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菊花栓伍用西药治疗前列腺炎51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原[1](2019)在《基于古今文献的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检索和整理涉及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古今文献,深入挖掘其临床用药规律,为慢性前列腺炎外治法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系统评价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用药规律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2018年)、万方数据库(1989~2018年)和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1989~2018年)为现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关文献。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总结出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用药规律。2.系统评价: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Cochrance图书馆数据库近18年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严格筛选出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借助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临床用药规律研究:(1)共检索到303首方剂,涉及中药275味中药,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数总计2510次。频次在30次以上的药物共有25味,依次为黄柏、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大血藤、桃仁、大黄、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红花、赤芍、泽兰、乳香、莪术、野菊花、甘草、萆薢、延胡索、金银花、川楝子、三棱、没药、虎杖、皂角刺。(2)在药物药性中,寒性药物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28.9%。其次为平味,占总频次的22.5%。药味上,苦味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42.9%。其次为辛味,占总频次的24.7%。在药物归经中,归肝经的药物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26%。其次为胃经,占总频次的16.8%。按药物功效分类来看,清热药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39.7%。活血化瘀药频次次之,占总频次的30.5%左右。2.系统评价:共纳入文献24篇,涉及病例2423例。其中低质量文献23篇,高质量文献1篇。经Meta分析,中药外治法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对文献数大于6的亚组做漏斗图分析均欠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最为常用,其中黄柏、败酱草、蒲公英使用频次较高;在药性方面,善用寒性药、平性药,尤以寒性药居多;在药味方面,苦、辛、甘类药物使用最多;在药物归经方面,肝经、胃经、心经、脾经和大肠经药为主。2.文献的系统评价基本确定中药外治法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偏低,存在发表偏倚,某些指标下纳入文献异质性明显等原因,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今后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郭宏志[2](2017)在《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和纳入标准:以国内外发表的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文献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评价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试验组采用补肾活血利湿法或补肾活血利湿法合西药作为干预措施,与西药进行比较,结局指标为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NIH-CPSI)、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和卵磷脂小体计数。检索策略和资料分析: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检索时限为:1995年-2015年,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纳入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根据Jadad评分方法进行评价;并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结果:根据检索策略以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次研究最终纳入22篇文献,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只有两篇高质量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22篇文献均比较了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西药干预的有效率,OR值为4.46,95%CI为[3.40,5.84],其中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普乐安片的有效率,OR值为5.75,其95%CI为[3.44,9.63],补肾活血利湿法联合抗生素和α受体阻滞剂对比单用抗生素合α受体阻滞剂有效率OR值为3.18,其95%CI为[1.96,5.17],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抗生素有效率OR值为4.60,其95%CI为[2.65,7.98],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舍尼通的有效率OR值为4.28,其95%CI为[1.30,14.17]。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西药改善NIH-CPSI症状积分WMD=-3.62,其95%CI为[-5.21,-2.04],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西药降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WMD=-1.68,其95%CI为[-3.26,-0.10],补肾活血利湿法对比西药增加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WMD=7.58,其95%CI为[2.15,13.01]。结论: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显着,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优于普乐安片,优于抗生素联合α受体阻滞剂,优于抗生素,优于舍尼通,并且补肾活血利湿法在改善NIH-CPSI症状积分、降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以及增加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方面有显着作用。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值得推广运用。
