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

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

一、近几年来免疫学发展简况(论文文献综述)

赵彩虹[1](2021)在《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大鼠Notch1/Jagged1通路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研究傅山风湿外治方(FS-med)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Notch1/Jagged1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Normal,n=12)、CIA模型组(CIA,n=12)、傅山风湿外治方治疗CIA组(FS-med,n=12)。CIA组和FS-med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和弗氏完全/不完全佐剂建立CI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Normal组和CIA组大鼠外敷空输液贴,FS-med组大鼠外敷FS-med药膏,2次/d,用药6周;每周测量并记录大鼠体重、关节直径和进行关节炎评分。6周后,3个实验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脱颈处死,取大鼠左右踝关节,左踝关节液氮冻存后放-80°C冰箱保存备用,右踝关节用4%多聚甲醛固定。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4和IL-6的表达;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关节组织中Notch1、Jagged1和Hes1的阳性信号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1.不同实验组大鼠足外观、体重、关节直径、关节炎评分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 d(给药前),与Normal组比较,CIA组和FS-med组大鼠后足踝关节至趾关节明显肿胀,大鼠体重减轻,左踝关节直径和关节炎评分均极显着增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21d-56d(给药1-6周),CIA组大鼠后足持续肿胀,关节变形,体重增长缓慢;与CIA组相比,FS-med组大鼠在此过程中踝关节及足趾肿胀程度明显缓解,体重缓慢增长,左踝关节直径和关节炎评分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愈加显着(P<0.05)。2.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见,Normal组踝关节组织结构完整,关节软骨面较为光滑,细胞排列整齐,潮线完整,软骨细胞分布规律,无增生、变性,滑膜光滑无增生,关节腔隙良好,未见炎症水肿,无明显病理变化。与Normal组相比,CIA组踝关节关节面粗糙、缺失,表层软骨变性失染,纤维化明显,大量的滑膜组织增生,血管翳形成,关节腔隙狭窄,炎性细胞浸润,软骨和骨严重破坏。与CIA组相比,FS-med组关节软骨形态得到改善,关节面仍不平整,但纤维组织增生、滑膜细胞增生减少,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关节腔隙明显得到改善,且骨组织破坏得到控制。3.不同实验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CIA组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6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IL-4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与CIA组相比,FS-med组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6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IL-4表达显着升高(P<0.05)。4.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CIA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极显着增高(P<0.01);与CIA组相比,FS-med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5.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Notch1、Jagged1和Hes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otch1、Jagged1和Hes1在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与Normal组相比,CIA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呈强阳性表达,AOD值极显着增加(P<0.01);与CIA组相比,Notch1、Jagged1和Hes1在FS-med组的阳性表达减少,AOD值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FS-med对CIA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Notch1/Jagged1信号通路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FS-med可能通过抑制Notch1/Jagged1信号通路激活,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而达到治疗RA的目的。本实验对于了解FS-med治疗RA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靶向抑制Notch1/Jagged1信号的活化可能成为治疗RA的新途径。

马越[2](2021)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文中提出李约瑟用毕生的精力从中国古籍中挖掘、整理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打破了欧洲中心论,帮助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李约瑟属于热门老话题,已出版的着作有李约瑟的传记、文集,论文有考察李约瑟的生平及贡献、科学思想及治学方法、“李约瑟”难题、二战时期李约瑟援华工作情况、评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SCC)的价值等。但现有研究在揭示李约瑟融合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后,转向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动因仍停留在表层研究,并未探究李约瑟如何将其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逐步转化为科技史活动。若想理解李约瑟思想变化的轨迹,我们需要回看李约瑟的文本,借助书籍史(History of the book)的研究视角,将他撰写的文本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参与的政治运动联系起来,理解李约瑟意识形态的变化,由此了解李约瑟在冷战时期,从政治舞台走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其政治隐喻的表达。书籍史是法国年鉴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书籍史研究经历了费夫贺、麦肯锡、达恩顿等学者在方法论层面的改进,本文从认识论的层面博采众长,从书籍认识论视域中研究李约瑟如何塑造文本并引导其传播。本文以李约瑟为何进入科学史领域;为何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SCC的编史学方法带来的研究困境、合作难题;SCC的传播影响以及为何遭到西方学者的持续批判五大问题为导线,察看SCC从李约瑟创作到读者反馈的闭合回路,了解李约瑟在作品中隐藏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对其学术追求的影响,在尊重、肯定李约瑟具体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剖析西方学者严厉地批评其推论有失严谨的论据,以及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科学史方法的进展。文本是认识作者言行的首要证据,是揭示其主观动机的客观基础,书籍认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工具,能深入认识论的层面,洞察李约瑟投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成因及多元复杂性。本文通过盘查国内外李约瑟与科学史主题相关的资料后,认为:20世纪30、40年代复杂的科学和政治关系促使李约瑟选择中国科技史研究,SCC既是李约瑟承担政治责任与学术关注的产物,又代表着李约瑟的科学史观及编史学方法。然而,在合作者和读者看来,SCC是1930年代政治科学的产物;李约瑟“科学普世性”的观点同样遭到现代科学史家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史研究应呈现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整体性,而非普遍性;由批评者构成的阅读圈在持续争论中推动着东亚科学史编史方法不断提升,并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SCC的编撰策略、国际合作、批判与争论的过程揭示出:SCC既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参照系,也是这条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需要用多元的理论分析搭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史研究,推进中国科技史事业向全球化时代迈进。