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刚,武垚,杨婕[1](2021)在《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实践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给施工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实践的优化策略。

桂琳[2](2020)在《边坡支护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工企业承建工程项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投标行为是要约行为,中标结果是承诺,投标价格是否合理是决定中标与否的关键,所以施工企业参与投标活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不可逆的商业活动是严谨而细致的。为了在众多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取得中标的结果,施工企业常常降低利润来获取中标的结果。由于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管理水平的限制,常常使最后得到的利润总额低于预期,长此以往,施工企业陷入了资金链短缺的怪圈中,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围绕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指标选择模型,本文主要研究3个问题,一是成本控制优化研究,即施工单位在编制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文件中,投标总价中成本优化控制因素的选择,解决了施工单位在较短时间内的投标报价内容中成本控制优化的问题;二是边坡支护工程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优化研究,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通过已获验证的方法和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去计划和控制投入的资源、成本、盈利与风险,解决了造价管理对成本控制的优化问题;三是投标阶段中边坡支护工程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的联合优化研究,结合边坡支护工程中需要考虑的绿色文明施工费,解决了边坡支护工程的投标报价的准确性问题,提高了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合理性。为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施工企业在边坡支护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成本核算出发,分析影响施工企业的投标结果的多种因素,细化需要施工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法的发放,从而获得了专家们的选择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施工企业为取得最优的投标结果的选择指标模型,来解决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选择问题。二是本文在施工企业角度上,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构建了一套适合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影响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报价的主要指标关系,有效且全面适用于施工企业投标控制造价和成本的经济评价指标、数学评价指标及遗传算法,用Matlab软件进行模型求解,验证数学指标算法的有效性,得出相应的优化结论及最优决策模式。实现施工企业追求最大利益化的根本需求,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帮助施工企业在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报价期间在短时间内确定各重要因素,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从而可以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中标率,保障了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及行业的活力。

翁维雅[3](2020)在《汽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汽车维修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越来越发达,在交通方便的背景下,使得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当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目前,汽车市场有着很好的前景。与此同时,随着许多汽车公司的加入,使得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于汽车的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所以,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汽车的新的要求,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去提高汽车各个方面的性能,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成为当前相关人员与部门的重要工作。如今,安全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去促进维修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因此,文章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这三大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万东灿[4](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谭秀娟[5](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王文杰,马瑜[6](2020)在《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造价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当前建设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在造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行该方向造价管理的有效策略。

侯俊伊[7](2020)在《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办法》中提供了明确的实施路径。在EPC模式下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商得到了较大的权限,但与此同时也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因此在EPC模式下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商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对工程总承包商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EPC模式下工程项目也将面临着进度目标延误的风险。基于此,本论文从总承包商的角度出发,研究EPC模式下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风险。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确定了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并构建了EPC模式下的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对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为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首先,对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且梳理了进度风险、EPC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随后结合与EPC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及银皮书,找出能完善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指标,从而确定了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初选指标体系。通过粗糙集属性约简,剔除初选指标体系中不必要、冗余的进度风险指标,得到最终的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灰色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以便对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进行评价,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本论文通过对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住建部一系列的文件精神,也有助于提高工程总承包商对进度风险的认识,也有助于工程总承包商更加科学地制定进度风险应对策略,以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大力推广。

