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品质世纪主攻方向

冲刺品质世纪主攻方向

一、冲刺主攻方向 迎战质量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写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文中提出2012年以来,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响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着、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正如同《庄子·内篇·人间世》所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现在离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还有半年多时间。面对剩下的最难啃的深度贫困地区和最贫困人口,面对脱贫人口中还有数百万人临近贫困边缘仍存在返贫风险,特别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陡然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脱贫攻

卢红博[2](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提出“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陈方芳[3](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法宝”和“利器”。而近年来,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功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但教育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项“时代难题”,激起学界各路“大军”竞相去探索。随着“生态化”理念从生态学中发掘出并成功运用于指导许多学科的发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也开始将其“嫁接”过来,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哲学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对于破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是”论域上的解读。具言之,认真辨析了“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解读了何为“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阐明了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三大要素(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界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突显了其整体性、人本性、动态性、竞争性、开放性、生活性、平衡性等表征,还论证了其“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内在逻辑。反思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为何能”论域上的思考。首先,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适切性来讲清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其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外生态”——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价值意蕴;再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需要坚持的六大规律,即“立德树人律”“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顺应超越律”等;最后,从理论、应然、现实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支撑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有何理”论域上的阐析。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理论指导。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理论溯源。最后,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是理论镜鉴。现实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困”论域上的审视。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态势,然后通过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与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主体的主体性亟需彰显、客体的自觉性有待提升、目标的统摄性尚且不够、内容的营养性需要充实、方法的艺术性尚需着力、情境的涵润性仍要拓展等几个方面。最后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与渊薮进行了阐析,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的经济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的政治生态、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生态这几个方面。实践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如何做”论域上的探赜。在生态化理念指引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链条的最优化建设与完善,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需要从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的主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的客体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的内容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方法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的情境生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需要从建好经济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建好政治生态,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府执政氛围;建好文化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保障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能续”论域上的建构。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着眼于从“有方向”“有力量”“有底蕴”“有保障”这“四有”来巩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冯志峰[4](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宋鲁彬[5](2014)在《中国古代突骑研究 ——以秦汉至南北朝为中心》文中提出突骑作为一支活跃于中国中古时期的特色骑兵部队,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是研究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骑兵装备与战法进化历程、骑兵部队兵源蜕变、兵制演进、政治与社会地位升降以及各个政权内外征战胜败与王朝兴衰的重要资料。