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痰及血清白介素-17的测定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桃[1](2021)在《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7(IL-17)、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阻肺)患者的水平,探讨二者与哮喘+慢阻肺的关系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并自愿参加研究的哮喘患者23例(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患者21例(哮喘+慢阻肺组),以及健康不吸烟者2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血清IL-17以及FeNO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7和FeNO水平的差异;完善肺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分析各组IL-17、FeNO 值与 FEV1、FVC、FEV1/FVC、FEV1%pred、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L-17水平与FeNO对于区分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的诊断价值。[结果]1.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血清IL-17均高于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实验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组FeNO水平最高,哮喘+慢阻肺组高于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FeNO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和哮喘+慢阻肺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慢阻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值组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哮喘组、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血清IL-17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46、-0.65、-0.57,P<0.05),与 FeNO 呈正相关(r=0.34,P<0.05);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38,P<0.05),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r=-0.27,P<0.05)。6.以血清IL-17>184.85pg/ml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86%,特异度是57%,阳性预测值为70%,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69%。以FeN0>33.5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76%,特异度是96%,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88%;以FeN0<44.0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的敏感度是81%,特异度是74%,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81%,准确度为77%。[结 论]1.血清IL-17、FeNO在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在哮喘和哮喘+慢阻肺中升高显着。2.慢阻肺与哮喘+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相似,均比哮喘重;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差异。3.血清IL-17与哮喘、慢阻肺、哮喘+慢阻肺气流受限有关。4.血清IL-17和FeNO水平有助于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患者,以血清IL-17>184.85pg/ml或FeNO>33.5ppb为折点有利于从慢阻肺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以FeN0<44.0ppb为折点有利于从哮喘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
伍美琴[2](2021)在《苏葶麻杏石甘汤治疗AECOPD(痰热郁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苏葶麻杏石甘汤治疗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ECOPD痰热郁肺证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苏葶麻杏石甘汤治疗。14天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血凝指标、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脱落2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炎症指标NLR、hs-CRP、PCT均降低(P<0.05),血凝指标Fbg、D-D均降低(P<0.05),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pred均升高(P<0.05),血气分析指标Pa O2、Sa O2均升高(P<0.05),Pa CO2降低(P<0.05)。结论:苏葶麻杏石甘汤能提高痰热郁肺证AECOPD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与控制炎症反应、降低血黏度、改善肺功能有关。
司东旭[3](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宋嘉懿[4](2021)在《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以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消炎丸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程所对应的核心基因靶点,通过靶点预测该过程中清肺消炎丸干预调控的生物通路,挖掘出通路中潜在的关键炎症因子。2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清中相应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TTD、DRUGBANK数据库挖掘疾病相关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挖掘药物有效成分,通过ADME进行筛选,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PPI),并通过Cytoscape3.8.0软件插件MCODE分析核心蛋白module,运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有关信号通路及生物进程,最终通过Cytoscape3.8.0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其中的关键炎症因子。2临床研究: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筛选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联合清肺消炎丸试验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联合清肺消炎丸安慰剂。评价清肺消炎丸对于痰热壅肺证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mMRC指数、感染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筛选到清肺消炎丸有效成分47种,疾病—药物成分共同核心靶点153个,其中PTGS2、RELA、AKT1、PTGS1、ESR1、CASP3、MAPK1、MAPK14、MAPK3、IKBKB为主要作用靶点,与PI3K-Akt、MAPK、TNF、IL-17等信号通路有关,有关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木犀草素,结合生物通路分析,挖掘出关键炎症因子选择为COX-2、IL-1β、PGE2。2临床研究部分,共收集32例患者,完成观察32例,试验组16例,对照组16例。经7-14天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可显着改善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便秘症状,且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口渴、便秘方面,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mMRC评分方面,两组均可改善呼吸困难程度。试验组在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之间疗效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具有统计学差异趋势。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后两组血清中IL-1β、COX-2、PGE2含量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其中试验组在降低血清中IL-1β含量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等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结论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免疫及炎症因子、影响气道重塑、调控细胞凋亡上。清肺消炎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显着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便秘等症状,可能与其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固有免疫应答有关。