余长飞[3](2016)在《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有效性,为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探求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为将来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男科门诊2015年5月到2016年3月就诊的辨证为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和对照组(金匮肾气丸)各50例。观察、记录、评测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记录用药前后两组前列腺液常规(EPS-R)评分,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将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NIH-CPSI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2%、75.00%,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48%、67.50%,差异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在症状改善上,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着。(2)在症状改善上,单独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有效。(3)在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改善上,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较对单用金匮肾气丸优势明显。
高瞻[4](2014)在《复方土茯苓片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1.1探讨干预前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症状评分与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卵磷脂小体数量、前列腺压痛评分、病程之间的相关性,为早期预防和干预ⅢB型前列腺炎提供临床依据。1.2观察ⅢB型前列腺炎经复方土茯苓片干预后症状评分与客观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研究ⅢB型前列腺炎经复方土茯苓片干预后症状时点缓解规律。1.3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方面探讨复方土茯苓片干预ⅢB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ⅢB型前列腺炎提供科学依据。2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120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标准化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标准化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土茯苓片,疗程4周,分别对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入组前及入组后第2、4周进行随访。具体方法包括:(1)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入组的120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频数分析,并观察干预前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与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0)、卵磷脂小体数量、前列腺压痛评分及病程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提取120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入组后第2、4周不同时间点的NIH-CPS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与客观指标变化并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细胞因子(TNF-α、IL-10)变化;研究ⅢB型前列腺炎经复方土茯苓片干预后症状时点缓解规律;从细胞因子方面(TNF-α、IL-10)探讨复方土茯苓片干预ⅢB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3结果3.1横断面研究分析的结果3.1.1症状评分和EPS中卵磷脂小体数量、前列腺压痛程度关系EPS中不同卵磷脂小体数量的NIH-CPSI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PS中不同卵磷脂小体数量的中医症状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前列腺压痛程度的NIH-CPSI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前列腺压痛程度的中医症状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1.2EPS中细胞因子水平和卵磷脂小体数量关系EPS中TNF-α水平与卵磷脂小体数量无线性相关性(P>0.05)。EPS中IL-10水平与卵磷脂小体数量无线性相关性(P>0.05)。3.1.3症状评分和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关系前列腺按摩液中TNF-a水平与NIH-CPSI总分、NIH-CPSI-疼痛评分、NIH-CPSI-排尿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性(P>0.05)。前列腺按摩液中IL-10水平与NIH-CPSⅠ-疼痛评分呈线性相关(P<0.05),与NIH-CPSI,总分、NIH-CPSI-排尿评分、NIH-CPSⅠ-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性(P>0.05)3.1.4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相互关系前列腺按摩液中TNF-a水平与IL-10水平无线性相关性(P>0.05)。3.2前瞻性研究分析的结果3.2.1干预对症状评分的影响干预14、28天时试验组中NIH-CPSI和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CPSI评分方面,试验组14天有效77.2%;对照组有效(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28天后,显效者占多数(84.2%),对照组有效(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症状评分方面,试验组14天有效(54.4%),对照组患者有效(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28天后,显效者占多数(68.4%),对照组有效(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干预后症状时点缓解规律3.2.2.1试验组干预后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和NIH-CPSI排尿评分下降幅度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干预第14天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入组前下降显着,前后均数差值是15.27,干预第28天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入组后第14天下降显着,前后均数差值是4.34。试验组在第14天和28天的中医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入组反而上升,干预第28天较第14天下降幅度显着,前后均数差值是7.68。在第14天和28天的中医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试验组CPSI-排尿评分较入组前下降显着,前后均数差值是3.49,干预第28天试验组CPSI-排尿评分较入组后第14天下降显着,前后均数差值是1.95。试验组在第14天和28天的CPSI-排尿评分下降幅度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IH-CPSI-排尿评分均数差值干预第28天较第14天下降幅度不明显,前后均数差值是0.18。在第14天和28天较干预前下降幅度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2缓解率最高的三类症状对试验组NIH-CPSI效果等级中的“有效”群体分层分析发现,小便痛频急或不畅、会阴不适或者疼痛、睾丸不适或疼痛三类症状缓解率最高,在14天、28天后分别达到77%、79%。3.2.2.3干预与干预时间对症状评分的影响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在NIH-CPSI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方面,调整年龄和病程后,试验组相对对照组、14天、28天相对基线测量值,对NIH-CPSI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有影响(P<0.001)。