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物品在运输中的安全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曾铁军[1](2021)在《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核安保技术存在着保护范围有限,保护力度、保护精细度不够充分的问题,其本质是目前的实物保护技术相对于被保护的对象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监控手段。放射性物品自身既不能感知面临的危险,也不具备基本应对能力。基于此,本文把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核安保领域,以现有的核安保技术为基础,开展放射性物品个体自主智能核安保关键技术的研究。即在放射性容器上加装智能电子设备,使其能感知自身面临的危险,并按照一定逻辑作出判断,进而实施自我保护的措施。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技术原型对象,开展“非授权接近”探测、“非授权移动”探测技术研究,建立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新型安保系统,提升安保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概念与体系。针对传统核安保技术的被动保护问题,在物联网等新技术出现的条件下,提出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概念。借鉴《放射源安保》对安保措施执行目标的分类,将放射性物品的自主安全智能可以划分为两个安全等级,并进一步建立外在安全系统能力与内在安全智能相结合的放射性物品安保能力级别。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技术,采用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简写CPS)嵌套结构,提出了信息物理融合的新型核安保体系。(2)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写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基本型、增强型、额外型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都需要提供对包裹的非授权接近的立即探测。对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的典型威胁场景展开分析,将入侵者接近放射性物品分成三个阶段:由极远处移动至车门、破坏车门进入车厢、车厢内接近放射性物品容器。根据三个阶段提出含有控制区域、保护区域、核心区域的纵深防御模型。单一的接近探测方式可能存在误判或者漏检,为了提高非授权接近探测结果的准确率,提出了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非授权接近决策方法,可以获得系统正常、正常巡检、非授权接近预警、非授权接近告警、灵敏度配合和装置故障告警等决策结果。(3)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简写为RSSI)的IAEA-Ⅰ型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IAEA要求在基本型(即IAEA-Ⅰ)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需要提供对包裹的非授权移动的探测。按照探测距离由近至远的顺序,提出基于空间投影角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基于面积比较法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和基于失效检测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三种方法可以叠加使用,以提高非授权移动探测的可靠性。基于空间投影角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是将RSSI值转换为距离,进而建立车厢内的空间长方体。将移动的放射性物品节点与其在空间长方体内的两个投影点连接成三角形,再根据空间投影角判断是否移动至车厢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放射性物品离开车厢距离达到0.25米将会被探测到,现场实验表明该距离将达到2.4米。基于面积比较法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是忽略放射性物品节点与锚节点之间的高度差。该节点与锚节点组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减去车厢面积的值大于零,则认为其离开了车厢。仿真结果表明,放射性物品离开车厢距离达到1.04米将会被探测到。放射性物品非授权移动到了较远处,导致放射性物品节点与车厢内的相关节点之间通信失效,则认为其发生了非授权移动。为了节约能量和提高检测精度,本文提出一种现场响应失效检测方法,即先使用Push模型,当测量得到怀疑的结果时,由pull模型进一步确认失联。失效检测算法中的超时阈值与运输安保等级挂钩,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方案。现场试验表明本方法是有效的,失效报警的最远距离达到26米。(4)基于UWB(Ultra Wide Band)的IAEA-Ⅱ型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模型及方法。IAEA要求在增强型(即IAEA-Ⅱ)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需要提供对包裹的尝试非授权移动的探测。针对运输车厢内放射性物品容器的平移和转动导致的尝试非授权移动,提出了基于UWB信号的协作式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解决了放射性物品金属容器本身导致的遮挡问题。仿真试验表明该算法稳定、误差较小。对于平行移动:三个标签的最大误差不到6厘米;对于转动:放射性物品容器倾角误差达到1.5°。(5)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基于放射性物品自主安全智能、北斗定位等技术,设计了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过程的安保系统,实现了感知、预警、延迟和报警等功能,提高了运输安全性。为了提高车载安保中心的警报评估概率,采取的优化措施包括划分报警信号优先级、优化声光报警形式、视频联动、警卫培训及加强组织管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这些措施对EASI方法中警报评估概率的影响。论文对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指导设计、建立新型运输安保系统,有效提升系统安保水平。
林凯[2](2020)在《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力扶持核电发展,中国对铀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目前,中国铀资源禀赋较差,不能满足内需,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越发突出,对中国核电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国铀资源的保障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采购与运输风险。为了能更好的应对采购与运输风险,本文对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的流程环节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铀资源在采购过程中,主要面临目标地域选择风险、铀矿开采风险、供应商选择风险、采购成本风险和采购合同风险;在运输过程中,主要风险为海上运输风险、陆上运输风险、进出港口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运输成本风险以及运输合同风险。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应对这些风险,本文根据中国铀资源采购与运输现状,对采购与运输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最后根据风险类别与等级给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本文结合目前采购与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点。