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杰,杨洋,卢鑫[1](2022)在《穴位埋线合灸法及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合灸法及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次1 g,1 d 4次,口服。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 15 d可进行重复埋线,埋线位点选取在原位点偏离0.1 cm处;加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每个穴位灸3壮,1 d 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0%(35/40)。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0.00%(28/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穴位埋线合灸法及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蒋东丽,江钢辉,蒋东君[2](2021)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美国医学在线(PubMed)、科学网(Web of Scienc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员各自独立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TSA)。【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1 4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方法相比,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能够提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7.71,95%CI(5.13,11.59),P=0.000],肠镜下疗效[OR=7.75,95%CI(3.26,18.38),P=0.006],中医症状积分[SMD=-2.04,95%CI(-3.49,-0.59),P=0.006],提示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TSA显示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纳入的研究同时穿过了传统界值和TSA界值,进一步肯定了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中药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与对照组(西药口服或西药肠内灌注)相比较,在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纳入研究的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少,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证实。
谢超群[3](2021)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UC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UC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从肠粘膜机械屏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对Occludin、ZO-1蛋白及m RNA表达的影响,探索揭示穴位埋线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6只,2~3月龄,体质量200±20g,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及柳氮磺吡啶(SASP)组,空白组10只,其余3组各12只。采用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联合外因干预,再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50%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后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木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皮质醇(COR)、睾酮(T)浓度,及HE染色以验证造模。自造模成功后第10天开始分别干预。病证模型埋线组大鼠予穴位埋线干预,以“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为穴,操作3次,14天/次,连续治疗6周;SASP组给予SASP灌胃,1天/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大鼠一般体征、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及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并作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ic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issues damage index,TDI)评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m RNA表达水平。结果:1.宏观表征观察:从精神状态、体质量、饮食量、毛发、粪便等方面相比较,病证模型组大鼠出现肛周污秽,糊状便,稀便,部分大鼠出现粘液脓血便,蜷卧懒动,眯眼弓背,毛发稀疏、无光泽,进食量及饮水量明显减少,体质量明显减轻;治疗后DAI评分: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SASP组及埋线组DAI评分降低,P<0.05;与SASP组相比,埋线组无明显差异,P>0.05。2.CMDI评分及TDI评分:与空白组相比,其余3组CMDI评分、TD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埋线组、SASP组CMDI评分、TDI评分降低,P<0.05;与SASP组相比,埋线组CMDI及T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SASP组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埋线组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埋线组、SASP组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SASP组相比,埋线组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Z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4.Occludin、ZO-1基因转录水平:与空白组相比较,其余3组Occludin、ZO-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埋线组、SASP组Occludin、ZO-1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SASP组相比,埋线组Occludin、ZO-1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结肠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结果: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完好清晰,未见充血水肿,无溃疡,无坏死脱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有明显溃疡,组织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腺体结构紊乱,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及SASP组可见结肠组织充血程度、腺体破坏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1.穴位埋线对UC大鼠精神、毛发情况、体重、饮食、粪便等一般情况有明显的改善。2.穴位埋线对缓解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有明显效果。3.穴位埋线可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有效治疗“虚瘀”状态下UC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Occludin、ZO-1蛋白及Occludin和ZO-1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维护UC肠上皮TJ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UC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再生与修复,从而治疗UC。
蔡棱柢,文黛薇,苏燕婷,阳磊,李燕辉[4](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外治临床进展》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中一种难治性疾病,病位主要涉及左半结肠和直肠,本文对近年中医外治灌肠疗法、栓剂疗法、针灸疗法、穴位埋线以及穴位敷贴治疗进行论述。