表明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2.3干预对前列腺按摩液中白细胞(WBC)数量、卵磷脂小体数量、前列腺压痛程度的影响两组患者干预28天后,两组人群前列腺按摩液中WBC数量、卵磷脂小体数量、前列腺压痛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3.2.4干预对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试验组患者入组后28天EPS中TNF-α和IL-10水平较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EPS中TNF-α和IL-10含量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EPS中TNF-α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含量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4结论4.1ⅢB型前列腺炎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和前列腺液细胞因子水平(IL-10)呈正相关。4.2复方土茯苓片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在症状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4.3复方土茯苓片干预ⅢB型前列腺炎具有明显症状时点缓解规律:症状缓解先快后慢;小便痛频急或不畅、会阴不适或者疼痛、睾丸不适或疼痛三类症状缓解率最高;干预措施与干预时间对症状评分的影响最大。4.4复方土茯苓片对前列腺液细胞因子水平CTNF-α、IL-10)有明显影响,干预后较干预前显着降低。
毛鹏鸣[5](2014)在《活血通淋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在中青年男性中比较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是由微生物等病原体感染或者其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前列腺而导致,其常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排尿症状与疼痛不适两大类。其中,排尿症状具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以及偶见尿道溢出少量乳白色液体等,疼痛不适则主要有小腹、会阴、腰骶、腹股沟等部位疼痛或者不适。慢性前列腺炎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却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50%的男性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可能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有病原体感染、尿液反流、免疫异常、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内分泌异常、物理化学因素刺激、遗传特性改变、盆腔静脉性疾病、氧化应激作用增强、锌含量降低与前列腺抗菌因子活性抑制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因此,目前广大学者更倾向去认为它是一种有着各自独特表现形式的综合征或者综合性疾病,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且这种综合征各自有着独特的临床特点、病因和结局。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变,且越来越重视肝郁的作用。并把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火旺证以及肾阳虚损证四种证型。近来研究发现临床上少有单一证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多为复合证型,且湿热瘀阻型患者最多,因此,活血通淋法应运而生。目的观察评价活血通淋法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前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符合本研究慢性前列腺炎西医诊断标准、湿热瘀阻型中医辨证标准,并且符合入选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纳入80例,随机分配至实验组60例,对照组2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癃闭欣通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安慰剂颗粒治疗,并在研究的第14天、28天作相关检查及NIH-CP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统计疗效。结果本研究以活血通淋法为指导,采用癃闭欣通颗粒与安慰剂对照研究、疗前疗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共纳入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80例,其中实验组60例,对照组20例,完成74例,实验组54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痊愈2例,痊愈率为4%;显效36例,显效率为67%;有效9例,有效率为16%;无效7例,无效率为13%;总有效例数为47,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痊愈0例,痊愈率为0%;显效2例,显效率为10%;有效3例,有效率为15%;无效15例,无效率为75%;总有效例数为5,总有效率为25%。实验组54例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NIH-CP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癃闭欣通颗粒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总体疗效显着。对照组20例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NIH-CP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安慰剂颗粒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也有一定的疗效。实验组54例患者NIH-CPSI评分疗前疗后差值、中医症候评分疗前疗后差值与对照组20例患者NIH-CPSI评分疗前疗后差值、中医症候评分疗前疗后差值数据采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实验组NIH-CPSI评分疗前疗后差值、中医症候评分疗前疗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说明癃闭欣通颗粒的总体疗效要远远优于安慰剂颗粒。实验组54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NIH-CPSI评分经统计发现,疼痛或不适、排尿、症状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癃闭欣通颗粒在改善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或不适、排尿、症状的影响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着。实验组54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统计发现,尿频、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疼痛、小腹疼痛、腰骶疼痛、睾丸疼痛、阴囊潮湿、滴白等症状评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癃闭欣通颗粒在改善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频、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疼痛、小腹疼痛、腰骶疼痛、睾丸疼痛、阴囊潮湿、滴白等症状方面疗效显着;而股内侧痛评分疗前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14>0.05),鉴于实验组54例患者股内侧痛症状少有出现,因此其统计学意义不大。结论癃闭欣通颗粒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安慰剂颗粒;癃闭欣通颗粒在改善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评分中的疼痛症状、排尿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明显;癃闭欣通颗粒在改善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频、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疼痛、小腹疼痛、腰骶疼痛、睾丸疼痛、阴囊潮湿、滴白等主要症状方面作用明显,而股内侧痛症状出现较少,统计无明显意义。综上,说明活血通淋法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有良好的疗效。
