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局部及外周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宸娴,夏丹丹,季骁梅[1](202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Th1/Th2细胞因子、IL-37、HE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M)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7(IL-37)、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OEM患者102例为OEM组,同期因输卵管阻塞行腹腔镜检查术且盆腔结果正常的患者68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与腹腔液中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2、IL-4、IL-6、IL-37、HE4水平。结果:OEM组血清IFN-γ、IFN-γ/IL-4低于对照组,IL-4、IL-6、IL-37、HE4高于对照组,腹腔液IFN-γ、IL-2、IFN-γ/IL-4低于对照组,IL-4、IL-6、IL-37、HE4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分期高的OEM患者的血清及腹腔液IFN-γ、IL-2、IFN-γ/IL-4均低于分期早期患者,IL-4、IL-6、IL-37、HE4水平均高于早期患者(均P<0.05)。结论:OEM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Th1细胞因子低表达而Th2细胞因子、IL-37、HE4高表达,且随OEM疾病分期升高变化增大;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及IL-37、HE4过表达可能参与了OEM的发生发展。
毕开欢[2](2021)在《髓源性抑制细胞及其诱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病人外周血和腹腔积液(peritoneal fluid,PF)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频数以及血浆和PF中的相关细胞因子是否异常。通过构建EMT模型小鼠,研究Notch通路对MDSCs的调控作用在EMT模型小鼠身上能否抑制EMT的发生发展。方法:临床研究: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病房治疗的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和PF标本进行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ry,FCM)对MDSCs(包括粒细胞样(polymorphonuclear,PMN)-MDSCs和单核细胞样(monocytic,Mo)-MDSCs)的频数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血浆和PF上清中的MDSCs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包括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趋化因子配体C-C亚族(chemokine(C-C motif)ligand,CCL)2、CCL3、CCL4、CCL5的浓度。动物实验:采用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Babl/c小鼠构建EMT模型,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M、实验对照组saline-EMT和实验组DAPT-EMT),收集小鼠的PF、CM组小鼠子宫内膜组织(endometrium,EM)和EMT组小鼠异位病灶组织(ectopic lesions,EL),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PF、EM和EL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小鼠EM和EL中Notch通路相关分子ADAM17、Notch1、Jagged1及Hes1的m RNA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三组小鼠EM和EL中MDSCs、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和T辅助(T-helper,TH)-17细胞的频数。结果:临床研究:相比于对照组,EMT患者的外周血中Mo-MDSCs和CCR5+Mo-MDSCs比率明显增高,PF中CCR5+MDSCs和CCR5+Mo-MDSCs比率均显着升高。EMT患者血浆中的CCL3和PF上清中的CCL3、CCL5的浓度均有显着升高。此外,PF中CCR5+MDSCs和CCR5+Mo-MDSCs比率的升高与CCL5浓度的升高呈正相关。动物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MT小鼠组ROS水平明显增高,而DAPT-EMT组较saline-EMT组ROS水平显着降低。ADAM17、Notch1、Jagged1及Hes1在EMT小鼠中呈现显着升高的状态,而DAPT-EMT组相比于saline-EMT组ROS水平明显下降。EMT小鼠EL中MDSCs和Tregs的频数明显高于CM组,而DAPT-EMT组MDSCs和Tregs的频数比saline-EMT组有明显降低,同时TH17细胞频数在EMT小鼠组呈现降低,而在DAPT-EMT组升高。结论:(1)EMT患者外周血和PF中MDSCs的比率显着升高;(2)EMT患者PF中细胞因子CCL3与CCL5显着上调,且PF中CCR5+MDSCs和CCR5+Mo-MDSCs比率的升高与CCL5浓度呈正相关;(3)过量的MDSCs被募集到患者腹腔微环境中,诱导局部微环境表现为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促进EMT的发生发展;(4)抑制Notch通路可能减弱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抑制EMT的进一步发展。
贾倩倩[3](2020)在《反复种植失败肾虚血瘀证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特征和中药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TH1、TH2细胞因子——TNF-α、IL-10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探讨RIF的免疫学发病机制。2.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的角度探讨补肾活血汤的免疫学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RIF肾虚血瘀证患者30例作为RIF肾虚血瘀组(观察组)、同期正常生育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于胚胎种植窗期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荧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中TNF-α、IL-10水平并计算两者比值(TNF-α/IL-10),对比分析RIF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TNF-α、IL-10的表达特征;在观察组采集标本后给予补肾活血汤治疗2个月经周期,观察中药治疗前后RIF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中TNF-α、IL-10、TNF-α/IL-10比值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中药治疗前与对照组TNF-α、IL-10及TNF-α/IL-10的比较:观察组在中药治疗前血清及子宫内膜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比值TNF-α/IL-10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3.观察组患者血清与子宫内膜中TNF-α、IL-10及比值TNF-α/IL-10表达趋势一致,即RIF肾虚血瘀证患者无论血清或者子宫内膜均呈现TH1细胞因子(TNF-α)优势表达,TH2细胞因子(IL-10)低表达,两者比值TNF-α/IL-10升高;4.