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与讨论

并联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与讨论

一、并接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和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丽[1](2020)在《磁轴承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磁悬浮轴承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高新技术,常被用于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而磁悬浮系统的稳定运转与其系统内的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息息相关,而且传感器技术也越来越受重视。众多种类的传感器中,电感式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使用,因此对其各方面的优化改进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磁轴承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进行了研究,在常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基础上,加以优化设计、并设计了一体化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分析差动式电感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工作特性。提出了常用差动式电感位移传感器的铁心结构与安装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分装式铁心优化得到一体化铁心,既使安装简易化又避免了因安装不对称而引入的测量误差,提升传感器测量性能。按照磁悬浮轴承的使用要求详细设计传感器本体结构的尺寸、线圈匝数以及传感器激励等相关参数。使用Maxwell软件建立传感器本体模型,对分装式与一体化铁心进行磁路的仿真与对比分析,验证结构改进的可行性。针对传统二极管整流的弊端,设计了开关式相敏检波、精密整流两套测量电路方案,在Multisim软件里搭建电路模型并分别对两种电路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电路的合理性。根据设计方案加工制作一体化铁心、偏心轴,并绕制线圈,选用精密整流方案并设计了电路。搭建一体化传感器的静态实验平台,测量并记录一体化传感器的输入输出信号,利用Matlab软件拟合求得一体化传感器的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与迟滞特性等主要指标,并研究不同频率激励对传感器特性的影响。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一体化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可以满足一般的磁轴承系统测量精度的要求,也可为磁轴承用位移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汤欣宁[2](2020)在《无线充电装置中金属异物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推广与政策扶持,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力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方便、灵活等特点,实现了充电过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然而无线充电过程易受外来金属异物的影响,导致充电效率下降,金属异物因涡流效应发热的现象会引发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因此,金属异物自动检测技术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的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金属异物会引起由检测线圈构成的谐振电路失谐”原理的有源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分析了利用线圈等效阻抗变化进行金属异物检测的工作机理,给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金属异物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本文分析了影响检测线圈性能的各因素,使用有限元电磁场仿真工具验证了所提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的原理可行性,并分析了线圈参数对检测线圈电磁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适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区域大范围内对小型金属异物进行检测的线圈设计方案。本文分析了充电磁场电压噪声的频率分布,并给出了检测磁场与充电磁场解耦的检测线圈激励频率选择方法;论述了检测线圈高频分时驱动与谐振电路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分时复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对检测线圈所感应到的噪声信号进行滤波的处理方法;给出了金属异物检测程序的设计方案。最后,本文搭建了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了无线充电环境下的系统抗干扰性实验与金属异物检测实验,以验证所提出滤波方案与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一系列金属异物检测灵敏度探究实验,以分析不同条件下检测灵敏度的差异;在不同充电工况下进行了检测系统灵敏度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农霜[3](2020)在《基于迷思概念调查和概念转变的物理教学研究 ——以直流电路和自感内容为例》文中提出概念转变教学研究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概念转变教学研究中迷思概念转变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受到生活经验或教学不当的影响所形成的对知识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且可能会导致新的迷思概念的产生,因此帮助学生实现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直流电路和自感内容为例研究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问题。在直流电路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未学习电学的初中生、已学习恒定电流的高二学生和学习电磁学课程的大学生的迷思概念。