王欢[5](2021)在《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肠黏膜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UC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与模型组48只。模型组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造大鼠“虚、瘀”状态,接着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再次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各10只。穴位埋线组在双侧“天枢”、“足三里”、“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14天1次,共3次。柳氮磺吡啶组采用柳氮磺吡啶灌胃治疗,每日1次,共42天。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肛温变化及便血情况,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蛋白激酶C(PKC)、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CAMK2)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含量,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肠黏膜紧密连接(TJ)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穴位埋线后血清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对Caco-2细胞屏障损伤的调控作用。将Caco-2细胞培养23天建立体外肠上皮屏障模型,然后将细胞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血清组、埋线血清加PLC抑制剂组、埋线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和PLC抑制剂组共7组。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其余6组均予终浓度为50mmol/L的乙醇共同孵育6h,造成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受损。除模型组外,另5组采取相应治疗干预方案,每项实验均选取至少3组非同代细胞进行。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Caco-2细胞结构,采用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测量和荧光素钠透过率测定的方法对各组肠上皮屏障功能进行评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着降低(P<0.01),结肠组织明显肿胀,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及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血清中D-LA、DAO、PKC、CAMK2和MLCK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和cingul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claudin2和zonuli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体质量显着升高(P<0.01),结肠病变明显减轻,DAI评分、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显着降低(P<0.01,P<0.05),血清中D-LA、DAO、PKC、CAMK2和MLCK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和cingul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P<0.01),claudin2、zon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穴位埋线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空白大鼠血清组细胞间隙均增宽,细胞排列疏松,线粒体大多已变性,细胞核与细胞质也出现了间隙。TEER显着降低(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着升高(P<0.01),PKC、CAMK2、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加PLC抑制剂组、埋线大鼠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PLC抑制剂组细胞的紧密连接均有增加,且连接较紧密,有部分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增多,TEER显着升高(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着降低(P<0.01),PKC、CAMK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与埋线大鼠血清组和PLC抑制剂组比较,埋线大鼠血清加PLC抑制剂组细胞内镜下紧密连接更多,TEER显着升高(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着降低(P<0.01,P<0.05),PKC、CAMK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模型组与空白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血清组与埋线大鼠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穴位埋线可改善“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便血及体质量情况,降低DAI、黏膜损伤指数及组织形态损伤指数评分;2、穴位埋线能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cingulin的表达,下调claudin2、zonulin的表达,降低黏膜上皮通透性,促进肠黏膜愈合。3、穴位埋线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PKC、CAMK2和MLCK的表达;4、穴位埋线后大鼠血清能升高被乙醇破坏的Caco-2细胞的TEER,降低荧光素钠透过率,降低细胞PKC、CAMK2和MLCK蛋白的表达;5、穴位埋线可能通过抑制PLC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KC、CAMK2和MLCK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紧密连接蛋白以修复肠黏膜上皮屏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殷秀雯[6](2021)在《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疑难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疾病。UC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西医治疗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且复发率高。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以清热祛湿解毒为主的加味三黄汤灌肠治疗U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IL-17等的表达,减轻肠道炎症,还能促进肠道粘膜愈合。如果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则有望提高其临床治疗疗效。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加味三黄汤灌肠干预UC大鼠,并观察该药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NLRP3/Caspase-1/IL-1β通路的影响,探讨加味三黄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正常组=10,n模型组=15,n中药组=15,n西药组=15),其中正常组大鼠正常喂养,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采用TNBs/乙醇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对以上四组大鼠分别采用0.9%NaCl、0.9%NaC1、0.8g/ml加味三黄汤灌肠液、0.02g/ml美沙拉嗪灌肠液,按10ml/(kg.d)药量进行灌肠,持续10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饮食、毛色、活动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后,取大鼠结肠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并进行HE染色和病理观察;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17a等炎症因子的含量;取大鼠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 NLRP3、Gasdermin D 和 caspase-1 的表达。结果:1.正常组大鼠精神正常、行为活跃,体重正常增加。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精神不佳、行为不活跃,可见大便不成形,伴粘液脓血便;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精神稍差,活动尚可,大便不成形,粘液脓血便较少;2.模型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大鼠的结肠长度与正常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结肠长度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呈黑褐色、结肠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明显。