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天然气管制的历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周雨童[1](2021)在《试论卡特政府的放松管制改革》文中研究说明
郑洁容[2](2020)在《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燃气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城市安全和谐、人民生活稳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要求低碳节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顺应国家的节能要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管道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值的清洁能源,替代瓶装液化石油气,成为城镇燃气的主要气源,是一种必然。而用户原有气源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由管道天然气公司及其委托的施工单位将管线铺设到户,最终完成气源从瓶装液化石油气改成管道天然气的过程,即为“瓶改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燃气公司,施工公司,用户方等多方协调和配合,同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危险化学品,使用不当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燃气安全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燃气主管部门对燃气安全的有效监管,也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广州市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理论来分析,构建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以广州市L区在“瓶改管”过程中发生的一起燃气爆燃事件为切入点,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再次,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进行研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做法。最后,对加强和完善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城镇燃气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二是以政府流程再造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监管体制;三是建立健全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四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五是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宣传普及。
李雯[3](2020)在《美国天然气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是广泛应用的重要能源之一,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天然气全产业链都在加速升级换代。近几年,国内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天然气逐步成为重要“战略能源”,我国成为全球天然气国际贸易市场上主要买家,掌握天然气定价权更具重大意义。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与层次后更高级的市场形式。天然气期货价格对天然气现货价格起导向作用,推出天然气期货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改革与升级的必经之路。天然气期货的出现根植于现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理位置上存在不匹配现象,需要专业设备运输,这就使得距离、产量、气候等因素影响天然气价格变动,出于规避风险的需求,天然气期货产品出现。目前全球可交易天然气期货合约分别是美国NYMEX的Henry Hub天然气期货合约和英国NBP天然气期货合约。要有效发挥天然气期货功能,离不开市场有效监管。期货市场发展随着相应监管体制的诞生与发展。美国是世界上首个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的国家,拥有最成熟的期货交易市场,其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重要启示,包括逐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管制,推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条例,明确监管体制机构的权责界限,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监管的协调、合作能力等。与美国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建立时间较短,通过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货监管模式,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中国证监会、地方证监局、期货交易所、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三级监管和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受期货市场早期不规范行为影响,我国对期货市场一直沿用强势行政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其他监管机构权力实施,监管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叠,导致交易者中投机者占主,套期保值和机构投资者占少数,长期将影响期货市场活力,不利于市场改革发展。美国和英国推相继出天然气期货,但美国亨利港天然气期货是唯一具有实体期货交易中心的期货产品。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期货市场成功经验,推出适用天然气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期货监管机构间权责界限,充分发挥期货交易所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能力,建立法律、行政和自律的立体式监管体制。
王瑞军[4](2019)在《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行政审批设定不规范、审批范围过大,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审批程序不规范、不透明,部分被取消或调整的审批事项缺乏有效的衔接主体,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造成了损害政府公信力、增加行政成本、偏离服务型政府宗旨等负面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所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从政府治理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政府治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涵及理论依据,探讨了政府治理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政府治理理论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两者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依据是相互融合的,均强调服务和政府公信力、追求高效政府、突出政府责任、提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是两者这种契合的关系,从政府治理视域下研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文章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目标设定以及改革基本原则等四个维度,构建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治理理念的“GC模型”(Governance concept model),有效阐释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该模型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治理能力创新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滚动更新、持续完善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理念导向与治理手段相互促进的概念、制度、方法、实践的动态集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设定、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均是围绕其改革的核心价值在动态演进的多维概念集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核心价值导向下,该集合包含的维度、概念、举措均有所变化。