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强剂在石灰粉煤灰稳定沙漠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京航[1](2020)在《聚丙烯纤维改良风积沙力学与工程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沙漠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风积沙资源,然而这种沙土的工程特性不良,使其无法得到合理利用,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基于此,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改良风积沙的研究工作,大多采取土工格栅加固和添加化学固化剂的方式,这些措施虽然能改良风积沙的力学特性,但是操作复杂且容易使风积沙呈现各向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本文采用掺入聚丙烯纤维的方法,研究纤维对风积沙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重型击实试验,研究纤维改良风积沙的压实特性,将试验结果与素风积沙进行对比,表明纤维的加入没有改变风积沙原本的压实规律,但是能够增加最大干密度,增量高达0.106g/cm3,同时降低最优含水率。对纤维改良风积沙的压实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基于假定的压实概念模型分析了纤维在击实试验过程中的作用机理。(2)通过进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纤维改良风积沙的抗剪强度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掺入纤维的风积沙相比,纤维改良风积沙的黏聚力明显增大,增幅为65.8%~440%,而内摩擦角增幅较小,说明抗剪强度的提高主要来自于黏聚力的贡献。对风积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得知纤维能够提高风积沙的破坏强度和破坏韧性,并应用应变软化模型和双曲线函数模型对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合理的描述。从纤维起到的摩擦加筋、等效围压和弯曲约束作用以及纤维交织连接形成三维受力网等方面阐述了纤维对风积沙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机理,并且通过假定的单根纤维作用模型推导出因纤维加筋作用而产生的抗剪强度增量公式。(3)开展了水分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含量和不同静置时间条件下风积沙沙柱的含水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纤维能够提高风积沙的保水能力,改良效果受到纤维含量和静置时间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从纤维对基质势的改变和纤维在沙体中的分布阐述了纤维的作用机理。
张锲[2](2019)在《固化剂改良细沙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固化剂是一种应用于公路工程(尤其是在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和沙漠半沙漠地区,譬如河南、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改良土壤特性的新型材料。它不仅具有环保的优点,还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土壤性质,在一定程度解决传统石灰和水泥等材料在改良土壤施工中存在的环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缺点。本文通过对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项目所在地具有代表性的细沙土的基本性能研究、对四种固化剂的优选,对固化剂粉煤灰稳定细沙土力学性能、固化机理分析,对固化剂粉煤灰稳定细沙土底基层工程应用研究,从而确定C型粉状土壤固化剂作为稳定细沙土的优选固化剂。在对C型土壤固化剂稳定细沙土做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了固化剂、粉煤灰的最佳配合比(固化剂:粉煤灰:土为8:10:82),底基层厚度为18cm;固化剂粉煤灰稳定细沙土试件无侧限强度7d达到1.34MPa,28天达到2.61MPa,90天和180天时强度分别达到4.77MPa和5.88MPa,90天和180天的劈裂强度为0.50MPa和0.54MPa,90天和180天的抗压回弹模量为614MPa和679MPa。通过对项目前期研究、试验段的施工研究、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及后期的跟踪观测和检测,发现新型的半刚性道路材料土壤固化剂粉煤灰稳定细沙土有着非常优良的力学性质以及板体性能。利用土壤固化剂来构建更好的公路的底基层,不仅可以起到完全替代石灰的作用,而且相对于石灰来说,污染更小,更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也适合建造在乡镇、农村、自然保护区和需要快速完成的路段,而且在具体施工时,不需要专门的施工工具,并且为解决细沙土的保水问题,需要将混合料拌和完成后立刻进行碾压工作,之后再对其进行湿化保存,进一步提升施工效果,为在细沙土基层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颜朋辉[3](2018)在《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豫东粉土的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粉土土质在我国普遍存在,利用高强土壤固化剂,将原本不适宜作为路基填料的土质,加固成符合公路路基基层强度、稳定性等质量要求的土质,这不但能加快国家基础建设、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在197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此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以河南省豫东区域粉土作为研究主体,在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二期选取试验段,公路路基底基层采用本区域典型粉土作为填筑材料,利用高强土壤固化剂对其加固处理,从而研究探讨高强土壤固化剂的路用性能。首先,通过样本土样的颗粒分布、击实特性、液塑限指标确定该土样为豫东区域的典型粉土土质;其次,测定样本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压缩特性、承载比等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分析该土质特点和易造成的病害;再次,通过对土壤固化剂的特点分类研究,选取某一无机类高强土壤固化剂为加固产品,结合加固机理和工程成本,确定混合料最优配合比;最后,铺筑路基试验段,测定试验段路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干缩性能、水稳性能、CBR承载比等路用性能指标,分析研究加固后粉土土质路基的路用性能。由检测结果可知,试验段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并且该材料的路用性能也非常良好,适合作为高速公路路基的筑路材料。与常用筑路材料以及常用的填料加固方案比较,使用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粉土,不但路用性能良好,而且还能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养护费用,节约工程造价。使用地方材料填筑有利于环境保护,具有很好的实用、经济和服务社会等效益。本文通过对豫东区域粉土土质的分析、土壤固化剂的介绍、混合料配合比的选取以及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豫东区域粉土的路用性能,总结出一套实践可行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区别于其他添加土壤固化剂且添加水泥或石灰等胶凝材料,更加便于施工。
