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性学报应用结构式摘要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顾荻[1](2021)在《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韧性、病耻感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贵州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行肠造口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对肠造口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口头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并发放《贵州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肠造口护理手册》,并在出院后进行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1)成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确定干预方法、地点及时间。具体如下:第一阶段-初识肠造口(术前):(1)采用“一对一”口头讲述、播放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2)教会患者放松训练技术,并对患者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3)介绍三种应对方法:主动行为方式、主动认知方式及逃避方式,并鼓励患者采用积极应对方式;(4)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第二阶段-适应肠造口(术后3天至出院):(1)播放肠造口护理视频强化患者掌握程度,并进一步评估掌握情况;(2)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播放音频,引导患者想象美好画面、从下至上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缩唇腹式呼吸训练;(3)指导应对技能训练:评估患者该阶段现存问题并讲解正确应对方式;(4)鼓励患者积极沟通,增加社会支持。第三阶段-居家肠造口自我管理(出院后1个月内):(1)通过电话及微信平台对患者饮食、造口护理、行为训练、应对技能训练等继续进行指导;(2)通过案例分享、肠造口故事、鼓励参加日常活动等方式就患者现存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在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及出院1个月时收集患者心理韧性评分、病耻感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不同时点心理韧性评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心理韧性评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自强、乐观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韧性评分与坚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5天,出院1个月两组患者心理韧性评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5天与干预前比较,乐观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CD-RISC总分、坚韧与自强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乐观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CD-RISC总分、坚韧与自强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试验组患者出院时与干预前比较,乐观与自强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CD-RISC总分与坚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5天及出院后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CD-RISC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病耻感评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与社会隔离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耻感评分与社会排斥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5天、出院1个月病耻感评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5天与干预前比较,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与社会隔离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SIS总分及社会排斥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SI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试验组患者出院时与干预前比较,各维度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SI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15天与干预前比较,经济歧视及内在羞耻感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SIS总分、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SIS总分及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HADS总分及焦虑、抑郁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HADS总分及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HADS总分及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与干预前比较,HADS总分与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15天、出院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HADS总分与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试验组患者干预后不同时点与干预前比较,HADS总分、焦虑及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4.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病耻感与心理韧性得分呈负相关;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病耻感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5天、出院1个月心理韧性与焦虑抑郁得分呈负相关。结论: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可提高大肠癌肠造口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降低病耻感水平及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林毅[2](2021)在《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稳步推进和立德树人理念的持续深化,强调高阶思维技能已成为新时代课程的集中趋势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数学高阶思维是立足于数学学科背景的高级认知活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如何科学评判数学高阶思维,达成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目标,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因而,本研究站位于数学学科背景,围绕着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发展路径这一核心问题,以初中生群体为对象,以能力视角剖析数学高阶思维的要素结构,并以数学学习策略为着手点研究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遵循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而构造合理的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蓝图。研究结论如下:(1)在结构要素研究方面:数学高阶思维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为数学批判性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2)在测量工具研究方面:《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的各项效度指标、信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是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学测量工具。