文章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进程、取得的成效、现状和问题作了总结归纳,剖析了制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认为当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和迫切需求包括:“公开+精简”行政体制改革中阳光政务与审批服务良性互动,“公平+效率”市场经济框架下效能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互联网+政务”社会背景下智慧型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并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个有代表性的域外国家和浙江、江苏、天津滨海新区等3个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国内地区,对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法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围绕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以法律为基础,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以渐进式的方式来推进改革。文章基于上述理论构造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四个方面具体对策,即:科学设定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其中,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在“GC模型”的分析框架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体系,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主体机制、评估指标设计原则、评估指标设计、绩效管理动态流程和绩效结果使用与管理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较为系统的提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管理方面的完善对策,通过大量的收集、占有、分析有关政策文件、网络和出版资料、访谈资料,进行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确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效率、效益、公平、服务、制度保障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抽象行为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分析和指标量化。文章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在方法上合理的应用了文献计量法、扎根理论、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视角上,将政府治理作为研究导向和理论框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深入探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调研与实证研究,将国际经验做法与国内案例实证相结合。理论贡献主要有:在政府治理理念下,重新定义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集合;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可控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治理概念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在新的模型分析框架下,有效的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今后改革导向、改革需求等外部环境发生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的路径。论文的研究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具有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指导意义,在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方面对将来其他学者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
许慧文,王震[5](2017)在《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天然气商业模式的创新及应用已成为关注焦点。曾经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凭借其创新的天然气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引领美国天然气产业变革,对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从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产生的行业背景入手,梳理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天然气产业管制放松进程,分析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的实现过程及其特点,从环境政策把握、金融工具引入、价格风险管理应用及开放灵活特性四个维度,研究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的成功,表明了天然气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在于发达的管网基础设施及天然气运销分离,对政府监管及立法提出更高要求,而金融创新作为重要的方法工具能够极大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中国天然气产业应充分借鉴以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欧美天然气市场成功经验,加快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运销分离、完善天然气监管与立法、鼓励金融创新与天然气产业相融合,实现天然气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吉庆[6](2017)在《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能源商贸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区域性的参考价,最常见的是区域基准价。虽然天然气区域性的贸易正在加强,但是亚太地区仍然缺乏天然气的区域基准价,很难反应亚太地区真实的供需情况。本文以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为研究对象,从市场发育、价格机制和政府监管三个层面上研究了定价中心的形成背景,阐明了实体和虚拟型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差别。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形成的原因:成熟的容量市场和发达的管网系统是形成区域交易市场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储气设施和监管机制定是发展成为区域定价中心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得出,北美各地区的城市门站价格与亨利中心之间存在价格关联性,进而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亨利中心天然气现货价格是其他交易中心天然气现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亨利中心的价格发生变动时,其他的区域交易中心价格也会跟着变动。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运营与管理,结果表明规范的市场运营形式是交易中心转向定价中心的关键。
汪金伟[7](2016)在《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与商业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与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加剧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同时气候变化问题和环境压力倒逼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的现实可行路径。一方面,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丰富,为推进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水力压裂增产和水平井技术,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已经在美国取得突破成功实现商业化极大的激励了我国开发利用页岩气资源的积极性。然而,资源的各项属性决定了其规模化开发利用必然对经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是判断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决策依据。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其开发利用也必然遵循这些规律。美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终于在21世纪初实现了页岩气资源的规模化与商业化开发利用,页岩气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飞速发展。同时,随着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推进而来的还有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从美国经验来看,页岩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主要产生可观的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增加了能源供给、改善了能源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而环境影响上效益与风险并存。