刘涛[6](2014)在《基于“瘀热”学说的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瘀热”学说的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对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对中医症状积分、NIH-CPSI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以及前列腺液的影响,探讨瘀热病机在Ⅲ型前列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讨论。目的:观察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对Ⅲ型前列腺炎瘀热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凉血化瘀煎的作用机制及瘀热病机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平行对照原则,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凉血化瘀煎组)40例和对照组(前列安栓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前列腺液常规,分析两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经过4周治疗,按照中医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0%。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NIH-CPSI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后前列腺液中W13C较疗前有所降低,卵磷脂小体有所增加(P<0.05)。结论: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瘀热证的有效方法,瘀热病机是Ⅲ型前列腺炎的重要病机。
苏劲松[7](2013)在《前炎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前炎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部分机理,为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90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A组用药:前炎清片B组用药:前列解毒胶囊;C组用药:左氧氟沙星片。3组均连续服药4周为一疗程。于用药前后检查EPS,对比前列腺常规检查结果、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将治疗前后的EPS-R积分、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对比。结果:(1)A组药与另外两组药比较能显着降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积分;(2)A组药两外两组药比较能显着降低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3)A组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综合疗效。结论:前炎清片对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申荣旻[8](2012)在《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局部疼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及精神抑郁焦虑症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的淋证、精浊、白浊等病的范畴。近些年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尚未有特效治疗手段,给患者及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惑,因此慢性前列腺炎的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近年来有关中药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报道不断增多,虽然各医家的用药用穴及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共性,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及统计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有关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针灸常用穴及经络、常用中药,并以古代相关文献为依据,提炼理论认识,探讨现代临床用药用穴的特点及规律,用以服务于临床,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下载近20年(从1991年至2011年)有关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文献。以纳入标准共检索出2339篇,按排除标准删除1467篇,符合要求的共872篇,其中针灸治疗方面的为141篇(包括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药煎剂治疗方面的为658篇(包括中药内服、灌肠、坐浴),针药综合治疗方面为72篇。将每种不同疗法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常用腧穴、经络及常用中药方剂,并建立表格,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原则以清热祛湿、活血排浊、补肾补气为主。针灸以辨经取穴为主,以辨证辨病结合为特点。多应用任脉、膀胱经、肝经等经脉,常用腧穴是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气海、次髎、阴陵泉、秩边、会阴、足三里、太溪、太冲穴等。常用经方为萆薢分清饮、菟丝子丸、血府逐瘀汤、八正散等,临床应用自拟方较多,或在经方的基础上辨证对症加减使用。常用中药黄柏、丹参、牛膝、王不留行、车前子等。
杨杰[9](2011)在《脐疗联合前列安栓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 CAP)/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50%的男性可能在其一生中曾有过前列腺炎的症状,它是50岁以下男性人群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2]。CPPS的中医治疗在改善病人的自觉症状和用药疗效的持久性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药毒副作用小,病人的耐受性较好。经查阅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CP的文献,发现中药贴脐、栓剂纳肛治疗CP报道较多,且效果显着、操作简便。本课题观察了此两种方法治疗C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目的]:明确丁桂散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PP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要求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分为三组:A组(联合组):丁桂散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治疗、B组(脐疗组):丁桂散贴脐联合栓剂安慰剂纳肛治疗、C组(栓剂组):散剂安慰剂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治疗,3组样本量按1:1:1,即每组40例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采用慢性前列腺炎NIH-CPSI评分变化值及中医症状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用药4周后试验组A组有效率85.0%,对照组B组有效率65.0%,C组有效率60.0%,A组与B组,A组与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丁桂散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丁桂散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PPS),疗效明显优于丁桂散贴脐联合栓剂安慰剂纳肛或散剂安慰剂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由于提高了显效率,所以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认为丁桂散贴脐联合前列安栓纳肛疗法能够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因而较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CPP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蔡云[10](2010)在《前列安栓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Ⅲ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综述了“中医药诊治Ⅲ型前列腺炎的思路和方法”,包括中医对Ⅲ型前列腺炎的认识;中医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基本方法和经验,阐述其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尤其是外治法等;其次综述了“Ⅲ型前列腺炎的病理机制”。