相比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粘膜病变更轻微,且溃疡面积更小,部分样本的结肠粘膜损伤基本已恢复正常。且模型组大鼠的黏膜损伤指数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肠壁增厚、明显粘膜缺损、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形态欠佳。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粘膜各层结构及细胞形态有所恢复。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IL-17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的IL-1β、IL-6、IL-17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5)。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Gasdermin D和Caspase-1的表达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5)。中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Gasdermin D和Caspase-1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1.加味三黄汤灌肠液可以有效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肠道炎症病变,改善模型大鼠生存质量。2.加味三黄汤灌肠液可以降低模型大鼠IL-1β、IL-6、L-17a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3.加味三黄汤灌肠液能通过降低炎性小体NLRP3的表达,抑制Caspase-1的活化和GasderminD的合成,进而下调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产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张彦成[7](2021)在《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及脾胃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总有效率、各项中医证候积分、Mayo评分、Mayo内镜亚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差异。结果1疾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3.4%)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相当。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腹泻、黏液脓血便方面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腹痛、里急后重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ayo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Mayo评分方面有显着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内镜亚评分比较:治疗后Mayo内镜亚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BDQ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在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血清IL-1、IL-6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IL-6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在血清IL-1、IL-6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复发率比较:通过随访,对照组为20%,治疗组3.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参白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UC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IL-1、IL-6分泌有关。
高海[8](2021)在《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并分别与单纯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及单纯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相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疗法对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并比较三种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发展及推广中医药治疗UC的提供更多新的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的UC患者,从中选取符合本项研究要求的患者90例,按照统计学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和灌肠方+敷脐组(简称:中药干预组),每组各30例。西药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治疗,中药对照组予以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中药干预组是在中药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总疗程为30天,观察并统计分析治疗前后3组患者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及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和临床综合有效率的差异,综合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Baron内镜黏膜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各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治疗后西药对照组的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及Geboes指数评分数据分别与两中药组的进行比较,结果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对照组的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及Geboes指数评分数据分别与中药干预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对照组的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与中药干预组的黏膜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西药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中药干预组有效率为96.67%,中药干预组分别与两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西药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中药干预组有效率为93.33%,中药干预组分别与两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命体征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降低ESR、CRP炎症指标,减少肠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肠黏膜的愈合、修复,且疗效优于单纯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和单纯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庄小津,赵斌[9](2021)在《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仍是一个挑战,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是目前西医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亦存在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灌肠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之一,通过使药物与肠道病灶直接接触,使药物更好地吸收达到修复肠道黏膜,促进炎症吸收及溃疡面愈合的作用,具有疗效确切,经济安全等优势,在缩短病程、减轻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检索文献,从辨证选方用药进行灌肠治疗以及与针灸、穴位贴敷等其他中医外治法联用等方面探究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UC的最新进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陈鸿飞[10](2020)在《基于肠道sIgA及炎症因子变化探究槐花散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槐花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槐花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首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按每组8只平均分为4组,分别标记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槐花散组、美沙拉嗪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其余3组大鼠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7天后,随机处死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大鼠各1只,进行模型评价。