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交织

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交织

一、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互为皮毛(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志[1](2013)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筹城乡发展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统筹城乡发展被引入我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具体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系列的战略构想不仅表明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提到议事的日程。近年来,衡水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正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开放水平向高层次提升,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在衡水市的城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产品在城乡之间的供给与配备问题,城乡居民发展环境问题与生存环境问题,农村产业依托问题,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问题,城镇化问题,资源流动问题,城乡教育问题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衡水市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本文对衡水市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整体战略规划。引导衡水市区与各区县发展密切配合,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这是本文立意所在。针对本文总体来讲,面对衡水以上城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分析现有情况和涉及理论入手,将统筹城乡思想穿插于整个规划之中。通过对衡水市城乡各层面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找出城乡差距原因根源以及解决方案,从而对衡水市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给出指导和发展战略建议。从结构上来讲,本文分别从衡水市城乡社会保障角度、城乡经济社会角度、城乡产业集群角度、城乡物流发展角度、城乡交通规划角度、城乡教育统筹角度给出了探讨研究。为丰富论文内容及表现论文分析的科学性,作者还在采集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报告,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应用于论文主体分析。作者立足于衡水市城乡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城乡统筹提出规划和战略,并希望有助于衡水市未来的发展。

郎付山[2](2011)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衰退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呈现出数量扩张、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滋生着衰退的风险,现实情况同样证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具有从形成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特征,许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区位、结构、政策、市场等因素而面临衰退风险。采取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理论建模、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演化机理,识别并防控衰退风险,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不断改造升级,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从产业集群经典理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衰退风险理论等三个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指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衰退风险并不相同,在演进的不同阶段影响集群衰退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会随之改变,应该从萌芽阶段开始,以动态的视角,对不同阶段集群的衰退风险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这正是文章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界定相关概念,阐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及衰退风险的基本含义和认识误区,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分工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为文章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根据运动不稳定性原理描述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的演化过程,从制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本质,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的演化理论模型,认为集群凝聚力与扩散力共同主导着集群兴衰转变,当长时间扩散力大于凝聚力时,集群就会走向衰退。文章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萌芽阶段、成长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的衰退风险。构建了萌芽阶段基于LQ系数的衰退风险识别模型,提出了成长阶段识别衰退风险的趋势分析方法,建立了稳定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广义熵识别模型,采取博弈分析方法确定了创新发展阶段集群衰退风险的识别途径,并且分析了不同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在萌芽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减少,聚集规模萎缩等表明集群面临衰退风险,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示范带动、企业数量等因素在集群的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成长阶段,产业链残缺、集群整体发展速度低下等是该阶段集群衰退风险的主要外在表现,农户特性、核心企业行为、资金供给和政府政策等是影响集群衰退风险的重要因素;到了稳定发展阶段,柠檬市场的出现以及路径依赖的产生等是稳定发展阶段集群面临衰退风险的前兆,集群总体规模、内部结构、核心产业、行业环境等因素主导集群的衰退与否;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如果集群内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创新活动完全停滞、升级改造无望,那么集群出现衰退风险将成为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市场、创新等因素共同作用,以及新旧集群的博弈,最终形成该阶段集群的衰退与发展的不同结果。文章以焦作市温县四大怀药加工产业集群和孟州市皮毛加工产业集群为例实证分析了萌芽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风险,以孟州市粮食加工产业集群、武陟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博爱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成长阶段集群衰退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提高衰退风险评价的客观性,文章建立了三级衰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把各风险指标的评价描述为三角模糊数,通过三角模糊数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风险评价判断模糊矩阵,并计算综合风险评价值及其与各风险级别的贴近度,最后根据最大贴近度准则,确定集群衰退风险的评价级别。文章以孟州市皮毛加工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风险评价问题,经过计算得出综合风险评价值与评级级别(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的贴近度分别为(0.1006,0.2593,0.4502,0.1201,0.0695),根据最大贴近度准则,得到风险评级级别为“一般”。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树立衰退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衰退风险预警机制、形成闭环风险管理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风险的政策建议。

赵京[3](2011)在《乡镇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的需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病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城市自身发展和小城镇发展研究,小城镇发展研究大都以找出问题——提出对策的思路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本文立足于公路交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出发点,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剖析乡镇经济发展,进而对公路交通的需求进行分析,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乡镇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且对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乡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乡镇经济的内涵作了阐述,并分析了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此之后文章主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发展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条件对乡镇非农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乡镇发展的动因、公路交通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分析。相对于上述在时间维度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分析,本文随后对乡镇产业集聚分布的空间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乡镇经济发展分析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这两条主线,本文以道路运输需求发展阶段的视角和产业集聚空间地理分布的视角,对县域范围的运输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县域道路运输需求的分析,从政策和资金支持、空间地理分布和提升服务品质方面分析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需求特征。经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历萌芽、发育、成熟、收敛4个阶段。乡镇产业集聚形成以乡镇为中心,周围农村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地区是具有各种资源优势或其他人文历史特色的腹地,中心地是直接利用优势资源进行生产的企业聚集地以及为其服务的各种企业聚集地。