(3)在现状差异研究方面:被试初中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及其子能力均在良好水平,且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民族、年级、数学成就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而在不同学校属性群体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在影响机制研究方面:在总体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总体具有极高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子能力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主要子能力均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效应,且以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批判性思维为中介变量,存在6条正向的显着影响路径;在群体变量的调节作用方面,民族差异、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整体均不具有调节作用,而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启示,本研究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绘制了三条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分别为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谭灵芝[3](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最先被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且强调评价先行的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UbD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不断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还在多地实施了新高考,当前教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轻素养教学倾向变成了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体,由原来的学生单单只掌握知识变成了要能理解和能迁移运用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背景和UbD模式相吻合。我国的教育背景形势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学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往往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UbD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成为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校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UbD模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主题为例,通过检索文献和阅读书籍,分析UbD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明晰与UbD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通过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在对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的教育背景,重点综述UbD模式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UbD模式、教学设计、理解三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五个角度出发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通过以高中一线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UbD模式的了解;通过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UbD模式的特征;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接着阐述了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然后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为例,分别设计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分别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设计后经实践学校授课化学教师修改。其次,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别运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实践结束后,以“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测验、学生自评量表、学生调查问卷、授课教师的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高中化学中运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2)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4)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最后,研究总结。笔者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结合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落实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雪[4](2020)在《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承载着意义表达的主要功能,是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在学术交流中重要的话语特征之一,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研究方法的兴起,词块研究在语言学界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基于目前词块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自上而下的语类分析方法与自下而上的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探析不同学科作者在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高频词块的使用特征。本文将从频数分布、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意义单位等几个方面,依次分析毗邻式词块(n-grams)与非毗邻式词块(phrase frames)在学术英语语篇中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学术语篇中大量出现,这两种词块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其中,毗邻式词块研究重在讨论固化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功能与意义单位,探讨词块各个层面(词汇与词汇、词汇与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共选关系以及学科与语类对词块使用的制约关系。而非毗邻式词块重在关注词块的变异性及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关系。通过非毗邻式词块的分布特征,如内部变异性、词汇变体与词块数量的相关性等,映射语篇的程式化程度、词块与词汇变体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以及非毗邻式词块使用的学科特质与语类特质。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自建专题语料库,语料来自四个学科(语言学、市场营销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分别代表软性纯科学、软性应用科学、硬性纯科学、硬性应用科学学科)的383篇国际期刊英文论文引言部分。其次,本文依据“创立研究空间”语步模式,人工标注“语步—语阶”单位。为保证标注的信度,本文采取双人标注,并为此开展Kappa检验与百分比一致性计算。接着,根据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方法,通过自动提取与人工筛选,确定各学科的高频词块。为了确保本文“语步—语阶”框架开展词块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对应分析,探讨了语步—语阶概念框架与人工标注的可行性。在确保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四个学科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即必要语步与可选语步)。在语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依次分析了毗邻式词块与非毗邻式词块在引言部分的整体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差异性特征。接着,统计共用词块的使用特征,主要包其括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分析。最后,结合语步分析,从两种词块的形式结构、语篇功能,描述两种词块的学科化倾向与语步特质性,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期验证、探索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研究的语类分析部分,本文发现,各学科期刊论文引言有不同的语步—语阶序列与呈现重点。