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年我省个税征收16.6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郝娜[1](2021)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财政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稳中有变,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减税降费作为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当前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减税降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减税政策由于受地区间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分布、产业占比、行业发展水平以及政策实施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区间形成了不同的政策效应,相应的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构成了差异。地方财政可持续问题一直是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运行的核心内容。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运行方面来讲,我国一些省市的财政收入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地方三保支出的压力依然很大。减税降费主要通过影响财政收入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受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时间长短的影响,地方财政既存在增收的积极效应,也可能产生减收的消极效果。山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运行压力大,山西财政可持续性受减税降费的影响是怎样的,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基于此,本文以减税降费为背景对山西省财政可持续性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近年山西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及实施成效进行梳理,分别从财政收支总量、结构对山西省可持续性状况进行初步评价。紧接着基于跨期预算约束理论,选取2008-2018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实证分析了山西的财政可持续性状况,结果显示山西省财政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而后在山西财政弱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分别从规模和结构两个层面,去研究减税降费对山西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为:第一,总税负的实际下降有利于山西省财政可持续性的提高。第二,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变化对山西财政可持续性起正向促进作用。第三,增值税税负变化对山西可持续性影响效果不显着。第四,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实际下降有利于山西省财政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对上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进行总结,提出减税降费背景下,为实现山西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合理设置税种,完善转移支付等政策建议。
解雨[2](2020)在《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等问题不能再仅仅被视为个人及家庭的责任,社会也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来降低“生老病死”等特殊情况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人类平等、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运行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其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证、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与医疗、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覆盖面广、影响大,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最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逐渐显现;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将不断加大;全国统筹尚未实现,地区间、人群间存在发展不均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行存在矛盾,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社保领域中法律、监督、基金投资管理等制度建设亟待推进。作为人口大省的山东,老年人数量多、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造成养老金支出增速高,还要向中央上解调剂资金,养老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增大,收支矛盾突出。同时,随着山东省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有部分企业和劳动力被市场淘汰,对参保单位和个人的缴费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实行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也对社保基金收入增长造成一定压力。虽然尚有一定的基金结余,但各统筹区域发展状况不均衡、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未来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为基础,运用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分析模型(PFA),开展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和基金支撑能力预测,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提高基金投资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社保领域各项制度建设和改革、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王辅红[3](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国家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科技变革迅猛展开,整体经济迅速发展,大数据革命顺势而来。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刻的为大数据影响,整个社会格局也因此产生变革。同时,大数据的波及面也覆盖到传统的企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层面,特别针对税收风险管理模式来说,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大趋势的驱动下不断调整,税收征管面临的困难也在不断加剧,将迎来新的挑战。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作为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上如何抓住时代机遇,迎接全新挑战和全新要求就成为当前需要探讨的话题。第一,大数据对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是如何应对和驾驭日益增多的海量涉税信息;二是如何强化改善涉税信息的不对等性,让系统中的海量信息发挥作用,实现有效平衡;三是如何利用大数据有效控制税收业务中的风险,实施科学化管理。第二,从当前税收风险管理体制出发,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架构创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一是由传统的税收风险监测向风险发展走势的预测转变;二是提高信息数据分析;三是由事后应对转为事前应对。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及单位必须结合现实的问题,切实探索有效的突破口,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寻找新的方法路径,保证税收治理与大数据时代保持在同一个步调上。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数据完整详实,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是近年云南省国税金三系统中的实际数据;二是方法新颖,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方法来研究税收风险制度,目前在省内较为领先;三是在充分考虑实际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高莉[4](2017)在《“营改增”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滨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财税体制运行的关键环节,是财税领域的重要顶层设计,20多年来发挥了四梁八柱的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能。