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心宇[1](2021)在《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对焦虑障碍患者症状及改善人格特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障碍患者共60例,通过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抗焦虑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接受常规抗焦虑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采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HAMA量表有效率、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测验(EPQ)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HAMA量表总分、HAMA精神性焦虑因子评分、HAMA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1=112.676,Pa1=0.000,Fa2=52.984,Pa2=0.000,Fa3=5.690,Pa3=0.020),从干预第3周开始研究组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AMA有效率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HAMD-24量表总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24量表总分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CL-90量表中的焦虑、抑郁、躯体化、偏执在干预前后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SCL-90量表中的偏执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躯体化因子评分与焦虑障碍患者HAMA评分呈正弱相关(rs=0.397,P<0.05),强迫因子与焦虑障碍患者HAMA评分呈正中等相关(rs=0.413,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EPQ量表中的N(F=43.383,P<0.05)差异显着,研究组EPQ量表中的N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结论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焦虑障碍患者的精神性焦虑症状,但对其躯体性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无明显疗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躯体化、偏执和强迫有一定改善,但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症状、恐怖、敌对无效。对患者神经质人格特点有一定改善。图0幅;表12个;参165篇。
岳恺晨[2](2021)在《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强迫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程迁延性精神疾病。患者明知这些观念或行为没有现实意义,是多余的,并且常常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4%。强迫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它是和神经生化、遗传、人格缺陷、精神应激以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的一种精神障碍。研究显示儿童期被忽视对于个体的心理影响较大,但其与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在强迫症中起何种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推测儿童期被忽视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不良的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进而诱发或加重强迫症状。目的1.探索强迫症患者在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上的特点,分析三者对强迫症患病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强迫症的社会心理因素提供依据。2.探究一般人口学资料、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及强迫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3.分析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被忽视和强迫症严重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深入了解儿童期被忽视与强迫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符合DSM-5强迫症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为OCD组。同期通过广告招募等方法,纳入101例健康对照设为HC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儿童被忽视量表(CNS)、应对方式问卷(CSQ)、归因方式问卷(ASQ)为研究工具进行测量与评估。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根据变量数据类型,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比较OCD组和HC组在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上的差异,分析强迫症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OCD组内一般人口学资料、强迫症严重程度、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Amos 25.0软件建立模型,分析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被忽视和强迫症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检验水准α=0.05。结果1.OCD组安全忽视(t=3.211,P=0.002)、交流忽视(t=3.438,P=0.001)、躯体忽视(t=3.478,P=0.001)、情感忽视(t=2.716,P=0.007)分值以及忽视总分(t=3.762,P<0.001)均显着高于HC组。2.OCD组解决问题(t=-6.729,P<0.001)和求助(t=-7.680,P<0.001)2个成熟型应对方式因子分值及成熟型应对方式总分(t=-8.972,P<0.001)均显着低于HC组。OCD组自责(t=5.925,P<0.001)、幻想(t=4.672,P<0.001)、退避(t=2.256,P=0.025)3个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因子分值及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总分(t=5.554,P<0.001)均显着高于HC组。在合理化分值即混合应对方式分值上,OCD组显着高于HC组(t=2.101,P=0.037)。3.OCD组正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t=8.598,P<0.001)和负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t=10.821,P<0.001)均显着高于HC组。OCD组正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显着低于HC组(t=-3.464,P=0.001)。正性事件归因内在性、负性事件归因内在性和负性事件归因整体性3个因子分值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4.将是否患强迫症作为因变量,CNS、CSQ、ASQ共13个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Forward:LR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Logit P=-6.786+0.158X交流忽视+0.270 X自责-0.652 X求助+0.988 X正性稳定+1.079X负性稳定。Model卡方值137.131,P<0.001,预测正确率为86.9%。5.OCD严重程度方面,女性组Y-BOCS总分显着高于男性组(t=-4.092,P<0.001),已婚组Y-BOCS总分显着高于未婚组和离异组(P=0.004,P=0.015)。6.OCD组儿童期被忽视方面,独生子女组情感忽视分值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组(t=3.191,P=0.004);城市组交流忽视分值显着高于城镇组和农村组(P=0.010,P=0.004),城市组情感忽视分值显着高于城镇组和农村组(P=0.002,P=0.003);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组交流忽视分值显着高于无家族史组(t=-2.127,P=0.037),躯体忽视分值显着低于无家族史组(t=3.210,P=0.004)。7.OCD组应对方式方面,男性组解决问题分值显着高于女性组(t=2.700,P=0.008),女性组退避分值显着高于男性组(t=-2.497,P=0.015),已婚组自责分值显着高于未婚组和离异组(P=0.013,P=0.03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合理化分值显着高于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P=0.045,P=0.001);工人组求助分值显着低于公务员及职工组、学生组和个体商人组(P=0.012,P=0.001,P=0.008),农民组求助分值显着低于公务员及职工组、学生组和个体商人组(P=0.018,P=0.001,P=0.012)。8.OCD组归因方式方面,男性组正性事件归因内在性分值显着高于女性组(t=2.109,P=0.038),女性组负性事件归因外在性分值显着高于男性组(t=-1.311,P=0.011)。离异组负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显着高于未婚组和已婚组(P=0.012,P<0.