艺技术控制标准 |
2.2.2 工艺技术控制措施 |
第3章 唐钢2~#高炉炉役前期铜冷却壁应用研究 |
3.1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的影响 |
3.1.1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机理 |
3.1.2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的矛盾性 |
3.1.3 唐钢2~#高炉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现状 |
3.2 使用铜冷却壁后唐钢高炉炉墙结厚的征兆 |
3.2.1 炉墙温度低 |
3.2.2 料尺有尺差 |
3.2.3 十字测温边缘低 |
3.2.4 炉顶成像边缘出现亮光 |
3.2.5 炉缸工作不均 |
3.3 唐钢2~#高炉炉墙结厚的原因分析 |
3.3.1 高炉大修扩容后炉型不合理 |
3.3.2 原燃料 |
3.3.3 操作因素导致高炉结厚 |
3.4 处理唐钢2~#高炉铜冷却壁结厚方法及实践 |
3.4.1 高炉结厚处理的一般原则 |
3.4.2 唐钢2~#高炉处理结厚实践 |
3.5 预防唐钢2~#铜冷却壁结厚的措施 |
3.5.1 实施全流程原燃料整粒工作 |
3.5.2 高炉制定原燃料管理措施 |
3.5.3 实施烧结系统入机料碱金属和锌元素管控工作 |
3.5.4 稳态烧结工艺技术的实施稳定烧结矿冶金性能 |
3.5.5 高炉操作制度的合理管控 |
3.5.6 建立高炉结厚预警模型 |
3.6 应对铜冷却壁结厚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唐钢1~#高炉炉役后期铜冷却壁应用研究 |
4.1 概述 |
4.2 铜冷却壁破损原因分析 |
4.2.1 铜冷却壁化学侵蚀 |
4.2.2 铜冷却壁应力的破损作用 |
4.2.3 铜冷却壁磨损 |
4.2.4 操作制度的影响 |
4.3 铜冷却壁在唐钢1~#高炉炉役末期破损征兆及应对措施 |
4.3.1 冷却壁破损征兆 |
4.3.2 冷却壁破损应对措施 |
4.3.3 铜冷却壁破损期高炉操作制度调整和管理措施 |
4.4 实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鞍钢新一号高炉炉缸破损分析及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高炉长寿概况 |
1.1 高炉长寿现状 |
1.2 我国高炉长寿面临的问题 |
第2章 炉缸破损的理论分析 |
2.1 热流强度和冷却强度 |
2.2 高炉炉缸侵蚀机理 |
2.3 炉缸死铁层深度 |
2.4 陶瓷杯设计 |
2.5 监测手段 |
2.6 碱金属的侵蚀及冷却设备漏水的影响 |
2.7 高炉操作对高炉长寿的影响 |
第3章 新1号高炉简介 |
3.1 高炉概况 |
3.2 高炉内型结构 |
3.3 高炉冷却系统 |
3.3.1 冷却设备 |
3.3.2 冷却系统 |
3.4 炉底炉缸内衬 |
3.5 炉腹、炉腰及炉身中下部内衬 |
3.6 炉身中部及上部内衬 |
第4章 高炉炉缸侵蚀分析 |
4.1 生产概况 |
4.2 温度场变化分析 |
4.2.1 炉缸温度变化 |
4.2.2 冷却壁水温差变化 |
4.2.3 小结 |
4.3 炉缸砖衬侵蚀特征分析 |
4.3.1 砖衬取样及侵蚀分析 |
4.4 炉缸侵蚀调查 |
4.4.1 碳砖侵蚀情况 |
4.5 炉底侵蚀调查 |
4.6 碳砖侵蚀分析 |
4.6.1 碳砖侵蚀特征 |
4.6.2 碱金属及Zn在炉内分布 |
4.6.3 小结 |
第5章 鞍钢新一号高炉护炉生产实践 |
5.1 生产操作基本对策思路 |
5.1.1 炉体冷却强化 |
5.1.2 保护炉缸侧壁的方法 |
5.1.3 经济效益的总体考虑 |
5.2 生产操作具体措施 |
5.2.1 增加局部区域冷却强度 |
5.2.2 选择合理的送风制度和冶炼强度 |
5.2.3 控制合适的煤比 |
5.2.4 控制合适的生铁含si量 |
5.2.5 使用钒钛矿护炉 |
5.2.6 调整出铁强度 |
5.2.7 选择合适的矿石批重 |
5.2.8 铁口的维护 |
5.2.9 调整装料制度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炉长寿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影响高炉长寿主要因素分析 |
1.1 内型的影响 |
1.1.1 内型尺寸符号 |
1.1.2 由于在初步设计不合理,从而影响高炉发生事故的案例 |
1.2 高炉各部位破损原因 |
1.2.1 炉底、炉缸破损原因的调查 |
1.2.2 风口区域的破损原因 |