观察组中药治疗前后TNF-α、IL-10及比值TNF-α/IL-10的变化比较:(1)血清中:观察组患者中药治疗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0水平较中药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值TNF-α/IL-10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2)子宫内膜中:TNF-α水平较中药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IL-10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两者比值TNF-α/IL-1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5.RIF肾虚血瘀证患者经补肾活血汤治疗后肾虚血瘀症状得到改善,证候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RIF肾虚血瘀证患者在胚胎种植窗口期存在TH1细胞因子(TNF-α)的优势表达,推测TH1细胞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使母体呈现过度的免疫排斥影响胚胎着床参与RIF的发生。2.RIF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与子宫内膜TH1/TH2细胞因子(TNF-α、IL-10)表达趋势一致,在评估母体TH1/TH2细胞免疫平衡时或可选用外周血清细胞因子测定替代子宫内膜减少创伤。3.补肾活血汤可能是通过下调TH1细胞炎症因子(TNF-α)水平,纠正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及炎症状态发挥治疗作用。
张达[4](2020)在《th17/treg失衡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作用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腹腔镜手术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其主要细胞因子IL-17和TGF-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其与疾病发生以及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M)”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接受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手术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均经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对照组为该院区体检中心的20名健康女性。抽取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48小时和手术后1个月的外周血,并抽取同期对照组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及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TGF-β及IL-17水平。病理分组为上述30名OEM患者术中异位内膜组织及在位内膜组织为观察组。对照组为良性疾病行宫腔镜检查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孤独核受体(RORγt)和叉头状转录因子(Foxp3)在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的比例。结果:(1)观察组术前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18.78±5.70)%明显高于对照组(11.87±4.52)%(P<0.05);观察组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Th17细胞水平(13.56±6.12)%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腔镜治疗术后1个月Th17细胞水平(13.56±6.12)%虽然高于对照组(11.87±4.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2)观察组术前Treg细胞百分比(3.70±1.71)%明显低于对照组(5.54±2.57)%(P<0.05);观察组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4.77±1.92)%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腔镜治疗术后1个月Treg细胞百分比(4.77±1.92)%虽然低于对照组(5.54±2.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3)观察组术前血清IL-17浓度(5.01±2.04)p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3.74±1.54)p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IL-17浓度(10.33±4.56)pg/mL高于术前,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明显降低(2.79±0.8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2.79±0.86)pg/mL低于对照组(3.74±1.5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前血清TGF-β(35.45±12.51)ng/ml浓度低于对照组TGF-β(43.68±12.53)ng/ml浓度。观察组TGF-β术后48小时浓度(38.38±14.02)ng/ml比术前(35.45±12.51)ng/ml稍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TGF-β浓度(50.81±11.95)ng/ml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后1个月TGF-β浓度(50.81±11.95)ng/ml高于对照组(43.68±12.5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ORγt于异位内膜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86.66%,RORγt于在位内膜的阳性率为16.6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RORγt的阳性表达为10.00%,与观察组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两两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oxp3于异位内膜表达的总体阳性率为90%,于在位内膜组织的阳性率为26.6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oxp3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为40%,与观察组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两两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EM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治疗术前Th17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IL-17浓度在外周血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腹腔镜术后二者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均降低。提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去除了内膜异位病灶,解除了外周血的炎症状态。(2)OEM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治疗术前Treg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TGF-β浓度在外周血中均低于对照组,腹腔镜术后二者在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均为升高。提示腹腔镜治疗后,机体恢复了免疫监视作用。(3)OEM患者中异位内膜组织中RORγt高表达,间接证明了在OEM患者局部聚集的Th17细胞可能介导了OEM的炎症反应,导致了其发生和发展。OEM异位内膜组织中Treg细胞显着升高,表明OEM患者病灶局部存在Treg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的数量代偿性增多导致的免疫防御功能缺陷。