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藻酸双酯钠、绞股蓝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平[1](2010)在《复方血塞通滴丸血清药物化学及葛根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主要杀手之一,为适应临床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我们拟开发复方血塞通滴丸,该方以三七为主药,佐以葛根和山楂,功能主治为活血散癖、解毒通络。用于营卫失和,毒损脑络所致脑血栓及后遗症,如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等。制成滴丸,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本实验利用血清药物化学和对复方拆方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血塞通滴丸体外成分建立了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口服血塞通滴丸的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建立了分析方法,对血塞通滴丸中的葛根和三七在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了对比,在紫外检测的条件下,我们通过对全方进行拆方对比确定了血塞通滴丸中的原型成分为葛根素,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其他成分的认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运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手段,对复方血塞通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葛根中的葛根素为检测指标,并与单味葛根灌胃及缺味葛根给药作平行对照,考察指标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结果表明,葛根吸收房室模型为二室模型。结果表明,复方中的其他配伍中药对葛根素的吸收有较大的影响,可明显增加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
郭振光[2](2010)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NONFH)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 BME)的临床相关性,提高骨髓水肿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45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5例;年龄20~75岁,平均40岁;病程2月~10年患者骨髓水肿根据MRI表现分为0-2级。分析骨髓水肿与疼痛分级、坏死分期、关节积液分级、股骨头塌陷之间的相关性,并使用列联表资料X2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组数据45髋中有34髋发生骨髓水肿,发生率为75.56%。疼痛42髋中33髋存在骨髓水肿,发生率为78.57%,其中疼痛2级的22髋有20髋存在骨髓水肿,发生率90.91%。疼痛分级与骨髓水肿分级的列联表资料X2检验,提示疼痛分级与骨髓水肿分级有关(p<0.001);坏死Ⅱ-Ⅲ期与骨髓水肿分级有关(P<0.05);发生股骨头塌陷的10髋中全部存在骨髓水肿,未塌陷的35髋中有24髋存在骨髓水肿,塌陷与未塌陷的骨髓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00%和68.57%,塌陷组骨髓水肿发生率高于未塌陷组,经列联表X2检验,二者有一定相关性(P<0.05);关节积液0级的4髋中仅1例(25.00%)存在骨髓水肿,1-3级关节积液的41髋有33例存在骨髓水肿,占总数的73.33%,关节积液分级与骨髓水肿分级经列联表X2检验,二者有相关性(P<0.05)。结论:骨髓水肿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随征象,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疼痛分级、坏死分期、是否塌陷和关节积液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骨髓水肿可以考虑作为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
李红星[3](2009)在《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对兔早期SANFH血清NO及VEGF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teroid 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SANFH)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ide NO)含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影响,探讨其对SANFH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为该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健康大白兔56只(雌雄各半)为研究对象,将健康大白兔56只,随机取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空白组,10只)、模型对照组(模型组,23只)、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组(治疗组,23只)。除10只空白组外,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采用贺西京造模方法在大白兔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每次7.5mg/kg,每周2次,连续给药8周,所有动物每周2次臀肌注射青霉素8万u/只、庆大霉素注射液4万u/只以预防感染。于实验后8周每组随机处死2只兔子行病理组织学光镜对照观察,证实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兔子耳缘静脉取血,采用终点法测定血清NO含量。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正常喂养,治疗组正常喂养的同时,于造模成功后0周、2周进行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于治疗6周后再次为各组动物耳缘静脉取血,测定血清NO含量,同时处死全部兔子取材,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计数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所有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 x±s)表示。结果:①在造模的第2周,模型组有1只兔子死于消化道溃疡,1只死于中耳炎,第3周模型组仍有1只兔子死于消化道溃疡;治疗组有2只兔子死于消化道溃疡,1只兔子死于中耳炎,故臀肌注射西咪替丁0.84mg/kg以保护消化道粘膜。造模8周后每组随机处死2只兔子行病理组织学光镜对照观察,光镜观察显示空白组正常,模型组及治疗组骨小梁变细,空骨陷窝明显增多,成骨细胞数减少,证明造模成功。证实造模成功后,各造模大白兔体重在造模后均明显低于造模前,治疗组体重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增加。②血清NO含量测定显示:治疗前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清NO含量基本一致,二者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稍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前后模型组血清NO含量基本一致,空白组治疗前后基本一致,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③组织病理学观察:空白组正常,股骨头内骨小梁粗大、致密,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呈规则的拱桥状,骨小梁边缘成骨细胞数量较多;陷窝内可见大量形的骨细胞,偶尔可见骨陷窝空虚;髓腔中破骨细胞数量较少,有大量比例正常的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模型组骨小梁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髓腔脂肪细胞增大、增多;空骨陷窝的比率模型组最高,治疗组接近空白组,较空白组稍高,但明显低于模型组;空白组的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最高,模型组最低,治疗组居中,且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抑制了激素促使血清NO、VEGF表达持续减弱的趋势,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进程,有效改善股骨头内微循环,扭转股骨头缺血状态,促进骨小梁再生与修复,提高骨强度,阻止股骨头变形,达到防治SANFH的发生和发展。
