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岛99、万岛123、万岛121

万岛99、万岛123、万岛121

一、皖稻99,皖稻123与皖稻121(论文文献综述)

储婷婷[1](2020)在《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毯状小苗机插技术源于日本,经过本土化改进后迅速发展,但我国地形复杂、种植制度多样,在稻麦、稻油、双季稻等多熟制种植地区,水稻生育期延迟造成上下茬口衔接紧张,易出现下茬作物等田现象;在因地形、水资源限制插秧前大田灌水较深地区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区,水稻毯状小苗机插秧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水稻大苗植株营养体大,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机插后返青发根快,机插水稻长秧龄大苗可以有效缓解小苗机插秧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目前的水稻插秧机难以满足大苗的生产需求,通常存在“搭桥、推秧、伤秧”现象,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针对机插大苗立秧差、伤秧重的问题,研究水稻秧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秧苗和分插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明确秧苗、机械、水田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水稻秧苗的微观结构、宏观物理特性及力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和试验研究,分析了微观结构和宏观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秧苗茎秆横截面微观结构为多层筛孔状叶片组织包裹的类椭圆形,在秧龄15~35d内,各品种水稻茎杆剪切强度、剪切模量、压缩能均随秧龄先增大后减小,弹性模量随秧龄先减小后增大,剪切功整体趋势为随秧龄增加而增加;除剪切强度外,各品种水稻茎秆力学特性参数均与大、小维管束数目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力学特性与宏观物理特性间相关性以遗传特性为主导,遗传特性(株型、基因型)相似的品种表现较为一致。(2)选取大苗分插机构类型和轨迹参数,基于水稻秧苗物理特性,进行触苗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分析机插作业过程取秧、运秧和插秧三个阶段秧苗的受力状态,明确水稻植株栽植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曲柄与凸轮的初始安装角度差影响立苗度,影响水稻机插秧效果的主要因素还包含:基质土凝聚力、秧苗与秧爪间摩擦系数、秧爪开口宽度、曲柄与凸轮的相对安装角、曲柄角速、秧苗株高、秧苗茎秆横截面积、水田泥土类型、水田水深、泥水密度。(3)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机插秧作业过程水稻植株、分插机构和水田土壤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获得机插秧过程中水稻植株的受力和变形,并通过正交组合试验分析水稻植株在插秧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规律和插秧后的姿态,确定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秧苗最大应力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秧爪宽度、相对安装角、曲柄角速度、水田水深、秧苗株高;对秧苗倾角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相对安装角、秧苗株高、水田水深、曲柄角速度、秧爪宽度。当相对安装角为3°,秧爪宽度为8mm,曲柄角速度为35rad/s,秧苗株高为28cm,水田水深为6cm时,秧苗最大应力最小;当相对安装角为2°,秧爪宽度为4mm,曲柄角速度为31rad/s,秧苗株高为24cm,水田水深为2cm时,秧苗倾角最小。(4)在仿真模拟试验结果基础上,选取最为显着的三个因素在分插机构综合试验台上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验证仿真试验的可行性,并得到与深水田环境及长秧龄秧苗状态最匹配的结构参数。

郭建茂,王星宇,刘慎彬,钱娅,李羚[2](2020)在《基于稻田实测温度的水稻模型ORYZA2000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水稻试验站2016-2018年水稻高温热害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对ORYZA2000水稻模型进行本地化定标,再运用其对稻田实测温度和台站温度进行对比模拟研究,分析稻田不同高度的实际温度与台站温度的差别及其对ORYZA2000水稻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取田间离地35、75、125cm处气温,并将各高度田间气温组合成稻田组合温度,代表田间水稻冠层的生境温度,将这4种温度及台站温度进行比较,在平均日最高温度方面,以稻田组合温度最高,高于台站温度近2.5℃;在平均日最低温度方面,田间各高度温度与台站温度相比差距相对较小。(2)本地化作物参数定标后,ORYZA2000水稻模型在模拟寿县水稻生育期和生物量方面精度较高,其中作物生育期及地面总生物量(WAGT)模拟精度最高。(3)在水稻产量模拟方面,利用稻田组合温度的产量模拟效果优于台站温度,稻田组合温度和台站温度模拟产量的NRMSE分别为4.2%和6.1%。研究表明,ORYZA2000水稻模型模拟中采用实际田间温度比采用气象台站温度更为合理,尤其在可能发生水稻高温热害时精度更高。