陈雪[8](2020)在《基于投影寻踪方法的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亟需寻找发展新模式、新方法,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开始从多个方面探索新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如推广应用预制装配式技术、提高绿色建筑比重、鼓励开展项目总承包和全过程项目咨询模式、推动BIM技术与建设项目管理相结合、加大智慧建造投入、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及政策制度等等,但当前建筑业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市场主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本文对如何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客观的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阅读前人研究文献和政府已出台的条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本文认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通过提升建筑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核心技术数目、产品和服务质量、环境保护能力、市场公平程度、产业链协作水平、信息透明程度等多方面的行业竞争力,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集约式发展。然后,本文从管理模式多样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产品服务高质量、效率效益高水准、产业队伍高素质、企业经营可持续6个方面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筛选出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为构建评价模型奠定基础。最终,本文基于投影寻踪方法构建了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采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求解投影目标函数,计算得出最佳投影方向向量和投影值,并结合组合赋权法确定的组合权重和评价值对投影寻踪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实现将所收集的样本数据导入评价模型中,即可计算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综合评价值和所包含的各项指标权重,通过比较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即可对各样本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赵蕊[9](2020)在《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也步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攻坚期。新常态下,伴随行业变革而来的工程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大型建筑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制度改革进入关键期,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活力。然而,作为我国建筑业的关键主体,仍有大量的大型建筑业企业仍停留在旧有的发展模式下,这些企业虽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转变有所认识,但对行业技术、管理模式等的创新缺乏深入的认知,不清楚企业自身是否应该转型以及应该采取何种转型模式。为促使这部分企业及时认清自身现状,更好更快的实现企业发展,本文构建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模型,全面系统的分析各模式下相应指标对企业转型的重要性,以协助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本文首先对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文献阅读,明确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企业转型升级的五种典型模式。而后同时从资源、技术、资本、战略和文化品牌五个层面出发,完成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梳理。然后构建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的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先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确定评价指标,进而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结合问卷数据,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应指标在各转型模式下的权重。最后结合灰色关联-TOPSIS法构建企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模型,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适合企业的转型模式,完成模型的构建与求解。最后完成案例分析与建议的研究。本文首先选取尚未进行转型升级的A企业作为案例,完成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然后依据企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模型对其进行分析,依据评价结果得出适合A企业自身发展的转型模式。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及相应指标在各转型模式下的权重进一步总结得到各转型模式适用的企业类型,为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及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郑新华[10](2020)在《EPC项目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EPC作为一种工程承包模式,已经在国际及国内市场推广开来。该模式可实现设计、采购与施工等业务的合理交叉,能够将三大业务合理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项目的方案能够更加优化,对业主的管理非常有利,并能够有效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与业主的成本目标的实现。但是众多参与方交织在一个系统,必然给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不同参与方的目标迥异,就会形成组织之间的界面等。基于此问题,本文将系统的对界面管理进行综述,通过文献找出EPC项目界面管理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一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得出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EPC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归纳,认为EPC总承包项目受界面问题的影响,并结合界面管理相关文献,提出国内外学者对界面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的界面管理等,并提出本文将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界面管理问题。(2)分析了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包括模式的分类、合同结构、组织结构等,结合现有的对界面管理的中外研究,对界面管理的定义、界面的分类、界面产生的原因以及界面管理的原则做了系统介绍,并提出EPC总承包模式包括三类界面分别是:实体界面、合同界面、组织界面。(3)在界面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下,通过阅读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总结出影响界面管理的120个因素,采用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筛选,识别出34个影响EPC总承包项目界面管理的关键因素。(4)为了进一步研究34个影响因素的区别,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数据收集,将整理的数据录入到SPSS中开展样本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主成分分析,最终将34个因素划归六大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组进行计算并排名。并针对排名后六大因素作了详细的讨论。(5)为了发现EPC总承包项目界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建议,本文对影响因素与个体特征做了方差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六点关于改善EPC总承包项目界面管理的建议。

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现状
    1.1行业新技术理念快速发展
    1.2新技术新材料使用快速更新
    1.3建筑装饰软件及时更新
2.建筑装饰新技术新工艺实践中的不足
3.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实践优化对策
    3.1优化建筑装饰新技术工艺实践能力
    3.2及时更新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岗位培养方案
    3.3完善建筑装饰新技术新材料大师、教师梯队的建设
    3.4建筑装饰新技术新材料培养单位的制度建设