郑春风[4](2009)在《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最早源于1842年W.Bowman的研究提出,其后研究资料主要来自肝活检病理学报道。1986年F.Schaffner等提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Disease。FLD)概念之后。FLD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的广泛疾病谱。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平均人口发病率约5%~10%,肥胖、糖尿病、酗酒者发病率达25%~75%,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诊断治疗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慢性脂肪性肝病在西欧、日本、美国普通成人的检出率达25%。FLD也已成为西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第一大慢性肝病以及肝酶异常的首要病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高达20%~33%,其中至少10%~15%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且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和移植肝复发的概率高达30%~40%。肥胖者单纯性脂肪肝(60%~90%)、NASH(20%~25%)及肝硬化(2%~8%)的发生率则更高。15年前,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还相当低。据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德珍的统计,该院1991-1992年对工厂,研究所等40个单位的10923人体检,发现脂肪肝220例,平均发生率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平均体重的增加,脂肪肝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脂肪肝的发生率较五年前增加了5倍,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健康人群普查发现,脂肪肝患病率达到了10%-15%,南京地区脂肪肝发生率从1998年的8.99%逐年上升至2002年的12.33%。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立方的肝脂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临床上探索新的有效的脂肪肝治疗方法打下基础。方法:收集2007.05~2009.03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门诊和病房患者1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休息、营养、运动和控制饮食,一般对症处理。中药治疗组予自拟“肝脂消”为基本方治疗,方药:柴胡6g、当归10g、郁金12g、制首乌15g、炒白术10g、茯苓12g、陈皮8g、法半夏10g、丹参8g、枳实8g、生山楂10g、草河车15g、泽泻10g、垂盆草10g等。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辛伐他汀(舒降脂),10mg/d,连续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安全性指标(如结果:疗程结束时结果表明,治疗组基本治愈9例(15%),显效16(26.6%)例,有效26例(43.3%),总有效率85%;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11.66%),显效12例(20%),有效23例(38.3%),总有效率70%。治疗组,治疗后胁痛,腹胀,纳差,疲乏嗜睡,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显着改善(P<0.01),舌质,肝肿大体征亦有减轻(P<0.05);对照组,治疗后胁痛,腹胀,纳差,疲乏嗜睡,舌质,肝肿大症状有所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胁痛,腹胀,纳差改善较明显(P<0.01),舌质,肝肿大,体征亦有减轻(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V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较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发现肝脂消治疗组在改善血脂水平方面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评价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时,发现两组患者ALT、AST、ALP、GG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肝功能,肝脂消组作用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亦有不同程度好转,B超检查患者脂肪肝病情程度,尤其是治疗组中度脂肪肝改善最为明显。对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的观察表明,肝脂消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肝脂消对脂肪肝有较为明显的缓解症状的作用,能改善肝功能、血脂水平,该复方亦能改善B超影像学变化,特别是对于B超中度脂肪肝患者作用较明显。
周克伟[5](2007)在《复方虎杖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复方虎杖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PASI评分。探索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4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燥证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虎杖汤联合NB-UVB治疗组和单纯复方虎杖汤对照组。治疗组20例,口服复方虎杖汤,同时进行NB-UVB照射治疗,外用黄芩膏;对照组20例,口服复方虎杖汤,外用黄芩膏,共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后对其进行PASI评分,观察患者皮损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PASI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P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损改善率对比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皮损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4周和8周后的皮损改善率比较,第8周改善率明显优于第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0%,对照组有效率为3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临床上以血热风燥型居多。复方虎杖汤及复方虎杖汤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燥证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复方虎杖汤及复方虎杖汤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临床观察均在治疗4周后出现明显疗效,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也越明显。复方虎杖汤联合NB-UVB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比较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洪淑英[6](2007)在《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根据导师张惠臣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脂肪肝的病机理,主要由于脾虚、湿停、气滞、血瘀,且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提出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并由此组方,构建以柴芍二陈汤加味为主的基本方:茯苓、半夏、陈皮、柴胡、白芍、泽泻、黄精、丹皮、红花、丹参、山楂、何首乌,作为脂肪肝的治疗用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对照药,开展了严密设计的随机对照(单盲)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我们采用高脂饮食复制了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同时施加药物干预,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同时通过古今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配伍研究,从方剂学的角度,阐明健脾化痰活血法配伍治疗脂肪肝的合理性及配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指导性价值的组方配伍法则。