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避险求强:中国军工“入世”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谷德斌[1](2010)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下主导性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防科技工业是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航天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和军工电子等产业,是高端技术和先进制造的代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效果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分析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状况,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和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资源配置理论、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策略三个相互依托的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和评析,指出资源配置仅仅融入经济学之中,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资源配置理论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本文对资源配置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源配置的运作机制。资源配置源于资源的稀缺性,技术选择决定资源配置方式与配置效率,决定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技术选择的过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经过每一轮次的技术选择与创造,会使资源配置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化。主导产业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轮,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价值链管理具有一致性。本文构建了因子分析模型,确定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体系的范畴。结合资源配置理论和定性分析,从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两个模型:DEA聚类分析模型和基于信息熵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一致,即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果一般;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基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资源配置的过程都不是均衡推进的,而是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因此,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选择主导型产业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策略,以带动整个产业协调发展。在选择方法上,本文提出了仅有产出的DEA模型作为主导性产业项目选择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评价,确定大飞机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的结果既体现了专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历史必然的选择。国防科技工业几乎涵盖了一个国家全部工业的精华,而大飞机制造业又是精华中的精华,被誉为“工业之花”。大飞机制造波及的学科、产业十分庞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着,有利于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但是,大飞机制造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策略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了大飞机制造业发展的策略。
梁海冰[2](2008)在《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国防科技工业篇》文中提出
关思甲[3](2008)在《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钢铁产业安全是产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由于钢铁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防相关性,钢铁产业安全应当成为国防经济学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国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视角,力图对我国的钢铁产业安全问题做出全面分析。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分析就是从国防经济学角度分析钢铁产业安全这一产品的成功输出过程,取决于四个方面:第一,钢铁产业的实力与潜力;第二,提供军用钢材的优特钢产业的实力;第三,钢铁产业的军民配置方式;第四,国家为抵御钢铁产业发展的外部风险而采取的适当措施。钢铁产业安全构成要素包括硬安全因素与软安全因素,钢铁产业安全的形成取决于三个环节:强大竞争实力的企业、稳定的产业链、国家对产业发展及其外部环境的掌控与应对。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铁矿石的供应、促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是实现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三大对策措施。
薛睿杰[4](2008)在《对完善我国军事采购制度的若干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购”是“自行制造”的对称。一个实体的货物或服务需求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满足:一是从实体内部解决,即自行制造,自我提供,自给自足;二是从实体外部解决,即就所需之货物或服务向外部企业“采购”。一方面,我国军队正在从过去的“自行制造”装备,转变为“采购”装备,同时另一方面,从过去的“自我保障”转变为采购“社会保障”。实践证明,通过外部解决自身的货物或服务需求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些转变,既是贯彻落实2001年中央军委“关于深化采购制度改革的决策”,也是顺应新军事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制度建设上,2002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中国解放军武器装备条例》,其配套规章2003年12月颁布。2002年2月以来,总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规章。本文肯定这些全新的军事采购制度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问题,通过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法学理论,提出制度性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分析和研究“军事采购”。阐述军事采购的内涵和范围,军事采购与政府采购比较等。军事采购独立于政府采购,却必须遵循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看似矛盾却揭示了军事采购的特殊性。而军事采购的基本原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军事采购制度巧妙的设计。第二部分,找出问题和问题的原因。军工市场开放有限、竞争不充分,原因是缺乏民资准入制度。科研、生产和实际需求脱节,是因为采购制度被设计为只关心采购。军队采购“社会保障”出现各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军队军事性和市场经济自由的矛盾等。第三部分,怎么解决问题。首先,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现行军事采购制度虽好,但只是由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构成的,适用范围有限。如果将其上升为法律,那么许多问题将随之化解。其次,好的采购制度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问题的原因,结合实践,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制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军事采购制度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保障部队战斗力为标准,遵循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则,贯彻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方针。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必然会越来越完善。由此一个有序竞争、实力强大的国防工业也可以翘首以盼了。