(2)边坡支护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报价研究的背景
        1.1.2 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报价的问题
        1.1.3 边坡支护工程投标报价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工程造价管理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工程造价管理发达国家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3 论文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施工企业投标报价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边坡支护工程成本控制理论、现况及特点
    2.2 边坡支护工程施工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
    2.3 施工企业投标报价选择指标的确立
        2.3.1 施工企业选择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2.3.2 施工企业招投标阶段投标报价选择影响要素的确定
        2.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4 评价指标设计
        2.4.1 评价指标的假设
        2.4.2 评价指标的构建
    2.5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选择体系
        2.5.1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
        2.5.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计算过程
    2.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施工企业投标报价选择指标模型
        2.6.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2.6.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2.6.3 指标组合项权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本控制优化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投标工程成本控制优化理论
    3.3 工期-成本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3.4 工期-成本控制优化模型求解
    3.5 遗传算法的介绍及计算优化结果与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优化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造价管理-成本分析的优化理论
    4.3 造价管理-成本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4.4 基于遗传算法对线性规划建模求解过程
    4.5 遗传算法的计算结果与优化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标阶段边坡支护工程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的联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联合优化模型
    5.3 基于遗传算法对线性规划建模求解过程
    5.4 遗传算法的计算结果与优化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施工企业投标报价选择的影响因素
附录 2 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指标模型选择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汽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汽车维修技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汽车新技术的应用
    1.1 当前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
    1.2 当前的汽车维修新技术
        1.2.1 自动化维修技术
        1.2.2 传感技术
2 汽车维修中的新材料
    2.1 当前国内的汽车新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2.2 汽车新材料技术的大致方向
    2.3 针对汽车新材料技术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3 汽车维修的新工艺
4 结束语

(4)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5)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6)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造价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2 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量数据问题
    2.2 新设备新材料的归类问题
    2.3 新技术新工艺定额问题
3 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造价管理策略
    3.1 加强造价人员素质培养
    3.2 加强价格调查
    3.3 应用先进手段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4 结论