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又出现重合的特征,这些特征反应了各学科“软—硬”、“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这些数据可大体反映出学科作者对于使用何种修辞策略、以及传播何种信息的侧重,体现出学科话语社团对学术社团成员的制约。同时,结合这两种学科属性可以阐释学科文化是如何影响着语类结构的构建、以及相应的语言形式的选择。毗邻式词块分析结果表明,引言部分的毗邻式词块分布具有明显的次语类特征。通过分析共用毗邻式词块的频数分布与意义单位,本文发现,部分共用毗邻式词块存在搭配、语义倾向与语义韵的差异。从语义韵的层面,相比一般态度意义,微观的具体态度意义更能区分学科差异。通过统计并分析引言语步的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主要是“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而且主要体现在“介绍本研究”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研究结果表明,学科间存在内部变异性的差异。非毗邻式词块的频数与词汇变体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0.4—0.6)到强相关(0.6—0.8)。非毗邻式词块存在少量学科共用词块,其词汇变体的语义聚合可明显反应出学科差异。统计引言语步的非毗邻式词块分布,本文发现,这些分布同样存在“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科属性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确立研究领域”语步与“介绍本研究”语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接口的探索等方面,以期为语类研究、特别是语类视角下的学术英语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金永亮[5](2020)在《酯类油热氧化机理及其抗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酯类合成油是综合性能非常优异的合成润滑油,但仍难以完全满足高端装备日益苛刻的工况需求,主要原因是苛刻的工况条件加剧了酯类油的热氧化,进而引起其性能退化。研究酯类润滑油热氧化行为及其规律、设计并制备高效抗氧剂是提高酯类油抗氧化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对于提升装备运行可靠性以及指导酯类油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典型酯类基础油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己二酸二异辛酯(DOA)和偏苯三酸三异癸酯(TDTM)。结合试验测试与分子模拟计算,对比研究了 DOA和TDTM的热氧化规律及其性能差异本质,从原子尺度揭示了DOA和TDTM的热氧化机理。研究了 Fe表面催化对TMPTO、DOA、TDTM理化性能及化学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典型抗氧剂与金属减活剂在抑制Fe催化氧化效应方面的作用规律。设计、制备了多酚型高效抗氧剂,研究了其对酯类油抗氧化性能与摩擦学性能的作用规律。润滑油热氧化引起的结构改变易使其润滑性能发生变化,为在线研究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构建了高温摩擦试验机-红外光谱仪联用测试系统,研究了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中摩擦系数变化与结构演变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TDTM具有比DOA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表现出更稳定的运动粘度、更长的氧化诱导时间和更高的氧化起始温度。TD T M具有较低的自由体积分数与氧气扩散系数,表明其溶氧能力弱于DOA。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DOA分子醇链端的C-O键和酯基的C-O键是其活性反应位点,易被氧化产生氢键和小分子降解产物,随后部分产物以醚键键合形成聚合产物;与DOA相比,TDTM分子仅有醇链端的C-O键是其活性位点,且氧化产生的氢键和降解产物较少,未形成聚合产物。(2)金属Fe表面催化效应对酯类油热氧化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在热氧化条件下,Fe表面加剧DOA运动粘度和总酸值的增长以及醇类与羰基类氧化产物的积累;对于不饱和的TMPTO而言,Fe表面使其运动粘度大幅增长,而总酸值的增幅较小,Fe催化加剧了活性位点C=C和=C-H的化学变化,形成了较多的羰基氧化产物;相比于DOA和TMPTO,Fe表面对于TDTM基础油基本不表现催化氧化作用。二壬基二苯胺(DNDA)抗氧剂与金属减活剂N,N’-二正丁基氨基亚甲基苯三唑(BTA)能够有效抑制Fe表面的催化效应,二者复配具有良好的协同抗氧效应,有效减缓TMPTO油样的运动粘度增长及氧化产物的积累。(3)在明确酯类基础油热氧化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为提高酯类油抗氧化性能,开发制备了单分子中含多个受阻酚结构的高效抗氧剂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硫基)-1,3,5-三嗪(THA)和间苯三酚三(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PTP)。THA与PTP多酚型抗氧剂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PTP抗氧剂可以有效提高三种酯类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THA抗氧剂能够提高DOA和TDTM酯类油的抗氧化性能,但改善TMPTO抗氧化性能效果有限。PTP抗氧剂能够有效提高DOA酯类油的抗磨性能。THA抗氧剂与DNDA胺型抗氧剂在TDTM酯类油中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抗氧效应,THA、DNDA、ZDDP三者复配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TDTM酯类油的抗氧化性能,并能显着改善其摩擦学性能。THA多酚抗氧剂与胺类抗氧剂及ZDDP抗磨剂在酯类油体系中具有良好的配伍性。(4)设计研制出基于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与红外光谱仪联用的润滑油摩擦学性能与结构在线测试系统,实现了摩擦过程中对润滑油及其添加剂化学结构变化的持续表征。研究发现,红外光谱的变化可精确表征高温摩擦过程中润滑油结构变化以及抗氧添加剂的影响,摩擦系数变化与润滑油结构变化具有对应性。在线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高温摩擦过程中,DNDA抗氧剂通过自身N-H功能基团的脱氢作用来抑制油样的氧化,从而减少油样中醇类及羰基类氧化产物的形成。所研制的多酚型抗氧剂PTP在TMPTO酯类油高温摩擦过程中,其酚羟基抗氧基团易发生脱氢反应,能够有效阻断TMPTO的氧化,具有较好的改善TMPTO抗氧化性能效果,且能有效降低摩擦平稳阶段的摩擦系数,改善TMPTO的高温润滑性能。
武姗姗[6](2020)在《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高校课程教材管理是高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大学教材管理问题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提出相关要求。2017年,国家成立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同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全面审议教材工作,这是建国70年以来第一次创立高标准的教材管理组织。因此,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查分析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政策建议,对于优化高校教材管理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Z大学为个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两份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分别抽样调查教师和学生,从师生使用教材活动中最直观的感受和体悟来了解Z大学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现状。同时,就教材管理工作深入访谈了部分专任教师、校院两级的教材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材料,力图从教材开发、教材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评价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透视Z大学教材管理的现状。研究发现,Z大学教材管理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材中有较高的话语权,教材选用的程序规范,所选用的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使用教材方式灵活,并未把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为选用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新高考”录取学生基础不一致突显教材选择的难、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必须进一步重视教材管理工作,在选用教材时要严把质量关,加大新形态教材建设力度,通过教材补齐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带来的基础短板,强化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此外,还需完善教材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教材管理的科学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高梦丽[7](2020)在《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是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对该未成年人个别化处遇的重要参考。