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产生的观察

棉铃虫产生的观察

一、棉铃虫各世代发生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萍,崔晓冬[1](2021)在《衡水市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文中提出分析衡水市2000—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棉铃虫虫情资料,得出:衡水市棉铃虫卵的最早始见日为5月24日,最晚始见日为8月22日;卵盛期为6月13日—9月14日;棉铃虫虫害主要发生在6—8月;棉铃虫的发生主要和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棉铃虫发生的预报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回算检验,得出:各代卵百株累计卵量的预报相对误差为21.1%、20.7%、29.9%,二代卵、三代卵、四代卵的等级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4.4%、83.3%、77.8%。

王莉萍,崔晓冬[2](2021)在《河北衡水棉铃虫发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模型建立》文中提出为了确定与棉铃虫虫害发生相关显着的气象因子,并据此做出棉铃虫发生情况的合理预报,分析了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2000―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棉铃虫虫情资料。得出:衡水棉铃虫卵的始见日最早为5月24日,最晚为8月22日;2代、3代、4代卵盛期分别为6月13日-7月1日、7月18日-8月4日和8月17日-9月14日;棉铃虫虫害主要发生在6-8月;棉铃虫的发生主要和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棉铃虫发生的预报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回测检验,相应预报模型对2代、3代、4代百株累计卵量的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1%、20.7%、29.9%,对各代卵的等级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4.4%、83.3%、77.8%。

邓婉,李密,伍绍龙,曾维爱,谭琳,李佳颖,何振[3](2020)在《烟区棉铃虫齿唇姬蜂发生规律及其田间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系统明确棉铃虫齿唇姬蜂在烟田间的自然发生规律和对烟草主要害虫的自然防控能力,2019年在湖南省湘南、湘中和湘西3个生态烟区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烟田该种姬蜂属于常见种类,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在烟田出现3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田间可寄生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寄生率在30.95%~75.46%之间,其中一、二代齿唇姬蜂的寄生率最高。经调查发现,随着烟草的收割,该蜂在烟田的数量迅速递减;在湘西烟区3个高峰期内,山地烟类型烟区中采集到的寄主被结茧数占整个高峰期内结茧总数的比例均高于90%,而大田烟区均低于10%;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会显着降低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田间寄生率(P<0.05)。本研究表明,该蜂是湖南烟区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寄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类,具有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的潜力和必要性。

罗兰[4](2018)在《新疆不同区域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人类的重要经济作物,产值占我国经济作物的一半以上,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的农作物。同时棉花产业作为新疆农业的支柱产业,又是新疆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对象,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一直是危害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本文通过比较新疆不同生态区域棉铃虫成虫盛期发生量、田间卵量、田间幼虫量与当地气象因子、麦田面积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防治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比率等因子之间关系基本得出如下结论:在南疆阿克苏市、北疆沙湾县棉铃虫有完整的3代,东疆吐鲁番市棉铃虫有完整的4代。南疆阿克苏市每年5月19日-21日是棉铃虫越冬代羽化高峰期,6月底出现一个一代棉铃虫羽化高峰期,8月中旬二代棉铃虫具显着峰值。东疆吐鲁番市每年4月下旬是棉铃虫越冬代羽化高峰期,6月上旬出现一个一代棉铃虫羽化高峰期,7月上旬2代棉铃虫具显着峰值,且持续发生。北疆沙湾县每年6月上旬是棉铃虫越冬代羽化高峰期,7月上旬出现一个一代棉铃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2代棉铃虫具显着峰值。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对棉铃虫成虫始见期影响较大,即3月日平均气温越高,南疆阿克苏市、吐鲁番市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就越早;4月日平均气温越高,北疆沙湾县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就越早。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当月的日平均气温对成虫始见期基本无影响。根据棉铃虫在我国和全球其他产棉区的分布情况,也可看出棉铃虫基本适于略偏干旱的环境条件。以往研究表明温度在25℃~30℃是最适宜棉铃虫种群的生长发育,但18℃~30℃皆存在棉铃虫蛹滞育现象。阿克苏市4月平均气温越高,棉铃虫成虫盛期发生量越大。原因是该月日平均气温大多都在14.9℃~18℃,只有2016年为18.1℃,滞育蛹较少。南疆阿克苏市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麦田面积增减无相关性。北疆沙湾县麦田面积增加越多,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发生量越大。该结果可能与当地麦田的种植面积有关。阿克苏市6月平均气温越高,越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的发生。沙湾县8月平均气温越高越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以上结果符合温度在25℃~30℃最适宜棉铃虫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阿克苏市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与6月降水量关系较为紧密,6月降水量越大越不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的发生。沙湾县7月降水量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8月降水量越大越不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证明降水对棉铃虫的卵有一定的冲刷作用,导致幼虫量有所下降。吐鲁番市6月平均气温对一代棉铃虫成虫发生量影响较大,即6月平均气温越高越有利于一代棉铃虫成虫发生。说明25℃~30℃最适宜棉铃虫种群的生长发育。