尽管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但李约瑟的人文主义、反狭隘主义、跨文化桥梁的建立以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持续批判,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理解不同文明。通过本文对SCC的创作、合作、阅读三个重点环节的考查,证明科学史已成为国际政治角逐场的有力武器,是国家制定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张嘉慧[3](2021)在《甜樱桃酒渣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文中研究指明樱桃属蔷薇科植物,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活性成分的受大多数人喜爱的水果,比如含有多糖、氨基酸、花青素、矿物质元素等。目前所报导出的文献大多数是关于樱桃本身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分析,但是,对于樱桃的深加工产品的药用成分以及其活性成分等报道较少。文献中还未见报道关于樱桃酒渣多糖的相关研究。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本文以甜樱桃酒渣为原料,对甜樱桃酒渣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甜樱桃酿造的果酒酒渣以1:30的料液比,温度:85℃,水浴时间:5h,通过水浴醇沉法提取酒渣中的粗多糖,粗多糖的提取率为6.9%。通过木瓜蛋白酶法和Seveag法对粗多糖进行多次反复脱蛋白,木瓜蛋白酶法、Seveag法蛋白联合法蛋白脱除率最高可达83.05%。2.在DEAE-52纤维素色谱柱和Sephadex G-100层析柱上纯化可溶性多糖组分,得到精制多糖YTZ-A。用FTIR、AFM、SEM和UV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YTZ-A的分子量约为4500-40000Da。YTZ-A由阿拉伯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构成,各单糖摩尔比为0.97:1.05:0.13:1.17。3.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测定甜樱桃酒渣粗多糖对DPPH、-OH和O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甜樱桃酒渣粗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较强,IC50(DPPH)=0.152mg/ml,IC50(-OH)=0.108mg/ml,甜樱桃酒渣粗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较弱。4.通过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NO的产生和TNF-α的释放,YTZ-A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对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YTZ-A主要通过激活RAW264.7细胞的JNK MAPK信号通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产生NO。而YTZ-A主要通过以下信号通路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分别是NF-κB、JNK MAP、Erk MAPK以及p38 MAPK信号通路。

崔婷[4](2021)在《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引起尿液中蛋白质大量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足细胞的损伤是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发生的细胞学基础,足细胞作为肾脏中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稳态对肾脏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课题组前期将黄芪不同极性部位配伍与防己黄芪汤中,发现黄芪正丁醇部位为改善足细胞损伤、降低蛋白尿缓解水肿的有效部位。且表明黄芪水提物可改善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凋亡。但黄芪正丁醇部位是怎样改善足细胞损伤,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传统中药采用体外直接给药的方法,难以模拟体内真实的作用环境,而药物在体内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药物经过体内代谢后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物。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灌胃给予动物后获得血清进行体外研究,有效的避免了体外实验产生的误差,真实的反应药物产生效应的真实结果。目的:本实验以阿霉素损伤的MPC5肾小球足细胞为药理研究模型,采用含药血清的实验方法探讨黄芪正丁醇部位对MPC5足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以大鼠为含药血清的供体,建立阿霉素诱导MPC5足细胞损伤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大鼠生理病理状态、取血时间点、血清前处理方法以及血清添加量等条件,确定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的最佳制备方案。(2)采用UPLC-Q-Exactive MS方法对黄芪正丁醇部位体外化学成分及体内含药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质量数、保留时间、碎裂行为及相关文献对原型及代谢成分进行鉴定。并分别以黄芪甲苷及芦丁为对照品,通过香草醛-硫酸法测定黄芪正丁醇部位总皂苷含量以及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方法的测定总黄酮的含量。(3)MPC5细胞预先用含药血清进行培养,之后给予阿霉素进行处理,收集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首先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同时采用Western blot(WB)法检测足细胞中关键蛋白Synaptopodin、Podocin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足细胞周期情况,并通过WB检测G2/M检查点cyclin B1的表达;通过DAPI核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拍照检测细胞多核情况,通过细胞总蛋白量及细胞数目的比值计算细胞肥大率,通过WB检测有丝分裂检查点Aurura B的表达观测足细胞有丝分裂情况;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同步化后的足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细胞形态,最终通过WB方法对PI3K-AKT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的最佳制备方案为:黄芪正丁醇部位萃取物以临床给药七倍剂量(210 mg·kg-1·d-1)给予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天,在第四天给药3.5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获得含药血清,并在56℃水浴下对血清灭活30 min,在血清添加量为2.5%时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佳。(2)分析鉴定了黄芪正丁醇部位体外化学成分主要以皂苷类(5种)及黄酮类成分(20种)为主,共25种。黄芪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中总皂苷类成分约为13.4%,总黄酮成分约为1.6%。而入血的原型成分主要有黄芪甲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四种成分,其代谢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的Ⅱ相代谢产物。(3)本研究发现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可增加足细胞存活率,促进足细胞关键蛋白Synaptopodin、Podocin的表达;可诱导体内肾病大鼠足细胞和体外永生化MPC5肾小球足细胞表达PCNA,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能够缓解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G2/M期阻滞,且使Cyclin B1表达升高;同时改善细胞多核、细胞肥大等现象上调有丝分裂标志分子Aurora B蛋白;最终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Bax表达,增加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有丝分裂后产生的细胞凋亡。结论: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足细胞G2/M期阻滞,并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最终改善由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引起的细胞凋亡。