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法律、司法解释,还是从地方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司法社会调查越来越受到各地司法机关的重视。而司法社会调查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具有权威性,以及在涉罪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是否有参考价值,在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是否有帮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应用了规范的专业司法社会调查方法。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统一标准,然而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是开展司法社会调查必不可少的条件。基于此,本文拟对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是对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知识体系和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发展状况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程序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应用不同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践研究。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背景,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涵义和价值,以及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对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知识体系的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评估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调查方法不规范、调查方法简单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司法社会调查的质量。第四部分,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的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并提出可借鉴之处。第五部分,针对司法社会调查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作用,归纳出不同诉讼阶段主要使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侦查阶段,初步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应主要采取结构式访问法;审查起诉阶段,调查内容比侦查阶段更加深入,应主要采取无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审判阶段,需仔细核实涉罪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应主要采取无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社区矫正阶段,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分为入矫前、矫正中和解矫前三个阶段,应重点采取参与观察法和结构式访问法。同时,针对不同诉讼阶段的司法社会调查重点,编制了司法社会调查评估量表,以期为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实践提供借鉴。
王秋晨[8](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张洁[9](2020)在《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突出中医健康管理干预的健康教育内容模块并结合“二八”法则,将关键要素置顶,形成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运用5W1H分析法对COPD健康教育指南、文献等进行内容分析,遴选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内容。(2)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三甲中医院呼吸科12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重要内容进行凝练、分组,提炼主题,以了解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现状及应用情况,补充完善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内容。(3)首先遴选10名专家,召开专家会议法,就以上基础形成的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方案(草案)进行论证,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随后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计算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系数、判断系数、协调系数,统计分析各条目的变异系数,提取20%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其余为一般内容,形成关键要素置顶的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结果:(1)经文献循证研究,共纳入3篇指南,18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过5W1H分析法对指南及文献进行分析,整合归纳了如起居调理、饮食调理、情志调理、中医传统运动、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及其他(包括疾病病因、症状的认识,自我评估,识别和管理恶化的措施等)等6方面内容。(2)在质性研究中,共提炼出有关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现状的5个主题。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涉及药物使用、起居、饮食、呼吸功能锻炼、中医特色技术、情志调理、氧疗、戒烟等8个方面。(3)经专家会议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了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4项具体内容。根据其均值评分,选取前20%的内容,形成了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关键内容(8项内容涉及起居、饮食、情志、运动、中医特色技术等5方面)及老年COPD关键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内容。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0%、7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91.55%、91.05%,两轮专家咨询后各条目变异系数波动较小,均<0.3,其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的Kendall’s W分别为0.143、0.246、0.309,P值均<0.01,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构建了包含起居、饮食、情志、中医传统运动、中医特色家庭适宜技术等5方面调理内容的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了方案中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关键要素的确定经文献、访谈、专家会议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过程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各条目内容变异系数等结果表明本方案的构建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与可靠性,方案条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杨洁凤[10](2020)在《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基于网络云平台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设计研发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云平台,实现高效、便捷、智能化的炎症性肠病管理。为探索“互联网+慢病管理”和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慢性病保健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为全程管理服务主要提供者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调查问卷的条目池提供了依据。在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和主要服务内容,并形成全程管理云平台框架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初步构想。