县域道路货物运输需求经历起步、增长、平稳和提升阶段,旅客运输经历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均衡阶段。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面临通达层面和通畅层面的需求特征各不相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国家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对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蒋满霖[4](2010)在《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温总理在2009年人大会议上曾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来表达对新农村建设的关切。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然而,在巨变之下,不可否认的是在建国60周年的今天,作为新农村建设核心的“三农”问题仍然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中国的农村,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农村距此目标还有多远?作为有着悠久的小农农耕文明,长时期的城乡二元分割,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中的发展中大国,如何解决“三农”?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次大的变迁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作为旨在破解“三农”的第五次制度变迁的新农村建设的绩效关键取决于什么样的途径。事实上,新农村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文明,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文明。这些内在要求与论文界定的农村金融生态的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三农”是问题的起点,农村金融生态是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目标。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途径。那么该如何优化?在制度长期相对缺陷的中国来说,必须要依赖制度创新。建国后促成的几次农业大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非大量经济投入,而是制度创新。由此,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构建制度创新框架诱导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农村金融生态可以破解的“三农”?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试图从学科前沿构建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诠释“农村金融生态”,摈弃目前大多数的“金融生态”加“农村”就是农村金融生态的研究模式,甚至为颇受指责的农村金融“平反”。为此,本文原创性地从农村金融主体群落、农村经济主体群落和农村金融生态生境三个维度设计一个动态的揭示农村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金融内在机理的农村金融生态的“金字塔三分图”。这是在新的逻辑起点上构建一个全新的逻辑体系。为此,论文以“金字塔三分图”为主线,分三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分析基础,包括第一、二、三章,侧重于构建新的农村金融生态的逻辑体系。论文从12个“一号文件”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研究背景,而后系统地剖析相关研究动态,以此形成本文独特的视角,进而在对“三农”、“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生态”的逻辑关系进行诠释的基础上,科学的从“塔尖”显性的农村金融主体群落、“塔腰”半显性农村经济主体群落和“塔基”隐形的农村金融生态生境三个维度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的“金字塔三分图”。同时,从国外的实践中寻找对中国的启示。第二部分是分析过程,包括第四、五章,侧重于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的分析过程。论文定性的从“显性”的农村金融主体群落到“半显性”的农村经济主体群落,最后到“隐形”的农村金融生态生境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制度剖析,以昭示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以在总体上分析出农村金融生态恶化的制度缺陷。进而,利用“金字塔三分图”理论创新中设计出的指标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农业大省安徽省为个案,对农村金融生态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实证,以对制度因素进一步剖析和验证。第三部分是分析结果,包括第六、七章。从分析看,制度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原动力。在对农村金融生态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金融、农村经济等配套制度和生境的核心制度(主导因子)来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框架。论文以独特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诠释“农村金融生态”,通过制度创新框架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旨在为破解“三农”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论文原创性给出了一个较科学的,包括观点、方法和政策的农村金融生态的理论框架。创新意味风险,论文也许不够精致,但至少为新农村建设途径的研究独辟蹊径。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在中国,研究“三农”几乎永不过时。从某种程度说,“三农”、“农村金融生态”和“新农村建设”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三农”是问题的起点,新农村建设是终点(目标),从起点到终点的途径很多,如资源、技术和制度投入等。只不过是在中国,农村金融生态是最好途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优化过程就是“三农”问题的破解过程。2.从国外实践看,“三农”也长期存在过。国外政府都不遗余力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对“三农”进行扶持,农村金融几乎就是“政策性金融”。当然,国外的经验并不能简单借鉴,但他们对“三农”的偏爱态度和对城乡平等的尊重,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3.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生态?应该说,现有研究几乎是“指标简单罗列”的逻辑。论文原创性的从农村金融生态的最内在的逻辑从农村金融主体群落、农村经济主体群落和农村金融生态生境构建“金字塔三分图”,完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与外延。4.从定性看,“显性”的农村金融的矛盾、“半显性”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是农村金融生态恶化的外在表现,其取决于“隐形”的生境的缺陷,而这源于制度缺陷。其实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是指一种高水平的生态均衡,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破解“三农”。5.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是可以评价的。论文选择具有“三农”代表性的中部农业大省安徽为个案,从三个层次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实证,结果显示处于“塔基”隐形的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执法效率、社会诚信等主导因子成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关键。这也进一步对农村金融生态“金字塔三分图”创新的科学性的肯定。6.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诱导性的制度创新框架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金融制度和农村制度仅仅是配套制度,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的核心制度框架(农村金融生态的主导因子)才是生境制度。其实,最核心是价值观层面的文化。在中国,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从思想深处尊重城乡的平等性。同时,在全社会积累出城乡平等的价值观。

郝兆丰[5](2008)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在高素质的劳动者身上,农民素质问题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及各个阶层高度重视的议题,其重要性已影响和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改变中国农村经济面貌和提高农民素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客观地论述中国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农民素质的概念,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民应有的素质结构及现状,对农民的身体素质通过系列数据从保障条件和平均预期寿命等六项指标进行考察,其总体状况是低于城市居民水平,地区间差别较大,虽然新时期有所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民道德文化素质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农民社会心理素质日趋理性和成熟,但是总体上看,在理想抱负、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就业创业素质明显低下。第二部分列举了阳原县农民素质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结论,阳原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需要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匮乏,农民的年龄结构颁布并不均匀.第三部分提出了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从阳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引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教育引起重视,注重新技术的推广等等.第四部分分析了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新型农民培养工作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培养效果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亟待改进和提高。第五部分提出了新型农民培养的基本目标,即应使农民具备如下基本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较高的道德水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基本的政治、民主素质等。还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即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具备就业能力,适应城市化进程,具有较强的转移就业能力,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具备发展能力,能够带头致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第六部分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三是要加大对农民培养的资金投入;四是要加强资源整合;五是要健全和完善网络;六是要加强政策倾斜;七是要着重培养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

