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物消费心理

浅谈食物消费心理

一、浅谈食品消费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柳英成,邓诚铖[1](2021)在《基于外卖食品消费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评《食品卫生学》》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餐饮行业高成本、低消费的现实驱动,我国外卖市场得到了极大扩张,互联网外卖餐饮逐渐成为我国餐饮业的主要经营类型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目前已经成为外卖消费主力之一,外卖消费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中较为普遍的消费现象,许多外卖电商借助大学生这股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方面的弊端,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食品卫生学》一书,立足于当前大学外卖食品消费现状,分析大学生在外卖食品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黄毅祥,刘宽斌,赵敏娟[2](2022)在《健康意识的觉醒还是从众心理——基于PSM方法的居民杂粮消费动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消费心理角度揭示了居民杂粮消费的动力机制和作用路径,基于8个荞麦主产省份实地调研的1888位受访者数据,运用Logit模型剖析了健康意识和从众心理的关键诱因,采用PSM模型测算了健康意识觉醒和从众行为对杂粮消费的影响效应,比较了影响效应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地域下的组群差异。研究发现,(1)健康意识对居民杂粮消费影响的净效应为3.259%,从众行为影响的净效应为2.152%,居民杂粮消费的主要动力来自健康意识的觉醒,但从众消费也起到了一定的放大效应;(2)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及其对杂粮消费影响的净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地域上;(3)健康意识和从众心理受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健康状况、意志品质、社会信任、市场教育和地域特征等因素的显着影响。本文认为,倡导健康饮食、防范跟风消费是保障消费者杂粮需求稳定增长、引导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卫丹[3](2021)在《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食品消费行为倾向》文中指出食品消费是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消费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社会稳定。食品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羊群效应"下的盲从和跟随行为,这种引导机制既有可能促进食品消费走向合理化,又有可能引导消费行为趋于非理性。有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进消费者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和健康消费对构筑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在引导策略上,需要从国家监管、媒体监督、行业准入、社会评价和安全教育等多个层面出发,构筑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引导机制。

王新[4](2021)在《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这个追逐情感与个性的时代,女性消费者的情感更为丰富,对商品包装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基本功能上。包装作为商品的外衣,直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女性消费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大多数家庭中的购买决策权也归女性所属,这使得商品包装应更多的注重女性的内心情感需求。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感需求均是不同的,目前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朝着个性化、情感化的方向发展。简单说来,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由个性引发,商品包装应体现自身个性,满足独特的需求。以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作为基础,是涉及到消费、心理、情感层面的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并伴随着众多感性的因素存在,因此对于女性的情感需求研究,不仅采用文献研究,还结合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实际的女性情感做出调查。在分析女性的情感需求中,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将其从低到高进行划分,并提出女性情感多样化,同一时期存在多种需求并存的现象。对女性情感需求深入探究,对情感与个性的特征分析,以此作为推动力,指引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在包装的个性体现中,依据“0.2秒理论”,提出商品包装应该抓住与消费者的共处时间,从包装的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视觉要素中透露出独特性。在个性包装的情感因素表达中,根据“情感化理论”,满足女性感官的体验,对女性消费者五种感官逐一分析,找寻包装中能够与之对应的情感表达方式。此外,在女性消费者本能、行为和反思层面的情感划分中,提出包装在本能层面应满足视觉感官和视觉要素,行为层面应满足实用性与品质、便利性与互动,而在反思层面,则应满足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以及自身内涵品味的体现。包装设计的发展,仍旧离不开以人为本。包装的个性体现,也是紧密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主体。包装设计的方向,应跟随消费者个性与情感需求不断的变化。为更好的获取到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对当前包装所能体现出的情感表达,以情感词汇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此设置调查研究,验证前期所提出的关于女性情感需求的理论。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是具有模糊性的,将其转化为具象的内容,才能更清晰明确的促进包装设计展现个性。本文前四章节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整合与分析,对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做出详细叙述,提出消费时代的转变,女性的情感需求呈现多样性,并由自身个性所引发。由于个体的个性与情感推动,对包装中的个性元素进行分析,从包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展开。之后,探究个性化包装对女性消费者感官情感的传递,以及对女性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的满足。第五章节通过各类途径搜集,筛选出合适的商品包装样本,并选取出表现情感的词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法,制定女性消费者问卷以此开展调查,经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女性情感需求,再转化成具象的情感词汇,由此,得出女性消费者对于商品包装的内心需求,以便为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做出参考。