1.2.3 炉腹部位被侵蚀原因 |
1.2.4 炉腰侵蚀机理 |
1.2.5 炉身破损机理 |
1.2.6 炉喉钢的损坏,造成高炉炉龄减短 |
1.2.7 炉顶设备的影响 |
1.3 高炉的工业水冷却存在的缺陷 |
1.4 筑炉工艺 |
1.5 冷却壁质量 |
1.6 生产监控设施不完善 |
1.7 原燃料与高炉操作 |
1.8 高炉生产管理制度 |
2.长寿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
2.1 合理的内型设计 |
2.2 优化内衬结构 |
2.3 选择适合高炉的冷却结构 |
2.3.1 冷却设备的种类 |
2.3.2 合理冷却设备结构选择 |
2.4 软水闭路循环冷却 |
2.5 炉体灌浆 |
2.6 炉衬喷补 |
3.朝阳钢铁高炉长寿管理技术措施 |
3.1 朝阳钢铁高炉结构特点 |
3.1.1 炉缸炉底结构特点 |
3.1.2 炉体冷却系统 |
3.1.3 检测手段 |
3.2 存在不足 |
3.3 炉缸炉底炭砖侵蚀机理与特征 |
3.3.1 炉缸炉底炭砖侵蚀机理 |
3.3.2 炭砖侵蚀特征 |
3.4 炉缸长寿管理注意事项 |
3.4.1 长寿管理依靠手段 |
3.4.2 炉缸检测电偶控制标准 |
3.4.3 建议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炉缸活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2炉缸活性的量化计算模型 |
2.1炉缸工作活跃指数优化模型 |
2.2炉缸活跃性指数优化模型 |
2.3模型应用情况 |
3炉缸活性的恢复 |
3.1调整热制度和造渣制度 |
3.2调整装料制度 |
3.3调整送风制度 |
4结论 |
(10)高炉炉缸炉底烧穿事故分析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高炉炉缸炉底烧穿事故介绍 |
2 炉缸炉底烧穿事故原因分析 |
2.1 炉缸冷却强度与炭砖的导热能力和冶炼强度水平不匹配 |
2.2 炭砖选用不当 |
2.3 检测手段缺乏 |
2.4 冷却壁制造和安装存在不足 |
2.5 投产后操作维护存在不足 |
(1) 有害元素入炉量循环富积 |
(2) 冷却设备漏水 |
(3) 铁口深度不够和出铁时铁口喷溅。 |
(4) 盲目提高冶炼强度 |
(5) 钒钛矿护炉 |
(6) 炉缸压浆 |
3 炉缸炉底烧穿事故的处理 |
3.1 炉缸烧穿的处理 |
3.2 炉底烧穿处理 |
4 避免炉缸炉底烧穿措施 |
4.1 采用高导热碳砖及微孔结构 |
4.2 控制热流强度 |
4.3 增加捡测手段 |
4.4 重视冷却壁制造和安装 |
4.5 加强投产后操作维护 |
4.6 炉缸炉底烧穿事故的预防 |
5 结论 |
四、青钢2~#高炉炉缸冻结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冶钢1780 m3高炉炉凉的分析与处理[J]. 李严,张小毛,段超. 江西冶金, 2020(05)
- [2]韶钢2200 m3高炉处理炉缸冻结实践[J]. 蒋兵,陈生利. 甘肃冶金, 2020(04)
- [3]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D]. 何友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4)
- [4]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A]. 代兵,梁科,王学军,惠国东,董辉,孙洪军. 2016年第四届炼铁对标、节能降本及相关技术研讨论文集, 2016
- [5]鞍钢新一号高炉炉缸破损分析及生产实践[D]. 刘涛. 辽宁科技大学, 2016(03)
- [6]高炉长寿技术探讨[D]. 吕宝栋.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
- [7]高炉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的开发与实践[J]. 代兵,梁科,王学军,李鑫,郭玉伟. 中国冶金, 2015(12)
- [8]高炉炉缸活性的基础研究[A]. 代兵,梁科,王学军,惠国东,董辉,孙洪军. “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9]高炉炉缸活性量化监测研究[A]. 代兵,张建良,王翠,姜喆. 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13
- [10]高炉炉缸炉底烧穿事故分析及解决对策[J]. 汤清华. 鞍钢技术,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