吐鲁番5、6月降水量越少,一代成虫发生量越大,证明降水量减少,田间虫卵不被冲刷,不会影响成虫发生量。阿克苏市、沙湾县麦田增减比率对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影响较大,即麦田面积增加,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越大。一代棉铃虫主要为害小麦和玉米,当地小麦的种植面积越大,为一代棉铃虫幼虫提供的食物越丰富,越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的发生。阿克苏市8月降水量增加有利于二代田间卵的发育。吐鲁番市试验开展年份大多属偏干旱年份。7月降水量增加有利于二代棉铃虫田间卵的发育。因南疆阿克苏市和东疆吐鲁番市气候干旱,很少有大雨或暴雨,对田间卵的冲刷作用有限,棉铃虫的发育相对湿度在70%以上,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的降水是有利于棉铃虫卵的发育。阿克苏市7月平均气温越高,二代成虫发生量越大。吐鲁番市6月平均气温对二代成虫发生量呈正相关,即6月平均气温越高,越有利于二代成虫的发生。在南疆和东疆预测二代棉铃虫成虫发生量时6月和7月的平均温可作为参考。东疆吐鲁番市7月降水量越多,二代成虫发生量越大,也可作为测报依据。吐鲁番市三代田间卵量与7月降水量呈负相关性,即7月降水量越大,三代田间卵量越少。北疆预测三代田间卵量时可参考9月降水量,9月降水量越大,田间卵量越少。由此可见一次较大的降水量能冲刷掉棉铃虫卵和部分低龄幼虫,使棉田卵量显着降低。阿克苏市三代实际用药防治面积占棉田总面积比率与三代平均亩残虫量无显着相关性。吐鲁番市三代实际用药防治面积占棉田总面积比率与三代平均亩残虫量呈负相关性。可见两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反比例关系,增加用药面积的同时,还应考虑抗药性、施药水平等因素。

孙倩[5](2018)在《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CO2浓度增加会对绿色植被、昆虫以及人类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为寄主植物,刺吸式口器代表昆虫“豌豆蚜”为试验昆虫。在二氧化碳人工气候箱内设置当前大气CO2浓度380μL/L(对照)、中等浓度550μL/L和高等浓度750μL/L并种植紫花苜蓿,选取熏气30 d以上的紫花苜蓿叶片连续饲养6代豌豆蚜,记录豌豆蚜的蜕皮时间和次数、产蚜数和存活情况,并计算豌豆蚜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明确连续6代豌豆蚜种群数量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同时测定连续六代成虫期豌豆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动态变化;测定寄主紫花苜蓿受不同程度豌豆蚜为害后其体内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从生理生化角度分析豌豆蚜未来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连续6代以紫花苜蓿为寄主的两种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平均世代周期(T)均延长。平均产蚜量、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减小,且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差异越显着。绿色型豌豆蚜整体比红色型豌豆蚜对高CO2浓度的响应更显着,故推测未来CO2浓度升高将不利于豌豆蚜种群的发生发展。2.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受害程度紫花苜蓿叶片化学成分的影响紫花苜蓿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情况下体内营养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显着上升,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简单酚和单宁含量也显着上升。随着豌豆蚜对紫花苜蓿为害程度的加重其体内可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则显着上升。次生代谢物质黄酮、总酚、简单酚含量与紫花苜蓿受害程度呈正比。3.CO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影响随着CO2浓度的升高,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紫花苜蓿后体内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可溶性糖、糖原含量显着上升且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差异越显着,而两种色型豌豆蚜总脂肪则无显着变化。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无论红、绿色型豌豆蚜其体内总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着。

卢亚菲[6](2018)在《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是苜蓿上的优势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大发生时造成苜蓿大量减产。近年来由于环境等问题,导致平流层中臭氧总量减少,明显增加了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改变昆虫的生存环境。本研究采用不同持续时间的UV-B辐射三叶草彩斑蚜初生12 h后的若蚜,连续辐射8代,通过组建生命表计算种群参数,同时测定其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蛋白、糖和脂肪等物质含量,明确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影响,为预测三叶草彩斑蚜种群动态变化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抑制作用随辐射代数增加先增强后减弱,30 min处理抑制作用最强。同一世代辐射时间延长体长缩短显着短于对照(P<0.05),辐射世代增加体长先增大后减小,最小值1.14 mm仅为对照的68.26%;辐射时间增加若蚜历期先延长后缩短,各处理在F2F8代均长于对照,最长为6.56 d;成蚜寿命随辐射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随辐射代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最小值10.67 d仅为对照的83.16%;净增值率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仅为对照的45.91%,各处理在F3F8代较对照均显着减小(P<0.05),F4F8代均在30 min处理出现最小值;平均世代周期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先缩短后延长;各处理内禀增长率在F3F8代随辐射代数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均显着小于对照(P<0.05),各世代均在30 min处理时最小,最小值仅为对照的77.78%;辐射代数增加周限增长率先减小后增大,各处理均小于对照,F3F7代减小显着(P<0.05),最小值为对照的92.31%。F8代各参数均未恢复F1代的水平。2.