王卉[3](2018)在《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提出在过去的40年间,我国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对改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高产水稻品种高出15%~20%。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约占籼稻总面积的80%,而杂交粳稻只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5%左右。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籽粒品质性状不如常规粳稻品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米品质改良已经成为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同样,它也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杂交稻亲本精米的糊化温度(GT)、胶稠度(GC)和直链淀粉含量(AC)是改良杂交粳稻平均籽粒蒸煮食味品质(ECQs)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来自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462份水稻品种种植在5个环境下,调查各个环境下各品种收获的稻谷碾磨的精米的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利用262个SSR分子标记对上述462份水稻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标记基因型扫描;结合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采用TASSEL 3.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标记与性状变异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462份水稻品种自然群体中,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型变异较大,相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1.24%、51.96%和32.85%;相应地,各性状广义遗传率分别为95%、94%和98%;自然群体内三个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二、用262个SSR分子标记检测462份水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462个SSR标记等位基因,包括特异等位基因(unique allele,等位基因频率<0.5%)379个(15.39%)、稀有等位基因(rare allele,0.5%≤等位基因频率<5%)848个(34.44%)、多态等位基因(polymorphic allele,5%≤等位基因频率≤95%)1231个(50%)、固定的等位基因(fixed allele,等位基因频率≥ 95%)4个(0.16%)。不同标记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不等,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从2(RM206Chrll)到25(RM7545Chr10),平均每个标记位点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SSR标记水平的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4685,变幅为0.0068(RM7403Chr3)到 0.7569(RM128Chrl)。各位点多态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值为 0.4208,变幅为 0.0067(RM7403Chr3)到 0.7444(RM128Chr1)。三、使用STRUCTURE2.2(Pritchard等,2000b)软件评估462个水稻品种自然群体的群体结构,结合基于Nei氏遗传距离的邻接(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将检测的自然群体划分为5个亚群。亚群1至亚群5包含的品种数分别为97、115、105、97、48。每个亚群的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以及非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亚群1至亚群5的标准不平衡系数D’平均值分别为0.692、0.673、0.786、0.751、0.787。亚群1至亚群5的LD衰减(D’<0.5)所延伸的最小距离分别为41.8 cM、79.3 cM、83.3 cM、76.4 cM、63.4 cM。四、共检测到35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显着关联(FDR<0.05),一些位点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位置重叠。其中,8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糊化温度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2、3(2)、5、7、9、10、11染色体上,RM232和RM3600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6646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262、RM267、RM542和RM7557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RM135只在一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2.56%~10.12%。RM232-chr3、RM135-chr3、RM3600-chr9 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 3 个标记位点。9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胶稠度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3(2)、4、6(2)、7、8、11、12染色体上,RM6712和RM5753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232和RM6327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348、RM510、RM234和RM6215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RM309只在一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1.84%~10.54%。RM232-chr3、RM6712-chr3、RM348-chr4、RM234-chr7、RM6215-chr8、RM6327-chr11、RM309-chr12是7个新检测到的标记位点。18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2、3(2)、4、5(2)、6(2)、7(2)、8(2)、10(2)、11(2)、12(2)染色体上,RM6712、RM148、RM234、RM6327、RM20 和 RM309 在五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RM348、RM122、RM510和 RM346 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301、RM5753、RM3754、RM264、RM258 和 RM7303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159和RM1108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 1.84%~10.54%,其中 RM6712-chr3、RM122-chr5、RM159-chr5、RM3754-chr8、RM258-chr10、RM6327-chrll是新检测到的6个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最大的位点是RM6327(10.49%)。五、5个环境下检测到与精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相关的位点共携带87个有利等位变异。与糊化温度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20个有利等位变异,其中RM3600-90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增加稻米糊化温度碱消值1.49级,其典型载体品种是龙盾105;与胶稠度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24个有利等位变异,RM6327-175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增加稻米胶稠度21.94mm,其典型载体品种是红农5号;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43个有利等位变异,RM6327-175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2.42%,其典型载体品种是白芒糯。六、本研究共预测了 15组与稻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良相关的双亲组合,其中改良稻米糊化温度的杂交亲本组合有龙盾105×中粳212等,预测可以增加糊化温度碱消值到4.2级;改良稻米胶稠度的杂交亲本组合有红农5号×徐稻5号等,预测胶稠度可以增加到148.4mm;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杂交亲本组合有补血糯×红农5号等,预测可以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到37.3%。

