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顾成权[1](2016)在《河源断裂带对京九高速铁路工程安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京九高速铁路沿河源活动断裂带行进,河源断裂带为发震断裂,曾因新丰江水库蓄水发生过国内唯一的水库诱发破坏性地震。河源断裂带的活动性对高速铁路线路位置以及工程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合物探、钻探、断层物质测年等综合勘察方法,对河源断裂带的结构、发震特征及其对京九高铁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论:(1)河源断裂带主断裂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三个支断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在30°60°之间;(2)河源断裂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非全新世活动断裂;(3)河源断裂带沿线发生的地震主要集中于主断裂中段靠近新丰江水库附近,地震活动主要为水库诱发地震,为浅源地震;(4)河源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频繁,加之东江冲积平原松散覆盖层对振动有放大作用,结构容易形成疲劳损害,宜对该区域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一级;(5)河源断裂带两盘有缓慢变化的差异沉降,建议以高速铁路低填路堤形式跨越河源主断裂北段,并加强路堤本体及边坡柔性防护措施;(6)线路跨过河源主断裂后,距离断裂较远的右侧方案可较好地规避河源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破碎带的影响;(7)该研究成果可为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高速铁路选线与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邹和平,彭樊源,苏章歆,陈诗艾,王越,梁致荣[2](2010)在《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地调查测量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河源断裂带主体(博罗长宁-龙川段)伸展剥离构造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讨论。该断裂带自燕山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正断层,下盘形成了最大厚度约200m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带,上盘下滑并控制着K2-E裂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博罗-龙川一带的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南段和北段滑距较大,上盘脆性域K2-E红层以剥离断层为界与下盘前寒武纪变质核杂岩或燕山期花岗岩相接触;中段滑距较小,K2-E红层多与由J1构成的中间韧性层相接触,之间为脆性剥离断层,下剥离盘为糜棱岩化花岗岩,但变质核杂岩未出露。河源断裂带下盘顶部的糜棱岩在后期活动中曾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宽度4~30m的硅化岩带。K2-E红层形成之后,断裂带在新生代晚期再次发生错动,其结果是在硅化岩带的顶部或在K2-E红层与中间韧性层J1浅变质粉砂岩之间产生新的脆性断层面,并往往形成20~80cm厚的断层泥。地质、地貌、形变测量、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博罗-龙川段河源断裂带在第四纪直至现今仍有活动,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近地表活动减弱;其第四纪活动在空间上还表现出分段特征:(1)东源黄田以北段活动性较弱;(2)博罗石坝至东源黄田段活动性较强;(3)博罗石坝以南现代活动性也较弱。
陈传勇[3](2006)在《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选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粤赣高速公路设计方案,拟建新丰江大桥将从河源断裂附近通过,桥址选择在断层上盘或上下盘,关系到大桥的安全稳定。经论证,桥位应选择在断层下盘硅化岩上,其理由为:(1)按规范要求,桥址在断裂附近通过时,应在同一盘,最好是下盘。(2)邵武-河源断裂虽然是一条活动性断裂,但断裂面已东移至红层与硅化岩交界处,硅化岩是中生代断裂活动标志,到新生代与砂岩、花岗岩都已成为断裂下盘,已不是断裂活动标志。(3)硅化岩是坚硬而且强度大的岩石。