宋伟[5](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余秋婷[6](2021)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文中研究表明性别似乎和一定种类食物存在联系,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避免高热量食物,更重视绿色饮食。对于想要节食的女性来说,她们理性地选择有机食品。但社会给与的压力使女性的自我控制资源越来越少,她们服从进化的本能感性地选择享乐食品。所以女性消费者的食品偏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在阅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使用问卷和实验方法探讨了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及影响和自我抽离的干预作用。研究一选取某市90名女性职工为被试,基于问卷数据,探讨了自我调节疲劳与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研究二选取60名女大学生为被试,数据由Stroop和点探测任务测得,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影响的注意倾向。研究三选取5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考察了自我抽离对损耗后的食品选择影响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女性职工的自我调节疲劳(长期自我损耗)与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是显着负相关关系。(2)资源损耗组别与一致性类型的反应时交互作用显着,在高损耗组中,女大学生对与享乐食物一致反应时要显着低于对有机食物一致反应时。在低资源损耗组中,大学生对享乐食品探针位置的反应时与对有机食品探针位置的反应时无显着差异。(3)干预、非干预组别与不同食物的出价得分交互作用显着。在控制资源损耗非干预组中,女大学生对有机食物的出价得分要显着低于对享乐食物的出价,在资源损耗干预组中,大学生对有机食物的出价得分(边缘)显着高于对享乐食品出价。研究结论如下:(1)女性职工的自我调节疲劳(长期自我损耗)与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是显着负相关关系。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高的女性对有机食品的渴望程度越低。(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程度高的女大学生对享乐食品有注意偏向。资源损耗程度低的女大学生对两类食品不存在注意偏向。(3)自我沉浸的高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组的女大学生更爱享乐食品。经受自我抽离的高资源损耗的女大学生更爱有机食品。

郑妍[7](2021)在《黑龙江省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有机食品已进入到人们日常消费饮食的范围,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有机牛奶在有机食品中具有代表性,也是消费者较为日常的食品,其价格一直是消费者热议的话题,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溢价支付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能力,体现市场对有机食品的接受程度以及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现有研究结论,综合市场环境、消费者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等方面构建了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的模型。通过问卷法,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全面分析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各维度以及消费者心理行为、购买行为与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的直接影响关系,并具体论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行为的中介作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溢价支付意愿与各人口统计因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传播、产品促销方面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溢价支付意愿;社会环境中的认证标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溢价支付意愿。消费者心理行为、购买行为在市场信息传播、产品促销、进口产品、认证标准与溢价支付意愿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购买行为在心理行为与溢价支付意愿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人口统计因素中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收入对于消费者有机牛奶的溢价支付意愿皆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只有学历并不具有差异性。综上,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全面把握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其次,建议企业加大力度宣传有机牛奶,提高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认知度。具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认知程度,挖掘消费者对有机牛奶的潜在需求。

易文燕[8](2021)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消费急速增长,一系列由消费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弊病突显。大众开始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并越来越多地关注消费的伦理属性,重视自身购买行为对身体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购物已经成为与伦理相关的决策过程。在农产品领域,消费者对伦理因素的重视尤为明显,伦理危机感也更加紧迫。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焦点逐渐从数量和种类转向安全、健康、生态、社会责任、可持续等伦理因素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对身体、生活和社会更有益的伦理农产品。然而,那些持有伦理态度和意图的消费者却很少进行真正的伦理购买,农产品伦理消费存在着一定的“意图-行为”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消费者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探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构成维度及测量,对模型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对促进农产品伦理购买提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一: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对伦理消费领域和消费者行为与决策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农产品消费特征和中国文化背景,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模型共包含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8个变量。其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这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研究内容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是一个独特而复杂、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集合了公共康健、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为,其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我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内涵维度及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认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包括生态安全伦理购买、营养健康伦理购买、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社会责任伦理购买、自然渠道伦理购买5个维度共17项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受访消费者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中各个维度的均值。其中,营养健康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安全伦理购买维度,再接下来是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维度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最低的是社会责任伦理购买维度。研究内容三: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本研究根据规范的量表设计流程进行了问卷设计,根据科学的调查流程实施了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假设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受到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1)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的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其次是伦理行为控制,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是伦理依从、其次是面子意识,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最后是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产生正向直接作用。(2)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研究内容四: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消费者声称会进行伦理购买,但并没有恰当地反映在销售中。本研究表明,农产品伦理购买“观念-行为”差距确实存在,鸿沟的形成同时受到内部因素(包括消费者自我效能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和外部因素(包括购买行为可控性和伦理情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会受到三类效应的作用:(1)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中介。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继而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2)调节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受到了伦理情境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实体环境较好和伦理营销刺激较大的购买情境中,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在实体环境较差和伦理营销刺激不佳的购买情境中的影响。(3)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除了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直接作用之外,还受到伦理行为控制的直接作用。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实践建议:(1)消费者需要建立伦理消费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伦理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提升自身伦理购买能力。(2)企业需要提升伦理农产品感知价值,加大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合理制定伦理农产品价格并完善分销渠道,提升消费者感知行为控制;加大农产品伦理购买促销力度,提升伦理营销情境的作用;协助消费者完成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将成就与伦理消费联系起来。(3)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构建伦理社会规范;加强伦理消费的教育与培训;完善信任机制,建立伦理认证;提供技术支持和给予政策倾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现有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维度和测量进行了新的发展和丰富。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分为5个维度,共17个测量题项。其中,认证标识伦理购买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是本研究提炼的两个新维度,这使得现有的研究更符合我国市场的特有属性和伦理消费的动态发展。(2)将消费者伦理理论与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并实证研究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完整展现了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意图-行为”的全过程。在模型的8个变量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从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在农产品伦理消费领域是适用的,依据中国文化特色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引入的新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理论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中的不足。(3)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本研究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均为潜变量,且调节变量为题项数量较多的连续性潜变量。相对于传统的SPSS分层回归分析,在应对复杂变量间关系模型时,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对于分析变量之间的交互效用更加有效。