张国娟[5](2021)在《石墨烯基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疾病标记物的检测》文中认为石墨烯(Gr)由于其固有的大比表面积、超高导电性和催化性在电化学生物传感、能源储备、电池催化、环境污染物吸附等领域展示潜在的应用价值。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高的催化性和导电性,与Gr纳米材料的复合表现出更好的理化性能,已成为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的理想材料之一。由于两者材料的复合不仅增强电化学信号响应,同时丰富传感器的结合位点,从而固定大量的识别适配体,最终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灵敏性等性能。由此,本论文合成四种卟啉功能化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分别用于设计不同类型的适配体传感策略,实现了疾病标记物(Disease Marker)的检测应用。主要内容有以下四方面:(1)基于四羧基苯基卟啉功能化的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构建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肌红蛋白。首先,基于四羧基苯基卟啉(TCPP)功能化Gr负载的金纳米复合材料(TCPP-Gr/Au NPs)开发一种敏感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肌红蛋白(Mb)。由于TCPP-Gr/Au NPs良好的导电性,固有的大比表面积和出色的机械性能,可以作为Mb电化学适配体检测的增强材料,同时,它为Mb适配体提供有效的抛锚基质。该传感器在2.0×10-11 M至7.7×10-7 M的线性范围内实现Mb的敏感检测,检出限为6.7×10-12 M。此外,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低和特异性高的优点,所以我们的研究能为Gr基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提供新的视野。(2)基于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本研究描述了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过程和特性研究。该PSA适配体传感器是基于血红素(hemin)功能化Gr钯纳米复合材料(H-Gr/Pd NPs)所构建的,该材料集Gr的高电导率,Pd NPs出色的电导率和催化性能等优势与一体。其中,置于Gr上的hemin既可作为保护剂,又可作为原位探针(Ep为-0.36 V),而Pd NPs通过Pd和氨基之间的配位键为DNA-生物素的固定提供大量结合位点。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固定PSA适配体可实现灵敏而特异性的PSA测定。所设计的PSA适配体传感器在0.025-205 ng/m L的PSA范围内具有线性响应,检出限8.0 pg/m L。PSA在加标血清样品中的回收率为95.0%至100.3%。因此,该PSA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有望成为PSA实际临床检测的替代方法。(3)基于血红素/石墨烯@PdPtNPs的双信号免标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粘蛋白1的灵敏检测。本研究基于H-Gr@PdPtNPs构建免标记的双信号适配体传感器用于粘蛋白1(MUC1)的检测。Hemin与Gr的复合提高Gr的水溶性,充当原位探针,而且H-Gr负载的PdPtNPs复合材料能够对H2O2的分解有协同催化作用。不仅如此,PdPtNPs为dsDNA(由MUC1适配体和其互补链杂交而得)的绑定提供丰富的结合位点。当检测体系中加入MUC1时,由于MUC1适配体和MUC1特异性结合导致dsDNA结构被打开,部分MUC1适配体从电极表面脱落下来,致使hemin的DPV信号和H2O2的计时电流信号升高。在最优条件下,构建的双信号免标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MUC1的检测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8.0 pg/m L-80 ng/m L和0.80pg/m L-80 ng/m L,检出限分别是2.5 pg/m L和0.25 pg/m L。检测人血清样品中的MUC1回收率是95.0%-104.2%。总而言之,该免标记的传感器不仅降低实验成本,为MUC1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4)基于血红素/巯基-β-环糊精@钯铂纳米花复合材料和Exo I三重放大策略的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准确检测CA125。基于血红素/巯基-β-环糊精@钯铂纳米花复合材料(H-Gr/SH-β-CD@Pd Pt NFs)和Exo I扩增辅助策略,设计三重放大比率型传感器用于CA125的定量测定。在此,hemin仍然充当防止Gr沉淀的保护剂,并为传感器提供内参比信号。Pd Pt NFs作为催化增强剂提高电子转移速率,放大hemin的信号。在加入CA125后,由于适配体和CA125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富集槲皮素(QUE)的dsDNA被打开,导致QUE解吸。这些QUE通过SH-β-CD的主客体识别作用而富集在材料修饰电极上,致使QUE的直接电子转移而表现出强的电化学信号,但是由于c DNA片段在Gr材料上的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原位探针hemin信号的降低,形成比率信号。此外,Exo I对CA125的循环可扩增QUE信号,放大比率信号,降低背景干扰。基于这些特性,提出三重放大的比率信号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CA125检测。测试表明该测定方法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范围为6.0×10-4至1007 ng/m L,较低的检出限为0.14 pg/m L,在人血清样品中CA125的回收率为99.2%至104.4%。所以,这项工作将为开发三重扩增和比率信号策略用于临床诊断中其他Tumor Marker的检测提供新机会。(5)总结研究成果,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

谢宝真[6](2021)在《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应用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和单用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A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AL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以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综合比较了具有益气养阴功效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联合化疗和单用化疗治疗成人A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获取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0月31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18个RCTs、1356例患者,样本量40-120不等,其中益气养阴类中药联合化疗组(试验组)672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664例。其中有8个研究的干预措施是参麦注射液,余10项研究为中药汤剂。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分布在35-71岁之间。治疗周期不等,最短7天,最长达到了8周。对纳入研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均属于中高偏倚风险。根据改良Jadad量表进行评分,其中Jadad评分为4分的文献2篇,3分的16篇。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627)较单纯化疗组(n=595)比较,提高了客观缓解率(≧PR)[RR1.21,95%CI(1.13,1.29)]。生存时间仅有2篇文献提及,由于数据不具体,故未进行Meta分析。联合治疗组(n=60)较单纯化疗组(n=60)对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RR 1.87,95%CI(0.88,3.98)]无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350)较单纯化疗组(n=328)提高外周血WBC[MD 0.80,95%CI(-0.18,1.78)]、HGB[MD 7.51,95%CI(-1.01,16.02)]、PLT[MD 10.77,95%CI(-0.49,22.04)],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n=252)较单纯化疗组(n=225)减少肝损害[RR 0.29,95%CI(0.19,0.46)],减少肾损害[RR 0.50,95%CI(0.31,0.81)]。联合治疗组(n=126)较单纯化疗组(n=121)减少心脏损害[RR 0.43,95%CI(0.23,0.81)]。联合治疗组(n=194)较单纯化疗组(n=189)减轻胃肠道反应[RR 0.61,95%CI(0.48,0.76)],联合治疗组(n=228)较单纯化疗组(n=228)减少感染发生率[RR 0.55,95%CI(0.43,0.70)]。3.