任栋栋[4](2018)在《风积砂固化剂研制及其在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沙漠面积广大,分布较广且许多沙漠地区交通极为不便,筑路材料也十分匮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沙漠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取材(风积砂)于当地,进行交通建设就十分必要。目前采用固化方式改善风积砂的使用性能且应用于道路底基层中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应用的关键在于固化技术和固化剂的研究。本课题以FCS型系列固化剂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固化剂的活性来源进而以单掺的方式添加三种不同类型激发剂以替换其中的氢氧化钠以及硅灰等材料。固化剂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进行设计且以胶砂试验结果为判断依据确定出激发剂氯化钙经添加后效果最佳,故将其以内掺的方式(6%、8%、10%、12%)掺入风积砂内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试验。其中混合料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各掺比下均大于掺FCS-Ⅰ型固化剂且较为接近掺FCS-Ⅱ型固化剂。另外,干缩试验、温缩试验以及冻融试验的固化剂掺量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重交通、极重以及特重交通对7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要求标准确定为8%与10%。为了客观评价固化剂在以上试验中力学性能以及稳定性能方面的效果,特加入同掺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固化剂在以上两大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对固化剂固化风积砂在沙漠道路底基层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永[5](2017)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高沙充填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浅埋煤层资源丰富,大规模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是条带充填保水开采技术得以推广的关键。西部风积沙资源丰富,研究高沙充填材料,是实现低成本充填开采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激光粒度分析、化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风积沙的理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风积沙颗粒形状不规则,多具有棱角,表面粗糙;D50为500μm,细度模数在1.211.36之间,粒度分布较窄,属于特细沙;含泥量平均值为2.27%;不均匀系数在2.22.4之间,属于级配不良骨料,通过添加粉煤灰(D50为12.34μm)、水泥(D50为19.73μm)可以改善其不良级配。将风积沙用于制备煤矿井巷柔性条带充填的高沙充填材料,研究了胶沙比、粉煤灰掺量、质量浓度、外加剂种类及掺量对其输送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了高沙充填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外加剂作用机理,制备了满足条带充填性能要求的胶沙比为1:14的高沙充填材料。确定了高沙充填材料基础配比为:水泥、粉煤灰、风积沙的质量比为1:2:14,质量浓度为84%,萘系减水剂1.5%、铝酸钠型速凝剂3%和三乙醇胺型早强剂0.04%。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的逐渐增大,不利于充填膏体的流动性,但能够降低充填膏体的泌水率和初凝时间,提高早期强度,但长期强度降低。风积沙的大比例增加,使得充填膏体的流动性变差,泌水率增加,对凝结时间影响不大,同一掺量,随龄期延长,抗压强度增加。粉煤灰的掺加,改善了膏体的流动性,减少泌水率,可以适当延缓凝结时间,粉煤灰存在最佳掺量。随粉煤灰掺量增加,各龄期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当粉煤灰掺量增大到大于1:2时,其长期强度(90d和180d)降低。混凝土外加剂的掺入能有效调控充填材料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效果优于萘系减水剂,但对水泥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硫酸钠与三乙醇胺型早强剂对充填体的8 h强度均有所提升,但是硫酸钠对充填体长期强度降低显着。速凝剂的掺加,使得充填膏体的凝结时间大幅缩短,早期强度提高,但却使充填体中长期强度大幅降低。应严格控制速凝剂掺量。总体上,确定了胶沙比达到1:14的高沙充填材料配比,其流动性、泌水率、凝结时间满足条带充填输送性能要求,稳定性和保水性较好;脱模后的试件8 h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能达到0.338 MPa和2.16 MPa,满足充填体抗压强度要求,为条带充填保水开采提供了经济的充填材料配比,对陕北和鄂尔多斯等生态脆弱矿区的保水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茂辉[6](2015)在《低活性水淬渣基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发与水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填采矿法具有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低贫化和高回收等优点,已在黄金、有色以及贵金属矿山获得了广泛应用。与其他采矿方法相比,充填采矿法回采工艺复杂,采矿成本高和生产能力低,是影响充填法应用的主要因素。金川镍矿是一座矿体埋藏深、地应力高和矿岩破碎的大型难采铜镍矿床,选择与之相应的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方法。由于在充填体假顶下作业,不仅需要提高充填体质量,而且还要求更高的早期强度。因此,矿山采用棒磨砂骨料和水泥胶凝材料的高灰砂比和高浓度的充填工艺,导致矿山充填成本高达147元/m3,其采矿成本之高在国内外不多见。由于国际镍价持续低迷,使金川企业的采矿经济效益面临巨大压力。降低采矿成本是金川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金川矿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可以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本文利用酒钢低活性水淬渣,开展低成本和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发研究。通过固体废弃物的物化特性分析、复合激发剂配比正交试验和胶凝材料水化机理研究,由此获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酒钢低活性酸性渣特性,采用水淬渣粉的机械力与化学综合激发效应研究,研究水淬渣粉细磨粉体粒度与级配的水化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机械粉磨时间越长,矿渣微粉的粒径累积曲线越往上移,粒径频率分布越往左即向微颗粒方向偏移。粉磨90min与原状渣粉相比,平均粒径从24.31μm减小到12.26μm,充填体的3d和7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54.9%和25.2%。由此可见,水淬渣粉的机械力化效应对低活性水淬渣水化效应影响显着。