通过专家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初步拟定的全程管理模式运行流程、服务内容及云平台框架结构和功能模块,正式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设计研发全程管理云平台。【研究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接受访谈的医师、护士、营养师及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和护理管理专家对开展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炎症性肠病全程管理模式均持有支持态度,并愿意参与模式构建,提供相应的疾病管理服务。对半结构访谈资料整理归纳,提炼出服务主要提供者视角的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全程管理模式运行流程和主要服务内容。2.问卷调查结果:612名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听说过、使用过“互联网+”全程管理服务的有57.68%、45.75%,有使用意愿的占92.16%;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诊断不同,炎症性肠病患者对“互联网+”全程管理服务使用意向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问卷中所列出的各项服务内容需求率均>75%。需求最高的5项内容依次为异常结果反馈与指导、病情反馈及复诊建议、在线查看检验检查结果、电子版健康教育资料、预约诊疗,需求率均>90%。3.模式正式构建结果: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三大组成要素为云平台、患者、医护管理团队,其中患者是模式的核心,云平台是模式运行的媒介,三者之间由患者终端、医护终端通过互联网与云平台的对接,构成闭环。模式以患者健康档案为基础,衔接患者诊前、诊中和诊后各环节,建立了筛查、分诊、治疗、随访和自我管理为一体的闭环服务。模式运行流程:患者由终端进行居家管理、症状监测和自我评估,云平台分析患者健康数据,评价患者健康状况,给出相应反馈,患者和管理团队及时处理,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进行循环往复的闭环管理。4.云平台设计研发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云平台设置患者终端和医护终端,包括移动应用程序、微信、网页平台三个管理渠道。患者端提供医患互动、健康咨询、自我管理支持、健康数据上传、获取检验检查报告和信息支持等服务。医护端支持互动、自动跟踪随访、远测监测和管理、健康干预等功能。【研究结论】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并形成了全程管理云平台框架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初步构想。通过专家会议法进行修订后,本研究正式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设计研发了全程管理云平台。为高效、便捷、智能化的炎症性肠病管理提供了发展方向,还可以为探索“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二、综合性学报应用结构式摘要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性学报应用结构式摘要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阶思维培养是21 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
1.1.2 高阶思维匮乏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
1.1.3 学习策略选择是影响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创新 |
2 研究综述 |
2.1 数学高阶思维的研究 |
2.1.1 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
2.1.2 数学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
2.1.3 数学高阶思维的测量 |
2.2 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 |
2.2.1 数学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
2.2.2 数学学习策略的测量 |
2.3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的关系研究 |
2.3.1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 |
2.3.2 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间的关系 |
2.4 研究假设 |
2.4.1 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假设 |
2.4.2 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路径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3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问卷的编制 |
3.1 问卷项目的编制 |
3.2 样本选取与调查过程 |
3.3 问卷的预研究结果分析 |
3.3.1 项目分析 |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4 问卷的正式确定及结果分析 |
3.4.1 结构效度分析 |
3.4.2 校标效度分析 |
3.4.3 信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现状 |
4.1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总体分布 |
4.2 初中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群体差异比较 |
4.2.1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2.2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2.3 不同民族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2.4 不同学校属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2.5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2.6 不同数学成绩排名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工具 |
5.2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2.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原理及分析步骤 |
5.2.2 结构模型假设 |
5.3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1 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2 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
5.4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效应分析 |
5.4.1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整体的影响效应 |
5.4.2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的影响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学生群体特征变量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
6.2 民族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3 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4 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讨论 |
7.2.1 数学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建构 |
7.2.2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现状概览 |
7.2.3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机制解析 |
8 研究建议与启示 |
8.1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 |
8.1.1 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 |
8.1.2 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 |
8.1.3 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
8.2 数学高阶思维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预测问卷 |
附录2:《数学高阶思维与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新高考的实施 |
1.1.4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教育实验法 |
1.5.5 访谈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UbD模式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目标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