模型复制成功后,各组大鼠予以不同药物等体积药量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组、槐花散组大鼠则分别予以美沙拉嗪溶液、槐花散汤剂。7天后,大鼠予以腹腔麻醉,解剖后,从大鼠腹主动脉釆血3-4ml用于Elisa检测,剪取病变结肠组织约2cm,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期间记录大鼠精神、饮食、活动度、被毛、体重、大便等情况。将记录或检测结果予以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发现,给予槐花散或美沙拉嗪药物干预后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一般情况得到改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CMDI评分均出现下降,提示UC大鼠结肠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虽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s Ig 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予以药物干预的两组大鼠肠道s Ig A表达则较模型组增多,但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槐花散可以改善UC大鼠一般病症,促进UC大鼠粘膜修复,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提高肠道免疫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肠粘膜局部免疫能力,对UC大鼠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蛋白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二、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合灸法及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脱落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5.1 中医证候积分 |
5.2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5.3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 |
5.4 不良反应发生率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 |
8.1 两组疗效对比 |
8.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8.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
8.4 两组治疗前后GQOLI-74问卷评分对比 |
8.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9 讨论 |
(2)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与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 |
2.4.2 肠镜下疗效评价 |
2.4.3 中医症状积分 |
2.5 异质性探讨和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 |
2.7 试验序贯分析 |
3 讨论 |
(3)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UC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制备方法 |
2 试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组织标本处理 |
2.3 成模标志 |
2.4 给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结肠组织肉眼大体观察 |
3.3 HE染色光镜下组织损伤观察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 |
3.5 Real-time PCR检测Occludin、ZO-1的表达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 宏观表征观察 |
2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 |
3 结肠病理损伤评分 (TDI评分 ) |
4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ZO-1的表达 |
5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虚 、瘀 ”状态下UC的中医病机 |
1.2 穴位埋线疗法选择依据 |
1.3 选穴依据 |
2.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3.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外治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灌肠疗法 |
1.1 中药灌肠 |
1.2 中成药结合西药灌肠 |
2 栓剂疗法 |
3 针灸疗法 |
3.1 针刺 |
3.2 灸法 |
4 穴位埋线 |
5 穴位贴敷 |
6 结语 |
(5)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UC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药物配制 |
2.3 模型制备 |
2.4 干预方法 |
2.5 取材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6.1 一般情况(体质量、肛温、粪便、DAI、结肠组织外观形态) |
2.6.2 结肠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法) |
2.6.3 结肠黏膜通透性指标检测(ELISA法) |
2.6.4 结肠组织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改变 |
2.6.4.1 实时定量PCR检测 |
2.6.4.2 Western blot检测 |
2.6.5 穴位埋线对PLC通路PKC、CAMK2和MLCK蛋白水平的影响 |
2.6.5.1 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PKC、CAMK2和MLCK含量 |
2.6.5.2 WB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3.1.1 体质量比较 |
3.1.2 饮水量比较 |
3.1.3 肛温比较 |
3.1.4 DAI评分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及病理比较 |
3.2.1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一般形态比较 |
3.2.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比较 |
3.3 各组大鼠血清D-LA、DAO含量比较 |
3.4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水平比较 |
3.4.1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 mRNA水平比较 |
3.4.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3.5 PLC通路相关蛋白激酶的影响 |
3.5.1 各组大鼠血清PKC、CAMK2和MLCK含量比较 |
3.5.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PKC、CAMK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4.讨论 |
4.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虚、瘀”的认识 |
4.2 关于模型的制备 |
4.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4.4 选穴依据 |
4.5 穴位埋线通过调节脾肾功能治疗“虚、瘀”状态下UC |
4.6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黏膜上皮屏障 |
4.7 蛋白激酶PKC、CAMK2和MLCK与 TJ |
5.结论 |
第二部分 穴位埋线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对肠黏膜上皮屏障损伤的调控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大鼠埋线后血清的制备与灭活 |
2.2 Caco-2 细胞培养 |
2.3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构建 |
2.3.1 细胞接种 |
2.3.2 TEER的测定 |
2.4 CCK8 实验 |
2.5 Caco-2 细胞分组、细胞黏膜屏障破坏模型的构建及干预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6.1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Caco-2 细胞结构 |
2.6.2 评估各组细胞肠上皮屏障功能 |
2.6.2.1 TEER测量 |
2.6.2.2 荧光素钠透过率测定 |
2.6.3 Western blot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的评价 |