推进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油气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快速增长的我国而言是实现能源供需平衡的一种现实可行途径,因此,自200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条例刺激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工作,随着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推进,实现规模化的开发利用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因而伴随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亟待开展。本文从页岩气资源的属性出发,结合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经验,从能源安全、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评估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基于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果提出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政策目标、改进对策与具体措施。全文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论文首先从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碳排放现状和页岩气资源潜力等方面阐述研究选题的背景,从页岩气产业发展与能源革命的关系角度论述开展页岩气开发利用影响评估的意义。然后对现阶段关于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发现当前关于页岩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页岩气的介绍、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美国开发利用经验总结、国内页岩气开发面临的挑战以及开发利用效益的定性分析等方面,不难看出,关于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短期与长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滞后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实践进程。围绕这一研究问题,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案和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页岩气资源的经济性质出发,论述选择从能源安全、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其效益评估维度的原因,并通过梳理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结果的判断体系与政策制定方向,然后从能源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估的一般内容和方法出发,分析页岩气开发利用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形成本文的理论评估框架。第三章是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实践及其经验。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效益评估重点在于能源安全、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成功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因而,本章尝试从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其经济社会影响,总结规律经验,同时也对理论分析框架进行验证。美国的经验表明,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产生提高能源供应保障、减少能源依赖、改善能源结构和助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经济社会效益,而随着开发利用进程的推进,环境风险逐渐成为评估页岩气资源是否值得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第四章是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需求分析及供给潜力。首先从全球天然气储量变化及供需现状、全球天然气市场流动现状及中国天然气进口情况分析我国未来天然气需求,研究发现,迫于气候变化压力,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正经历从石油到天然气的转变,并且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流动性逐渐增大,特别是我国近几年管道气和液化气进口量逐渐增大,造成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因而,为了保障国内天然气供给,减小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开发页岩气是缓解天然气供给不足的可行选择。基于此,对我国页岩气的资源储量及分布、勘查开发情况等资源基础资料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我国页岩气资源供给潜力进行分析。第五章是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效益分析。首先对现有能源安全研究的理论及其进展进行了梳理,当前能源安全主要分为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然而,笔者认为能源使用安全更多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范畴,因此本文将能源安全界定为能源供应安全;其次,根据能源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了我国能源安全的SWI指数和HHI指数,基于能源安全评价多样性指数构建我国能源供应安全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6-2012年间的能源供应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发现从2008年开始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急剧下降;最后,基于我国天然气发展规律和我国《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对我国页岩气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情景预测,分析不同情景下页岩气对满足天然气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第六章是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章主要研究目标是分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将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界定为宏观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效益,宏观经济效益上运用能源生产率和协整模型对未来我国页岩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页岩气宏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局限于数据因素,产业发展效益部分主要是对页岩气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的可能发展前景进行定性分析。第七章是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分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上效益与风险并存。环境效益在于其作为天然气燃烧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少,因此基于前文关于页岩气产量的估算结果计算页岩气可能的节能减排量。环境风险上,根据美国经验,环境风险在于水资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两大问题。基于此,首先运用ArcGIS分析工具构建地表水生产压力和地下水污染风险两个指标从省域层面分析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水资源风险,并在当前压裂技术水平下对各省总体耗水情况进行了估算;然后,对比分析了三类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情况,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较好的环保和减少排放的潜力,但是保障其环保潜力的前提是控制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问题,因此,借鉴相关学者研究,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对页岩气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进行估算,估算结果暗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页岩气能否定性为一种环保清洁能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第八章是我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首先根据前文研究基础明晰了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政策目标: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商业化开发利用。