首先,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采购与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同时对全球和中国铀资源供需现状进行梳理,发现了中国铀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本文对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的作业流程进行分析,通过作业流程分解方法识别采购与运输风险,将采购风险细分为政治风险、铀资源供给风险、供应商资质风险、供应商交货时间风险、技术风险、采购合同内容风险等十三项风险;将运输风险细分为国际法规风险、基础设施风险、自然灾害、海洋污染风险、装卸风险、油价波动风险、提单风险等十七项风险。再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专家打分,对采购与运输风险进行评价,得出两个风险均处于中等偏高的等级,其中目标地域选择、供应商选择、铀矿开采的风险为采购风险的关键风险,海上运输风险、进出港口风险、运输成本风险为运输风险的关键风险。最后,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结果,本文配套给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建议。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符合中国核电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指导中国铀资源在采购与运输活动中的风险管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杨程硕[3](2019)在《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构建系统化的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是以当前我国核电站快速发展、乏燃料运输即将成为核电发展的重要领域为前提的。探寻建立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的合理路径需要先明确其基础内容,即需先界定乏燃料运输保险的性质与核心要素。通过明晰乏燃料运输保险的性质实为带有强制性特点的政策性保险以及广义的财产保险后,方可进一步将其核心要素限定在保险险种、投保主体、保险责任范围以及风险分担机制四个方面。保险险种决定着保险主体缔结何种类型的保险法律关系,因此乏燃料运输保险险种是确定其他保险内容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规定了核设施营运单位负有投保责任保险,保障核能安全利用的义务,要求核设施营运单位确保对核事故可能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损害安排充分的财务保证。但是在乏燃料运输过程中,作为核设施营运单位与承运人只投保了核损害第三者责任险,并未投保保障财产利益的核物质损失险与保障运输中雇员利益的核雇主责任险。而合理完善的险种范围应该包括这三个险种,才能实现对乏燃料运输过程的保险覆盖,保障整个运输环节的核安全。一方面,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中投保主体存在争议是因为我国核能相关法律规范之间存在表述不清与冲突,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与《国务院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国函[2007]64号)》在核设施营运单位、乏燃料承运人等术语上有不同的界定。另一方面,实践中的核设施营运单位与承运人也没有遵守“核损害唯一责任原则”。综合国际经验与我国法律规范中有关责任主体以及投保主体的规定进行解读可得知核设施营运单位作为核损害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主体与被保险人最为合理,同时鉴于运输财产属于承运人一方,则应由承运人投保核物质损失险。在解决投保主体的相关问题后,还需厘清乏燃料运输保险责任范围中有关“重大自然灾害”是否应该归入除外责任以及“环境损害”应否纳入到责任范围的问题。综合分析域外经验以及我国核能立法的相关规定后可以发现,一方面,将“重大自然灾害”纳入除外责任不合理也不合法;另一方面,将“环境损害”纳入到保险责任中实属必要,籍此需要对“核损害”与“环境损害”的定义进行合理解释,另外还需确定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因此,核设施营运单位在向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投保核损害第三者责任险时应修改保单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的内容,使其符合法律规定并最大程度地实现核保险的保障功能。乏燃料运输保险风险分担机制是为了确保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需要规范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的使用,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来实现基金对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的支持。发展核保险自保模式则是分散核风险的另一有效途径。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需要积极加入到核损害国际公约体系中去,以期获得国际公共资金保障机制的支持。
苏艾玲[4](2018)在《放射性物品运输法规在核燃料运输中的实际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中以田湾核电站进口的俄罗斯核燃料组件在我国境内运输活动组织实施为实例,探讨了放射性物品运输法规对境外一类放射性物品在运输资质、运输容器使用、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编制、委托监测、启运备案及具体运输组织方面的实际指导意义,以供非经营性放射性物品运输单位参考;针对实际运输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经验反馈,以期引发国家相关监督、执法部门的关注,从而优化工作方法,提高一类放射性物品的运输效率。
曹芳芳,阙骥,张敏,潘玉婷[5](2012)在《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我国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法规建立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分析了《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国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于洪波,李炯栋[6](2011)在《放射性物质海上运输管理综述》文中认为放射性物质的管理涉及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作为整个辐射防护和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对放射性物质海上运输中的管理进行了综述,对正确组织与管理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并确保运输中的安全,防患于未然,防止对人员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7](2009)在《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文中提出
韩开春[8](1991)在《运输中的要求(第6章讲解)》文中提出 1.运输中的隔离6.1条引自205、206(指 IAEA6号丛书)条,规定了放射性货包在运输中与人员及未感光胶片应有的隔离限值,即在运输中利用距离防护方法来减少受照剂量。Ⅰ级货包与人员之间不必考虑隔离。因为Ⅰ