第一部分文献研究脂肪肝(Fatty Liver)是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一种脂类代谢紊乱性的疾病,当肝细胞内脂质超过肝湿重的5%即为脂肪肝。脂肪肝中医辨证多属“积聚”、“胁痛”等病范畴。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0%左右,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15%,特别是最近10年里,脂肪肝呈现明显的增多,而造成肝纤维化的发病率则高达25%,且1.5~8%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古今文献研究表明,脂肪肝病因病机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伤脾、脾虚湿停,并由气滞湿停导致瘀血留滞,终成瘀血、气滞、停湿相兼为患。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多用健脾、化痰、活血等法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部分健脾化痰活血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1研究方法在确立严格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均衡、对照的原则,将74例合格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健脾化痰活血法加饮食控制38例,对照组健脾化痰祛瘀法加饮食控制36例,用单盲法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观察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肝脏B型超声影像学、肝功能等方面的变化。2研究结果2.1病患体重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体重治疗前后都有所减轻(P<0.05,P<0.01),说明两法均有一定的减轻体重的作用。健脾化痰活血法降低体重的差值明显比对照组大,但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2.2两组之间疗效的比较2.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38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平均92.32%;对照组36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平均61.22%,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8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显效率47.35%,总有效率78.95%;对照组36例,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17例,显效率5.56%,总有效率52.78%。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2.2两组患者血清检查的变化治疗组血清中GOT、GPT、T-C、T-G,治疗前后均值改变较大(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极显着性意义。而对照组血清中的GOT、GPT、T-C、T-G治疗前后均数的改变较小,其差异统计学显着性意义较低(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的优于对照组。2.2.3两组之间B超肝脂程度的变化治疗前两组中B超的轻、中、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B超的轻、中、重均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复查虽有所进步,但明显差于治疗组。2.4、药物安全性测定及副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尿、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均正常。治疗组除少数病例(3例患者)于服药初期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睡眠欠佳,2例出现便溏现象,但程度均轻微,且都于服药一周后自行缓解,并无其它副作用。对照组除4例于服药初期出现口干、睡眠欠佳,程度轻微,并未见其它副作用。3研究结论健脾化痰活血法加饮食控制对脂肪肝具有明显降低血清GOT、GPT、血脂T-C、T-G的作用。其中治疗组GOT、GPT的均值由治疗前的52.24±9.94U/L、66.37±18.29U/L下降为37.18±6.69U/L、42.39±8.85U/L。T-C、T-G均数由治疗前248.92±20.72mg/dl、257.66±39.33mg/dl的高值降低到治疗后198.87±12.74mg/dl、158.58±20.51mg/dl的低值,治疗前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GOT、GPT的均值由治疗前的51.28±14.40U/L、64.31±14.59U/L下降为48.61±11.70U/L、61.39±13.16U/L。T-C、T-G均数由治疗前259.06±24.50mg/dl、245.47±68.04mg/dl降低到治疗后242.39±31.56mg/dl、224.50±43.90mg/dl,治疗前后虽有差异但较小(P>0.01,P<0.05。通过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的GOT、GPT、T-C、T-G下降幅度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再通过两组之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8.95%、显效率47.35%。对照组总有效率52.78%、显效率5.56%。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两组之间显效率差异更有统计学极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健脾化痰活血法对降低脂肪肝患者血清GOT、GPT、血脂T-C、T-G,改善肝脂程度B超声像图变化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第三部分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实验研究1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1)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2)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3)阳性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kg灌胃,每天1次。(4)试验药物组:灌服健脾化痰活血法中药(柴芍二陈加味方)。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脂肪乳剂2ml灌胃,每天1次。同时,各治疗组灌服阳性对照药或治疗药,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周。2检测指标(1)血清指标:TC,TG,ALT、AST,HDL-C和LDL-C。(2)病理指标:常规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冰冻切片苏丹Ⅳ染色察肝组织脂肪变性情况。3研究结果3.1血脂变化情况各造模组脂肪乳剂2ml灌胃1周后,血清TC和LDL-C含量即有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成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给予各实验组不同的处理措施1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清TC和LDI-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极显着意义(P<0.01),说明阳性药阿托伐他汀和中药均具有显着的抵抗脂肪乳剂诱发高TC和LDL-C血症的作用。