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语课堂知情关系及情感场效应的意义与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婀娜[1](2017)在《中德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交互性视角下的多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德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截止到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德国企业在中国注册的数量已近5000家。中德合资企业是以中德各持部分股权的形式来共同经营管理企业运营的组织形式。合资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中德文化的碰撞。跨文化适应问题会对合资企业员工的工作状况和企业业绩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于外派人员和当地员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鲜有采用质性方法对中德合资企业中的双方员工为适应跨文化语境下的工作环境而采取的适应策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因此,就中德跨文化经济交流语境下的跨文化适应策略这一主题而言,本文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研究主题方面,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借助于实证性研究方法对中德双方员工的跨文化适应策略进行描述和分析。本文以中德合资企业中的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通过交互性的视角,即通过互动双方的自我形象、他者形象和他我形象的建构,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描述并分析其在适应过程中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基于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根据实证研究资料,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即语言策略、人际策略、工作策略和成就策略,对中德双方员工的跨文化适应策略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德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适应策略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以质性访谈为主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上,从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对研究对象适应策略的研究。本文采用了目的性抽样、异质性抽样和滚雪球式抽样三种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从而确保了样本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本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导言、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研究结果呈现、研究结果的总结与讨论以及结束语。导言:表明中德经济交流主题的重要性,由此阐述跨文化适应对于中德合资企业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基础:本章从文化互动理论相关概念、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适应策略,从抽象到具体依次对处于不同层面的概念展开论述。首先,对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性这三个文化互动理论核心概念进行论述,特别是就交互性和自我形象、他者形象与他我形象展开论述。其次,指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存在着文化比较和文化互动两种视角,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文化互动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概念。随后,对依照文化互动理论,对跨文化适应概念的过程性与整体性进行阐述。接下来,对现有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进行梳理,指明影响因素、策略以及结果的分类方式,从而聚焦到本文的主题"跨文化适应策略"。最后分别从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导向、维度和模式对跨文化适应策略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基础部分为第三章访谈提纲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第四、五章研究结果的呈现和总结提供了资料整合的理论框架。研究设计: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主要选用访谈法的资料搜集方法。接下来,在研究的进行部分里,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选择的基础上,按照Z字形路线进行数据收集,最终对中德合资企业中的16名德方和20名中方人员进行了访谈。最后,借助于Nvivo10.0软件对整个数据进行开放式、关联式和核心式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呈现:该部分可分成跨文化适应策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和双方员工的跨文化适应策略的积极趋同、消极背离和融合交织三种模式两大部分。其中,双方员工的认知维度分别包括对自我及异文化合作伙伴的认知和理解两个方面;情感维度分为对待异文化的情感、互动的意愿以及个人情感态度的调整;行为维度则包括对自我行为及异文化伙伴对其行为的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德合资企业中的双方员工在企业内部围绕语言策略、人际策略、工作策略和成就策略这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均作出了维持或调整,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讨论:该部分包括两个部分:其一,跨文化适应策略的模式,即中德合资企业中的适应策略呈现出积极趋同、消极背离和融合交织三种策略模式。其二,跨文化适应策略之间的文化关联性。跨文化适应策略的模式是在数据结果呈现基础之上的归纳与总结,是对双方员工适应策略整体上的描述与分析。最终,通过三个维度的梳理式呈现和三个模式的归纳总结,可以生成出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动态发展模型。综上所述,本文从研究主题(中德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适应策略)、研究设计(基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通过形象展示互动)、研究结果(三个维度、四个方面、三个策略模式以及一个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德跨文化经济交流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
