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本编程在Windows域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新[1](2021)在《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传统建筑控制系统的结构缺陷使得系统难以灵活应对多样且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直至“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被提出,我国实现全局优化的“智能建筑”仍然不足7%。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利用生物集群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共同协作的特性,为传统建筑控制系统调整成本高、升级拓展困难的普遍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首先对群智能建筑技术及相关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分析其理论依据和系统架构,针对因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已经部署在建筑中的传统机电设备无法接入群智能控制系统计算网络平台的问题,提出使用嵌入式网关来让非面向群智能控制系统的设备获得连接计算网络平台的接口的解决方案;然后依据网关在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架构中的位置,结合其职能分析网关的软硬件功能需求;再根据其硬件需求使用ARM内核的微控制器开发网关的硬件系统,设计通信电路使其具备和CPN及支持RS-485协议的设备通信的接口,并依据该硬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程序及其配套的上位机软件,方便修改网关的运行参数来匹配各式现场设备、筛选有效的交互数据。在论文最后,通过搭建测试平台,使用网关将各种传感器及控制器直接接入计算网络,为空间单元环境参数调节提供数据支持,数据交互测试验证了网关的协议转换功能和上位机软件的配置功能,并结合模拟器测试网关作为群智能建筑系统云-端之间的桥梁功能;通过丢包率测试和时延测试评估网关的通信指标;将网关与通用的工业控制器相结合,开发出能满足大多数建筑中机电设备的控制点位数量需求的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一系列的应用和测试,验证了网关在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测试和应用的结果证明了以边缘网关为枢纽,连接传统末端设备和群智能云端来解决数据交互问题的可行性,为群智能控制系统在已完工建筑中的部署提供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通用解决方案。
杨一帆[2](2021)在《多传感器结合的自动泊车感知和路径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驾驶员被泊车难所困扰。智能汽车中的自动泊车功能,逐渐受到了驾驶员的关注。目前,使用摄像头识别车位的算法在环境信息简单、亮度适中的情况下能探测到车位。如果车位附近有其它复杂形状或与车位线颜色接近的物体,很可能无法探测到车位。现有的自动泊车路径规划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在规划路径时没有关注汽车原地转向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深度学习和Open CV结合的车位探测方法,增强了自动泊车感知模块抵抗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更加精确地找到车位角点的距离坐标位置。通过缓和曲线、多项式撒点法解决了自动泊车路径规划中的原地转向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集全景俯视图像。安装在汽车上的四个鱼眼摄像头采集原始图像,使用多项式模型和双线性插值校正鱼眼摄像头的畸变。使用灰度世界法平衡四个图像的亮度。通过求解透视变换矩阵将斜视图像转换成俯视图像。使用等比例拼接和加权融合方法得到全景俯视图像。在俯视图像中,把像素坐标转换到实际平面上的距离坐标。(2)识别平行车位和垂直车位。使用实验车拍摄的车位图像、论文数据集、手机摄像头拍摄的车位图像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识别车位的大致位置。通过灰度化、图像滤波、形态学开运算提取出车位图像的背景、再去除背景、二值化处理后得到车位线。使用多项式拟合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车位线并找到车位的角点。再把车位图像上的像素坐标转换成全景俯视图像中相对自车的距离坐标。(3)超声波雷达探测障碍物。以飞思卡尔单片机开发板为基础,外接超声波雷达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补偿声速。超声波雷达通过高电平的持续时间和补偿后的声速得到障碍物的距离。使用串口传送温度和距离信息。(4)传感器结合探测车位。鱼眼摄像头探测车位线并确定车位的角点坐标,同时超声波雷达探测车位内部是否有障碍物。超声波雷达探测障碍物到汽车侧面的垂直距离,并和鱼眼摄像头结合探测障碍物到车位后边线的距离。(5)设计自动泊车的路径。将车位角点的距离坐标输入到路径规划模块并选取合适的角点为泊车坐标系的原点。在车辆低速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缓和曲线和多项式撒点等方法在MATLAB中设计了垂直车位、平行车位的泊车路径。
高智宇[3](2020)在《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财政预算。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鼓励和支持各大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十九大以后,教育部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疫情期间,全国的学生都在线上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疫情后,虚拟仿真教学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为了更好的将林业类学校特点与教学结合,让学生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本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弥补了传统微电网实验的设备数量有限、管理现场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和安全性不保证的缺陷。此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与真实实验场景完全相同的虚拟教学环境。