而且与同时期的正常组相比,其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两组的TC和LDL-C均值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给药前各组间血清TG含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给药1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TG含量却低于正常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给药前后各组间血清HDL-C含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正常组各指标在两周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各指标在两周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给药后的平均HDL-C含量比给药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极显着性意义(P<0.01)。试验组给药后的TC和LDL-C平均含量比给药前明显降低,HDL-C含量比给药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P<0.01和P<0.01)。3.2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给予不同处理措施前,模型组、阳性组和试验药组AI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P<0.01和P<0.01),而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试验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给予不同处理措施1周后,正常组、阳性对照组和试验药组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1、P<0.05和P<0.01),正常组、阳性药对照组和试验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在处理前后AI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阳性药对照组和试验药组AI显着低于处理前,阳性对照组降低5%-64%,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试验药组降低43%-70%,差别有统计学极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中药和阳性药阿托伐他汀均具有降低AI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比中药的作用可能更优。3.3体重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动物无死亡,身体状况良好,皮毛洁白光亮,摄食饮水及日常活动无异常,无腹泻,体重增加,变化趋势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3.4肝功能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在两周中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各指标在两周中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肝功能继续损害。阳性对照组给药后的的平均ALT含量较给药前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AST平均含量较给药前无明显降低(P>0.05)。试验药组给药后的ALT和AST平均含量较给药前有明显降低(P<0.05,P<0.01)。试验药组与阳性对照组给药后ALT平均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AST平均含量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3.5肝匀浆含脂质情况正常组各指标在两周中差别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模型组各指标在两周中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给药后的的TG平均含量较前无明显降低,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TC平均含量较给药前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试验组给药后的TG和TC平均含量较给药前有明显降低(P<0.01,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给药后TG平均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极显着性意义(P<0.01),TC平均含量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3.6肝脏病理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在仅见个别肝细胞中有少量细少脂滴散在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肝窦清晰可见,肝索排列整齐。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出现中到重度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苏丹Ⅳ染色中肝细胞浆内出现弥漫性大小不等的橘红色脂滴,严重的融合为大脂滴,将细胞核挤向一边,形似脂肪细胞。脂变以肝小叶周边带和中间带最为严重,部分动物出现肝细胞点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对照组脂变肝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减少,胞浆内脂滴减少,可见脂滴散布于肝小叶周边的细胞内,肝细胞点状坏死和炎性细胞,但较模型组轻。治疗组脂变肝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胞浆内脂滴减少或消失,仅有一些细小脂滴散布于肝小叶周边的细胞内,胞浆丰富,肝索排列整齐,偶见极少量炎细胞坏死或浸润。4研究结论本论文从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保护肝功能、促进胆固醇从肝脏中转运几个方面进行了组方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健脾化痰活血法方药可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的升高的作用,而阻止脂肪从肠内吸收的作用不明显。由于脂类代谢的复杂性,故可认为本法及其方药具有促进脂类从肝脏转运的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其作用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协同,从而印证了组方配伍之妙。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降低脂肪肝大鼠血脂TC及LDL的含量,从而减少肝脏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有效清除肝脏内堆积的甘油三脂,使人体内脂质代谢恢复正常,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对肝脏的细胞毒性作用改善肝脏血供,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发挥降脂保肝的作用。。
唐乐辉[7](2007)在《复方清胰汤加丹参与奥曲肽治疗SAP的研究》文中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可高达20%〔1、,2〕。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也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以非手术疗法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国内外逐渐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同,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目前临床上对于SAP治疗,传统的观点认为SAP急性期不应进食,包括任何形式的肠内营养,否则会使病情加重,故治疗常常采取禁食,一般禁食3周左右,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而长期的胃肠外营养会导致胃肠黏膜受损,出现胃肠道细菌易位,容易出现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而且长期禁食患者心理上难以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一经发现即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3,4,5〕,但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会使内脏血流减少,必将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生长抑素价格昂贵,基层医院的患者难以承受,同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临床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故2002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胃肠病大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不推荐使用该类药物。