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投影仪改善教学

如何使用投影仪改善教学

一、如何利用投影仪改进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蔡静怡[1](2021)在《基于编码结构光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学测量三维物体表面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捷。三维重建技术作为增强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工业测量、医学成像、影视动画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基于结构光的主动式三维重建技术具有精度高、实时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因此利用结构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人们对其开发和应用的兴趣也越来越大。针对当前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实际的应用需求,本文基于编码结构光技术和多视角拼接策略,设计了一种格雷码和相移相结合的多视角三维重建系统。该系统的一个完整的三维重建过程为:首先根据被扫描物体的复杂度设计好投影仪要投射的格雷码和相移编码图案,接着由旋转台带动目标模型按照指定方向转动,并由相机同步拍摄不同固定视角的图像,然后将采集到的经过目标模型表面高度调制的变形二维图像传入计算机对其进行解码处理获取深度信息,经过对点云数据的拼接、配准、融合和分割,最后实现近处单个被扫描目标模型的三维重建。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系统的编码和解码策略设计,求解相移绝对主相位和格雷码的正反灰度码值;(2)系统的空间建模和标定实验,获得系统的空间转换参数和校正参数;(3)系统的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扫描的精度和效率;(4)点云数据获取和处理,采用分段式点云拼接策略和改进传统的ICP算法设定法向量角度阈值提高配准精度,对获取的多视角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配准、融合、泊松重建和分割,实现单个物体的三维重建。(5)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利用控制变量和对比设计的思想,验证本文设计的基于格雷码和相移相结合的多视角三维重建系统的重建结果误差范围在0.6%-3%之间,平均重建运行速度为43.48s,适用于大多数物体模型的三维重建。

郝晨慧[2](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详细分析和归纳总结课堂中教师自身行为等因素,发现教师在把握当前教学形势以及教学过程本身两方面存在切实可寻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自身课堂,进而使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更好更快地迈入先进专业化行列,因此需要研究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然而,研究教学行为离不开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但缺乏针对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此,确定研究问题为:(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是什么?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已有课堂教学行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初步构建一、二级指标和指标说明;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及指标说明进行评定,通过进行两轮征询专家意见从而将评价指标体系得以修订;再次,运用NVivo11软件对10节高中数学优秀课进行质性分析,确保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施性,验证体系的合理性和饱和度;然后,编制权重问卷进行征询专家,分析征询结果得到指标权重,并根据模型公式构建模型;最后,对已建立的体系和模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研究结论:(1)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由主要教学行为(提问行为、讲授行为、等待行为、评价反馈行为、解决数学问题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板书行为、实物展示行为、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活动组织管理行为、课堂纪律规范行为)构成。通过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检验和效度计算,得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良好,验证了该体系和模型是评价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水平的有效工具。(2)评价模型为:I=0.1891B1+0.1538B2+0.0531B3+0.1301B4+0.1260B5+0.0748B6+0.0505B7+0.0790B8+0.1048B9+0.0388B10(其中,I表示总得分,B1-B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关于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运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切实把运用主要教学行为作为数学课堂保障的核心;(2)认识到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行为是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3)将恰当运用课堂管理行为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加以夯实。

殷雪蕾[3](2021)在《初中物理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19年11月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实验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来看,关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以现状研究和改进策略研究居多,关于实验教具的改进研究较少,已有的关于实验教具的研究多以一个或几个实验教具改进为主,缺乏系统的改进研究。本研究以演示实验改进和创新为主线,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学部分的演示实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针对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了当前我国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确立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对头屯河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演示实验教学现状总结如下:(一)实验室装备条件基本完善;(二)演示实验的作用得到师生的肯定;(三)因实验器材陈旧、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项目开设率不高;(四)对演示实验教具开发缺乏创新性;(五)光学模块实验现象可见性低的问题明显。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演示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结合已有理论基础总结了演示实验教具改进的原则和步骤,演示实验改进原则共五条,分别是:(1)科学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生活性原则;(4)可视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演示实验改进步骤分四步,分别是:(1)教材和已有改进方案的分析;(2)设计改进方案;(3)制作教具;(4)总结与评价。最后基于演示实验教具改进的原则和遵循实验改进的步骤,结合调查结果对初中物理光学模块部分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研究,对访谈中了解到的存在问题较多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和“投影仪”三个实验进行了改进,结合教材分析和实际教学需要设计了“一共几个像”、“鱼在哪里”和“水透镜”三个新增实验。期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一线物理演示实验改进和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编订提供一些参考。

