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育红,马彦卓,王冬梅,李洁,赵玉英,汝磊生[1](2021)在《应用全导联可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心率变异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新型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保障系统内部某训练基地受试者144例, 其中男105例, 女39例, 年龄(35.1±3.5)岁, 连续穿戴动态心电监护衣48 h并在此期间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 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 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SDANN指数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低频、高频及超低频等。结果共计131例受试者完成全程动态心电图监护分析, 平均总监护记录时间(43.87±?.09) h。训练前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20.6%(27/131), 室性早搏发生率4.6%(6/131), 房性早搏发生率9.9%(13/131), 训练后有19.1%(25/131)仍存在心律失常, 仍有室性早搏3.8%(5/131), 房性早搏8.4%(11/131), 未见ST-T改变, 无新发心律失常。体能训练阶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高强度训练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训练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均高于训练前[(74.66±9.91)次/min对(71.45±7.42)次/min, P=0.003][(144.86±23.55)次/min对(131.75±15.14)次/min, P<0.001]。SDNN、SDANN、SDANN指数和RMSSD均高于训练前日常工作状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观察到高强度体能训练对心律失常影响不大, 但可增加心率变异性, 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张文婷,李方江,要彤,邹芳,刘玉玉,房志琴,任淑珍,张爱婷,程佳媛[2](2021)在《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功能检查科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 依据患者首次就诊于我院的病例库资料及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99例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101例, 之后回顾性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查的24 h动态心电图,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的差异,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评估价值,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依据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 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Ⅰ级、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均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室性期前收缩Ⅰ级:54.5%(54/99)与39.6%(40/101)(χ2=4.484,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34.3%(34/99)与9.9%(10/101)(χ2=17.406, P<0.05)]。室性期前收缩0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发生率为8.1%(8/99), 低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48.5%(49/101)(χ2=37.995, P<0.05)。室性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发生率为91.9%(91/99)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51.5%(52/101)(χ2=57.146,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Ⅱ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室性心律失常阳性发生例数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较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DNN)、窦性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verage NN intervals, SDANN)偏高[SDNN:143.00(122.00, 166.00)与110.00(95.00, 130.50), Z=5.780, P<0.05;SDANN:112.00(100.00, 136.00)与96.00(76.00, 118.50), Z=4.013,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不同指标显示, HRV时域指标SDNN、SDANN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均有统计学意义(SDNN:OR=0.949, 95%CI:0.922~0.977, P<0.001;SDANN:OR=1.036, 95%CI:1.005~1.068, P=0.022), HRV时域指标SDNN、SDANN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示, SDNN、SDANN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具有一定诊断准确性(SDNN:AUC:0.737, 95%CI:0.666~0.807, 灵敏度:0.818, 特异度:0.634;SDANN:AUC:0.664, 95%CI:0.587~0.741, 灵敏度:0.737, 特异度:0.673。0.5<AUC<1)。结论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呈正相关。
洪婉蓉[3](2021)在《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综合管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儿科在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诊治的228例期前收缩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期前收缩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基本情况:共收集期前收缩患儿228例,其中男117例,女111例,男女比例1.05:1,平均发病年龄6.7±3.1岁,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共105例(46.1%);类型上,室性期前收缩(PVC)145例(63.6%),房性期前收缩(PAC)81例(35.5%),交界性期前收缩(PJC)2例(0.9%)。各类期前收缩性别及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5,P=1.000;F=0.154,P=0.857),各类期前收缩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8,P=0.834)。2、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者占大多数,共153例(67.1%),有症状者75例(32.9%),其中65例(28.5%)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以胸部不适(52/75例)、心悸(38/75例)最常见,另外有10例(4.4%)表现为恶心或呕吐。各类期前收缩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00,P=0.579)。3、辅助检查:180例(78.9%)期前收缩心电图有其他异常,以呈联律95例(41.7%)最常见,其次为频发65例(28.5%)、成对和ST-T改变各54例(23.7%)。所有患儿24 h期前收缩平均次数7.3±4.6千次,平均负荷量5.3±3.4%。PVC的心电图比PAC更易呈频发、多源或多形性和呈联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34,P=0.007;χ2=6.512,P=0.044;χ2=10.792,P=0.002,事后检验均P<0.05)。而PAC比PVC更易出现伴非持续性异位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5;χ2=8.161,P=0.013,事后检验均P<0.05)。51例(22.4%)超声心动图异常,主要为瓣膜反流、心房或心室扩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分别有23例(10.1%)、19例(8.3%)、18例(7.9%);16例(7.0%)肌钙蛋白I(cTnI)升高,49例(21.5%)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异常,无甲功三项异常者。