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按中医理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系由肝胆失疏、湿热蕴结之病机,进一步演变为热毒炽盛,瘀热内阻,或上迫于肺,或内陷心包,或热伤血络所致。SAP所表现的腹满痛,或绕脐痛、拒按、大便不通、发热等表现,辨证属《伤寒论》中的阳阴腑证。复方清胰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胰腺微循环,通里功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同时有抑酶,抑制细胞因子,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肠粘膜,防止细菌及内毒素移位,降低胰腺对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胰腺组织再生等作用。采用中药治疗,不仅价格低廉,取材方便,而且中药治疗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功能,让胃肠道及早得到锻炼,有利于早期进食,并可减轻因长期TPN所带来的并发症及经济负担,减轻因长期禁食给患者带来的精神负担,且因能早日正常进食,这明显地缩短了住院时间。本课题通过对基层医院使用的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复方清胰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疗效与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的对比,拟进一步探讨中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为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开展提供依据,以进一步规范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辩证体系,阐明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制。目的:通过与基础治疗加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的对比,评价复方清胰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对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清胰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并与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象恢复正常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并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时间(t=2.6,P<0.05),肛门排气排便时间(t=7.58,P<0.001),应激性溃疡发生(X2=4.20, P<0.05),肠麻痹发生(X2=4.20, P<0.05),胰腺或者胰周感染(X2=4.20, 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好于对照组,而在症状消失时间(t=1.89, P>0.05),体征消失时间(t=0.81, P>0.05),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t=0.41, P>0.05),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t=0.35, P>0.05; t=0.48, P>0.05),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X2=0.03, P>0.05)、急性肾功能衰竭ARF(X2=0.04, P>0.05)、急性心功能衰竭AHF(X2=0.01, P>0.05)、急性脑功能衰竭(X2=0.20, P>0.05)、假性胰腺囊肿(X2=0.01, P>0.05),死亡(X2=0.20, P>0.05)等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独到之处,尤其在恢复肠蠕动,保护肠粘膜,减少肠道细菌感染和毒素的吸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取材方便,价格便宜,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疗效明确,有良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待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及进一步规范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辩证体系,阐明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制。
梁晋普[8](2006)在《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观察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指导下的调脂通脉颗粒对高脂血症气虚痰瘀证的调脂疗效。2.应用PCR-RLFP技术,研究高脂血症气虚痰瘀证人群apo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征,并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对研究人群脂质代谢的影响。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对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的影响,以探讨遗传基因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检测118例高脂血症气虚痰瘀证患者apoE基因分型,按照频数计数法计算基因频率;对入组患者按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疗程为8周的临床试验观察,试验组64例,给予调脂通脉颗粒(太子参、茯苓、陈皮、水蛭、丹参、泽泻等),一次1袋,一日2次口服;及血脂康胶囊安慰剂,一次2粒,一日2次口服。对照组54例,给予血脂康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口服,及调脂通脉颗粒安慰剂,一次1袋,一日2次口服。比较观察治疗前后TC、LDL-C、TG、HDL-C、apoA1、apoB、LP(a)、AI以及中医证候的变化。观察两组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变化。结果:1.试验组调脂总有效率84.3%,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并且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对照组调脂总有效率86.5 %,有明显降低TC、TG、LDL-C、apoB、AI,升高HDL-C作用(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apoB、AI、HDL-C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LDL-C方面,血脂康组优于调脂通脉颗粒组,从总体上,调脂通脉颗粒调脂疗效与血脂康相当,并且都具有良好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作用。另外两组都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改善高脂血症粘、浓、聚的状态,疗效相当。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调脂通脉颗粒改善中医证候明显优于血脂康,尤其在气虚血瘀症状方面的改善,(p﹤0.05),调脂通脉颗粒有明显优势。2.在118例高脂血症气虚痰瘀证人群中,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以ε3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89.4%,其中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是:E2/3为8.5%,E3/3为78%,E2/4为1.7%,E3/4为11.9%,apo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北京自然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poE各基因型TC、LDL-C、apoB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E3/4﹥E3/3﹥E2/3,E3/4有明显升高TC、LDL-C、apoB的作用(p﹤0.05)。E3/4基因型HDL-C的水平在三种基因型中最低, E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还显示E3/4基因型的中医痰浊证积分明显高于E2/3、E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3/4的气虚证候积分最高,但与E2/3、E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oE基因多态性不影响TG、apoA1及LP(a)