这对于学生认识微电网知识和提高实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完成了以下工作:(1)本文阐述了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总体框架,介绍了Unity3D和3ds Max等开发软件。重点阐述了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总体方案设计。(2)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场景和模型进行搭建。在3ds Max中建立风机、太阳能电池板和林区微环境监测站的模型并进行优化。在Unity3D中建立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场景,包括地形地貌,树木植被,山地纹理等,并加入一些特效。(3)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视景部分进行设计。根据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功能和技术需求对视景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机的随动、UI界面、多视角切换技术和相机跟随模块。对风力发电机的各个部件按照仿真需要进行父子关系的处理,实现风力发电机的随动教学。(4)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进行测试。测试了风力发电机拆分和组合功能虚拟教学,风力发电机的运动仿真教学。通过改变风速可以得到风力发电机的不同发电功率,然后根据最佳叶尖速比法与三点比较法相结合的算法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虚拟仿真教学。在光伏发电虚拟实验中,根据一天中早、中、晚的不同光照强度,将发出的电量提供给林区微环境监测站和防火了望塔使用。从而能够得到一天中三个不同时刻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与负载的供需关系。
王景旭[4](2020)在《CS催化剂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国内外的化工生产领域中,CS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物形态好、细粉少等特点。因此,该催化剂在各种PP装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CS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工艺流程、洗涤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且要求设备众多,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以及反应物料的投送均需严格控制。因此,为了保证现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设计一种针对CS催化剂生产工艺过程的自动监控系统。本文介绍了CS催化剂的合成工艺、洗涤工艺等流程,结合生产过程的实际需求与控制要求,采用了基于PLC与组态王的控制系统方案。硬件结构上,选择常用的S7-300型PLC作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设计了硬件接线图、搭建硬件结构。软件设计上,采用STEP7软件编写下位机控制程序,实现了合成釜与洗涤釜的进料批量控制、冷却降温、恒定保温、曲线升温等流程控制,通过对现场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从而实现了现场生产流程的变量监测、设备调控以及报警等功能。本系统的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选择使用组态王软件来设计,监测实际的生产过程,设计了反应釜、洗涤釜的流程监控画面、报警画面以及数据报表等,采用MPI通讯方式实现上位机与PLC之间的数据传输。经调试表明,本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能够稳定运行,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现了CS催化剂生产的自动控制。
王卓[5](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轮机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轮机模拟器也日渐成熟并逐渐衍生出许多新的需求,其中互联网多人协作功能与程序运行稳定性及流畅度是需求重点。本文以上述需求作为课题重点,以现有的大连海事大学分布式轮机模拟器作为开发基础,开发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全新仿真实验平台:轮机虚拟实验室。首先综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及其在轮机模拟器领域的发展现状,根据轮机模拟器中硬件端的特点,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其次,阐述了搭建软件框架过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并基于发布-订阅机制为轮机虚拟实验室三维端设计了可扩展的软件框架,利用Unity3D引擎及一些辅助工具对虚拟实验室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开发。研究并分析状态同步与帧同步两种网络同步模型,最终基于帧同步网络模型设计了基本的多人协作框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操作回放功能,并做到了操作记录的持久化保存。最后,针对项目中出现的性能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批处理、自定义遮挡剔除等优化方案进行优化,使项目的运行达到一个平稳流畅的状态。相较于传统的轮机模拟器,轮机虚拟实验室的多人协作能够做到不受地域限制,并提供不输于局域网协作模式的反馈体验,解决了传统轮机模拟器只能在本地协作的缺陷。操作回放功能可精确还原操作过程,准确定位培训者操作的不足之处。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及流畅度大大提升,提升了培训者的学习效率。