根据中药剂型、年龄及疾病阶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得出:非老年组的客观缓解率[RR 2.98,95%CI(2.02,4.39)]和老年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54,95%CI(1.05,2.2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个参麦注射液组(中药注射剂)客观缓解率[RR 1.09,95%CI(1.00,1.19)]结果无统计学意义,9个中药汤剂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32,95%CI(1.20,1.4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个复发、难治组的客观缓解率[RR 1.72,95%CI(1.15,2.57)]和16个初治组的客观缓解率[RR1.18,95%CI(1.10,1.26)]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4.本次纳入的RCT研究,均未实行盲法、分配隐匿,因此未对分组隐匿及盲法实行敏感性分析。17个研究报告了客观缓解率,以该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所有数据对称、集中分布在漏斗图内,故认为本次研究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5.通过对所纳入文献的干预中药进行手工统计,频次由高到低的中药为黄芪、甘草、天冬、太子参、生地、党参、女贞子、枸杞子。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AL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同时可减少化疗毒副作用。但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外周血WBC、HGB、PLT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养阴类中药汤剂治疗成人AL疗效明确,推荐在辨证基础上应用大剂量黄芪以及甘草、太子参、党参、天冬、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但是由于入选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中等,样本量偏小,大多盲法实施不明确,病例脱落的情况及原因大部分未提及,且干预的中药处方存在药味、剂量、疗程、剂型等不一致性的情况,导致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以后仍需要大量设计严格、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研究。

张洁[7](2021)在《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北京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怀柔结核病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谱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结核病患者临床分离株250株。采用比例法药物敏感性实验检测这些临床分离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及7种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谱。采用分子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对利福平(Rifampicin,RFP)和异烟肼(Isoniazid,INH)的耐药性。结果:235株被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株中有79株(33.6%)对一种或多种药物耐药。其中单药耐药18例(7.7%),多耐药19例(8.1%),RFP耐药28例(11.9%),耐多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24 例(10.2%),准广泛耐药7例(3.0%),广泛耐药2例(0.9%)。复治患者的耐多药比例高于初治患者(34.5%vs.6.8%,p<0.01),耐药菌株中RFP耐药主要是rpoB基因S531L位点突变(62.5%),INH耐药主要是katG基因S315T1位点突变,占62.9%。结论:北京怀柔结核病监测点复治患者所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MDR率显着高于初治患者。详细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检测耐药菌株的常见基因突变可快速准确的诊断耐多药结核病,这也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传播率。2.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耐药性研究目的:掌握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治肺结核患者展开调查,通过菌株库信息的比对,查找出已登记的第一株和最后一株来自同一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配对菌株134对268例,采用分子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对复治患者末次分离株进行比例法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北京地区复治患者初始分离株中单耐INH 比例为9.0%,高于末次分离株中单耐 INH 比例(X2=4.254,P<0.05)。复治患者 MDR 率为 29.9%(40/134),复发患者MDR率为23.1%(18/78)。非复发的复治患者MDR率高于复发患者(X2=4.090,P<0.05)。有耐药性变化患者共14例,占比为10.4%,其中10例(71.4%)患者分离株从敏感变为耐药,4例(28.6%)患者的分离株由耐药变成敏感。耐药菌株中,利福平耐药株以rpoB基因S531L位点突变为主(63.0%),70.5%的异烟肼耐药株为katG基因S315T1位点发生突变。比例法药敏结果显示复发患者任何耐药率为57.7%,非复发患者任何耐药率为53.1%。结论:北京地区复治患者初始分离株中单耐INH的比例比末次分离株高,非复发的复治患者MDR率高于复发患者,临床上一旦诊断为结核病,应该要立即治疗,联合、规范用药,坚持治疗防止发展为耐药结核病,甚至耐多药结核病。3.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目的:通过比较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菌株的基因型有无发生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再以复治结核患者末次菌株为研究对象,了解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及成簇特征。方法:以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RD105缺失基因法及15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实验比较复治肺结核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判断结核病的发病原因。再以复治结核患者末次菌株为研究对象,评价该基因分型技术对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分辨能力,对流行于复治患者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从系统发育学方面进行研究,掌握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特征。结果:复治患者内源性复燃占比为75.4%(101/134),外源性再感染比例为24.6%(33/134);复发结核病患者内源性复燃占比为65.4%(51/78),外源性再感染比例为34.6%(27/78)。获得性耐药比例为60%(6/10),原发性耐药为40%(4/10)。复治患者末次分离的134例结核分枝杆菌中,126例为北京型,8例为非北京型。134株结核分枝杆菌呈现110种基因型,包括2个同源复合群和25个独特型。33株菌成9个簇,成簇率为17.9%。结论: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复燃,也存在小范围内的流行,且主要流行菌株为北京基因型,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全基因组测序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复治MDR患者临床分离株的基因谱系以及传播关系,并对每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全基因组进行16种药的耐药性预测。方法: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分离株,经分子线性探针技术检测为MDR的40例菌株,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掌握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谱系特征及传播关系,通过提取各耐药位点的序列比对信息,分析各耐药位点的突变,根据数据库中突变和耐药关系,预测耐药表型。结果:40例经线性探针法鉴定为MDR的菌株中,全基因组测序显示有1例为利福平敏感菌株。40例结核分枝杆菌均为谱系2,其中亚谱系L2.2.1有33株,L2.2.2 有 7 株;29 株(72.5%,29/40)为“现代”北京型,11 株(27.5%,11/40)为“古老”北京型。40例菌株中2例成簇。共发现16个与耐药相关的基因,有11例菌株对同种抗结核药存在两个及以上耐药基因。结论: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MDR分离株主要为谱系2,“现代”北京型占多数,检测与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可以预测耐药。