彭金勇[4](2021)在《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社会,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学习平台、智慧课堂、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正式发布,说明信息技术需要与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引领教研教改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界大展身手;促进教学的移动终端APP应运而生,它可以通过优化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一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投入水平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低等学习效果不理想的表现,需要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内容深度地融合,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支持下,如何将移动终端APP与计算机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和实施具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问题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笔者首先通过大量时间地认真查阅国外有关学术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专家有关本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现状,界定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明确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使用《中职生计算机课堂参与情况访谈提纲》对师生进行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访谈,得出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欠佳和课堂参与程度偏低的学习效果现状。根据学习效果现状情况,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模式、蓝墨云APP的功能和借鉴前人对APP应用策略的设计理念,分别对形式、角色、场所、工具、活动、方法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阶段策略分为课前投入策略、课堂深入策略、课后提高策略三个部分;按照该教学策略的总策略和分阶段策略,设计出详细的教学策略实施方案。基于所提出的方案,笔者以广东省某中职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为期15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实施实验。实验开始前,分别通过《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学习投入前测和《中职计算机课程入学摸底考试》对两班进行学业成绩前测;实验结束后,再次通过问卷《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学习投入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根据实际的评价方案对课堂参与情况和学业成绩后测等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及效果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投入水平前后测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0<0.001,显着极其差异,实验班使用基于移动APP设计的教学策略后和对照班的学习投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3<0.01,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参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班和对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4<0.01,差异极其显着,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经过本次实验,实验班学习投入、课堂参与、学业成绩三个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班,可以得出: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水平得到显着性提高。经过以上调查和实验,本研究得出的几个主要结论是:1.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现状不佳;2.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3.策略实施后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显着性提高。笔者根据研究过程发现的问题,对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做了一些改进完善。但受笔者的精力、理论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研究的时限和范围相对不够,希望未来能将策略研究推广到更大范围进行实验,得到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为同行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牛丽[5](2021)在《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开启教育现代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得在课堂上使用媒体技术表征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将技术灵活应用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真正做到整合技术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是如此。TPACK的提出为整合技术于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教育技术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同样也是分析整合技术于教学的一种视角,为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能力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途径。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了解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TPACK状况的调查方法多元,包括测验法、课堂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法、访谈法和自评量表法。以往国内关于TPACK的调查研究,测查方法单一,主要以自评量表为主,其他测查方法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缺乏测验研究。不同测查方法能够揭示TPACK的不同侧面,自评量表主要是主观评价个人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有局限,无法揭示TPACK全貌。此外,国内TPACK调查研究较少聚焦于具体内容,TPACK是关于具体学科内容和特定技术的教学知识,可能因学科内容和技术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测查TPACK需要聚焦具体主题内容。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TPACK的理论框架确定为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经典框架,该框架由七类知识构成,包括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这三类知识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类复合性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基于此框架,设计了聚焦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两种TPACK测查工具。自评量表改编自土耳其学者Aykut Bulu在2012年编制的“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于几何学教学知识的调查量表”,该量表为六点式李克特量表,围绕上述七个维度,包括51道题目。测试问卷是本研究自主编制的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TPACK)状况测试问卷,围绕四个复合维度展开调查,包括简答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以简答题为主,判断题为辅,共11道题目。本研究使用以上两种工具从不同角度测量解职前小学教师的TPACK状况。本研究的测查对象是某省属师范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师范生,被试已经完成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的大部分课程,属于临近毕业的职前教师。运用自评量表,本研究测查了66名职前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均值为4.44分,各维度状况较好,均值都高于3.5分;其中技术知识(TK)掌握最差,维度均值为4.25分;教学法知识(PK)掌握最好,维度均值为4.62分。在以上测查对象中,50名被试进一步接受了测试问卷的调查。测试结果显示,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得分率为56.46%,四个复合维度状况均超过中等水平,平均得分率均超过50%;其中TPACK维度掌握最好,得分率为64.00%;TPK维度较好,得分率为56.88%;TCK维度欠佳,得分率为51.82%。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48名被试的自评结果与他们的测试结果。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职前小学教师自评总分和测试总分之间为强相关,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为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相关性按照由低到高排序为:TPK<PCK<TPACK<TCK,TPACK整体和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都达到了显着水平且呈显着正相关,职前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结果越高,其客观测试结果也越高。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两者的整体状况和四维度状况都存在显着差异,试卷总得分和四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都是自评量表得分高于纸笔测验得分,职前教师自我感觉的TPACK要高于实际水平,其中PCK维度差异最大,自评结果明显高于测验结果,TPACK维度差异最小,自评结果和测验结果之间在综合维度上差异最小。本研究揭示了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前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的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审视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成效,反思教师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自评量表和纸笔测验调查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状况,发现两种测量工具所揭示的教师TPACK整体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体维度的表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表明TPACK测量有必要综合采用多元的测量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映教师TPACK的状况。