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正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P=0.002,P=0.005)和负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P=0.004,P=0.002)均显着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和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公务员及职工组正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显着高于学生组和个体商人组(P=0.018,P=0.002);工人组正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显着高于公务员及职工组和个体商人组(P=0.010,P=0.029),学生组正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显着高于公务员及职工组和个体商人组(P=0.005,P=0.007);工人组负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显着高于学生组和个体商人组(P=0.036,P<0.001),职工及公务员组负性事件归因稳定性分值显着高于个体商人组(P=0.001);工人组负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显着高于农民组、职工及公务员组和个体商人组(P=0.007,P=0.001,P=0.002),学生组负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显着高于职工及公务员组和个体商人组(P=0.003,P=0.007)。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组正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t=-2.836,P=0.006)和负性事件归因整体性分值(t=-2.604,P=0.011)均显着高于无家族史组。9.OCD严重程度与安全忽视(r=0.538,P<0.001)、交流忽视(r=0.400,P<0.001)、躯体忽视(r=0.418,P<0.001)、情感忽视(r=0.301,P=0.006)分值均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r=-0.735,P<0.001)、求助(r=-0.324,P=0.003)分值呈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自责(r=0.666,P<0.001)、幻想(r=0.520,P<0.001)、逃避(r=0.492,P<0.001)分值呈正相关,与归因方式的各因子分值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10.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被忽视和OCD严重程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显着,效应值为0.384,95%置信区间[0.202,0.876];成熟型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被忽视和OCD严重程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显着,效应值为0.318,95%置信区间[0.137,0.646]。结论1.强迫症患者在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儿童期在安全、交流、躯体和情感上遭受更多的忽视;应对方式上更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正性事件归因方式更倾向于稳定的、局部的,负性事件归因方式更倾向于稳定的。2.儿童期交流忽视、自责的应对方式、稳定的归因方式是强迫症患病的危险因素,求助的应对方式是强迫症患病的保护因素。3.强迫症患者强迫严重程度与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相关,并且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被忽视和强迫严重程度间起中介作用。
张文燕[3](2021)在《疑病神经症的心理案例咨询报告一例》文中研究说明疑病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级亚型[1],是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做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具有对健康过分担心、胆小、固执、刻板等个性特点[2],怀疑自己患有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熊强,李瑾,潘婷[4](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疑病倾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文中指出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队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1例具有疑病倾向的市民进行心理援助。该市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出现紧张、担心、过度关注躯体感受等疑病倾向的表现,在得到心理援助热线后主动前来接受心理辅导。在对该市民倾听、共情、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矫正与重建、放松训练、建立支持系统、讨论自我关照等策略干预后,其情绪明显改善,并恢复工作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
高晶[5](2020)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脑电地形图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对脑电地形图影响,为失眠症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60例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山东省中医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思虑过度状态失眠症患者,依随机数字法各分试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试验组给予中药绿美安方配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大陵(双侧)、外关(双侧),穴位施用平补平泻法后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对照组给予绿美安方治疗,水煎约200ml,日一剂,分早饭后、睡前半小时两次服。治疗周期为14天。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脑电地形图能量值,研究患者睡眠、思虑过度状态及脑电地形图改善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判定: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67%,试验组临床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在治疗前后各自得分差异非常显着(P<0.01),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得分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说明两组均可有效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4.两组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在治疗前后各自得分差异非常显着(P<0.01),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说明两组均可有效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试验组效果更优。5.两组脑电地形图导联结果比较:δ(除左中央区)、θ(除右顶区)、α1(除左前额区、右后颞区)波的能量值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脑电慢活动增多,治疗后脑电能量值降低,针刺配合中药组较中药组效果更优。α2(除左前额区、左顶区、左枕区、右枕区)、β1(除右枕区、右后颞区)、β2(除右顶区)波的能量值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能量值没有变化或仅出现小幅度降低及增加,临床意义不足,不能说明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脑电活动趋势。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有效改善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的失眠症状、思虑过度状态,降低部分脑电能量值,且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中药。
刘雨耕[6](2020)在《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个人生活能力以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改良森田疗法。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量表减分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代谢指标(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改良森田疗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PANSS量表阴性分(组间:F=10.30,P=0.002)和总分(组间:F=4.360,P=0.041)差异显着,研究组的PANSS量表阴性分和总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MMSE量表定向力(组间:F=4.117,P=0.047)和语言能力(组间:F=5.017,P=0.029)差异显着,研究组的MMSE量表定向力和语言能力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SDSS量表中社会性退缩(χ2=7.191,P<0.05),个人生活自理(χ2=6.096,P<0.05),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χ2=6.705,P<0.05)较对照组有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ADL量表分(组间:F=4.766,P=0.033)差异显着,研究组的ADL量表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中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中的定向力及语言能力,社会功能中的社会性退缩、个人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有一定改善,对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无效。图0幅;表10个;参132篇。