各类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cTnI和CK-MB异常率的比较情况:2例PJC均未发现异常,PAC与PV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545;χ2=0.643,P=0.820;χ2=0.492,P=0.838)。17例行心脏磁共振检查,12例异常者中11例提示心肌炎,1例提示心肌缺血;23例行抗心肌抗体检查,异常者9例,以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阳性(6/9例)为主;3例行基因检测,异常者2例,均为SCN5A基因变异。58例平板运动试验结果:49例(84.5%)阴性,表现为运动中及运动后期前收缩减少且无其他异常情况,9例(15.5%)阳性,其中7例运动中期前收缩明显增多,1例运动末期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运动中期前收缩从单源性变为多源性并呈二、三联律。4、病因分类:功能性期前收缩占大多数,共151例(66.2%),器质性期前收缩77例(33.8%),其中心肌炎37例(48.1%),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5例(19.5%),心肌病11例(14.3%),其他11例(14.2%)。PAC和PVC中功能性期前收缩均比器质性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95,P=0.041,事后检验均P<0.05)。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比功能性在呈多源或多形性、成对、出现ST-T改变、异常Q波、长QT间期、合并其他类型期前收缩和伴非持续性异位性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等方面的比例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6,P=0.001;χ2=4.962,P=0.026;χ2=6.538,P=0.011;χ2=8.711,P=0.003;χ2=3.957,P=0.047;χ2=6.565,P=0.010;χ2=15.162,P=0.000;χ2=3.887,P=0.049)。器质性期前收缩的24 h平均次数及负荷均高于功能性期前收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P=0.034;t=2.047,P=0.042)。24h期前收缩负荷量<10%者196例(86.0%),负荷量10%~20%者20例,负荷量>20%者12例;负荷量<10%组中功能性期前收缩比器质性多,而负荷量>20%组中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3,P=0.037,事后检验均P<0.05)。超声心动图、cTnI、CK-MB和NT-pro BNP)的异常率均存在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更高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23,P=0.000;χ2=17.342,P=0.000;χ2=24.273,P=0.000;χ2=13.606,P=0.000)。5、治疗与预后:178例(78.1%)无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50例(21.9%)有AAD治疗。功能性与器质性期前收缩在有无AAD治疗方面无统计学差异(χ2=2.996,P=0.083)。共完成201例随访,随访时间半年~7年不等,期前收缩消失123例(61.2%),好转49例(24.4%),无改善29例(14.4%),改善率达85.6%。有无AAD治疗在转归情况、期前收缩改善率、消失和好转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χ2=2.309,P=0.315;χ2=1.451,P=0.228;t=1.485,P=0.141;t=1.794,P=0.076)。结论:1、儿童期前收缩以PVC最常见,男女发病无差异,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到青春期儿童居多。2、期前收缩患儿多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以胸部不适、心悸为主,少数患儿表现无特异性;无症状者也可能有器质性心脏病。3、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和cTnI、CK-MB检查有利于器质性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常比功能性更复杂;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期前收缩的病因鉴别和风险管理。4、儿童期前收缩大多数为功能性,大部分期前收缩患儿无需AAD治疗,而动态心电图提示负荷高及有症状的期前收缩患儿可考虑AAD治疗。5、儿童期前收缩整体上预后良好,少部分患儿可能有不良预后,故期前收缩患儿均需要长期随访。
彭文斌[4](2021)在《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Holter指导下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及余干仁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0例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符合:白天心率过快(心率大于100次/分占据大于50%的时间),夜间心率过慢(平均心率<50次/分,最长RR间期出现2.1-2.9s之间),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来进行中西医药物结合个体化治疗,例如晚上心率慢,使用心宝丸治疗,白天心率快,可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根据动态心电图显示的不同时间的心率情况,将酒石酸美托洛尔与心宝丸的剂量按心率调整(夜间平均心率不低于50次/分,白天平均心率不大于80次/分),疗程为4周,疗程完成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所示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异位心律数、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 MMSD、PNN50)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主要症状单症状积分,评价中医证候疗效,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后患者最高心率、异位心律总数、24h总心搏数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最慢心率较治疗前提升(p<0.01);平均心率治疗前后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后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 MSSD、PNN50)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疗效: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32例(53.3%),有效20例(33.4%),无效8例(13.3%),总有效率86.7%。(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14.33±3.36)较治疗前症候总积分(20.80±2.98)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症状单症状积分前后对比:治疗后心悸(3.47±1.32)、气短(3.25±1.38)、头晕(2.78±1.72)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心悸(4.23±1.43)、气短(4.17±1.57)、头晕(4.60±1.66)显着下降,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胸闷积分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指导下,个体化指导中药心宝丸与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率变异超常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和缓慢心律发作,心率变异性降低。