黄英楠[6](2019)在《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现如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自动测试技术向新的方向发展。由于传统的自动测试系统受制于测试环境、空间等因素的阻碍,开发的自动测试系统可能满足不了复杂度比较高的测试需求。自动测试系统需要向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当今自动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教研室现有自动测试系统,深入研究中间件技术,开发出一种可以跨平台的自动测试的中间件,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分布式测试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在本系统中,中间件作为一种软件或者服务,为上层的测试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接口,并且屏蔽了底层对硬件仪器的操作。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中间件的自动测试系统远程过程调用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中间件的分别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分布式测试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具体实现内容如下。1、基于现有的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框架和硬件,结合中间件技术和相关软件开发技术,设计出基于中间件的自动测试系统框架,实现了分布式测试系统,并实现了自动测试系统客户端程序的跨平台。2、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远程调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采用开源gRPC框架,并结合现有的自动测试系统的仪器模块,实现了基于远程过程调用的仪器控制模块。3、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自动测试系统上层软件可以通过中间件数据管理模块来访问数据库,并对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保存、查询。4、将中间件应用在某ATS中完成自检功能,主要完成了对系统中模块的自检,在测试自检软件界面展示,此模块作为中间件的应用实现,自检软件的正常运行证明了中间件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
谭少华[7](2018)在《Java Web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开发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实际上是时间成本。当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节约软件研发的时间成本,是各软件企业研究的主要重要内容。当前市面上的快速开发平台存在体积庞大、设计复杂、维护困难、费用昂贵等问题,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快速,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并不能为开发者节约太多的成本,并且当前的快速开发平台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代码编写环节,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上的效率的提升。本文从如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角度出发,以Java Web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为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在保障软件质量的前提下节约软件开发的时间成本。通过分析归纳软件开发中的常见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消耗,以快速高效、简洁轻量、灵活方便为设计理念,从多个渠道为开发者节约时间。在开发之前,开发方需要进行需求调查管理和基础代码的开发,本平台设计了需求管理子系统,为开发方和需求方搭建了沟通的渠道;设计了基础框架系统,使开发者可以快速的开始业务模块的开发。在开发前期,数据库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本平台设计了数据库管理工具,能够提升数据库设计的效率,使数据库管理更加灵活方便,还能在后续的程序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开发过程中,本平台设计了代码生成子系统,能快速生成各种常用的代码,并能直接创建到目标路径,避免复制粘贴代码浪费时间;设计了数据输入输出子系统,能为开发者在开发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时节约大量时间;设计了文档管理子系统,帮助开发者对文档统一规范的管理;设计了安全防范子系统,使系统的安全防范更科学、更简洁、更方便;设计了业务模块管理子系统,使功能模块管理更清晰。在开发后期,设计了服务端的快速安装脚本,方便开发者将程序快速的部署到服务器上,节约了大量时间。本平台在追求快速的同时,还追求简洁轻量,在客户端、服务端都使用了非常简洁的设计,尽可能少的使用第三方工具。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使系统运行非常流畅;二是使代码维护变得非常容易;三是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降低了平台的使用难度;四是使平台易于扩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低。
何江[8](2017)在《基于树莓派的智能云灌溉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世界的灌溉技术正朝着精确、高效、节省人力的方向发展,采用智能化的节水灌溉设备,也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水资源危机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的灌溉方法主要还是以地面灌溉为主,该灌溉方法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化的节水灌溉设备。为了提高精细化种植的用水效率,实现灌溉智能化,本项目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Raspberry Pi II(树莓派II)的智能云灌溉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Raspberry Pi II和土壤湿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直流电机泵组及其驱动电路和AD数模转换模块等,组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稳定性强的智能灌溉硬件系统。(2)利用Python语言编写控制程序和Web应用程序,并且搭建好数据库,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控制本设备,查看相关数据,从而将本设备变成“云”平台。(3)编写一套模糊算法控制程序,该算法采用带修正因子的二维模糊控制器,输入量为土壤湿度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值,输出量为直流电机的PWM值。模糊控制表为在线自动生成,能够根据不同的修正因子自动生成不同的控制表。(4)设备制作完成后,对本设备进行各方面的试验,检验是否满足设计需求和目标。本系统集合了当前比较先进的物联网硬件和软件技术,能够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湿度的等信息,并且存储在自身的数据库中,系统自身的模糊运算控制器能够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出合适的灌水量,从而达到智能化灌溉的目的。