沈芳[5](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或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AE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指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期内突然加重的情况,病情严重或并发症出现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甚至威胁生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AECOPD患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VT)及肺血栓栓塞(PTE)。由于部分VTE患者与AECOPD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因此医师在临床诊断中容易经常关注AECOPD而忽略了VTE并发症,造成诊治延误。本研究拟通过分析AECOPD患者发生VTE的临床资料,发现可能的预警因素,为早期诊断并积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及我院呼吸内科441例AE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肢静脉超声结果、CT肺动脉造影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VTE,并计算AECOPD患者合并VTE的发生率。将AECOPD合并VTE的患者纳入VTE组,AECOPD不合并VTE的患者纳入非VTE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下肢疼痛肿胀、行走困难、发热情况等临床症状资料,卧床时间、激素使用、利尿剂使用等治疗情况资料,实验室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肺功能、心彩超等指标。两组患者的资料统计:连续性资料若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间有差异的变量或临床认为有意义的重要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警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并用列线图呈现预测模型。结果:(1)441例AECOPD患者中,合并VTE的患者有57例,发生率为12.92%。其中合并PTE的患者有12例,发生率为2.72%,合并DVT的患者有42例,发生率为9.52%,同时合并DVT、PTE的患者有3例,发生率为0.68%;(2)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VTE组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血栓静脉炎史、下肢静脉曲张、是否使用激素和利尿剂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的患者中有静脉血栓史16例(28.07%)、下肢肿胀症状22例(38.6%)、行走困难症状21例(36.84%)、下肢疼痛8例(14.04)、心率加快16例(28.07%)、发热持续时间≥3d 23例(40.35%)、卧床时间≥3d 23例(40.35%)、Padua评分高危38例(66.67%),与非VTE组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的发生率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脑尿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n I)、降钙素原(PCT)及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在氢离子浓度指数(PH)、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沉(ES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型半胱氨酸(Hcy)、肺动脉收缩压(PASP)、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DLco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ECOPD患者合并VTE的预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年龄、卧床时间≥3d、有静脉血栓史、有下肢肿胀、发热≥3d、D-D增高、Pa CO2及Sp O2下降、ESR升高、FEV1%下降。(4)用列线图呈现预测模型,模型总的准确度为96.15%,95%CI为(93.90%,97.74%),灵敏度为77.19%,特异度为98.96%,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96.69%,根据上述变量能够较好的预测VTE的发生与否,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结论:AECOPD患者存在多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其合并VTE的发生率高达12.92%,其中卧床时间≥3d、有静脉血栓史、有下肢肿胀、发热≥3d、D-D及ESR升高、Pa CO2及Sp O2下降、FEV1%下降等是重要的预警因素,根据预警因素所建立的VTE预测模型的性能需要更大的临床样本进一步验证。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存在预警因素的AECOPD患者进行评估,合并有VTE风险的患者应尽早安排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并降低死亡率。
张晶[6](2020)在《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慢阻肺急性加重疗效及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中医辨证为痰热蕴肺证的感染性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给予清金化浊方联合西医标准治疗,证实清金化浊方能提高感染性AECOPD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痰液MUC5AC含量,抑制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收治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感染性AECOPD(分级为Ⅰ-Ⅱ级)、中医辨证为痰热蕴肺证的患者,将其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清金化浊方口服治疗,疗程7天,研究期内两组患者均禁用其他具有祛痰止咳作用的西药、中药/中成药。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痰液性状评分、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感染指标、痰液MUC5AC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中医症状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54%,对照组为83.87%,经统计分析,两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的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在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方面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口渴方面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口渴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便秘方面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便秘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在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口渴、便秘方面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发热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便秘症状;观察组改善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口渴、便秘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发热症状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2.