汤荣[2](2013)在《也谈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情感导入 教学相长》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专家的教学理论和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以及本人的教学体会,详细阐述了"和谐教学,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并运用教学实践论证了本文观点:正面的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智力与情感的平衡发展,当师生关系和谐愉悦时方能形成一致性的合力,推动教与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姚立魁[3](2013)在《场论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场(Filed)"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将物理学中的“场”应用到心理学,创立了场论心理学,场论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等领域。本文从场论心理学的理论入手,指出场论心理学最主要的观点是“心里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坚持整体动力观的原则,并结合比格M.L(Bigge,M.L)的观点论述了在教学应用中的一般方法。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课程、教法、学法都在进行新一轮的革新。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然面临“教”与”学”不平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在这基础上,笔者运用场论心理学基本理论,将“生活空间”概念类比应用到教学场中,归纳为“心理环境”和学生需求两大方面,并具体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将教学场中各因子做整合,围绕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构建“和谐教学场”展开论述。和谐教学场是利用场论心理学优化的课堂心理场,是充满动力的课堂教学场,和谐教学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尚伟伟[4](2012)在《凝固的主体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文中提出当今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指导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国各地幼儿园卷入到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这些改革中也夹杂这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的教师的困惑和失望。这是一个混乱和迷惘的时代。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无比繁难的职业,幼儿教育的改革是无比繁难的社会事业。幼儿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单独的改革,它的推进不能游离于我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在我国,沸沸扬扬的幼教改革舆论和政策在实施,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及家长的混乱和迷惘愈益愈严重。幼儿园课程实施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影响着幼儿园改革的成败。在幼儿园里,在课堂中,倘若每一个幼儿的尊严和学习的潜能得不到尊重,倘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性和献身性的实践得不到尊重,以及幼儿园中持续地激励和帮助每一个幼儿学习的亲和力,在她们身上没有得到培育,那么,幼儿教育的改革是实现不了的。因此,笔者决定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场,去探索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背后真相。本研究是从微观层面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问题的探究。首先,本研究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知识内容与权力控制关系,从幼儿园课程知识的生成类型、生成原则揭示主流意识形态及权力对课程内容选择的控制与渗透,并剖析出幼儿园课程内容是谁的知识?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课程主体是谁?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其次,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区域化时空管理及身体实践的考察佐证了权力首先从身体上隐藏并内化于幼儿,同时探讨了课程知识传递过程中,受主流意识形态及权力控制的正规知识与非正规知识的应然性与实然性两种特征,分析课程实施中两种相互关联的控制模式。第三,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话语权利剥夺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剖析了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师和幼儿是如何对课程进行重构的。最后,通过对课程实施真相的反思,探讨了社会权力控制下布莱克之光映照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和在课程实施中把幼儿看作异乡人的可能性愿景。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内容选择及真实教育情景的呈现和思考,本研究认为在幼儿园课程领域,特定阶级的权力总是通过课程实施这一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并控制着课程知识,同时,课程知识也影响着权力的分配。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批判课程实施中的种种控制策略,而是试图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解读和反思,使我们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重新思考教育实践中的困惑。
张良林[5](2012)在《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查尔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1901-1979)通常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而本文《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莫里斯的符号学思想,论证莫里斯对现代符号学发展的贡献。本文从对话视角出发,主要采取文献检索法、内省法、理论归纳与历史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看作是一种对话性建构话语。对话视角有助于我们看清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研究发现,莫里斯的符号学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莫里斯的符号学及其组成部分牢固地建立在其科学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其次,莫里斯符号学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别受益于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学,奥格登和瑞恰兹的经验主义语义学,和皮尔士的实用主义符号学;再次,莫里斯借用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理论框架将这三个分支学科整合成一门符号学。由此看来,莫里斯的符号学思想是在不同思想之间对话与融合的结果。与理论来源一样,莫里斯的符号学建构方法也是多元的,折中的,体现出对话性。莫里斯的符号学不仅在符号学三个组成分支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而且是连接各门学科的桥梁。莫里斯关于符号的表述实现了符号与行为之间的对话,其符号类型学和话语类型学都呈现出多元而动态的特点。在莫里斯看来,呈现价值是符号使用的目的,因此莫里斯又在符号学与价值学之间实现了全面的对话关系。在莫里斯与索绪尔之间建立假想的对话关系,比较二人符号学观点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凸显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相对优越性,而以莫里斯与西比奥克之间的真实对话性联系为基础的分析则表明了莫里斯符号学在现代符号学发展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开拓性作用和历史贡献。莫里斯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跨学科性质,用符号学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建构美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正体现了符号学的跨学科对话精神。莫里斯的美学符号学构想把文艺作品主要看作是呈现价值的类象符号,强调了文艺作品研究中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并重的重要性,体现了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统一起来的符号学精神。这一学术趋势同样表现在语言学理论中,关于格语法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证明了莫里斯符号学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和符号学整体性研究观念。莫里斯符号学思想对于当代学术研究的启迪意义是跨学科的、多元的。