刘强[6](2007)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运用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对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区域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完善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论文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论文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目标,构建了综合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对河北省总体经济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与全国以及其他省市的比较,指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二部分,河北省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主导产业评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据产业关联效应理论,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北省的40个行业进行关联效应系数测算,并依据测算结果对河北省目前及未来的主导产业作了详细的评价和选择。二是应用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同全国其它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区域优势产业,并对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优势、省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工业竞争力优势和河北省工业行业竞争力优势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河北省及其各主要城市的区域优势产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主要对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论文简要分析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其成因之后,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估测了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定量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后提出适宜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第四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论文首先对河北省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以及三次产业产值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然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和经济增长效率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提高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措施作了简单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提升河北省产业竞争力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在介绍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转换经验的基础上,论文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关系两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本文旨在为河北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刘翠娥[7](2007)在《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事实已经证明产业集群正在县域及以下地方形成,并且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河北省的产业集群一方面还不成熟,并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另一方面大都是停留在低端生产,追求的是逐底的利润,“制造力”是非常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现状及其升级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企业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图示法、理论与案例结合法对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梳理了产业集群的理论评价体系,为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始终贯穿于河北省产业集群分析的全过程;抽象出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升级对策;以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升级方案;最后,构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县域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创新点:(1)建立了突出县域产业集群动态性与系统性的三维概念体系。县域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主体维、客体维和时间维,主体在客体的支撑下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2)丰富了产业集群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内涵。增加并强调了农民在县域产业集群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性,构建了产业集群识别系统(ICIS),以促进集群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良性竞争。(3)构建了县域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共22个指标。运用网络层次法(ANP)能够全面考虑各维度及其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该指标体系的权重,将ANP的评价结果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用于指导县域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和升级。

杨永生[8](2007)在《云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机制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云南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人文与经济环境,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严重钳制全国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其农业不稳,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的问题长期困扰区域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云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必须首先破解的难题。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地方城镇转移。因此,如何加速云南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努力校正云南农村“两化”相互脱节的变异现象,就成为解决当前西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成为推动云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契机,也成为云南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云南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整体运动为研究对象,充分认识云南农村“两化”协调发展的特殊性,探视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一般规律在云南特定条件下的变异形式,剖析云南农村“两化”发展滞后与动态失衡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揭示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云南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机理,寻求推进云南农村“两化”走向协调发展的条件、路径,探索云南农村“两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制度创新的要点和内容。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立体研究思路:一是以新时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去看待农村城镇化问题,把它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二是以农村“两化”多层次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角度去分析农村“两化”不平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调整、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三是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角度去研究农村“两化”协调发展问题,坚持市场指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促进制度与机制创新、实现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技术路线,运用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原理,结合云南农村“两化”发展的具体实际,首先澄清了关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若干重要概念,然后以云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云南从村“两化”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相关理论及收集到的数据,对云南省“两化”发展的阶段作了定量判识,分析了“两化”发展失衡的原因。据此,提出要力促“两化”协调发展,并对“两化”的互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析,提出了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和措施建议。

陈柳钦[9](2006)在《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文中提出