痰液性状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痰液性状评分的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在痰量、痰色、痰质方面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痰液性状评分的组间比较,在痰量、痰质方面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痰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痰液性状,且观察组在改善痰量、痰质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感染性AECOPD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观察组改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感染指标比较经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感染指标比较,观察组WBC、NEUT%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WB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感染指标组间比较,WBC、NEU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均能降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观察组降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痰液MUC5AC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痰液MUC5AC含量的组内前后比较,观察组痰液MUC5AC含量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痰液MUC5AC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痰液MUC5AC含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痰液MUC5AC的含量,观察组降低痰液MUC5AC含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E)、尿常规等各项安全性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论:清金化浊方治疗感染性AECOPD痰热蕴肺证,能明显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口渴、便秘症状及痰液性状,改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降低感染指标,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下调MUC5AC含量,抑制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提高抗感染疗效,安全性好值得用于临床及推广。
陈韵[7](2020)在《理肺化痰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理肺化痰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SPSS22.0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及呼吸科住院病房且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6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理肺化痰法治疗,以加减麻杏苍术二陈汤为具体中药汤剂,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0天。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气分析、肺功能、CAT评分、m MRC评分等指标变化,从而评价理肺化痰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检测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胸部CT并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价试验的安全性。结果:本试验中共剔除、脱落3例病例,最终纳入统计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病例。结果如下:(1)总体有效率:治疗组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总体有效率是87.5%,对照组为77.42%,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单项症状及证候总积分:治疗组改善痰量、痰色痰质、气短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且喘息、胸闷、纳食、腹胀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改善NEUT、NEUT%、CRP、PCT、Pa O2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WBC、FEV1%pred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CAT、m MRC:治疗组改善CAT问卷积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且改善m MR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两组病例在试验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性恶化,安全性评价为1级。结论:理肺化痰法治疗老年AECOPD(痰浊阻肺证)可以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未见不良反应。
刘迪[8](2020)在《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用药探析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处方进行分析,探究其用药规律、核心处方及核心药物。进而对核心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索核心药物治疗慢阻肺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为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中药筛选及实验验证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基于频数统计法对患者年龄、性别及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药物常用剂量进行分析;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处方常用药物组合及用药规则,进而得出核心处方及处方核心药物;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得到新处方。(2)在中药系统药理学研究平台(TCMSP)中查找并筛选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Pubmed规范慢阻肺英文名称后,使用GeneCards、TTD、DrugBank、DisgeNET、Digsee等数据库检索慢阻肺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然后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并得出网络中的关键基因。最后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及R软件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经过分析得到张洪春教授的处方核心药物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可能作用靶点及通路。结果:(1)处方分析部分:共纳入27例患者,111个处方。在纳入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为16:11),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大多数(85%)。在纳入处方中,涉及中药106味,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归属于肺、脾、肝、肾经。