以这些迷思概念为基础,运用概念转变中的类比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设计,其中主要以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为依据,优化了电流与水流类比模型。在自感部分,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关于自感的迷思概念,并根据这些迷思概念,利用POE(预测-观察-解释)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设计,其中包括利用单向导通性的二极管代替灯泡,以简化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问题和使用电流传感器测定感应电流的大小。运用改进后的电流和自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最后利用SPSS19.0分析后测数据以检验概念转变教学的实施效果。根据研究得到相关结论:学生存在普遍的迷思概念;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直流电路部分内容存在相似迷思概念;类比与POE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科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电磁感应方面知识的缺乏,会影响自感部分迷思概念的转变效果;迷思概念具有顽固性。基于以上概念转变教学的研究,本人提出以下建议:可在教师指导用书中罗列出学生典型的迷思概念,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迷思概念调查;教师应注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运用;对教师进行概念转变理论及相关教学策略的培训。

严思念[4](2020)在《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的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在规模巨大、可靠性要求高的现代电力系统中,过大的短路电流既可能因故障难以切除而诱发系统失去稳定,也可能因所产生的电磁力、温升而损坏电力装置。为解决当前电力系统中短路电流过大的问题,限流器已成为需求呼声很高的一种新型电力装置,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人们已经提出了包括利用超导材料在内的多种类型的限流器,但在高电压大电流参数下,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离商品化的产品还有较大的差距。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通过断路器的分次开断解耦超导并联电感产生限流阻抗,原理简单,正常运行时阻抗低,能直接利用现有断路器开断远高于自身遮断容量的短路电流。但在其磁通反向耦合的并联电感、运行损耗、与断路器乃至电网的参数配合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促进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的工程应用为目标,以超导并联电感为重点,研究了与工程化应用相关的若干技术问题。具体的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并联电感的线圈结构型式及耦合特性、电压分布与交流损耗等工作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400V/20A小容量样机实验平台,开展短路故障限制效果、电压分布等试验,验证了超导并联电感的可行性,并对其工作特性及分析方法进行了校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可稳定运行,限流率可超过50%;不同线圈结构型式并联电感的线圈耦合度、阻抗及损耗等有差异,需根据不同应用场合进行选择;单饼交叠式与层绕结构更具优势,可在工程化样机中优先采用。(2)为提升工程化样机中超导并联电感的技术经济性,提出了铁心型并联电感与失超型并联电感两种方案,并完成了电磁设计和性能对比。对于前者,为降低故障局部热积累危害磁体安全的风险,提出了多带材结构并联电感绕组的交流损耗抑制方案。对于后者,为降低失超型限流器的设计难度,提出了基于并联根数简化计算思路的电磁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铁心型结构相比空心结构,具有更高的耦合度,可降低带材成本,但过大的体积和重量会限制其在限流器工程级样机中的应用;失超型结构相比非失超型结构,其技术经济性更为突出,在工程级样机实现中可优先采用。(3)为进一步研究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工程实现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基于工程样机实现的探索方案,进行了10k V/1.5k A/60k A限流器超导并联电感的方案设计与选定。根据某实际系统,确定了限流器的系统参数与设计指标,完成了并联电感的带材选型、工作温区选定和线圈绝缘设计。进行了饼式螺管型并联电感的电磁优化设计,针对多线圈并联电感分流不均的问题,提出了螺管型多线圈并联均流策略,该策略均流效果明显,但在消除环流的方法上存有局限性。为进一步解决该型限流器均流、环流问题,提出了自动均流、无环流的环形结构并联电感方案,并进行了电磁优化设计。对比两种设计方案,综合磁体运行稳定性与技术可行性,选定了环形结构设计方案。(4)针对选定的环形结构并联电感设计方案,应用多截面分离计算法,降维近似估算了其交流损耗,解决了环形并联电感三维模型损耗计算困难的问题,并基于电磁热耦合计算模型评估了其运行热稳定性。设计并校核了并联电感支撑结构,完成了低温系统配置,给出了并联电感电磁热力综合设计方案,确定了配套电气部件的型号,完成了10k V/1.5k A/60k A超导限流器样机的总体概念设计。

李维佳[5](2019)在《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射频身份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仅工作于短距离(<10cm)的保密通信技术,即近场通信技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系统仅工作于天线近场辐射区,通过天线近场区磁耦合完成信号的传输。本文所研究的天线基板材料正是应用于这一类工作于近场区的通信天线,称之为近场天线。随着近场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场通信系统逐步集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音响、路由器等电子设备当中。而电子设备当中大量的电路板、电池等金属环境,将极大抵消近场天线产生的磁场信号,所以近场天线集成于电子设备中必须使用磁性天线基板,以屏蔽金属环境的干扰。那么本文就从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入手,研究基板主要参数对近场天线的影响规律。结合近场天线工作原理,研究近场天线仿真及实测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的设计方法。并根据智能设备发展趋势,研究了金属外壳下近场天线设计方法。