通过对美国页岩气发展的政策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美国页岩气能够成功实现规模化与商业化离不开政府高强度和持续性的补贴,基于这样的认识,将促进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政策分析重点放在财税补贴上,然而,不同的补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补贴方式(技术补贴、税率补贴、直接补贴)所产生的补贴效率,根据模拟结果认为,在当前补贴情况下首先要保持直接补贴,直接补贴对于处在页岩气发展初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技术补贴的效率高应该适当增加技术补贴,税率补贴上应偏向于开采企业的税率减免。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环境成本方程的设定并不能完全替代环境规制,且在政策实施层面没有可行性,因此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进一步针对页岩气开发利用中的水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规制措施。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展望后续研究工作。论文研究认为页岩气的属性决定了页岩气开发利用会产生能源安全、经济和环境影响,从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大力推进页岩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但是页岩气开利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污染潜在风险需要管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率有待提高,因此,我国页岩气相关的政策重点在于在控制环境风险的前提下如何补贴使我国页岩气快速实现量产。展望后续研究工作,应考虑页岩气量产引致的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相对效益。论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能源安全理论中的能源安全评价指数和模型构建我国能源供应安全评价模型,并考虑未来不同天然气需求情景下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所能产生的有效供给能力,分析页岩气资源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作用;2、根据不同情景下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供给能力,运用能源生产率和协整模型对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估算;3、对于页岩气开发利用中的水资源消耗问题,运用ArcGIS分析技术从省域层面探讨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消耗压力与地下水污染风险,为我国页岩气资源商业化开发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提供决策依据;4、在页岩气开发利用初期,补贴是促进页岩气产业快速规模化的可行政策选择,然而不同的补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补贴效果,因此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补贴方式下的补贴政策效果。
燕丽娜[8](2015)在《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科学合理的电力监管体制是保证电力供应安全稳定,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需的制度条件。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引入了电力监管制度,成立了专业化监管机构,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框架。现行监管体制在推行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促进政府电力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管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电力监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完善。因此,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体制建设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管制的制度背景着手,把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学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兼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改革中的显着不同特点,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改革经验,在能源行业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试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监管体制,为电力监管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也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作探索性研究。本文对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很不彻底,仍保留着以行政干预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有限的“政监分离”与“多头管理”的格局并存,尚未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监管法律改革滞后、核心监管职能缺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俘获和监督缺失并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影响了电力行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本文重点讨论了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成因,认为管制机构被俘获、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行政垄断的弊端是造成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成因,本文提出了与当下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相结合的电力监管的“政监分离”模式,并系统地、科学地论证了选择该模式的理由。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使得研究结论更为有力。本文认为,电力监管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以规制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管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监管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实践,建议调整我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在“政监分离”的基础上,优化电力监管的职能配置,最终实现依法、独立、高效的电力监管目标。电力监管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跟进,需要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能源法制建设,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同步推进。
陈诚[9](2014)在《基于成本加成法的长沙市天然气定价模式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发动机,天然气是能源中的新贵。由于天然气储量较多且使用环保,近年来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在大力推广使用,力争将其在一次性能源中消耗比例逐步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天然气这类自然垄断的准公共产品,若由市场提供,企业可能会利用垄断地位来制定高价,一方面会使产品供给不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公益性,企业定价过高将造成消费者(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福利损失;若由政府提供,其高额建设成本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还可能引起效率低和服务差等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大多数情况下对此类准公共产品进行价格管制并给与一定补贴,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得到应有经济利润,另一方面要考虑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于是如何合理制定其价格便成为政府管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天然气定价模式,以长沙市天然气行业为例,分析如何在垄断型价格管制模式下用现代成本会计理论完善基于成本加成法的定价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现行价格较合理,但政府在法律范围内仍有完善价格管制方法的空间,笔者力争在法律范围通过完善定价规则和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决策力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为提高政府价格管理水平提出可行思路。