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保护酶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紫外辐射三叶草彩斑蚜时,其体内CAT活性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F1F7代活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各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大,最大值为对照的7.58倍;各处理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并随辐射代数和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为对照的2.09倍;各处理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除F6代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活性最高,最大值为对照的8.05倍;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辐射时间和辐射代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处理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除F7代在30 min处理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大,最大值为9.72 ug/mg。三叶草彩斑蚜通过增加体内CAT、POD、SOD活性以减弱紫外辐射对虫体的伤害,其中CAT和SOD起主要作用,长期紫外辐射下三叶草彩斑蚜会产生适应性,30和40 min处理的变化最显着。3.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糖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紫外辐射下三叶草彩斑蚜体内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以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辐射代数增加可溶性糖和糖原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海藻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辐射时间延长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和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2F7代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最大值为14.31ug/mg约为对照的1.84倍;各世代海藻糖含量在3050 min处理时显着高于对照(P<0.05),除F6代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含量最高,最大值较对照增加了48.15%;各处理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各处理均在F6代最高,各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最大值为对照的5.36倍;各处理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最大值为对照的2.00倍。紫外辐射使三叶草彩斑蚜体内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以及脂肪含量升高,30和40 min紫外辐射处理对三叶草彩斑蚜胁迫最强,紫外辐射后期三叶草彩斑蚜产生了一定适应性。

张智[7](2013)在《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农作物重要害虫大部分都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性害虫以其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始终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与耕作方式变更等原因,近年来,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连年暴发成灾,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小地老虎和黏虫等也呈现间歇性、局部大面积暴发的态势。为了提高迁飞性害虫的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开展有效防控,减少农业损失和药剂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空诱捕器和自动分时段取样的探照灯诱虫器等监测设备,在北京延庆、吉林公主岭和内蒙古锡林浩特等多个监测点获得的多年野外虫情,对我国北方多种夜行性昆虫的探照灯诱虫数量与高空取样结果之间的关系,多种昆虫的扑灯类型和迁飞性昆虫的上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和重大迁飞性害虫小地老虎和黏虫,除分析探照灯下的种群动态以外,又结合垂直监测昆虫雷达获得空中虫情、卵巢解剖数据、地面和空中气象资料、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收集的各地虫情数据等,综合运用GrADS、HYSPLIT、ArcMap等图形处理与统计分析软件,重点研究了种群动态与各种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种群波动与空中风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二点委夜蛾的虫源性质及其迁飞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新设计的空中诱捕器可在空中风力不足以张开拖网的情况下进行空中取样,并可有效防止诱捕昆虫的逃脱。试验表明,该诱捕器在200400m高度可捕获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7目的多种昆虫;高空取样结果证实了探照灯诱虫器在辅助雷达进行迁飞目标识别中的作用。2.探照灯分时段诱捕数据表明,直翅目的东方蝼蛄、北京油葫芦和鞘翅目步甲类等优势种属于非整夜扑灯型,脉翅目的大草蛉和丽色草蛉,鳞翅目的草地螟、玉米螟、甜菜白带野螟、小菜蛾和大多数夜蛾科种类都属于整夜扑灯型。不同种类其扑灯节律明显不同,迁飞习性是影响其在探照灯诱捕器内出现节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轨迹模拟限制在10h以内时,分时段参数化所得的结果并不是传统方法所得结果在距离上的简单缩短,而是涉及更多的虫源地、可能的降落地点和运转路径。但随着轨迹模拟时间的延长,两种方法得到的虫源地信息基本相同。3.综合分析表明,二点委夜蛾可以在北京延庆地区越冬。二点委夜蛾在河北栾城1年发生4代,北京延庆1年发生3代,两地的雄虫诱集总量均极显着高于雌性,实际性比显着或极显着小于1的天数,在两地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8%和30%。种群波动影响性比变化,当种群处于上升期时,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性比极显着高于1,当种群进入平缓期后,性比接近于1或极显着小于1。北京延庆探照灯诱集的一代成虫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一代成虫出现两个明显高峰,高峰期诱虫数量与空中925hPa的偏南气流密切相关。北京周边地区的监测数据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期增长,初步判断二点委夜蛾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北京延庆一代成虫除包含本地种群外,还包括从河北和天津迁飞或扩散而来的个体。4.室内饲养和吊飞发现,小地老虎的发育历期和飞行能力可能导致性比发生变化。一代发生区,3-4月份的温度和降水对当年小地老虎的发生程度具有重要影响,4月份温度偏高,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小地老虎发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小地老虎迁飞高峰期的雷达回波高度主要在500m以下,300400m是其主要的飞行高度。垂直雷达监测和夜间定时取样均表明小地老虎可以整夜迁飞。风场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系统可促进小地老虎的迁飞与危害。5.2008-2012年,各年累计诱集黏虫量分别为5,105头、3,981头、11,385头和50,584头,诱集数量在年度间存在极显着差异,2012年是黏虫诱集数量最高的一年。气象分析表明,适宜黏虫繁殖的气象条件是导致2012三代黏虫大暴发的直接原因。7月份适宜黏虫扩散的天气系统是三代黏虫暴发的外在动力。