张莉,魏月红[6](2010)在《英语网络教育环境中情感场构建模式探讨》文中认为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对于情感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情感因素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英语学习潜能得以最大发挥的前提是构建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场。该论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构建网络环境下积极情感场模式的途径,从与网络学习环境相关的情感因素着手,分析在情感场中所涉及的师生情感、生生情感和人机情感,提出英语网络教学对策。
刘春叶[7](2010)在《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场的存在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科学事实,就像我们不能否认物质的存在一样,场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就。显然,课堂教学场的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总会受到课堂这个场环境的影响,如有些教师的怯场、控场和有些学生的“跟风”现象就是对课堂教学场存在的有力证明。然而,课堂教学场的产生,对个体内部吸收、外部教学交流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存在“场效应”。课堂教学场效应反映了课堂教学场整体结构和整体效果,既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规律,又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探索,有利于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准确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但是,目前我国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探索和研究多数停留在感性的实践阶段,而且主要是结合具体学科从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上进行总结,大都是教学经验感悟,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深入、系统的进行研究,以便在理论上更加完善课堂教学场效应体系,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拓宽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把场理论用于课堂教学,尝试运用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全面把握,获取新的认识和进展,运用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在收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概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场理论的历史研究,及介绍了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内涵、特性、类型,然后提出了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应用价值与作用,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运用与原则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通过课堂观察分析了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影响。最后,本文试图构建强化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的策略,主要从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课堂教学环境这四个层面,来探索强化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的途径。课堂教学始终存在着效率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如改变教师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构建各种新的学习模式等等,但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身处知识经济之中的今天,要求人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教育、看待学习,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研究,用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整体地、综合地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现象和教学过程,更加清晰地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对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王晓雁[8](2010)在《情感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研究者以及教师都强调情感因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并关注情感因素与认知之间的关系。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注重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外语教学论等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为理论依据,目的是为了证实在外语教学中,关注情感以及运用恰当的情感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关系密切,可是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比较严重的情感障碍。消极的情感因素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感因素,并运用相关处理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情感障碍,优化英语教学。本文在回顾了情感教学思想的历史,纵览了国内外情感教学特别是语言学科情感教学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普通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因素及相关处理策略的理论、英语(外语或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及相关处理策略的理论。依据情感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剖析了影响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焦虑、抑制、动机、自尊、移情等,陈述了英语情感教学的内涵和原则。通过对情感教学相关理论及情感因素的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并在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系统地展开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和相关处理策略运用之研究,并得出结论:加强课堂情感教育能优化教学过程,利用积极情感因素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姜亚梅[9](2007)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力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标的人本主义理念给外语教学者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素质教育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有意义的个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关于情感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见解各异,甚至情感因素的定义和内涵也未完全一致。