4.1 UbD模式的特征 |
4.1.1 “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 |
4.1.2 “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大概念教学 |
4.1.3 注重区分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
4.1.4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4.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简述 |
4.3 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
4.3.1 系统性原则 |
4.3.2 科学性原则 |
4.3.3 可行性原则 |
4.3.4 目标、评估、教学一致原则 |
4.4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
4.4.1 教学设计程序的比较 |
4.4.2 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点的比较 |
4.4.3 教学资源的比较 |
4.4.4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比较 |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
4.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4.5.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
4.5.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助于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 |
5.1 设计内容的选定和分析 |
5.2 具体设计思路 |
5.2.1 确定预期结果 |
5.2.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5.2.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
5.3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 |
5.3.1 单元设计框架 |
5.3.2 课时设计 |
6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方法 |
6.1.4 研究工具 |
6.1.5 研究过程 |
6.2 研究的结果分析 |
6.2.1 实验班学生自评量表的分析 |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分析 |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7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对照班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4:学生自评量表 |
附录5:“认识有机化合物”测试卷 |
附录6: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7:调查问卷的解释总方差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附录8: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4)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术语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词块的计量文献分析 |
2.1.1 计量文献研究设计 |
2.1.2 计量文献研究发现 |
2.2 词块的提取标准 |
2.2.1 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
2.2.2 非毗邻式词块的提取标准 |
2.3 词块的分析框架 |
2.3.1 词块的结构形式分析框架 |
2.3.2 词块的语篇功能分析框架 |
2.3.3 词块的意义分析框架 |
2.4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
2.4.1 学科差异与学科分类 |
2.4.2 学科差异与词块研究 |
2.4.3 核心词块与典型词块 |
2.5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
2.5.1 期刊论文语类与语步分析 |
2.5.2 期刊论文语类与词块研究 |
2.5.3 期刊论文语步与词块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语料 |
3.2 语料标注 |
3.2.1 标注方案 |
3.2.2 标注过程 |
3.2.3 信度报告 |
3.3 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
3.3.1 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
3.3.2 非毗邻式词块的识别与提取 |
3.4 词块与语步—语阶的对应分析 |
3.4.1 对应分析方法 |
3.4.2 对应分析报告 |
3.5 词块的分析框架 |
3.5.1 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
3.5.2 非毗邻式词块的分析框架 |
3.6 词块的研究路径 |
3.6.1 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
3.6.2 非毗邻式词块的研究路径 |
3.7 本章小结 |
4 期刊论文引言的语步—语阶序列分析 |
4.1 语步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
4.1.1 语步的序列分析 |
4.1.2 语步的循环与套嵌 |
4.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
4.2.1 语阶的整体分布 |
4.2.2 语阶序列的学科差异化分析 |
4.3 引言语阶的具体分析 |
4.3.1 M1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
4.3.2 M2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
4.3.3 M3语步微观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毗邻式词块研究 |
5.1 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
5.2 毗邻式词块的结构形式 |
5.2.1 整体分布 |
5.2.2 名词类词块 |
5.2.3 介词类词块 |
5.2.4 动词类词块 |
5.2.5 句干类词块 |
5.2.6 连接词词块 |
5.3 毗邻式词块的语篇功能 |
5.3.1 整体分布 |
5.3.2 研究类词块 |
5.3.3 文本类词块 |
5.3.4 立场类词块 |
5.4 共用高频毗邻式词块 |
5.4.1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 |
5.4.2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学科分类研究 |
5.4.3 共用毗邻式词块的个案研究 |
5.5 毗邻式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
5.5.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
5.5.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
5.5.3 介绍本研究语步 |
5.6 本章小结 |
6 非毗邻式词块研究 |
6.1 非毗邻式词块的总体分布情况 |
6.1.1 种类与数量的分布 |
6.1.2 内部变异性 |
6.1.3 数量与变异的相关性 |
6.1.4 结构形式的分布 |
6.1.5 语篇功能的分布 |
6.2 共用高频非毗邻式词块 |
6.3 非毗邻词块在各语步的使用情况 |
6.3.1 确定研究领域语步 |
6.3.2 确立研究地位语步 |
6.3.3 介绍本研究语步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词块的学术英语教学辅助工具 |
7.1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
7.2 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介绍 |
7.3 基于词块的教学辅助工具开发 |
7.3.1 设计与开发 |
7.3.2 测试与反馈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启示 |
8.1 主要发现 |
8.2 研究贡献 |
8.3 研究启示 |
8.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语料库入选期刊 |
附录2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序列 |
附录3 期刊论文引言语阶序列 |
附录4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
附录5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毗邻式词块的结构与功能分布 |
附录6 期刊论文引言部分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
附录7 期刊论文引言语步非毗邻式词块的功能分布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5)酯类油热氧化机理及其抗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热氧化与金属催化对酯类润滑油结构及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1 酯类润滑油热氧化行为研究现状 |
1.2.2 金属催化对酯类润滑油氧化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润滑油抗氧剂的作用机理与发展现状 |
1.3.1 润滑油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