北京延庆监测点二代黏虫成虫诱集数量与空中气流的运转方向密切相关,轨迹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地区三代黏虫大暴发的虫源大部分是从周边地区迁飞扩散而来,是迁入种群和本地种群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共同繁殖的结果,与东北黏虫种群关系不大。东北地区三代黏虫的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不能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偏南气流的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东北地区北部和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造成了东北局部地区的严重发生。三代黏虫回迁期,由于受东北和华北地区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很难形成合适的偏北气流,9月中下旬,华北、华中及华南地区农作物接近成熟期,基于上述因素,预测4代黏虫不会在全国大面积暴发,后期实际发生情况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陈芳[8](2013)在《北疆棉田1~3代棉铃虫种群存活率及发生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兵团第6师农科所试验棉田,面积约0.13公顷。1.试验方法①在越冬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始见期,摆放杨树枝把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在试验小区中,将所捕成虫按雌雄比2∶3投放在笼罩中,交配产卵后,

隆晓,曾爱平,周志成,陈永年,胡日生,龙建中,李小一,吴春娥[9](2012)在《湖南烟青虫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有效防治烟青虫,依据湖南省各烟草测报点多年系统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烟青虫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烟青虫理论发生代数与实际发生代数一致;各地第1代蛾量均多于第2和第3代,一般始蛾早、始发蛾量多的年份预示当年烟青虫发生量偏多;与烟青虫预测预报相关的主要因子有引诱微环境、天敌、冰冻、诱集植物等。

朱军生[10](2011)在《小波分析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如何提高害虫预测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始终是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工作中的核心和热点问题。由于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特点,造成害虫种群动态变化表现出不均匀性、差异性、多样性、突发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导致了害虫的预测预报在准确率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得益于预测相关理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将传统的线性理论与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神经网络、混沌和小波分析等理论有机结合,建立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方法论,实现害虫发生的分析与描述,建立快速准确的预测预报体系,是害虫预测预报发展的新方向之一。目前,神经网络、混沌、分形在害虫预测预报中已有应用,而作为非线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小波分析理论在害虫预测领域尚未有应用。本论文借助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发展,首次将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领域,利用小波分析时频局部化好的优势对害虫发生进行了精细化的分析,基于害虫发生的历史调查数据研究了如何利用小波方法分析害虫发生的特征和规律,深入探讨了小波分析如何与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相结合,以实例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害虫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概括起来,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害虫年际和年代际发生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郓城县2、3、4代棉铃虫年卵量时间序列、烟台市1、2代玉米螟年诱蛾量时间序列以及济宁市、文登市2代粘虫年诱蛾量时间序列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可以清晰的挖掘出害虫发生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分析确定其中的主要周期,展现各演变周期中害虫数量的高低波动、分布变化以及周期突变点、周期拐点等特征;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方法,对害虫的短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临清市1995年、汶上县1994年棉铃虫逐日诱蛾量时间序列以及招远市2008年金纹细蛾逐日诱蛾量时间序列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够对害虫在一年中的世代更替、发生高峰等特征进行准确定位。2、利用Lipschitz指数对害虫发生时间序列的周期突变点进行奇异性分析,通过对烟台市1代玉米螟年蛾量时间序列和郓城县二代棉铃虫年卵量时间序列中部分周期突变点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小波变换所得到的Lipschitz指数能够揭示害虫发生时间序列中各周期突变点不同的奇异性特征并衡量了各突变点的奇异性大小。3、将小波分解应用于害虫发生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分析和预测,通过小波分解,将非平稳时间序列分离为多个分量,然后分别针对各分量进行分析和建模,最后将各分量模型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原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通过对烟台市一代玉米螟发生程度非平稳时间序列和文登市一代玉米螟蛾量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的实例分析建模表明:小波分析适合于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对于那些采用传统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难以完成建模的害虫发生非平稳时间序列,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完成建模。4、将径向基小波网络首次引入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领域,并改进了径向基小波网络的学习算法,使之适合于害虫预测的应用。以惠民县棉铃虫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的2代棉铃虫卵量峰值日期9维输入1维输出径向基小波网络模型、以鲁西棉区棉铃虫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的2代棉铃虫发生程度6维输入1维输出径向基小波网络模型、以德州市玉米螟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的1代玉米螟发生程度5维输入4维输出径向基小波网络模型,并分别利用5年的实况数据对上述3个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3个模型的预测效果令人满意。5、基于cmorl-1复小波变换和统计分析的相关分析,对害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多尺度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和初步探索。通过对惠民县2代棉铃虫卵量数据序列和气象因子数据序列、烟台市1代玉米螟蛾量数据序列和气象因子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害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存在着多尺度的复杂相关性,而采用小波分析结合统计相关的多尺度相关分析,则可以这种复杂相关,从而为分析和建立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总之,本文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新方法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准确率作了积极的探索。