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磁性基板主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从近场天线失效原理出发,确定基板厚度及电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磁性材料磁谱规律,确定基板合理的磁参数范围,使近场天线阻抗设计有据可循。工程应用中,基板磁导率批量稳定性对设备近场通信功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基板电磁参数规律性研究,研究了基板批量稳定性测试方法。2.研究了针对于近场天线的仿真及测试方法近场天线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天线,并不以匹配状态、辐射方向图、天线效率等指标作为评判。所以近场天线设计评价标准及天线的实际测试方法并不完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根据近场天线工作原理,完善了近场天线仿真测试方法,为近场天线设计、测试提供了验证方法。3.研究了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设计方法近场天线由于面积大、需要配合磁性基板使用等问题,造成近场天线成本较高,所以近场天线的小型化和低成本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小型化方面,本文研究了单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实现近场天线面积在单一维度上大幅缩减,使天线面积下降超过60%以上,并保持天线具有较好通信性能。低成本方面,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基板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在天线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天线基板使用面积,从而降低天线成本,并通过天线结构设计提高近场天线性能。4.金属外壳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金属外壳的使用提高了设备寿命及美观程度,但对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金属外壳手机结构分析,研究了共用净空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实现金属外壳设备近场通信系统集成。

陈东军[6](2019)在《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绞线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承力部件,不论是成型尚未投入使用的构件,还是已投入运营中的成品都存在获知有效预应力的实际需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钢铰线应力无损检测受到工程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因钢绞线包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得适于斜拉索索力的动测法、适于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法以及适于外露结构的应力释放法等应力测试方法均较难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应力测试。为此,在分析预应力钢铰线应力的直接测量技术和间接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方法,推导了应力-磁导率-频率数学物理(力学)关系公式,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方法,并完成实验室模型试验验证。不同于常规基于力磁耦合效应的铁磁钢材应力测试方法,本文利用磁弹效应中的应力致磁性能改变效应,将钢铰线直接作为LC振荡电路元件,不需要设置外磁场激励,通过测定振荡电路的电磁谐振频率得出应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应力场与外加磁场的畴转等效性,建立铁磁体应力与应力磁化场的理论关系。以磁导率作为拉力作用下畴转(磁畴壁移动与转动)磁化效应的主要参数,利用应力场的磁弹效应与外磁场对铁磁体磁畴壁结构运动(变形)在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的一致性,开展铁磁晶体的应力致磁各向异性与外磁场下畴转磁化的等效性分析,把应力构建成附加应力磁场,并与外磁场共同参与对铁磁材料的整个技术磁化,形成力磁复合场的耦合作用,附加磁场量化了应力对初始磁导率的影响作用,完善了铁磁材料非线性磁弹性耦合理论。(2)把钢铰线视为是LC振荡电路中具有谐振电感效应的电感元件,分析钢铰线应力、长度、截面形式、尺寸、螺线数和螺线捻距等构造参数对钢绞线电感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绞线的单圆大直径有限长导线模型和单层长柱模型等两种电感模型。针对不同应力水平控制下的电感变化,用多元函数偏微分方式进行一阶线性近似处理,将电感变化因素归结为应力、长度和螺旋升角等三个主要因素,并讨论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3)开展了钢铰线力-磁-电谐振特性的频测应力检测理论研究。把钢铰线在外力作用下的磁弹效应与LC振荡电路中的电感谐振效应机理有机整合,建立了应力-谐振频率关系模型,形成了基于LC电磁谐振原理的力频谐振理论。(4)研制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开发了以LC电磁振荡电路为硬件架构,采用PGFA处理器编制了 LC振荡电路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研发了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实现对包含预应力钢绞线的电磁振荡电路谐振频率测试。(5)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模型。设计并实施了长度为5米,10米和15米三种规格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电磁振荡式应力测试试验,利用前述电磁振荡电路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建立了钢铰线应力与其谐振频率的试验拟合曲线,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王申浩,马书炳,程德胜,张辉,单会会[7](2019)在《等效自感电动势法计算线圈串并联的等效电感》文中指出本文利用等效自感电动势法和齐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讨论了若干个线圈串并联等效电感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结果。相比其他方法,计算的思路更为简洁,计算的过程也更加直观。

邝向军,贾连宝[8](2018)在《多线圈并接耦合时的等效自感系数计算》文中研究说明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出发,通过计算N个并接耦合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得到了一个齐次微分方程组.然后,通过行列式的变换关系,导出了N个并接耦合线圈的等效自感系数,并对三个并接线圈的情形进行了分析讨论.