王曹阳[4](2018)在《双环磺草酮在水稻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环磺草酮是一种作用靶标为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的双环辛烷类除草剂。本研究以采自于安徽省的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地锦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异型莎草 Cyperusdifform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青葙 Celosia argentea、千金子 Euphorbia lathyris、鳢肠 Ecliptaprostrata、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铁苋菜 Acalypha australis、野老鹳草 Geranium corolinianum、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japonicus、小巢菜 Vicia hirsuta、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persica、风花菜Rorippa globosa等 18种杂草和皖垦糯1号、皖稻68、绿旱粳1号、Y两优1号、隆两优华占、皖稻1 19、C两优608、徽两优882等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环磺草酮的杀草谱、对水稻品种的安全性、田间施药剂量及与五氟磺草胺的混配等内容。温室盆栽法试验得知,在双环磺草酮有效成分360 g/hm2剂量处理下,对稻田稗草E.crusgalli、雨久花M korsakowii、异型莎草C.difformis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0%,对主要秋熟杂草稗草E.crusgalli、牛筋草E.indica、雨久花M korsakowii、千金子E.lathyr、is田皂角A.indica、异型莎草C.difformis的GR50值为有效成分48~196 g/hm2,双环磺草酮对供试杂草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田皂角除外。双环磺草酮对水稻的安全性研究得知,在双环磺草酮有效成分720 g/hm2剂量处理下,隆两优华占、皖垦糯1号、皖稻68和绿旱粳1号对双环磺草酮有着较高的耐药性,徽两优882、C两优608、皖稻119和Y两优1号4个水稻品种的株高和鲜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双环磺草酮在隆两优华占、皖垦糯1号、皖稻68和绿旱粳1号4种水稻品种与异型莎草C.difformis、稗草E.crusgalli和雨久花M.korsakowii这3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3.66~4.37、4.50~5.37、3.36~4.01、3.29~3.93,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与这3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双环磺草酮在有效成分210 g/hm2时,药剂处理后30 d和45 d对稗草E.crusgalli、异型莎草C.difformis、雨久花M korsakowii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及总体株防效均高于85%,表明其对这三种草有着较好的防除效果;而对照药剂硝磺草酮在有效成分150 g/hm2时,对稗草E.crusgalli、异型莎草C.difformis的防除效果均低于双环磺草酮在有效成分210 g/hm2时,对千金子E.lathyris、雨久花M korsakowii的防除效果两者相似,而双环磺草酮在有效成270、420 g/hm2时,各防效均高于硝磺草酮,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适宜的田间推荐用量为有效成分210~270 g/hm2。与此同时,应注意田间土壤的湿润性,水分保持较好的田块除草效果更好。双环磺草酮与五氟磺草胺混配对供试杂草主要表现为增效作用。五氟磺草胺有效成分为9 g/hm2与双环磺草酮有效成分为90~120 g/hm2混用时为防止杂草的最佳药量。五氟磺草胺与双环磺草酮最佳配比为1:10-13。

河南省农业厅[5](2018)在《河南省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目录(第三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业部令[2016]第4号)和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展开同一适应生态区品种引种备案工作的通知》(豫农种植[2016]49号)的规定,河南省启动了第三批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受理玉米、水稻、大豆三种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品种354个,经专家审核,共有321个品种符合引种备案条件。公告日期为2018年3月5日。