陈萱庭[7](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抑郁症是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迟滞,比如情志低落、思想迟缓、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当患者患有此病的时候,其经常会表现出情志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没有精神等,如果该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幻觉。无论是处于什么年龄期的患者,均可以发病,当患者发病的时候,会伴随有焦虑、失眠和各样不适症状,病情反复,令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损害。抑郁症作为危害人类社会的常见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人数正在不断上升。有研究组织在上个世纪末期进行研究法,发现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精神造成严重损伤,还会对患者的肉体造成严重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全球有超过3亿患者正在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不仅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威胁,并且还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因此会导致其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超过8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大部分年龄在15-29岁之间。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是,全球仅有10%的患者选择接受治疗,而不能接受治疗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第一,怕自己的病情受到歧视,因此选择隐瞒病情;第二,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如何治疗;第三,没有治疗相关资源。此外,如何对抑郁症进行评估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国家,一些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世卫曾经对其召开会议,并希望各个国家都能够为治疗抑郁症贡献自己的力量。目的:抑郁症(DEP)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情感障碍疾病,到目前为主,医学家对DEP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晰,此病以长期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过低为主要特征,重度抑郁症更有可能萌生自杀念头,除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香港人的工作步伐急速,生活节奏紧张,抑郁症已成为香港其中一个常见的都市病,据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201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大概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市民患有抑郁症,而当中更有百分之九的患者有严重抑郁症。目前,临床西方医学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虽然可以使患者低落的情绪得以缓解,但是很多机体功能则无法得到改善,而且药费昂贵,并存在各种不同副作用反应,加上抑郁症容易反复,一旦复发吃药时间会比上一次时间更长。如果多次犯病,吃药时间就会更长。针对两次、三次以上的复发,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吃药3至5年或考虑更长的时间。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故令不少患者畏疾忌医,导致错失治疗良机,耽误病情。古今国内外文献对本病针刺的研究进展,证实针刺疗法在治疗DEP有明确优势,因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现时还没有被普及化及善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以临床实践多年的经验,结合其深厚中医学理论根基总结出来的一套针灸疗法,有疗效佳、思维全面、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特点。据赖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赖氏通元针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本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拟通过比较观察通元针法和常规针法对治疗郁结型抑郁症之临床疗效,探讨通元针法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与及推广意义,为今后临床上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数据,为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一个全新的优势疗法。方法:收集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数量为130例,把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通元针法组,一组为常规针刺组,由于治疗过程中会有病例脱落,因此实际完成病例为107例,其中通元针法组有54例,常规针刺组有53例。本文实验一个疗程为8周共接受针刺治疗24次,每个患者均评价三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各评价一次;及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首先观察一个疗程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填写相关表格,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分别使用中医症状改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从而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进,通过对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从而综合性的对通元针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基线比较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SDS基线评分、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可以对两组患者展开研究。2.HAMD评分两组治疗前HAM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D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而随访时两组HAMD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D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相比与常规组,通元组HAM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治疗组HAMD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抑郁量表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3.HAMA评分两组治疗前HAMA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A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疗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HAMA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MA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A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HAM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HAMA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抑郁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4.SDS评分两组治疗前SDS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SDS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SDS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SD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通元组SDS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SDS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组在改善抑郁程度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中医证候量表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中医证候量表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6.