张为杰,阮江军,张亚东[9](2015)在《基于电流丝法的并联线圈电流计算》文中提出计算了一个同轴三绕组并联线圈在脉冲电容电源激励下的电流波形.首先采用电流丝模型使研究对象精细化,在此基础上计算线圈电感大小,然后在Matlab中编程求解施加激励后的电流波形,最后在Ansoft软件中建立相同模型求解其电流加以验证,得到两者电流波形一致,幅值大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证明本方法在显着提高计算速度的基础上,计算结果可靠.

陈有昌[10](2014)在《一种便携式大电流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那么,承担用电设备控制与保护、电能分配任务的开关电器尤为重要。为保证电网智能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就要利用科技手段在新一代产品开发上从设计理念、性能、功能等方面去突破,推动开关电器向智能化、可通讯及绿色环保等方向发展。开关电器在运行时存在着电、磁、热等多种能量的非线性和瞬态转换,使相关的理论研究、新产晶开发、性能检验变得极为复杂。因此,要开发出性能优越的开关电器,就必须配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在开关电器产品检测的相关试验中,对被测电流范围的要求越来越大,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采用合理的检测手段对不同类型的电流开展快速、可靠地测量与分析,一直是开关电器产品检测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本课题将针对低压电器产品检测试验时大电流现场测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已有的试验检测设备,研究出能够更好地满足试验中大电流现场测量的新方法、新设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分析了主要检测部件Rogowski线圈的结构及其电流测量原理,通过仿真方式全面研究了不同骨架芯截面的线圈以及圆形截面线圈的结构参数对线圈电磁感应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圈结构参数的选用原则,为后续系统设计中的线圈选型提供依据。接着,对测试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重点讨论了信号检测和采集部分相关元器件的选型、连接,通过实例验证了对Rogowski线圈电磁感应能力相关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提出了各硬件间的抗干扰优化措施。然后,设计了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的总体框架和流程图,将整个软件拆分成了控制与采集、信号去噪、试验参数分析、存储与示波图生成等部分,讨论和研究了各部分的功能实现及相关程序设计,并结合实例对信号去噪与试验参数分析模块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介绍了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功能,将该系统应用到数据采集系统的定期比对利温升试验的电流监测中,并对应用的结果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验证了所设计大电流测试系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二、并接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和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接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和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磁轴承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轴承概述
    1.2 磁轴承用位移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意义
        1.3.2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结构优化与设计
    2.1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原理
        2.1.1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分类
        2.1.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1.3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2.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结构设计
        2.2.1 传统电感位移传感器结构存在的问题
        2.2.2 电感位移传感器铁心结构优化
        2.2.3 电感位移传感器铁心参数化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磁路仿真分析
    3.1 转子无偏移时传感器磁路仿真分析
    3.2 转子移动时传感器磁路的变化情况
    3.3 转子偏移时线圈互感变化量的变化情况
    3.4 基本指标的仿真测量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轴承用位移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4.1 常用的电感位移传感器测量电路
        4.1.1 传统相敏检波电路
        4.1.2 LVDT专用信号调理芯片
        4.1.3 传统差动整流电路
    4.2 电感位移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
        4.2.1 开关式相敏检波电路
        4.2.2 精密整流电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调试与实验研究
    5.1 传感器的制作
        5.1.1 铁心与线圈的制作
        5.1.2 电路板与电源的制作
    5.2 电路板的调试
        5.2.1 电路板的调零
        5.2.2 电路板的调试
    5.3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5.3.1 实验方法
        5.3.2 性能指标的检测
        5.3.3 不同激励下的性能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数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无线充电装置中金属异物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无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2 有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3 其它方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1 无源与有源检测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1.3.2 其它检测方式优缺点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异物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金属异物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2.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工况分析