袁建岐[10](2006)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跨越式发展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其金融支持不足的危害,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及其它根源,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县域金融深化政策及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选择。全文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内外己有研究文献做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本章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阐明了金融及其体系的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监督经理和促进交换功能,分析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阐述了金融结构变化规律、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成效;从县域金融支持的差距出发,详细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及信贷投放量萎缩的表现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从县域金融本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生态等角度探讨了县域金融现状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成因;最后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做了描述。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考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第五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伴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发生过许多变化。本章在对我国县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从县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和绩效,指出正规金融的不足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分蘖,致使县域非正规金融成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探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县

二、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互为皮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互为皮毛(论文提纲范文)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2 国内外城乡发展理论研究
    2.3 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2.3.1 社会保障角度
        2.3.2 经济社会角度
        2.3.3 产业集群角度
        2.3.4 物流发展角度
        2.3.5 城乡交通角度
        2.3.6 教育统筹角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衡水市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3.1 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衡水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业结构总体演变分析
        3.2.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3 衡水市城乡差距分析
        3.3.1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
        3.3.2 城乡居民支出情况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衡水市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研究
    4.1 衡水市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评价
        4.1.1 衡水市城乡社保现状概述
        4.1.2 衡水市城乡社保实证分析
        4.1.3 衡水市城乡社保存在问题
    4.2 衡水市城乡统筹养老保险模式选择
    4.3 衡水市城乡统筹医疗保险模式选择
    4.4 衡水市城乡统筹社会救助模式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衡水市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
    5.1 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5.1.1 经济发展现状
        5.1.2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5.1.3 村庄空间分布现状
    5.2 衡水市农村新民居建设现状与问题
        5.2.1 新民居建设社区规划情况
        5.2.2 新民居建设新型社区产业依托概述
        5.2.3 衡水市新民居建设存在问题
    5.3 衡水市新民居建设统筹发展研究
        5.3.1 产业依托民居建设的发展研究
        5.3.2 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模式的发展研究
        5.3.3 次序推进的民居发展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衡水市城乡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6.1 衡水市城乡产业集群发展评价
        6.1.1 发展概况
        6.1.2 产业集群的分布实例
    6.2 衡水市产业集群发展选择与定位
        6.2.1 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6.2.2 产业集群发展优劣势
    6.3 衡水市城乡产业集群统筹发展研究
        6.3.1 战略目标
        6.3.2 发展战略
        6.3.3 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衡水市城乡物流统筹发展研究
    7.1 衡水市城乡物流统筹发展评价
        7.1.1 基本概况
        7.1.2 衡水市城乡物流统筹发展的实证分析
        7.1.3 衡水市城乡物流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2 衡水市城乡物流统筹发展研究
        7.2.1 发展定位
        7.2.2 发展目标
        7.2.3 发展战略
        7.2.4 保障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衡水市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研究
    8.1 衡水城乡交通统筹发展评价
        8.1.1 衡水市交通基本概况
        8.1.2 衡水市客流分布特征
        8.1.3 衡水市交通实证分析
    8.2 衡水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研究
        8.2.1 发展定位
        8.2.2 发展目标
        8.2.3 发展总战略
        8.2.4 具体发展战略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衡水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研究
    9.1 衡水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评价
        9.1.1 衡水市教育基本概况
        9.1.2 衡水市教育实证分析
    9.2 衡水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研究
        9.2.1 教育结构的体系
        9.2.2 教育保障的体系
        9.2.3 面向市场的体制
        9.2.4 以人为本的理念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衰退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1.2 衰退风险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分工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及其衰退分析
    3.1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3.1.1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3.1.2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征
    3.2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分析
        3.2.1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3.2.2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机理
        3.2.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萌芽阶段的衰退风险
    4.1 萌芽阶段衰退风险的识别
    4.2 萌芽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表现
        4.2.1 企业数量减少
        4.2.2 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淡化
        4.2.3 企业之间信任度降低
        4.2.4 集聚预期收益不高
    4.3 萌芽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区位因素
        4.3.2 资源禀赋因素
        4.3.3 示范带动因素
        4.3.4 聚集规模因素
    4.4 焦作市温县四大怀药加工产业集群衰退风险的案例分析
        4.4.1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4.4.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的判断
        4.4.3 产业集群衰退风险分析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衰退风险
    5.1 成长阶段衰退风险的识别
    5.2 成长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表现
        5.2.1 产业链残缺
        5.2.2 龙头企业弱小
        5.2.3 企业发展速度低下
    5.3 成长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5.3.1 农户因素
        5.3.2 核心企业行为
        5.3.3 资金供给
        5.3.4 政策因素
    5.4 成长阶段衰退风险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5.4.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5.4.2 调研数据分类汇总
        5.4.3 调研结论分析
第六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稳定发展阶段的衰退风险
    6.1 稳定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识别
    6.2 稳定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表现
        6.2.1 竞争加剧,出现柠檬市场
        6.2.2 创新能力减弱,产生路径依赖
        6.2.3 知识过度溢出,集群产出下降
        6.2.4 企业家群体弱化,商业环境恶化
    6.3 稳定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6.3.1 企业数量因素
        6.3.2 核心企业因素
        6.3.3 结构因素
        6.3.4 行业环境因素
    6.4 孟州市皮毛加工产业集群衰退风险的案例分析
        6.4.1 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背景概况
        6.4.2 产业集群现状及其发展阶段的判断
