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光,任红檠[1](2021)在《聚氨酯光学树脂专利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树脂材料是近几年光学树脂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被广泛应用于镜片、透镜等领域。本文基于中英文专利数据库,对国内外聚氨酯光学树脂的专利申请、国内重点申请人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供相关领域人员参考。
杨朝[2](2021)在《基于硫醇-烯点击化学的聚硫醚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聚合物光学材料由于质轻、抗冲击、易加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照明、医疗和封装等领域,然而由于传统聚合物材料的折射率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端光学设备的使用要求;而目前很多新型光学材料只为了一味追求高折射率,忽视了透光率与阿贝数等其它光学性能,使得聚合物的光学性能不均衡,依然难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向聚合物体系中引入硫元素既可以提高聚合物的折射率,也不会过多降低阿贝数,从而可以获得相对均衡的光学性能;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具备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快速、产物易分离等特点,故选择以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来制备含硫光学聚合物。本文首先合成了高硫含量的二元硫醇单体,然后将其与双烯单体反应制备了含硫光学聚合物。以2,5-二羟基-1,4-二噻烷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含硫量高达69.5%的2,5-二巯基-1,4-二噻烷:由2,5-二羟基-1,4-二噻烷与乙酸酐的酯化反应合成了2,5-二乙酰氧基-1,4-二噻烷(DADT),使用甲醇重结晶方法对其纯化;由DADT与硫代乙酸的取代反应,合成了2,5-二硫代乙酰氧基-1,4-二噻烷(DTDT),使用柱层析法对其进行纯化,并探索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原料浓度对DTDT产率的影响;由DTDT酸性水解,合成了2,5-二巯基-1,4-二噻烷(DSDT)。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表征了各种产物的结构与纯度,测定了DSDT的热失重温度和熔点。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DSDT。在氮气气氛下,DSDT的5%热失重温度为161.6℃。合成的DSDT为顺反异构的混合物,其中,顺式异构体的熔点为49℃,反式异构体的熔点为121℃。DSDT可以在低温下长期稳定保存。由1,4-苯二甲醇与丙烯酰氯反应,合成了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丙烯酸酯)(PBMBA)双烯单体。以氯仿为溶剂、己胺为催化剂,由DSDT和PBMBA之间的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含硫聚合物(PTE),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DSDT与PBMBA的投料比、DSDT的顺反异构比例以及单体浓度等因素对聚合物(PTE)分子量的影响规律。采用FTIR、NMR、GPC、TGA、DSC、紫外可见光谱仪、椭圆偏振光谱仪等表征了PTE的结构、分子量及分布、热性能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PTE的5%热失重温度为269.3℃,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6.4~30.5℃之间,PTE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光率达到93%以上,折射率为1.644,阿贝数为39.1,具有良好且均衡的光学性能。
邱先灯[3](2021)在《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合成、发光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遥爪型聚合物被定义为仅在主链的两端保留物理化学(或化学)活性的线性聚合物。近年来,遥爪型聚合物在亲疏水作用、库仑作用、π-π堆积、氢键相互作用、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金属-配体配位作用以及特殊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下表现出独特的自组装结构和有趣的流变特性,进而备受关注。具有d8电子构型的平面铂(Ⅱ)配合物因其有趣的光物理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倾向于形成Pt(Ⅱ)···Pt(Ⅱ)和/或π-π堆积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基于金属-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MLCT)或者激基缔合(3IL)的特色磷光发射。同时,此类金属-金属间的相互作用能进一步作为一类新颖的驱动力辅助构建兼具有磷光发射的多级有序自组装结构。因此,我们将平面铂(Ⅱ)配合物引入聚合物的两端,通过平面铂(Ⅱ)配合物Pt(Ⅱ)···Pt(Ⅱ)和/或π-π堆积相互作用研究特殊的自组装行为,而且Pt(Ⅱ)···Pt(Ⅱ)和/或π-π堆积相互作用作为特殊的缔合作用,这也赋予遥爪型聚合物独特的流变特性。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七个分子量梯度的,以聚苯乙烯为中间主链的含铂(Ⅱ)配合物遥爪型金属聚合物。在Pt(Ⅱ)···Pt(Ⅱ)和/或π-π堆叠相互作用下,这些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氯仿溶液显示出3MMLCT和3IL激基缔合发射峰。在氯仿/甲醇溶液中,随着甲醇含量增加,3MMLCT和3IL激基缔合发射峰先淬灭再增强,且最强峰有略微的蓝移。该类含铂(Ⅱ)的遥爪型金属聚合物在氯仿/甲醇混合溶剂中克服了溶剂化作用,自组装形成以平面铂(Ⅱ)配合物为核,以弯曲成环的聚苯乙烯为壳的花状胶束,并在适当溶剂质量的混合溶剂中能随着自组装时间的延长转变成囊泡状聚集体。增加甲醇含量,最后形成单个花状胶束。随着甲醇含量增加,聚集体聚集程度减小,平面铂(Ⅱ)配合物之间轨道重叠程度降低,因此最大发射峰略有蓝移。