本文以中国传世史籍记载为基础,配合众多实证材料,再辅以西方军事史、民俗史的独特视角,对突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了突骑在兵源方面的民族变迁和地域扩展,以及各个王朝针对此种变迁和扩展,而对突骑部队在兵制上所作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沿革措施。西汉时期原本发源于关东郡国骑士的屯(突)骑,其兵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偏向于东北地区的燕民和乌桓人,这些边郡突骑、属国突骑因辅佐西汉王朝对抗匈奴得力,而获得屯骑校尉的西汉禁军编制以及幽州突骑号称天下精兵的威名。幽州突骑在东汉开国战争中的大功,使得东汉王朝通过军制改革,进一步扩展了其在东汉禁军部队中的编制,但却由此产生了南下中原禁军突骑战力衰退和土着突骑兵源缩减的副作用,并推动其兵源逐渐向鲜卑人转移。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战乱,汉族与乌桓突骑的内迁和白相残杀使其彻底衰落,虽然重新统一的西晋王朝短暂收服鲜卑突骑并重建其禁军编制,但是西晋灭亡之后的战乱局面,使十六国时期的鲜卑突骑在入主中原后,背叛晋朝并放弃突骑名号而独立。南北朝对立时期,南朝凭借归顺后于淮河戍边的北方流人、胡族军人组成淮颍突骑对抗北朝,而统一鲜卑突骑的北魏则最终以归附的高车人取代鲜卑人组建六镇突骑:这种南北突骑的全面胡化,遂使突骑最终成为胡族雇佣骑兵的代名词,而与沦为空壳的正规突骑军号脱钩。其次,文章论述了各个时期军事技术发展以及各政权出于战争形势、政治方针的需要,所引发的突骑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战法上的进化。西汉为对抗匈奴,遂在先秦中原骑马步兵先进攻防装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北方游牧部落的骑射战术,组建了兼具二者之长的屯(突)骑。东汉初年高桥马鞍的装备和东汉王朝对于突骑的依赖,使其逐渐进化成装备长矛和战马具装、擅长正面集团冲锋战术的重型枪骑兵。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东汉幽州突骑这种高效而廉价战术的具装甲骑最终遭遇战术发展瓶颈,而在其另一分支——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另辟蹊径发展的基础上,北魏时期实战用双马镫的技术因素和西魏北周府兵再装甲化的实战压力,最终使东魏北齐的高车突骑转而开始演变成为综合配备轻便短马槊、弓箭、刀剑的装甲轻骑兵:这种达到了冷兵器时代骑兵进化的顶点,并为后代中国各朝骑兵所沿用的装备和战法模式。最后,文章论述了各个时期的突骑在战争中所获战绩,以及由此对其所效力、对抗的政权、王朝造成的影响。西汉屯(突)骑作为装备新锐军工技术的先进骑兵,不仅在西汉对匈奴战争的前期战略防御以及之后的战略反攻,而且在与匈奴争夺乌桓等第三方力量的政治角力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汉开国战争中幽州突骑的赫赫战功使其地位进一步提高,但这种崇高地位与其进入和平时期后战斗力不断衰退的反差,则最终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国防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鲜卑人、高车人成为突骑的主要兵源以及南北政权的对立,各突骑部队虽仍为所效力的王朝征战立功,但其政治离心力却日趋增加,并使其效忠的王朝大多陷入“纵容则亡于内乱,镇压则亡于外患”的两难局面。文章除引用众多传世史籍记载之外,还广泛参考了秦始皇陵、杨家湾西汉墓、徐州十里铺东汉墓、太原北齐娄叡墓、咸阳北周武帝孝陵等出土墓葬,敦煌莫高窟285窟壁画以及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等西方着名画家的油画作品和法国古兵器专家夏尔.毕丹氏家族藏品等实证材料,并通过与英国着名民俗与文化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着作《金枝》相结合,为文章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将中国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物相印证、将中国古代史学与西方民俗学研究方法相交叉的手段,文章不仅拓展了突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展现了以往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中所缺乏的对于突骑各个细节的深入探讨。

王向鹏[6](2012)在《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文中研究指明1095年末,教皇乌尔班二世于克勒芒向基督徒首倡,为了收复圣地、支援拜占庭人向东方进军,夺回主的圣墓。随即,西欧掀起一场东进风潮,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到其中。1096年末,在大众十字军折戟沉沙后,贵族统帅的大军经君士坦丁堡汇聚于尼西亚城下,展开了漫长、艰险的征程。经过3年鏖战,他们最终夺取了耶路撒冷圣城,建立起诸十字军国家。史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参与到其中的西欧基督教武装,被统称为第一次十字军。这支贵族统帅的庞大的队伍,即第一次十字军。本文研究的史事基础,是1097年至1098年间,基督教集团同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与互动。小亚,即安纳托利亚,属地缘政治板块,是文明冲突、交往、融合的交汇处,因11世纪塞尔柱人迅猛崛起、西进而陷入动荡,其政治格局剧烈变化。小亚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拜占庭、亚美尼亚人都渴望收复失地,塞尔柱人也雄踞于此。十字军与其最主要的对手,塞尔柱突厥人的争夺、冲突,主要是在小亚及叙利亚北部展开的。在尼西亚、多利拉埃姆、尤其是安条克,十字军取得了至关重要的阶段性胜利。本文研究的史料基础,是原始文献。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中世纪史学研究中文献最为丰富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些史料使得细致入微地观察、解构第一次十字军成为可能。笔者所用一手原始文献,为阿尔伯特拉丁文写着的《耶路撒冷史》。这部书记载内容翔实具体,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尤其以军事见长。这是一部有待挖掘的重要文本。其次,修士罗伯特、福尔彻、拉尔夫、十字军贵族的通信,以及拜占庭公主安娜、亚美尼亚人马太,以及两位穆斯林史家所记文献的英译本,是本文所利用的其余重要的二手文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第一次十字军,即贵族所统帅的西欧基督教军队。全文着重突出时代、外在环境因素对这支军队的影响和作用,将时空背景与十字军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绝非孤立、模型化的塑造过程。因而,与之相关的所有要素,包括11世纪的封建西欧、拜占庭、亚美尼亚、塞尔柱突厥人都会被纳入到各个论述的环节中。这支武装于各个层次、方面、角度,显现出的不同的特征、内涵,为本文研究关注的主体和焦点。所有的问题和研究都是在军事这个主题下延伸出来的,与战争都有着紧密、必然的联系。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全面、细致地解析这支十字军,以期对十字军、乃至当时的封建军事,形成更为清晰、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第一次十字军汇聚、形成于西欧封建社会,反映了基督教西欧普遍的封建军事特征,同时,它在东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东方漫长的战事中,于新的环境中,全新的对手面前,又形成了新的军事风格和特征,为日后的拉丁东方的军制奠定了基础。对第一次十字军的研究,是分若干层次、角度展开的。首先,是对这支队伍的基本组成要素进行技术性的解析:它的规模、领导、结构和组织;它的武器和装备;它的攻城技术和策略。对规模、建制和组织方式的解析,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这支武装的起源及本质;十字军个体的武器装备,既反映了西欧普遍的封建军事风格和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东方因素的影响,衍生出了对武器价值观念以及军事职业化问题的探讨。然后,是战略及战术。十字军在东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基督教集团的大战略,凸显了拜占庭、亚美尼亚人同十字军在东方的合作、互利。