包括Ⅲ型前列腺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Ⅲ型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为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以中医湿热瘀滞证症状积分和NIH-CPSI评分(包括疼痛与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以及总评分)为标准来分别判别前列安栓、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前列安栓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结果表明,根据NIH-CPSI评分,治疗后三组疼痛与不适评分均较治疗前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前列安栓组与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分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安栓组与联合治疗组的差异,不能认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排尿症状评分较治疗前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前列安栓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物反馈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生物反馈疗法对排尿症状的干预较前列安栓有效。治疗后三组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均较治疗前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前列安栓组、生物反馈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均值差(M.D)可以看出,联合治疗对生活质量积分的改善程度最高,其次是生物反馈组,而中药前列安栓组最低。从三组总积分来看,三组总体治疗前分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的三组分值总体之间存在差异(P<0.05),联合治疗对NIH-CPSI总积分的改善程度最高,其次是生物反馈组,而中药前列安栓组最低。根据中医湿热症状评分,治疗前后三组中医湿热瘀滞症状积分差异,中药前列安栓组和生物反馈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者对湿热瘀滞证都有效;联合治疗组与前列安栓组以及单纯的生物反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结合均值(M.D),可以认为联合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前列安栓组和生物反馈疗法组。
二、野菊花栓伍用西药治疗前列腺炎51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菊花栓伍用西药治疗前列腺炎51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文献的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的认识 |
2.1 七情失常 |
2.2 强忍劳欲、忍精不射 |
2.3 欲念妄动、房劳过度 |
2.4 湿热下注、肾伤失控 |
2.5 肾元亏虚 |
2.6 其他因素 |
3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病机的认识 |
3.1 湿热下注为病之标 |
3.2 肾精亏虚为病之本 |
3.3 气滞血瘀为病之变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中药外治方法 |
4.1 中药灌肠疗法 |
4.2 中药坐浴疗法 |
4.3 中药熏蒸疗法 |
4.4 中药热熨疗法 |
4.5 脐疗法 |
4.6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
4.7 针刺推拿疗法 |
5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原理 |
5.1 中药药物外治的特点 |
5.2 中药药物外治的作用机理 |
第二部分 慢性前列腺炎古今中药外治法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药物使用频次 |
3.2 药物药性 |
3.3 药物药味 |
3.4 药物归经 |
3.5 药物功效分类 |
3.6 古今方剂用药对比结果 |
4 讨论 |
4.1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高频次药物的分析讨论 |
4.2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性分析讨论 |
4.3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味分析讨论 |
4.4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归经分析讨论 |
4.5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类分析讨论 |
4.6 古今用药特点对比 |
第三部分 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方法 |
1.5 结局评价指标 |
1.6 文献特征数据表 |
1.7 文献质量评价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统计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
3.2 文献质量评价及分析 |
3.3 临床疗效分析 |
3.4 存在的不足 |
3.5 临床研究的意义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二十年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2)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1 前列腺炎的分类 |
1.2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 |
1.3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 |
1.4 治疗现状的概况 |
2.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治疗的认识 |
3. 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状 |
4. 中医药与Meta分析 |
4.1 Meta分析简介 |
4.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3 Meta分析在中医药循证医学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研究依据 |
1. 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 |
2. Meta分析应用于补肾活血利湿法研究中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 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3.2 文献选择标准 |
3.3 质量评价 |
3.4 疗效判定指标 |
3.5 资料提取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文献的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
4.3 Meta分析的结果 |
4.4 安全性分析 |
4.5 敏感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依据 |
2. 文献质量评价 |
3. 临床疗效评价 |
4. 问题与展望 |
4.1 方法学质量 |
4.2 试验偏倚 |
4.3 安全性评价 |
4.4 本研究对未来临床试验的启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 |
1.古人对前列腺名称及前列腺炎的认识 |