黄海,张相彬,曹宏涛,李杨[5](2005)在《核电阀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提出介绍了我国核电及核电阀门的技术现状,并分析了核电阀门技术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核电阀门在设计、生产及技术开发中的研究方向。
杨金晖[6](2005)在《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文中认为“数字奥运”工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亮点,同时也是科技奥运战略和数字北京战略的结合点。这一工程的启动将会大大加速我国信息产业的扩张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这一工程也给我国航天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扬长避短地竞争这一市场,为奥运服务,为航天添彩,是我国航天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奥运气象服务、智能卡服务、公共安全保障等内容。与该规划相配套,北京市逐步启动了奥运通信工程、广播电视服务工程、智能交通建设示范工程、场馆智能化建设项目、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项目、智能卡和信用卡工程、安全防范保障系统工程等等。这些项目需求,正是引导我国航天企业开发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商机的“方向盘”和“目标市场”。当然,要开发奥运商机光有方向和目标不行,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调研和规划,系统论证我国航天企业能够为“数字奥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①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航天产业在卫星通讯设备制造、国际卫星电视传送与接收、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卫星遥感、航天仿真和智能卡等六个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是我国航天企业开发“数字奥运”市场商机的优势领域。②从微观角度来看,对于“数字奥运”建设项目的大多数需求,我国航天企业都有一定的供给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还具有相当的优势。总的来说,我国航天企业对“数字奥运”市场的供给能力遍及奥运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奥运气象服务、智能卡服务、公共安全保障等7大领域,涉及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市场、卫星通信系统市场、国际卫星电视传送市场、移动载体卫星电视实时接收系统市场、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市场、公交智能管理系统市场、交通仿真系统市场、交通监控和报警设备市场、奥运场馆三维仿真系统市场、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市场、气象卫星的研制市场、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市场、卫星遥感技术市场、智能卡市场、奥运安保市场等18个子目标市场。可见,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上是大有可为的。 <WP=5>虽说我国航天企业在卫星应用和IT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具备承接“数字奥运”重大工程、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但要真正地化(技术)优势为(市场)胜势,竞标到相关项目还必须认真分析它们在规模、资本、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政府营销等7个竞争力要素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个道理。为了全面地分析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的竞争力,我们以这7个竞争力要素为指标,将我国航天企业分别同外国跨国公司和国内民口企业作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①我国航天企业在企业规模、融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外国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也不到位。这里面既有外部环境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也有企业经营理念、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它们进军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重大障碍,亟待加以克服。与此同时,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上也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熟悉国内市场运作、易于建立营销网络、民品具有较高经济实用性、政府对它们倍加扶持和信任等。②与国内民口大型IT企业相比,我国航天IT企业在企业规模、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品牌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技术研发和政府营销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为了尽快弥补上述差距和不足,增强竞争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能力,我国航天企业务必要:①树立起竞争与联合的观念,推动重点民品和核心企业上规模、上效益;②多渠道地筹措航天民品发展资金,形成良好的资本循环机制;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④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⑤做好市场开发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航天名牌产品;⑦积极进行政府营销,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等等。