(4)OEM患者体内Th17细胞和Treg比例失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及TGF-β表达紊乱,可能是其病情发生的重要因素;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比例,IL-17及TGF-β细胞因子浓度,对评估OEM病情和判断手术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殷彩苗[5](2020)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模型及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采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中药灌胃+内异康复栓直肠导入)对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对模型大鼠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外观及其病理切片的观察分析,以及检测Th1/Th2相关因子IFN-γ、IL-4在治疗后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治疗EMT术后复发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1月后再次行手术切除部分异位病灶,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EMT术后复发模型状态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醋酸亮丙瑞林组(Gn组),中药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及直肠导入,其余各组予不同药物以同样方式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各组大鼠,开腹取健侧子宫及异位病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组织形态,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标中IFN-γ、IL-4的表达情况。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在行第2次和第3次手术(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和处死大鼠取标本)时注意观察及记录大鼠的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体重: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全部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用药治疗后的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升高(P<0.05)。(2)行为、状态表现:经过2个月观察和记录,全部大鼠精神状态、反应情况无异常,只于行EMT模型与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造模术后2~3日内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反应迟钝。中药中、高剂量组于灌胃、灌肠期间粪便常呈稀糊状;Gn组皮毛较稀疏杂乱,活动减少。(2)异位囊肿形成情况:(1)EMT模型大鼠:肉眼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异位血管、结节或囊泡等异位病灶的形成。(2)治疗前: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各组大鼠左、右侧异位囊肿大小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均P>0.05)。(3)治疗后:左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5),Gn组、中药中剂量组有缩小趋势(P>0.05)。右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与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1与P<0.05);中药中剂量组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4)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左、右侧异位囊肿:复发状态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高剂量组、Gn组治疗后异位囊肿大小显着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右侧Gn组P<0.01,余均P<0.05)。(3)盆腔粘连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1)盆腔粘连情况: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盆腔粘连程度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治疗组大鼠盆腔粘连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治疗前后盆腔粘连无显着性差异(P>0.05)。(2)残端水肿情况:治疗前: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大鼠模型时记录示子宫残端水肿达21只,子宫残端水肿率为70%(21/30);假手术组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子宫残端水肿16只,子宫残端水肿率达53.3%(16/30);假手术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前后相比:除假手术组、西药组残端水肿情况不变以外,中药中剂量组从治疗前出现残端水肿6只(20.0%)下降到3只(10.0%)、高剂量组从治疗前5只(17.0%)下降到1只(3.3%),水肿较治疗前减轻。模型组从原来4只(13.3%)上升到6只(20%)。(4)EMT术后状态模型大鼠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病理学表现:(1)在位内膜:呈正常子宫形态。(2)异位病灶: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见囊肿样结构,其内层被覆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排列规则,部分可见核下空泡,与在位子宫内膜形态结构相似,间质内可见血管扩张,新生血管形成并增生明显。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Gn组、中药高剂量组的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情况均有减轻;中药中剂量组子宫内膜样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较明显,Gn组次之,中药高剂量组相对最轻。(5)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NF-γ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P<0.05),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P<0.05)、Gn组(P<0.01)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6)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L-4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显着升高(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有下降趋势下降(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1.本实验研究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表现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间质内较多新生血管形成,间质细胞大量增生,提示本次造模成功。2.本研究结果表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在复发状态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之间存在表达差异,提示内异症术后复发可能与Th1/Th2免疫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下降、IL-4表达升高,经药物治疗后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下降。3.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通过调节IFN-γ、IL-4表达,调控Th1/Th2免疫平衡可能是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之一。