(2)为了提高低活性水淬渣机械力化学效应,开展了添加助磨剂效果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淬渣粉磨过程中添加助磨剂,能够显着提高水淬渣粉机械力化效率。当添加0.13%的助磨剂粉磨30min的矿渣微粉的平均粒度,与不添加助磨剂粉磨90min渣粉的平均粒度较为接近,颗粒级配的特征粒径、平均粒径和均匀性系数仅相差2.77%、2.83%和6.43%,这是助磨剂能够解除矿渣微粉的团聚现象,从而提高粉体物料在粉磨过程中的流动性,减少粉碎物料的表面自由能,从而提高机械磨粉效率。(3)针对金川矿山全尾砂、棒磨砂和粗骨料三种骨料,开展了不同配比的混合集料胶砂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充填集料的堆积密实度是胶结充填体强度的最重要因素。在相同胶砂比和浓度的条件下,混合料的堆积密实度从0.568增加到0.702,胶结充填体3d、7d和28d的抗压强度分别从0.36MPa、3.31MPa和5.32MPa提高到0.54MPa、4.12MPa和6.09MPa,分别提高了50%、24.47%和14.47%。显然,混合集料的优化配比对于提高胶结充填体强度,尤其是早期强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针对低活性酒钢水淬渣粉,开展了生石灰、脱硫石膏和水泥熟料等物料作为复合激发剂的正交胶砂强度试验。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遗传规划和遗传算法,建立了充填体抗压强度与激发剂配比的质量优化模型,获得了基于低活性水淬渣开发的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的最优配方为:生石灰为2.562%、脱硫石膏为4.996%和水泥熟料为1.956%。相应的胶结充填体3d和7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2.038MPa和3.172MPa。(5)采用XRD和SEM等分析技术,研究低活性酸性水淬渣的不同机械粉磨微观效应。结果显示,机械粉磨仅仅改变矿渣微粉的颗粒形状及表面形貌,对其晶体结构及物相组成不产生影响。充填胶凝材料的主要水化产物是硅酸钙凝胶、斜方钙沸石和钙矾石晶体,充填体表面包裹着致密的水化产物,形成致密结构,是胶凝材料水硬化的机理。(6)针对开发的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展粗骨料充填料浆的工作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充填料浆浓度在82%~84%范围内,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的粗骨料充填料浆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浆体的稳定性,完全满足金川矿山管道自流输送要求。(7)利用开发的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展了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的现场充填试验。根据现场试验所测试的早强充填胶凝材料胶结充填体强度,由此获得的3d、7d和28d的充填体强度分别达到1.765MPa、3.615MPa和5.35MPa,满足金川矿山充填法采矿对胶凝材料的性能要求。与矿用水泥胶凝材料相比,早强充填胶凝材料成本降低48.3元/t。将开发的胶凝材料在金川矿山应用,可以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充填采矿成本是提高充填采矿效益的必由之路。针对金川矿山充填采矿的重大需求,本文开展了利用低活性水淬渣的早强胶凝材料的开发研究,获得了满足金川矿山所需要的胶凝材料,目前正在由金昌熙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从而在金川矿山推广应用。同时,结合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的应用,基于全尾砂、废石以及粗骨料的混合集料的充填技术也正在研究。固体废弃物在充填采矿技术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显着提高金川矿山的采矿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创建无废矿山和实现绿色开采。
孟秋风[7](2015)在《生物质基沙漠改良剂水肥基础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木质素、再生低密度聚乙烯(RLDPE)和皮胶三种工业上产量巨大的工业废弃物为原材料,从废弃资源的高效环境友好再利用和治理土壤沙化、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利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出生物质基沙漠改良剂,系统研究了三种材料及沙漠风成沙的基本物理特征及三种材料对沙漠水分物理性质和保肥性能影响及应用特性。结果表明:1、本试验中所用沙漠风成沙以细沙为主,粒径在0.1-0.25mm之间的占总质量的80%以上。风成沙颗粒中主要含有Si、O、Al、Ca及少量K、Fe、Mg元素,风成沙颗粒主要由二氧化硅、钾长石、钠长石、碳酸钙、含铁硅酸钙及含钙钠长石组成。风成沙中有机质含量极低,C/H/N/S四元素总量在总质量中所占比例低于1.5%;木质素、RLDPE和皮胶中均以C为主要组成元素,C/H比在木质素中约为0.924,RLDPE中约为0.496,皮胶中约为0.505。2、木质素、RLDPE和皮胶的掺加均对风成沙饱和含水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木质素/RLDPE/皮胶掺量为10/15/20(%)时,风成沙饱和含水量为73.39%,是对照组的3.87倍,皮胶和RLDPE对该指标影响分别达到极显着和显着水平;稳定凋萎含水量达到最大值23.72%,与对照组相比增大幅度1812.90%,皮胶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土样田间持水量为162.56%,与对照组相比增大716.88%,皮胶和RLDPE的掺加对风成沙田间持水量的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木质素/RLDPE/皮胶掺量为10/20/20(%)时风成沙有效含水量最大且皮胶和RLDPE对该指标影响达到显着水平。三种材料对风成沙有效含水量的影响大小为:皮胶>RLDPE>木质素,三种材料在风成沙中最佳掺量分别为20%、20%和10%。SEM分析表明改良材料能够粘附于风成沙颗粒表面,促进颗粒团聚。3、单因素试验表明,RLDPE掺量为20%时,风成沙容重减小至0.91g·cm-3,比重减小至1.87,容重和比重分别下降41.54%和30.22%;木质素掺量为20%时,风成沙容重和比重分别减小至1.31g·cm-3和2.32,减小幅度分别为16.03%和13.43%;皮胶掺量为20%时,风成沙容重和比重分别达到最小值1.34g·cm-3和2.28,下降幅度分别为14.1%和14.93%,一定掺量条件下,木质素、RLDPE和皮胶的加入均能够使风成沙容重和比重减小,且RLDPE和皮胶对容重和比重影响均达显着水平。皮胶掺量为20%时,风成沙孔隙度达到最大值41.23%,与对照相比下降1.34%;木质素掺量为10%时风成沙孔隙度最大为46.12%,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0.36%;RLDPE掺量为20%时孔隙度为51.32%,是对照组的1.23倍;木质素/RLDPE/皮胶掺量为20/15/10(%)时风成沙孔隙度达到最大值49.46%,提高率为18.35%。4、木质素掺加20%时,风成沙对钾离子的吸附容量为1.225mg·g-1,比对照组提高112%;木质素掺量为5%时,风成沙硝酸根和磷酸根吸附容量分别为0.0484mg·g-1和0.388mg·g-1,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26%和948.65%。RLDPE的掺入使风成沙钾离子吸附容量下降,但在一定掺量条件下能够提高硝酸根和磷酸根离子吸附容量,当其掺量为10%时风成沙钾离子、硝酸根和磷酸根吸附容量分别为0.513 mg/g、0.0388 mg/g和0.052mg/g,提高率分别为-0.77%、201%和40.54%;皮胶的加入也会使风成沙钾离子吸附容量下降而使风成沙硝酸根和磷酸根吸附容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其掺量为5%时,风成沙钾离子、硝酸根和磷酸根吸附容量分别为0.580mg/g、-0.006 mg/g和0.105mg/g,提高率分别为-12.95%、84%和185.32%。三种材料对风成沙保肥能力促进作用大小为:木质素>RLDPE>皮胶。5、木质素、RLDPE和皮胶可以作为改良材料直接应用于风成沙水肥特性改良,但皮胶和RLDPE在风成沙中掺加量均不宜过大,皮胶掺量不宜超过15%,RLDPE掺量不宜超过10%,木质素掺量可适当增大。