周浩[7](2005)在《21世纪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美国一直走在采办理论和政策的前沿。从1971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第一份采办文件到今天,美国一共对国防采办文件进行了7次重大修改,每一次都体现出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的规划。而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部就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对采办文件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而仔细研究这两次重大修改,我们也能得到很多启发。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美国新世纪这两次国防采办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并总结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全文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新世纪初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原因”。主要解释了美国国防采办的一般概念和新世纪美国国防采办进行改革的原因。美国国防采办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系统的采办,还包括其它物品、系统以及劳务的采办,而且是包括提出方案、设计、研制、试验、生产、部署、后勤保障以及改进和退役处理等在内的完整的系统。美国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国会)和防务承包商是美国国防采办活动的三个主角,在国防采办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国防采办进行改革的主要是依据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思想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要求对原来的采办文件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更加灵活、快捷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防采办制度。美国国防采办的改革还考虑了采办成本和现实性等问题,努力建设快捷高效的采办系统,促进科学技术向武器装备转化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采办成本。第二章为“新世纪初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2001年和2003年美国国防采办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介绍了2003年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后的国防采办程序及其特点。2001年美国国防采办改革中在管理理念和理论上的主要创新是提出了渐进式采办的重要策略。渐进式采办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武器装备的转化、缩短武器采办周期,能以较低的费用向部队提供性能不断提高和改进的武器装备。另外,采办里程碑决策点在数目上减少到3个,反映了美军更快捷、更节省的采办目标,体现了美军简化采办程序、提高采办效率的思想。2003年美国国防采办的改革主要在于重视方案论证,规避风险,还完善了渐进式采办。这次改革所形成的采办程序的特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缩短采办周期,以及注重管理和控制采办过程中的风险等。第三章为“美国国防采办改革作用分析”。主要从提升美军作战能力、降低国<WP=5>防采办的成本、促进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国防采办的作用。美国国防部明确提出,所有国防装备系统都必须实现共用性目标,装备共用性是实现联合作战思想的技术保证和物质基础。美国国防部还意图通过实现国防采办与作战保障的一体化。这些国防采办策略都对美军作战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美国在保证美军作战能力的同时,还努力降低国防采办费用,认真考虑装备的成本和费用问题,通过抓大放小和推行电子商务等手段提高采办效率,降低费用。美国国防采办对国防工业的促进主要是降低国防采办的政策壁垒,实现采办社会化,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构建寓军于民的社会协作体系。在促进国防工业发展这一问题上,要系统和全面地看待国防采办,必须把国防采办看成一个有机工程,必须将国防采办与军事战略、国家财力,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相结合。军方作为国防采办中的唯一买主,应该对国防工业的系统化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第四章为“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对我国的启发”。介绍了我国国防采办的发展变化,并对中美两国的采办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国防采办发展的一些实施手段或策略。我国国防采办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原来的计划经济采办模式初步分开了军品的使用方和生产研制方,建立了11大军工集团,明确了市场主体,规范了各方的责权利。但目前我国的国防采办社会化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为缺少亦军亦民的企业少和亦军亦民的技术少两个方面。学习美国国防采办的先进经验,必须将国防采办与国防工业基础、军事战略以及军队建设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形成“哑铃型”结构。我国国防采办的改革和发展,最终是要促使由武器装备主承包商、分包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组成的分层次的社会协作体系的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包括:根据实际形势及时修改采办策略;努力促进高新技术向武器装备的转化;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降低费用,保证质量;掌握核心技术,壮大自我采办市场;国防采办促进国防工业的发展,向寓军于民的模式发展。
谢光耀[8](2005)在《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国防工业在冷战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为了压缩庞大的国防规模以及增强军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美国白宫精心策划了军工企业的并购重组方案。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把冷战后美国防务工业并购分成了两个阶段,即1992-1997年以及1998年至今。在第一阶段的并购活动中,主要是主系统合同商之间相互兼并,并因此诞生了几个巨型防务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以及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这一阶段的并购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美国军费开支缩减,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的驱动,全球产业重组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推动。在第二阶段的美国军工企业的购并活动中,有两支主线贯穿始终:一支是分系统合同商之间的购并;第二支主线是主系统承包商兼并分系统承包商和供货商。两个阶段的并购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1992-1997年第一阶段的并购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美国国防工业界的购并活动得到了美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军品采购的倾斜性扶植、放宽反垄断限制以及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几方面。其次,购并交易数额巨大,产业重组速度快。再次,主系统承包商的并购占主导地位。许多大的防务公司在被并购之后丧失了独立地位,成为主并企业的分公司或事业部,企业大集团化趋势明显。第四,购并方式多元化,其中友好收购占主要地位。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并购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购并主体和交易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以后的防务工业并购所涉及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几乎席卷了整个“金字塔”结构的上层、中层和下层。并且相对于上一阶段而言,这一时期的购并交易量也显得相对不大。其次是分系统承包商之间互相并购。