其中使用频数较高的10味中药为甘草、当归、太子参、款冬花、山茱萸、五味子、茯苓、紫苏子、紫苏叶、紫菀。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9(支持度设置为30%),置信度设置为0.9,通过用药规律分析提取药物核心组合34个,置信度为1的用药规则38条。结合药物频数、药物组合、用药规则及药物用量得出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的核心处方为:当归15g、太子参30g、山茱萸15g、五味子15g、款冬花15g、紫菀15g、茯苓15g、紫苏子15g、紫苏叶15g、麻黄10g、甘草3g。进行网络药物学分析的核心药物为:当归、太子参、山茱萸、五味子、款冬花。将相关度设置为5,惩罚度设置为2,经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3个,分别为:麻黄,蝉蜕,地龙,酸枣仁,紫菀;款冬花,远志,郁金,酸枣仁,紫菀;丹参,三七,杜仲,海螵蛸,牡丹皮。(2)网络药理学分析部分:将当归、太子参、山茱萸、五味子、款冬花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以OB≥30%及DL≥0.18作为筛选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共查询到55种化学成分及182个相应靶点。在多个疾病数据库共查找到慢阻肺相关靶点647个。将核心药物对应的靶点与慢阻肺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93个关键靶点。对“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含有效成分最多的药物为款冬花(13种)及山茱萸(11种);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奈酚、豆甾醇、金合欢素等活性化合物在网络中通过连接较多靶点,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String平台构建的PPI网络图进行分析发现 IL-1β、IL-6、IL-8、IL-10、AKT1、VEGFA、MMP-2、MMP-9 等靶点在网络中连接节点较多,是核心药物治疗慢阻肺的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功能条目127个(P<0.05),富集程度较高的条目多与细胞因子及酶的活化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41条信号通路(P<0.05),富集程度较高的通路多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炎症反应等相关。结论:通过处方分析,可以总结出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治法以补益肺脾肾为主,兼以止咳化痰平喘、行气活血散瘀,分析得到的核心处方符合上述治疗思想,主要由补益肺肾药(当归、太子参、山茱萸、五味子)、止咳平喘药(款冬花、紫菀、紫苏子、紫苏叶、麻黄)、健脾益气药(太子参、茯苓)等构成,治疗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配伍活血化瘀药、温肾纳气药等。核心药物(当归、太子参、山茱萸、五味子、款冬花)有补益肺肾、止咳化痰的功效,最能代表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用药特点,因此将这五味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熵层次聚类得出的3个新处方可以根据证候施用,对治疗慢阻肺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仍需进一步临床及实验验证。经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可以得出核心药物治疗慢阻肺的潜在机制为:核心药物中含有的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奈酚、豆甾醇、金合欢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慢阻肺PPI网络中的IL-11β、IL-6、IL-8、IL-10、AKT1、VEGFA、MMP-2、MMP-9 等靶点,通过调节 IL-17、TNF等信号通路,在慢阻肺患者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常东歌[9](2020)在《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患者治疗作用的研究,包括对氧化应激、诱导痰IL-33、血清SP-D及Th17/Treg的干预作用。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该院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方法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男30例,女19,年龄(66.52±6.3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67.02±6.62)岁。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如止咳、化痰、平喘、吸氧、抗感染等;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观察组予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发作次数、再入院率及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8%VS77.55%)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Pa O2、Pa CO2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Pa O2、Pa C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SOD、MDA、NO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SOD、NO、MDA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诱导痰IL-33、血清SP-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CD3+、CD4+、CD4+/CD8+、CD8+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前Th17细胞、Treg、Th17/Tre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Th17细胞、Th17/Treg、Tre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2周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与对照组8.1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随访3个月,统计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再入院率;观察组再入院率、急性加重例次低于对照组(P<0.05);(9)两组治疗前对比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有效改善血气分析、免疫功能,调节IL-33、血清SP-D水平及Th17/Treg,减少急性加重例次及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较为显着。
蒋晨露[10](2020)在《从痰热壅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附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43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理论研究部分通过综述慢阻肺与肺癌的中西医诊疗相关文献及回顾性分析慢阻肺与肺癌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指出慢阻肺与肺癌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证候特点,并从痰热壅肺的病机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法方药。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血清炎性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从2017年至2018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内科、急诊科及呼吸内科收治的因急性加重入院的慢阻肺及慢阻肺合并肺癌的患者各50例。制定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肺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分布,探讨慢阻肺与肺癌的相关性。2.