自2016年5月1日起,随着“营改增”试点扩围,作为地税部门第一大税种的营业税完成了它的使命。根据《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文件精神,待“营改增”全面完成之后,企业所得税也将全部移交国税部门管理。受此影响,地税收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地方税收工作将迎来巨大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征管方式、化解不利影响,推动地税事业在逆势中爬坡过坎、砥砺前行,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滨州地税目前征管模式进行分析,参照税制和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研判“营改增”后带来的税负变化、管理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变革,最后对地税征管模式转变进行了宏观把握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为达到研究目的,主要以论证研究为主的方法,并参考相关数据实例。通过参考研究征管模式调整的具体文献、《滨州地税收入分析年报》数据以及业务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在于深入分析了征管改革的影响并紧跟经济改革形势,提出了如下调整建议:搞好税收分析,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前瞻性、转变税源管理模式,抓实抓好小税种管理、推进税收共治,提高税收保障水平、大力促进国地税工作深入融合。最后,做出总结。
邱娟[5](2017)在《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至1984年是湖北省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湖北改革开放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湖北省委和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现代化,由上而下,从试点开始逐步向前推进的。十年“文革”使得国民经济及湖北经济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摆脱困境,中共中央于1978年底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湖北省逐步迈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时期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分为单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阶段,其中单项改革主要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主,实行经济责任制、试行利改税、工业企业改组联合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为主要内容;而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起初是从试点(沙市、武汉市)开始,逐步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湖北省委、省政府还从宏观方面(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外贸体制等)采取多项改革措施来弥补单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不足。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试点,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在取得积极成果的背后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扩权让利过程中企业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利改税过程中税种设置单一、以利代税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在系统梳理湖北省六年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分析其潜在的问题,这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系统地研究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玉兰[6](2015)在《车辆购置税的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度和新车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更多的私家车将走进居民家庭,汽车消费不仅在购车数量和档次上还有发展空间,而且在车辆的管理与服务上对相关部门也提出更高要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因完税车辆增加导致车辆购置税增收218.63亿元,因加强征管、堵漏增收措施而增收200.86亿元。其中,上半年因加强征管增收67.54亿元;下半年因加强征管增收133.32亿元。下半年加强征管的收入增量是上半年的1.97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车辆购置税税收征管工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为了切实提高车辆购置税的征管效率,深刻认识车辆购置税征管的具体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对实施正确的改革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6月26日至27日,湖北省部分市州、省直管市车辆购置税征管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市国税局召开,武汉市、宜昌市、仙桃市国税局在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和评价了武汉市、宜昌市和仙桃市的试点工作。从总体来看,方案具体、特点突出、成效显着,试点改革基本成功。第一,武汉模式以创新办税方式作为出发点,以强化信息管税作为着力点,实现了多元化办税,既减轻大厅集中办税对税务干部带来的压力,又为纳税人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办税效率,得到纳税人和汽车经销商的好评;第二,宜昌模式以专业化管理作为落脚点,以二手车交易税收为主攻点,转变职能,税种联动,积极探索机动车辆税收专业化管理,堵塞了税收漏洞,提高了征管效率,保证了国家收入。第三,仙桃模式以加强摩托车、农用车征管为着眼点,以优化纳税服务为根本点,分类管理,同城通办,理顺了二手车交易征管秩序,深化了摩托车、农用车行业税收管理,为县市的车购税改革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交流提出,车辆购置税征管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要求积极发现和总结各自地区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推进车辆购置税征管方式改革工作在本地区尽早实施。具体到荆州市,近些年车辆购置税收入是跳跃式的增长,年年创历史新高,一年一个新台阶。但是从2011年起,国家出台的车辆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三大优惠政策已逐步取消,近期收入数据已经表明,荆州市汽车购置总量已经明显降温。一些新的环境变化影响着车辆购置税的财政效应。2012年6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公交企业购置公共汽电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公交企业购置的公共汽电车辆从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荆州市确定有9个公交企业,2012年已经缴纳车辆购置税的公交车,在2013年办理了退税处理。汉宜铁路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开通营运。荆州火车站开通后,直接冲击着该市公路客运车辆的发展。1月至12月,客车购置数比去年同期减少28%,其中购买30座以上高档客车比去年同期减少63%,征税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64%。与此同时,某些类别的车辆,如摩托车的征收数量占据销量的份额一直较低,车辆购置税的征管环节尚有较大的潜力可挖。车辆购置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何在现有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思想下,实现车辆购置税征收,减少车辆购置税的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湖北省车辆购置税征管方式改革工作为现实背景,通过分析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历史数据,结合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调研,分析和总结影响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问题,并结合湖北省兄弟单位的征收管理改革经验,提出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对策。