高海燕[9](2006)在《初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选用C57BL小鼠,喂养普通饲料一周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6只,采血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清丙二醛。剩余动物给予高脂饲料五个月后,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6只,采血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清丙二醛,确认模型成功。将余下动物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12只)、阳性对照组(12只)、低剂量治疗组(12只)、中剂量治疗组(12只)、高剂量治疗组(12只)。各组给予不同的药物灌胃1个月,随后处死各组动物作各项指标的检测,同时摘取眼球作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切片。 结果:(1)黄斑康治疗各组血脂、血液流变学、丙二醛指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0.01);黄斑康治疗组内,中剂量治疗组明显低于低、高剂量治疗组,与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治疗组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间胶原纤维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康治疗各组巩膜Ⅰ型、Ⅲ型胶原纤维IOD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0.01);黄斑康治疗组内,中剂量治疗组明显低于低、高剂量治疗组,与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治疗组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黄斑康治疗各组巩膜ColⅢ/ColⅠ面积比均高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0.01);黄斑康治疗组内,中剂量治疗组明显高于低、高剂量治疗组,与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治疗组与高剂量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黄斑康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小鼠血脂、丙二醛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能够通过改善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来防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而且疗效以中剂量为佳。
王文利[10](2005)在《复方降脂茶治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高脂血症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业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继续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探讨出一种有效、低毒、方便的方法及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论文分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探讨了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并回顾了近5年来在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尚存问题。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归纳了药物治疗进展及调脂治疗的研究方向。 实验研究: 复方降脂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脂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降脂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以及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肝脂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7组,其中10只喂饲基础饲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喂食高脂饲料,实验15日测定血脂,高脂饲料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为4.37±0.18mmol/l、甘油三酯(TG)为1.93±0.12mmol/l,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表明Wistar大鼠高脂模型建成。将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降脂茶大、中、小三个剂量组、血脂康胶囊组、绞股蓝茶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21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及采用油红“0”染色观察大鼠肝脂形态学改变。结果 实验36日,各治疗组大鼠体重增重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复方降脂茶可显着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及升高HDL-C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1),并且呈一定量效关系。高脂血症模型组大鼠发生了严重肝细胞脂肪变性,而各药物组的肝脂含量减少,其中尤以复方降脂茶大剂量组和血脂康组明显。 结论 复方降脂茶具有显着调节血脂,抑制因高脂饲料引起的实验大鼠体重的升高及饮食性脂肪肝的形成的作用。 临床研究: 复方降脂茶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降脂茶治疗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96例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复方降脂茶组48例)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组4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 复方降脂茶调脂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总有效率77.1%,并可显着降低血清TC、LDL-C、TG水平,还能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升高HDL-C。其调脂效果与对照药血脂康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降脂茶药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病情,可有效改善头晕头重、胸闷、呕恶痰涎、口淡、食少等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疗效明显高于血脂康,差异具有显着
二、藻酸双酯钠、绞股蓝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藻酸双酯钠、绞股蓝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血塞通滴丸血清药物化学及葛根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原则 |
2. 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
2.2 脂质的作用 |
2.3 血栓的作用 |
2.4 药物干预治疗 |
第二节 处方中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现代研究 |
1. 处方 |
2. 处方的中医理论阐述 |
3. 处方中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现代研究 |
3.1 三七药材研究概况 |
3.2 葛根和山楂药材的研究概况 |
4.中药复方血清药化概述 |