毕亚玲,王曹阳,谷刚,李部,任永娟,李学维,李淑娟[6](2018)在《双环磺草酮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环磺草酮是一种以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为作用靶标的双环辛烷类化学除草剂。为明确其在水稻田的应用技术,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双环磺草酮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对8个水稻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360 g/hm2剂量处理下,双环磺草酮对水稻田常见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的地上部分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0%,对主要秋熟杂草稗草E.crusgalli、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雨久花M.korsakowii、千金子Euphorbia lathyris、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和异型莎草C.difformis的GR50值为有效成分48196 g/hm2,除田皂角外,除草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双环磺草酮对8个水稻品种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720 g/hm2剂量处理下,隆两优华占、皖垦糯1号、皖稻68和绿旱粳1号4个水稻品种对双环磺草酮耐药性较高,徽两优882、C两优608、皖稻119和Y两优1号4个水稻品种的株高和鲜重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双环磺草酮在隆两优华占、皖垦糯1号、皖稻68和绿旱粳1号4种水稻与异型莎草、稗草和雨久花3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3.664.37、4.505.37、3.364.01和3.293.93,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研究表明,双环磺草酮对多种秋熟杂草防效较好,且对供试的3个粳稻品种及5个籼稻品种中的隆两优华占安全。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7](2017)在《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肖志江,龚再华,薛俊,李生勇,符家安,李辉,胡孝兵,段纯洁,陈正才,朱少平[8](2017)在《2016年潜江市水稻新品种不同播期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试验观察了解不同播期对9个中稻新品种生育期、产量的影响,检验其耐高温、低温能力,探讨各品种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期对各品种生育期与产量均有显着影响,播期推迟,日均温变高,日照时数延长,各品种生育期均显着缩短;各品种扬花期对温度敏感性差异显着,耐高温能力较好的品种有K两优2号、皖稻153、Y两优1600、两优002,耐寒性较好的品种有两优002、皖稻153、两优5号、K两优2号、Y两优1600、两优2233、Y两优1928、两优116,各品种播种期以5月15日、5月30日较优。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9](2017)在《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郝芃钫[10](2016)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棵间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选取安徽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2大类型水稻6个品种,通过盆栽形式,探索整个生育期内水稻棵间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律和引起排放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不同水稻品种间群体质量、产量、稻米品质、根系特性的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CH4排放通量变化规律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出现3个排放峰值,分别是分蘖盛期、烤田前期和灌浆期。杂交籼稻平均累积排放量比常规粳稻高15.3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N2O排放通量变化规律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出现2个排放峰值,分别是返青期结束和烤田后期。杂交籼稻平均累积排放通量比常规粳稻高10.8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CO2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内有3个排放峰值,分别是分蘖期、烤田期和完熟期。常规粳稻平均累积排放量比杂交籼稻高5.17%。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杂交籼稻平均产量比常规粳稻高28.28%,常规粳稻3个品种产量差异不显着。丰两优香1号产量最高,与其它品种差异显着。杂交籼稻平均有效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均高于常规粳稻且差异显着。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平均结实率、平均千粒重差异不显着。产量构成因素中平均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相关性极显着。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质量的差异杂交籼稻平均最大分蘖数比常规粳稻高16.96%,差异显着。杂交籼稻分蘖增长率显着高于常规粳稻。不同水稻品种株高表现为:皖稻153>丰两优香1号>徽两优996>当粳8号>皖垦糯1号>武运粳27号,杂交籼稻平均株高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常规粳稻。水稻SPAD值齐穗期达到最大,完熟期最小,抽穗期和乳熟期剑叶的SPAD值与其它时期差异极显着。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同一生育时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变化均不同,杂交籼稻平均SPAD值显着高于常规粳稻。同一生育时期杂交籼稻的叶、茎鞘、根平均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大于常规粳稻。齐穗期叶、茎鞘、根的干物质积累相比分蘖期,杂交籼稻高于常规粳稻且差异显着。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根系特性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性研究分蘖期、齐穗期杂交籼稻平均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显着高于常规粳稻。对比两个时期,常规粳稻平均根系干重增长速度显着高于杂交籼稻,根系干物质积累速度表现为武运粳27号>当粳8号>丰两优香1号>皖垦糯1号>皖稻153>徽两优996。根系体积方面,杂交籼稻平均根系体积增长率显着高于常规粳稻;根系表面积和根长方面,常规粳稻平均增长率均显着高于杂交籼稻。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根系特性有显着的相关性,同一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不同时期与根系相关性差异显着。