杨璐瑄[6](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逐步养成物理观念、拥有更好的科学思维、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本文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下提出了生活化实验教学方式,并进行了大半年的实践研究,以此来证明生活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本文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以认知主义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核心素养和生活化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生活化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根据策略选取了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的两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设计的撰写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通过对黄平县的初中物理教师及实践学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于生活化实验教学的态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教学实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为主,数据分析法、访谈法为辅,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第二中学八年级两个班进行实践,其中八年级(15)班为实验班,采用生活化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八年级(14)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前后测成绩、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四个方面来分析生活化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研究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实验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以供之后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物理教学作参考。

龙清[7](2021)在《基于条纹投影散焦的三维成像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运用相机结合投影仪的结构光3D成像技术发展已较为完备,但对于投影仪的聚焦及散焦的研究以及利用投影散焦技术进行3D成像的应用还较少。与照相机散焦不同,对于大多数场景表面而言,投影仪散焦的内核与场景无关,当3D场景点被整个投影仪照明时,其散焦内核仅取决于3D场景点与投影仪镜头的距离,不取决其相邻表面的几何形状,可利用这种与场景点无关的属性用于场景深度信息的测量。本文就散焦条纹投影测量技术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和创新如下:(1)介绍了三维测量的研究背景、应用及国内外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投影仪的散焦原理及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2)对投影仪的聚焦和散焦原理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了投影仪的Gamma效应,介绍了基于散焦条纹幅度信息计算深度信息的时间散焦分析法及基于散焦条纹相位信息计算深度信息的相位测量轮廓术,对影响时间散焦分析法精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两种方法对相位测量轮廓术的相位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时间散焦分析法解决了不连续表面深度信息的测量,并提出投影仪—相机同轴的方法解决阴影和遮挡的问题。改进的相位计算方法使得使用相位测量轮廓术也可测量不连续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3)最后,搭建了相机—投影仪同轴情况的实验平台对时间散焦分析法进行实验验证分析,搭建相机—投影仪不同轴情况的实验平台对相位测量轮廓术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时间散焦分析法可独立测量不连续宽视野场景的三维信息,但测量精度还有待提高,结合相位测量轮廓术后的相位计算方法也是可行的,精度较传统相位测量方法相比有提高。

杨竹君[8](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大概念,即发掘各学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所以笔者基于“UbD模式”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同时借助《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实践。本文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侧面。以理解六侧面为基准完成的教学设计具有关键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迁移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课程内容的核心和大概念,有效完成表现性任务从而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论述UbD模式三阶段、单元课程相关理念以及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第三部分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主要论述《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评估证据、教学活动;第五部分为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朱益桐[9](2021)在《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经过调查发现,尽管很多中小学已经逐步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但目前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模式的讲练结合为主,学生缺乏合作和分享,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本研究通过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江苏省X市Y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课程资源,开设情况和实施现状,以及学生、学校、教师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需求情况,开发出《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在实施阶段将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建立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高中人工智能校本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说明了研究背景、现状、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意义,着重梳理校本课程开发以及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本章对人工智能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阐述,具体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按照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计划以及课程评价的流程开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对本次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和建议;基于前期调查分析,确定《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进行课程组织并选择本次《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设计十二个项目,组织教学;制定《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并对该课程进行了效果评价与反思。第四部分是研究的重点,进行《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笔者实训学校某班学生为对象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三轮迭代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呈现出来。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基于多方反馈,本研究开发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提升学科素养上有很好的效果。尽管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但对于省同层次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校本化课程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方天军[10](2021)在《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其中投影仪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电化教学常见且较为实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课堂上能清晰全面地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同时,利用投影仪设备还能让教师和学生增加互动频率,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本文围绕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使用现状以及如何在小学书法中高效运用投影仪设备进行论述,希望促进学生书法学习,提高他们的书法水平。