二、棉铃虫各世代发生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铃虫各世代发生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衡水市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虫卵始见日及卵盛期统计
    2.2 棉铃虫各发育期发生情况的时间分布特征
    2.3 气象条件相关分析
    2.4 棉铃虫卵、幼虫、成虫预报模型
        2.4.1 二代卵的预报模型
        2.4.2 三代卵的预报模型
        2.4.3 四代卵的预报模型
        2.4.4 回算检验
3 结论

(2)河北衡水棉铃虫发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虫卵始见期及卵盛期统计
    2.2 棉铃虫各发育期发生情况的时间分布特征
    2.3 气象条件相关分析
    2.4 棉铃虫2代、3代和4代卵预报模型
        2.4.1 2代卵的预报模型。
        2.4.2 3代卵的预报模型。
        2.4.3 4代卵的预报模型。
    2.5 回测检验
3 结论

(3)烟区棉铃虫齿唇姬蜂发生规律及其田间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系统调查
        1.3.2 室内饲养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烟区的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发生规律调查
    2.2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烟田的田间寄生能力比较
        2.2.1 不同生态烟区的田间寄生能力比较
        2.2.2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2019年不同时期内的田间寄生率比较
        2.2.3 湘西烟区不同类型烟田的寄生率比较
    2.3 不同栽培措施下的棉铃虫齿唇姬蜂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生态烟区的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发生规律调查
    3.2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烟田的田间寄生能力比较
    2.3 不同栽培措施下的棉铃虫齿唇姬蜂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4)新疆不同区域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不同区域棉铃虫发生期及田间消长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新疆不同区域越冬代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新疆不同区域一代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新疆不同区域二代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新疆不同区域三代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
    7.1 各区域试验点发生期、田间消长动态
    7.2 赵冬代
    7.3 一代
    7.4 二代
    7.5 三代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1.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影响
        1.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营养物质的影响
        1.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2 CO_2浓度升高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2.1 CO_2浓度升高对咀嚼式昆虫的影响
        2.2 CO_2浓度升高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2.3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种群生态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3 豌豆蚜
        3.1 豌豆蚜概述
        3.2 豌豆蚜生活史
        3.3 豌豆蚜多型现象
        3.4 豌豆蚜传毒
        3.5 豌豆蚜生物学特性
        3.5.1 共生菌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5.2 温度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5.3 光照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5.4 紫外线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 本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虫饲养
        1.2.2 观察记载方法
        1.3 种群参数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龄期的影响
        2.1.1 绿色型豌豆蚜龄期的影响
        2.1.2 红色型豌豆蚜龄期的影响
        2.2 CO_2浓度与世代的交互作用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的两因子方差分析
        2.3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繁殖力的影响
        2.3.1 绿色型豌豆蚜繁殖力的影响
        2.3.2 红色型豌豆蚜繁殖力的影响
        2.4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2.4.1 绿色型豌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2.4.2 红色型豌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2.5 CO_2浓度与世代的交互作用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命参数影响的两因子方差分析
        2.6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命参数影响比较
        2.6.1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影响比较
        2.6.2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平均世代周期影响比较