二、皖稻99,皖稻123与皖稻12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皖稻99,皖稻123与皖稻121(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研究现状
        1.2.2 分插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2.3 水田机械作业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水稻秧苗多尺度物理特性
        2.2.1 水稻秧苗微观结构
        2.2.2 水稻秧苗宏观物理特性
    2.3 水稻秧苗剪切特性
        2.3.1 水稻秧苗剪切强度分析
        2.3.2 水稻秧苗剪切模量分析
        2.3.3 水稻秧苗剪切功分析
    2.4 水稻秧苗压缩特性
        2.4.1 水稻秧苗弹性模量分析
        2.4.2 水稻秧苗压缩能分析
    2.5 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插机构及秧苗动力学分析
    3.1 分插机构的选型和工作原理
    3.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学模型
        3.2.1 秧爪末端位移方程
        3.2.2 秧爪末端速度方程
        3.2.3 秧爪末端加速度方程
    3.3 分插机构推秧过程动力学分析
    3.4 机插过程秧苗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4.1 流固耦合理论及相关软件
        4.1.1 流固耦合理论概述
        4.1.2 流固耦合软件简介
    4.2 机插秧多体流固耦合分析模型
        4.2.1 分插机构模型的建立
        4.2.2 秧苗模型的建立
        4.2.3 水田土壤模型的建立
    4.3 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分析前处理
        4.3.1 单元类型及算法选择
        4.3.2 网格划分
        4.3.3 材料属性定义
        4.3.4 约束与载荷
        4.3.5 耦合关系与求解控制
    4.4 机插秧过程水稻植株应力分析
    4.5 仿真试验方案
        4.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5.3 仿真试验设计
    4.6 各因素对机插秧作业质量的影响
        4.6.1 水稻植株受力分析
        4.6.2 水稻植株姿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插秧过程试验研究
    5.1 水稻插秧机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
    5.2 各因素对机插秧性能影响的正交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因素和试验指标
        5.2.3 试验方案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稻田实测温度的水稻模型ORYZA2000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及来源
        1.1.1 研究区概述
        1.1.2 试验设置
        1.1.3 气象数据的获取和田间组合温度
    1.2 模型参数定标
    1.3 气象数据的替换与模型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与附近台站气温观测值的对比
    2.2 基于稻田组合气温的ORYZA2000模型参数调试与验证结果
    2.3 利用稻田温度与台站温度产量模拟结果对比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精米品质评价标准
    2 精米糊化温度遗传及QTL
    3 精米胶稠度遗传及QTL
    4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及QTL
    5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遗传及研究进展
        5.1 精米蒸煮食用品质遗传特点
        5.2 精米蒸煮食用品质研究进展
    6 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6.1 杂交水稻育种简史和栽培现状
        6.2 杂交水稻精米蒸煮品质研究现状
    7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7.1 连锁不平衡的遗传学意义
        7.2 连锁不平衡的测定方法
        7.3 关联分析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优势
        7.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8 数量性状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8.1 水稻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
        8.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数量性状
        8.3 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克隆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与田间管理
    2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鉴定
        2.1 精米糊化温度测定
        2.2 精米胶稠度测定
        2.3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 SSR标记基因型鉴定
        3.1 DNA的提取
        3.2 SSR分子标记基因分型
        3.3 等位基因鉴定
    4 数据分析
        4.1 表型数据分析
        4.2 基因型数据分析
        4.3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4.4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462个水稻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1 262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1.2 基于SSR分子数据分析的462份水稻品种的群体结构
        1.3 各亚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1.4 连锁不平衡分析
    2 自然群体糊化温度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2.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GT的表型变异
        2.2 精米糊化温度性状的方差分析
        2.3 精米GT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2.4 糊化温度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2.5 糊化温度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2.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GT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3 自然群体胶稠度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3.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GC的表型变异
        3.2 精米胶稠度性状的方差分析
        3.3 精米GC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3.4 与GC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和有利等位基因
        3.5 胶稠度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3.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GT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4 自然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4.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AC的表型变异
        4.2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4.3 精米AC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4.4 与AC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和有利等位基因
        4.5 直链淀粉含量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4.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AC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5 检测462个水稻品种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5.1 RM3600携带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5.2 RM6327携带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之处
    1 全文讨论
        1.1 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1.2 性状表型变异和相关性分析
        1.3 检测到的与精米GT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4 检测到与精米GC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5 检测到与精米AC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6 与精米GT性状相关位点RM3600随地理环境和生态区域的演化
        1.7 与精米GC和AC性状相关的位点RM6327随地理环境和生态区域的演化
    2 全文结论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双环磺草酮在水稻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环磺草酮概述
        1.1.2 我国水稻田杂草的化学防除现状
        1.1.3 除草剂的混用及原则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环磺草酮的除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双环磺草酮杀草谱评价
        2.3.2 双环磺草酮对主要秋熟杂草的生物活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环磺草酮对水稻安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水稻品种对双环磺草酮的耐药性差异(温室盆栽法)
        3.3.2 不同水稻品种对双环磺草酮的耐药性差异(平皿法)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环磺草酮的田间药效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方法
        4.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安全性
        4.3.2 防除效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环磺草酮与五氟磺草胺联合作用测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药剂
        5.2.2 混配剂优化配方组合及最佳配比的选择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除草活性
        5.3.2 联合作用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双环磺草酮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6.1.2 田间药效试验
        6.1.3 双环磺草酮与五氟磺草胺的混用
    6.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8)2016年潜江市水稻新品种不同播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植株性状
    2.3 抗逆性
    2.4 经济性状
3品种综述
4结论与讨论