王盼[9](2021)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将代替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就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存型消费的基础上,更多的开始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乐型消费。但是,经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乐型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占比较小。因此,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状况仍需进一步提升。收入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对于消费升级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多角度探究了收入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在消费升级内涵的基础之上,首先,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和典型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在典型事实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基准回归分析、内生性分析、稳健性检验、影响机制检验及异质性分析;最后,针对回归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地政策建议。经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2013-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分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除高收入户以外的其他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从分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东部地区是四个地区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成为四个地区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下降最为明显的地区。第二,2013-2019年城镇居民中确实存在消费升级,但是消费升级的力度较小。恩格尔系数在2016年之前是上升的,在2016年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最后趋于平稳。换句话说,在2016年以后人们将部分食品支出用于其他消费。从分项消费支出中也可以看出食品支出是下降最为明显的支出。第三,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速度。第四,从基准回归中可以看出,收入、教育、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会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年龄、健康状况会抑制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性别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并无显着的影响。第五,经过实证分析可知,收入与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收入会通过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住房水平及社会地位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第六,从区域异质性分析可知,收入对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着为正,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着为正,而对于中部地区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生命周期异质性分析中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对于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从不同收入阶层的角度看,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对于消费升级的影响是不显着的,中等收入城镇居民和高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会显着促进消费升级。

吴学品,李荣雪[10](2021)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动态效应研究——基于不同收入地区面板ELES模型的视角》文中指出本文根据收入水平把中国农村地区划分为高、中和低收入三类地区,构建包含习惯形成理论的面板ELES模型,实证分析现阶段中国高中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在各项消费支出的习惯形成效应以及不同收入地区在各类消费支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变化。结果表明:首先,农村高收入地区在发展型消费支出(医疗、交通和文教)的消费习惯比较大,中等收入地区在生存型消费支出(食品、衣着和居住)的消费习惯比较大。其次,高收入地区在食品、衣着、医疗和文教等消费支出中,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最小的,中等收入地区在食品、居住、医疗和文教等消费支出中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最大的,低收入地区在衣着消费支出中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最大的。第三,中国中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对大部分商品消费已经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过度到精神需求(心理需求)。

二、浅谈食品消费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食品消费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2)健康意识的觉醒还是从众心理——基于PSM方法的居民杂粮消费动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经济学解释与研究假说
    (一)个人健康意识、从众心理对杂粮消费的影响分析
    (二)个人健康意识、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二)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1.因变量。
        2.核心自变量。
        3.控制变量。
    (三)居民健康意识觉醒与从众心理的反事实研究框架
        1.居民消费信念方程与杂粮消费方程。
        2.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居民消费心理反事实分析框架。
        首先,选取协变量xi 。
        其次,计算倾向得分。
        再次,倾向得分匹配。
        最后,计算平均处理效应。
四、居民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健康意识、从众心理对杂粮消费的影响效应测算
    (一)共同支撑域与PSM匹配结果分析
    (二)平衡性检验
    (三)健康意识、从众心理对杂粮消费的影响效应测算及组群差异分析
        1.影响效应测算。
        2.组群差异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3)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食品消费行为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消费中的消费心理表现分析
2 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引导效应剖析
    2.1 食品消费行为决策因素
    2.2 食品消费心理的引导效应
3 食品消费行为的引导意义与策略
    3.1 食品消费行为引导的意义
    3.2 食品消费行为引导的策略
4 结语