孙琦[8](2013)在《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强度和蠕变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开采造成的沉陷灾害严重危害了矿区的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因此控制矿山开采沉陷灾害对煤矿生产十分重要。膏体充填开采作为煤矿绿色开采和科学开采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他充填材料相比,膏体充填材料具有刚度大、减沉效果好的特点,但长期以来对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力学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弹塑性方面,对充填开采胶结体的蠕变特性研究较少,因此在研究充填胶结体强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三轴蠕变特性,建立符合充填胶结体特性的蠕变本构方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多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早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了强度和变形特性。以单轴压缩强度为依据,进行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三轴蠕变试验,建立了充填开采胶结体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得到了充填开采胶结体的长期力学参数。并以充填胶结体的长期力学参数为依据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公路下和边坡下膏体充填开采的规律,同时采用模型试验进行了公路下膏体充填开采的研究,验证了试验设计的充填材料具有良好的充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早期强度与早强剂添加量、胶凝材料用量正相关,与水胶比负相关,试验设计的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具备较大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能够抵抗上覆岩层传递的荷载,且具备弹性模量较大的特点;(2)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当应力水平较低时,其蠕变仅有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两个阶段,当应力水平较高时,随着应变值的增大,会出现加速蠕变;(3)建立了弹性模量将随应力、时间变化的损伤演化方程,并将损伤变量引入到一个串联应变触发的非线性粘壶的改进西原模型中,建立了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充填开采胶结体的蠕变规律;(4)采用试验设计的膏体充填材料进行公路下和边坡下膏体充填开采,能够满足充填开采的要求;公路路面的下沉值与充填高度正相关,与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弹性模量、采煤倾角、采深负相关;使用膏体充填开采时边坡的安全系数达到了1.28,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
李红梅[9](2011)在《新型固化剂加固土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固化剂是掺加到土中能够与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添加剂,它能改善和提高土的工程性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固化剂加固土普遍存在强度低、性能差等缺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新型固化剂加固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以获得高强度、稳定性好的新型固化剂材料,并应用于工程实践,推动我国加固土技术的发展,扩大我国加固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规模。试验主要选取了粉质土和砂性土,固化剂有国产某固化剂、托马斯水泥固化剂两种新型固化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入了解固化剂的起源、国内外应用现状、传统固化剂的弊端和存在的不足。研究常规固化剂的固化机理和作用原理,以及本文介绍的两种新型固化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室内试验方案有:含水量试验、液塑性试验、PH值测定试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来研究固化剂的基本性能。(2)通过室内试验,得出土的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抗压强度和龄期的关系、抗压强度和压实度的关系、石子掺量和强度的关系、土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的一系列关系,为固化剂在路基路面上的应用提供了现场施工的建议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国产某固化剂稳定粉质土、托马斯水泥固化剂稳定砂性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拌合固化混合料强度随龄期稳定增长,随水泥掺量的增加强度提高。该试验研究对地基处理、路基路面、道路基层等工程应用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将固化剂分别应用到临沂某地区、缅甸某地区的道路基层上,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相关的研究成果。临沂某地区工程尚未完工,缅甸某地区工程已经完工,并通过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公路规程的要求。经过大量的试验分析和研究总结,本文室内试验总结出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可作为道路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
宁胜京[10](2011)在《沙漠地区公路路面基层结构形式设计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总结沙漠地区公路路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重点论述了路基结构形式和基层结构形式两方面的内容,其中路基主要包括路堤、平地沙基和路堑沙基三种结构形式,基层主要包括无机加固、有机加固和加筋沙三种结构形式,以期为沙漠地区公路路面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
二、早强剂在石灰粉煤灰稳定沙漠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强剂在石灰粉煤灰稳定沙漠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丙烯纤维改良风积沙力学与工程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2.1 风积沙 |
2.2 聚丙烯纤维 |