分系统合同商热衷于相互并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主承包商与五角大楼都要求与更少的子系统承包商打交道,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二是有实力的分系统承<WP=5>包商借并购其他企业进行自我保护,防止被大型主合同商吞并。第三,主承包商收购分系统承包商和供货商。这主要是受美国反恐战争推动、网络中心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第四,并购方式以换股和现金收购为主。从长期来看,换股收购和现金收购在美国防务工业并购出资方式中都将占有一席之地,但换股方式的比重将会逐渐并缓慢的增大——其增加的幅度取决于美国军工企业股票市值的涨跌以及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预期。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次美国军工购并浪潮所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它造就了一批更具实力的特大型防务承包商,增强了美国国防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导致了大西洋两岸的国防工业保护主义,并对美国与欧洲盟国的国防工业合作和信任产生了阻碍作用。从长远来看,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第二阶段展现出的两支主线会继续成为今后军工企业并购的趋势,跨大西洋的并购合作之路不可能走得很远,而欧美之间的国防企业联合与合资道路较为现实和乐观,并且国际军品市场的竞争将日益加剧。本文主要运用了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大量并购案例的基础上,文章力图得出一些经验式的共性东西并揭开冷战后美国防务工业并购的神秘面纱。综合而言,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美国军工并购的过程和结果来看,白宫尤其是五角大楼从始至终对于国家利益,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和准备丢掉什么,在原则、方向和方法途径上把握的非常清楚。对于中国来说,要想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赶超,就必须学习美国政府的成熟管理经验,准确把握住国际军工产业的整体形势和发展态势,清楚认识本国国防工业的长项和短处,为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再创辉煌奠定制度及法律上的保障。二是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进行结构调整,造就一批有实力的世界级的国防科技企业集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在现有基础上推进资源整合与能力结构调整,通过并购盘活内部资源,剥离副业,强化主业,打造产业“航母”,形成军民品的制造核心,从而提升中国军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健全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国迫<WP=6>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力度,健全相关立法,加速培育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稳妥的建立和培植规范化的并购中介组织,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资源重组和潜能释放提供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的保障和支持。四是要重视并购完成后的专业化整合,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军工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切实推进资产债务整合、组织机构整合、生产经营整合及人力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企业的“并购增值”和利润最大化。
张霞,刘汉荣,蒋兴宏,王伟[9](2004)在《WTO安全例外条款的完善与我国装备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着国家安全优先准则,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协定中设有"安全例外条款"。凡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为保护国家安全利益所必需的措施,可以作为WTO的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入世对我国装备发展没有影响。分析了WTO安全例外条款现存的法律漏洞、安全例外条款的完善以及安全例外条款对装备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应加强对安全例外条款的研究,制定相应的贸易防范措施,以促进我国装备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谷德斌[10](2004)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全新的视角论述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以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构建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剖析了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特点、产品供需关系和市场结构;深入探讨了在和平时期实施“军转民”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着重分析了“军转民”与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提出了“寓军于民”的军工发展模式是实现军工资源再次配置的有效途径。论文系统地论述了运用先进的运筹学思想——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建立数学模型对国防科技工业在实施“军转民”发展战略之后的绩效进行分析评价的定量分析过程。在分析DEA两个基本模型C2R和C2GS2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DEA的聚类分析模型,对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得出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相对有效的客观性结论。论文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化配置应对策略和建议,指出军工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提出了优先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和重点扶持船舶工业等的政策建议,阐明了国防科技工业各行业达到资源配置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评《避险求强:中国军工“入世”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避险求强:中国军工“入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下主导性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源配置理论研究 |
2.1 资源与资源配置 |
2.1.1 资源的内涵 |
2.1.2 资源的分类 |
2.1.3 资源配置 |
2.2 基于技术选择的资源配置运行机制 |
2.2.1 技术选择、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 |
2.2.2 技术选择与资源初次配置 |
2.2.3 资源配置过程的延续与发展 |
2.2.4 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分析 |
2.3 集约化发展、价值链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致性 |
2.3.1 集约化发展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致性 |
2.3.2 价值链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致性 |
2.4 基于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研究 |
3.1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选择的方法 |
3.1.1 因子分析原理 |