然后,在战场上,十字军的战术风格是鲜明的:基于武装特点,尤其是战争理念、骑士精神,它从根本上仍旧遵循着西欧封建军制的基本要素,但是,在塞尔柱弓骑兵诡异多变的战术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受到东方的影响,衍生出了新的战术思路和特征。这彰显了东西方军事上的互动。城堡对于第一次十字军,特别是拉丁东方的十字军国家,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城堡战术在拉丁东方变得日益重要,乃至上升为叙利亚法兰克人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此后,焦点转移到战场外的环境和领域,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补给、物资的供应和维持,是一支军队的重要任务。从给养、行军、运输、到补给的手段,一系列的论述还原了十字军与物资供给的紧密联系,深入地剖析了拜占庭、亚美尼亚人同十字军间互相依赖、无法分割的合作关系。信息的传达、心理战、情报战,是对十字军研究领域甚少有人问津的问题,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突厥人的联系、互动、交往,呈现出十字军的对外制策:他们擅于寻求战斗之外的手段去实现战争的目标。双方间于11世纪末,及12世纪初的交往,使得十字军战争封建混战的本质暴露无遗。最后,是从宗教、精神层面诠释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有着怎样的神圣目标和理想,他们如何被赋予了神圣的外衣和光环,宗教何以能同战争、朝圣紧密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此外,救赎与试炼、宗教仪式、显圣也理应受到关注。同时,作为十字军的参与者,教士不仅于宗教事务上起到了作用,同时也在军队的管理、组织,甚至战斗的指挥中有所助益。最终,在剥离掉所有理想化的光环和神圣化的外衣后,留下的,就是人的精神、情绪、和态度。它们所还原出的,是复杂而多样的精神世界,展现的是中世纪时代背景下的心理特征。

高天[7](2010)在《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 ——以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例》文中指出战争是人类书写历史和创作文学的主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进行不同的战争实践,不同的战争实践引发不同的战争思考。各种主动和被动的战争思考通过形式各样的文本书写传承至今。透过战争叙事的文本表层,呈现在研究视域中的是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之间紧密深层的互动关系。东西方绵绵不断的战争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东方和西方各自古老战争观念的展开式。虽然漫长的时间使庞大的文化载体表层显得千变万化,但文化内核逻辑始终有迹可循。本文立足于先秦中国(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古代希腊(约公元前八世纪.前三世纪)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解析叙事文本和叙事理论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战争书写下具体战争元素的文本分析,研究国家意识形成初期中国的战争形态,探寻其中蕴含的战争观念与文化取向,对照比较同时期古希腊的战争文化现象,了解、梳理并解释中国军事文化的某些征象。学界之前的研究,多是从军事史学的角度,或是囿于单个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本文打破文学、历史与战争研究之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文学叙事的场域中研究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的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对中西军事文化异同及中国军事文化的独特点予以重新观照。战争叙事是战争思维的直接显现,也是表现战争描写和战争实践的载体。抽象形态(战争叙事)→演绎形态(战争描写)→基本形态(战争实践)→抽象形态(战争思维),导致这一形态的变化的深层力量是文化取向因素。战争叙事作为载体贯穿整个逻辑演进。文化取向因素作用于战争抽象形态,从而形成战争演绎形态;战争演绎表现目的是呈现战争基本形态。而战争基本形态中的文化取向因素,将再次提炼升华为战争抽象形态。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不断循环的结构。因此战争叙事中的“战争”是经过演绎的战争,具备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双重真实性。本文第一章是对先秦战争叙事缘起,文化背景及特点的梳理。文章首先对这一时期战争叙事的相关制度、史观、叙事特征,战争影响下所形成的诸子军事观以及儒家思想的轨迹衍变做了基本勾勒和宏观鸟瞰;从而从这些文化根源中擘分出先秦战争叙事的深层特质和战争本体表现形态的部分内在原因。第二章对古希腊战争叙事与战争专史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了探讨,并选择古希腊战争史着中最具代表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证文本,从实例角度对古希腊战争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引证。第三章通过对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三个战争叙事细节的阐述研究,透视文字背后的形象表达与文化推理。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可以看作人物形象的身份塑造、语言塑造与行为塑造。厘清上述三个塑造所呈现出的形象,能够发现隐藏其中的东西方不同文化取向。第四章主要立足于战斗、战术、战略等三类战争叙事主题,论述了先秦中国以及同时期古希腊在战争实践上的表现,并在相同客体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不同的特点,从而揭示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的互动。全文结语试图在西方战争方式的比照下,概括出中国战争方式的特点:一是道德理性的支配,二是重谋轻术的战争方式,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基于道德理性的重谋轻术是先秦中国战争文化的重要特点。这和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现象有关: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并不盛产职业军人,而对军事与战争有着浓厚兴趣的却多是舞文弄墨的士子文人。士子文人参与军事与战争的记载不绝于史,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构建。

张利群[8](2010)在《以“决战长篇”形成文学桂军新崛起的突破口》文中研究说明广西文学桂军崛起形成文坛冲击波。针对广西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向提出"决战长篇"的战略和策略,无疑会推动广西文学桂军新崛起和新突破,这需要在反思、反省和重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找准对策,形成创作与批评的合力,在"持久战"与"攻坚战"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决战"。

李丽丽[9](2008)在《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设计》文中指出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是国际商务方面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一汽集团应如何在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转变经营思想,树立全球化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设计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1.对比国内与国外同业竞争对手的国际化战略,借鉴他们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总结自己开展国际化战略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海外战略。2.明确一汽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思路,即运用正确的开展海外战略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区域定位,明确海外目标市场。3.设计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体系,即在资本运营国际化,品牌国际化,营销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售后服务国际化以及海外经营本土化的战略体系下加强一汽国际化经营。