刘秋江[10](2013)在《探讨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改革》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对世界范围内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力技术和垄断行业管制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电力行业市场化的改革,“引入竞争、放松管制”成为了改革的主流趋势。以英美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更是对电力行业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分散化竞争的局面。而法德等国的电力行业则是在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改革。电力行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打破了传统垄断格局,提高了行业效率,改进了管理和服务体系。然而电力行业各个领域存在特性上的差异,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分散化竞争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电力行业市场化和管制放松程度的反思。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持续升温,引发了世界各国探索建立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和价格机制,进而推动了新一轮电力行业政府管制改革的浪潮。新形势下电力行业各个领域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发电领域的垄断特征逐渐弱化,供电领域的管制逐步放松,而对于输配电领域,世界各国的不同管制模式仍在不断博弈之中。回顾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行业管制改革不断深入,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但是现阶段电力供需平衡仍然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和电力消费结构的落后也限制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2004年我国电力交易市场试点以失败而告终,我国电力行业管制改革的步伐也逐渐陷入僵局,我国电力行业计划和行政色彩依然浓重,管制机构和相关体系仍不完善。借鉴国外电力行业政府管制改革实践,分析世界范围内电力行业最新进展,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改革应契合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通过激励管制、多元化等方式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建立完善的管制体系改变政企合一的局面,从而实现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二、美国天然气管制的历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天然气管制的历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瓶改管”的定义 |
2.1.2 城镇燃气及燃气安全的定义 |
2.1.3 政府监管的涵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 |
3.1.1 广州市城镇燃气供应和安全状况 |
3.1.2 广州市城镇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状况 |
3.1.3 监管环境 |
3.2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广州市L区“瓶改管”燃气爆燃事故 |
3.2.2 主要问题归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
3.3.2 监管部门思想懈怠 |
3.3.3 监管体制存在不足 |
3.3.4 监督机制不完善 |
3.3.5 监管环境复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借鉴国家选取的思考 |
4.2 主要发达国家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4.2.1 美国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
4.2.2 英国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
4.2.3 日本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
4.3 主要发达国家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给我们的启示 |
4.3.1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4.3.2 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 |
4.3.3 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DIMP) |
4.3.4 注重技术开发和燃气管道风险评价 |
4.3.5 行业组织作用明显 |
4.3.6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城镇燃气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
5.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
5.2 以政府流程再造理念建立新型监管体制 |
5.2.1 新型监管体制的管理理念再造 |
5.2.2 新型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再造 |
5.2.3 新型监管体制的业务流程再造 |
5.3 建立健全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和标准 |
5.3.1 合理设置监管检验检测范围 |
5.3.2 整合检测资源设置检测机构 |
5.3.3 推进城镇燃气检测和认证机构市场化 |
5.3.4 建立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
5.3.5 健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体系 |
5.4 营造良好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环境 |
5.4.1 建立市场经济道德信用体系 |
5.4.2 发掘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5.4.3 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
5.5 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宣传普及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燃气监管部门工作人员) |
附录2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案例燃气专家) |
附录3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案例当事人及家属) |
附录4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小区街坊) |
附录5 城镇燃气安全的认识及其政府监管评价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美国天然气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天然气期货的研究 |
二、有关天然气期货监管制度的研究 |
三、对文献综述的小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天然气期货与监管 |
二、监管主要理论 |
第二章 天然气市场和天然气期货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天然气市场 |
一、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现状 |
二、国内天然气市场的现状 |
三、天然气价格 |
第二节 天然气期货 |
一、天然气期货市场 |
二、天然气期货产品 |
三、我国推出天然气期货的意义 |
第三章 美国天然气期货监管制度研究 |
第一节 天然气市场和期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 |
一、天然气市场法律法规发展 |
二、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发展 |
第二节 期货市场管理体制 |
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
二、美国期货行业协会 |
三、期货交易所 |
第三节 美国期货市场监管模式的特点 |
一、严密的法律监管 |
二、强制的行业监管 |
三、严格的自律监管 |
第四章 我国期货监管制度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发展 |
一、早期无序发展阶段(1990年-1993年) |
二、治理整顿阶段(1993年-2000年) |
三、规范化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期货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一、期货监管体制主要监管机构 |
二、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协作 |