3.1.2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选择的因子分析 |
3.2 构建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 |
3.2.1 目标模式的核心——建立现代军工企业产权制度 |
3.2.2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的五个基本方面 |
3.2.3 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目标模式的优化路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运行效果分析 |
4.1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微观运行效果分 |
4.1.1 基于DEA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
4.1.2 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果分析与评价 |
4.2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宏观运行综合效果分析 |
4.2.1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权重的设定 |
4.2.3 基于熵值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修正因子的确定 |
4.2.4 基于熵修正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 |
4.3 国防科技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防科技工业主导性产业选择研究 |
5.1 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基准 |
5.1.1 主导产业 |
5.1.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5.2 主导性产业项目选择的评价方法 |
5.2.1 仅有产出的多目标DEA模型选择依据与应用分析 |
5.2.2 仅有产出的多目标DEA模型 |
5.3 国防科技工业主导性产业项目选择的评价分析 |
5.3.1 评价指标的降维与标准化处理 |
5.3.2 对主成分变量的解释 |
5.3.3 基于产出DEA的相对有效性评价与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价值链结构的国产大飞机产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
6.1 制造国产大飞机的意义及其技术特点 |
6.2 技术创新价值及其实现模式 |
6.2.1 技术创新价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
6.2.2 技术创新模式 |
6.2.3 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模式 |
6.3 技术创新对价值链的作用机理 |
6.3.1 价值链是整合创新资源的纽带 |
6.3.2 技术创新对价值链分解与整合的作用机理 |
6.4 国产大飞机创新价值链空间形态判定 |
6.4.1 价值链空间形态类型及演化趋向 |
6.4.2 国产大飞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价值链空间形态判定 |
6.5 国产大飞机产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国产大飞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7.1 价值链演化结构与治理模式 |
7.1.1 价值链演化过程 |
7.1.2 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
7.1.3 价值链治理结构的驱动力量 |
7.1.4 价值链治理结构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 |
7.2 大飞机产业组织模式特点分析 |
7.2.1 大飞机产业链特点分析 |
7.2.2 基于价值链的国产大飞机产业组织模式定位 |
7.3 国际大飞机产业组织模式演化过程分析 |
7.3.1 国际大飞机发展过程与采取的策略分析 |
7.3.2 发展国产大飞机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7.4 国产大飞机产业组织策略 |
7.4.1 完善大飞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 |
7.4.2 大飞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产业集群的融合 |
7.5 大飞机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开发策略 |
7.5.1 国际大飞机市场状况分析 |
7.5.2 国内大飞机市场市场需求巨大 |
7.5.3 国产大飞机市场市场开发策选择 |
7.6 国家对大飞机制造业扶植的策略 |
7.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国防科技工业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概况 |
二、 观点撷要 |
(一) 关于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基本原理 |
(二)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富国强军”战略 |
第一, 如何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研生产新体制。 |
第二, 如何实现高技术在军民之间高效转换。 |
第三, 如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环境。 |
(三)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转型 |
(四)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 |
(五)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与全球“知识经济” |
三、 热点追踪 |
(一) 关于“大部制”改革后的国防科技工业 |
(二)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
(三)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如何转型升级 |
(3)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1 选题背景 |
1.1 近年发生的三则具体事例引发我们对钢铁产业安全的思考 |
1.2 本选题的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写作思路 |
3.1 确定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4 创新与不足 |
4.1 创新点 |
4.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一章 国防经济视域下的钢铁产业安全 |
1 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界定 |
1.1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国家安全 |
1.2 产业安全的界定 |
1.3 钢铁产业安全的界定 |
1.4 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界定 |
2 钢铁产业安全的构成要素分析 |
2.1 钢铁产业风险因素构成分析 |
2.2 钢铁产业安全因素构成分析 |
3 钢铁企业安全的形成机制 |
3.1 钢铁企业安全是钢铁产业安全的基础 |
3.2 稳定的钢铁产业链是钢铁产业安全的生命线 |
3.3 国家在钢铁产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与规划对钢铁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现状 |
1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 |
1.1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历史回顾 |
1.2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现实考察 |
2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度评析 |
2.1 微观指标——企业竞争力 |
2.2 中观指标——供给总量与结构布局 |
2.3 宏观指标——军民转化能力 |
2.4 总体评析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