2.3 纤维改良风积沙的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3 纤维改良风积沙压实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纤维改良风积沙的压实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纤维改良风积沙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纤维改良风积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4.5 纤维对抗剪强度改良的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纤维改良风积沙保水性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纤维对保水性改良的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和论文 |
(2)固化剂改良细沙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固化剂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固化剂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固化剂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改良细沙土固化剂的优选 |
2.1 引言 |
2.2 细沙土基本性能试验 |
2.2.1 击实试验 |
2.2.2 细沙土颗粒分析、比重测定试验 |
2.2.3 细沙土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 选用的四种土壤固化剂 |
2.4 细沙土底基层固化剂的优选 |
2.4.1 A型土壤固化剂稳定细沙土 |
2.4.2 B型土壤固化剂稳定细沙土 |
2.4.3 C型土壤固化剂稳定细沙土 |
2.4.4 D型土壤固化剂稳定细沙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化剂改良细沙土的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最佳配合比确定 |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4 劈裂强度试验研究 |
3.5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3.6 干缩试验研究 |
3.7 温缩试验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化剂改良细沙土的固化机理分析 |
4.1 引言 |
4.2 矿物间的反应 |
4.2.1 固化剂粉煤灰固化细沙土材料组分分析 |
4.2.2 土壤颗粒参与反应 |
4.2.3 土壤固化剂各组分间反应 |
4.3 土壤中水的脱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化剂粉煤灰改良细沙土的工程应用 |
5.1 引言 |
5.2 项目所在地概况 |
5.3 底基层厚度计算 |
5.4 底基层厚度的选定 |
5.5 试验段工程概况 |
5.6 工地室内配合比试验 |
5.7 试验段的铺筑 |
5.7.1 试验段铺筑的目的 |
5.7.2 试验段铺筑方案及施工工艺流程 |
5.7.3 试验段主要施工工序及技术要点 |
5.8 施工质量控制与现场检测 |
5.8.1 施工质量控制 |
5.8.2 施工现场检测 |
5.9 试验段运用效果分析与试验方案改进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豫东粉土的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豫东区域粉土的研究现状 |
1.2.2 粉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
1.3 土壤固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土壤固化剂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土壤固化剂国内研究现状 |
1.4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豫东区域粉土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分析 |
2.1 豫东区域粉土的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地质 |
2.1.4 地质构造 |
2.1.5 断层活动 |
2.2 豫东粉土的成因及分类 |
2.2.1 水成粉土 |
2.2.2 风成粉土 |
2.2.3 残积粉土 |
2.3 豫东区域粉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
2.3.1 颗粒分布 |
2.3.2 击实特性 |
2.3.3 液塑限指标 |
2.3.4 试验土样的选择 |
2.4 豫东粉土的基本力学性质 |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2.4.2 剪切强度 |
2.4.3 压缩特性 |
2.4.4 承载比(CBR) |
2.5 豫东区域粉土易造成的公路病害分析 |
2.5.1 豫东区域粉土易造成路基病害分析 |
2.5.2 豫东区域粉土易造成路面病害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豫东区域粉土加固使用高强土壤固化剂的确定 |
3.1 土壤固化剂的概念和分类 |
3.1.1 无机类土壤固化剂 |
3.1.2 有机类土壤固化剂 |
3.1.3 有机无机复合类土壤固化剂 |
3.1.4 生物酶类土壤固化剂 |
3.2 土壤固化剂的固化过程 |
3.2.1 物理力学过程 |
3.2.2 化学过程 |
3.2.3 物理化学过程 |
3.3 土壤固化剂稳定细粒土的固化机理 |
3.3.1 矿物间的胶结 |
3.3.2 土壤中水的处理 |
3.4 土壤固化剂的性能 |
3.4.1 力学性能指标 |
3.4.2 变形能力指标 |
3.4.3 耐久性指标 |
3.5 豫东区域粉土加固使用土壤固化剂的选择 |
3.5.1 高强土壤固化剂的特点 |
3.5.2 高强土壤固化剂的确定 |
3.6 小结 |
第四章 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粉土的配合比研究 |
4.1 原材料的工程性质 |
4.1.1 土的工程性质分析 |
4.1.2 高强土壤固化剂 |
4.2 配合比试验方案研究 |
4.2.1 击实试验 |
4.2.2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4.2.3 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粉砂土配和比的最终选取 |
4.3 小结 |
第五章 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粉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5.1.1 路用性能指标的选择 |
5.1.2 路用性能试验方案 |
5.2 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5.2.2 劈裂强度试验 |
5.2.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5.3 延迟试验 |
5.4 干缩特性试验研究 |
5.4.1 试验方法 |
5.4.2 数据处理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水稳性能试验研究 |
5.5.1 试验方法 |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 CBR试验研究 |
5.7 小结 |
第六章 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粉土试验段 |
6.1 工程项目概述 |
6.2 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
6.2.1 机械设备的选配 |
6.2.2 工地室内配合比试验 |
6.3 试验段的铺筑 |
6.3.1 试验段铺筑方案 |