本文的主要章节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详细介绍本文所选的研究问题的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数据库,如CNKI, EBSCO等数据库,梳理研究脉络,了解研究重点。第二章:车辆购置税征管概述。介绍车辆购置税的来源、车辆购置税设置的目的、和车辆购置税征管的相关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通过文献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文件查阅,了解车辆购置税的来源、目的等,通过对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的调查,理解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基本概念。第三章: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现状。本章主要介绍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的主体,采用的形式,车辆购置税从2001年到2013年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方法,通过调查荆州市征管主体,了解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收情况,获取车辆购置税的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揭示发展的趋势。第四章: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分析。本章主要基于数据分析,结合调查情况,全面总结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机制和原因。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根据对问题的认识,探索可能存在的原因。第五章: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对策。根据问题分析,结合国家近期的相关政策,和武汉、宜昌等地的车辆购置税改革的经验,提出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改革对策。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中出现的问题,在同省其他兄弟市也不同程度的出现,通过吸收它们改革的经验,对于解决荆州市车辆购置税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根据第四章对问题的分析,结合现实的环境,提出针对性的征管对策。
韩怡[7](2014)在《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研究 ——以云南为例》文中指出出口退税政策,是国际上通行的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提高本国对外贸易。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在近三十年间,不断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进,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贸易形势,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主要在退税率、退税商品种类、退税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促进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减少国际摩擦等方面取得成效,因此出口退税这项公共政策的改进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很重要的。在对历年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的研究以及对现阶段出口政策的分析后,本论文结合出口退税政策对云南地区的实际影响,并以云南为例进一步研究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主要是出口退税率需要进一步调整、电子商务出口退税会引发高科技骗取出口退税、电子退税需要实际单证和电子单证齐全导致退税时间延长等不足。而引起现阶段出口退税政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退税率不够完善、东西部退税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退税政策监管存在漏洞等。鉴于以上原因,本论文根据WTO等国际原则,给出口退税政策的改进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优化调整出口退税率、适时调整出口退税产品、提高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希望这些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公共政策改进带来一些帮助。
徐厚永[8](2013)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随之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呈现同步增长态势。2011年,全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8.9%,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达到6012亿美元,增长9.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3%。就安徽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实现了高速发展,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占出口总额的17.2%,2012年出口达到32.1亿美元,涌现出一批诸如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何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如何优化出口竞争力路径,如何得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这一主线,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现状入手,构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影响因素,探索了提升策略。本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基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系统分析,探索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升最优路径。宏观层面,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出口信保支持、促进特殊监管区发展、提升科技兴贸平台建设、增加资金及制订规划引导等建议,促进出口竞争力提升,抢占国际市场;微观层面,通过指导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出口技能、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管理层支持等,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2、构建了相对全面严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体系。建立了系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MI(Michaely指数)和TCI(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三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2003年以来的历年资料,全面分析、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得出高新技术中部分产品(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等)具有一定出口竞争力等结论。3、运用博弈论探讨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和出口代理公司博弈及均衡,研究努力水平可观测、不可观察、外部可监控等情况下激励合同机制设计,促使出口代理商加大国际市场开拓投入,以更高价格销售产品,与中小科技型生产企业分享利润,并鼓励企业出口流程再造。4、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定量分析了研发投入(R&D)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间的关系,得出加大R&D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线性关系)的结论,由此建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5、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创新能力、经费投入、出口机制和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出口定位、金融发展、机制改进、管理提升等策略。从高新企业出口动机、出口技能、出口融资、出口收汇、出口利润、出口风险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出口竞争力。