楚绍华[9](2017)在《涂装工艺参数智能调控系统设计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涂装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产品防锈、防蚀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重要的一员,涂层质量(光泽、颜色、鲜映性、光滑度等)的优劣已经是人们对汽车质量重要评判标准。另外良好的涂装处理还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的耐腐蚀性并延长使用寿命。目前汽车驾驶室涂装工艺参数由人工操作控制,严重滞后于槽液化验结果,加料精细度低,槽液参数波动性大,影响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本文以工业过程控制技术为理论基础,对驾驶室涂装工艺参数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旨在设计一套智能调控方案,解决目前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造成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智能调控有效的减少参数控制对人员的依赖程度,减少员工操作强度,降低涂装生产过程成本。(2)从现场管路和液位识别等入手,设计药剂自动添加控制结构,实现现场加料设备接入PLC控制系统,代替人工手动操作。(3)建立稳定的数据通讯结构,实现现场PLC与OPC服务器的链接及上位机组态软件与OPC的链接。(4)开发上位机监控程序,通过OPC服务器作为中转,与现场PLC进行控制,实现数据的智能运算、存储、调控、分析等功能。
刘纪达[10](2017)在《机场机房节能温控实验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多数机场机房中所使用的温度控制系统是基于空气压缩机的温控系统,能耗较高。合作的北工大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对流原理而设计的热交换系统。这种热交换系统在保证温度控制效果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了温度控制的能耗,同时提高了环境的密闭性,较好地满足了机场机房对于温控系统的要求。本论文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机房温控为研究对象,以热交换系统为基础,设计了一套节能温控实验系统,用于对机场机房进行节能温度控制,记录热交换系统的运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热交换系统打下基础。本论文首先对各个硬件模块进行了设计,包括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传感器以及控制器等的选型,完成了硬件电气图纸设计。其次,利用STEP7中进行了相对应的S7-200PLC程序设计。在完成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后,在力控组态软件中完成了监控系统,包括运行状态显示、数据报表和温控系统自动运行等功能。在实现了系统自动运行的功能之后,进一步结合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设计出了模糊PID控制器,利用MATLAB对两种温度控制方式进行了仿真并验证了后者的优越性后,将模糊PID控制器与节能温控实验系统相结合。目前,该系统已经在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机房内投入使用,在稳定运行的状态下达到了使用要求。本论文的研究对节能温控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脚本编程在Windows域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脚本编程在Windows域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群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简介 |
1.3.1 CPN性能参数 |
1.3.2 信息集模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网关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群智能网关的需求分析 |
2.2.1 硬件需求分析 |
2.2.2 软件需求分析 |
2.3 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群智能网关硬件系统开发 |
3.1 引言 |
3.2 系统硬件架构 |
3.3 嵌入式微控制器 |
3.3.1 微控制器选型 |
3.3.2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4 通信电路设计 |
3.4.1 WiFi通信电路设计 |
3.4.2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
3.4.3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
3.5 电源电路设计 |
3.6 PCB板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网关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通信协议及报文结构 |
4.2.1 CPN与网关间的通信协议 |
4.2.2 采集模块的Modbus-RTU协议 |
4.2.3 上位机软件与网关之间的通信协议 |
4.3 嵌入式程序开发 |
4.3.1 网关与CPN之间的通信程序 |
4.3.2 网关与配置软件之间的通信程序 |
4.3.3 数据采集程序 |
4.4 上位机配置软件开发 |
4.4.1 .NET开发平台 |
4.4.2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架构 |
