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与现代纺织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扬[1](2019)在《中小城市创新发展策略及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义,因此针对创新资源集聚相对贫乏、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如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江苏苏北地区的地级市盐城市为例,基于创新发展阶段判断,探讨中小城市如何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化创新发展路径及空间布局,从而整体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研究认为:(1)以盐城为代表的中小城市不具备科学技术研发驱动的创新基础和资源,但其拥有一定的制造业和跨国产业合作基础,具备科技转化和工程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2)创新模式选择上,盐城市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从传统制造业高端生产环节领域、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领域、前沿科技领域方面分别制定相关措施;(3)创新空间上充分发挥高教区、高新区、产业技术开发区的主体作用。
邵阳子[2](2019)在《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实则是存量技术及其相应经济形态支撑力减弱的结果。寻找支撑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由高速回落至中高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孱弱。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随着传统动能的减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与改造升级传统动能结合起来,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广受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量化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基于新经济发展视角,探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研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新经济”和“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出发,对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前三次工业革命历史进程的梳理,来分析新经济的发展和演化历程。可以看到历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是在重大技术创新以及支撑力的推动下,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组织,从而改变经济形态的性质,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经济结构也会反映当时经济形态的特征。基于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实证模型,重点研究了新经济发展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机制。本文基于ITIF构建的“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和财新网构建的“中国新经济指数”,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官方统计机构对我国新经济具体形态的阐述,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开放经济、绿色经济、创新经济和活力经济六大方面构建了“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CNEI)”,并基于PPCA法,对2003年至2016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基于Theil指数和Moore指数,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变迁速度进行了评价;基于SRA,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TFP进行了测量。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的CNEI、THI、MI和TFP数据,分析了新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信贷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机制,重点研究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与此同时,分析了新经济在我国几种典型业态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相关论题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和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重视创新投入,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促进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挖掘内部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硬着陆”。
李亚杰[3](2018)在《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非效率投资实证研究 ——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认为投资活动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在公司内部管理中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两权分离问题和不完全契约理论问题,导致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选择时往往背离最优投资水平而产生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问题。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可以利用章程规定公司的董事会、股东、经理层和其他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确保投资更加理性,使其更符合企业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针对沪深两市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反观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其利润率相对较低,发展缓慢,此种情况是否和投资有关以及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因此,本文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公司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选取2012-2016年纺织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Richardson残差模型度量39家纺织业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程度,将195个观测值根据残差正负分为两组,过度投资组和投资不足组,从企业内部治理角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和管理层激励是否可以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以及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其中投资不足现象比过度投资现象更为普遍。股权结构方面: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股权制衡在公司内部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第二到第十大持股股东的存在并不能扭转企业发生非效率投资的局面;董事会治理方面: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显着,而扩大董事会规模反而会加剧非效率投资;管理层激励方面:管理层股权激励不能有效约束非效率投资行为,但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可以起到抑制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提高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股的持股比例,对公司股权结构实行多元化管理;适当控制董事会规模,增加独立董事比例,提高董事成员质量;制定合理的薪酬考核指标,健全管理层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周恒竹[4](2017)在《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服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变化,它从原始的遮羞蔽体和身体的保护作用逐渐演化为了一种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而面料,作为服装制作的基础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推陈出新。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位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要求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我们开始对服装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从高档华丽的基础上转变为了舒适、天然、环保等方面。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日常服装、家居服装和家居用品等。天然纤维的运用满足了人们对环保自然等现代生活理念的追求。天然纤维是可循环的再生资源,原材料的来源丰富,可降解,于此同时,天然纤维使用其他的处理方式也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天然纤维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所释放的有害物质也更少,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减少了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作用。