张德波[9](2011)在《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目的》文中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的持续不足,这是目前中国的两个热点问题,引起了我国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两方面的成果也非常多。笔者把两者结合研究,探讨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显着?这是本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从中国“二元“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选择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收入分配差距和消费的关系。选择城镇居民是因为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总体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大量的农村村民将转变成城镇居民。采用的研究的方法是:首先通过收入分配差距系数和消费差距系数来分别衡量它们各自的不平等性,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这两个系数的变化趋势和幅度高度一致,从而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显着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仅仅显着影响到其消费,关系到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关乎到我国的稳定与和谐,其政治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才能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呢?这是笔者所高度关注的,也正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坚持财税体制要进一步发挥“调解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主体政策功能的理论和思想,笔者从税收和财政两个视角研究了这个课题。税收和财政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巨大,调节作用非常显着;两者既各有侧重点,也需要结合在一起思考。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套才能更加有效调整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现行税制还存在很多不足,既有很多税种自身存在的问题,又缺乏一种整体的协调性和方向性。笔者沿着如何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向,依据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调节的原理,初步探讨了我国目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国目前财政活动在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速,收入向政府部门集中,居民收入水平增速跟不经济增度,居民收入总量的相对不足加剧了分配的不平等性;二是财政支出活动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不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保障性不足和均等性不够。对此,笔者给出了相关的财政政策建议。
李秋婵[10](2011)在《基于新税收政策背景下分析税收对产业影响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指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川省在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几经演变,呈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税收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同时,税收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内容来看,不仅包括税收总量对产业结构的调节,还包括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收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影响,阐述了农业税取消前农民的税收负担过重,然而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依然面临着税外负担,负担依然存在;二是税收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激励作用,尤其增值税转型对我省工业的发展的激励作用,使得企业利润增加,有利于技术投资。然而建筑业仍缴纳的是营业税;三是税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了营业税目前对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阻碍问题以及改进措施。通过分析税收与这三大产业的关系,说明了税收对产业发展存在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并根据税收政策在这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税收改革措施和对策。通过论述,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税收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是不同的。首先,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税后更应该把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其次,鉴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对我省的重要战略意义,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第二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四川是劳动力大省,要着重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还得适当兼顾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最后,重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对现行营业税进行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全面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同时,重视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今后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能源消耗少,增加值高的特征。
二、去年我省个税征收16.6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我省个税征收16.6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财政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政可持续性界定 |
1.2.2 财政可持续性检验 |
1.2.3 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效应 |
1.2.4 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减税降费内涵 |
2.1.2 财政可持续内涵 |
2.2 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性理论依据 |
2.2.1 凯恩斯学派减税理论 |
2.2.2 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
2.3.1 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短期影响 |
2.3.2 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性的长期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财政现状分析 |
3.1 山西省减税降费政策现状 |
3.1.1 减税降费实施背景 |
3.1.2 减税降费政策梳理 |
3.1.3 减税降费政策的积极效应 |
3.2 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省财政规模分析 |
3.2.1 山西省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
3.2.2 山西省财政支出总量分析 |
3.2.3 山西省财政自给率分析 |
3.2.4 山西省债务分析 |
3.3 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省财政结构分析 |
3.3.1 山西省财政收入结构的总体状况 |
3.3.2 山西省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状况 |
3.3.3 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的内部结构 |
3.3.4 山西省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内部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财政可持续评估 |
4.1 财政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模型的构建 |
4.1.1 跨期预算约束理论推导 |