樊家和[10](2008)在《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创立兴中会,经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致力推翻满清政府,以至于先期的中国国民党创立了中华民国并居于执政地位,并在1946年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之前,当时国内的政党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后更名)、“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新政权成立,在中国的领土上,再一次的政党政权转换,由中国共产党合法掌握执政地位。现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体制执政下的八个参政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二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体制下,国家还有希望地带领着人民迈向自由、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而中国国民党1950年,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进入动员戡乱时期,仅有跟随中国国民党到达台湾的中国青年党及中国民主社会党,三个政党。直至1986年9月28日,仍处于戒严下的台湾地区,在130多位社会人士发起组织的「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宣布正式成立。1989年1月,台湾立法院修正「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法」,增列「政治团体」一章,规定政党与政治团体之成立要件;自此,台湾人民可以依法组党,文录(2006年10月)为止,已向台湾地区内政部申请核(获)准备案之合法政党有120个,政治团体有41个。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旗帜进行政治动员。但是二十年的党务发展历程展现出与民进党道德宣誓截然不同的结果。民进党的各个核心价值经常因派系的冲突、事务官职卡位元战及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的种种因素而不断地流失,过程中不断出现相当大程度的异化。民进党的民主诉求也已经和民主的终极价值与关怀变得南辕北辙。民进党组党初期,其诉求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改变“本省人”在整个权力分配体制中边缘化的局面,所以其民主诉求在当时尚具有普遍关怀的意涵。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局面就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大权在握的民进党并没有将“价值民主”向“实践民主”转化,即实践选举时的政见承诺,加强对“人民”的关照,却反而利用“民主”维护党的自主权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民间因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而要求其下台的呼声甚高,但阿扁却坚持一定要做到底,并以“阿扁是台湾过半数人选出来的总统”作为挡箭牌。2000年以前,民进党鼓吹“政治清廉”最为卖力,只因持有未曾执政过的记述来对台湾选民与国民党大放厥辞,其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更是将“反黑金”作为竞选文宣的主打议题,极力突显“清廉改革”的形象以清新政党压制性的比较方式打击国民党传统老旧又腐败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民进党上台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阿扁当局的“黑金化”程度比起国民党时期也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贪官污吏腐败的速度则远远超过了国民党。从近期爆出的弊案来看,所牵涉的金额颇令人触目惊心,显示民进党政府所谓的“清廉”诉求已经完全破产,其所蕴含的道德约束力在陈水扁及其一妻二秘三师与家庭成员身上也已经荡然无存。民进党的另外两个核心价值“民主”和“本土”则纠结在一起,以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民进党一贯以“本土政党”自居,族群动员、乡里动员是其政治动员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胜选的目的,民进党割裂台湾社会划清两岸民族关系,扩大膨胀原本并不明显的族群隔阂,挑衅外省人、本省人族群仇恨,区隔客家人、原住民的族群诱发力,鼓噪工人、农人的抗争性,不停制造族群的对立与对抗。结果,本土化的价值被狭隘的族群意识所取代,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民进党核心价值的流失在客观上对民进党形成了筛选机制,一批坚持基本价值的核心人物,如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等先后退出民进党,从而凸显了民进党异己腐化的速度及民主价值远离了早期组党时的诉求宗旨。这一趋势又反向加速了民进党的核心价值流失。派系共治局面的形成是由民进党内的政治生态所凝定的。民进党刚组建时,仅是一个反国民党统治的约盟之众,内部各种政治观点交错杂陈,即使是同一政治思潮,也会导致不同路线的争执。另外,民进党内部的政治势力从党外时代发展而成为山头派系林立,需要一个能够缓冲矛盾的机制,派系共治结构由此产生,才能发挥一点一滴的段落式整合功能。民进党经过“本土性建构”之长期的、有差别的价值观念引导,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已经被刻意地筛选和过滤。同时,经过无数次选举的政治社会分化作用,岛内人民,特别是泛绿民众对若干政治问题已经造成不懂反省的刻板认知。于是在民进党与基本支持者之间形成了互相绑架的局面,进而形成了共犯结构。对泛绿阵营而言,陈水扁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执政者,而是本土政治的一个先驱领导者,也是已经超越了政治道德而必须维护的政治图腾。这种结构是影响民进党自身反省和内部政治生态调整的最大阻碍力量。然而,民主进步党能够在短短十四年间,运用民主选举制度,推翻了执政五十年的中国国民党,于2000年在多数民意的选票支持下,以及能在军、宪、警的政治中立体制下,和平转移台湾政权,取得执政地位,其成长过程与党内外的形成力量,是不容忽视,应该有足够理由以实现理性的研究态度,深入加以探讨。本文主体是以台湾民主进步党的草创期、在野期、执政期及重回到在野立命的可能性,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党内派系、党外关系、社会动脉的关键性其它政党的冲击比较,再则从街头运动至竞选参政至地方政府执政进而成为执政党,分析该党的未来趋势及带动或影响到台湾的民主问题及国际地位的优劣环境,两岸的关系又是否因为该党的本土主张与台独意识而牵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假像共识。并以实际发生的政党政治题材作研究对象,追查真人真事、实质采访记录,取材于各党派以当代发生的实事求是的政局发展或变化加以探讨分析。

二、冲刺主攻方向 迎战质量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刺主攻方向 迎战质量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写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向贫困宣战是党的初心使命和庄重承诺
二、以科学理论和战略思维指导脱贫攻坚
    (一)坚持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三、以多维政策和有效方法决战脱贫攻坚
    (一)因人而异扶在根上
    (二)因地制宜扶在点上
    (三)因事制宜扶在关键上
    (四)因时制宜扶在关口上