天然纤维中棉、麻、毛、丝这四种传统的天然纤维,重新回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视线中。天然纤维独特的纤维特点,和纺织成面料之后,每种天然面料所呈现出独有的面料纹理,不但成为设计师们原创作品的灵感来源,同时逐渐成为崇尚环保的主打面料。本次研究的是通过对天然纤维的纤维特点、表现形式等,论述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刘珂[5](2016)在《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万物生长生存的环境中,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其实是可以促进不同人之间相互和谐间发展的,继而反射到人和自然非和谐的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非和谐发展的表现。所以要守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具有现实的区域意义,而且还具有全局统筹发展的意义。天然的生态系统不单单是人类需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因为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达到了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界。假如说人类文明的社会在从古至今的急速发展中,是以牺牲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代价去换取在经济领域上的快速迅猛的发展,导致大量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所以当下全球各国也开始逐步意识到自然环境不仅仅对人类经济领域的运行产生正效应和反效应,甚至影响到了人们耐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必要性。因此,现在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效益中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以此来达到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双赢战略性目的。当下,随着科技创新不断的进步,人均GDP指数的节节攀高,还在大背景趋势下经济发展的指数快速上涨的同时,还需要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协调的进步,进而区域经济中生态产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发展的核心上就离不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在平衡中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迫切探究的话题。对于我国而言,大量乱砍乱伐、填海造田、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等等,不仅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还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经济的损失。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修复和弥补,面对着这些庞大的生态发展压力、巨大的责任和艰难的使命,进而在生态产业中主导的转型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缺一不可的构成部分。而生态产业中的结构不仅是人类历史上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在很大力度上承认了经济发展效益、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对自然环境的压迫和对生态产业结构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模式,还是促进发展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和产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到现在为止,虽然对区域经济中生态产业的主导产业面临选择的研究方向偏向较高,但是关于研究生态产业的生态环境收益、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之间关系构建选择指标对于生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少。在“十二五”规划的文件中就专门针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对于带动自然环境保护的工作,提高生态产业改革及技术创新发展的水平都十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各省都在加大力度的改善和实施,在五年规划中,也从四个方面更加完善了方针政策。越发表现了在新形势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经济建设新要求;越发看重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优化空间格局,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越发加强了在自然生态环境上的监督管理力度,从源头、目标、形式、政策上全面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管的区域经济的完整体系;越发注重了生态产业工程规划实施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指导作用和发展方向。2016年,新的一年,“十三五”五年规划也即将展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科技技术含量高、自然资源耗能低、生态环境污染量少的生态产业结构和产品生产的方式就是当务之急。在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还应提倡艰苦朴素、环保低碳、自然纯粹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文明的体系,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该文件中就明确的指出了生态环境中区域经济成长的必要性。主要包含四点内容。一是要加大力度引导生态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的经济驱动,推动GDP快速稳健的上涨;二是要淘汰高耗能、高损耗、高消费的“三高型”产业;三是要注重低碳生态产业的改革,通过实现高附加值的新型低碳产业的建立,将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相联系,实现自然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上的统一;四是要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以新带旧,不断创新,带动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加大在自然环境中的保护工作,不仅维护了国家与区域间的生态环境的安全,还彻底的从源头上扭转了在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破坏环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我国生态产业环保的到来。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处于中期时,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进度加快、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造成人们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以此,选择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生态产业相关理论概述、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成渝经济区资源环境分析、特色园区中主导产业选择、生态产业中工业发展的现状、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成渝经济区生态产业与区济收益的增长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城市整体素质的需要;是解决成渝经济区生态产业转型难题的需要;也是提高该地区各产业发展承载力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些需要就离不开新型生态产业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生态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中,生态产业改革、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经济增长三者间的联系是生态产业发展是关键,根据生态区域经济的建设,提出了以下基本途径的建议:改善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中生态环境弥补、生态产业中税收制度建立和改善关于建设生态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性规定。本文概括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相关区域内生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报道,还集结了我国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针对成渝经济区重点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做出了全面的评价。