2.古代医家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认识 |
3.近现代医家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4.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1.前列腺炎概念与分型 |
2.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3.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4.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治疗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处理方法 |
4.研究结果分析 |
5.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1.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表 2.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NIH-CPSI)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复方土茯苓片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
综述一 ⅢB型前列腺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ⅢB型前列腺炎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和设计方案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退出、脱落和剔除标准 |
2.6 给药方法 |
2.7 观察项目 |
2.8 调查质量控制 |
2.9 统计学分析 |
2.10 技术路线图 |
2.11 细胞因子检测 |
3 结果 |
3.1 横断面研究分析的结果 |
3.2 前瞻性研究分析的结果 |
4 讨论 |
4.1 横断面研究结果分析 |
4.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附表 |
致谢 |
附件 |
(5)活血通淋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1 理论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外治疗法 |
1.5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概论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4 诊断 |
2.5 治疗 |
2.6 小结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慢性前列腺炎西医诊断标准 |
2.2 湿热瘀阻证中医辨证标准 |
2.3 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入选标准 |
2.4 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排除标准 |
2.5 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剔除标准 |
2.6 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对照研究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合并用药规定 |
3.4 观测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临床研究步骤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一般资料统计 |
4.2 疗效评价相关资料统计 |
5. 讨论 |
5.1 中医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5.2 癃闭欣通颗粒基本组成及组方分析 |
5.3 活血通淋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评价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瘀热”学说的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机的认识 |
1.4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前列腺炎的分类 |
2.2 Ⅲ型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
2.4 Ⅲ型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
2.5 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治疗方案 |
1.4 不良事件的观察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两组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积分、NIH-CPSI评分比较 |
2.2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3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2.4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及NIH-CPSI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
2.7 治疗组治疗前后EPS中白细胞、卵磷脂小体等级评分比较 |
2.8 不良反应监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瘀热是Ⅲ型前列腺炎的重要病机 |
1.1 “瘀热”学说由来 |
1.2 周仲瑛教授“瘀热”学说在内科杂病中的指导作用 |
1.3 瘀热亦是Ⅲ型前列腺炎的关键病机 |
1.4 瘀热病机在Ⅲ型前列腺炎中的表现 |
2 凉血化瘀法是Ⅲ型前列腺炎的的重要治法 |
3 保留灌肠的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优势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凉血化瘀煎组方配伍能有效消除瘀热 |
6 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现代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前炎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辩证标准 |
2.4 患者临床症状积分 |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标准 |
6. 病例分组 |
7. 治疗方法 |
8. 病情程度量化标准 |
9.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10. 患者一般情况记录 |
11. 安全性观察指标检测 |
12. 疗效性观察 |
13. 提高临床依从性的措施 |
14.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临床一般资料 |
1.1 三组病例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三组病例患者病程比较 |
1.3 三组病例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三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NIH-CPSI积分比较 |
2.4 三组治疗后EPS检查卵磷脂小体比较 |
2.5 三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含量比较 |
3.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3. 前列清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理及组方依据 |
4. 单味药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附表 |
表1:前炎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表 |
表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症状指数表(NIH-CPSI) |
表3: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评分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近况 |
参考文献 |
(8)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古今文献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2.1 湿热下注 |