四、以组织力量和制度优势决胜脱贫攻坚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和一把手责任意识
    (二)健全落实工作机制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战力
    (三)完善帮扶责任体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脱贫质量
五、展望中国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反贫斗争
    (一)朝着更高的反贫困目标奋进
    (二)为世界远离贫困谱写新的篇章

(2)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生态”和“环境”内涵辨析
        2.1.1 概念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内涵
        2.1.2 关系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关系
        2.1.3 价值维度——“环境”到“生态”的意义
        2.1.4 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审视
    2.2 生态化相关概念解读
        2.2.1 何为“生态化理念”
        2.2.2 何为“生态化”
    2.3 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2.3.1 社会生态的内涵分析
        2.3.2 社会生态的逻辑构成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界说与特征
        2.4.1 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具体界说
        2.4.2 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表征论析
        2.4.3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性省思
    3.1 有“桥”相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3.1.1 理论适切性
        3.1.2 实践适切性
        3.1.3 方法适切性
    3.2 有“值”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3.2.1 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2.2 外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好氛围
    3.3 有“道”可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规律遵循
        3.3.1 规律一:“立德树人律”
        3.3.2 规律二:“主体需求律”
        3.3.3 规律三:“叠加增值律”
        3.3.4 规律四:“资源配置律”
        3.3.5 规律五:“环境育人律”
        3.3.6 规律六:“顺应超越律”
    3.4 有“机”可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3.4.1 理论可行性
        3.4.2 应然可行性
        3.4.3 现实可行性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支撑
    4.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4.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
        4.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论述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哲学思想
    4.3 理论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4.3.1 儒家之“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文化成”
        4.3.2 道家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知足知止”
        4.3.3 佛家之“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圆融无碍”
    4.4 理论镜鉴: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4.4.1 阿伦·奈斯关于深层生态学思想
        4.4.2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审视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态势
        5.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5.1.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的有序运转
        5.1.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的平稳发展
    5.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及其归因
        5.2.1 主体生态:主体性亟需彰显
        5.2.2 客体生态:自觉性有待提升
        5.2.3 目标生态:统摄性尚且不够
        5.2.4 内容生态:营养性需要充实
        5.2.5 方法生态:艺术性尚需着力
        5.2.6 情境生态:涵润性仍要拓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及其渊薮
        5.3.1 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
        5.3.2 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
        5.3.3 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交融中仍会有乱象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
    6.1 主体生态: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
        6.1.1 前提——明确主体性意识,筑牢“思想战线”
        6.1.2 根本——强化主体性素质,练好“打铁硬功”
        6.1.3 抓手——发挥主导性功用,做到“行为世范”
    6.2 客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
        6.2.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需求
        6.2.2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的主体性
        6.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免疫力
    6.3 目标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6.3.1 确立统摄性的目标
        6.3.2 确立实践性的目标
    6.4 内容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
        6.4.1 内容供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6.4.2 内容供给需要把握的总体思路
        6.4.3 内容供给需要着力的具体实践
    6.5 方法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
        6.5.1 吸收中国传统教化与修身之良“术”
        6.5.2 借鉴西方国家公民道德教育之“技”
        6.5.3 创新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法”
    6.6 情境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