成渝经济区地理环境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该区域中生态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故而,在区域内应该选择生态产业中主导产业的改革与技术创新来发展新型产业,以此保护该地区“经济”、“生态”、“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文章除此以外,创新之处在于全方位集合了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里各主导产业中的社会收益、经济收益、生态环境收益,选择成渝经济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园区中的主导产业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及熵值分析法的评价,得出该区域应发展什么类型的生态产业,为该区域经济的较好较快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王乐[6](2015)在《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创新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国各类产业园区都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所具备的较强产业关联性和外部溢出性,纷纷将其确立为园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其它产业园区相比,中国泳装产业园区起步较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质量不高,尤其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为此,从园区经济发展着眼,沿着“现状考察、理论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形成机理分析—模式归纳—政策措施”的逻辑主线,研究泳装产业园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运行规律和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世界趋势和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自身特点,指出在批量生产方式、弹性生产方式之后出现的粘性生产方式,是当前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并且园区政府行为、泳装制造业基础、市场供需规模和人力资源是影响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在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外围方法,指出服务产品支出比率、冰山交易成本、服务产品替代率和政府政策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是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理,主要体现为政策效应、替代效应、支出效应和成本效应四个方面。3、将政府政策系数纳入到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均衡分析中,建立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方程,对方程分析得出,由于内生机理的不同途径,导致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同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技术引导模式、资本引导模式和知识引导模式。4、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对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和选择。联系当前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指出三种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即以服务外包为发展方向、以园中园为组织形式、以外资拉动为主要方式。5、立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兴城泳装产业园区发展实际,运用构建的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城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采取技术引导模式并逐步向知识引导模式转化。总之,在文献梳理、理论归纳、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并阐明了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机理、驱动因素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政策措施,有利于今后指导泳装产业园区这一特定经济形态深入发展和完善。
黄慧婧[7](2015)在《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环保已成为与和平、发展并列的三大主题之一。环境污染无国界,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将环境问题作为本组织的重大议题,环境保护法规层出不穷,环境标准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环境与贸易问题备受瞩目,特别是环境规制所引起的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的产业,纺织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和出口创汇问题可谓是举重若轻。同时,纺织业又是名副其实的高污染型行业,其在1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废水排量居行业第二,废气排量居行业第四,这种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正日益受到来自发达国家高环境规制的冲击。针对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以中国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描述与测度;其次,对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规制进行梳理,特别建立环境规制强度指标体系,对环境规制予以量化;然后,采用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实证的方法对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是否存在具体关系进行检验,明确环境规制之于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有无及强弱。检验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高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但从长期看,纺织企业若能遵守国家环境标准,充分把握技术升级的机遇,便能在国际竞争中转危为安,提升竞争力。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提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闫鹏鹏[8](2014)在《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题是纺织人物研究。关于纺织人物的历史研究,目前在史学相对较少,仅有陈维稷和钱宝钧等人有传记和相关的一些纪念文章,关于周启澄,国内外甚至连最基本的介绍都极少,更不用说评传和专门研究,这是极不公平的。本文以这样一个视角,解读中国纺织学科及纺织业的发展史。本文的研究对象——周启澄先生,目前已91岁高龄,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纺织专家、纺织教育家,对新中国纺织事业、纺织教育做出过杰出贡献,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背景高校——东华大学的瑰宝,本文以其人生经历、学术活动、成就贡献为线索,以新中国纺织教育史为契机,力图提供一个实证主义与口述史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范式。本文以周启澄的时间跨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围绕“周启澄成为学者的历史背景”这一主题展开。这一段时期的周启澄,教育环境、社会变局对他的思想和观念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传统社会的书生转变为新时代的参与者;第二章概括周启澄中年留学苏联的观感、回忆以及其影响。这段时间是周启澄学术思想从西式到苏式的转折点,这种转变,不止是他个人,而留苏青年的共同回忆;第三章总结周启澄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以其代表论着为主干,通过口述访谈探究周启澄的研究心得与体会;第四章则是晚年周启澄作为一个见证新旧中国更迭、为纺织学科贡献一生的学者,以其在纺织教育的体会,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对纺织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纺织业发展的历史观阐述、分析、印证。本文以东华大学校史资料、档案资料,以及是笔者对周启澄的口述访谈,结合其发表和出版的论着,对周启澄先生与中国纺织教育的关系予以研究
许谨思[9](2013)在《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与完善途径研究 ——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速,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各级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也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政府在制定知识产权政策、确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协调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分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地方政府层面,这些问题由于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表现得尤其明显。而这种不完善又必将造成政府社会经济职能的不完善,难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指出完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设计,阐述了课题的缘起及实践理论意义、研究的目的、理论主线及方法等;二是主要理论视角及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职能,介绍了国外先进经验;三是实证分析,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通过实证工具深入分析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完善途径,探究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以便真正有效地推动地方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四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创新之处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徐超[10](2013)在《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研究 ——以苏州吴江区为例》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人才竞争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激烈。我国的人口虽然数量庞大,但人口的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世纪之交,从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公共实训基地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全国已建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实训基地30多个,以院校为基础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1000多个。