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有效率比较:两组依据HAMD评分进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20,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治疗效果和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常规组主要为有效,为59.26%,通元组主要为显效,为45.28%。以上均提示通元组有更好的疗效。7.复发率比较当患者完成治疗之后,在第四周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有10人复发,复发率为23.80%,通元组有3人复发,复发率为6.12%,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26,P=0.003<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刺对改善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有益处,并且对改善肝气郁结型的中医相关症状亦有良好效果。可见赖氏通元针法除了能改善抑郁症状外,亦能改善相关的内科症状问题,以上四个疗效评价当中,以HAMD为主要的观察指标,评分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严重,HAMD可以正确地反映抑郁程度。HAMA评价指标则反映患者的焦虑症状,而SDS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方法,补充了HAMD的不足。然而中医治病的精粹在于辨证论治,以上三份量表均不能满足对中医证候评估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中医证候量表,以评价两种针灸治疗方法对肝气郁结证候进行评分,充分反映对肝气郁结型的抑郁症及其他中医症状的治疗效用。综合以上四个量表分析结果,患者在成完治疗后,两组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赖氏通元针法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分数值为13.04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15.5分;对照组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值为18.25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 9.72分,而在有效率方面,赖氏通元针法主要分布在显效,而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在完成疗程后的4星期进行随访,两组的HAMD分值均有上升,赖氏通元针法的复发率为6.12%,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3.8%,由此可见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最为突出。
罗晓兰[8](2019)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当用户感知躯体症状或担忧自己的健康时,会经常上网搜索来了解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或不当使网络健康信息可能会使部分用户(本研究称为“健康焦虑用户”)夸大或曲解躯体症状,导致过度的健康担忧和患病恐惧,称为“健康焦虑”。这使得网络健康信息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是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健康焦虑问题的加剧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增加密切相关。但已有研究仅仅分析了搜索频率、搜索时长等因素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并未关注健康焦虑用户的哪些信息搜索行为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如何使用户产生健康焦虑等问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健康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于用户非理性信念和自动思维对身体出现的症状过于夸大而产生疑病认知,导致了一系列过度担忧健康状况的行为。如果能探索出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即用户搜索后哪些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导致了疑病认知,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缓解策略。由此促使本研究以“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探索性工作:(1)从“疑病症吧”中随机抽取300条用户搜索网络信息后产生健康焦虑的疾病叙事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中的主题进行编码和统计,探索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搜索后认知和行为特点及健康焦虑行为表现;(2)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果,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3)利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实证数据,对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4)对健康焦虑测量工具进行更新和验证,使其更适用于国内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研究情境,有助于科学测量用户的健康焦虑程度。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网络健康焦虑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特点的分析结果,部分健康焦虑用户有“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主要表现包括感知症状后会持续、高频率地搜索症状相关信息,首选网络信息(主要是百度)作为症状自评依据,比较关注消极的搜索结果,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注意力偏差。第二,可能导致健康焦虑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因素主要有搜索频率、搜索时长、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相比较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新的子因素:首选信息源和感知负面搜索结果,且相比较搜索频率和搜索时长,新增的两个子因素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更显着。另外,虽然健康焦虑用户频繁地使用网络健康信息,但部分用户却对网络健康信息持负面评价,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是引发健康焦虑的首要原因,尝试采用信息回避策略缓解焦虑,存在明显的归因偏差。第三,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健康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归纳和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改变用户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行为对健康焦虑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和症状自评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会正向影响用户的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负向影响医生认知信任;疾病认知和症状自评会正向影响健康焦虑,医生认知信任会负向影响健康焦虑。比较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并未支持亲友患病、媒体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和健康焦虑相关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路径,有待后续研究中继续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比已有研究中关注的搜索时长和搜索频率,在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研究中更应该关注用户的搜索信息来源、对搜索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看法,以及接触到的网络健康信息对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论均显示,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可能会降低用户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考虑到医生在网络健康信息确认和缓解健康焦虑中的关键作用,应该积极探索“患者-互联网-医生”三元关系中的网络健康信息沟通机制和策略。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用户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最后从信息使用者、提供者和确认者(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方和医生)三个不同角色的角度提出了帮助缓解网络健康焦虑、以期能真正发挥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势的建议。