4.1.2 理论模型的检验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4.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4.4 面板数据协整性检验 |
4.5 结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税降费对山西财政可持续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5.1.1 被解释变量 |
5.1.2 核心解释变量 |
5.1.3 控制变量 |
5.2 模型设定 |
5.2.1 财政规模可持续性检验模型 |
5.2.2 财政结构可持续性检验模型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优化税种设置,完善税收结构 |
6.2.2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稳定财源 |
6.2.3 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完善转移支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险 |
2.1.2 养老保险 |
2.1.3 社会保险基金 |
2.1.4 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 |
2.2.2 代际转移与世代交叠理论 |
2.2.3 隐含协议理论 |
2.2.4 持久收入理论 |
2.2.5 投资组合理论 |
第3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演革及现状 |
3.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历史演革 |
3.1.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建立 |
3.1.2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调整 |
3.1.3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持续改革 |
3.2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
3.2.1 制度覆盖范围及统筹层次 |
3.2.2 基金收支余现状 |
3.2.3 基金委托投资情况 |
第4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的预测 |
4.1 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分析模型概述 |
4.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数据来源 |
4.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的方法 |
4.4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的主要参数假设 |
4.4.1 人口参数 |
4.4.2 经济参数 |
4.4.3 制度运行参数 |
4.5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结果 |
4.5.1 山东省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测 |
4.5.2 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预测 |
4.5.3 各统筹区域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预测 |
4.5.4 参数假设和敏感性分析 |
4.6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主要结论 |
4.6.1 现有的人口增长模式下基金长期支付压力巨大 |
4.6.2 基金短期运行走势不容乐观 |
4.6.3 各统筹区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差异较大 |
第5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逐渐凸显 |
5.2 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 |
5.3 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
5.4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 |
5.5 社保领域各项制度建设亟待推进 |
5.6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突出矛盾 |
第6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 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
6.2 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 |
6.2.1 老龄化问题对基金收入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
6.2.2 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养老金基金支出 |
6.3 各统筹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因素 |
6.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7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7.1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增速 |
7.1.1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7.1.2 持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
7.1.3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 |
7.2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切实推进国企改革 |
7.3 创新养老金投资管理 |
7.3.1 解放思想,更新社保基金投资观念 |
7.3.2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指导基金投资 |
7.3.3 分离社保基金管理和投资职能 |
7.4 继续提高统筹层次,加大调剂力度 |
7.5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
7.6 利用基金精算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
7.7 加快推进社保领域制度建设与改革 |
7.7.1 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 |
7.7.2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 |
7.7.3 发展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国家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选题具新意 |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一章 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
三、税收风险管理内容及主要步骤 |
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纳税遵从理论 |
二、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大数据与税收风险管理 |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税收风险管理 |
一、新形势下税收风险的特点 |
二、新形势下税收风险管理和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的区别 |
第二节 大数据与税收风险管理 |
一、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趋势 |
二、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应用现状 |
三、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应用的理想化描述 |
第三章 大数据与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 |
第一节 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
一、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 |
二、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呈现的特点 |
第二节 大数据在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各个流程中的应用 |
一、税收数据的采集 |
二、风险的识别 |
三、风险等级排序及推送 |
四、风险应对及反馈 |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成效 |
一、云计算实现涉税数据整合,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
二、倒逼征管模式向信息化转变,聚焦纳税人行为管理 |
三、跨行业合作力度增强,搭建信息共享桥梁 |
四、信息管税进程加快,连通数据和应用“孤岛” |
第四节 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纳税遵从风险点 |
一、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发布的重点指标 |
二、当前部署开展的重点风险事项 |