(4)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第2章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个性
    2.1 她经济时代的女性消费者
    2.2 女性消费者的心理
    2.3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需求层次理论”
    2.4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个性特征
    2.5 情感与个性影响商品包装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品包装中的个性元素体现
    3.1 商品包装与“0.2 秒理论”
    3.2 包装造型结构中的个性体现
    3.3 包装材料中的个性体现
    3.4 包装视觉要素中的个性体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个性包装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表达
    4.1 满足女性感官表达与“情感化理论”
    4.2 女性消费者本能层面的情感表达
    4.3 女性消费者行为层面的情感表达
    4.4 女性消费者反思层面的情感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商品包装实验
    5.1 实验的基本流程
    5.2 情感需求的信息收集与调查
    5.3 包装样本与情感词汇的选取
    5.4 运用SD法收集包装的情感表达
    5.5 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包装的情感需求
    5.6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恐惧管理理论
    3.2 补偿控制理论
    3.3 风险感知理论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问卷调查程序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5.4 统计分析结果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6.4 统计分析结果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7.4 统计分析结果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8.4 统计分析结果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总结
    9.2 研究局限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
        1.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含义
        1.1.2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范式
        1.1.3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影响
        1.1.4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干预方法
    1.2 食品消费
        1.2.1 食品类型
        1.2.2 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1.3 自我抽离
        1.3.1 自我抽离的概念
        1.3.2 自我抽离的研究手段
    1.4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影响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
        2.1.2 自我抽离的干预作用
    2.2 总体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3章 研究一: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注意偏向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任务
        4.2.3 无关变量控制
        4.2.4 实验设计
        4.2.5 实验程序
    4.3 结果分析
        4.3.1 统计预分析
        4.3.2 高低损耗组女大学生在不同食物一致性上的反应时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基于自我抽离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任务
        5.2.3 食物产品属性的操纵检验
        5.2.4 无关变量控制
        5.2.5 实验设计
        5.2.6 实验程序
    5.3 结果分析
        5.3.1 统计预分析
        5.3.2 损耗干预、非干预组女大学生对不同食物的出价得分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食品选择的关系及自我抽离的作用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
    附录 B:购物意愿单
    附录 C: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
    附录 D:自我控制量表(SCS)
    附录 E:干预指导语
    附录 F: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黑龙江省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有机食品
        2.1.2 有机认证标识
        2.1.3 产品溢价
        2.1.4 溢价支付意愿
    2.2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2.2.1 消费者心理行为
        2.2.2 市场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消费者购买行为
        2.2.5 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
    2.3 本章小结
3 溢价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假设
        3.1.1 消费者心理行为、购买行为与溢价支付意愿关系假设
        3.1.2 市场环境因素各维度与溢价支付意愿关系假设
        3.1.3 社会环境因素各维度与溢价支付意愿关系假设
        3.1.4 消费者心理行为、购买行为的中介关系假设
        3.1.5 人口统计因素与溢价支付意愿关系假设
    3.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人口统计因素描述统计分析
        4.2.2 样本各题目的描述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影响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
    5.1 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2 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
        5.2.1 市场环境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5.2.2 社会环境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5.2.3 心理行为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5.2.4 购买行为验证性因子分析
        5.2.5 WPP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相关分析及区别效度
    5.4 消费者WPP影响因素分析
        5.4.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5.4.2 结构方程检验
        5.4.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5.4.4 中介验证
        5.4.5 人口统计变量差异性分析
    5.5 理论模型的修正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有机牛奶的宣传推广
        6.2.2 加强有机牛奶监察管理
        6.2.3 消费者应加强有机意识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伦理消费主义的蓬勃发展
        1.1.2 农产品消费观的转变
        1.1.3 农产品伦理购买的“意图-行为”差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专家访谈
        1.3.3 问卷调查
        1.3.4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1.1 伦理
        2.1.2 伦理购买行为
        2.1.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
        2.1.4 伦理农产品
        2.1.5 伦理消费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伦理的两大基本理论
        2.2.2 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
        2.2.3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与测量的相关研究
        2.3.2 消费者伦理决策模型的相关研究
        2.3.3 计划行为理论在伦理购买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3.4 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
    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的提取
        3.1.1 计划行为理论和伦理决策理论研究框架下的变量
        3.1.2 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修正变量
        3.1.3 引入可能的新解释变量
    3.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假设的提出
        3.2.1 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假设路径
        3.2.2 购买意图、购买计划、购买行为的假设路径
        3.2.3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路径
        3.2.4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假设路径
    3.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模型
        3.3.1 研究模型的架构
        3.3.2 研究模型的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
    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价值导向与核心价值原则
    4.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测量初始问卷的设计