李之豪[9](2019)在《调神定志针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选用调神定志针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观察调神定志针刺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2018年3月—2018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患者72例,采用Excel2007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调神定志针刺法,选取百会、四神聪、头维、太阳、印堂、风池、水沟、膻中、内关、神门为主穴,行雀啄提插捻转水沟穴、单向捻转太阳穴等调神定志针刺手法;对照组选取百会,印堂,三阴交,内关,神门,太冲为主穴,行平补平泻常规手法。两组均结合相关辨证配穴,每日针刺一次,一周治疗6次,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针刺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评分、抑郁自测量表评分及HAMD量表7类因子总分,并通过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减分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抑郁自测量表评分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治疗6周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抑郁自测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抑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两组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均能改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状态;在体重(P=0.16>0.05)、日夜变化(P=0.08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未能改善体重、日夜变化因子评分。3.治疗后两组比较,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说明治疗组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体重(P=0.675>0.01)、日夜变化(P=0.808>0.01)和绝望感(P=0.467>0.01)因子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改善体重、日夜变化、绝望感方面相近。4.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25/36),经秩和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调神定志针刺法和传统针刺法均能改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且调神定志针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2.调神定志针刺法和传统针刺法均能改善患者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状态,但调神定志针刺法改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方面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3.调神定志针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张荻娅[10](2019)在《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自拟珠母导痰汤切入探究中药方剂在精神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目前精神分裂症没有理想治法的条件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1)观察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并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珠母导痰汤各味药物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产生作用的靶标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疾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珠母导痰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最迟入院时间2018年9月)在院的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主管医师中医和西医执业类别的不同,分为中医执业医师观察组40例,西医执业医师对照组40例,在同一病房住院治疗观察。观察组予以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SGAs口服。患者入院时间有先后差异,但住院治疗观察均满20周。采用权威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疗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使用国际认可并普通应用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工具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BPRS评分、血脂四项水平的变化。统计相关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综合检索TCMSP、Pub Chem等在线数据库系统,收集珠母导痰汤10味中药对应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收集到的有效化学成分找出对应的作用靶标,构建多成分-多靶标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OMIM、CTD数据库中利用精神分裂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评分较高的基因数据。运用Cytoscape3.2.1软件,将疾病基因与成分作用靶点基因进行映射,得到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核心作用靶点。结果:(1)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20周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72.5%,观察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总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总评分35.21±5.718,20周后总评分28.54±5.758;对照组:治疗前总评分35.13±5.832,20周后总评分30.79±5.639),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评分,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BPRS分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分类评分进行比较,在敌对性指标评分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当;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四项指标评分中,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仅观察组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珠母导痰汤具有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2)珠母导痰汤共计包含珍珠母、甘草、陈皮、茯苓、法半夏等10味中药材,收集到520种化学成分,可作用于8257个靶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TNF)、炎症反应因子IL6、IL13、IL8、IL2、多巴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A receptor、谷氨酸受体等653种不同类型的靶点;对成分-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取degree值大于30作为筛选条件,得到核心靶点;成分靶标与疾病基因映射,得到98个相关靶点基因。结论:(1)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可提高BPRS量表评分变化幅度,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临床证候,减轻脂代谢异常。(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内容基本一致,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最多,其次为5-HT2受体拮抗剂、钠离子通道(SLC6A4)、肾上腺素受体、GABA受体、NMDA受体等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靶标。本研究选取珠母导痰汤各种有效化学成分作为物质基础,拟阐明其通过作用相应的靶点通路,从而起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为后续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基础。(3)目前本病诊断及评估尚无器官、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方面的公认指标,本研究在各项检验报告中亦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除BPRS量表外客观指标的特异性改变。