本文以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运行为研究主题,结合个例分析,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旨在为国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进一步破解人才培养困境。本文在介绍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叙述,并重点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然后,对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对其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些有益做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启发;最后描述了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初步设想。具体而言,本文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部分主要就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重点就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叙述。第二部分就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进行了简析,将公共实训基地定义为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本文的顺利撰写进行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运行情况,并对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其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以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在论述中,就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一些有益做法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其他城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叙述了本人对于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设想,包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和运作机制的新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举措。第六部分就全文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二、知识经济与现代纺织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现代纺织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结构安排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
一、文献回顾 |
(一)新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新经济的具体形态 |
(三)新经济的深入思考 |
(四)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 |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理论分析 |
(一)经济形态的界定 |
(二)新经济内在的产生机制 |
(三)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 |
一、新经济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
(一)技术突变与演进 |
(二)组织模式变革 |
(三)经济结构演化 |
(四)小结 |
二、本轮新经济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
(一)兴起的背景 |
(二)技术演进的过程 |
(三)组织和结构的变迁 |
第四章 新经济对经济结构演化的催化作用 |
一、全球视角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 |
(一)经济结构变化一般机理 |
(二)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
(三)新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化发展 |
二、中国新经济与经济结构发展评价 |
(一)中国新经济指数评价 |
(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测量 |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量 |
三、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 |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二)实证模型设计 |
(三)实证分析 |
四、新经济冲击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趋势 |
第五章 新经济的典型业态及对策建议 |
一、新经济典型业态的表现与效应 |
(一)跨境电子商务 |
(二)互联网金融 |
(三)共享经济 |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3)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非效率投资实证研究 ——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非效率投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2 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规范研究 |
1.5.2 实证研究 |
1.6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司治理 |
2.1.2 非效率投资 |
2.1.3 公司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纺织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投资现状分析 |
3.1 纺织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1.1 纺织业的界定 |
3.1.2 纺织业背景介绍 |
3.1.3 纺织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2 纺织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现状 |
3.2.1 股权集中度偏高,大小股东制衡度较弱 |
3.2.2 董事会监督不力,独立性水平偏低 |
3.2.3 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股权激励偏弱 |
3.3 纺织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 |
3.3.1 纺织业上市公司投资概况 |
3.3.2 纺织业上市公司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样本的确定 |
4.2 研究假设 |
4.2.1 股权结构 |
4.2.2 董事会治理 |
4.2.3 管理层激励 |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
4.3.1 非效率投资的识别 |
4.3.2 非效率投资的度量 |
4.3.3 非效率投资模型 |
4.3.4 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模型 |
5 实证分析 |
5.1 非效率投资模型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回归结果分析 |
5.2 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内部治理与非效率投资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回归结果汇总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4)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天然纤维概述 |
1.1 植物纤维 |
1.2 动物纤维 |
1.3 矿物纤维 |
1.4 再生蛋白质纤维 |
1.5 常用服用天然纤维 |
1.5.1 棉纤维 |
1.5.2 麻纤维 |
1.5.3 羊毛纤维 |
1.5.4 蚕丝纤维 |
2 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
2.1 天然纤维在不同种类服装中的体现 |
2.1.1 在休闲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
2.1.2 在职业装(西装)设计中的运用 |
2.1.3 在运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
2.1.4 在家居服设计中的运用 |
2.2 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
2.2.1 再造工艺的运用 |
2.2.2 蜡扎染、印染、手绘工艺的运用 |
2.2.3 刺绣工艺的运用 |
2.2.4 机织和手工编织的运用 |
2.3 天然纤维在品牌服装中的运用 |
2.3.1 《例外》本源、自由、纯净 |
2.3.2 《江南布衣》《速写》生活的选择 |
2.3.3 《言》回归朴质的奢华 |
2.3.4 《顶呱呱》天然的色彩 |
2.3.5 《无印良品》"无设计的设计" |
3 天然纤维在服装中运用的发展前景 |
3.1 现代服装的发展趋势 |
3.2 使用生态面料的的重要性 |
3.3 传统和个性化的需求 |
4 天然纤维在毕业设计中的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生态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
2.2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区域经济的概念 |
2.2.2 区域经济的特征 |
2.2.3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界定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区域经济结构化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关于生态产业理论及类型相关研究综述 |
2.3.3 关于我国发展生态产业能力评价的不足 |
第3章 成渝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定位及现状分析 |
3.1 产业发展定位 |
3.1.1 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定位 |