何永培[6](2020)在《IL-37b在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早期形成和生长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IL-37是一种具有抗炎以及调节免疫作用的细胞因子,现有的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IL-37的表达增加。本研究将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体外实验来探究IL-37异构体中目前被研究最多的IL-37b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早期形成和生长中的作用。方法:(1)本论文均使用腹腔注射子宫碎片的方法来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为了检测IL-37b是否可以影响此疾病的发生发展,从造模3天前开始腹腔注射rh IL-37b细胞因子,对照组小鼠注射同体积的PBS,于造模后第3、7天以及14天处死小鼠,分别记录每组每只小鼠的病灶数量、大小以及重量。为了进一步检测IL-37b分别对病灶早期形成与生长的影响,于病灶早期形成阶段(到造模第3天)和病灶生长阶段(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分别给予rh IL-37b或PBS处理,记录实验终止时各组小鼠的病灶情况。(2)为了探究rh IL-37b是否通过巨噬细胞来影响病灶的形成或者生长,分别于病灶早期形成阶段和病灶生长阶段腹腔注射rh IL-37b或/和Clodronate Liposomes(巨噬细胞清除剂),对照组注射PBS,记录实验终止时各组小鼠的病灶情况。(3)检测IL-37b对异位病灶组织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免疫组化鉴定对照组和rh IL-37b组病灶组织中增殖标志物PCNA的表达;定量PCR检测在造模第3天以及第14天时两组病灶组织中与侵袭和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MMP2、MMP9和VEGF-A的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和ELISA分别检测两组病灶组织、腹腔液中MMP9和VEGF的表达。(4)检测IL-37b对异位病灶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定量PCR检测在造模第3天以及第14天时两组病灶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IL-10、TGF-β1以及IL-37b受体的基因表达;ELISA检测两组小鼠腹腔液中IL-1β、IL-6、TNF-α、IL-10和TGF-β1的含量。(5)体外培养小鼠子宫组织块,加不同浓度的rh IL-37b处理3天。定量PCR鉴定各组子宫组织块中MMP2、MMP9、VEGF-A、炎症因子以及IL-37b受体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鉴定各组Akt、pAkt、Erk1/2和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6)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加不同浓度的rh IL-37b处理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24小时,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以及MMP2、MMP9、VEGF-A、炎症因子以及IL-37b受体的基因表达。(7)将p IL-37b或者pc DNA3.1质粒转染至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PCR以及Western Blot鉴定IL-37b的表达。检测转染pc DNA3.1或者p IL-37b质粒48小时后的基质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基因表达(MMP2、MMP9、VEGF-A、炎症因子以及IL-37b受体)以及信号蛋白Akt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8)培养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株RL95-2细胞,加不同浓度的rh IL-37b处理24小时,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各组细胞中MMP2、IL-8、VEGF-A、炎症因子和IL-37b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rh IL-37b处理组的病灶数量、面积以及重量在造模后第14天均显着降低。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病灶形成阶段,rh IL-37b组的病灶数量、面积以及重量没有显着改变;而在病灶发展阶段,rh IL-37b组的病灶数量、面积以及重量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提示rh IL-37b通过抑制病灶的生长,而不是病灶形成,来影响该疾病的发展。(2)在病灶形成阶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只注射PBS组)相比,Clo组(只注射Clodronate Liposomes组)、rh IL-37b+Clo组(即注射rh IL-37b又注射Clodronate Liposomes组)的病灶数量、面积和重量均显着减少,而和rh IL-37b组(只注射rh IL-37b组)之间无差异。此外,Clo组和rh IL-37b+Clo组之间病灶数量、面积和重量均并无显着差异。实验结果提示巨噬细胞参与早期病灶的形成,而rh IL-37b不仅对病灶早期形成没有影响,而且对此阶段巨噬细胞的作用也没有影响。在病灶发展阶段,结果显示:在造模第14天时,与对照组相比,Clo组病灶的数量、面积和重量均无显着差异,而rh IL-37b组和rh IL-37b+Clo组的病灶数量、面积和重量均显着减少。此外,rh IL-37b组和rh IL-37b+Clo组之间病灶数量、面积和重量也无显着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rh IL-37b并不是通过巨噬细胞来抑制病灶生长。(3)异位病灶的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造模后第3天以及第14天时rh IL-37b处理组中Mmp2、Mmp9以及Vegfa m RNA均表达下降。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rh IL-37b处理组中MMP9、VEGF以及PCNA的表达降低。腹腔液ELISA结果显示:rh IL-37b处理组腹腔液中MMP9的含量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rh IL-37b可以抑制病灶组织的增殖、侵袭以及血管生成。(4)病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造模后第3天,rh IL-37b处理组的病灶组织中Il1b、Il6、Tnfa、Il10以及Il18r1 m RNA均表达下降,而Tgfb1 m RNA表达上升;在造模后第14天,rh IL-37b处理组的病灶组织中Il1b、Il6、Tnfa、Il10、Tgfb1以及Il18r1 m RNA均表达下降,而受体Sigirr m RNA表达上升。腹腔液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h IL-37b处理组腹腔液中TNF-α的浓度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rh IL-37b可以抑制病灶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5)体外培养的小鼠子宫组织块的组织学结果显示体外培养4天的组织块仍具有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定量PCR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子宫组织给予rh IL-37b处理后,Tgfb1m RNA的表达上调,Mmp9、Vegfa、Il1b和Il18r1 m RNA表达下调,提示rh IL-37b直接抑制子宫组织块中与侵移、血管生成以及促炎相关的因子的表达。