本文主要是立足于实际,就如何达成“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试图通过探讨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提供一个思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教学中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情感因素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情感因素的内容,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功能,以及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余立新[10](2006)在《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文中研究说明文理艺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结构关系。这个结构关系不仅体现出知识的建构,也为学科教学在审美层面上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思考文理艺学科教学审美差异的目的,就是试图以现实为依托,把传统的学科结构与当代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寻找培养学生审美理想的有效途径。
二、外语课堂知情关系及情感场效应的意义与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语课堂知情关系及情感场效应的意义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德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交互性视角下的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意义和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标、问题和学科定位 |
1.3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跨文化适应策略研究 |
1.3.2 中德跨文化经济交流语境下的适应策略研究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跨文化互动理论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交流 |
2.1.2.1 交互性 |
2.1.2.2 自我形象、他者形象和他我形象 |
2.1.3 跨文化性 |
2.2 跨文化适应 |
2.2.1 比较和互动的视角 |
2.2.2 互动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概念 |
2.2.2.1 过程性 |
2.2.2.2 整体性 |
2.2.3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视角 |
2.2.3.1 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
2.2.3.2 跨文化适应的结果 |
2.3 跨文化适应策略 |
2.3.1 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导向 |
2.3.2 跨文化适应策略的维度 |
2.3.3 跨文化适应策略的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质性研究 |
3.1.2 访谈法 |
3.2 研究的进行 |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2 访谈提纲的确定 |
3.2.3 访谈的进行 |
3.3 访谈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3.1 数据整理 |
3.3.2 数据分析 |
3.3.2.1 数据分析的难处 |
3.3.2.2 编码过程 |
3.3.2.3 Nvivo 10.0的技术分析 |
3.3.2.4 数据分析结果的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呈现 |
4.1 中德双方员工跨文化适应策略的认知维度 |
4.1.1 中方员工的认知维度 |
4.1.1.1 中方员工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
4.1.1.1.1 自我认知维持 |
4.1.1.1.2 自我认知调整 |
4.1.1.2 中方员工对德方员工的认知和理解 |
4.1.1.2.1 印证对异文化的原有印象 |
4.1.1.2.2 增加对异文化的新认知 |
4.1.1.2.3 摒弃对异文化的思维固见 |
4.1.2 德方员工的认知维度 |
4.1.2.1 德方员工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
4.1.2.1.1 自我认知维持 |
4.1.2.1.2 自我认知调整 |
4.1.2.2 德方员工对中方员工的认知和理解 |
4.1.2.2.1 印证对异文化的原有印象 |
4.1.2.2.2 增加对异文化的新认知 |
4.1.2.2.3 抛弃对异文化的思维固见 |
4.1.3 小结 |
4.2 中德双方员工跨文化适应策略的情感维度 |
4.2.1 中方员工的情感维度 |
4.2.1.1 对异文化的情感 |
4.2.1.2 对互动的意愿 |
4.2.1.3 个人情感态度的调整 |
4.2.2 德方员工的情感维度 |
4.2.2.1 对异文化的情感 |
4.2.2.2 对互动的意愿 |
4.2.2.3 个人情感态度的调整 |
4.2.3 小结 |
4.3 中德双方员工跨文化适应策略的行为维度 |
4.3.1 中方员工的行为维度 |
4.3.1.1 中方员工对自我行为的描述和分析 |
4.3.1.1.1 中方员工的行为维持策略 |
4.3.1.1.2 中方员工的行为调整策略 |
4.3.1.2 德方员工对中方员工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
4.3.1.2.1 德方员工眼中中方员工的积极适应策略 |
4.3.1.2.2 德方员工眼中中方员工的消极适应策略 |
4.3.2 德方员工的行为维度 |
4.3.2.1 德方员工对自我行为的描述和分析 |
4.3.2.1.1 德方员工的行为维持策略 |
4.3.2.1.2 德方员工的行为调整策略 |
4.3.2.2 中方员工对德方员工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
4.3.2.2.1 中方员工眼中德方员工的积极适应策略 |
4.3.2.2.2 中方员工眼中德方员工的消极适应策略 |
4.3.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
5.1 跨文化适应策略的模式 |
5.1.1 积极趋同模式 |
5.1.2 消极背离模式 |
5.1.3 融合交织模式 |
5.2 跨文化适应策略之间的文化关联性 |
5.3 跨文化适应策略动态发展模型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创新之处 |
6.2 研究不足之处及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编码本 |
附录: 访谈提纲(中、德文版) |
(2)也谈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情感导入 教学相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探索 |
1. 对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认识 |
2. 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现状分析 |
二、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策略应用 |
1. 教师情感导入 |
2. 学生情感导入 |
三、高中英语情感教学中的实践 |
1. 实验设计概要 |
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 教学成绩对比分析 |
四、结束语 |
(3)场论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一、场论心理学基本理论 |
(一) 场论心理学基本理论 |
(二) 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背景及现状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现状分析 |
三、利用场论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场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生活空间”因子 |
(二) 构建和谐教学场 |
四、场论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体应用 |