        4.2.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初始测量题项的提出
        4.2.2 小组讨论
        4.2.3 专家访谈
        4.2.4 小范围调查
        4.2.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初始测量问卷的确定
    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前测的数据收集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和标准
        4.3.3 项目分析的结果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3.5 信度分析的结果
    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4.1 正式调查的数据收集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与标准
        4.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4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4.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的结果
        4.4.6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5 结论与讨论
        4.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正式量表与题项的讨论
        4.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被删除题项的讨论
        4.5.3 中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概况统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设计
        5.1.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变量的测量
        5.1.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设计
        5.1.3 小规模访谈
        5.1.4 前测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调整
    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数据收集
        5.2.1 正式问卷样本单位数的确定和发放
        5.2.2 样本概况
    5.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介绍
        5.3.1 结构方程模型
        5.3.2 AMOS分析工具
    5.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数据分析
        5.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5.1 模型的初始拟合评价
        5.5.2 模型拟合度修正与检验
        5.5.3 潜变量的路径分析
        5.5.4 直接效应的假设验证结果
        5.5.5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6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5.6.1 中介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5.6.2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5.6.3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假设验证结果
        5.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7 人口统计因素的检验
        5.7.1 性别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2 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3 收入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
    6.1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因素模型
    6.2 二因子中介效应: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2.1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的界定
        6.2.2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检验
        6.2.3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3 调节效应:伦理情境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3.1 调节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6.3.2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检验
        6.3.3 调节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确认了我国农产品消费朝着伦理消费的方向发展
        7.1.2 明确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及其度量
        7.1.3 构建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
        7.1.4 剖释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
        7.1.5 剖析了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
    7.2 实践与管理应用
        7.2.1 应用于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7.2.2 应用于企业的策略建议
        7.2.3 应用于政府和相关组织的策略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B 中介效应检定语法编写
附录C 调节效应检定中Ping (1995)计算公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消费升级的相关模型
        1.2.2 消费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收入与消费升级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消费升级的内涵及其与收入的动态关系
    2.1 消费升级的内涵
    2.2 消费层级及其变化
    2.3 消费升级的主要形式
        2.3.1 消费心理升级
        2.3.2 消费行为升级
        2.3.3 消费内容升级
    2.4 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分析
    2.5 消费升级、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动态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机制与典型事实
    3.1 理论机制
        3.1.1 收入通过影响金融资产影响消费升级
        3.1.2 收入通过影响住房水平影响消费升级
        3.1.3 收入通过影响社会地位影响消费升级
    3.2 典型事实
        3.2.1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典型事实
        3.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典型事实
        3.2.3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升级动态关系的典型事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升级影响的基准回归分析
    4.1 样本数据的来源及变量的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选取
    4.2 基准回归
        4.2.1 模型设定
        4.2.2 基准回归结果
    4.3 内生性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异质性探讨
    5.1 影响机制检验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中介效应检验
    5.2 异质性分析
        5.2.1 区域异质性分析
        5.2.2 生命周期异质性分析
        5.2.3 收入阶层异质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动态效应研究——基于不同收入地区面板ELES模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模型(1)的实证结果
四、结论

四、浅谈食品消费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外卖食品消费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评《食品卫生学》[J]. 柳英成,邓诚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22)
  • [2]健康意识的觉醒还是从众心理——基于PSM方法的居民杂粮消费动因分析[J]. 黄毅祥,刘宽斌,赵敏娟. 农业技术经济, 2022
  • [3]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食品消费行为倾向[J]. 卫丹. 食品工业, 2021(06)
  • [4]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D]. 王新.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6]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女性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干预[D]. 余秋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黑龙江省消费者对有机牛奶溢价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郑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8]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 易文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9]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盼.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动态效应研究——基于不同收入地区面板ELES模型的视角[J]. 吴学品,李荣雪. 宏观经济研究, 2021(05)

标签:;  ;  ;  ;  

浅谈食物消费心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