        6.4.3 产业集群衰退风险分析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阶段的衰退风险
    7.1 创新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识别
    7.2 创新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表现
        7.2.1 企业开工不足,经营状况恶化
        7.2.2 集群对市场反应迟钝,创新停滞
        7.2.3 企业大规模外迁,集群解体
        7.2.4 资源整合功能衰退,持续发展能力降低
    7.3 创新发展阶段衰退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7.3.1 技术因素
        7.3.2 市场需求因素
        7.3.3 创新因素
        7.3.4 政策因素
        7.3.5 专有资产因素
第八章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衰退风险评价
    8.1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衰退风险的比较分析
    8.2 衰退风险评价模型设计
        8.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8.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8.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8.2.4 评价模型的建立
    8.3 衰退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九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树立衰退风险意识
        9.2.2 建立衰退风险预警机制
        9.2.3 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9.2.4 分阶段采取相应的反衰退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乡镇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的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城市化研究综述
        1.2.2 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产业布局研究综述
        1.2.4 农村公路需求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2.1 乡镇的界定与乡镇经济的内涵
        2.1.1 乡镇的界定
        2.1.2 乡镇经济的内涵
    2.2 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2.2.1 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2 完善城市体系
        2.2.3 服务农村发展
        2.2.4 城市化的重要组成
第三章 乡镇经济发展分析
    3.1 农业发展的作用
        3.1.1 农业的定义
        3.1.2 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3.1.3 农业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3.1.4 农业为乡镇工业提供生产要素
    3.2 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3.2.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2.2 现代农业发展
        3.2.3 农业产业生命周期
        3.2.4 农业发展理论评述
    3.3 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3.3.1 农业产业萌芽阶段
        3.3.2 农业产业发育阶段
        3.3.3 农业产业成熟阶段
        3.3.4 农业产业收敛阶段
    3.4 乡镇非农产业发展思路
        3.4.1 乡镇工业发展思路
        3.4.2 乡镇第三产业发展思路
    3.5 乡镇非农产业发展类型与动因
        3.5.1 乡镇非农产业发展成功模式
        3.5.2 乡镇非农产业发展动因分析
    3.6 乡镇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乡镇产业集聚的空间地理特征分析
    4.1 产业布局相关理论
        4.1.1 约翰·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1.2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1.3 保罗·克鲁格曼等人的"中心—外围"模型
        4.1.4 对相关理论的思考
    4.2 乡镇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4.2.1 产业集中度的计算
        4.2.2 以农业为基础的藁城市
        4.2.3 以皮毛加工业闻名的辛集市
        4.2.4 旅游资源丰富的平山县
    4.3 乡镇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五章 农村公路需求分析
    5.1 运输需求的定义与特征
        5.1.1 运输需求的定义
        5.1.2 运输需求的特征
        5.1.3 县域运输的界定
    5.2 发展阶段视角下的县域道路运输需求
        5.2.1 货物运输需求
        5.2.2 旅客运输需求
        5.2.3 运输需求总述
    5.3 产业集聚空间地理分布视角下的县域道路运输需求
        5.3.1 货物运输需求
        5.3.2 旅客运输需求
    5.4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5.5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通达需求
        5.5.1 满足基本生活和产业发展
        5.5.2 国家与社会广泛支持
    5.6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通畅需求
        5.6.1 公路基础设施安全性提高
        5.6.2 方便快捷与协调城乡经济
        5.6.3 引导产业发展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6.1 理论上的创新(观点)
        1.6.2 实证上的创新(方法)
        1.6.3 实践上的创新(政策)
第二章 农村金融生态的理论创新框架
    2.1 新农村建设理论
    2.2 农村金融生态理论创新——“金字塔三分图”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显性”、“半显性”和“隐形”的农村金融生态“金字塔三分图”
        2.2.3 农村金融生态特点
        2.2.4 农村金融生态内在机理
        2.2.5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机理——金融创新、物种多元化和生境构建
        2.2.6 农村金融生态与金融稳定、金融功能的逻辑
        2.2.7 “三农”、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生态的逻辑
        2.2.8 对农村金融的“平反”的逻辑
    2.3 农村金融生态的核心是制度
        2.3.1 制度创新理论
        2.3.2 制度是金融发展的核心
        2.3.3 农村金融生态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国外相关实践的启示
    3.1 农村建设的模式
        3.1.1 国外“三农”问题的总体情况
        3.1.2 国外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3.1.3 国外农村建设的一般规律
    3.2 农村金融制度
        3.2.1 发达国家
        3.2.2 发展中国家
    3.3 政府行为
        3.3.1 公共财政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
        3.3.2 政府倡导高度的信用金融文化
        3.3.3 清晰的产权与完善的治理结构
        3.3.4 政府行为适度
        3.3.5 完备的法律等制度体系,交易成本低
    3.4 对中国的启示
        3.4.1 经验
        3.4.2 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分析
    4.1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4.1.1 案例
        4.1.2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性
        4.1.3 新农村建设总体仅是起步,“三农”问题凸显
    4.2 “显性”的农村金融主体群落现状分析
        4.2.1 “二元”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贡献
        4.2.2 “二元”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
        4.2.3 “二元”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
        4.2.4 “二元”农村金融失衡的原因分析
    4.3 “半显性”的农村经济主体群落现状分析
        4.3.1 农村市场化水平较低,农村产权不清晰
        4.3.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4.3.3 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创业型农民太少
        4.3.4 农产品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
        4.3.5 城镇化水平在提升,总体较低
        4.3.6 土地制度的极端缺陷
        4.3.7 产业结构单一
        4.3.8 薄弱的农村经济主体群落的影响
    4.4 “隐形”的农村金融生态生境现状分析
        4.4.1 政府支农投入不足,行政效率低下,过度干预农村经济金融
        4.4.2 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普遍不足
        4.4.3 基层干部(政治集团)腐败较为严重,“官本位”及其严重
        4.4.4 基层政府失信普遍存在,交易成本过高
        4.4.5 法律制度缺失
        4.4.6 农村金融监管不力
        4.4.7 农村文化、道德制度建设很薄弱
    4.5 低水平均衡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性根源
        4.5.1 农村经济、金融产权不清晰
        4.5.2 农村社会的交易成本高
        4.5.3 农村基层政府管理制度缺陷,“过度”和“缺位”并存
        4.5.4 政府“二元分治”制度固化
        4.5.5 制度变迁模式缺陷,内生力量不够
        4.5.6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悖论
第五章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实证分析
    5.1 国内代表性实证案例的剖析
        5.1.1 代表性金融生态的实证案例
        5.1.2 实证案例的局限
    5.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
        5.2.1 模型设定
        5.2.2 实证分析
        5.2.3 结论分析
    5.3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指标体系的设计
        5.3.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则
        5.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4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实证——以安徽为个案
        5.4.1 数据的处理
        5.4.2 模型设定
        5.4.3 安徽省17 地市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对比分析