二、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量表评定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HAMA量表的比较 |
1.2.3 研究组与对照组HAMD-24量表评分比较 |
1.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CL-90量表评分比较 |
1.2.5 研究组与对照组EPQ评分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 |
1.3.2 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 |
1.3.3 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的疗效 |
1.3.4 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对改善焦虑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疗效 |
1.3.5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改良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疗效的研究进展 |
2.1 焦虑障碍 |
2.1.1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
2.1.2 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 |
2.1.3 焦虑障碍的临床治疗 |
2.2 森田疗法 |
2.2.1 森田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
2.2.2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
2.2.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
2.2.4 森田疗法的特点 |
2.2.5 森田疗法的实施 |
2.2.6 森田疗法对焦虑障碍的治疗 |
2.2.7 森田疗法治疗用于家庭康复的展望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B 关于参与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疗效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附录C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强迫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强迫症发病心理机制及心理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疑病神经症的心理案例咨询报告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来访者基本情况 |
1.1 一般资料 |
1.2 症状表现 |
1.3 家庭背景 |
1.4 就医经历 |
2 评估与诊断 |
2.1 诊断 |
2.2 心理测验 |
3 技术干预过程 |
3.1 确定咨询目标 |
3.2 制定咨询方案 |
3.2.1 原理: |
3.2.2 症状形成的心理机制: |
3.3 具体干预方案 |
3.3.1 认知调整: |
3.3.2 干预条件性情绪: |
3.3.3 布置作业: |
4 干预效果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疑病倾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分析 |
1.1 基本情况 |
1.2 心理问题诊断和原因分析 |
1.3 个案认知加工层次分析 |
2 心理干预 |
2.1 支持性心理治疗(第1次咨询)咨询目标: |
2.2 认知行为治疗(第2-4次咨询) |
2.3 咨询总结(第5次咨询——电话咨询) |
2.4 一周后随访 |
3 讨论 |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脑电地形图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试验病例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数据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治疗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得分比较 |
4.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二)临床疗效观察 |
1.疗效评定 |
2.试验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得分比较 |
3.对照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得分比较 |
4.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得分比较 |
5.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6.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7.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8.治疗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比较 |
9.试验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比较 |
10.对照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比较 |
11.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比较 |
12.两组患者脑区能量值结果比较 |
(三)结论 |
四、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一、失眠症的中医研究概述 |
二、思虑过度状态的认识 |
三、脑电地形图在失眠症及情志病方面的应用 |
四、选穴依据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一)疗效评定 |
(二)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分析 |
(四)脑电地形图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析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治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 |
附录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量表评定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PANSS量表的比较 |
1.2.3 研究组与对照组MMSE量表的比较 |
1.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S量表及ADL量表的比较 |
1.2.5 研究组与对照组代谢指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 |
1.3.2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
1.3.3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的疗效 |
1.3.4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疗效 |
1.3.5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精神分裂症 |
2.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
2.1.2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
2.1.3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 |
2.2 森田疗法 |
2.2.1 森田疗法的创立 |
2.2.2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
2.2.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
2.2.4 森田疗法的特点 |
2.2.5 森田疗法的实施 |
2.2.6 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
2.2.7 森田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展望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
附录 B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录 C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阐述 |
1.1.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1.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理论的历史沿革 |
1.2.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3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1.2.4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
1.2.5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
1.2.6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优势与研究前景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估计方法 |
2.2.2 病例来源 |
2.2.3 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流程图 |
2.3.2 随机分组及盲法设计 |
2.3.3 治疗方法 |
2.3.4 观察指标 |
2.3.5 疗效评定标准 |
2.3.6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2.5 试验结果 |
2.5.1 一般数据 |
2.5.2 评价指标结果 |