二、如何利用投影仪改进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投影仪改进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编码结构光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结构光三维重建系统的编解码方案
    2.1 三维重建技术的分类
    2.2 常见的编码结构光方法
        2.2.1 时间编码法
        2.2.2 空间编码法
        2.2.3 直接编码法
    2.3 基于格雷码和相移相结合的结构光编码法
        2.3.1 格雷码和相移结合的编码设计
        2.3.2 格雷码编码和相移结合的解码方案
        2.3.3 格雷码结合相移的混合编码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光三维重建系统的标定
    3.1 结构光三维重建的原理
    3.2 相机标定
        3.2.1 相机标定的原理
        3.2.2 相机标定的实验过程
    3.3 投影仪标定
        3.3.1 投影仪标定的原理
        3.3.2 投影仪标定的实验过程
    3.4 系统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获取和处理
    4.1 系统实验方案设计
        4.1.1 硬件系统组成
        4.1.2 软件平台设计
    4.2 点云预处理
        4.2.1 多视角点云数据的获取
        4.2.2 背景信息去除
        4.2.3 点云滤波去噪
    4.3 点云三维重建
        4.3.1 多视角点云拼接
        4.3.2 点云粗配准
        4.3.3 改进的点云精配准
        4.3.4 泊松重建
        4.3.5 点云分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5.1 编码解码结果
    5.2 三维重建结果
        5.2.1 多视角点云融合
        5.2.2 重建实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2 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行为
        2.1.2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2.2.3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2.2.5 已有研究小结和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应用行为分析理论
        2.3.2 复杂性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的选取
        3.1.1 构建阶段研究样本的选取
        3.1.2 检验阶段研究样本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层次分析法
        3.2.4 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
        3.2.5 统计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的研制
        3.3.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5.1 研究重点
        3.5.2 研究难点
        3.5.3 研究创新点
第4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1.1 一级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1.2 二级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4.2.1 “主要教学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2.2 “辅助教学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2.3 “课堂管理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5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5.1 德尔菲法的应用步骤
        5.1.1 确定专家组成员
        5.1.2 制定专家意见表
        5.1.3 进行专家意见咨询与反馈
        5.1.4 汇总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5.2 基于专家征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征询意见
        5.2.1 第一轮征询意见统计分析
        5.2.2 第一轮征询意见修正
    5.3 基于专家征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征询意见
        5.3.1 第二轮征询意见统计分析
        5.3.2 第二轮征询意见修正
    5.4 基于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NVivo质性分析
        5.4.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样本
        5.4.2 质性工具分析过程
        5.4.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5.5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6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6.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1 建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6.1.2 编制权重判断矩阵表
        6.1.3 权重向量计算步骤
        6.1.4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立
        6.1.5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6.2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的确定
        6.2.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6.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6.3 体系及模型的信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方法
        6.3.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
        6.3.3 结果分析及一致性信度检验
    6.4 体系及模型的效度检验
        6.4.1 效度检验方法
        6.4.2 效度检验结果
第7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结合质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学科性
        7.1.3 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7.1.4 评价模型的构建
        7.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7.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运用建议
        7.3.1 数学课堂保障的核心:切实运用主要教学行为
        7.3.2 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行为
        7.3.3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恰当运用课堂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信度检验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效度检验
致谢