6.3.2 施工工艺 |
6.3.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6.3.4 试验段的质量检测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风积砂固化剂研制及其在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粉煤灰利用现状 |
1.2.2 国内外固沙剂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固化剂固化机理研究 |
2.1 固化剂活性 |
2.2 固化剂的活性激发方法介绍 |
2.2.1 物理激发 |
2.2.2 化学激发 |
2.2.3 物理化学激发 |
2.2.4 其它激发方式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原材料及其特性 |
3.1 风积砂 |
3.1.1 天然含水率及密度 |
3.1.2 粒径分布 |
3.1.3 风积砂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
3.2 固化剂 |
3.2.1 粉煤灰 |
3.2.2 石灰 |
3.2.3 石膏 |
3.2.4 激发剂 |
3.2.5 水 |
3.2.6 其它材料 |
第四章 固化剂配合比设计 |
4.1 固化剂正交试验研究 |
4.1.1 单掺硫酸钠激发剂 |
4.1.2 单掺硅酸钠激发剂 |
4.1.3 单掺氯化钙激发剂 |
4.2 激发剂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化风积砂底基层中应用研究 |
5.1 击实试验 |
5.1.1 击实方法 |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 |
5.2.3 结果分析 |
5.3 劈裂强度试验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试验结果 |
5.3.3 结果分析 |
5.4 干缩特性研究 |
5.4.1 固化风积砂干缩收缩机理 |
5.4.2 干缩试验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温缩特性研究 |
5.5.1 固化风积砂温缩收缩机理 |
5.5.2 温缩试验 |
5.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 冻融特性研究 |
5.6.1 固化风积砂冻融机理 |
5.6.2 冻融试验 |
5.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高沙充填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充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煤矿充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充填材料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2 煤矿充填存在的问题 |
1.4 风积沙的工程应用研究 |
1.5 外加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风积沙的理化性质研究 |
2.1 风积沙概况 |
2.2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孔隙率 |
2.3 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 |
2.4 形貌特征 |
2.5 粒度分布 |
2.6 含泥量 |
2.7 本章小结 |
3 高沙充填材料的输送性能研究 |
3.1 柔性条带充填输送性能要求 |
3.2 充填原材料 |
3.3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备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质量浓度对高沙充填材料输送性能的影响 |
3.4.2 胶沙比对高沙充填材料输送性能的影响 |
3.4.3 粉煤灰掺量对高沙充填材料输送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沙充填材料的强度特性研究 |
4.1 柔性条带充填力学性能要求 |
4.2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质量浓度对高沙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胶沙比对高沙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3 粉煤灰掺量对高沙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4 正交实验方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沙充填材料的性能调控 |
5.1 外加剂及其性能指标 |
5.2 减水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2.1 减水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泌水率的影响 |
5.2.2 减水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3 扫描电镜分析 |
5.3 早强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1 硫酸钠对高沙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2 三乙醇胺对高沙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3 扫描电镜分析 |
5.4 速凝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4.1 速凝剂对高沙充填材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
5.4.2 速凝剂对高沙充填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5.5 成本初步核算 |
5.5.1 成本核算 |
5.5.2 环境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低活性水淬渣基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发与水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充填采矿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国内矿山充填采矿研究进展 |
2.1.2 国外矿山充填采矿研究进展 |
2.2 充填用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
2.2.1 充填骨料研究现状 |
2.2.2 充填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2.3 颗粒级配效应与堆积密实度研究 |
2.3.1 颗粒级配效应研究现状 |
2.3.2 堆积密实度研究现状 |
2.4 机械力化学效应在水泥中的应用 |
2.4.1 机械力化学原理 |
2.4.2 机械力化学效应 |
2.4.3 水泥颗粒的合理级配 |
2.4.4 助磨剂及其作用机理 |
2.5 充填胶凝材料流变特性研究 |
2.5.1 胶凝充填料浆的基本参数 |
2.5.2 料浆流变特性模型 |
2.5.3 料浆流态判别 |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研究内容 |
2.6.2 技术路线 |
3 原材料物化特性分析 |
3.1 充填材料物理特性概述 |
3.2 充填骨料物化特性分析 |
3.2.1 全尾砂 |
3.2.2 棒磨砂 |
3.2.3 粗骨料砂 |
3.3 活性材料物化特性分析 |
3.3.1 生石灰 |
3.3.2 水泥熟料 |
3.3.3 粉煤灰 |
3.3.4 脱硫灰渣 |
3.3.5 石膏 |
3.3.6 矿渣微粉 |
4 水淬渣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4.1 不同粉磨时间对渣粉性能的影响 |
4.1.1 渣粉颗粒分布的变化 |