1 我国钢铁产业安全面临的困境 |
1.1 外在困境 |
1.2 国内困境 |
2 成因分析 |
2.1 理论分析 |
2.2 现实分析 |
第四章 确保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对策 |
1 微观上企业主体的应对措施 |
1.1 进一步明晰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产权 |
1.2 提高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
2 在产业关联上,进一步稳定上下游产业链 |
2.1 要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解除后顾之忧 |
2.2 推动现代武器装备的更新,促进优特钢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
3 加强和改善对钢铁行业的宏观经济管理 |
3.1 制定国家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规划,加快战略整合 |
3.2 加大国家对当前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 |
3.3 加强钢铁产业安全的监测与预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4)对完善我国军事采购制度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一、我国军事采购制度概述 |
(一) 军事采购的概念 |
1、"采购"的涵义 |
2、对"军事采购"的理解 |
(二) 军事采购与政府采购的比较研究 |
1、军事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共同性 |
2、军事采购的特殊性 |
(三) 我国的军事采购制度 |
(四) 军事采购的基本原则 |
1、竞争性原则 |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防腐倡廉原则 |
3、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
4、市场采购与计划供应相结合原则 |
二、我国军事采购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装备采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1、民营企业进入军工市场缺乏法律保障,军工市场竞争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
2、承包商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
3、缺乏科研、生产和采购诸环节的互动机制,影响国防科技的发展 |
(二) 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1、后勤保障社会化有丰富的内容,以生活保障社会化为例,包括七个方面 |
2、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完善我国军事采购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一) 进一步加强军事采购立法,完善军事采购法律体系 |
1、军事采购法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2、应启动"军事采购法"立法准备工作 |
(二) 建立和完善民资准入制度,引入民资,促进军工市场的有序竞争 |
1、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军工企业的准入制度 |
2、民营企业生产军品准入制度 |
(三) 完善装备采购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国防科技的发展 |
1、建立和完善优先采购军民两用或具有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制度 |
2、建立军民通用化标准体系 |
3、建立着眼于科研、生产环节的的采购制度 |
(四) 大力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完善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制度 |
1、借鉴国外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经验 |
2、借鉴吸收政府、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
3、理顺后勤保障中的法律关系 |
4、调整保障标准,与民间社会保障标准接轨 |
5、转换后勤部门的职能,制定好职工安置政策 |
6、完善应急采购制度,实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有法可依 |
(五) 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采购保障体系 |
1、军事采购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
2、军事采购安全的评价标准 |
3、建立我国军事采购安全保障制度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核电阀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核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
2.1 国际上核电发展现状 |
2.2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
3 核电阀门市场前景与分析 |
3.1 市场需求 |
3.2 购置费用 |
3.3 维修费用 |
4 阀门行业存在的问题 |
(1) 重要的核电站阀门技术尚未突破。 |
(2) 核电阀门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
(3) 重要的配套装置自动化程度低, 可靠性差。 |
(4) 阀门制造工艺落后, 管理薄弱。 |
(5) 在核电阀门领域将面临国际各大知名企业的有力竞争。 |
5 展望 |
(6)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1章 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的市场需求 |
1.1 通信服务 |
1.2 广播电视服务 |
1.3 智能交通系统(ITS) |
1.4 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 |
1.5 奥运气象服务 |
1.6 智能卡服务 |
1.7 公共安全保障 |
第2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商机的优势与能力 |
2.1 我国航天企业的优势领域 |
2.1.1 卫星通信设备的研制能力 |
2.1.2 国际卫星电视地球站的作用 |
2.1.3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 |
2.1.4 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
2.1.5 航天仿真技术的成就 |
2.1.6 智能卡技术的优势 |
2.2 航天企业对北京“数字奥运”相关需求的供给能力 |
2.2.1 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2 对广播电视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3 对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4 对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5 对奥运气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6 对智能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7 对公共安全保障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章 我国航天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航天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比较 |
3.1.1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3.1.2 融资能力比较 |
3.1.3 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
3.1.4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3.1.5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3.1.6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3.1.7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3.2 我国航天IT企业与国内民口IT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