(3)初中物理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
        1.2.1 国外已有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头屯河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2.3 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
    2.4 头屯河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总结
3 演示实验改进原则和步骤
    3.1 演示实验改进原则
    3.2 演示实验改进步骤
4 初中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
    4.1 平面镜成像
        4.1.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1.2 一共几个像
    4.2 光的折射
        4.2.1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4.2.2 鱼在哪里
    4.3 透镜的应用
        4.3.1 投影仪
        4.3.2 水透镜
5 总结、反思与展望
    5.1 总结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头屯河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职教育遭遇瓶颈,师生期待改革课堂
        2.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引领教研教改发展
        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界大显身手
        4.移动终端APP可以优化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和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移动APP
        2.蓝墨云班课
        3.学习效果
        4.教学策略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教学设计理论
三、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一)学习投入情况调查
        1.问卷调查设计
        2.评价方式和信效度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
        1.访谈设计
        2.访谈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欠佳
        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偏低
四、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设计
    (一)设计原则
        1.双主原则
        2.主动参与原则
        3.技术性原则
        4.良性竞争原则
    (二)策略设计的依据
        1.翻转课堂模式
        2.蓝墨云APP的功能
        3.移动APP应用策略借鉴
    (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
        1.总策略
        2.阶段策略
五、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
    (一)实验研究设计
        1.实验对象
        2.评价工具
        3.数据统计工具
        4.实验设计思路
    (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过程
        1.实施简介
        2.案例一:传统补间动画《飞机远去》
        3.案例二:遮罩动画《闪闪红星》
        4.案例三:引导层动画《篮球入框》
六、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习投入水平效果分析
        1.实验班学习投入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2.对照班学习投入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投入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二)课堂参与情况效果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评价方法
        2.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差异性分析
    (三)学业成绩水平效果分析
        1.实验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2.对照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现状不佳
        2.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
        3.策略实施后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显着性提高
    (二)策略的改进和完善
        1.课前投入策略改进
        2.课堂深入策略改进
        3.课后提高策略改进
    (三)反思与展望
        1.研究反思
        2.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
附录二:中职生计算机课堂参与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中职计算机课程入学摸底考试
致谢

(5)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二)教育信息化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三)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理论的丰富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师TPACK测查研究亟待加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编制聚焦于小学数学TPACK测试工具
        (二)双重测查职前小学教师TPACK状况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TPACK概念产生的背景
        (一)PCK定义
        (二)PCK构成要素
        (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源起
    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框架
        (一)国外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二)国内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三、TPACK的调查研究
        (一)表现性评价法
        (二)量表法
        (三)测验法
        (四)访谈法
    四、TPACK发展研究
        (一)教师TPACK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二)影响教师TPACK发展因素研究
    五、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TPACK的测查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自评量表的改编
        (二)纸笔测验的编制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被试的选择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
        (三)评分标准和评分信度检验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状况分析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整体状况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各维度具体状况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状况与分析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整体水平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各维度表现
    三、职前小学教师自评结果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四、对职前教师TPACK状况的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状况较好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和各维度状况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三)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之间相关且存在显着差异
    二、讨论
        (一)职前小学教师技术知识(TK)较差,亟待提高
        (二)职前小学教师制作课件能力薄弱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四)职前小学教师缺乏运用技术于教学过程后的反思工作
        (五)职前小学教师TPACK水平存在两级分化状况
        (六)目前TPACK状况调查缺乏多元测量研究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一)被试样本数量有限
        (二) “图形与几何”对数学内容的代表性有限
        (三)对TPACK状况的成因研究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自评量表
    附录2 职前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査问卷
    附录3 研究邀请信
    附录4 职前小学教师TPACK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趋势
        1.1.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3 物理来源于生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1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1.5.2 国内物理生活化实验研究现状
        1.5.3 国外研究现状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科素养
        2.1.2 物理核心素养
        2.1.3 生活化实验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理论
        2.2.3 生活教育理论
3 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1.3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1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3.2.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2.3 调查结论
4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探究
    4.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的设计策略
        4.1.1 方式多样化策略
        4.1.2 问题驱动策略
        4.1.3 引发认知冲突策略
        4.1.4 情景生活化策略
        4.1.5 认知整合策略
    4.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案例
        4.2.1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4.2.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案例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实践及效果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实践实施
        5.1.1 实践目的
        5.1.2 实践对象
        5.1.3 实践时间
        5.1.4 实践内容
        5.1.5 控制变量
        5.1.6 实践研究工具及评价路径
    5.2 实践研究过程
        5.2.1 实施步骤
        5.2.2 实施过程
    5.3 教学实践前后结果分析
        5.3.1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5.3.2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5.3.3 结论
    5.4 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生活化实验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生活化实验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次测试物理成绩表
    附录四:学生访问手稿
    附录五:初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附录六:初二上期末试卷
    附录七:初二下期中试卷
致谢