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病区住院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平喘等常规西医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清金化痰汤,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TCMS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天采集患者血浆,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肿瘤指标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1)危险因素比较:慢阻肺和肺癌多为吸烟患者,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的吸烟指数是(567±374.66)年支大于单纯慢阻肺阻(410±294.17)年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比较:咳嗽(48例Vs47例)、咳痰(44例Vs42例)、气喘(38例Vs44例)症状在单纯慢阻肺与慢阻肺合并肺癌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性,但咯血(25例Vs3例)、胸痛(24例Vs7例)、乏力(24例Vs10例)、消瘦(28例Vs4例)更多表现在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分级比较: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肺功能分级为Ⅰ-Ⅱ级的共有41例,单纯慢阻肺组肺功能分级为Ⅰ-Ⅱ的共有2 1例,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多于单纯慢阻肺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分布比较:两组中医证型属风寒袭肺证的分别有7例、3例,外寒内饮证分别有4例、3例,痰湿阻肺证分别有13例、11例,痰热壅肺证分别有21例、25例,痰蒙神窍证分别有5例、8例;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均以痰热壅肺证居多。2.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1),提示病情均有明显减轻。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提示治疗组病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综合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30例,无效8例,显效率9.52%,总有效率80.95%;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显效率39.53%,总有效率93.02%。两组疗效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炎性指标比较:两组TNF-α、IL-17、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提示加味清金化痰汤对炎性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4)肿瘤指标比较:两组CEA、NSE、CYFRA21-1水平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指标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病例。提示加味清金化痰汤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结论:1.回顾性临床研究显示:(1)吸烟与慢阻肺和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吸烟越多,慢阻肺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越大;(2)当慢阻肺患者出现咯血、胸痛、乏力、消瘦症状时,临床需警惕肺癌的发生;(3)慢阻肺合并肺癌的肺功能状况多在轻中度之间。2.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型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的中医临床症状及炎症反应,推测其临床获益的机制可能是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痰及血清白介素-17的测定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痰及血清白介素-17的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l7、IL-17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苏葶麻杏石甘汤治疗AECOPD(痰热郁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痰热型AECOPD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
(3)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1.1 整体观念 |
1.2 脏腑辨证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3.4 温润方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4)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清肺消炎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一、样本量的计算 |
二、临床资料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研究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一、AECOPD合并VTE的发生率 |
二、VTE组和非VTE组患者基本资料、治疗情况、临床症状等比较 |
三、VTE组和非VTE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四、AECOPD合并VTE预警因素分析 |
五、AECOPD合并VTE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四章 讨论 |
一、AECOPD患者合并VTE的流行病学特点 |
二、AECOPD患者合并VTE发病机制分析 |
三、AECOPD患者发生VTE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临床意义:尽早发现高危患者,实施干预措施降低发病率 |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异同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获得荣誉 |
致谢 |
(6)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慢阻肺急性加重疗效及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
1. 中医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2. 常见中医治法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气道黏液概述 |
2. 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产生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椎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样本量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5 讨论 |
5.1 痰热蕴肺证是感染性AECOPD最主要的中医证型之一 |
5.2 清金化浊方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3 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AECOPD中医症状及痰液性状的疗效分析 |
5.4 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AECOPD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疗效分析 |
5.5 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AECOPD感染指标的疗效分析 |
5.6 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AE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疗效分析 |
5.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理肺化痰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受试者来源及样本量计算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试验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疗程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评定标准 |
3.6 安全性评价 |
4.统计分析 |
5.质量控制 |
6.伦理原则 |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 |
1.一般资料对比 |
1.1 性别构成比较 |
1.2 年龄分布比较 |
1.3 病程长短比较 |
1.4 吸烟史比较 |