        6.6.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态建构的原则
        6.6.2 探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开发的具体路径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
    7.1 建好经济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
        7.1.1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抑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7.1.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致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7.1.3 不断改善民生利益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7.1.4 融入先进思想道德元素,助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7.2 建好政治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府执政氛围
        7.2.1 根本要求:继续扩大党内民主
        7.2.2 关键之举: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7.2.3 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
        7.2.4 活力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7.2.5 必要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7.3 建好文化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
        7.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
        7.3.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7.3.3 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文化,实现洋为中用
        7.3.4 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7.3.5 加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净化传媒氛围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长效机制建构
    8.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
        8.1.1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分析
        8.1.2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运行
    8.2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
        8.2.1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分析
        8.2.2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运行
    8.3 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
        8.3.1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分析
        8.3.2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运行
    8.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
        8.4.1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
        8.4.2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5)中国古代突骑研究 ——以秦汉至南北朝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兵源与兵制
    第一节 西汉
        一、屯骑与突骑
        二、西汉突(屯)骑中的东胡族兵源
        三、边郡兵、属国兵和招募兵:西汉突(屯)骑的不同兵制
    第二节 东汉
        一、东汉前期幽州突骑的兵源:胡汉杂糅与以汉为主
        二、东汉建国后幽州突骑的兵制:光武帝军制改革的影响
        三、东汉后期幽州突骑的兵源:胡汉比例的失衡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中兴汉室的政治诅咒和政治号召
        二、西晋:突骑编制的恢复及其兵源族属的变化
        三、东晋十六国:东晋的有名无实和十六国的有实无名
        四、南北朝:南朝淮颍突骑的最终衰落与北朝六镇突骑的高车化
第二章 装备与战法
    第一节 秦与西汉
        一、中原车骑部队中骑马步兵的装备与战法
        二、以匈奴骑兵为代表的北方游牧部落骑射手的装备与战法
        三、西汉突(屯)骑:骑马步兵与骑射手装备与战法的融合与加强
    第二节 东汉
        一、技术化因素:高桥马鞍的装备和东汉幽州突骑的枪骑兵化
        二、经济化因素:光武帝军制改革与东汉幽州突骑的甲骑具装化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一、重型具装甲骑的病态化发展
        二、鲜卑具装虎班突骑:慕容鲜卑突骑轻型化的初步尝试
        三、实战用双马镫的装备与府兵的再装甲化:东魏北齐突骑的技战术改革
第三章 战绩与地位
    第一节 秦与西汉
        一、边郡突骑与属国突骑:汉武帝讨伐匈奴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二、八校尉的禁军突骑:亲近地位和单薄战绩的反差及其原因
    第二节 东汉
        一、幽州突骑在东汉开国战争中的汗马功劳
        二、东汉开国之后幽州突骑的战绩和地位:优养与战损的内外夹攻及其战力的衰退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曹魏三郡乌丸与蜀汉突将的对立
        二、西晋:短暂统一时代的短暂复兴
        三、东晋十六国:鲜卑突骑的勤王与独立
        四、南北朝:淮颍突骑的内外交煎与高车突骑的功高震主
结语
图版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第一次十字军到达前的小亚
    (三)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末
    (四) 文献和现代研究概述
第一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组织和装备
    第一节 十字军的组织、规模和装备
        (一) 十字军的参与者、组织与领导者
        (二) 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
        (三) 十字军的装备及其战争理念
    第二节 攻城的机械、工具和策略
        (一) 各种攻城的机械和手段
        (二) 攻城器械和手段的有限效能和防御者的反制
        (三) 内部通敌和安条克城的陷落
第二章 十字军的战略、战术和城堡
    第一节 十字军的基督教集团大战略
        (一) 基督教集团在东方合作的根基
        (二) 十字军和拜占庭:从君士坦丁堡到尼西亚
        (三) 十字军和亚美尼亚人
        (四) 安条克之战:基督教集团大战略的胜利
    第二节 十字军战术的适应和改变
        (一) 塞尔柱突厥人的战术
        (二) 十字军战术的适应和改变
    第三节 筑垒的东方城市、城堡及堡垒战术
        (一) 东方筑垒的城市和城堡
        (二) 围困安条克和城堡战术
        (三) 城堡和城堡战术的发展
第三章 战争中的补给、信息、交往和互动
    第一节 十字军的补给
        (一) 从君士坦丁堡到尼西亚
        (二) 行军:穿越安纳托利亚
        (三) 补给和安条克之役