4.1.2 渣粉微观形态的变化 |
4.2 助磨剂的作用 |
4.3 渣粉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4.3.1 试验原材料 |
4.3.2 试验方案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充填骨料堆积密实度模型研究 |
5.1 两种骨料堆积密实度模型 |
5.1.1 全尾砂与棒磨砂堆积密实度实验 |
5.1.2 全尾砂与粗骨料砂堆积密实度实验 |
5.1.3 粗骨料砂与棒磨砂堆积密实度实验 |
5.2 合骨料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5.2.1 试验原材料 |
5.2.2 试验方案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配方优化决策 |
6.1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的开发 |
6.1.1 试验原材料的选取 |
6.1.2 试验方法 |
6.1.3 试验方案的确定 |
6.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 充填体质量优化模型 |
6.2.1 BP神经网络 |
6.2.2 训练模型的建立 |
6.2.3 遗传规划原理 |
6.2.4 遗传算法原理 |
6.3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验证试验 |
6.3.1 试验方案 |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料浆工作特性 |
6.4.1 测试方法 |
6.4.2 试验结果分析 |
6.5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现场试验 |
6.5.1 室内试验 |
6.5.2 半工业充填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7 早强充填胶凝材料水化机理 |
7.1 胶凝材料水化机理 |
7.2 早强充填胶凝体系水化产物 |
7.2.1 分析手段 |
7.2.2 样品制备 |
7.2.3 结果分析 |
7.3 早强充填胶凝体系微观结构 |
7.3.1 分析手段 |
7.3.2 样品制备 |
7.3.3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生物质基沙漠改良剂水肥基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荒漠化与沙漠治理现状 |
1.2.1 沙漠治理发展历史 |
1.2.2 沙漠治理技术 |
1.3 土壤改良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土壤改良定义及分类 |
1.3.2 土壤改良剂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3 土壤改良剂作用机理及分类 |
1.4 木质素、聚乙烯和皮胶研究进展 |
1.4.1 木质素 |
1.4.2 聚乙烯 |
1.4.3 明胶和皮胶 |
1.5 工业废弃物及衍生物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研究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
1.7.1 创新点 |
1.7.2 意义 |
2 沙漠沙、木质素、皮胶和RLDPE基本性质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制备与表征 |
2.3.1 材料的处理与制备 |
2.3.2 粒径分析 |
2.3.3 材料元素和组成分析 |
2.3.4 沙漠沙矿物组成分析 |
2.3.5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2.3.6 红外光谱分析 |
2.3.7 TG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粒径分析 |
2.4.2 材料元素组成分析 |
2.4.3 沙漠沙矿物组成分析 |
2.4.4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2.4.5 红外分析 |
2.4.6 TG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木质素、皮胶和RLDPE对沙漠沙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3 材料与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改良剂对沙漠沙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
3.4.2 改良剂对沙漠沙稳定凋萎含水量的影响 |
3.4.3 改良剂对沙漠沙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
3.4.4 改良剂对沙漠沙有效含水量的影响 |
3.4.5 风成沙表面形貌 |
3.5 本章小结 |
4 木质素、皮胶和RLDPE对沙漠沙基本物理性质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4.2.2 试验仪器 |
4.3 材料与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改良剂对沙漠沙容重的影响 |
4.4.2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处理对沙漠沙比重的影响 |
4.4.3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处理对沙漠沙总孔隙度的影 |
4.5 本章小结 |
5 木质素、皮胶和RLDPE对沙漠沙保肥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剂与仪器 |
5.2.1 试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 |
5.3 材料与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改良材料掺加量对沙漠沙对钾离子吸附性的影响 |
5.4.2 改良材料掺加量对沙漠沙对硝酸根离子吸附性的影响 |
5.4.3 改良材料掺加量对沙漠沙对磷酸根离子吸附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8)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强度和蠕变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充填开采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2 充填开采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1.1.3 充填开采工艺、方法研究现状 |
1.1.4 充填开采控制岩层移动机理研究现状 |
1.1.5 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1.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膏体充填开采的基本理论 |
2.1 常用充填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
2.1.1 常用胶凝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
2.1.2 常用骨料的种类和用途 |
2.2 膏体充填材料的基本要求 |
2.2.1 可泵性要求 |
2.2.2 强度要求 |
2.3 膏体充填开采的作用机理 |
2.3.1 充填胶结体在充填开采中的作用机理 |
2.3.2 充填效果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强度特性 |
3.1 引言 |
3.2 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单轴压缩试验 |
3.2.1 试件的制备 |
3.2.2 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
3.3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早期强度分析 |