3.2.1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3.2.2 融资能力上的比较 |
3.2.3 技术创新水平上的比较 |
3.2.4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3.2.5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3.2.6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3.2.7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第4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数字奥运”市场的对策 |
4.1 树立起竞争与联合的观念,推动重点民品和核心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
4.2 多渠道地筹措航天民品发展资金,形成良好的资本循环机制 |
4.3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 |
4.3.1 建立开放式开发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 |
4.3.2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引进的关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4.4 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4.4.1 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强化成本意识 |
4.4.2 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4.4.3 科学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
4.5 做好市场开发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
4.5.1 以市场引导技术--把握好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 |
4.5.2 市场重新细分和市场再定位 |
4.5.3 加强市场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 |
4.6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航天名牌产品 |
4.6.1 实施标准战略 |
4.6.2 抓好质量建设 |
4.6.3 积极培育航天名牌 |
4.7 积极进行政府营销,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 |
4.7.1 政府营销的内涵 |
4.7.2 航天企业进行政府营销的具体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7)21世纪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一章 新世纪初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原因 |
1.1 采办的界定 |
1.1.1 采办的定义 |
1.1.2 采办与采购的区别 |
1.2 美国国防采办概况 |
1.2.1 美国国防部关于国防采办的定义 |
1.2.2 美国国防采办的主要参与者 |
1.2.3 美国国防采办文件的历史发展 |
1.3 新世纪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原因 |
1.3.1 适应军事战略、部队建设方针和美军作战样式变化的需要 |
1.3.2 建设快捷高效的国防采办系统,节减采办费用 |
1.3.3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现代武器装备研制步伐 |
1.3.4 克服已有采办文件的不足 |
第二章 新世纪初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主要内容 |
2.1 2001年美国国防采办改革的主要内容 |
2.1.1 提出“渐进式采办”策略 |
2.1.2 缩减里程碑决策点,提高效率 |
2.2 2003年美国国防采办调整的内容 |
2.2.1 调整采办原则和策略 |
2.2.2 重视方案论证,规避风险,节约费用 |
2.2.3 完善“渐进式采办” |
2.3 2003年改革后形成的国防采办程序及特点 |
2.3.1 2003年改革后形成的国防采办程序 |
2.3.2 现行美国国防采办程序的特点 |
第三章 美国国防采办改革作用分析 |
3.1 提升美军作战能力 |
3.1.1 可以增强各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 |
3.1.2 有利于实现采办和作战保障的一体化 |
3.2 提高国防采办的效益 |
3.2.1 降低总拥有费用,增强经济承受性 |
3.2.2 抓大放小,保证国防采办质量 |
3.2.3 推广电子商务,提高采办效率 |
3.3 促进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
3.3.1 国防采办社会化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寓军于民 |
3.3.2 国防采办促进军标改革,有利于构筑军民共用工业体系 |
第四章 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对我国的启发 |
4.1 我国国防采办改革状况 |
4.1.1 我国国防采办的发展 |
4.1.2 我国国防采办的社会化 |
4.2 对我国的一些启发 |
4.2.1 采办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依据形势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改革 |
4.2.2 依靠采办政策强化全寿命管理并加快高新技术向武器装备的转化 |
4.2.3 采办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竞争手段 |
4.2.4 掌握核心技术,壮大我国自有国防采办市场 |
4.2.5 国防采办应当体现和促进寓军于民 |
参 考 文 献 |
致 谢 |
(8)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2 研究现状及创新性说明 |
3 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章 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动因 |
1.1 1992-1997年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
1.1.1 美国军费开支的缩减 |
1.1.2 追求规模经济 |
1.1.3 追求市场份额 |
1.1.4 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
1.1.5 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推动 |
1.2 1998年至今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动因 |
1.2.1 对外局部战争的推动 |
1.2.2 高科技信息武器在局部战争中的成功应用 |
1.2.3 减少交易费用的考虑 |
第2章 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特点 |
2.1 1992-1997年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特点 |
2.1.1 并购交易量大,产业重组度高 |
2.1.2 政府干预色彩浓厚 |
2.1.3 主系统承包商的并购占主导地位 |
2.1.4 并购方式多种多样,友好收购占主导地位 |
2.2 1998年至今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特征 |
2.2.1 并购的主体和交易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
2.2.2 分系统合同商之间相互并购 |
2.2.3 主系统承包商并购分系统合同商和供货商 |
2.2.4 并购方式以现金收购和换股为主 |
第3章 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影响及趋势 |
3.1 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的影响 |
3.1.1 防务企业进一步做大 |
3.1.2 国际竞争力提高 |
3.1.3 国防工业保护主义加深 |
3.2 美国国防工业并购趋势展望 |