    第二节 信息、情报和战争
        (一) 信息的传达和军队的指挥
        (二) 心理战和攻心之策
        (三) 情报战
    第三节 冲突中的联系、互动和交往
        (一) 战争中的守则:战俘及赎金
        (二) 谈判和交涉
        (三) 拉丁东方的封建混战
第四章 宗教与战争、心理和情绪
    第一节 宗教神圣光环之下的十字军
        (一) 上帝的武士:虔诚的武装朝圣者
        (二) 十字标志、天象及显圣
    第二节 基督教和十字军战争
        (一) 宗教与心理应激和干预
        (二) 教士与十字军战争
    第三节 十字军的情绪、心理和态度
        (一) 踏上征程的十字军:他们的愿望、情感和代价
        (二) 十字军在近东的苦难
        (三) 十字军的另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 ——以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释题
        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
        二、战争文化研究价值论述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述
        二、关于本文材料文本的选取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立足文本的文学研究
        二、本文结构与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先秦战争叙事和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商周巫史制度与《春秋》史观下的战争叙事
        一、商周巫史制度所决定的观察视角和载录方式
        二、道德批判:《春秋》表达文化理想的方式
    第二节 《左传》战争叙事特征背后的深层暗示
        一、战争叙事主语中的个体与群体
        二、战争叙事中"言"与"行"的分录与联动
    第三节 先秦战火下的个体情绪与文化理想
        一、从春秋到战国:隐藏在文字叙事中的量化转变
        二、个体体验所激发的厌战情绪与反战思想
        三、重谋略重道德:中国式战争思维的萌芽
第二章 古希腊战争叙事与战争专史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古希腊史诗传统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一、文化的自由发展
        二、史诗与早期历史叙事
        三、史诗"英雄"所承载的历史感及其形象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觉醒
        一、个体历史意识逐渐苏醒
        二、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叙事视角
    第三节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战争叙事
        一、客观而精确的记录
        二、战争专史的出现
第三章 战争描写:叙事细节中呈现出的形象表达与文化推理
    第一节 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战争书写
        一、春秋战国:被道德与政治双重"责任化"的女性
        二、古希腊:在战争中被"物化"的女性
    第二节 战争语境下"话语"的强化描述
        一、先秦中国:作为军事力量直接应用于战争的话语
        二、古希腊:战争话语在群体心理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节 战俘命运与战争目的的潜在阐述
        一、先秦中国:"礼""利"观念的双重诉求
        二、古希腊:战败者命运悲剧的必然逻辑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战争实践:叙事主题建构下的形态征象与文化互动
    第一节 "是"什么:战争初级形态(战斗)的文化内涵解析
        一、先秦中国:历史意识在战斗要素上的隐约表现
        二、古希腊:史诗传统在战场实践上的内在递进及转向
    第二节 "变"什么:战争中级形态(战术)的文化成因探究
        一、先秦: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
        二、古希腊:从"单兵勇气"到"方阵荣誉"
    第三节 "为"什么:战争高级形态(战略)的文化逻辑分析
        一、先秦中国:文化理想与利益分析同构下的战略选择
        二、古希腊:历史与现实二元对立下的战略困境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战争思维与中国战争方式
    第一节 实践与创作:先秦战争中"士"的身份解读
        一、战争实践的参与主体
        二、中国古典兵学的成熟
        三、先秦兵书与古希腊军事着作着述目的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战争文化与中国式战争
        一、道德理性:战争的评判标准
        二、重谋轻术:战争的进行方式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高境界
        四、论"勇":战争中的人物臧否
    第三节 当知识分子遭遇战争
        一、中国传统军事道德思维与近代"和战两难"的集体焦虑
        二、"士"参与战争的流变大势
参考文献
后记

(8)以“决战长篇”形成文学桂军新崛起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决战长篇”对广西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自省和反思
二、制定“决战长篇”的战略规划及其对策
三、“决战长篇”需要建立和完善批评的策划和评价机制的彰显

(9)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2.3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2.3.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世界是平的”
        2.3.2 企业国际化的利益动机
    2.4 企业经营国际化环境分析框架
        2.4.1 政治法律环境
        2.4.2 经济环境
        2.4.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2.4.4 行业竞争环境
    2.5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主要途径
        2.5.1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分析
        2.5.2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劣势分析
        2.5.3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3.1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
        3.1.1 供应链的全球性配置
        3.1.2 跨国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
        3.1.3 全球汽车产业的区域性扩张
    3.2 中国汽车市场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分析
    3.3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发展SWOT 分析
        3.3.1 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原因分析
        3.3.2 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SWOT 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汽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现状分析
    4.1 一汽集团概况
    4.2 一汽集团近年来开拓国际市场状况
    4.3 一汽集团发展战略
    4.4 一汽集团竞争对手的海外战略
        4.4.1 东风汽车的海外战略