赵建强[8](2021)在《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效果,分析和评价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为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运用及进一步推广提供现代实验依据。2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份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断为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腰痹康颗粒冲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ODI)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效率根据JOA改善率情况评定。评估临床疗效。3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椎间盘突出节段、治疗前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VAS评分发现疼痛分值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在疼痛的缓解上疗效均不错。4周后的VAS分值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低,说明在缓解疼痛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更加理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JOA分值发现分值比治疗前明显上升,说明两种方法在功能改善上均有效果。4周后的JOA分值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高,说明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后4周两组不仅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ODI指数结果显示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在功能障碍改善上均有效果。4周后的ODI指数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低,说明在功能障碍改善方面,治疗后4周两组不仅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障碍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过4个周的规范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人数为28人,无效人数为2人;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的总有效人数为22人,无效人数为8人。比较两组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P<0.05)。4结论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单独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在其基础上联用腰痹康颗粒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显效果,且联用腰痹康颗粒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徐雅洁,陈彬彬,刘凡[9](2021)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基于近5年申请与资助项目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最主要渠道之一,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文章提供了厦门大学医学院2015至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与资助情况,从资助项目的类型、学科、项目延续性及学科交叉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原因探讨,同时提出了学院基金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蔡迪,孙利军,鲍宁,刘武[10](2020)在《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植物生长素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调控植物细胞和组织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其定性、定量及原位测定技术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植物生长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详细总结了植物生长素主要检测技术的特点,并对生长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近几年来免疫学发展简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几年来免疫学发展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大鼠Notch1/Jagged1通路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CIA模型构建
    2.2 药膏制备
    2.3 给药方法及取材
    2.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5 体质量观测
    2.6 关节直径测定
    2.7 关节炎评分
    2.8 FS-med对 CIA大鼠关节组织的影响
    2.9 FS-med对 CIA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
    2.10 ELISA血清检测
    2.11 Notch1、Jagged1、Hes1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合成
    2.12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总RNA提取
    2.13 cDNA合成
    2.14 qRT-PCR检测Notch1、Jagged1、Hes1 m RNA水平
    2.15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组织总蛋白提取
    2.16 Western Blot检测Notch1、Jagged1和Hes1 蛋白表达量
    2.17 Notch1、Jagged1和Hes1 免疫组化分析
    2.18 统计学分析及图像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FS-med对不同实验组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3.2 FS-med对不同实验组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FS-med对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直径的影响
    3.4 FS-med对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炎评分的影响
    3.5 FS-med对 CIA大鼠关节组织的影响
    3.6 FS-med对 CIA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
    3.7 FS-med对不同实验组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3.8 Notch1、Jagged1和Hes1 引物检测
    3.9 qRT-PCR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3.10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 m RNA水平表达
    3.11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中Notch1、Jagged1和Hes1 蛋白表达
    3.12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大鼠的药效作用
    4.3 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模型大鼠血清中Th1/ Th2 细胞因子的影响
    4.4 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模型大鼠Notch1/ Jagged1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外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书籍史的学术发展脉络
        0.2.2 书籍史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0.2.3 科学史与书籍史的有益互动
        0.2.4 国内外对李约瑟及其着述的研究概况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约瑟的“文本实践”
    1.1 李约瑟的文本和知识的形成
    1.2 李约瑟的文字生涯
        1.2.1 追踪生物化学前沿问题,关注学科史学研究
        1.2.2 密切关注基督教与科学的相互作用