        2.6.3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内禀增长率影响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受害程度紫花苜蓿叶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紫花苜蓿及豌豆蚜
        1.1.2 试验样品收集
        1.1.3 供试药剂及仪器
        1.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1.3 可溶性糖的测定
        1.4 淀粉的测定
        1.5 黄酮的测定
        1.6 总酚的测定
        1.7 简单酚的测定
        1.8 单宁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受害程度紫花苜蓿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受害程度紫花苜蓿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与受害程度的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叶片化学成分影响的两因子方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样品收集
        1.3 供试药剂及仪器
        1.4 样品处理
        1.5 蛋白质的测定
        1.5.1 蛋白质测定标准曲线制作
        1.5.2 样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6 糖含量的测定
        1.6.1 葡萄糖测定标准曲线制作
        1.6.2 测定液处理
        1.6.3 样品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6.4 样品糖原含量的测定
        1.7 脂肪含量的测定
        1.7.1 总脂肪测定标准曲线制作
        1.7.2 样品总脂肪的测定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1.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2.1.2 葡萄糖标准曲线
        2.1.3 总脂肪标准曲线
        2.2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1 绿色型豌豆蚜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2 红色型豌豆蚜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1 绿色型豌豆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2 红色型豌豆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糖原含量的影响
        2.4.1 绿色型豌豆蚜体内糖原含量的影响
        2.4.2 红色型豌豆蚜体内糖原含量的影响
        2.5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2.5.1 绿色型豌豆蚜体内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2.5.2 红色型豌豆蚜体内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2.6 CO_2浓度与世代的交互作用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能量物质影响的两因子方差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1.1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 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受害程度紫花苜蓿叶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1.3 CO_2浓度升高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影响
    2 创新点
    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6)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三叶草彩斑蚜
        1.1 生物学特性
        1.2 种群空间分布和生命表
        1.3 环境因子影响
        1.4 危害
        1.5 综合治理
        1.5.1 农业措施
        1.5.2 化学措施
        1.5.3 生物措施
        1.5.4 物理措施
    2.紫外线
        2.1 臭氧的形成
        2.2 臭氧层的现状
        2.3 紫外线
        2.4 紫外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2.5 紫外辐射对昆虫的影响(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
        2.6 紫外辐射对蚜虫的影响
        2.6.1 对蚜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6.2 对保护酶的影响
        2.6.3 对蚜虫基因表达的影响
    3.试验设计思路
第二章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试虫饲养
        1.2.2 试验处理
        1.2.3 观察记录
        1.2.4 体长测定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体长的影响
        2.2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若蚜历期的影响
        2.3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成蚜寿命的影响
        2.4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实验种群净增值率的影响
        2.5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实验种群平均世代周期的影响
        2.6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2.7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实验种群周限增长率的影响
        2.8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实验种群种群加倍时间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紫外辐射(UV-B)对三叶草彩斑蚜保护酶系和 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处理
        1.2.1 供试虫体饲养
        1.2.2 供试虫体处理
        1.3 测定方法
        1.3.1 保护酶系活性和可溶性蛋白总量的测定
        1.3.1.1 酶液制备
        1.3.1.2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测定
        1.3.1.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3.1.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3.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1.3.2.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1.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紫外辐射(UV-B)时间对三叶草彩斑蚜保护酶系的影响