第五节 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实例 |
一、税收风险管理实例之风险描述 |
二、税收风险管理实例之风险分析 |
三、税收风险管理实例之风险应对 |
四、税收风险管理实例之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涉税数据质量和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
二、第三方数据采集缺乏先进技术手段 |
三、数据分析技术尚需进一步提高 |
四、数据利用智能化的建设运用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
二、理念方式落后 |
三、技术滞后 |
四、不注重人才培养 |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经验 |
第一节 福建省国税局经验借鉴 |
一、基本情况 |
二、实践与启示 |
第二节 国外经验借鉴 |
一、基本情况 |
二、美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
三、美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启示 |
第六章 大数据背景下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融入大数据来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思维 |
一、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
二、在税收征管体系之中融入大数据理念 |
第二节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和数据之间的融合 |
一、规范大数据标准化管理采集 |
二、规范涉税数据共享平台 |
三、加强海量涉税数据分析利用 |
第三节 加强推进税收风险法制建设 |
一、加强税收风险立法 |
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 |
三、总局指导规范 |
第四节 积极推广税收风险管理系统 |
一、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应用操作培训 |
二、依托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开展风险分析 |
三、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开展风险应对 |
第五节 加快税收风险管理和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
一、探索干部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
二、创立人才选拔新机制局面 |
三、开创干部绩效管理的新局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营改增”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滨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
二、我国征收管理的沿革及动因分析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 税收管理与税收征管 |
2. 税收征管模式 |
(二)税收征管的沿革及变迁 |
1.“税收专管员管户”阶段 |
2. 征、管、查分离阶段 |
3.“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阶段 |
4. 现行征管模式 |
(三)我国税收征管模式变革的动因分析 |
三、滨州地税系统征管模式现状 |
(一)征管机制方面 |
1. 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
2. 风险管理导向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
(二)征管能力方面 |
1. 主体责任弱化 |
2. 资源配置不合理 |
3. 人员素质能力不适应 |
4. 税源控管乏力 |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 |
1. 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和规划不够细致全面 |
2. 人员素质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 |
3. 从第三方获取信息难度大,缺乏制度和法律保护 |
四、“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地方征管的政策效应分析 |
(一)对地税系统的整合效应 |
1. 地税主体税种暂时缺失 |
2. 地税收入总量下滑 |
3. 税源控管难度增大 |
4. 服务发展的领域受限 |
5. 征管模式和资源配置需要调整 |
6. 地税队伍思想波动 |
(二)对地税系统业务量的规模效应 |
1. 管理服务事项减少 |
2. 日常管理事项难度加大 |
3. 信息采集事项增多 |
4. 部门配合事项增加 |
5. 风险评估、税收分析、稽查等事项重心转移 |
( 三)对纳税人管理的税负效应 |
(四)对税收征管职能本体的辐射效应 |
1. 税种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化 |
2. 调控的领域越来越广 |
3. 代征的范围越来越大 |
4. 信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
5. 自然人成为管控重点 |
五、后“营改增”时代地税工作对策研究 |
(一)搞好税收分析,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前瞻性 |
1. 重视培训,提升素质 |
2. 精心组织,团队作战 |
3. 应用数据,提高效率 |
4. 深入风险,挖掘税款 |
(二)转变税源管理模式,抓实抓好小税种管理 |
1. 实施税源摸底普查,采集评估基础数据 |
2. 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房产原值评估 |
3. 多方采集涉税信息,化解评估工作难点 |
4. 完善税源基础管理,强化后续税款征收 |
(三)推进税收共治,提高税收保障水平 |
1. 加强信息比对核查,摸清税源底数 |
2. 积极作为,盘活低效用地 |
3. 探索创新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
4. 加强部门配合,严格督导考核 |
(四)大力促进国地税工作深入融合 |
1. 一个平台互通涉税信息 |
2. 一个岗位通办涉税业务 |
3. 一套机制贯通国地合作 |
(五)应对征管体制改革的前瞻性路径抉择 |
1.“整合+优化”,理清工作职责 |
2. 创新管理方式,做精税种管理 |
3. 深化税收共治,提升管理质效 |
4. 夯实征管基础,加强质效监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现状 |
1.2.1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
2.1 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国内环境 |
2.1.1 “文革”给国民经济和湖北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
2.1.2 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充分思想准备 |
2.1.3 “文革”结束后党的领导人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2.2 湖北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2.2.1 安徽、四川等地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示范效应 |
2.2.2 湖北省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
3.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3.1 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单项改革的探索阶段 |
3.1.1 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 |
3.1.2 实行经济责任制 |
3.1.3 试行利改税 |
3.1.4 工业企业改组联合 |
3.1.5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
3.2 湖北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沙市市、武汉市 |
3.2.1 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沙市市 |
3.2.2 全国第一个省会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汉市 |
4. 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措施 |
4.1 推进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以激发企业活力 |
4.2 推动流通、外贸、价格改革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4.3 开启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5.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5.1 湖北初步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
5.1.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
5.1.2 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
5.1.3 商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 |
5.1.4 第三产业开始酝酿发展 |