        1.2.3 反思科学目的,为社会主义发声
        1.2.4 初探科学史研究(1950-1960)
        1.2.5 深耕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1962-198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李约瑟
    2.1 两个英格兰,两个李约瑟
        2.1.1 早期教育与实践活动
        2.1.2 社会主义信念的萌芽
    2.2 怀疑论者的转变
        2.2.1 世界观的社会化过程
        2.2.2 19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科学家运动
    2.3 中国,科学主义的解药
        2.3.1 赴华前的工作准备
        2.3.2 援华工作情况
    2.4 “圣保罗”的皈依
        2.4.1 政治活动的“一朵乌云”
        2.4.2 李约瑟与剑桥科学史系的交往
        2.4.3 从政治走向科技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变的SCC事业与变化的科学史研究
    3.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与SCC编史学方法
        3.1.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
        3.1.2 SCC的编史学方法
        3.1.3 SCC编撰特色
    3.2 SCC的机遇与挑战
        3.2.1 冷战氛围中SCC的面世
        3.2.2 两种文化的对立与SCC的回应
        3.2.3 李约瑟回应“对抗文化”运动
        3.2.4 SCC事业的扩张
    3.3 全球化背景下SCC的研究困境
        3.3.1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史的互动
        3.3.2 科学、技术和社会领域活动的繁荣
        3.3.3 李约瑟角色的转变
        3.3.4 无法回答的“李约瑟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与分:各自为阵的合作者卷册
    4.1 李约瑟的协助小组
        4.1.1 王铃:理想的协助者
        4.1.2 鲁桂珍:及时的救援者
    4.2 SCC合作者的平衡术
        4.2.1 何丙郁的外交援助
        4.2.2 席文的学术补充
        4.2.3 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
    4.3 各自为阵:SCC的合作难题
        4.3.1 白馥兰的人类学视角
        4.3.2 “道家的散漫与惊喜”
        4.3.3 “多头马拉车”的总结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约瑟范式”的终结与“后李约瑟”时代的降临
    5.1 对李约瑟思想体系的评价
        5.1.1 30 年代学术、政治一体化的反思
        5.1.2 50、60 年代“正统史学派”的科学史研究
        5.1.3 70、80 年代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
        5.1.4 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
    5.2 对SCC使用的方法论的批判
        5.2.1 跨文化比较法
        5.2.2 知识传播的标准与技术分析
        5.2.3 SCC编史方法再思考
    5.3 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新大局
        5.3.1 SCC编史方法的重生
        5.3.2 东亚科学史的本土化研究转向
    本章小结
结论
    1.书籍认识论是全方位透彻解析李约瑟的最适宜进路
    2.科学家运动为李约瑟撰写SCC提供了原始动力
    3.李约瑟与合作者的分歧源于学术与政治的深度关联
    4.学者批判“李约瑟范式”源于否定其科学史观
    5.文化共同体观念体现了李约瑟遗产的战略价值
    6.科学史升级为东亚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博弈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甜樱桃酒渣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樱桃概况
        1.1.1 樱桃
        1.1.2 樱桃功能成分
        1.1.3 樱桃加工产品
    1.2 多糖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提取技术
        1.2.2 多糖的纯化技术
        1.2.3 多糖的结构分析方法
        1.2.4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3 甜樱桃酒渣多糖以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甜樱桃酒渣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甜樱桃酒渣粗多糖的提取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2.2.3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2.4 甜樱桃酒渣多糖脱蛋白
        2.2.5 甜樱桃酒渣多糖的脱色
        2.2.6 透析小分子
        2.2.7 DEAE-52柱层析
        2.2.8 Sephadex G-100柱层析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甜樱桃酒渣粗多糖的提取结果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甜樱桃酒渣多糖的脱蛋白结果
        2.3.5 甜樱桃酒渣多糖的脱色结果
        2.3.6 DEAE-52柱层析结果
        2.3.7 Sephadex G-100柱层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甜樱桃酒渣多糖的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紫外光谱分析
        3.2.2 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3.2.3 多糖分子量测定
        3.2.4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3.2.5 多糖表观形貌分析
        3.2.6 多糖分子形貌分析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多糖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3.3.2 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3 多糖分子量测定结果
        3.3.4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3.3.5 多糖表观形貌分析结果
        3.3.6 多糖分子形貌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甜樱桃酒渣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3.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3.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甜樱桃酒渣多糖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甜樱桃酒渣多糖样品溶液的配制
        5.2.2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5.2.3 甜樱桃酒渣多糖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5.2.4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分析
        5.2.5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的活性分析
        5.2.6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ROS的活性分析
        5.2.7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及分泌TNF-α的信号通路研究
        5.2.8 数据处理与显着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甜樱桃酒渣多糖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分析
        5.3.3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的活性分析
        5.3.4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ROS的活性分析
        5.3.5 甜樱桃酒渣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及分泌TNF-α的信号通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黄芪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1.1 皂苷类化合物