3.2 各组细胞透射电镜情况比较 |
3.3 各组细胞屏障功能比较 |
3.3.1 TEER比较 |
3.3.2 荧光素钠透过率比较 |
3.4 各组细胞PKC、CAMK2、MLC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4.讨论 |
4.1 关于Caco2细胞模型 |
4.2 关于Caco-2 细胞模型完整性和紧密性的评价 |
4.3 PLC信号通路与相关蛋白激酶 |
5.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
1.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 |
2.PLC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激酶对紧密连接的影响 |
2.1 PKC |
2.2 CAMK2 |
2.3 MLCK |
3.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 |
3.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法 |
3.2.1 内治法 |
3.2.2 外治法 |
3.3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
3.3.1 调节UC免疫应答 |
3.3.2 保护肠黏膜上皮屏障 |
3.3.3 调节肠道菌群 |
3.3.4 不同中医证型中医治疗的机制研究 |
4.穴位埋线疗法及治疗优势 |
4.1 穴位埋线理论发展及作用 |
4.2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
4.3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
5.基于信号通路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总结 |
全文结论 |
小结、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References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药物及补充与替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药内服 |
3 中医外治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 |
1 UC的致病因素 |
2 UC的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观察指标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DAI指数 |
3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损伤情况和损伤评分 |
4 各组大鼠结肠HE染色病理结果 |
5 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7a的变化 |
6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GasderminD、Caspase-1的表达 |
第三节 讨论 |
1 中医对UC的认识 |
2 加味三黄汤灌肠治疗UC的理论认识 |
3 实验性UC大鼠模型的选择 |
4 加味三黄汤治疗实验性UC的疗效评价 |
5 加味三黄汤通过NLRP3/Caspase-1/IL-1β治疗UC的机制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一般治疗 |
3.2 治疗组治疗 |
3.3 对照组治疗 |
3.4 保留灌肠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4.1 观察指标 |
4.2 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临床疗效 |
6.3 中医证候疗效 |
6.4 Mayo评分 |
6.5 内镜亚评分 |
6.6 生存质量评分 |
6.7 血清IL-1、IL-6 治疗前后测定 |
6.8 随访复发率 |
6.9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免疫机制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参白灌肠方组方配伍及药理学分析 |
5 参白灌肠方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5.1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5.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5.3 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UC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及展望 |
2.1 存在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现状及中医治疗优势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8)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UC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治疗机制 |
3 研究结果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灌肠治疗UC的特点 |
2 中药灌肠治疗UC的临床研究 |
2.1 健脾益气为主 |
2.2 清热化湿为主 |
2.3 活血祛瘀为主 |
2.4 中药灌肠联用其他中医外治法 |
2.4.1 中药灌肠联用针灸疗法 |
2.4.2 中药灌肠联用耳穴贴压疗法 |
2.4.3 中药灌肠联用穴位贴敷疗法 |
2.4.4 中药灌肠联用穴位埋线疗法 |
2.4.5 中药灌肠联用针刀疗法 |
3 总结与展望 |
临床经验; |
(10)基于肠道sIgA及炎症因子变化探究槐花散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喂养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饲养 |
2.2 模型复制及评价 |
2.3 动物给药 |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一般情况观察 |
2.5.2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2.5.3 结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2.5.3.1 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 |
2.5.3.2 HE染色光镜下组织损伤观察 |
2.5.4 ELISA法检测血清IL-6、TGF-β1 含量 |
2.5.5 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sIgA表达 |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DAI评分变化 |
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肉眼观及CMDI评分变化 |
4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 HE 染色变化及病理评分 |
5 各组大鼠血清 IL-6、TGF-β1 变化 |
5.1 IL-6变化 |
5.2 TGF-β1变化 |
6 各组大鼠肠道sIgA表达变化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与炎症性肠病 |
2 美沙拉嗪与溃疡性结肠炎 |
3 槐花散与溃疡性结肠炎 |
4 实验各指标与 UC 的关系 |
4.1 IL-6与UC |
4.2 TGF-β1与UC |
4.3 肠道s Ig A与 UC |
5 实验总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四、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合灸法及西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J]. 张艳杰,杨洋,卢鑫. 中医研究, 2022(01)
- [2]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J]. 蒋东丽,江钢辉,蒋东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9)
- [3]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UC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表达的影响[D]. 谢超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外治临床进展[J]. 蔡棱柢,文黛薇,苏燕婷,阳磊,李燕辉. 内蒙古中医药, 2021(05)
- [5]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作用机制[D]. 王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加味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Caspase-1/IL-1β影响的研究[D]. 殷秀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参白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IL-1、IL-6水平的影响[D]. 张彦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 庄小津,赵斌.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6)
- [10]基于肠道sIgA及炎症因子变化探究槐花散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D]. 陈鸿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