3.1.2 在国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
3.2 成渝经济区生态资源及生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
3.2.1 成渝经济区生态资源布局特征 |
3.2.2 成渝经济区生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
3.3 成渝经济区中优势生态产业的分布 |
3.4 成渝经济区中主要经济发展带的空间布局 |
3.5 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发展目标及规模 |
3.5.1 生态产业发展的目标 |
3.5.2 生态产业发展的规模 |
3.5.3 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评价范畴确定 |
第4章 成渝经济区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估 |
4.1 研究指标体系 |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的发展前景 |
4.4.1 以装备制造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
4.4.2 用清洁能源减缓生态工业中燃煤污染的战略措施 |
4.4.3 让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加强对传统业进行提速改造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发展生态产业要立足于机制建设制度 |
5.2 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
5.3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5.4 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制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园区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 |
1.2.2 泳装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
1.2.3 泳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
1.2.4 泳装产业园区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
2.1 泳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
2.1.1 泳装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
2.1.2 泳装产业园区主要问题 |
2.1.3 泳装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
2.2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分析 |
2.3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内涵 |
2.4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结构分析 |
2.4.1 单一结构 |
2.4.2 双元结构 |
2.4.3 复合结构 |
2.5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动因分析 |
2.5.1 产业融合 |
2.5.2 企业直接投入 |
2.5.3 政府行为 |
2.6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2.6.1 市场因素 |
2.6.2 泳装制造业因素 |
2.6.3 人力资源因素 |
2.6.4 政策因素 |
3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机理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形成机理 |
3.2.1 模型基本假设 |
3.2.2 市场需求分析 |
3.2.3 市场供给分析 |
3.2.4 短期均衡分析 |
3.2.5 长期均衡分析 |
3.3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机理分析 |
3.3.1 政策效应 |
3.3.2 成本效应 |
3.3.3 替代效应 |
3.3.4 支出效应 |
3.4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
3.4.1 资本引导模式 |
3.4.2 技术引导模式 |
3.4.3 知识引导模式 |
4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 |
4.1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比较 |
4.2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 |
4.2.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2 模型结构分析 |
4.2.3 模型变量及方程 |
4.2.4 模型回路与模式选择 |
4.3 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实现 |
4.3.1 服务外包 |
4.3.2 园中园形式 |
4.3.3 外资拉动 |
5 兴城市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
5.1 兴城泳装产业园区概况 |
5.1.1 兴城泳装产业发展历程 |
5.1.2 兴城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 |
5.2 兴城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仿真优化 |
5.2.1 模型参数和检验 |
5.2.2 模型仿真与分析 |
5.2.3 不同发展模式下灵敏度分析 |
5.3 兴城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思路 |
5.3.1 推动园区泳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
5.3.2 确定园区泳装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 |
5.3.3 实施园区泳装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格局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7)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作用理论 |
2. 关于环境规制对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3.环境规制指标的测度研究 |
4. 述评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及手段 |
1.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
1. 本文的创新点 |
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二、中国纺织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国际竞争力 |
(一) 中国纺织业对环境的影响 |
(二) 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
1.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
2.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三、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及其强度的测算 |
(一) 中国纺织业的环境规制 |
1. 环境规制的内容 |
2. 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规制 |
3. 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规制 |
(二)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
1.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选取 |
2. 中国纺织业环境规制强度指标的计算 |
四、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理论 |
(一) 成本内部化理论 |
(二) 创新效应理论 |
1. 技术创新 |
2. 环境规制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
(三)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过程 |
五、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 模型的构建 |
(二)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3. 数据来源 |
(三) 模型检验 |
1. 单位根检验 |
2. 协整检验 |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 检验结果说明 |
1. 各变量系数估计值 |
2. 协整方程的说明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 结论 |
(二) 政策建议 |
1. 政府层面 |
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零节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周启澄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教育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
第二节 在效实中学 |
第三节 从“不做亡国奴”到迎接解放 |
第四节 毕业之后 |
第二章 周启澄与纺织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后的教育形势 |
第二节 周启澄教学的“苏联元素” |
第三章 学术成果 |
第一节 编纂《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
第二节 二十年磨一剑:《话说毛纺织》 |
第三节 周启澄对纺织史料的发掘和整理——考辩“CHINA” |
第四章 周启澄对中国纺织的历史观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方向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9)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与完善途径研究 ——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缘起及实践和理论意义——兼文献综述 |
1.1.1 课题缘起及实践和理论意义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设计 |
1.2.1 主要研究问题和问题网络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主要理论视角及框架 |