        4.4.2 奇瑞汽车的海外战略
        4.4.3 上海汽车海外战略
        4.4.4 丰田汽车的海外战略
    4.5 一汽集团海外战略的发展思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设计
    5.1 一汽集团开展海外战略的基本思路
        5.1.1 充分调查论证,准确选择海外目标市场
        5.1.2 加强研制开发,大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1.3 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明确企业的竞争战略
        5.1.4 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应以理论为指导,以市场商机为导向
        5.1.5 要重视国内海外经营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5.2 一汽集团的海外目标市场战略
        5.2.1 中东欧、独联体、中亚市场战略
        5.2.2 美洲市场战略
        5.2.3 非洲市场战略
        5.2.4 亚洲市场战略
    5.3 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措施
        5.3.1 资本运营国际化
        5.3.2 品牌国际化
        5.3.3 营销国际化
        5.3.4 人才国际化
        5.3.5 管理国际化
        5.3.6 海外经营本土化
        5.3.7 售后服务国际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0)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第壹章 台湾民进党创立及其社会背景
    第一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两岸关系
        一、两岸政治互动
        二、两岸民间交流
    第三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岛内政治生态
        一、岛内政治制度嬗变
        二、岛内政党关系变化
        三、民进党内派系关系发展
第贰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
    第二节 社会基础
        一、社团关系
        二、劳工关系
        三、政商关系
        四、海外关系
    第三节 经济基础
        一、农业方面
        二、城市制造业方面
        三、工商金融业方面
第叁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 民进党街头政治运动社会反应
    第二节 谋取政党竞选优势的基本政治策略
        一、选战实力发展
        二、党员人数稳步上升
        三、政党认同度起伏不定
    第三节 民进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地位变迁
第肆章 民进党政治地位变迁后台湾政党关系新特点
    第一节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政党关系的新特点
        一、民进党执政的三个阶段
        二、民进党对于台湾民主之路的影响
        三、民进党执政后的政治评估
    第二节 民进党内派系争斗新动向
        一、民进党内现阶段的政治争斗具有选举文化的某些特征
        二、民进党选前协调共治候选期党内势力整合与抗衡
        三、民进党在防范内部分裂的机制设计
        四、陈水扁的权力欲望
    第三节 民进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一、"国会"内的竞争关系
        二、地方政府中的政党关系
        三、在社会舆论上的竞争关系
        四、民间团体内的对峙关系
    第四节 泛蓝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第五节 泛绿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第伍章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与政绩评估
    第一节 政府再造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意识形态下摇摆不定的公共政策
        二、文官体系与专业人员的公共政策
        三、缺乏稳定的财经政策
        四、僵化的两岸政策
    第三节 民进党拓展国际空间的基本路径与特点
        一、务实"外交"
        二、南向政策
        打开南向政策的最后一扇大门—缅甸
        三、荣邦专案
    第四节 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思维与策略
    第五节 台湾社会的新问题
    第六节 民进党政绩评估
    第七节 值得关注的政局个案分析
        一、民进党2004年"二二八事件资料勘对"
        二、陈水扁"机要费"司法审判结果
        三、2008年"立委"和"台湾总统"大选选情
第陆章 民进党的历史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台湾民主意识"的演变
        一、两蒋政权时代(1949~1988年)
        二、李登辉时代(1988~2000年)
        三、陈水扁时代(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依赖评估
        一、两岸市场经济规律化
        二、大陆扩大两岸交流的优惠政策与措施
        三、两岸经济政策被迫性调整
    第三节 台湾地位边缘化与民进党的历史价值评估
    第四节 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选战结果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二、褪色的"民主"、"改革"光环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三、台独意识形态的结构与民进党思想基础
        四、难以维护的清廉形象与民进党政治基础
        五、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与民进党的执政能力
结论:台湾政局的"共治"蕴含了"权力分享"、"权力共享"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冲刺主攻方向 迎战质量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写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J]. 本刊编辑部. 中国领导科学, 2020(03)
  • [2]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D]. 陈方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中国古代突骑研究 ——以秦汉至南北朝为中心[D]. 宋鲁彬.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6]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D]. 王向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7]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 ——以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例[D]. 高天. 复旦大学, 2010(12)
  • [8]以“决战长篇”形成文学桂军新崛起的突破口[J]. 张利群.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9]一汽集团国际化战略管理体系设计[D]. 李丽丽. 吉林大学, 2008(07)
  • [10]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 樊家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冲刺品质世纪主攻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