        5.4.4 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动态评价
        5.4.5 东、中和西部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比较分析
        5.4.6 实证结论
第六章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
    6.1 实现功能性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6.1.1 调整现有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定位
        6.1.2 规范和许可农村非正规金融
        6.1.3 建立和完善非银行金融组织体系
        6.1.4 创新农村自助金融制度,拉近正式金融与农户之间的距离
    6.2 促进物种多元化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6.2.1 界定清晰的农村产权制度
        6.2.2 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构建农地内置金融制度
        6.2.3 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制度创新
        6.2.4 促进农村市场化的制度创新
        6.2.5 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
        6.2.6 推进农民创业的制度创新,打造“新型农民”
    6.3 构建高水平均衡的农村金融生态生境的制度创新
        6.3.1 彻底改革“城乡二元”制度
        6.3.2 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6.3.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制度
        6.3.4 推进基层政府制度创新,实现“村民自治”
        6.3.5 建立完善与高效的法律制度
        6.3.6 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6.3.7 建立高度的信用文化制度,促进“学习型”新农村的建设
    6.4 东、中和西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的几点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调查取样
        1.4.3 问卷的填答方式
        1.4.4 研究方法
    1.5 从农民到新型农民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
    2.1 农民素质概述
    2.2 当前农民素质制约着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2.2.1 农民身体素质状况
        2.2.2 农民身体素质保障情况
        2.2.3 道德文化素质及现状
        2.2.4 社会心理素质及现状
        2.2.5 民主管理及法律参与意识及现状
        2.2.6 就业、创业素质及现状
    2.3 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章 阳原县农民素质的现状
    3.1 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结构差异显着
    3.2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总量仍然偏低
    3.3 农民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匮乏
    3.4 农民的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匀
第四章 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4.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2 从阳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引进
    4.3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教育引起重视
    4.4 注重新技术的推广
第五章 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5.1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5.2 管理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5.3 农民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5.4 农民培养的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大
第六章 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
    6.1 新型农民培养的基本目标
    6.2 不同类型农民的培养目标
第七章 加强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
    7.2 进一步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7.3 强化科技素质,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7.4 加大对农民培养的资金投入
    7.5 加强资源整合
    7.6 健全和完善网络
    7.7 加强政策倾斜
    7.8 着重培养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
附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区域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1-1 实证研究
        2-1-2 经验研究
    §2-2 产业结构
    §2-3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产业政策
        2-3-1 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政策
        2-3-2 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政策
        2-3-3 产业布局理论与产业政策
第三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评价
    §3-1 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体系
        3-1-1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任务
        3-1-2 综合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
        3-1-3 综合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
    §3-2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评价
    §3-3 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评价
        3-3-1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3-3-2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3-3-3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3-4 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章 河北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与主导产业选择
    §4-1 产业关联理论概述
        4-1-1 产业关联方式及类型
        4-1-2 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4-1-3 关联效应系数的计算
    §4-2 河北省产业关联效应计量分析
        4-2-1 前向关联效应系数的计算
        4-2-2 后向关联效应系数的计算
    §4-3 河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4-3-1 选择主导产业的意义
        4-3-2 河北省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五章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
    §5-1 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概述
        5-1-1 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内涵
        5-1-2 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评价
    §5-2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
        5-2-1 河北省产业总体竞争力分析
        5-2-2 河北省三次产业竞争力分析
        5-2-3 河北省优势产业的调整方向
    §5-3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
        5-3-1 理论模型
        5-3-2 实证分析
第六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6-1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
    §6-2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分析
        6-2-1 一个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6-2-2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6-2-3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6-3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分析
        6-3-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6-3-2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
    §6-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4-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内涵与测算方法
        6-4-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4-3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7-1 河北省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分析
    §7-2 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7-2-1 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7-2-2 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7-2-3 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7-2-4 三次产业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
    §7-3 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
        7-3-1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分析
        7-3-2 经济增长效率效益分析
        7-3-3 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综合评价
    §7-4 提高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措施
第八章 其他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及区域经济发展经验
    §8-1 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经验与借鉴