5.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概述 |
5.1 现代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
5.2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复方血塞通滴丸血清药化研究 |
1.葛根对血中移行成分的贡献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方法 |
1.5 小结 |
2.三七对血中移行成分的贡献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血塞通滴丸中葛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
3.2 分析方法的确证 |
3.3 试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血药浓度—时间结果 |
4.2 房室模型的选择及药动学参数 |
5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个人情况简介 |
中文详细摘要 |
(2)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四) 一般资料 |
二、影像学检查 |
三、骨髓水肿分级 |
四、疼痛分级 |
五、坏死分期 |
六、股骨头塌陷 |
七、关节积液分级 |
八、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骨髓水肿与疼痛 |
二、骨髓水肿与坏死分期 |
三、骨髓水肿与塌陷 |
四、骨髓水肿与关节积液 |
讨论 |
一、病因病理研究 |
(一) 病因 |
(二) 病理 |
二、临床研究 |
(一) 临床症状 |
(二) 坏死分期 |
(三) 是否塌陷 |
(四) 关节积液 |
(五) 鉴别诊断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3)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对兔早期SANFH血清NO及VEGF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大体形态变化 |
2 血清NO 测定结果 |
3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4 VEGF 阳性表达测定结果 |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ANFH 的认识与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ANFH 的认识与研究 |
3 导师的学术思想 |
4 造模的可靠性及药物作用探讨 |
5 血清NO 及VEGF 作用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病理图片 |
附录2 VEGF图片 |
附录3 文献综述 |
(4)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
1.肝脏主要生理功能 |
2.脂肪肝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3.脂肪肝分类 |
4.脂肪肝病因及发病机制 |
5.脂肪肝诊断 |
6.脂肪肝治疗 |
7.脂肪肝的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1.病名及历代沿革 |
2.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
3.对脂肪肝病机的认识 |
4.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是脂肪肝治疗大法 |
5.脂肪肝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总体设计 |
2.研究内容 |
2.1.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纳入标准 |
2.4.排除标准 |
2.5.治疗方法 |
2.6.观察指标 |
2.7.疗效判定标准 |
2.8.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一般资料 |
3.1.1:年龄和性别 |
3.1.2: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比较 |
3.1.3:两组患者病因比较 |
3.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3.4.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比较 |
3.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
3.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3.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变化比较 |
4.讨论 |
4.1 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功效。 |
4.2 药物安全性测定及副作用 |
第三部分 结语 |
1.研究小结 |
2.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探讨 |
3.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4.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附件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复方虎杖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银屑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一)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二) 近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二.银屑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
(二) 西医治疗概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病例标准 |
(二) 临床资料 |
(三) 治疗方法 |
(四) 观察指标 |
二、数据统计 |
三、疗效判定与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一) 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复方虎杖汤联合NB-UVB作用机理的探讨 |
(三)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治疗组部分病例照片 |
文献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 |
附录 |
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 |
一、脂肪肝的病因学 |
二、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三、脂肪肝的诊断学 |
四、脂肪肝的治疗学 |
五、脂肪肝的预防 |
第二节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一、古代文献对类似脂肪肝疾病的论述 |
二、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三节 中医药对脂肪肝的治疗 |
第四节 抗脂肪肝中草药实验研究 |
第五节 脂肪肝动物实验模型的方法学研究 |
第六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健脾化痰活血法立题依据及组方原则 |
第二节 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
第三部分 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临床调查表 |
图片 |
缩略词 |
致谢 |
(7)复方清胰汤加丹参与奥曲肽治疗SA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正文:复方清胰汤加丹参与奥曲肽治疗SAP 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8)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观察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从脾肾、痰瘀论述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1 中医“膏脂”概念与血脂及高脂血症的关系 |
2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 导师郭维琴教授防治高脂血症学术思想研究 |
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基础研究 |
6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7 血脂康的研究进展 |
8 单味药物的研究 |