4.4.3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网关功能测试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网关功能性测试 |
5.2.1 配置软件功能测试 |
5.2.2 网关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5.2.3 网关主动数据采集测试 |
5.2.4 网关的被动采集功能测试 |
5.3 网关与CPN通信性能测试 |
5.4 网关在群智能项目中的应用 |
5.4.1 网关在传统控制器中的应用 |
5.4.2 群智能通用控制器功能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多传感器结合的自动泊车感知和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采集二维全景俯视图像 |
2.1 摄像头中的坐标系 |
2.2 标定鱼眼摄像头 |
2.3 校正鱼眼摄像头的畸变 |
2.4 平衡亮度 |
2.5 变换视角 |
2.6 俯视图像测距 |
2.7 拼接图像与融合重叠区域 |
2.8 本章小结 |
3 识别车位 |
3.1 采集图像样本 |
3.2 模型训练结果 |
3.3 精确定位车位的角点坐标 |
3.3.1 开源计算机视觉库 |
3.3.2 预处理车位图像 |
3.3.3 多项式拟合车位线 |
3.3.4 其它场景的探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波雷达探测障碍物 |
4.1 超声波雷达简介 |
4.2 超声波雷达的测距原理 |
4.3 选择主控芯片和电路板 |
4.4 温度传感器 |
4.5 超声波雷达测距 |
4.5.1 超声波雷达测距方法 |
4.5.2 超声波雷达测距实验 |
4.6 串口通信 |
4.7 本章小结 |
5 鱼眼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结合探测车位 |
5.1 探测车位的流程 |
5.2 多传感器结合探测车位 |
5.2.1 车位内部有平面障碍物 |
5.2.2 车位内部有圆柱障碍物 |
5.2.3 车位内部没有障碍物 |
5.3 本章小结 |
6 自动泊车路径规划 |
6.1 车辆低速运动学模型 |
6.2 缓和曲线 |
6.3 平行车位泊车路径规划 |
6.4 垂直车位泊车路径规划 |
6.4.1 C字型泊车 |
6.4.2 交叉型泊车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概述 |
1.2.1 微电网概述 |
1.2.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组织架构 |
2 总体方案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 |
2.1 系统开发软件介绍 |
2.1.1 开发软件分析比较 |
2.1.2 Unity3D软件介绍 |
2.1.3 3dsMax软件介绍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总体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建模及场景搭建 |
3.1 虚拟场景搭建分析 |
3.1.1 建模类别 |
3.1.2 建模规范技巧 |
3.1.3 建模流程 |
3.2 虚拟场景搭建 |
3.2.1 创建地貌地形 |
3.2.2 创建植被模型 |
3.2.3 创建天空盒子 |
3.3 模型的建立 |
3.3.1 风力发电机模型和太阳能电池板模型建立 |
3.3.2 负载模型建立 |
3.3.3 模型渲染 |
3.4 场景集成 |
3.4.1 模型集成 |
3.4.2 光照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4 视景系统 |
4.1 视景系统基本概念 |
4.2 风力发电机随动模块 |
4.2.1 旋转部分设置 |
4.2.2 旋转坐标轴设计 |
4.2.3 脚本设计 |
4.3 UI设计 |
4.4 视觉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多视角切换模块 |
4.4.2 相机跟随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案例测试 |
5.1 实验案例分析 |
5.2 风力发电机虚拟拆装仿真教学 |
5.3 风力发电机运行仿真教学 |
5.4 风力发电机的最大功率跟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
5.4.1 功率影响因素 |
5.4.2 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
5.4.3 实验步骤及软件测试结果 |
5.5 光伏发电利用效率测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
5.5.1 功率影响因素 |
5.5.2 光伏发电负载利用效率测量原理 |
5.5.3 实验步骤及软件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CS催化剂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相关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2 课题研究领域分析 |
1.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 控制系统简介 |
1.2.1 控制系统的介绍 |
1.2.2 控制系统的选择与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工艺简介 |
2.1.1 合成工艺 |
2.1.2 洗涤工艺 |
2.2 PLC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
2.2.1 PLC的基本概念 |
2.2.2 PLC的特点 |
2.2.3 PLC的工作原理 |
2.2.4 PLC的基本结构 |
2.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选型 |
3.2 下位机的硬件组态 |
3.3 设计硬件接线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1 STEP7软件介绍 |
4.1.1 编程环境介绍 |
4.1.2 编程步骤 |
4.1.3 合成釜与洗涤釜的程序设计 |
4.2 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程序 |
4.2.1 模拟量输入处理功能块 |
4.2.2 模拟量输出处理功能块 |
4.3 合成釜流程控制 |
4.3.1 PID控制模块设计 |
4.3.2 工艺流程切换程序设计 |
4.3.3 进料批量控制程序设计 |
4.3.4 降温控制程序设计 |
4.3.5 曲线升温控制程序设计 |
4.4 洗涤釜流程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 组态软件简介 |
5.1.1 组态概念简介 |
5.1.2 组态软件的比较与选择 |
5.2 组态王功能及开发流程 |
5.2.1 组态王的主要功能介绍 |
5.2.2 组态王的开发流程 |
5.3 系统的监控画面设计 |
5.3.1 上位机界面设计要求 |