        2.1.1 对CAT的影响
        2.1.2 对POD的影响
        2.1.3 对SOD的影响
        2.2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紫外辐射(UV-B)对三叶草彩斑蚜 体内糖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处理
        1.2.1 供试虫体饲养
        1.2.2 供试虫体处理
        1.3 试验方法
        1.3.1 糖含量测定
        1.3.1.1 糖类测定的标准曲线制作
        1.3.1.2 总糖测定
        1.3.1.3 海藻糖和糖原提取
        1.3.1.4 糖含量计算
        1.3.2 脂肪含量测定
        1.3.2.1 标准曲线
        1.3.2.2 脂肪含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对糖含量的影响
        2.1.1 对可溶性糖总量的影响
        2.1.2 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2.1.3 对糖原含量的影响
        2.2 对脂肪含量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1.结论
    2.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迁飞行为概述
    1.2 昆虫迁飞的特点
    1.3 迁飞性害虫研究的主要问题
        1.3.1 起飞行为及调控
        1.3.2 运转高度及行为特征
        1.3.3 降落及机制
    1.4 迁飞性昆虫的传统研究手段
        1.4.1 标记释放回收
        1.4.2 灯光诱集
        1.4.3 卵巢发育解剖
        1.4.4 飞行能力测定
        1.4.5 空中取样
        1.4.6 其他方法
    1.5 迁飞性昆虫的现代化研究手段
        1.5.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5.2 其它标记
        1.5.3 雷达监测
        1.5.4 轨迹分析
    1.6 雷达昆虫学的发展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目标与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探照灯诱虫器和时控开关
        2.2.2 地面灯诱虫器
        2.2.3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2.2.4 飞行磨系统
        2.2.5 自动气象站
        2.2.6 气象和轨迹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观测
        2.3.2 虫情收集
        2.3.3 昆虫吊飞
        2.3.4 轨迹模拟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高空昆虫诱捕器的设计与空中取样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空诱虫器设计原理及构造
        3.1.2 野外高空取样试验
    3.2 结果
        3.2.1 诱捕种类
        3.2.2 高空取样与探照灯诱虫数量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探照灯下昆虫的扑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主要的诱虫种类及扑灯类型
        4.3.2 几种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变化
        4.3.3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4 讨论
        4.4.1 扑灯类型
        4.4.2 扑灯节律
        4.4.3 季节性变化
        4.4.4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与虫源性质探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越冬可能性和成虫羽化时间推断
        5.2.2 诱虫数量和世代划分
        5.2.3 周边地区的二点委夜蛾虫情
        5.2.4 性比变化及卵巢解剖
        5.2.5 二点委夜蛾的扑灯节律
        5.2.6 雷达回波及目标判定
        5.2.7 风场与诱虫数量之间关系
        5.2.8 轨迹分析
    5.3 讨论
        5.3.1 二点委夜蛾在北京延庆的越冬可能性
        5.3.2 化性和性比
        5.3.3 北京延庆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
    5.4 小结
第六章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性比及变化原因
        6.2.2 2008-2012 年小地老虎季节性种群动态变化
        6.2.3 气象因素对小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6.2.4 小地老虎的垂直昆虫雷达监测
        6.2.5 小地老虎的扑灯节律
        6.2.6 迁飞动力场分析
    6.3 讨论
        6.3.1 性比波动及影响因素
        6.3.2 种群动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6.3.3 迁飞参数
        6.3.4 迁飞动力学
        6.3.5 小地老虎的早期预警的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黏虫监测与 2012 年三代幼虫大发生原因分析
    7.1 结果与分析
        7.1.1 种群监测结果
        7.1.2 气象因素分析
        7.1.3 黏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
        7.1.4 2012 年黏虫重发区的风场分析
        7.1.5 虫源分析
    7.2 讨论和结论
        7.2.1 二代成虫种群动态及形成原因
        7.2.2 三代幼虫暴发的原因分析
        7.2.3 三代成虫回迁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空中诱捕器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8.2 探照灯的诱虫节律及其对轨迹模拟的潜在影响
    8.3 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虫源探讨
    8.4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监测
    8.5 黏虫的监测与 2012 年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分析
    8.6 本研究的创新点
    8.7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北疆棉田1~3代棉铃虫种群存活率及发生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方法
    2. 调查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棉铃虫各虫态发育进度
    2. 棉铃虫各龄群存活率试验
    3. 棉铃虫产卵、孵化率研究
    4. 棉铃虫各世代发生特点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9)湖南烟青虫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情况
        2.1.1 发生程度