        2.1.2 黄酮类化合物
        2.1.3 多糖类化合物
    2.2 血清药理学概述
        2.2.1 血清药理学制备方法的研究概述
        2.2.2 血清药理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2.3 足细胞与周期调节异常
        2.3.1 细胞周期概述
        2.3.2 细胞周期检查点
        2.3.3 足细胞概述
        2.3.4 足细胞与周期调节异常
第三章 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考察
    3.1 引言
    3.2
        3.2.1 实验用动物
        3.2.2 实验用细胞
        3.2.3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黄芪正丁醇部位的制备
        3.3.2 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的制备
        3.3.3 细胞复苏
        3.3.4 细胞冻存
        3.3.5 细胞培养与传代
        3.3.6 细胞计数
        3.3.7 MTT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细胞活力的影响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
        3.4.1 MTT 法检测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不同前处理方法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4.2 MTT法检测动物机体状态(是否造模),取血时间及血清添加量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黄芪正丁醇部位及其含药血清的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黄芪正丁醇部位的制备
        4.3.2 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
        4.3.3 液质条件
        4.3.4 黄芪正丁醇部位总皂苷含量测定
        4.3.5 黄芪正丁醇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芪正丁醇部位总皂苷、总黄酮含量测定
        4.4.2 黄芪正丁醇部位体外化学成分的鉴定
        4.4.3 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成分的鉴定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周期阻滞的恢复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细胞药物分组
        5.3.3 细胞同步化
        5.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3.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5.3.6 细胞肥大检测
        5.3.7 细胞多核化检测
        5.3.8 细胞凋亡检测
        5.3.9 蛋白免疫印迹法
        5.3.10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AR-B-S对 ADR诱导MPC5 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5.4.2 ADR能刺激肾病大鼠足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5.4.3 AR-B-S能够改善阿霉素诱导MPC5 足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产生周期阻滞
        5.4.4 AR-B-S对 MPC5 足细胞G2/M期检查点的影响
        5.4.5 AR-B-S干预体外阿霉素诱导MPC5 足细胞有丝分裂期阻滞
        5.4.6 AR-B-S干预体外阿霉素诱导MPC5 足细胞有丝分裂蛋白的表达
        5.4.7 AR-B-S干预体外阿霉素诱导MPC5 足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导致的细胞凋亡
        5.4.8 AR-B-S干预体外阿霉素诱导MPC5 足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导致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9 PI3K/Akt信号介导了AR-B-S对 MPC5 足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石墨烯基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疾病标记物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
        1.1.1 纳米材料简介
        1.1.2 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2 2D碳纳米材料--石墨烯
        1.2.1 石墨烯结构性能概述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2.3 石墨烯的功能化
        1.2.4 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
    1.3 电化学传感器
        1.3.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3.2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方法
    1.4 疾病标记物的分析检测
        1.4.1 肿瘤标记物的概述
        1.4.2 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1.4.3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方法
        1.4.4 疾病标记物的检测进展
    1.5 立题背景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TCPP功能化的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构建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肌红蛋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TCPP-Gr/AuNPs的制备
        2.2.3 传感界面的构建
        2.2.4 电化学检测Mb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传感器的工作机制
        2.3.2 TCPP-Gr/AuNPs的表征
        2.3.3 适配体传感界面的表征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适配体传感器对Mb的分析检测
        2.3.6 Mb适配体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研究
        2.3.7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H-Gr和H-Gr/Pd NPs的制备
        3.2.3 PSA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
        3.2.4 PSA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SA电化学适配体传感机理
        3.3.2 H-Gr/Pd NPs的表征
        3.3.3 PSA电化学适配体的逐步表征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PSAa-SA-DNA-Biotin/H-Gr/Pd NPs/GCE对 PSA的分析检测
        3.3.6 PSAa-SA-DNA-Biotin/H-Gr/Pd NPs/GCE重现性、稳定性、特异性的研究
        3.3.7 实际样品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血红素/石墨烯@PdPtNPs新型双信号免标记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对粘蛋白1 的灵敏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2 H-Gr@PdPtNPs的制备
        4.2.3 MUC1 传感器的构建
        4.2.4 MUC1 电化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UC1 传感器设计策略
        4.3.2 H-Gr@PdPtNPs的表征
        4.3.3 H-Gr@PdPtNPs/GCE的电化学逐步表征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5 dsDNA/H-Gr@PdPtNPs/GCE对 MUC1 的双信号检测
        4.3.6 dsDNA/H-Gr@PdPtNPs/GCE对 MUC1 检测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研究
        4.3.7 dsDNA/H-Gr@PdPtNPs/GCE的实际样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H-Gr/β-CD@Pd Pt NFs和 Exo I三重放大策略的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准确检测CA125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石墨烯基材料的合成