(一) 教材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应用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凝固的主体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化” |
(二) 课程研究的“问题争论” |
(三) 幼儿园课程改革反思的现实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及思路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资料的搜集 |
(五) 研究效度及伦理问题 |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内容选择与权力控制 |
一、幼儿园课程知识的生成 |
(一) 幼儿园课程知识的生成类型 |
(二) 幼儿园课程知识的生成原则 |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
(一) 谁的知识 |
(二) 为什么选择 |
(三) 谁来选择 |
(四) 如何选择 |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社会控制 |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区域化管理:生活作息表和教室 |
(一) 时间切割 |
(二) 空间建构 |
(三) 时空规训下的身体实践 |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控制策略教学 |
(一) 两种类型课程知识的传递 |
(二) 教学活动中的控制模式 |
(三) 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控制 |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教师行动 |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失语” |
(一) 虚假的制度话语 |
(二) 丢失的阐释话语 |
(三) 缺失的个体话语 |
二、师幼对课程的重构 |
(一) “法定知识”的变形 |
(二) “师定知识”的传递 |
(三) “幼定知识”的建构 |
结语 幼儿园课程的回归愿景 |
一、布莱克之光映照下的幼儿园课程 |
二、异乡人的呼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理论渊源 |
第一章 莫里斯符号学的哲学基础 |
第二章 语形学来源—卡尔纳普对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
第三章 语义学来源—奥格登和瑞恰兹对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
第四章 语用学来源—皮尔士对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
第五章 行为主义理论框架—米德对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
第二部分:理论特色 |
第六章 方法论间的对话:多元而折中的方法论 |
第七章 符号学:构建学科间对话的桥梁 |
第八章 符号与行为之间的对话 |
第九章 多元而动态的符号分类 |
第十章 话语类型学—意指方式与用途之间对话的结晶 |
第十一章 符号与价值之间的对话 |
第三部分:比较、影响、应用性分析与启迪 |
第十二章 跨越时空的对话—莫里斯符号学相对于索绪尔开创的欧陆符号学 |
第十三章 符号学领域中的影响—莫里斯与西比奥克之间的对话性联系 |
第十四章 符号学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与启迪—符号理论与价值理论之间对话的结晶 |
第十五章 符号学框架中的语言学计划 |
第十六章 格语法—语形维度与语义维度之间的对话 |
第十七章 从模态到言外行为的符号学旅程 |
第十八章 莫里斯符号学思想批判—符号学事业的未完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读博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
读博期间获得的奖项 |
(7)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研究现状 |
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课堂教学场效应解读 |
(一) 场理论的由来及启示 |
1. 场概念的来源、涵义及其本质 |
2. 哲学中的场理论 |
3. 社会学中的场理论 |
4. 心理学中的场理论 |
5. 教育学中的场理论 |
(二)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内涵 |
1. 课堂教学场的涵义 |
2. 效应的涵义 |
3.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内涵 |
(三)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特征与类型 |
1.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特征 |
2.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类型 |
二、课堂教学场效应的价值与作用 |
(一)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价值 |
(二)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作用 |
1. 激励作用 |
2. 感染作用 |
3. 调控作用 |
4. 引导作用 |
三、课堂教学场效应的运用及原则 |
(一)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运用 |
1. 从备课起步的“预热效应” |
2. 制定合理目标的“登门槛效应” |
3. 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情绪效应” |
4. 点燃学生智慧之花的“瓦拉赫效应” |
5. 促进班级管理的“角色效应” |
6. 获取学生信息的“反馈效应” |
7. 运用“空白效应”,防止“超限效应” |
8. 公平对待学生,克服“马太效应” |
(二) 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原则 |
1. 合理选择 |
2. 科学运用 |
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因素分析 |
(一) 教师是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引导者和控制者 |
1. 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具体运用 |
2. 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整体性 |
3. 教师的课堂组织指导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引导作用 |
4. 教师的沟通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发展调控作用 |
5. 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启示性 |
6. 教师的创新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多样性 |
(二) 学生是课堂教学场效应的产生者和发展者 |
1. 学生的交往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发挥 |
2. 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创新性 |
3. 学生的自律能力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整体性 |
(三) 教学媒介是课堂教学场效应的传播者 |
1. 教材 |
2. 教学手段 |
3. 课堂教学制度 |
(四)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承担者 |
1. 教室布局 |
2. 教学时间 |
五、构建强化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的策略 |
(一) 教师层面 |
1.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力求教学与心理共进 |
2.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做创新型教师 |
3. 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
4. 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
5. 教师要善用教学机智,让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 |
(二) 学生层面 |
1. 学生要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自身的能力 |