1.3.2 润滑油抗氧剂的发展现状 |
1.4 摩擦/氧化诱导润滑油结构变化的在线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DOA和TDTM基础油的热氧化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法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氧化起始温度与氧化诱导时间的测试 |
2.2.3 DOA和TDTM基础油烘箱氧化后的运动粘度测试 |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2.3 DOA和TDTM的PDSC氧化起始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 |
2.4 氧化对DOA和TDTM基础油运动粘度的影响 |
2.5 DOA和TDTM的自由体积分数与氧气扩散系数 |
2.6 DOA和TDTM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2.6.1 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 |
2.6.2 DOA和TDTM的热氧化机制分析 |
2.7 结论 |
第三章 铁催化对酯类润滑油热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Fe金属表面对TMPTO基础油热氧化行为的影响 |
3.3.1 运动粘度和总酸值 |
3.3.2 拉曼光谱分析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3.3.4 薄膜氧化状态下TMPTO的原位拉曼光谱分析 |
3.4 Fe金属表面对DOA、TDTM基础油热氧化行为的影响 |
3.4.1 运动粘度与总酸值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5 Fe催化条件下添加剂对酯类基础油热氧化性能的改进作用 |
3.5.1 运动粘度分析 |
3.5.2 红外光谱分析 |
3.5.3 拉曼光谱分析 |
3.6 结论 |
第四章 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硫基)-1,3,5-三嗪(THA)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THA抗氧剂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方法 |
4.3.1 制备方法 |
4.3.2 结构表征 |
4.3.3 性能测试方法 |
4.4 THA抗氧剂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
4.5 THA抗氧剂对TMPTO、DOA及TDTM酯类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6 THA抗氧剂对酯类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6.1 THA抗氧剂对DOA酯类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6.2 THA抗氧剂对TDTM酯类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7 THA抗氧剂与DNDA胺型抗氧剂、ZDDP抗磨剂的配伍性研究 |
4.7.1 THA与DNDA、ZDDP复配添加剂的抗氧化性能 |
4.7.2 THA与DNDA、ZDDP复配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
4.8 结论 |
第五章 间苯三酚三(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PTP)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PTP抗氧剂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方法 |
5.3.1 制备方法 |
5.3.2 结构表征 |
5.3.3 性能测试方法 |
5.4 PTP抗氧剂的热稳定性能 |
5.5 PTP抗氧剂对TMPTO、DOA及TDTM基础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5.6 PTP抗氧剂对TMPTO、DOA及TDTM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6.1 摩擦系数与磨损量分析 |
5.6.2 磨损表面粗糙度分析 |
5.6.3 磨损机制分析 |
5.6.4 摩擦试验后油样的红外光谱分析 |
5.7 结论 |
第六章 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在线红外光谱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与红外光谱仪联用测试系统的构建 |
6.2.3 测试步骤 |
6.3 MO、PAO及TMPTO润滑油高温摩擦的在线红外光谱分析 |
6.3.1 MO、PAO及TMPTO润滑油的在线红外光谱分析 |
6.3.2 润滑油结构变化与其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
6.3.3 DNDA抗氧剂对MO、PAO及TMPTO润滑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6.4 THA与PTP抗氧剂对TMPTO酯类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的作用 |
6.4.1 含THA与PTP的TMPTO酯类油的在线红外光谱分析 |
6.4.2 THA与PTP抗氧剂对TMPTO酯类油高温润滑性能的影响 |
6.5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中文详细摘要 |
(6)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课程教材 |
2.教材管理 |
(四)文献综述 |
1.“高校教材管理”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
2.已有研究的分类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设计实施 |
(一)调查框架 |
(二)调查工具 |
1.问卷部分 |
2.访谈部分 |
(三)调查对象 |
1.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 |
2.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试测问卷) |
3.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正式问卷) |
(四)调查伦理 |
二、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教材管理总体情况 |
(二)教材选择情况 |
1.教材选择权 |
2.教学适用水平 |
3.不同语言教材的选择 |
4.不同载体教材的选择 |
(三)教材开发情况 |
1.教材更新速度 |
2.自编教材的质量 |
3.自编教材使用率 |
4.自编教材政策宣传 |
(四)教材使用情况 |
1.本科教学是否需要教材 |
2.教师教材使用方式 |
3.教材内容与课时量 |
(五)教材评价情况 |
三、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特点与问题 |
(一)Z大学教材管理的突出特点 |
1.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 |
2.教材选用程序规范 |
3.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 |
4.教材使用方式灵活 |
(二)教材管理的问题所在 |
1.教材选用质量参差不齐 |
2.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 |
3.“新高考”突显教材遴选难度 |
4.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
5.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
四、优化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对策思考 |
(一)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 |
1.选用高水准优质教材 |
2.建立反馈机制淘汰劣质教材 |
3.提高教材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 |
(二)强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
1.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环境 |
2.创建支持新形态教材的教学模式 |
3.构建新形态教材立体化发展模式 |
(三)鼓励教师编写教材讲义 |
(四)优化教材评价激励机制 |
1.教材评价机制的构建 |
2.教材激励机制的构建 |
(五)有效提升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
1.教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
2.完善教材管理信息化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1: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2: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管理人员) |
附录4: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专任教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的立法现状 |
1.2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价值 |
1.3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涵义 |
1.4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评述 |
1.4.1 国内研究评述 |
1.4.2 国外研究评述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
2.1 司法社会调查方法论 |