1.5 一般生命体征比较 |
2.治疗前疗效指标比较 |
2.1 治疗前中医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
2.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炎症指标比较 |
2.4 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2.5 治疗前肺功能比较 |
2.6 治疗前CAT问卷总积分比较 |
2.7 治疗前mMRC分级比较 |
3.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
3.1 中医单项症状愈显率比较 |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炎性指标比较 |
3.5 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3.6 肺功能(FEV_1%预计值)比较 |
3.7 CAT问卷总积分比较 |
3.8 mMRC分级比较 |
4.安全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与评估 |
1.5 AECOPD的治疗 |
1.6 气道黏液高分泌与慢阻肺 |
2.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肺气本虚、外感寒热邪气 |
2.2 痰浊阻滞、肺管不利 |
2.3 痰瘀互结、阻碍气机 |
2.4 肺经实热、拂郁于内 |
2.5 脾肾相关、互为影响 |
3.“理肺化痰法”立法依据 |
3.1 痰与肺胀 |
3.2 气与肺胀 |
3.3 治痰与治气 |
4.理肺化痰法及加减麻杏苍术二陈汤释义 |
4.1 “理肺”-治气(肺脾同治、宣畅三焦) |
4.2 “化痰”-治痰(燥湿化痰、和胃化痰) |
5.主要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1 麻绒、杏仁 |
5.2 苍术、陈皮、半夏、茯苓 |
5.3 瓜蒌皮 |
5.4 枳壳、莱菔子 |
5.5 炒麦芽、建曲 |
6.理肺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浊阻肺证)的疗效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对中医单项症状及证候积分疗效的分析 |
6.3 对炎性指标疗效的分析 |
6.4 对血气分析疗效的分析 |
6.5 对肺功能疗效的分析 |
6.6 对生活质量疗效的分析 |
6.7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病名溯源 |
2.临床表现 |
3.治法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1:样本量计算 |
附2:随机分组 |
附3:中医症状等级量化表 |
附4:改良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评分(mMRC) |
附5: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 |
附6:部分临床指标参考范围 |
附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用药探析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
一、慢阻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 颗粒物暴露 |
2. 遗传 |
3. 年龄、性别、社会地位 |
4. 肺部发育 |
5. 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 |
二、慢阻肺的发病机制研究 |
1. 炎性-免疫反应 |
2. 氧化应激损伤 |
3.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
4. 肺部衰老样改变 |
5. 肺部干细胞改变 |
三、慢阻肺的诊断及评估 |
1. 慢阻肺的诊断 |
2. 慢阻肺的评估/分级 |
四、慢阻肺的治疗 |
1. 非药物治疗 |
2. 药物治疗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诊疗进展 |
一、古代医家对慢阻肺的认识 |
二、现代医家对慢阻肺的认识 |
三、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减轻气道炎症 |
2. 调节免疫应答 |
3. 缓解氧化应激 |
4. 维持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 |
5. 减少气道黏液高分泌 |
6. 抑制气道重塑 |
7.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用药探析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筛选 |
2. 中药名称规范 |
3. 处方录入与核对 |
4. 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1. 处方分析 |
2. 网络药理学分析 |
四、分析及讨论 |
1. 张洪春教授对慢阻肺稳定期的认识 |
2. 药物基本情况分析 |
3. 用药规律分析 |
4. 新处方分析 |
5. 网络药理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从痰热壅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附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4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西医学对慢阻肺和肺癌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1.3 慢阻肺与肺癌共同危险因素 |
1.4 慢阻肺与肺癌共同发病机制 |
1.5 中医学对慢阻肺和肺癌的认识 |
第二章 慢阻肺与肺癌病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从痰热壅肺论治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理论探讨 |
1 正气亏虚、内外合邪为痰热形成的病理基础 |
2 痰热壅肺为急性加重期基本病机 |
3 清肺化痰、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临床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2.4 疗效评定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综合疗效评价 |
3.4 血清炎症指标比较 |
3.5 肿瘤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清热化痰,扶正祛邪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分析 |
4.1.1 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疗效优于对照组 |
4.1.2 加味清金化痰汤能改善TNF-α、IL-17、MMP-9水平 |
4.1.3 加味清金化痰汤对肿瘤指标水平无明显影响 |
4.1.4 加味清金化痰汤对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变化无明显影响 |
4.2 加味清金化痰汤方义分析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痰及血清白介素-17的测定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D]. 张金桃.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苏葶麻杏石甘汤治疗AECOPD(痰热郁肺证)的疗效观察[D]. 伍美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肺消炎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观察[D]. 宋嘉懿.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D]. 沈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清金化浊方对感染性慢阻肺急性加重疗效及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D]. 张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理肺化痰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观察[D]. 陈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张洪春教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用药探析及网络药理学分析[D]. 刘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依达拉奉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作用的研究[D]. 常东歌.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从痰热壅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附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43例疗效观察[D]. 蒋晨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