5.3.2 组态王与下位机通讯 |
5.3.3 设备定义以及建立数据词典 |
5.3.4 合成主釜画面设计 |
5.3.5 洗涤釜监控画面设计 |
5.3.6 报警画面 |
5.3.7 历史曲线画面 |
5.3.8 数据报表画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6.1 程序调试 |
6.1.1 上位机组态模拟调试 |
6.1.2 下位机程序模拟调试 |
6.2 现场安装调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互联网的轮机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3.1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
1.3.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虚拟现实技术在轮机模拟器上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虚拟实验室系统概述与需求分析 |
2.1 虚拟实验室系统概述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
2.3 开发环境 |
3 客户端架构与功能模块的设计 |
3.1 客户端架构设计 |
3.1.1 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 |
3.1.2 满足非功能需求的设计 |
3.1.3 基于事件发布-订阅模型的软件框架设计 |
3.2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
3.2.1 角色控制器与有限状态机 |
3.2.2 交互模块 |
3.2.3 数据管理模块 |
4 互联网多人协作模块的设计 |
4.1 网络同步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
4.1.1 状态同步 |
4.1.2 帧同步 |
4.1.3 网络同步模型的选择 |
4.2 帧同步网络架构的设计 |
4.2.1 乐观帧锁定算法 |
4.2.2 帧同步网络模型框架搭建 |
4.3 技术要点 |
4.3.1 操作信息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
4.3.2 选择低延迟的UDP网络协议 |
4.4 操作回放功能的实现 |
4.4.1 操作记录存储与读取 |
4.4.2 操作回放功能与加速播放 |
5 虚拟实验室的性能优化 |
5.1 利用Unity Profiler进行性能分析 |
5.2 渲染优化 |
5.2.1 通过批处理技术减少Draw Call |
5.2.2 基于角色位置状态迁移的自定义遮挡剔除 |
5.3 脚本GC优化 |
5.3.1 基于角色位置迁移的交互点更新优化策略 |
6 虚拟实验室的功能与性能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功能与性能测试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son支持字典发送代码 |
附录B 人物状态机代码 |
附录C 移动操作封装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整体设计 |
2.1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
2.2 自动测试系统整体架构 |
2.3 中间件软件需求分析 |
2.4 中间件总体设计 |
2.4.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
2.4.2 远程过程调用模块方案设计 |
2.4.3 数据管理模块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RPC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gRPC安装和部署 |
3.2 中间件的RPC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仪器驱动函数的调用流程 |
3.2.2 RPC服务的定义 |
3.2.3 RPC服务的服务端实现 |
3.2.4 RPC服务的客户端实现 |
3.3 基于RPC的自动测试系统仪器控制模块的实现 |
3.3.1 自动测试系统服务端主程序设计 |
3.3.2 自动测试系统客户端主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测试系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环境准备工作 |
4.2 数据管理模块结构设计 |
4.2.1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4.2.2 数据管理模块物理结构设计 |
4.3 数据管理模块操作函数接口设计 |
4.3.1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接口 |
4.3.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流程 |
4.3.3 数据库的多线程及异常处理 |
4.4 数据管理模块在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交互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件在某ATS自检功能中的应用 |
5.0 需求分析 |
5.1 测试模块介绍 |
5.2 软件方案设计 |
5.3 自检软件客户端实现 |
5.3.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2 测试数据的报表导出功能 |
5.3.3 自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4 自检软件客户端执行流程 |
5.4 自检软件服务端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验证 |
6.1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远程过程调用模块功能验证 |
6.1.1 RPC通信功能验证 |
6.1.2 自动测试系统RPC模块验证 |
6.2 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的数据管理模块功能验证 |
6.2.1 数据库环境配置验证 |
6.2.2 数据表的验证 |
6.3 自动测试系统自检功能验证 |
6.3.1 用户登录模块验证 |
6.3.2 仪器自检验证 |
6.3.3 导出报表功能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Java Web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快速开发平台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平台相关理论 |
2.1 JavaWeb应用程序 |
2.2 管理信息系统 |