        2.2.2 金属异物检测性能要求
    2.3 金属异物检测原理
    2.4 金属异物检测系统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线圈设计与电磁特性仿真
    3.1 引言
    3.2 影响检测线圈性能因素分析
    3.3 检测线圈电磁特性仿真
        3.3.1 模拟异物进入原理验证
        3.3.2 线圈尺寸参数的影响
        3.3.3 线圈形状参数的影响
        3.3.4 线圈结构参数的影响
        3.3.5 线圈组合方式的影响
        3.3.6 单双层线圈结构性能对比
    3.4 检测线圈设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测线圈驱动与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检测线圈驱动模块设计
        4.2.1 激励频率选择方法
        4.2.2 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4.2.3 检测线圈串联谐振电路设计
    4.3 检测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3.1 分时复用电路设计
        4.3.2 滤波器设计
        4.3.3 检波电路设计
        4.3.4 A/D转换电路设计
    4.4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4.1 数字滤波算法设计
        4.4.2 树莓派平台检测程序设计
        4.4.3 STM32平台程序移植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异物检测系统测试与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检测系统原理性验证实验
        5.2.1 系统抗干扰性能测试
        5.2.2 金属异物检测原理验证
    5.3 金属异物检测灵敏度测试
        5.3.1 检测灵敏度变化规律探究实验
        5.3.2 不同金属异物检测灵敏度测试
        5.3.3 不同位置检测灵敏度测试
        5.3.4 检测线圈有效区域分布测试
        5.3.5 无线充电环境检测灵敏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迷思概念调查和概念转变的物理教学研究 ——以直流电路和自感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
        2.1.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2.1.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Vosniadou的框架理论
    2.4 Chi的本体论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前概念(preconception)和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的界定
        3.1.2 概念转变的界定
    3.2 文献综述
        3.2.1 国内外关于概念转变的研究
        3.2.2 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研究
        3.2.3 国内外关于电磁学概念的研究
        3.2.4 国内外关于直流电路的研究
        3.2.5 国内关于自感概念的研究
第四章 直流电路部分的概念调查和概念转变研究
    4.1 直流电路部分的概念调查
        4.1.1 调查内容
        4.1.2 调查方法及工具
        4.1.3 调查过程
        4.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5 直流电路部分概念调查小结
    4.2 直流电路部分概念转变研究
        4.2.1 研究思路
        4.2.2 电流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
        4.2.3 电流概念转变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第五章 自感部分的概念调查和概念转变研究
    5.1 自感部分的概念调查
        5.1.1 调查内容
        5.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5.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5.2 自感部分的概念转变研究
        5.2.1 研究思路
        5.2.2 自感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
        5.2.3 自感概念转变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的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限流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固态限流器
        1.2.2 超导限流器
    1.3 课题拟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工作特性研究与样机实验
    2.1 引言
    2.2 限流器的基本特性分析
        2.2.1 等效电路
        2.2.2 磁场特性分析
        2.2.3 耦合度计算方法
    2.3 400V/20A小容量样机设计
        2.3.1 并联电感参数设计
        2.3.2 保护电阻选型
        2.3.3 开关控制系统搭建
    2.4 样机的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2.4.1 限流效果
        2.4.2 电压分布
        2.4.3 交流损耗
    2.5 样机制作与实验验证
        2.5.1 短路故障实验
        2.5.2 电压分布实验
        2.5.3 交流损耗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工程样机实现方案探索
    3.1 引言
    3.2 铁心型限流器的电磁设计与性能研究
        3.2.1 常规电磁设计方法
        3.2.2 铁心型并联电感设计实例
        3.2.3 铁心型并联电感的损耗评估与抑制
        3.2.4 铁心型与空心型方案对比
    3.3 失超型限流器方案及其电磁设计方法
        3.3.1 失超型限流器工作原理
        3.3.2 失超型并联电感带材并联根数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3.3.3 失超型限流器电磁设计方法
        3.3.4 失超型与非失超型方案对比
    3.4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总体概念设计思路
        3.4.1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设计要点
        3.4.2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设计流程
        3.4.3 设计思路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10kV/1.5kA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并联电感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限流器总体设计需求