魏柏林,陈传勇,李富光,张福来[4](2004)在《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按粤赣公路设计方案,拟建的新丰江大桥将从河源断裂附近通过,桥址是选在断层上盘抑或是下盘,关系到大桥的稳定性。经考证,桥址应选在下盘硅化岩上,其理由为:(1)按规范要求,桥址在断裂附近通过时,应在同一侧,最好是下盘;(2)河源断裂虽然是一条活动断裂,但断裂面已经东移至红层与硅化岩交界处,硅化岩是中生代断裂活动标志,到新生代与砂岩花岗岩都已成为断裂下盘,已不是断裂活动标志;(3)硅化岩是坚硬而强度大的岩石。
魏柏林,薛佳谋,李富光,陈庞龙[5](1988)在《从测定壤中的气汞量来研究活断层》文中研究表明 一、引言测定壤中的气汞量来研究活断层,是探测断层及其附近壤中气汞量的大小以确定断层活动性的一种地球化学方法。我们采用了XG-4型数字测汞仪于1985年11月至1986年5月先后在广东河源-邵武断裂、广州-从化断裂、广州瘦狗岭断裂、白泥-沙湾断裂、珠江-威远断裂等地布置了29条测线(图1),大部分垂直断裂走向,按一定间距取了296个样点。从测点样品所显示的气汞量的数值来看,过断层的测点气汞量值都有不
二、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河源断裂带对京九高速铁路工程安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自然地理地貌 |
3 河源断裂带结构 |
3.1 断裂带从属关系 |
3.2 断裂带总体特征 |
3.3 断裂带分段特征 |
3.3.1 河源主断裂南段(F1-1) |
3.3.2 河源主断裂中段(F1-2) |
3.3.3 河源主断裂北段(F1-3) |
4 断裂带活动特性 |
4.1 邵武-河源断裂带发震特性 |
4.2 河源断裂带发震特性 |
5 河源断裂带对高速铁路影响分析 |
5.1 地震振动作用 |
5.2 断裂错动 |
5.3 断层破碎带 |
6 结论 |
(2)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2 河源伸展剥离断层结构特征 |
3 河源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
3.1 地质、地貌证据反映的第四纪活动特征 |
3.2 形变资料反映的第四纪活动特征 |
3.3 地震活动反映的现代活动性特征 |
3.4 断层物质热释光测年数据反映的第四纪活动特征 |
3.5 河源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分段性 |
4 结论 |
(3)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选址(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自然地理特征 |
2.1 地形地貌 |
2.2 气象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及地震 |
2.4.1 地质构造 |
2.4.2 地震 |
3 新丰江特大桥位置方案比选 |
3.1 东西线桥位桥型 |
3.2 东西线桥位之持力层 |
3.3 东西线桥位受断层的影响 |
4 结论 |
(4)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2 近场区地质构造特征 |
2.1 构造分区 |
2.1.1 柏布地穹 (图1A) |
2.1.2 河源地洼 (图1B) |
2.1.3 桂山地穹 (图1C) |
2.2 近场区断裂展布与活动性 |
2.2.1 北东向断裂 |
(1) 龙颈断裂: |
(2) 人字石断裂: |
2.2.2 北西向断裂 |
(1) 碓坑断裂: |
(2) 双塘断裂: |
(3) 碉楼断裂: |
2.2.3 北东东向断裂 |
(1) 葫芦坳断裂: |
(2) 八月山断裂: |
2.3 河源断裂 |
2.3.1 断裂规模及位置 |
2.3.2 断裂产状及性质 |
2.3.3 主断裂面的迁移 |
(1) 主断裂面的形成 (J1-J3) 。 |
(2) 下构造岩形成 (J3-K1) 。 |
(3) 上构造层形成 (K2) 。 |
(4) 河源断裂现代主断裂面的形成 (E-N) 。 |
2.3.4 断裂活动性 |
(1) 最新构造运动的迹象。 |
(2) 形变测量。 |
(3) 地震活动。 |
2.4 大桥位置的选择 |
2.4.1 持力层的讨论 |
2.4.2 断裂位置、产状、性质与活动性 |
2.4.3 断层上下盘 |
2.4.4 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
2.4.5 大桥位置的选择 |
四、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源断裂带对京九高速铁路工程安全影响研究[J]. 顾成权. 铁道工程学报, 2016(06)
- [2]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J]. 邹和平,彭樊源,苏章歆,陈诗艾,王越,梁致荣. 华南地震, 2010(S1)
- [3]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选址[J]. 陈传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01)
- [4]河源断裂与新丰江大桥桥址的选择[J]. 魏柏林,陈传勇,李富光,张福来. 华南地震, 2004(04)
- [5]从测定壤中的气汞量来研究活断层[J]. 魏柏林,薛佳谋,李富光,陈庞龙. 地震地质, 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