(7)基于条纹投影散焦的三维成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散焦条纹投影测距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框架
第2章 散焦条纹投影测距的理论基础
    2.1 点光源理想成像模型
    2.2 点扩散函数
    2.3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OTF)
    2.4 条纹散焦原理
    2.5 投影仪Gamma效应
    2.6 时间散焦分析法的原理
        2.6.1 基本原理
        2.6.2 投影图案分析
    2.7 投影散焦的相位测量轮廓术
        2.7.1 条纹投影三维测量法原理
        2.7.2 相位测量轮廓术原理
        2.7.3 相位测量轮廓术相位计算方法改进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时间散焦分析法的实验结果
        3.1.1 实验平台的基本描述
        3.1.2 标定离焦度与距离的关系
        3.1.3 实验结果
        3.1.4 误差分析
    3.2 投影散焦的相位测量轮廓术
        3.2.1 实验平台
        3.2.2 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UbD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关于“园林艺术在UbD模式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一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UbD模式三阶段
        一 确定预期结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理解六侧面
        (三)基本问题
        (四)架构理解
        二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一)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二)指标和效度
        三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元素
        (二)为理解而教
    第二节 单元课程的相关理念
        一 单元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理念
        二 高中美术单元课程教学优势
    第三节 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
        一 美术核心素养
        二 UbD模式对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二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调查
        一 学生问卷调查
        二 高中美术教师访谈
    第二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第三章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介绍
        一 单元课程设计理念
        二 单元课程内容概况
        三 单元课程中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明确单元持续性理解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二 明确单元基本问题
        三 明确单元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的评估证据
        一 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
        二 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本
    第四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一 第一单元《无声之韵》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一课《诗画的长卷》活动设计
        (三)第二课《经典的旋律》活动设计
        (四)第三课《交融与个性》活动设计
        二 第二单元《创作之源》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四课《与时代同步》活动设计
        (三)第五课《优美的和弦》活动设计
        (四)第六课《时间的慢板》活动设计
        三 第三单元《智慧之行》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七课《凹凸的智慧》活动设计
        (三)第八课《空间的华章》活动设计
        (四)第九课《掌心的风景》活动设计
第四章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
        一 本研究创新之处
        (一)教学研究成效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结合
        (三)单元课程创新
        二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一 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展望
        二 UbD教学模式运用在《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人工智能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1.1.2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1.1.3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步骤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人工智能
        2.1.2 校本课程
        2.1.3 校本课程开发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3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2.4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2.5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及流程
3 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校本课程需求分析
        3.1.1 学生需求
        3.1.2 学校需求
        3.1.3 社会需求
    3.2 校本课程目标确定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3.1 课程内容选择
        3.3.2 课程内容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3.4.1 组织形式
        3.4.2 实施计划
        3.4.3 教学资源建设
        3.4.4 教学目标
    3.5 校本课程教学实施
        3.5.1 教学理念
        3.5.2 教学模式
        3.5.3 教学方法
        3.5.4 教学环境
        3.5.5 教学评价
    3.6 校本课程评价
        3.6.1 内容
        3.6.2 对象
        3.6.3 方式
4 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实践
    4.1 实施准备
        4.1.1 实施背景
        4.1.2 实施对象
        4.1.3 实施环境
        4.1.4 实施时间
    4.2 教学设计
        4.2.1 案例一:《投影屏幕自动收放机器人》
        4.2.2 案例二:《语音识别及智能控制》
        4.2.3 案例三:《单片机编程智能控制》
    4.3 教学实施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4 实施效果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程需求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课程开发需求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实施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学设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二、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必要性
三、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师投影仪设备应用意识
    (二)为教室配备优良先进的投影仪设备
    (三)借助投影仪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四)发挥投影仪优势作用,拓展教学内容
四、结语

四、如何利用投影仪改进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编码结构光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 蔡静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郝晨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物理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研究[D]. 殷雪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D]. 彭金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D]. 牛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D]. 杨璐瑄.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基于条纹投影散焦的三维成像技术[D]. 龙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D]. 杨竹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探索[D]. 朱益桐.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投影仪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J]. 方天军. 新智慧, 2021(11)

标签:;  ;  ;  ;  ;  

如何使用投影仪改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