第五章 美国天然气期货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中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对比 |
一、监管主体 |
二、监管法律 |
三、市场投资者 |
第二节 我国期货监管制度存在问题与分析 |
一、目前期货监管制度存在问题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三、美国天然气期货市场可借鉴经验与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天然气期货监管制度政策建议 |
一、天然气与期货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
二、期货市场监管体制方面 |
第六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选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治理与行政审批概述 |
一、治理的兴起及政府治理内涵 |
二、政府治理的本质及价值取向 |
三、行政审批的内涵 |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政府治理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系辨析 |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 |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
三、政府治理理论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框架 |
第三节 政府治理视域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GC模型”构建 |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功能定位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设定 |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现状 |
第一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历史进程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 |
一、“公开+精简”行政体制改革中阳光政务与审批服务良性互动 |
二、“公平+效率”市场经济框架下效能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 |
三、“互联网+政务”社会背景下智慧型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
一、改革背景 |
二、改革路径 |
第二节 澳大利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
一、改革背景 |
二、改革路径 |
第三节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
一、改革背景 |
二、改革路径 |
第四节 借鉴和启示 |
一、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性 |
二、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个性 |
三、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部分地方政府改革实证调研与案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浙江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
一、改革背景 |
二、面临的问题 |
三、改革策略 |
第二节 江苏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
一、改革背景 |
二、面临的问题 |
三、改革策略 |
第三节 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
一、改革背景 |
二、面临的问题 |
三、改革策略 |
第四节 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综合比较分析与评述 |
一、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共性 |
二、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个性化探索 |
三、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 |
第一节 科学设定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
一、行政审批设定和调整原则 |
二、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及调整程序 |
第二节 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
一、行政审批标准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
二、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的局限性 |
三、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一、大数据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
二、大数据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困境 |
三、“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完善措施 |
第四节 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 |
一、构建合理多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主体机制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管理动态流程 |
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结果使用与管理体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安然商业模式产生的行业背景 |
2 安然商业模式及其实现过程 |
3 安然商业模式成功要素分析 |
3.1 敏锐把握环境政策变化机遇 |
3.2 金融创新激活全产业链资金流动 |
3.3 价格风险管理实现风险有效转移 |
3.4 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开放灵活 |
4 对中国天然气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 |
4.1 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
4.2 加快天然气运销分离 |
4.3 鼓励天然气金融创新 |
4.4 完善政府监管及立法 |
5 结论 |
(6)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形成历程 |
2.1 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界定 |
2.1.1 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内涵 |
2.1.2 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分类 |
2.1.3 国际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演变 |
2.2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阶段分析 |
2.2.1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的引入阶段 |
2.2.2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快速发展阶段 |
2.2.3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成熟阶段 |
2.3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改革历程及效果 |
2.3.1 政府全面监管 |
2.3.2 开始解除产业链全面管制的局面 |
2.3.3 管输权和销售权业务的分离 |
2.3.4 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改革整体效果 |
2.4 北美天然气产业链定价监管模式分析 |
2.4.1 管网定价的监管历程分析 |
2.4.2 存储费率定价的机制模式监管 |
2.4.3 政府在整个天然气市场中的作用 |
第3章 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形成原因 |
3.1 Henry Hub是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 |
3.1.1 交易量 |
3.1.2 流动性 |
3.1.3 基准价 |
3.1.4 以HH为基准价-实证分析研究 |
3.2 Henry Hub成为区域定价中心的原因 |
3.2.1 成熟的容量市场 |
3.2.2 发达的管输系统 |
3.2.3 充足的储气设施服务 |
3.2.4 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有组织的市场 |
3.3 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构成分析 |
3.3.1 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 |
3.3.2 交易模式 |
3.3.3 信息管理平台 |
第4章 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的运行与管理 |
4.1 定价中心的交易运营分析 |
4.1.1 定价中心的市场主体及其交易分析 |
4.1.2 定价中心的服务类型分析 |
4.2 定价中心的气源与管输定价分析 |
4.2.1 气源的定价方法 |
4.2.2 管输的定价方法 |
4.3 对定价中心的监管分析 |