2. 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
(三) 教学媒介层面 |
1. 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信息载体的作用 |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传播信息的手段 |
(四) 教学环境层面 |
1. 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强化空间的教化功能 |
2. 时间上创设弹性空间,顾及学生的差异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类 |
(二) 期刊类 |
(三) 网址 |
后记 |
(8)情感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中职校英语教学中研究情感因素的目的和意义 |
1.2.1 中职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需要 |
1.2.2 关注情感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情感目标的一个方面 |
1.2.3 认知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密切关系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情感教学研究的理论背景 |
2.1 国内外情感教学的研究概况 |
2.1.1 国内情感教学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外情感教学的研究概况 |
2.2 情感的定义、基本要素及功能 |
2.2.1 情感的定义 |
2.2.2 情感的基本要素 |
2.2.3 英语教学中情感的功能 |
2.3 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
2.3.2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 |
2.3.3 皮亚杰关于情感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 |
2.4 情感教学的内涵、原则及要素 |
2.4.1 情感教学的内涵 |
2.4.2 情感教学的原则 |
2.4.2.1 寓教于乐原则 |
2.4.2.2 以情施教原则 |
2.4.2.3 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
第三章 中职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方法 |
3.2.1 座谈调查 |
3.2.2 问卷调查 |
3.2.3 个别访谈 |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情感教学策略在中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 |
4.1.2 研究内容 |
4.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4.1.5 实验设计 |
4.1.6 实验步骤 |
4.2 中职校学生情感态度及现状调查 |
4.3 实验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
4.3.1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
4.3.2 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 |
4.3.3 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3.4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4.4 情感性处理策略综合运用案例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学生情感态度调查问卷结果对比 |
5.2 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比较 |
5.3 研究结论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5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9)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外语教学“情感因素”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情感因素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课堂知. 情关系的认识与探究 |
第三节 认知因素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支持 |
第二章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
第二节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对情感因素的关注 |
第三节 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情感因素的内容及功能 |
第一节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探析 |
一. 态度和动机的概念及其关系 |
二. 动机的分类及其功能 |
第二节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焦虑因素探析 |
一. 焦虑的概念理解及原因浅析 |
二. 焦虑的分类 |
三. 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
第三节 个性. 自信心和意志 |
1. 个性 |
2. 自信(self-confidence)和自尊(self-esteem) |
3. 意志 |
第四章 英语课实施情感教学策略的探索 |
第一节 树立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目标意识 |
第二节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
第三节 降低英语学习焦虑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
二、客观与理智:自然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质 |
三、形象与直觉:艺术学科教学的审美指向 |
四、外语课堂知情关系及情感场效应的意义与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德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交互性视角下的多维度研究[D]. 王婀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2]也谈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情感导入 教学相长[J]. 汤荣.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13(Z5)
- [3]场论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姚立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4]凝固的主体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 尚伟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1)
- [5]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D]. 张良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6]英语网络教育环境中情感场构建模式探讨[A]. 张莉,魏月红.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4), 2010
- [7]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D]. 刘春叶. 河南大学, 2010(02)
- [8]情感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 王晓雁.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9]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D]. 姜亚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1)
- [10]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J]. 余立新. 课程.教材.教法,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