(9)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品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头季和再生季的生育期比较
    2.2 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1 不同品种头季、再生季产量和总产量的差异
        2.2.2 不同品种头季和再生季的产量构成
    2.3 不同品种的再生力比较
    2.4 头季和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再生力的相关性
    2.5 不同品种再生稻的米质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3.1 适宜安徽沿江地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
    3.2 再生稻栽培的增产途径

(10)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棵间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水稻品种简称
1 文献综述
    1.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1.1.1 稻田CH_4生成与排放机制研究
        1.1.2 稻田N_2O生成与排放机制研究
        1.1.3 稻田CO_2生成与排放机制研究
    1.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1.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研究
    1.4 水稻的根系特性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性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基地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品种
    3.4 试验设计
        3.4.1 试验方案设计
        3.4.2 试验前期准备
    3.5 测定项目和方法
        3.5.1 水稻群体质量
        3.5.2 产量及稻米品质
        3.5.3 不同水稻品种根系分析
        3.5.4 不同水稻品种温室气体的采集和测定
    3.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水肥管理措施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温室气体排放
        4.1.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C_H4排放通量
        4.1.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N_2O排放通量
        4.1.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CO_2排放通量
        4.1.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全球增温潜势(GWP)
    4.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分析
        4.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4.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4.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分析
    4.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质量的差异
        4.3.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茎蘖消长动态
        4.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株高
        4.3.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剑叶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
        4.3.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
    4.4 不同水稻品种根系特性及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研究
5 讨论
    5.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5.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稻米品质分析
    5.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质量的差异
    5.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根系特性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性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皖稻99,皖稻123与皖稻121(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 储婷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稻田实测温度的水稻模型ORYZA2000应用[J]. 郭建茂,王星宇,刘慎彬,钱娅,李羚. 中国农业气象, 2020(04)
  • [3]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 王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4]双环磺草酮在水稻田的应用研究[D]. 王曹阳.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5]河南省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目录(第三批)[J]. 河南省农业厅. 种业导刊, 2018(03)
  • [6]双环磺草酮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研究[J]. 毕亚玲,王曹阳,谷刚,李部,任永娟,李学维,李淑娟. 农药学学报, 2018(01)
  • [7]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A].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 2017
  • [8]2016年潜江市水稻新品种不同播期试验[J]. 肖志江,龚再华,薛俊,李生勇,符家安,李辉,胡孝兵,段纯洁,陈正才,朱少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5)
  • [9]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J].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华北农学报, 2017(01)
  • [10]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棵间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研究[D]. 郝芃钫.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万岛99、万岛123、万岛12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