9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apoE基因型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载脂蛋白E |
2 aopE基因多态性 |
3 aopE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频率分布特点研究 |
4 aop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关系研究 |
5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水平的机制的研究 |
6 apoE多态性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 |
7 apoE多态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
8 其它因素对apo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诊疗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结果 |
讨论一 |
1 气虚血瘀痰浊与高脂血症发病关系研究 |
2 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指导下的调脂通脉颗粒的组方特点 |
3 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
结语 |
讨论二 |
1.apoE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研究 |
2.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的研究 |
3.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 |
4.apoE基因多态性对于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的影响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高脂血症中医气虚痰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初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引言 |
2.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饲料及药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给药方法 |
2.3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2.3.1 一般状态观察 |
2.3.2 血脂、血液流变学、MDA检测 |
2.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
2.3.3.1 光镜标本的制备及观测 |
2.3.3.2 电镜标本的制备及观察 |
2.4 统计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5.1 一般观察 |
2.5.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2.5.3 各组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
2.5.3.1 各组小鼠血脂指标的比较 |
2.5.3.2 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5.3.3 各组小鼠血清丙二醛(MDA)的比较 |
2.5.4 各组小鼠巩膜胶原纤维的变化 |
2.5.4.1 巩膜胶原纤维光镜结果 |
2.5.4.1.1 各组间Ⅰ型胶原纤维的平均光密度 |
2.5.4.1.2 各组间Ⅲ型胶原纤维的平均光密度 |
2.5.4.1.3 各组间Ⅰ型胶原纤维的IOD值 |
2.5.4.1.4 各组间Ⅲ型胶原纤维的IOD值 |
2.5.4.1.5 各组间巩膜COLⅢ/COLⅠ面积比 |
2.5.4.2 电镜结果 |
3 讨论 |
3.1 对高脂血证及ARMD的相关认识 |
3.1.1 中医对高脂血证及ARMD的相关认识 |
3.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证及ARMD的相关认识 |
3.1.3 对ARMD治疗的认识 |
3.2 防治药物——黄斑康的组成及依据 |
3.3 动物模型的评价 |
3.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3.2 动物模型的指标选择 |
3.3.2.1 血液生化指标的选择 |
3.3.2.2 选择观察巩膜顺应性的意义 |
3.3.3 动物模型的评价 |
3.4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观察巩膜胶原纤维 |
3.5 黄斑康作用机制及疗效的探讨 |
3.5.1 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外观体重的影响 |
3.5.2 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3 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MDA的影响 |
3.5.4 对巩膜胶原纤维的影响 |
3.5.4.1 平均光密度无差异 |
3.5.4.2 预防巩膜顺应性降低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后置部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声明: |
(10)复方降脂茶治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近况 |
1 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
2 痰浊证、瘀血证与高脂血症证型分布 |
3 从痰瘀辨证与现代检测指标的关系 |
4 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的临床疗效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 临床常用调脂药物 |
2 降血脂药物的联合使用 |
3 中药来源的降血脂药物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复方降脂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脂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复方降脂茶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临床观察 |
前言 |
诊疗标准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藻酸双酯钠、绞股蓝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血塞通滴丸血清药物化学及葛根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D]. 李志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7)
- [2]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的临床相关性研究[D]. 郭振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3]葛根素合鹿瓜多肽介入治疗对兔早期SANFH血清NO及VEGF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红星. 河南中医学院, 2009(03)
- [4]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郑春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5]复方虎杖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D]. 周克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6]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洪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复方清胰汤加丹参与奥曲肽治疗SAP的研究[D]. 唐乐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8]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观察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临床研究[D]. 梁晋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初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的影响[D]. 高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复方降脂茶治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王文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