4.3.1 对定价中心主体的监管 |
4.3.2 保障定价中心的平稳运行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与商业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综述 |
1.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2.1 页岩气的经济社会属性与效益评估的维度选择 |
2.1.1 页岩气的能源安全属性 |
2.1.2 页岩气资源的稀缺性与可耗竭性 |
2.1.3 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外部性 |
2.1.4 页岩气效益评估维度的选择 |
2.2 效益评估各维度的关系 |
2.3 页岩气开发利用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3.1 能源安全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3.2 经济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3.3 环境效益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页岩气实践及经济社会影响的经验规律 |
3.1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 |
3.1.1 全球页岩气储量及分布 |
3.1.2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 |
3.2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经验 |
3.2.1 技术因素 |
3.2.2 政策因素 |
3.3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影响 |
3.3.1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影响 |
3.3.2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经济影响 |
3.3.3 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需求分析与供给潜力 |
4.1 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 |
4.1.1 常规天然气供给 |
4.1.2 常规天然气需求 |
4.1.3 全球天然气市场流动 |
4.2 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及页岩气需求分析 |
4.2.1 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 |
4.2.2 我国天然气进口现状及页岩气需求 |
4.3 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供给潜力 |
4.3.1 资源基础 |
4.3.2 开发利用进展 |
4.3.3 供给潜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效益评估 |
5.1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
5.1.1 我国能源供需现状 |
5.1.2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评估 |
5.2 页岩气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
5.2.1 我国天然气需求预测 |
5.2.2 我国天然气供给预测 |
5.2.3 页岩气对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估 |
6.1 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估算 |
6.1.1 基于能源效率的宏观经济效益估算 |
6.1.2 基于协整模型的经济效益估算 |
6.2 页岩气开发利用的产业链及各产业发展 |
6.2.1 页岩气产业链内涵与形成 |
6.2.2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及前景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效益与风险评估 |
7.1 淡水资源消耗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 |
7.1.1 全球页岩气开发利用水压力情况 |
7.1.2 我国省域页岩气开发利用水资源压力指标 |
7.1.3 我国省域页岩气开发利用耗水估算 |
7.1.4 基本认识 |
7.2 温室气体排放测算 |
7.2.1 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对比 |
7.2.2 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甲烷排放途径 |
7.2.3 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率 |
7.2.4 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量估算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页岩气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
8.1 财税补贴政策 |
8.1.1 我国页岩气财税补贴政策现状 |
8.1.2 我国页岩气补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8.1.3 补贴情景模拟 |
8.1.4 补贴政策建议 |
8.2 环境规制政策 |
8.2.1 规制主体 |
8.2.2 规制目标 |
8.2.3 规制方法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电力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电力监管的核心概念 |
2.1.1 规制(Regulation) |
2.1.2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 |
2.1.3 市场失灵与监管失灵 |
2.2 电力监管的基础理论——规制理论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4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 电力监管的必要性 |
2.3.1 电力监管需求产生的基础 |
2.3.2 电力监管的内涵和必要性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 |
3.1 中国传统电力管理体制(1949—2002年)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49—1978年) |
3.1.2 改革探索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79—1992年) |
3.1.3 改革深化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93—2002年) |
3.1.4 传统电力管理体制简要小结 |
3.2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2003—2012年) |
3.2.1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主体 |
3.2.2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客体 |
3.2.3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成因分析 |
4.1 管制机构被俘获 |
4.1.1 公共利益理论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
4.1.2 规制俘获理论阐明管制机构被俘获的诱因 |
4.2 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
4.2.1 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2.2 消费者与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
4.3.1 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尚未厘清 |
4.3.2 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
4.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4.4.1 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法律制度基础薄弱 |
4.4.2 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 |
4.5 行政垄断的弊端 |
4.5.1 行政垄断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
4.5.2 区域垄断严重分割了电力市场 |
第五章 发达国家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5.1 英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1.1 改革背景 |
5.1.2 改革内容 |
5.1.3 改革成效 |
5.1.4 经验启示 |
5.2 美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2.1 改革背景 |
5.2.2 改革内容 |
5.2.3 改革成效 |
5.2.4 经验启示 |
5.3 日本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3.1 改革背景 |
5.3.2 改革内容 |
5.3.3 改革成效 |
5.3.4 经验启示 |
5.4 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比较和借鉴 |
5.4.1 改革的异同点 |
5.4.2 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
6.1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