3.2.1 从两起“大象联姻”事件中得出的结论 |
3.2.2 关于跨国并购 |
第4章 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4.1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4.1.1 支持、引导、促进并购以提高资本集中度 |
4.1.2 维持适度的法律监管 |
4.1.3 放宽反垄断限制,鼓励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
4.2 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进行结构调整,造就一批有实力的世界级的国防科技企业集团 |
4.3 健全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
4.3.1 为并购服务的中介组织非常发达 |
4.3.2 并购方式灵活多样 |
4.3.3 并购价格较为合理 |
4.3.4 筹资渠道多元化 |
4.4 重视并购完成后的专业化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9)WTO安全例外条款的完善与我国装备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全例外条款 |
1.1 安全例外条款的有关规定[1] |
1.2 安全例外条款现存的法律漏洞[2] |
2 安全例外条款的完善 |
3 安全例外条款对装备发展的影响 |
4 我国装备发展对策 |
4.1 加强对安全例外条款的研究 |
4.2 修改、完善有关安全例外条款国内立法 |
4.3 充分、灵活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5] |
4.4 积极、认真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
(10)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1.2.1 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资源配置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源配置理论研究 |
2.1 资源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资源、经济资源及战略资源的基本概念 |
2.1.2 经济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
2.1.3 各种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 |
2.2 资源配置基本理论 |
2.2.1 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 |
2.2.2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
2.2.3 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整方法 |
2.3 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 |
2.3.1 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 |
2.3.2 资源配置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2.4 资源配置的目标效益及其影响因素 |
2.4.1 资源配置的目标效益 |
2.4.2 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 |
2.4.3 资源配置目标效益的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特点研究 |
3.1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特点分析 |
3.1.1 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性质 |
3.1.2 国防科技工业供求分析 |
3.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现状分析 |
3.2.1 国防科技工业机构组织的改革 |
3.2.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供需特点 |
3.3 军转民发展战略实施 |
3.3.1 军转民发展战略的确定 |
3.3.2 实施军转民发展战略的目的 |
3.3.3 军转民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
3.3.4 军转民之后军工企业的绩效评价 |
3.4 军转民发展战略的理论探讨 |
3.4.1 军转民的经济学分析 |
3.4.2 影响军转民发展战略确定的主要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
4.1 数据包络分析(DEA)基本理论观点综述 |
4.1.1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本理论观点 |
4.1.2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的基本模型 |
4.1.3 资源配置的规模有效性问题 |
4.2 基于DEA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
4.2.1 问题的引出 |
4.2.2 基于DEA聚类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概述 |
4.2.3 基于DEA的聚类分析模型 |
4.3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
4.3.1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微观效益分析 |
4.3.2 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宏观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现代军工企业制度 |
5.1.1 建立现代军工企业产权制度 |
5.1.2 建立现代军工企业运行机制 |
5.1.3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
5.1.4 完善军工企业的监督和审计制度 |
5.1.5 改革军品采购制度 |
5.2 优化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的产业对策 |
5.2.1 优先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产业策略 |
5.2.2 保持应有核威慑力量的核工业发展策略 |
5.2.3 提高船舶工业规模效益的集约化发展策略 |
5.2.4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兵器工业发展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评《避险求强:中国军工“入世”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下主导性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 谷德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7)
- [2]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国防科技工业篇[J]. 梁海冰. 军事历史研究, 2008(03)
- [3]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的国防经济学分析[D]. 关思甲. 吉林大学, 2008(11)
- [4]对完善我国军事采购制度的若干思考[D]. 薛睿杰. 中国政法大学, 2008(10)
- [5]核电阀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 黄海,张相彬,曹宏涛,李杨. 阀门, 2005(03)
- [6]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D]. 杨金晖. 中国人民大学, 2005(03)
- [7]21世纪美国国防采办改革分析[D]. 周浩. 中国人民大学, 2005(03)
- [8]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并购研究[D]. 谢光耀. 中国人民大学, 2005(03)
- [9]WTO安全例外条款的完善与我国装备发展对策[J]. 张霞,刘汉荣,蒋兴宏,王伟.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4(05)
- [10]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及对策研究[D]. 谷德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