此外,rh IL-37b处理可以显着抑制子宫组织中信号蛋白Akt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6)提取的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且几乎不表达角蛋白,即证实所提取的细胞即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CCK-8和Transwell实验结果分别证实给予rh IL-37b处理可以抑制基质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定量PCR的结果显示:rh IL-37b处理可以下调基质细胞中Vegfa、Mmp9、Il1b、Il6、Tnfa、Il10和Il18r1 m RNA的表达,上调Tgfb1和Sigirr m RNA表达。(7)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证实转染p IL-37b质粒后的基质细胞表达IL-37b,而转染p IL-37b质粒的载体质粒pc DNA3.1的细胞则仍不能。转染48小时后,与转染pc DNA3.1的细胞相比,转染p IL-37b质粒的基质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定量PCR结果显示:与pc DNA3.1组相比,转染p IL-37b质粒后的基质细胞中Mmp2、Mmp9、Vegfa、Il1b、Il6、Tnfa、Il10以及Il18r1 m RNA均表达下降,Tgfb1和Sigirr m RNA表达上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p IL-37b质粒后的基质细胞p-Akt/Akt以及pErk1/2/Erk1/2的比例均显着降低。(8)CCK-8结果证实rh IL-37b可以抑制RL95-2细胞增殖。定量PCR结果证实rh IL-37b处理可以上调RL95-2细胞中TGFB1m RNA的表达,下调MMP9、VEGFA、CXCL8、IL1B、TNFA、IL10以及受体IL18R1m RNA的表达。结论:IL-37b通过抑制病灶的生长来抑制该疾病的发展,且清除巨噬细胞不能影响该抑制作用;IL-37b可能通过Akt和Erk1/2信号通路调节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进展从而抑制异位病灶的生长。
严诗丝[7](2020)在《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or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FOXP3)细胞免疫调节机制;观察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GF-β1、Treg及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TGF-β1、Treg、FOXP3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究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调控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的免疫耐受机制,给中医药临床助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09月至2018年0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长方案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肾虚肝郁血瘀型患者20例,分为治疗组和自然等待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予中药口服、穴位贴压、直肠导法治疗3个月;同期纳入的自然等待组于长方案失败后自然等待3个月。治疗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黄体中期,即LH峰后6~7天[d(LH+6)],P≥5ng/ml,Gn RH-a启动前抽取空腹静脉血5ml;自然等待组在IVF-ET失败后和自然等待3个月后于相同时间点抽取空腹静脉血5ml。2.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TGF-β1、FOXP3蛋白表达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GF-β1m RNA、FOXP3m RNA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reg细胞表达量,在Excel中将检测的数据资料录入整理后,对录入的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采用空白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再次IVF-ET前后妊娠结局及中医证候疗效的情况、患者自身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外周血TGF-β1、FOXP3及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他们表达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干预再次IVF-ET患者调节免疫耐受及助孕的作用机制。【结果】1. 自然妊娠率:两组各10例IVF-ET失败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组干预期间自然妊娠3例,自然等待组等待后IVF-ET治疗前自然妊娠0例。治疗组自然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2. 再次IVF-ET妊娠结局:治疗组7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其中3例IVF-ET着床成功;自然等待组10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2例IVF-ET着床成功,其中包含1例生化妊娠。治疗组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组患者多途径干预后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证候积分值明显较干预前降低(P<0.05);自然等待组患者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肾虚肝郁血瘀型证候积分值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4. TGF-β1: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GF-β1m RNA表达水平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水平(P<0.05)。5. FOXP3: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前后比较,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FOXP3m RNA表达水平治疗组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6. Treg: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干预三个月后Tre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等待前后Treg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reg表达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表达水平(P<0.05)。7. TGF-β1与Tre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9,P=0.04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FOXP3值(r=-0.363,P=0.021)、Treg值(r=-0.334,P=0.035)前后变化呈负相关性。8.3例自然妊娠患者的外周血TGF-β1、FOXP3、Treg表达在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均升高;TGF-β1、FOXP3及Treg在干预/等待前后表达水平趋势升高在5例IVF-ET着床成功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0.0%、80.0%、100%,在8例妊娠患者中分别是87.5%、87.5%、100%。TGF-β1与Treg的变化趋势与妊娠结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肾虚肝郁血瘀型IVF-ET长方案失败患者可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及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临床症状;初步得出其机制可能是: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的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可上调IVF-ET长方案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TGF-β1的表达水平,诱导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重要调控基因”FOXP3的表达,促使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成Treg细胞,使母胎界面局部Treg细胞表达量得以扩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保护半同种异体移植物免受母体免疫的攻击而顺利植入,从而帮助着床。