杨义生[9](1985)在《航空运输中放射性物品的包装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目的,是想结合航空运输的特点,对放射性物品的包装作一介绍。限于篇幅,对于放射性裂变物质如铀——233、铀——235、钚——238、钚——239和钚——241,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暂时不予讨论。通常,我们把能自发地进行致电离辐射,放射性比度大于74千贝克勒尔/公斤(0.002微居里/克)的物质叫作放射性物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以下称为放射性物品)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发生爆炸、燃烧、腐蚀等等危险;但是,却可以通过它放出的各种射线给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即所谓“辐射损伤”。由于这个原因,运输部门总是把这一类物品列入“危险货物”。一般说来,危险货物对于航空运输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性,但并不等于说,只有实行禁运才能保证安全。实际上,譬如放射性物品,只要根据它的性质和特点,在运输中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和包装手段,就可能做到减少甚至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孙哲[10](2004)在《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危险品物流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第三方物流业的兴起,人们对危险品的运输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信息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化网络环境的危险品物流管理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危险货物运输的研究,分析和对比,掌握了目前危险品的种类和运输要求,为危险品物流管理系统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了危险品的分类和其装卸、运输的标准化方法。 文中依据目前危险品运输规定和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情况。建立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框架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将分级DNS、VPN以及防火墙技术应用到了系统网络的架构,同时把加密、事务处理、查询优化等技术融入到了软件系统。
二、放射性物品在运输中的安全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物品在运输中的安全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IAEA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目标与要求 |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概念与体系 |
2.1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概念 |
2.1.1 传统核安保技术特点 |
2.1.2 新型威胁及新技术的出现 |
2.1.3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 |
2.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理论的安保级别分析 |
2.2.1 传统安保级别划分 |
2.2.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安保级别 |
2.2.3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与传统安保融合的安保级别 |
2.3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新型信息物理融合安保体系 |
2.3.1 信息物理融合 |
2.3.2 新型安保体系 |
2.3.3 新型安保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 |
3.1 IAEA非授权接近探测需求与分析 |
3.2 非授权接近探测技术概述 |
3.3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 |
3.3.1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 |
3.3.2 视频人体目标探测算法及实验分析 |
3.3.3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非授权接近探测决策 |
3.4 有效性分析 |
3.4.1 有效探测概率分析 |
3.4.2 漏报率分析 |
3.4.3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SSI的 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
4.1 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需求与分析 |
4.2 移动探测技术概述 |
4.3 基于RSSI实现的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
4.4 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UWB的 IAEA-Ⅱ型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模型及方法 |
5.1 IAEA-Ⅱ等级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需求与分析 |
5.2 UWB移动探测技术概述 |
5.3 MPC增强型安保等级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
5.4 实验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 |
6.1 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特点 |
6.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安保系统设计原则 |
6.3 基于放射性物品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设计 |
6.4 基于FAHP的安保中心警报评估概率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采购风险研究现状 |
1.2.3 运输风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影响铀资源采购与运输特点分析 |
2.1 铀资源特点及供需现状 |
2.1.1 铀资源的特点 |
2.1.2 国际铀资源的供需现状 |
2.1.3 中国铀资源的供需现状 |
2.2 铀资源采购与运输的特点 |
2.2.1 铀资源采购的特点 |
2.2.2 铀资源运输的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铀资源采购风险分析 |
3.1 采购风险识别 |
3.1.1 采购风险识别依据 |
3.1.2 采购风险识别流程 |
3.1.3 采购风险识别方法 |
3.2 中国铀资源采购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目标地域选择风险 |
3.2.2 供应商选择风险 |
3.2.3 铀矿开采风险 |
3.2.4 采购合同风险 |
3.2.5 采购成本风险 |
3.3 中国铀资源采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中国铀资源采购风险评价 |
3.4.1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3.4.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风险等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铀资源运输风险分析 |
4.1 运输风险识别 |
4.1.1 运输风险识别依据 |
4.1.2 运输风险识别流程 |
4.1.3 运输风险识别方法 |
4.2 中国铀资源运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法律法规风险 |
4.2.2 陆上运输风险 |
4.2.3 海上运输风险 |
4.2.4 进出港口风险 |
4.2.5 运输成本风险 |
4.2.6 运输合同风险 |