刘渊[5](2019)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相关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的可能机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取我院相关科室高血压患者120例,对照组30例,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PS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经PSG确诊为OSAHS的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组包括老年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AHI 5-15次/小时,3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中度OSAHS组(AHI>15-30次/小时,27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重度OSAHS组(AHI>30次/小时,29例)。比较所有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睡眠相关指标、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HRV时域及频域指标,分析OSAHS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1、心律失常的情况: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引起的偶发房性早搏(78.9%)、偶发室性早搏(73.3%)、短阵房速(27.8%)、窦性心动过缓(21.1%)多见,重度OSAHS患者引起的短阵房速(44.8%)、窦性停搏(24.1%)、窦性心动过缓(37.9%)等高危型心律失常明显,与老年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2、心率变异性的情况:(1)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SDNN、rMSSD与30例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且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LF、LF/HF与30例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且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升高,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F与30例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且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且心律失常率随着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升高,尤其是高危型心律失常;2、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减少,OSAHS是引起老年高血压心率变异性进一步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3、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是老年高血压合并OSAHS致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减少的重要机制;4、OSAHS是老年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马毓[6](2019)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全天(24h)及夜间(7h)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OSAHS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睡眠打鼾患者250例,排除了不符合入选标准的38例患者后,本研究实际入选病例为212例,年龄(46.7±12.1)岁,其中男性185例(87.3%)。所有纳入人群在入院时,若无明显禁忌均进行多导睡眠(PSG)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OSAHS的诊断标准及分组标准参照的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根据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AHI<5)和OSAHS组(AHI≥5),再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HS分为轻中度组(5≤AHI≤30)和重度组(AHI>30),观察OSAHS患者全天(24h)及夜间(7h)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间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探究OSAHS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BMI和PSG监测之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显着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亦没有统计学差异。2.在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全天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中,重度组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显着高于轻中度组(P<0.05),重度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100阵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及轻中度组(P<0.05)。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度组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HRV参数(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LF、HF、LF/HF)进行比较,重度组与对照组SDN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和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间MSaO2、LSaO2、ODI、T90进行比较,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LSaO2、T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MSaO2、LSaO2、ODI及T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PSG参数和动态心电图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HI与LF、HF及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T90与SDNN及HF呈正相关,而与SDANN Index、DC呈负相关。结论1.OSAHS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其中重度组比轻中度组发生率更高。2.OSAH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3.OSAHS患者的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心率减速力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相关。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7](2011)在《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文中认为座谈内容1.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2.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4.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5.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6.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如何评价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张乾忠教授: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心电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已经普及。普通体表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许多儿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都备有心电图机,临