张于念[8](2020)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im-3和Treg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自身免疫失调是卵巢早衰(POF)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可表现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因子的异常。在免疫性POF小鼠模型中使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卵巢功能,能促使Treg细胞增殖分化。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im-3)参与了Treg细胞的分化和免疫抑制功能,但是否参与了POF的发病未曾报道。本研究探讨了Tim-3对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在POF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免疫性POF小鼠模型卵巢时的起到的作用。方法:1)使用ELISA法检测POF组、卵巢功能不全组及对照组女性TGF-β1、IFN-γ及Tim-3水平;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Tim-3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3)以小鼠透明带3多肽(pZP3)构建免疫性POF小鼠模型,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小鼠动情周期,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ZP3的表达以鉴定POF模型成功;4)对干细胞组POF小鼠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ELISA法比较正常组、POF组和干细胞组小鼠E2和FSH水平的改变,及细胞因子TGF-β1、IFN-γ的变化情况;5)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卵巢Tim-3的表达;6)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Tim3+CD4+CD25+Treg细胞比例;7)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Tim-3水平及Tim3+CD4+CD25+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ELISA检测发现,与正常组女性相比,POF组和卵巢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清E2水平AMH、Tim-3水平显着降低,FSH水平升高。TGF-β1表达下调,而IFN-γ上调,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三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和Tim3+CD4+CD25+Treg细胞比例亦随之下降,且与外周血TGF-β水平呈正相关趋势,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趋势;3)使用小鼠透明带3多肽构建免疫性POF小鼠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血清ZP3和FSH水平明显增高,E2水平降低,卵巢结构和功能改变,模型构建成功。4)干细胞移植后,小鼠血清E2和TGF-β1水平升高,FSH和IFN-γ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相比对照组,POF组小鼠卵巢Tim-3水平降低,干细胞移植后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流式细胞术发现,相比对照组,POF组小鼠脾脏Tim3+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干细胞移植后比例升高;7)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小鼠卵巢Tim-3表达量与脾脏Tim3+CD4+CD25+Treg比例呈正相关关系(r=0.728,P<0.01),与血清TGF-β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700,P<0.01),与血清IFN-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673,P<0.01)。结论:POF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im-3表达水平下降,Tim3+CD4+CD25+Treg细胞比例随之减少,Treg细胞数量或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增强,导致卵巢炎性改变有关。Treg细胞减少同时造成细胞因子TGF-β1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导致卵巢发育障碍和过度闭锁,进一步促进了POF的发展。ADSCs能够通过促进Tim-3的表达,诱导机体Treg细胞分化增殖,使TGF-β1水平回升,并抑制IFN-γ的分泌,从而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为PO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和临床思路。
李爽爽[9](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的实质,以利于更客观化、规范化的利用现代医学微观指标辅助中医宏观辨证治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检查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外周血清理化指标结果等,检查确认无误后录入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方面,在病程的长短、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和肛门坠胀感疼痛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痛经的比例、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年龄、慢性盆腔痛比例、月经情况异常比例、性交痛比例、生活质量改变比例及评分、流产比例、不孕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方面,在CA125和TGF-β1的阳性率及水平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CA199的阳性率、ESR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CRP、TNF-α、IL-6、IL-8、EMAb、PGE2这6项指标的阳性率及水平,以及CA199水平、ESR阳性率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病程、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肛门坠胀疼痛感比例、痛经比例、痛经症状评分及痛经VAS评分数值在中医寒热辨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临床辨证诊治的参考指标。2.基于本研究小样本量的探索发现,外周血清的CA125、CA199、TGF-β1、ESR指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中医宏观辨证的临床微观参考指标。