    4.3 工程级并联电感的线圈结构型式
    4.4 并联电感带材选型及线圈绝缘设计
        4.4.1 超导带材参数及工作温区选定
        4.4.2 线圈绝缘设计
    4.5 螺管型并联电感优化设计
        4.5.1 螺管型结构电磁优化设计
        4.5.2 多线圈并联均流策略
    4.6 环形结构并联电感优化设计
        4.6.1 环形结构均流特性分析
        4.6.2 环形结构电磁优化设计
    4.7 并联电感方案选定
    4.8 本章小结
5 10kV/1.5kA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总体概念设计
    5.1 引言
    5.2 并联电感运行热稳定性分析
        5.2.1 额定运行状态评估
        5.2.2 热稳定性分析与校核
    5.3 支撑结构设计与应力校核
        5.3.1 支撑结构设计
        5.3.2 应力校核
    5.4 低温系统设计
        5.4.1 电流引线设计
        5.4.2 杜瓦漏热计算
        5.4.3 制冷系统配置
    5.5 附属电气部件选型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本文所做工作及成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5)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近场通信技术简介
        1.2.1 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
        1.2.2 近场通信技术特点
        1.2.3 近场通信标准简介
    1.3 近场天线研究现状
        1.3.1 研究现状
        1.3.2 现阶段主要研究热点及技术难点
    1.4 近场天线磁性基板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近场天线用磁性基板特性研究
    2.1 NiCuZn铁氧体基本理论及电磁参数测试方法
        2.1.1 NiCuZn铁氧体晶格结构及磁性来源
        2.1.2 磁性材料电磁参数测试方法
        2.1.3 商用近场天线基板磁性能概览
    2.2 基板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2.2.1 金属表面近场天线失效机理
        2.2.2 近场天线等效电路模型
        2.2.4 基板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2.2.5 基板厚度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2.2.6 基板介电常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2.3 基板磁参数稳定性测试方法
        2.3.1 阻抗测试法
        2.3.2 谐振测试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场天线设计与仿真测试方法
    3.1 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3.1.1 近场天线阻抗设计
        3.1.2 近场天线匹配设计方法
    3.2 近场天线仿真测试方法
        3.2.1 近场天线发射场仿真测试方法
        3.2.2 近场天线接收场仿真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近场天线小型化设计方法
        4.2.1 近场天线小型化对天线特性的影响
        4.2.2 单边辐射近场天线小型化方案
        4.2.3 天线基板宽度对近场天线端口特性的影响
        4.2.4 天线线宽对近场天线发射场特性的影响
        4.2.5 非对称小型化单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案
    4.3 低成本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4.3.1 拼接式磁性基板低成本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4.3.2 双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外壳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共用净空型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2.1 天线结构对天线端口性能的影响
        5.2.2 双层结构高Q值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2.3 多方向性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2.4 低干扰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3 双共振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5.3.1 共振型近场天线工作原理
        5.3.2 共用型近场天线工作原理
        5.3.3 共用型近场天线匹配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
        1.1.2 预应力损失造成的工程病害及实例
        1.1.3 预应力时变性和有效应力检测
        1.1.4 预应力检测常用方法和本文研究意义
    1.2 现有预应力检测原理和技术概述
        1.2.1 预应力直接检测技术
        1.2.2 预应力间接检测技术
    1.3 力磁效应用于铁磁构件应力检测及工程实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磁材料铁磁学基本理论和磁弹效应分析
    2.1 引言
    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基本理论
        2.2.1 磁性材料磁畴能量理论
        2.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和基本参量
    2.3 铁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计算的方法原理
        2.3.1 单轴各向异性磁化模式
        2.3.2 可逆壁移磁导率计算
        2.3.3 畴转磁导率计算
    2.4 应力对铁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2.4.1 应力致磁各向异性分析
        2.4.2 应力-磁化性能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场-磁场等效模式的应力-磁导率关系
    3.1 前言
    3.2 外部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2.1 力场和磁场等效性分析
        3.2.2 基于等效法的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3 力磁耦合作用下铁磁体磁化响应行为
        3.3.1 力场和磁场对磁化性质的耦合作用
        3.3.2 等效场模式或多场耦合作用磁参数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绞线电感效应和LC并联电磁回路
    4.1 前言
    4.2 钢铰线构造特点和力学性能
        4.2.1 钢铰线结构特点
        4.2.2 螺线结构与力学性能