(7)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进度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EPC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EPC模式的进度
        2.1.1 EPC模式
        2.1.2 EPC模式的进度
    2.2 风险理论
        2.2.1 风险
        2.2.2 进度风险
        2.2.3 进度风险的分类
    2.3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管理过程
        2.3.1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识别
        2.3.2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估计
        2.3.3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评价
        2.3.4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应对
        2.3.5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监控
    2.4 本章小结
3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
        3.1.1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1.2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层次的构建
        3.2.1 进度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2.2 目标层的确定
        3.2.3 一级指标的选取
        3.2.4 二级指标的选取
    3.3 三级指标的识别
        3.3.1 指标的识别思路
        3.3.2 指标的识别
        3.3.3 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指标识别
        3.3.4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的识别
        3.3.5 指标对比分析
    3.4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
        3.4.1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初选指标体系
        3.4.2 约简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
        3.4.3 信度检验
        3.4.4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指标体系
    3.5 本章小节
4 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的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4.1.1 层次分析法理论的由来
        4.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2 灰色理论的概述
        4.2.1 灰色理论的特点
        4.2.2 基本理论的概述
    4.3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组织结构
        5.1.3 项目进度管理特征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5.2.2 两两比较,进行层次分析
        5.2.3 确定权重
    5.3 指标的量化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投影寻踪方法的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2 建筑业发展状况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和评价指标
    2.1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和途径
        2.1.1 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1.2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2.1.3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2.2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1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备选评价指标库
        2.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2.2.3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指标分析
        2.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3.1 组合赋权模型的构建
        2.3.2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2.3.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的相关理论
        3.1.1 投影寻踪方法的相关理论
        3.1.2 遗传算法的相关理论
    3.2 结合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的应用思路
        3.2.1 模型构建的原则
        3.2.2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3.2.3 评价指标的计算规则
    3.3 结合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3.3.3 结合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3.3.4 最佳投影值分析与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4.1.1 基础数据的收集
        4.1.2 指标数据的处理
    4.2 基于评价模型的数据分析
        4.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2 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4.3.1 管理模式多样化水平
        4.3.2 生产方式现代化水平
        4.3.3 产品服务高质量水平
        4.3.4 效率效益高水准水平
        4.3.5 产业队伍高素质水平
        4.3.6 企业经营可持续水平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我国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重要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我国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业市场环境研究现状
        1.3.2 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因素分析
    2.1 企业转型升级概述
        2.1.1 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2.1.2 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2.2 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模式分析
        2.2.1 承包模式转型
        2.2.2 企业角色转型
        2.2.3 建造方式转型
        2.2.4 服务对象转型
        2.2.5 项目管理转型
    2.3 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资源层面
        2.3.2 技术创新层面
        2.3.3 资本积累层面
        2.3.4 战略管理层面
        2.3.5 文化品牌层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
    3.1 相关方法概述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3.1.2 灰色关联-TOPSIS法的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3.2 企业转型升级的问卷调查
        3.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2.2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3.3 企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3.2 评价指标的确立
        3.3.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各模式下指标权重确定
    3.4 灰色关联-TOPSIS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3.4.1 加权标准化矩阵的确定
        3.4.2 正、负理想方案的确定
        3.4.3 欧式距离及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3.4.4 相对贴近度的计算及转型模式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与建议
    4.1 A企业概况
    4.2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4.2.2 指标数据的处理
    4.3 A企业转型模式的确定及分析
    4.4 典型转型升级模式适合的企业类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促进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指标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各转型升级模式下指标的重要度评价的调查问卷
附录3 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EPC项目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工程总承包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总承包发展历程
        1.3.2 国内工程总承包发展历程
        1.3.3 国内工程总承包政策动态
    1.4 界面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界面管理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界面管理的相关研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EPC总承包模式及界面管理理论
    2.1 EPC总承包模式的概念
        2.1.1 EPC总承包模式结构
        2.1.2 常见的总承包模式
    2.2 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
        2.2.1 合同结构
        2.2.2 组织结构
    2.3 界面管理的内涵
        2.3.1 界面及界面管理的定义
        2.3.2 界面的分类
        2.3.3 界面产生的原因分析
        2.3.4 界面管理的原则
    2.4 EPC项目界面分类
        2.4.1 EPC项目的实体界面
        2.4.2 EPC项目的组织界面
        2.4.3 EPC项目的合同界面
    2.5 界面管理的内容
        2.5.1 业主与总承包商的界面管理
        2.5.2 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的界面管理
        2.5.3 总承包商内部的界面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C项目界面管理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的原则
        3.1.2 问卷设计方法
        3.1.3 问卷的设计的步骤
        3.1.4 问卷基本内容
        3.1.5 问卷发放
    3.2 分析方法介绍
        3.2.1 描述性统计
        3.2.2 因子分析法
        3.2.3 模糊综合评价
        3.2.4 方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性别分析
        4.1.2 样本年龄分析
        4.1.3 样本教育程度分析
        4.1.4 样本工作单位类型分析
        4.1.5 样本工作岗位类型分析
        4.1.6 样本参与EPC项目数量分析
        4.1.7 样本工作年限分析
    4.2 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因素探索性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5.1.1 信度检验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1.3 因子分析的结果
        5.1.4 旋转因素矩阵
        5.1.5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5.2 关键影响因素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2.2 模糊评价结果
    5.3 影响因素的分析
        5.3.1 设计工作质量因素分析
        5.3.2 发生变更因素分析
        5.3.3 施工工作质量因素分析
        5.3.4 环境或资源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5.3.5 组织信息沟通质量因素分析
        5.3.6 新技术或新材料的使用因素分析
    5.4 个体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4.1 性别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4.2 教育程度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4.3 工作单位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4.4 工作岗位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4.5 工作年限与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PC项目界面管理的改善建议与措施
    6.1 优化设计界面管理
    6.2 合理减少变更的发生
    6.3 提升施工界面管理水平
    6.4 完善采购界面的流程
    6.5 加强组织沟通界面的管理
    6.6 加强管理人员能力培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EPC项目界面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装饰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实践问题研究[J]. 武晓刚,武垚,杨婕.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0)
  • [2]边坡支护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D]. 桂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汽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汽车维修技术发展[J]. 翁维雅. 汽车实用技术, 2020(20)
  • [4]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5]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6]建设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造价管理分析[J]. 王文杰,马瑜. 江西建材, 2020(05)
  • [7]EPC模式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评价研究[D]. 侯俊伊. 西华大学, 2020(01)
  • [8]基于投影寻踪方法的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D]. 陈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EPC项目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 郑新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