5.1.5 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5.2 湖北初步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5.2.1 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
5.2.2 税种设置比较单一,以税代利落实不到位 |
5.2.3 基建固定投资规模过大,重复生产、建设问题严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车辆购置税的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车辆购置税及其征管概述 |
2.1 车辆购置税概述 |
2.2 车辆购置税的征管概述 |
第3章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现状 |
3.1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主体 |
3.2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办税流程 |
3.3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收情况 |
第4章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分析 |
4.1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中的主要问题 |
4.2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征管问题分析 |
第5章 荆州市车辆购置税的征管对策 |
5.1 积极吸收和采纳省内其他地税征管经验 |
5.2 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强化税法宣传 |
5.3 提高办税效率,加强税收稽查 |
5.4 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素质 |
5.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计税价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5.6 征收、管理和查处相结合,多方联动提高质量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研究 ——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提出的问题 |
四、论文主要内容框架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重要性 |
二、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评价 |
第三节 出口退税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出口退税的定义 |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原则 |
第二章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演进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改进历程及成效 |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改进阶段 |
二、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的成效 |
第二节 现阶段(2012年-2014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 |
一、2012年-2014年主要出口退税政策 |
二、近三年来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的主要方面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办法分析 |
一、完税并出口 |
二、结汇并核销 |
三、向税务部门提出退税申报 |
四、税务部门进行出口退税 |
第三章 以云南为例分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实行中的问题 |
第一节 云南地区出口退税概况 |
一、云南地区出口情况简介 |
二、云南出口退税执行情况 |
第二节 现阶段出口退税政策对云南外贸的影响 |
一、对云南地区出口结构的调整 |
二、对云南外贸出口产品的影响 |
三、对出口退税方式的影响 |
第三节 出口退税政策实行中的问题 |
一、新出口退税政策的不足 |
二、出口退税政策实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现阶段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出口退税政策的改进原理 |
一、出口退税政策改进与WT0规则 |
二、中国——东盟合作协议中的出口退税规定 |
第二节 对现阶段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的建议 |
一、优化调整出口退税率 |
二、出口退税产品的调整 |
三、提高出口退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 |
四、完善出口退税的管理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参与原因及规模 |
2.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解释出口原因 |
2.1.2 出口与生产率、利润率关系 |
2.1.3 企业出口参与的条件 |
2.1.4 企业出口的影响因素 |
2.2 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理论研究 |
2.2.1 竞争力的经典理论 |
2.2.2 TCI、MI、GL三大竞争力指数 |
2.2.3 博弈论角度的高新产品出口分析 |
2.2.4 引力模型与出口竞争力提升 |
2.3 出口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 |
2.3.1 微观角度:企业的选择 |
2.3.2 宏观角度:政府的需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历史演变 |
3.1.1 出口管理的历史演变 |
3.1.2 出口发展的最新动向 |
3.1.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走高 |
3.1.4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
3.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区域比较 |
3.2.1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
3.2.2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区域情况比较 |
3.2.3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较 |
3.3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行业比较 |
3.4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宏观政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创新能力 |
4.2 经费投入 |
4.2.1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
4.2.2 R&D投入的计量模型分析 |
4.3 出口机制 |
4.3.1 出口加工区的促进作用分析 |
4.3.2 职能部门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
4.4 相关政策的影响 |
4.4.1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与竞争力 |
4.4.2 退税率、汇率、利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
5.1 出口定位 |
5.1.1 出口技能与出口竞争力 |
5.1.2 发展层次与出口竞争力 |
5.1.3 人力资本与出口竞争力 |
5.1.4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
5.2 金融业发展 |
5.2.1 人民币跨境结算效应 |
5.2.2 出口信保的保驾护航 |
5.3 出口机制改进 |
5.4 相关政策建议 |
5.5 出口管理水平提升 |
5.5.1 依靠政策规划强力引导发展 |
5.5.2 借助平台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
5.5.3 优化环境促进高新产品出口 |
5.5.4 有关高新产品出口政策建议 |
5.5.5 高新产品出口的机遇和挑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研究: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 |
6.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
6.1.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
6.1.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 |
6.1.3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点 |
6.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
6.2.1 基于TCI、MI和GL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影响因素 |
6.3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
6.4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