2.3 快速开发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台的需求与总体设计 |
3.1 平台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2 平台运行环境 |
3.3 平台总体框图 |
3.4 平台系统结构图 |
3.5 平台开发流程分析 |
3.6 平台的开发目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超轻量级设计 |
4.1.1 超轻量级的客户端 |
4.1.2 超轻量级的服务端 |
4.2 基础框架设计 |
4.3 数据库管理工具设计 |
4.3.1 数据库管理工具现状分析 |
4.3.2 数据库管理工具设计 |
4.3.3 数据库设计规范 |
4.3.4 快速的设计数据库 |
4.3.5 数据库反向工程 |
4.3.6 数据库迁移 |
4.3.7 相似数据库对比 |
4.4 代码生成子系统设计 |
4.4.1 代码模板定义 |
4.4.2 数据列表页设计与代码生成 |
4.4.3 数据属性页设计与代码生成 |
4.4.4 实体类代码设计与代码生成 |
4.4.5 控制器类代码设计与代码生成 |
4.4.6 业务逻辑类代码设计与代码生成 |
4.5 安全防范子系统设计 |
4.6 数据输入输出子系统设计 |
4.6.1 数据导入设计 |
4.6.2 数据导出设计 |
4.7 需求管理子系统设计 |
4.8 文档管理子系统设计 |
4.9 业务模块管理子系统设计 |
4.10 移动端接口子系统设计 |
4.11 服务端快速安装包设计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的试验与测试 |
5.1 试验与测试环境 |
5.2 测试工具 |
5.3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3.1 平台功能测试 |
5.3.2 平台功能测试结果 |
5.3.3 平台兼容性测试 |
5.3.4 平台安全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核心源代码 |
(8)基于树莓派的智能云灌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标、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智能灌溉设备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云灌溉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硬件的整体设计 |
2.1.1 微控制器的选型 |
2.2 树莓派II |
2.2.1 树莓派II系统的安装 |
2.2.2 树莓派II的使用 |
2.3 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数模转换模块 |
2.4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与数模转换模块 |
2.5 浇灌系统 |
2.5.1 直流电机泵 |
2.5.2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云灌溉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 |
3.1 软件的整体设计方案 |
3.1.1 Python简介 |
3.1.2 Flask简介 |
3.1.3 My SQL简介 |
3.2 控制程序的具体编程实现 |
3.2.1 I2C设备的开启与载入 |
3.2.2 土壤湿度模块程序 |
3.2.3 空气温湿度模块程序 |
3.2.4 直流电机泵模块程序 |
3.3 控制程序的封装 |
3.3.1 土壤湿度读取模块程序 |
3.3.2 空气温湿度模块程序 |
3.3.3 直流电机模块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云灌溉系统的算法程序设计 |
4.1 本系统控制算法的整体设计 |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4.2.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4.2.3 选择控制量和被控制量的词集 |
4.2.4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4.2.5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4.2.6 确定模糊变量的赋值表 |
4.2.7 带修正因子的模糊控制器 |
4.2.8 精确量的模糊化 |
4.3 模糊控制器的实现 |
4.4 计算PWM值 |
4.5 计算权重系数 |
4.5.1 层次分析法(AHP) |
4.5.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5.3 构造判断(对比)矩阵 |
4.5.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云灌溉系统的Web程序设计 |
5.1 Web程序的整体设计 |
5.1.1 应用Flask框架 |
5.1.2 HTML5简介 |
5.1.3 Java Script简介 |
5.1.4 j Query简介 |
5.1.5 AJAX简介 |
5.2 前端界面设计 |
5.2.1 添加css |
5.2.2 引用js文件 |
5.2.3 添加打印功能按钮 |
5.2.4 添加显示当前空气温湿度功能 |
5.2.5 添加泵的控制功能 |
5.2.6 添加手动控制功能 |
5.3 服务端程序 |
5.3.1 导入模块 |
5.3.2 连接数据库 |
5.3.3 登录控制界面 |
5.3.4 空气温湿度后台程序 |
5.3.5 直流电机正反转后台程序 |
5.3.6 直流电机调速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 |
6.1 试验方案的总体设计 |
6.2 模糊控制器的试验 |
6.3 系统服务器运行的试验 |
6.3.1 功能性测试 |
6.3.2 关于Web压力测试 |
6.3.3 本系统的Web压力测试 |
6.4 种植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涂装工艺参数智能调控系统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驾驶室底漆电泳涂装简述 |
1.1.2 工艺参数简述 |
1.1.3 脱脂工序槽液参数调整药剂简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原有参数控制方法简述 |
1.4.2 新调控系统设计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调控系统设计概述 |
2.1 PLC控制系统 |
2.1.1 控制结构硬件组成 |
2.1.2 PLC控制程序结构 |
2.2 数据通讯的实现 |
2.2.1 主从站之间通讯 |
2.2.2 主站与OPC服务器通讯 |
2.2.3 OPC服务器与组态软件通讯 |
2.2.4 组态软件与后台数据库通讯 |
2.3 OPC服务器设计 |
2.4 上位机控制系统开发设计 |
2.5 Web模式部署设计 |
2.6 调控系统结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实施工具介绍 |