汪云春,郑平,赵智宇,夏阳,刘玉坤[8](2005)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廖火城,刘建平,郑如义,肖纯[9](2020)在《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度心力衰竭[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b级]患者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26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110例)和倍他乐克治疗组(116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倍他乐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即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待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后才开始应用倍他乐克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6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6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6个月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但两组间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的LVEDD均较治疗前有所缩小(P <0.05);但两组患者治疗1周、6个月的LVEDD组间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平均24 h室性早搏发生次数及平均24 h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6个月均较治疗1周进一步减少(P <0.05);倍他乐克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平均24 h室性早搏发生次数及平均24 h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均较常规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P <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的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 50 ms的百分比(pNN50)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 0.05);倍他乐克组患者治疗1周的SDDN、pNN50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的SDDN、pNN50均较治疗前、治疗1周显着改善(P <0.05);倍他乐克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SDDN、pNN50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很可能是安全的,且具有降低病死率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的可能。
钟霞[10](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病因分类 |
2.5 治疗 |
2.6 随访与预后 |
3 讨论 |
3.1 期前收缩的一般情况 |
3.2 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 |
3.3 期前收缩的辅助检查 |
3.4 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 |
3.5 期前收缩的治疗与预后 |
3.6 总结 |
3.7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评估方法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研究对象 |
1.1 入组标椎 |
1.2 排除标椎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入组患者一般信息采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中医证候积分 |
2.3.2 动态心电图结果 |
2.3.3 心率变异性指标 |
2.3.4 异位心搏数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心率变异超常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 |
3.2 治疗前后心率水平对比 |
3.3 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对比 |
3.4 治疗前后异位心律总数对比 |
3.5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
3.5.1 中医证候疗效 |
3.5.2 中医证候积分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立题依据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3.目前研究现状 |
4.本课题的特色与优势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及剔除标准 |
1.6 试验分组 |
1.7 伦理原则及知情同意 |
2.主要试验器材及试剂盒 |
3.临床资料收集 |
3.1 基本参数测量 |
3.2 睡眠呼吸监测 |
4.统计学处理 |
5.结果 |
5.1 基线资料比较 |
5.2 全天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
5.3 夜间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
5.4 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心率减速力比较 |
5.5 PSG参数 |
5.6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 |
2 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 |
3 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 |
4 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 |
5 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 |
6 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7 如何评价几种常见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 |
(9)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倍他乐克治疗组 |
1.3.2 常规治疗组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4.1 临床疗效 |
1.4.2 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LVEDD) |
1.4.3 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率变异性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1周、6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LV E F和LV E D D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6个月的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比较 |
3讨论 |
(10)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
4.2 单因素分析 |
4.3 多因素分析 |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
5 技术路线图 |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
4.2 气阴两虚证 |
4.3 气虚血瘀证 |
4.4 阴虚火旺证 |
4.5 痰瘀互结证 |
4.6 气滞血瘀证 |
4.7 心血瘀阻证 |
5 技术路线图 |
讨论 |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
1. 增龄 |
2. C反应蛋白(hs-CRP) |
3. BMI(体重指数) |
4. 高尿酸 |
5. 左房内径 |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
3.1 气阴两虚证 |
3.2 气虚血瘀证 |
3.3 阴虚火旺证 |
3.4 痰瘀互结证 |
3.5 气滞血瘀证 |
3.6 心血瘀阻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四、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全导联可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心率变异性[J]. 彭育红,马彦卓,王冬梅,李洁,赵玉英,汝磊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6)
- [2]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J]. 张文婷,李方江,要彤,邹芳,刘玉玉,房志琴,任淑珍,张爱婷,程佳媛. 中国综合临床, 2021(06)
- [3]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D]. 洪婉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文斌. 南昌大学, 2021(01)
- [5]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D]. 刘渊.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分析[D]. 马毓.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 [8]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J]. 汪云春,郑平,赵智宇,夏阳,刘玉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05)
- [9]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廖火城,刘建平,郑如义,肖纯.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5)
- [10]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