6.5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目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财税政策与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财税政策与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视角、方法、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二、本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财税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 |
一、洛伦兹曲线分析法 |
二、收入差距指标 |
第二节 西方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 |
一、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 |
二、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三节 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对消费的影响 |
第一节 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 |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总体不断提高 |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 |
一、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总体变化 |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状况 |
第三节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对其消费的影响 |
第四章 财政收支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
第一节 财政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和口径 |
二、财政收入对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格局的重要影响 |
三、中国与美国的国民收入主体分配的比较 |
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显着影响居民收入格局 |
第二节 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状况 |
三、我国财政支出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
第五章 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税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
一、初次分配中改善流转税和相关税种 |
二、再次分配中完善所得税和财产税 |
第二节 调整财政收支,大力促进公平 |
一、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的初步探索 |
二、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障与财政支出意愿 |
第六章 研究基本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新税收政策背景下分析税收对产业影响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目标 |
1.3.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税收与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结构理论 |
2.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
2.1.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2.1.3 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
2.2 税收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 |
2.2.1 税收通过供给影响产业结构 |
2.2.2 税收通过需求影响产业结构 |
第3章 税收对产业结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
3.1 四川省产业基本现状 |
3.2 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 |
3.2.1 产值结构演变 |
3.2.2 就业结构演变 |
3.2.3 效益结构演变 |
3.3 税收影响四川省产业结构的途径 |
3.3.1 供给途径 |
3.3.2 需求途径 |
3.4 农业税收变动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
3.4.1 取消农业税前第一产业税收负担 |
3.4.2 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发展状况 |
3.4.3 取消农业税后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
3.5 税收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激励作用 |
3.5.1 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机理变化 |
3.5.2 增值税转型前四川省工业产业基本情况 |
3.5.3 增值税转型后对四川省工业经济运行的初始影响 |
3.5.4 增值税转型对四川省几大产业的影响 |
3.6 税收对第三产业调整发展的作用 |
3.6.1 营业税与第三产业 |
3.6.2 四川省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6.3 四川省金融业 |
3.6.4 四川省物流业 |
第4章 政策建议 |
4.1 促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 |
4.1.1 消费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杠杆 |
4.1.2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体现产业政策要求 |
4.1.3 尽快对现行增值税征收范围进行扩围 |
4.1.4 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入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
4.1.5 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4.1.6 适当兼顾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投入 |
4.2 利用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发展 |
4.2.1 改革营业税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
4.2.2 营业税逐步并入增值税最终全面实行增值税 |
4.2.3 把旅游业作为我省的重点支柱产业 |
4.2.4 大力发展金融业,实现金融产业化 |
4.2.5 深化对"软环境"的认识,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优化软环境 |
4.3 利用税收政策扶持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
4.3.1 利用农业税收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
4.3.2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
4.3.3 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去年我省个税征收16.6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减税降费背景下山西财政可持续性研究[D]. 郝娜.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D]. 解雨. 山东大学, 2020(10)
- [3]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国家税务局为例[D]. 王辅红.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4)
- [4]“营改增”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滨州为例[D]. 高莉. 新疆大学, 2017(01)
- [5]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D]. 邱娟. 武汉大学, 2017(06)
- [6]车辆购置税的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D]. 杨玉兰. 长江大学, 2015(01)
- [7]我国商品出口退税政策改进研究 ——以云南为例[D]. 韩怡. 云南大学, 2014(02)
- [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徐厚永.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9]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目的[D]. 张德波. 云南财经大学, 2011(01)
- [10]基于新税收政策背景下分析税收对产业影响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李秋婵.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