4.3 中国铀资源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中国铀资源运输风险评价 |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2 运输风险的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铀资源采购与运输风险应对策略 |
5.1 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
5.1.1 关键风险应对策略 |
5.1.2 其他风险应对策略 |
5.2 运输风险应对策略 |
5.2.1 关键风险应对策略 |
5.2.2 其他风险应对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
(一)乏燃料运输保险的性质 |
(二)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的核心要素 |
二、乏燃料运输保险险种 |
(一)保险险种发展现状 |
(二)保险险种的突出问题 |
(三)保险险种的合理分析 |
三、乏燃料运输保险投保主体 |
(一)投保主体界定的制度困境 |
(二)投保主体存在争议之原因分析 |
(三)投保主体的设定 |
四、乏燃料运输保险的责任范围 |
(一)除外责任范围分析 |
(二)环境损害应否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
五、乏燃料运输保险风险分担机制 |
(一)规范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的使用 |
(二)加入核损害国际条约体系 |
(三)发展核保险自保模式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放射性物品运输法规在核燃料运输中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2 俄供核燃料运输工作适用指导法规概述 |
2.1 适用法规介绍 |
2.2 实际应用情况 |
3 运输容器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3.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3.1.1《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
3.1.2《许可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
3.2 实际应用情况 |
4 企业运输资质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4.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4.1.1《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
4.1.2《许可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
4.1.3《道路运输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 |
4.2 实际应用情况 |
5 从业人员资质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5.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5.2 实际应用情况 |
6 专用车辆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6.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6.2 实际应用情况 |
7 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7.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7.1.1《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
7.1.2《许可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
7.1.3《道路运输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 |
7.1.4《监督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
7.2 实际应用情况 |
8 委托监测及启运备案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8.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8.1.1《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
8.1.2《许可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
8.2 实际应用情况 |
9 运输实施适用法规条款及实际应用 |
9.1 适用法规条款介绍 |
9.2 实际应用情况 |
1 0 结论 |
1 1 经验反馈 |
1 1.1 规范启运前委托监测的收费标准 |
1 1.2 开通绿色渠道, 优化启运备案流程 |
(7)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 |
第三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与使用 |
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
第五章 监 督 检 查 |
第六章 法 律 责 任 |
第七章 附 则 |
(10)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危险品物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道路危险货物的分类 |
2.1 分类目的 |
2.2 分类原则和方法 |
2.3 分类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道路危险货物的装卸要求和运输管理 |
3.1 装卸规则 |
3.2 车辆运输管理 |
3.3 标准化要求 |
3.4 小结 |
第4章 信息网络环境下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
4.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
4.4 系统开发环境 |
4.5 小结 |
第5章 信息网络环境下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开发 |
5.1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况 |
5.2 数据库基本结构 |
5.3 具体模式设计 |
5.4 本系统数据库使用的其它技术 |
5.5 数据库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放射性物品在运输中的安全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D]. 曾铁军. 南华大学, 2021(02)
- [2]中国铀资源的采购与运输风险研究[D]. 林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乏燃料运输保险制度研究[D]. 杨程硕.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放射性物品运输法规在核燃料运输中的实际应用[J]. 苏艾玲.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03)
- [5]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 曹芳芳,阙骥,张敏,潘玉婷. 核安全, 2012(03)
- [6]放射性物质海上运输管理综述[J]. 于洪波,李炯栋. 珠江水运, 2011(24)
- [7]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J]. 国务院. 司法业务文选, 2009(37)
- [8]运输中的要求(第6章讲解)[J]. 韩开春. 辐射防护通讯, 1991(05)
- [9]航空运输中放射性物品的包装问题[J]. 杨义生.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1985(01)
- [10]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危险品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 孙哲. 长安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