        2.1.2 年世代数及区划
        2.1.3 各代烟青虫发生期与烟草生育期的关系
        2.1.4 各代烟青虫发生量
        2.1.5 始蛾期
    2.2 发生条件
        2.2.1 冬季冰冻灾害与发蛾量
        2.2.2 天敌寄生与发生量
        2.2.3 微环境与诱蛾量
    2.3 测报技术
        2.3.1 发育进度预测法
        2.3.2 黄花烟诱卵预测法
3 小结与讨论

(10)小波分析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害虫预测预报概述
    2 害虫预测方法回顾
        2.1 经验预测
        2.2 实验预测
        2.3 统计预测
        2.4 信息预测
    3 害虫预测预报的非线性方法
    4 小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4.1 小波变换
        4.2 小波分析在害虫预测领域的应用现状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害虫发生规律的小波分析
    1 引言
    2 害虫发生年际和年代际发生规律的小波分析
        2.1 分析方法
        2.2 郓城县二、三、四代棉铃虫年际和年代际发生规律分析
        2.3 烟台市一、二代玉米螟年际和年代际发生规律分析
        2.4 济宁市、文登市二代粘虫年际和年代际发生规律分析
    3 害虫发生短期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实例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害虫发生时间序列局部点的奇异性分析
    1 引言
    2 分析方法
        2.1 李氏指数(Lipschitz exponent)
        2.2 小波系数极大值与李氏指数间的关系
        2.3 三类不同的奇异点
    3 实例分析
        3.1 实例数据
        3.2 烟台市一代玉米螟蛾量时间序列突变点的奇异性分析
        3.3 郓城县二代棉铃虫卵量时间序列突变点的奇异性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基于小波分解的害虫发生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分析和预测
    1 引言
    2 时间序列分析简介
        2.1 平稳时间序列分析
        2.2 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
    3 基于小波分解的害虫发生程度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3.1 建模方法
        3.2 实例分析
    4 基于小波分解的害虫发生量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4.1 建模方法
        4.2 实例分析
    5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基于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害虫预测模型
    1 引言
    2 建模方法
        2.1 多维径向基小波网络结构
        2.2 建模步骤
    3 惠民县2代棉铃虫卵峰日预测模型
        3.1 实例资料和数据处理
        3.2 数据分析和建模
    4 鲁西棉区2代棉铃虫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4.1 实例资料和数据处理
        4.2 数据分析和建模
    5 德州市1代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5.1 实例资料和数据处理
        5.2 数据分析和建模
    6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天气因素与害虫发生多尺度相关分析研究初探
    1 引言
    2 分析方法
        2.1 两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
        2.2 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2.3 连续小波分析方法
    3 实例分析
        3.1 实例数据
        3.2 惠民县二代棉铃虫卵量与气象因素多尺度相关分析
        3.3 烟台市一代玉米螟蛾量与气象因素多尺度相关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害虫发生规律的小波分析
        1.2 害虫发生时间序列局部点的奇异性分析
        1.3 基于小波分解的害虫发生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分析和预测
        1.4 基于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害虫预测模型
        1.5 天气因素与害虫发生多尺度相关分析
    2 研究展望
    3 本文创新点
附录 小波分析理论
    1 小波变换
        1.1 小波函数的概念
        1.2 连续小波变换
        1.3 几种常用的小波函数
        1.4 离散小波变换
    2 小波框架理论
        2.1 框架原理
        2.2 小波框架
    3 二进小波变换
    4 多分辨率分析和Mallat算法
        4.1 多分辨率分析
        4.2 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
        4.3 二尺度差分方程和滤波器系数
        4.4 Mallat算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棉铃虫各世代发生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衡水市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J]. 王莉萍,崔晓冬. 衡水学院学报, 2021(04)
  • [2]河北衡水棉铃虫发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模型建立[J]. 王莉萍,崔晓冬. 中国棉花, 2021(06)
  • [3]烟区棉铃虫齿唇姬蜂发生规律及其田间控制作用[J]. 邓婉,李密,伍绍龙,曾维爱,谭琳,李佳颖,何振.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6)
  • [4]新疆不同区域棉铃虫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D]. 罗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孙倩.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6]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卢亚菲.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7]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D]. 张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8]北疆棉田1~3代棉铃虫种群存活率及发生特点[J]. 陈芳. 农村科技, 2013(05)
  • [9]湖南烟青虫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J]. 隆晓,曾爱平,周志成,陈永年,胡日生,龙建中,李小一,吴春娥. 烟草科技, 2012(02)
  • [10]小波分析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朱军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棉铃虫产生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