        5.2.3 传感器的构建
        5.2.4 ExoI辅助循环对CA125 的电化学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A125 比率型传感器的设计策略
        5.3.2 H-Gr/SH-β-CD@PdPtNFs的表征
        5.3.3 适配体传感器扩增策略的对比
        5.3.4 实验参数的优化
        5.3.5 比率型传感器对CA125 的分析测定
        5.3.6 CA125 传感器的稳定性、重复性和选择性
        5.3.7 CA125 传感器在加标血清样品中的实际应用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4 资料筛选
    5 数据提取
    6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及质量评价
    7 数据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入选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研究人群
        2.2 干预措施
        2.3 结局指标
        2.4 偏倚及文献质量评价
    3 Meta 统计分析结果
        3.1 主要结局指标
        3.2 次要结局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亚组分析
        3.5 发表偏倚
        3.6 敏感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益气养阴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北京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临床分离株耐药基本情况
        3.2 各种耐药类型的耐药情况
        3.3 各种耐药类型在不同社会学特征中的耐药情况
        3.4 分子线性探针( LPAs)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第四节 讨论
        4.1 北京怀柔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表型耐药情况
        4.2 线性探针技术( LPAs)在耐药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耐药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分子药敏结果
        3.2 分子线性探针(LPAs)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3.3 不同复治类型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4 复治患者临床分离株比例法耐药谱
    第四节 讨论
        4.1 复治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
        4.2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复治结核患者配对菌株VNTR结果比对
        3.2 获得性耐药和原发性耐药
        3.3 复治结核病患者分离株VNTR分型和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4.1 北京复治结核病患者发病原因分析
        4.2 MIRU-VNTR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基因组测序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谱系鉴定
        3.2 遗传距离分析
        3.3 耐药预测
    第四节 讨论
        4.1 结核分枝杆菌的谱系鉴定及传播
        4.2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位点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全基因组测序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配对菌株基因型比对结果
附表2 样本基因组与H37Rv比对信息
附表3 MDR菌株谱系及与一线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附表4 MDR菌株与AB组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附表5 MDR菌株与C组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及答辩决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历史文献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治疗原则
        1.5 中医学治疗腰痛病的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
        2.4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药品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分析
    4 讨论
        4.1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的中医机理分析
        4.2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的现代药理学机理分析
        4.3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优势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厦门大学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基于近5年申请与资助项目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厦门大学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立项简况
    (一)总体情况
    (二)按资助项目的类型统计分析
    (三)按资助项目的学科分类统计分析
    (四)按资助项目负责人年龄层次、职称、学历统计分析
    (五)按资助项目单位统计分析
    (六)按资助项目的延续性统计分析
    (七)按资助项目的学科交叉性统计分析
二、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三、未来措施及建议
    (一)逐步增加科研体量,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视度
    (二)注重学科交叉,均衡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优化发展思路,全面贯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四)继续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对基金进行全过程管理
四、结语

(10)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测定法
2 物理或化学测定法
3 电化学测定法
4 讨论

四、近几年来免疫学发展简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傅山风湿外治方对CIA大鼠Notch1/Jagged1通路表达的影响[D]. 赵彩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D]. 马越. 山西大学, 2021(01)
  • [3]甜樱桃酒渣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D]. 张嘉慧. 山西大学, 2021(12)
  • [4]黄芪正丁醇部位含药血清对阿霉素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D]. 崔婷. 山西大学, 2021(12)
  • [5]石墨烯基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疾病标记物的检测[D]. 张国娟. 山西大学, 2021(01)
  • [6]益气养阴法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谢宝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D]. 张洁.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1
  • [8]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D]. 赵建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厦门大学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基于近5年申请与资助项目的回顾[J]. 徐雅洁,陈彬彬,刘凡. 中国高校科技, 2021(Z1)
  • [10]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蔡迪,孙利军,鲍宁,刘武.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8)

标签:;  ;  ;  ;  ;  

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