    4.3 钢铰线电感性分析及自感计算模型
        4.3.1 钢铰线电感元件适用性分析
        4.3.2 钢铰线电感计算简化模型
    4.4 钢铰线电感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5 拉伸作用对钢铰线电感量的影响
    4.6 LC并联回路和谐振特性
        4.6.1 LC电路电磁振荡过程及电学量变化
        4.6.2 LC并联谐振回路频率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谐振效应的应力-频率关系模型和测试系统
    5.1 前言
    5.2 电磁谐振效应的钢铰线应力-频率关系模型
    5.3 钢铰线LC电磁振荡应力测试系统研制
        5.3.1 系统设计和总体组成
        5.3.2 硬件系统模块设备组成
        5.3.3 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裸筋钢铰线应力-频率谐振关系试验
    6.1 前言
    6.2 验证试验方案
        6.2.1 试验方案
        6.2.2 测试仪器设备与检测平台搭建
        6.2.3 轴向拉伸应力加载及频率采集方案
    6.3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6.3.1 试验数据相关性拟合
        6.3.2 钢绞线力频特性分析
    6.4 温度变化对力频谐振状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试验
    7.1 前言
    7.2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理论研究
        7.2.1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2.2 竖向荷载下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3 混凝土梁钢铰线拉应力-频率测定试验
        7.3.1 混凝土短梁设计与制作
        7.3.2 试验系统平台搭建
        7.3.3 钢铰线轴向张拉力频试验
    7.4 竖向荷载下混凝土梁钢铰线应力测试
        7.4.1 竖向荷载循环加载方案
        7.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7.4.3 竖向荷载下破坏试验
    7.5 无粘结混凝土梁竖向加载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
    7.6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1 外力拉伸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2 竖向荷载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7)等效自感电动势法计算线圈串并联的等效电感(论文提纲范文)

1 等效电感的计算
    1.1 线圈的串联
    1.2 线圈的并联
2 结论

(8)多线圈并接耦合时的等效自感系数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并接多线圈等效自感系数的计算
2 讨论
3 结论

(9)基于电流丝法的并联线圈电流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描述
2 电感计算理论和结果
    2.1自感计算
    2.2 互感计算
    2.3 结果
3 电流求解
4 仿真验证
5 结论

(10)一种便携式大电流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大电流测量的发展概况
        1.2.1 大电流的概述
        1.2.2 大电流的测量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Rogowski线圈的电磁感应能力研究
    2.1 Rogowski线圈的结构分析
    2.2 Rogowski线圈的电流测量原理
    2.3 线圈结构参数对其电磁感应能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电流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硬件选型
    3.1 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系统的信号检测部分
    3.3 系统的信号采集部分
    3.4 其它部分的优化设计
        3.4.1 硬件间的抗干扰优化
        3.4.2 便携式机柜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部分的总体设计
    4.2 控制与采集部分
        4.2.1 测试参数的控制
        4.2.2 试验信号的采集
    4.3 信号去噪处理部分
    4.4 试验参数分析部分
    4.5 存储与示波图生成部分
        4.5.1 数据的存储
        4.5.2 示波图的生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电流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5.1 上位机系统软件简介
    5.2 测试系统间的定期比对
    5.3 温升试验的电流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并接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和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磁轴承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研究[D]. 宋春丽.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无线充电装置中金属异物检测技术研究[D]. 汤欣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迷思概念调查和概念转变的物理教学研究 ——以直流电路和自感内容为例[D]. 农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器的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 严思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5]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维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D]. 陈东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等效自感电动势法计算线圈串并联的等效电感[J]. 王申浩,马书炳,程德胜,张辉,单会会. 物理与工程, 2019(S1)
  • [8]多线圈并接耦合时的等效自感系数计算[J]. 邝向军,贾连宝.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8(05)
  • [9]基于电流丝法的并联线圈电流计算[J]. 张为杰,阮江军,张亚东.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6)
  • [10]一种便携式大电流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有昌. 福州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并联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与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