    §8-2 境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借鉴
第九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9-1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9-1-1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9-1-2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9-1-3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9-1-4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9-2 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
        9-2-1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9-2-2 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9-3 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本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0-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1.2.1 产业集群概念研究综述
        1.2.2 产业集群形成研究综述
        1.2.3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2.1.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现状
        2.1.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概念
        2.1.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
    2.2 社会网络、嵌入性和社会资本
        2.2.1 社会网络
        2.2.2 社会资本
        2.2.3 嵌入性
        2.2.4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嵌入性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2.3.2 交换权利论
        2.3.3 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利益相关者
    2.4 全球价值链理论
        2.4.1 价值链
        2.4.2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2.4.3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2.4.4 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
    2.5 创新理论
        2.5.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5.2 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5.3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3.1 县域产业集群的界定
        3.1.1 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
        3.1.2 几点说明
    3.2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3.2.1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
        3.2.2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条件
        3.2.3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人力基础
        3.2.4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资金条件
        3.2.5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社会资本
    3.3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区位特征
        3.3.2 资源特征
        3.3.3 地域商业文化
        3.3.4 政府的作用
    3.4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3.4.1 模仿─网络效应模型
        3.4.2 历史、预期与循环累积理论
        3.4.3 基于典型案例的理论分析
        3.4.4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4.1 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征
        4.1.1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4.1.2 以中小企业为工业主体
        4.1.3 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支撑工业
    4.2 河北省产业集群现状
        4.2.1 河北省产业集群总体状况
        4.2.2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4.2.3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
    4.3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4.4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贡献
        4.4.1 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4.4.2 产业集群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4.4.3 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4.4 加快城镇化进程
    4.5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4.5.1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等级体系
        4.5.2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
        4.5.3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成长能力
        4.5.4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危机
        4.5.5 当地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的嵌入性悖论
    4.6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
        4.6.1 清河羊绒产业集群
        4.6.2 安国药业产业集群
        4.6.3 白沟箱包产业集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升级
    5.1 利益相关者和谐: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
        5.1.1 集群内利益相关者不和谐的原因
        5.1.2 产业集群内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让渡
        5.1.3 促进集群利益相关者和谐的具体措施
    5.2 创新:产业集群升级的生命线
        5.2.1 技术创新
        5.2.2 管理创新
        5.2.3 制度创新
    5.3 社会资本嵌入性均衡: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保证
        5.3.1 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强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5.3.2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嵌入性均衡
    5.4 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升级的生态保障
        5.4.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5.4.2 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
    5.5 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5.5.1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必要性
        5.5.2 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典型县域产业集群分析——肃宁县
    6.1 皮毛产业集群调研
        6.1.1 案例选择意义
        6.1.2 调研设计
        6.1.3 调研对象概况
        6.1.4 调研情况总结
    6.2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历史溯源
        6.2.1 肃宁县区位特征
        6.2.2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6.3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
        6.3.1 皮毛购销有传统
        6.3.2 龙头企业带动
        6.3.3 国际产业转移与市场需求空间扩张
        6.3.4 当地社会资本
        6.3.5 有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农民企业家
        6.3.6 交通条件得天独厚
        6.3.7 肃宁县政府务实创新、富有远见
    6.4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特点
        6.4.1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6.4.2 民营企业为主,多为中小企业
        6.4.3 产业集群依托专业市场
        6.4.4 产业技术涉及多个环节
    6.5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作用
        6.5.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6.5.2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6.5.3 保障农民的交换权利,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6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6.6.1 产业集群功能还不完善
        6.6.2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6.6.3 集群内企业人才不足
        6.6.4 技术创新和储备不足
        6.6.5 有效融资渠道窄
        6.6.6 同行竞争者威胁强
        6.6.7 环保、制度压力大
    6.7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升级
        6.7.1 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完善集群功能
        6.7.2 促进集群分工合作,提高集群实力
        6.7.3 加强集群内共性技术开发研制,提高集群技术水平
        6.7.4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
        6.7.5 依托区域优势和各种机遇,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6.7.6 转变政府职能,为集群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县域产业集群评价