3.3.2 早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3 后期强度与变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蠕变特性 |
4.1 引言 |
4.1.1 岩土流变的基本理论 |
4.1.2 蠕变本构方程的基本理论 |
4.1.3 蠕变损伤的基本理论 |
4.2 三轴蠕变试验 |
4.2.1 试验装置 |
4.2.2 加载方式 |
4.2.3 试验步骤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充填胶结体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的建立 |
4.3.1 充填胶结体蠕变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 |
4.3.2 一维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的建立 |
4.3.3 三维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的建立 |
4.3.4 蠕变参数的拟合 |
4.3.5 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充填胶结体长期弹性模量的神经网络预测 |
5.1 引言 |
5.2 神经网络简介 |
5.3 神经网络的组成 |
5.4 BP 神经网络计算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公路下膏体充填开采的探讨 |
6.1 引言 |
6.2 公路下开采的允许移动和变形值 |
6.3 井田概况 |
6.4 公路下膏体充填开采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
6.4.1 试验设计 |
6.4.2 试验结果分析 |
6.4.3 开采沉陷预计参数的反演计算 |
6.5 数值模拟 |
6.5.1 数值模拟过程 |
6.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6.6 公路下充填开采影响因素分析 |
6.6.1 充填胶结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6.6.2 充填高度的影响 |
6.6.3 煤层倾角的影响 |
6.6.4 采深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7 边坡下膏体充填开采的探讨 |
7.1 引言 |
7.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7.3 应力场分析 |
7.3.1 全陷开采的应力场分析 |
7.3.2 膏体充填开采的应力场分析 |
7.4 边坡下充填开采强度折减法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8.1 结论 |
8.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新型固化剂加固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来源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传统固化剂提高强度的方法及其弊端 |
1.4.1 提高强度的方法 |
1.4.2 传统固化剂的弊端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固化剂作用机理 |
2.1 固化剂的分类 |
2.2 固化剂机理的研究 |
2.3 液体固化剂—国产某固化剂的研究 |
2.3.1 国产某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
2.3.2 国产某固化剂的绿色环保性 |
2.4 固体固化剂—托马斯水泥的研究 |
2.4.1 托马斯水泥的固化原理 |
2.4.2 托马斯水泥的性质 |
2.4.3 托马斯水泥的主要应用领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产某固化剂的试验研究 |
3.1 固化剂的性质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土的 PH 值和液塑性试验 |
3.4.2 击实试验 |
3.4.3 不同添加剂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4 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5 龄期、添加剂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托马斯水泥稳定砂土的固化强度试验 |
4.1 托马斯水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
4.2 试验材料 |
4.2.1 水泥 |
4.2.2 砂土 |
4.2.3 水 |
4.2.4 石子 |
4.3 试验方法 |
4.3.1 土的击实试验 |
4.3.2 土的无侧限试验 |
4.3.3 试验设备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水泥稳定砂土的击实试验 |
4.4.2 添加剂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3 压实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4 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5 龄期、压实度、水泥掺量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4.4.6 水泥、砂、碎石混合料试件的试样强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化剂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
5.1 液体固化剂-国产某固化剂的施工 |
5.2 固体固化剂-托马斯水泥的施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早强剂在石灰粉煤灰稳定沙漠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丙烯纤维改良风积沙力学与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 田京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固化剂改良细沙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高强土壤固化剂加固豫东粉土的路用性能研究[D]. 颜朋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4]风积砂固化剂研制及其在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 任栋栋.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8(01)
- [5]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高沙充填材料的研究[D]. 刘永.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6]低活性水淬渣基早强充填胶凝材料开发与水化机理研究[D]. 李茂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7]生物质基沙漠改良剂水肥基础特性研究[D]. 孟秋风. 西南科技大学, 2015(03)
- [8]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强度和蠕变特性研究及应用[D]. 孙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7)
- [9]新型固化剂加固土的试验研究[D]. 李红梅. 青岛理工大学, 2011(04)
- [10]沙漠地区公路路面基层结构形式设计概述[J]. 宁胜京. 山西建筑,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