萨索培(SAO SOPHEAP)[10](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间在本院妇产科住院的,经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5例为内膜异位组(EMT组),年龄23-54岁;同时选取体检健康的女性2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54岁。使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分析CD4+、CD3+及CD8+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预测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EMT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497-823个/ul vs 334-532个/u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与对照组相比,EMT组患者外周血CD8+细胞数量明显下降(531-801个/ul vs 350-545个/u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与对照组相比,EMT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数量明显下降(1188-1673个/ulvs 758.0-1154个/ul),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4.与对照组比较,EMT组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0.8-1.4vs0.7-1.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ROC曲线分析结果:CD4+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P=0.002)、95%CI 为 0.635-0.915,截断值为 555.5,灵敏度为 90.0%,特异度为65.4%;CD8+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93(P-M.001)、95%CI 为 0.655-0.932,截断值为526.3,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0.8%;CD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01),95%CI为 0.713-0.954,截断值为 1111.1,灵敏度为 80.0%,特异度为80.8%。结论:1.CD4+、CD8+和CD3+细胞数预测EM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CD3+细胞数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EMT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关系,尤其与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免疫监视和防御功能缺陷有关,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和抑制/杀伤功能下降。
二、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局部及外周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局部及外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Th1/Th2细胞因子、IL-37、HE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血清Th1/Th2细胞因子、IL-37、HE4 |
2.3 腹腔液Th1/Th2细胞因子、IL-37、HE4 |
3 讨论 |
(2)髓源性抑制细胞及其诱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反复种植失败肾虚血瘀证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特征和中药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受试者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治疗用药 |
(三)实验试剂与设备 |
(四)实验步骤 |
(五)观察指标 |
(六)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二)RIF患者TNF-α、IL-10表达特征 |
(三)补肾活血汤对RIF患者TNF-α、IL-10水平的影响 |
(四)TNF-α、IL-10在子宫内膜与血清中表达的相关性 |
(五)补肾活血汤对RI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讨论 |
一、肾虚血瘀与胚胎种植失败的理论联系 |
二、肾虚血瘀与免疫炎症的联系 |
三、RIF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特征 |
四、补肾活血中药对反复种植失败肾虚血瘀证患者的干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1和TH2细胞与反复种植失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th17/treg失衡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作用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排除标准及实验分组 |
1.1.1 入组标准 |
1.1.2 免疫组化实验分组 |
1.1.3 流式细胞术分组 |
1.2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 |
1.2.1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主要试剂配制:Treg细胞固定破膜剂以及其缓冲液配制 |
1.3.2 外周血和病理组织的采集和制备 |
1.4 流式细胞术 |
1.4.1 流式细胞术原理 |
1.4.2 外周单个核淋巴细胞分离(PBMC) |
1.4.3 流式细胞学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水平 |
1.4.4 流式细胞学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达水平 |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外周血中IL-17和TGF-β1 浓度 |
1.5.1 工作原理 |
1.5.2 实验步骤 |
1.6 免疫组化实验 |
1.6.1 载玻片制备 |
1.6.2 切片烤片 |
1.6.3 免疫组化检测RORγt和 Foxp3 含量 |
1.6.4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1.7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外周血中Th17 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 |
2.2 Th17 细胞和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 |
2.3 RORγt、foxp3 在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
(一)Th1/Th2 免疫调控失衡与妇科疾病 |
参考文献 |
(二)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及促孕机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附录四:在读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6)IL-37b在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早期形成和生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细胞株、实验动物与质粒 |
1.3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动物模型以及处理 |
2.3 小鼠子宫组织块体外培养以及处理 |
2.4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提取、培养、鉴定以及增殖、侵袭、转染实验 |
2.5 RL95-2 细胞的培养以及增殖、PCR实验 |
2.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rhIL-37b抑制EM小鼠异位病灶的生长 |
2.清除巨噬细胞不影响rhIL-37b对 EM小鼠异位病灶生长的抑制 |
3.rhIL-37b抑制EM小鼠异位病灶组织中与增殖、侵袭、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的表达 |