    7.1 网络层次分析法
        7.1.1 层次分析法(AHP)
        7.1.2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7.1.3 ANP模型的基本步骤
    7.2 基于ANP的县域产业集群评价
        7.2.1 指标的选取
        7.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 分析问题,构造出 ANP 结构模型
        (2) 因素分析及影响网络
        (3) 计算
    7.3 实践意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云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机制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的主要目的
    1.2 本文研究现状述评、特色和创新程度
        1.2.1 研究现状述评
        1.2.2 本文的特色
        1.2.3 本文的创新程度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两化”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
        2.1.2 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2.2 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内在联系
        2.2.1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动力和主因
        2.2.2 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目标与保障
第三章 云南农村“两化”发展透析
    3.1 云南农村经济总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3.1.1 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3.1.2 云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云南农村“两化”发展现状
        3.2.1 云南农村工业化发展现状
        3.2.2 云南农村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3.3 云南农村“两化”发展阶段判识
        3.3.1 云南农村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识
        3.3.2 云南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3.4 云南农村“两化”发展失衡及其成因
        3.4.1 云南农村“两化”发展失衡的分析
        3.4.2 云南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影响
        3.4.3 云南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四章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机理探析
    4.1 云南农村“两化”协调互动: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
    4.2 农村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有序推动,复合演进
        4.2.1 “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化”发展链
        4.2.2 “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转移——人口地域转移”发展链
        4.2.3 农村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提供平台,效益牵引
        4.2.4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效果:关键在于制度安排
第五章 云南“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与路径
    5.1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指导思想
        5.1.1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
        5.1.2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与促进途径
        5.2.1 促进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
        5.2.2 促进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5.3 促进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5.3.1 促进云南农村“两化”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要政策框架
        5.3.2 云南农村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
        5.3.3 云南农村“两化”与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运用
第七章 国家级贫困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案例
    7.1 漾濞工业发展的状况、优势及机遇
        7.1.1 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7.1.2 工业发展的优势
        7.1.3 工业化发展的机遇
    7.2 漾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路及思路
        7.2.1 指导思想
        7.2.2 总体思路
        7.2.3 具体发展思路
    7.3 漾濞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步骤
        7.3.1 发展目标
        7.3.2 战略步骤
        7.3.3 实现目标的依据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9)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三、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一) 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 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 促进城镇的产业升级
    (三)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四) 完善配套政策, 消除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创新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拆除城乡壁垒, 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3.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 降低农村居民的进城成本。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 强化农民教育, 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

(10)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及其功能演化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型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3.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实践
    3.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困境及其影响
    3.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抑制的成因
    3.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
    5.1 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2 县域正规金融组织及其绩效
    5.3 县域非正规金融组织及其作用
    5.4 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与内容
    6.1 县域经济特征及其类型
    6.2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
    6.3 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内容
    6.4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特点
第七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7.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目标
    7.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思路
    7.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第八章 强化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8.2 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县域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8.3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8.4 优化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形成金融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互为皮毛(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 高宏志.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2]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衰退风险研究[D]. 郎付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3]乡镇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的需求分析[D]. 赵京. 长安大学, 2011(04)
  • [4]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 蒋满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5]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D]. 郝兆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区域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刘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1)
  • [7]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刘翠娥. 天津大学, 2007(04)
  • [8]云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机制及路径研究[D]. 杨永生.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9]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 陈柳钦.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10]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袁建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交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