1.2.2 瘀浊阻滞 |
1.2.3 肾精亏虚 |
1.3 辩证治疗 |
1.4 针灸治疗 |
2 现代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和研究 |
2.1 现代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1 临床表现 |
2.1.2 病因病机 |
2.1.3 辩证分型 |
2.2 现代医学对CP的认识 |
2.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
2.3.1 针灸治疗 |
2.3.1.1 针刺疗法 |
2.3.1.1.1 毫针疗法 |
2.3.1.1.2 芒针疗法 |
2.3.1.1.3 电针疗法 |
2.3.1.1.4 应用经验穴 |
2.3.1.1.5 特殊手法 |
2.3.1.1.6 针刺放血疗法 |
2.3.1.1.7 头针疗法 |
2.3.1.1.8 针刺疗法小结 |
2.3.1.2 艾灸疗法 |
2.3.1.3 针刺加灸疗法 |
2.3.1.4 推拿疗法 |
2.3.1.5 穴位贴敷疗法 |
2.3.1.6 穴位注射疗法 |
2.3.1.7 耳针疗法 |
2.3.1.8 刮痧疗法 |
2.3.1.9 小结 |
2.3.2 中药治疗 |
2.3.2.1 中药内服 |
2.3.2.1.1 经方运用 |
2.3.2.1.2 自拟方 |
2.3.2.1.3 小结 |
2.3.2.2 中药外用 |
2.3.2.2.1 坐浴疗法 |
2.3.2.2.2 药栓塞肛疗法 |
2.3.2.2.3 中药灌肠疗法 |
2.3.2.2.4 小结 |
2.3.3 针药并用 |
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前言 |
2 文献研究范围及方法 |
2.1 研究范围 |
2.2 研究方法 |
2.3 文献纳入标准 |
2.4 文献排除标准 |
3. 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3.1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3.1.1 针灸治疗CP的现代文献概况 |
3.1.2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络应用情况 |
3.1.3 现代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穴 |
3.1.4 针灸各疗法的常用穴统计 |
3.1.4.1 针刺疗法 |
3.1.4.2 艾灸疗法 |
3.1.4.3 穴位注射疗法 |
3.1.4.4. 穴位贴敷疗法 |
3.2 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3.2.1 中药煎剂内服疗法 |
3.2.1.1 经典方剂的运用 |
3.2.1.2 常用药 |
3.2.1.3 辨证用药的特点 |
3.2.1.4 常用药的年份分布 |
3.2.2 中药煎剂灌肠疗法 |
3.2.2.1 常用药 |
3.2.2.2 灌肠疗法常用药的功效分布 |
3.2.3 中药坐浴疗法 |
3.2.3.1 常用药 |
3.2.3.2 常用药的功效分布 |
3.3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3.3.1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CP的现代文献概况 |
3.3.2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CP的现代文献统计及分析 |
3.3.2.1 常用穴 |
3.3.2.2 常用药 |
结论 |
1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2 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3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4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原则 |
5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方药、常用穴 |
6 预防和调护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正文统计所用到的部分参考文献 |
(9)脐疗联合前列安栓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前列腺炎概况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 |
3. 慢性前列腺炎的概念、分类与诊断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治疗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前列腺生理功能的认识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治法研究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研究与问题展望 |
综述三 脐疗及前列安栓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1. 脐疗治疗研究进展 |
2. 前列安栓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前列安栓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Ⅲ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文献研究 |
1. 中医病因病机探索 |
2. 中医治疗学探索 |
二、慢性前列腺炎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1. 前列腺炎的概念、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 |
2. Ⅲ型前列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 |
三、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文献研究 |
四、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 |
二、观察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治疗结果 |
三、讨论 |
1. 中医对前列腺的认识兼"精室"概念考析 |
2. 临床观察的中西医理论依据 |
3. 观察结果分析 |
4. 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 |
5. 展望 |
四、结论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野菊花栓伍用西药治疗前列腺炎51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文献的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研究[D]. 苏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补肾活血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系统评价[D]. 郭宏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D]. 余长飞.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6(02)
- [4]复方土茯苓片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D]. 高瞻.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5]活血通淋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D]. 毛鹏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基于“瘀热”学说的凉血化瘀煎保留灌肠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前炎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苏劲松.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7)
- [8]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D]. 申荣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脐疗联合前列安栓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D]. 杨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前列安栓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Ⅲ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D]. 蔡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