2.1 知识产权、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及地方政府的概念界定 |
2.1.1 知识产权 |
2.1.2 政府知识产权管理 |
2.1.3 地方政府 |
2.2 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
2.2.1 运用经济调控手段,矫正知识产权市场缺陷 |
2.2.2 对知识产权进行市场监管,给予必要的行政保护 |
2.2.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
2.3 国外推动知识产权发展的成功经验 |
2.3.1 美国政府发展知识产权的特色做法 |
2.3.2 日本政府发展知识产权的特色做法 |
第3章 实证分析——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 |
3.1 数据收集及问卷、访谈设计 |
3.1.1 数据收集 |
3.1.2 问卷、访谈设计 |
3.2 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 |
3.2.1 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专利数量飞速攀升 |
3.2.2 知识产权运用方面——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专利平台建设薄弱 |
3.2.3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力量薄弱,联合执法缺乏常态化 |
3.3 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政出多门无统一管理机构 |
3.3.2 人员配备不合理 |
3.3.3 考核指标单一追求数字 |
3.4 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对知识产权认识、重视不足 |
3.4.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缺乏中坚力量 |
3.4.3 行政权力体制强调“完成任务”忽视“解决问题” |
3.5 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完善途径 |
3.5.1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结束知识产权管理乱象 |
3.5.2 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必需的人员、经费 |
3.5.3 实现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分工和合作 |
3.5.4 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提升区域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
3.5.5 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
第4章 结论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4.2 创新之处 |
4.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研究 ——以苏州吴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分析述评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
2.1 实训和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 |
2.1.1 实训的概念及其分类 |
2.1.2 公共实训基地概念及其特点 |
2.1.3 公共实训基地服务类型 |
2.2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现实意义 |
2.2.1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解决社会就业难题 |
2.2.2 提高劳动者实践技能,解决区域用工难题 |
2.2.3 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
2.2.4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2.2.5 整合市场各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2.3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创新意义 |
2.3.1 创新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
2.3.2 创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
2.3.3 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三章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现状及思考 |
3.1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演变过程 |
3.1.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阶段 |
3.1.2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阶段 |
3.1.3 以服务社会全体劳动者为主的阶段 |
3.1.4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现状 |
3.2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
3.2.1 实训师资的职业性 |
3.2.2 教学实践的评价性 |
3.2.3 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
3.3 目前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1 思想不够重视,缺乏规划的整体统一性 |
3.3.2 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管理上的制度保障 |
3.3.3 实训针对性不强,与企业需求有部分脱节 |
3.3.4 师资力量待提高,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
3.3.5 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四章 个案分析 吴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
4.1 规划与运行情况 |
4.1.1 建设规划 |
4.1.2 运行情况 |
4.2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其运行方案设计 |
4.2.1 目标和任务 |
4.2.2 功能定位及指导原则 |
4.2.3 基本要求和运行方式 |
4.2.3.1 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任务要求 |
4.2.3.2 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方式 |
4.3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三类模式 |
4.3.1 政府型综合公共实训基地 |
4.3.2 院校型基础公共实训基地 |
4.3.3 多方合作型专业公共实训基地 |
4.4 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经验 |
4.4.1 重视硬件设施建设 |
4.4.2 创新软件建设机制 |
4.5 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启示 |
4.5.1 合理定位,不同基地互补 |
4.5.2 由点及面,三步走形成基地体系 |
4.5.3 统一规划,发挥整体效应 |
第五章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运行的构想 |
5.1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总体设想 |
5.1.1 总体思路 |
5.1.2 具体层面 |
5.1.3 遵循原则 |
5.2 建设与完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的构想 |
5.2.1 完善主体参与机制 |
5.2.2 完善法律法规机制 |
5.2.3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
5.2.4 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
5.2.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5.3 建设与完善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构想 |
5.3.1 深化“政府主导”创建模式 |
5.3.2 创新“多方合作”共建模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
6.1 研究回顾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知识经济与现代纺织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城市创新发展策略及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A]. 刘扬.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2019
- [2]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D]. 邵阳子. 河南大学, 2019(05)
- [3]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非效率投资实证研究 ——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例[D]. 李亚杰.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4]天然纤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周恒竹.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5]成渝经济区中生态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 刘珂.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 王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7]环境规制对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D]. 黄慧婧. 湖北大学, 2015(05)
- [8]周启澄与中国纺织教育[D]. 闫鹏鹏. 东华大学, 2014(07)
- [9]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与完善途径研究 ——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D]. 许谨思. 苏州大学, 2013(02)
- [10]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研究 ——以苏州吴江区为例[D]. 徐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