2.1.1 实证主义方法论 |
2.1.2 人文主义方法论 |
2.2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中的定量方法 |
2.2.1 定量方法中的调查研究 |
2.2.2 定量方法中的文献研究 |
2.3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中的定性方法 |
2.4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中的评估方法 |
2.5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
3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国内发展 |
3.1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地方实践 |
3.1.1 上海市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发展 |
3.1.2 北京市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发展 |
3.2 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发展分析 |
3.2.1 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发展状况 |
3.2.2 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
4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域外考察 |
4.1 美国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4.2 德国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4.3 日本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4.4 域外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
5 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在不同刑事诉讼阶段的应用 |
5.1 不同刑事诉讼阶段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指导原则 |
5.2 侦查阶段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2.1 侦查阶段司法社会调查的作用 |
5.2.2 侦查阶段应采取的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2.3 侦查阶段的司法社会调查评估方法 |
5.3 审查起诉阶段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调查方法 |
5.3.1 审查起诉阶段司法社会调查的作用 |
5.3.2 审查起诉阶段应采取的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3.3 审查起诉阶段的司法社会调查评估方法 |
5.4 审判阶段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4.1 审判阶段司法社会调查的作用 |
5.4.2 审判阶段应采取的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4.3 审判阶段的司法社会调查评估方法 |
5.5 矫正阶段的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5.1 矫正阶段司法社会调查的作用 |
5.5.2 矫正阶段应采取的司法社会调查方法 |
5.5.3 矫正阶段的司法社会调查评估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四、专家论证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学术会议 |
致谢 |
(9)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相关概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文献回顾 |
2.2.2 半结构式访谈 |
2.2.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检索 |
2.3.2 半结构式访谈方法 |
2.3.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原则 |
2.6 技术线图 |
3 结果 |
3.1 文献回顾情况 |
3.2 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
3.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情况 |
4 讨论 |
4.1 纳入文献分析 |
4.2 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开展现状及提高策略 |
4.3 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
4.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COPD健康教育方案的文献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IBD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医疗资源的公共卫生问题 |
1.1.2 IBD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
1.1.3 IBD管理是改善患者疾病转归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
1.1.4 “互联网+”慢病管理是顺应我国医疗服务创新发展的趋势 |
1.1.5 构建适宜我国IBD患者的“互联网+”全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在IBD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1.2.2 “互联网+”IBD患者管理效果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理论依据 |
1.6.1 慢性病保健模型 |
1.6.2 技术接受模型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初步探究 |
2.1 “互联网+”IBD患者管理相关的文献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服务提供者对构建基于云平台IBD患者全程管理模式认知与态度的半结构式访谈 |
2.2.1 对象与方法 |
2.2.2 访谈结果 |
2.2.3 讨论 |
2.3 IBD患者对“互联网+”全程管理服务的认知与需求现状调查 |
2.3.1 对象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4 基于云平台IBD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初步拟定 |
2.4.1 基于云平台IBD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初稿 |
2.4.2 主要服务内容的初步拟定 |
2.4.3 IBD患者全程管理云平台功能模块的初步设计 |
第三章 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修订与正式构建 |
3.1 专家会议法在基于云平台IBD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修订中的应用 |
3.1.1 对象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2 基于云平台IBD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正式构建 |
3.2.1 模式的结构及运行机制 |
3.2.2 模式的运行流程 |
3.2.3 IBD患者全程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研发 |
3.2.4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研究的创新点 |
4.3 研究的局限性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文献综述 “互联网+”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综合性学报应用结构式摘要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影响的研究[D]. 顾荻.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D]. 林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D]. 谭灵芝. 西南大学, 2021(01)
- [4]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D]. 李雪. 浙江大学, 2020(08)
- [5]酯类油热氧化机理及其抗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金永亮.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
- [6]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D]. 武姗姗.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D]. 高梦丽.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9]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D]. 张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云平台炎症性肠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D]. 杨洁凤. 南京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