4.rhIL-37b抑制EM小鼠异位病灶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5.rhIL-37b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子宫组织块中Mmp9、Vegfa、Il1b的表达以及Akt和 Erk1/2 的磷酸化 |
6.rhIL-37b抑制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侵袭并调节基因表达 |
7.过表达IL-37b抑制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侵袭并调节基因表达 |
8.rhIL-37b抑制RL95-2 细胞增殖并调节基因表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TGF-β1-FOXP3-Treg维持妊娠的免疫调控机制 |
1.1 Treg介导母胎免疫耐受,维系妊娠 |
1.2 FOXP3为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及重要调控基因 |
1.3 TGF-β1 诱导CD4+T分化为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
1.4 TGF-β1-FOXP3-Treg在母胎界面的作用机制 |
2 IVF-ET与 TGF-β1-FOXP3-Treg的关系 |
3 中医药对母胎界面TGF-β1、FOXP3、Treg表达的影响 |
4 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再次IVF-ET失败的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研究流程图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试验材料 |
1.6 试验检测方法 |
2 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 |
3 伦理审批及临床注册 |
4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5.2 两组患者干预/等待三月后自然妊娠及妊娠结局比较 |
5.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
5.4 两组患者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比较 |
5.5 两组患者外周血FOXP3表达水平比较 |
5.6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水平比较 |
5.7 TGF-β1与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5.8 证候积分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
5.9 妊娠结局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的关系 |
6 讨论 |
6.1 导师对再次IVF-ET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6.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方案的机制分析 |
6.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6.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6.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GF-β1 表达水平的影响 |
6.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 |
6.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FOXP3 表达水平的影响 |
6.8 基于TGF-β1-FOXP3-Treg免疫调控机制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机制 |
7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特色及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调节性T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im-3和Treg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人群 |
1.2 实验动物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1.1 血瘀证与内异症的关系 |
1.1.2 祖国医学对寒凝血瘀证的认识 |
1.1.3 祖国医学对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概述 |
1.2.1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
1.2.2 内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 |
1.2.3 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机理 |
1.2.4 内异症相关理化指标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设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研究方法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入组患者概况 |
2.2.2 常见发病危险因素 |
2.2.3 常见临床表现 |
2.2.4 理化指标 |
2.2.5 结果小结 |
2.3 讨论 |
2.3.1 发病危险因素 |
2.3.2 临床表现 |
2.3.3 理化指标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相关表格 |
附录二 综述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
3.2 CD4+、CD3+及CD8+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预测能力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局部及外周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Th1/Th2细胞因子、IL-37、HE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朱宸娴,夏丹丹,季骁梅.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8)
- [2]髓源性抑制细胞及其诱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毕开欢.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反复种植失败肾虚血瘀证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特征和中药干预的研究[D]. 贾倩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th17/treg失衡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作用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的影响[D]. 张达. 青岛大学, 2020(01)
- [5]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D]. 殷彩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IL-37b在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早期形成和生长中的作用[D]. 何永培.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D]. 严诗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8]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im-3和Treg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D]. 张于念.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D]. 李爽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D]. 萨索培(SAO SOPHEAP).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