3.1 西门子300系列PLC概述 |
3.1.1 特点简介 |
3.1.2 功能架构 |
3.1.3 编程模式介绍 |
3.1.4 通讯模式介绍 |
3.2 OPC通讯方式概述 |
3.2.1 OPC标准介绍 |
3.2.2 KEPServerEX简介 |
3.2.3 KEPServerEX安装注意事项 |
3.3 上位机开发平台 |
3.3.1 组态软件简介 |
3.3.2 西门子组态软件WinCC概述 |
3.3.3 WinCC的功能架构 |
3.3.4 Web模式简介 |
3.3.5 安装WinCC V7.0SP3注意事项 |
3.4 客户端WebNavigator client的启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系统开发结构说明 |
4.1 使用OPC服务器建立与现场PLC的通讯 |
4.1.1 通讯协议的选择安装 |
4.1.2 通讯通道的建立 |
4.1.3 通讯设备的建立 |
4.1.4 OPC服务器控制信号采集地址规范 |
4.1.5 通讯控制参数的设置说明 |
4.2 使用组态软件WinCC开发人机界面 |
4.2.1 项目管理器使用 |
4.2.2 变量管理器的使用 |
4.2.3 图形编辑器的使用 |
4.2.4 变量记录编辑器的使用 |
4.2.5 组态软件脚本功能 |
4.2.6 C脚本使用 |
4.2.7 VBS脚本使用 |
4.2.8 报警记录功能的使用 |
4.3 Web开发部署与接收 |
4.3.1 Web服务结构说明 |
4.3.2 Web服务端部署操作 |
4.3.3 客户机接收操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参数智能控制系统 |
5.1 现场控制结构搭建 |
5.1.1 设计管路结构 |
5.1.2 搭建远程IO从站控制 |
5.1.3 铺设现场PROFIBUS总线 |
5.2 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1 建立硬件组态 |
5.2.2 规划IO信号点分配方案 |
5.2.3 编写PLC控制程序 |
5.3 WinCC与 现场PLC的通讯 |
5.3.1 OPC服务器通过TCP/IP连接PLC |
5.3.2 WinCC通过连接OPC服务器 |
5.3.3 WinCC读取OPC服务器变量 |
5.3.4 建立WinCC内部变量 |
5.4 组态变量归档 |
5.5 人机界面设计 |
5.5.1 设备状态监控界面组态 |
5.5.2 化验参数存储界面组态 |
5.5.3 数据运算分析界面组态 |
5.5.4 将该功能系统嵌入总系统 |
5.6 动作脚本实例 |
5.6.1 界面及数据切换管理脚本 |
5.6.2 数据运算及通讯脚本 |
5.7 用户管理器 |
5.8 WEB模式发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A1 : 自动加料程序主块 |
附件A2 : 自动加料运行方式选择程序 |
附件A3 : 自动加料预一启动控制块 |
附件A4 : 自动加料预二启动控制块 |
附件A5 : 自动加料脱脂启动控制块 |
附件A6 : 自动加料异常报警程序块 |
附件A7 : 自动加料手动控制模式程序块 |
附件A8 : 自动加料数据维护程序块 |
(10)机场机房节能温控实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实验系统硬件设计 |
2.1 温控实验系统装置介绍 |
2.1.1 温控实验系统 |
2.1.2 热交换系统组成 |
2.2 基于PLC的电气系统设计 |
2.2.1 PLC的特点 |
2.2.2 PLC的硬件结构 |
2.2.3 STEP7程序结构设计 |
第三章 实验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设计要求 |
3.2 典型组态软件介绍 |
3.3 力控组态软件 |
3.3.1 力控ForceControl7.0组态软件 |
3.3.2 力控组态软件的构成 |
3.3.3 使用力控软件的一般流程 |
3.4 温控实验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4.1 创建工程 |
3.4.2 创建工程窗口界面 |
3.4.3 I/O设备驱动 |
3.4.4 创建实时数据库 |
3.4.5 动态画面连接 |
3.4.6 动作脚本编程 |
第四章 模糊PID控制设计 |
4.1 模糊控制理论 |
4.1.1 模糊控制概述 |
4.1.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2.2 模糊PID控制器结构 |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控制仿真 |
5.1 PID控制器设计仿真 |
5.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仿真 |
5.2.1 模糊控制器的MATLAB实现 |
5.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2.3 模糊PID控制器模型构建及仿真 |
5.3 仿真结果比较和讨论 |
5.3.1 不同参数条件的仿真结果比较 |
5.3.2 不同算法的仿真结果比较 |
5.4 MATLAB与力控组态软件通讯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脚本编程在Windows域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群智能建筑的网关开发与应用[D]. 张泽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传感器结合的自动泊车感知和路径规划研究[D]. 杨一帆.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D]. 高智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CS催化剂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王景旭.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互联网的轮机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D]. 王卓.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自动测试系统中间件设计及其在某ATS中的应用[D]. 黄英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Java Web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谭少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8]基于树莓派的智能云灌溉系统研究[D]. 何江.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9]涂装工艺参数智能调控系统设计开发[D]. 楚绍华. 江苏大学, 2017(10)
- [10]机场机房节能温控实验系统[D]. 刘纪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