6.1.1 改革总体目标 |
6.1.2 改革基本思路 |
6.2 调整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 |
6.2.1 电力监管机构的基本属性 |
6.2.2 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
6.2.3 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选择及理由 |
6.3 优化电力监管职能配置 |
6.3.1 准确界定电力监管的职能边界 |
6.3.2 理顺监管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
6.3.3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职权 |
第七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
7.1 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力量 |
7.1.1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 |
7.1.2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资投资电力 |
7.1.3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 |
7.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7.2.1 尊重国情和传统,兼顾当前与长远 |
7.2.2 建立大能源部,实行统一管理 |
7.2.3 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 |
7.3 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 |
7.3.1 积极推动修订《电力法》 |
7.3.2 抓紧研究制定《能源法》 |
7.3.3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7.4 创新经济性监管的方式,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
7.4.1 消除电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明确电价管制的目标 |
7.4.2 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探索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
7.4.3 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选择合理的电价定价模式 |
7.5 重视社会性管制的作用,完善监管的内容体系 |
7.5.1 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
7.5.2 加强普遍服务监管,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
7.5.3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A 社会用电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电力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 |
(9)基于成本加成法的长沙市天然气定价模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研究结构 |
第2章 准公共产品管制理论与方法分析 |
2.1 准公共产品管制理论与方法 |
2.1.1 准公共产品管制理论 |
2.1.2 准公共产品管制主要方法 |
2.2 天然气价格管制典型国家管理情况 |
2.2.1 垄断型天然气价格管制典型国家管理情况 |
2.2.2 竞争型天然气价格管制典型国家管理情况 |
2.3 天然气定价方法 |
2.3.1 成本加成定价法 |
2.3.2 市场净回值法 |
2.3.3 成本加成与市场净回值混合定价法 |
2.4 政府进行成本核算所认定的会计基础框架 |
2.4.1 对“成本”概念认定 |
2.4.2 历史成本原则 |
2.4.3 依法调整成本原则 |
第3章 长沙市天然气定价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3.1 供气企业基本情况 |
3.1.1 供气企业简介 |
3.1.2 天然气市场相关情况 |
3.2 长沙市天然气定价模式介绍 |
3.2.1 定价方法及程序 |
3.2.2 成本加成定价法对供气企业和用户的影响 |
3.3 定价方法和程序存在问题 |
3.3.1 定价方法存在问题 |
3.3.2 定价程序存在问题 |
3.4 长沙新奥自身的问题 |
3.4.1 气源成本问题 |
3.4.2 成本控制问题 |
3.4.3 惠民政策影响 |
第4章 长沙市天然定价模式改进策略 |
4.1 定价模式改进策略 |
4.1.1 参照垄断型价格管制理论 |
4.1.2 参照竞争型价格管制理论 |
4.2 现行定价模式下改进策略 |
4.2.1 顶层设计改进策略 |
4.2.2 供气企业改进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探讨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力行业及其管制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自然垄断理论 |
一、自然垄断的定义和特征 |
二、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政府管制理论 |
一、政府管制的定义和分类 |
二、政府管制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电力行业特性分析 |
第一节 电力行业技术特性 |
第二节 电力行业经济特性 |
第三节 电力行业管制特性 |
一、发电领域垄断特征弱化 |
二、输配电领域的管制博弈 |
三、供电领域逐步放松管制 |
第四章 我国电力行业管制改革实践分析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历史变迁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改革历程 |
一、管制改革探索期(1978 年—1996 年) |
二、管制改革试点期(1996 年—2002 年) |
三、管制改革深化期(2002 年—2004 年) |
四、管制改革徘徊期(2005 年—至今) |
第三节 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改革成效 |
一、电力行业飞速发展 |
二、国际竞争力显着提升 |
三、电网运行安全可靠 |
第四节 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问题分析 |
一、电力供需平衡是主要矛盾 |
二、能源分布和消费结构失衡 |
三、管制不到位、体系不完善 |
四、计划和行政色彩依然浓重 |
第五章 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主要管制改革模式分析 |
一、分散化竞争模式分析 |
二、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
三、分散化竞争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
第二节 国外电力管制改革最新进展 |
一、可再生能源为改革导向 |
二、管制范围向区域化发展 |
三、放松对并购重组的管制 |
四、管制方式适应性调整 |
第三节 国外电力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一、政府需求是管制改革的初衷 |
二、管制机构独立法律体系完善 |
三、管制策略符合行业发展国情 |
四、发电供电领域普遍放松管制 |
第六章 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改革建议 |
一、改革思路衔接能源战略 |
二、全面破除行政垄断 |
三、建立完善的管制体系 |
四、激励管制引导行业创新 |
五、打造电力行业多元化格局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美国天然气管制的历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卡特政府的放松管制改革[D]. 周雨童. 西南大学, 2021
- [2]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D]. 郑洁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美国天然气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D]. 李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0(08)
- [4]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王瑞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安然天然气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J]. 许慧文,王震. 天然气与石油, 2017(02)
- [6]北美天然气区域定价中心形成研究[D]. 吉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7]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估与商业化政策研究[D]. 汪金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8]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燕丽娜. 南京大学, 2015(01)
- [9]基于成本加成法的长沙市天然气定价模式改进研究[D]. 陈诚. 湖南大学, 2014(03)
- [10]探讨我国电力行业政府管制的改革[D]. 刘秋江.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5)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行政审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美国天然气论文; 页岩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