2.5.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疗效结果分析 |
3.1.1 HAMA结果分析 |
3.1.2 HAMD结果分析 |
3.1.3 SDS结果分析 |
3.1.4 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3.1.5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
3.1.6 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7 安全性分析 |
3.1.8 依从性评价 |
3.1.9 综合分析 |
3.2 课题设计 |
3.2.1 赖氏通元法介绍 |
3.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理论依据分析 |
3.2.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选穴依据 |
3.3 课题有关问题及展望 |
3.3.1 课题创新之处 |
3.3.2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8)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术语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促进 |
二、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 |
一、已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简介 |
二、影响健康焦虑的网络信息搜索因素总结 |
第三节 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及形成机制 |
一、健康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
二、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
第四节 健康焦虑测量工具的发展 |
一、短版健康焦虑量表 |
二、网络疑病程度量表 |
三、网络疑病量表 |
第五节 已有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
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 |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理论模型构建 |
一、编码结果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与现有理论的比较 |
第三节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 |
一、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
二、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 |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一、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对健康焦虑的直接影响 |
二、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 |
三、亲友患病、媒体影响等因素的调节作用 |
四、变量解释 |
第二节 健康焦虑程度测量工具更新 |
一、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 |
二、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三、量表编制 |
四、量表验证 |
五、量表更新的讨论 |
第三节 研究数据获取及研究工具 |
一、研究样本 |
二、测量工具 |
三、分析技术 |
第四节 预调研 |
一、预调研流程简介 |
二、问卷调整 |
第五节 正式调研结果 |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三、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检验 |
四、症状自评、疾病认知和医生认知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
五、调节效应检验 |
六、样本选择偏差检验 |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健康信息环境下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健康焦虑的缓解策略总结 |
一、心理疗法对健康焦虑的干预 |
二、健康焦虑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回避策略 |
第二节 基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的健康焦虑缓解措施分析 |
一、网络健康信息使用者角度 |
二、网络健康信息提供者角度 |
三、网络健康信息确认者角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总结 |
二、研究贡献 |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一、本研究不足之处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三、研究成果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9)调神定志针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抑郁性神经症的论述 |
1.1 中医学对抑郁性神经症的认识 |
1.2 近代中医医家对抑郁性神经症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抑郁性神经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2.现代医学对抑郁性神经症的研究进展 |
2.1 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对抑郁性神经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基础情况比较 |
3.2 观察指标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调神定志针法选穴的理论内涵 |
2.调神定志针法调神的理论内涵 |
3.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4.问题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4 项) |
附录二 :抑郁自评量表(SDS)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及终止试验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终止试验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方法 |
4.2 网络药理学数据收集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6 临床资料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中医证候标准有效率比较 |
7.2 BPRS量表总分评分比较 |
7.3 BPRS量表分类评分比较 |
7.4 两组血脂四项治疗前比较 |
7.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 |
7.6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 |
7.7 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作用靶点 |
8 讨论 |
8.1 精神分裂症中医诊治 |
8.2 自拟珠母导痰汤药物组成分析 |
8.3 精神分裂症西医诊断 |
8.4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分析 |
8.5 服药依从性分析 |
8.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标准(北京海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制) |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相关检查报告 |
主要缩略词表 |
综述 精神分裂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家庭病床式森田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疗效研究[D]. 杨心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强迫症的影响[D]. 岳恺晨.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疑病神经症的心理案例咨询报告一例[J]. 张文燕. 校园心理, 2021(01)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疑病倾向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J]. 熊强,李瑾,潘婷. 医学新知, 2020(06)
-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脑电地形图变化的研究[D]. 高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刘雨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陈萱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对健康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搜索后认知与行为的中介作用[D]. 罗晓兰.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4)
- [9]调神定志针刺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D]. 李之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D]. 张荻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森田疗法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焦虑抑郁症论文; 行为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