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研究了两个系列的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TPSn-Pt-I和TPSn-Pt-Ⅱ)在固体中的发光行为和流变学特性。我们通过光谱表征确定了两个系列的遥爪型金属聚合物在固态中存在Pt(Ⅱ)···Pt(Ⅱ)和/或π-π堆积相互作用。广角X-射线散射(WAXS)测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最后,通过测试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线性粘弹性求得Pt(Ⅱ)···Pt(Ⅱ)和/或π-π堆积相互作用力的缔合能。本论文工作代表了一种新颖的概念:发光铂(Ⅱ)配合物通过click反应对聚苯乙烯两端进行端基修饰,以设计合成具有特殊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含铂(Ⅱ)配合物的遥爪金属聚合物,为制备具有所需功能的,更复杂和更高层次的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首次提出通过流变学测试方法量化了固体中Pt(Ⅱ)···Pt(Ⅱ)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的缔合能,为含铂(Ⅱ)配合物在固体和薄膜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测量更多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因此,该课题在高分子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桂铭[4](2021)在《聚氨酯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TTT-η图及固化成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光学树脂镜片正在逐步取代光学玻璃镜片。高折射率树脂可以使光学树脂镜片的厚度变薄、质量变轻,因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目前,开发以聚氨酯镜片为代表的轻薄美观的高折射率光学树脂镜片已成为市场热点。但由于国内的原材料缺少、固化工艺不成熟,我国镜片行业的发展严重受限,高端树脂镜片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本论文以间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XDI)/2,3-二硫代(2-巯基)-1-丙烷硫醇(BES)和环己基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6XDI)/BES为反应体系,通过对这两个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凝胶转变和化学流变学的研究,建立了两种高折射光学聚氨酯树脂体系的温度-时间-转变-粘度(TTT-η)关系曲线;并据此设计了XDI/BES和H6XDI/BES体系的固化程序,同时考察了两个固化程序在光学聚氨酯镜片基材加工应用中的可行性。(1)以唯象模型作为固化动力学的研究基础,利用自催化反应模型、n级反应模型与动态DSC扫描测试和恒温DSC扫描测试相结合,得到了XDI/BES、H6XDI/BES体系的固化度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将固化度、温度、时间关系与Dibenedetto方程相结合,分别求出两个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利用旋转流变仪分别测试两个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凝胶时间,得到两个体系的凝胶模型曲线。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构建XDI/BES体系和H6XDI/BES体系温度-时间-转变(TTT)关系曲线,展示了以不同的固化路线固化的树脂凝胶转变与玻璃化转变之间的关系,配合等固化度曲线指出了在不同的(T,t)点上的固化度。(2)利用旋转流变仪对两个体系在固化过程中的粘度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双Arrhenius方程分别建立两个体系的粘度模型曲线,并将两个体系的粘度模型曲线分别绘制在对应的TTT图上得到两个体系的TTT-η图,该图为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同时也提供了树脂在固化过程中更全面的信息,因此可成为工艺优化与设计的平台。(3)将TTT-η图和固化动力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分别设计两个体系的固化程序。确定XDI/BES体系的固化程序为:289.5 K~303 K2 h、303 K~320 K 1.5 h、320 K 1 h、320 K~393 K 4 h、393 K 2.5 h、393 K~346.5 K 2 h。H6XDI/BES体系的固化程序为:295.8 K~323 K1 h、323 K~352 K 1 h、352 K 3.5 h、352 K~393 K 2.5 h、393 K 6.5 h、393 K~350.9 K 2 h。将上述固化程序应用于光学聚氨酯镜片的固化成型,并通过透光率、折射率、阿贝数、光学轮廓仪、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及抗冲击实验对两种镜片基材的性能进行测试表征,XDI/BES体系和H6XDI/BES体系镜片基材的折射率分别为1.665和1.617,透光率分别为92%和94%。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镜片基材均符合国家标准和眼镜行业标准,证明本论文研究所得的TTT-η图对光学聚氨酯的固化具有指导意义。
尹秀招[5](2019)在《一种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单体的合成及模具清洗剂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光学树脂作为一种优异的光学性能材料,正在逐步取代光学玻璃、光学晶体等传统的光学材料,在光学产业和光学显示器领域中由于其轻质、透明、易加工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折射率树脂可以使光学透镜曲率变小、质量降低、液晶显示屏更亮,高折射率光学树脂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目前国内光学树脂主要以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以及丙烯基二甘醇碳酸酯为主,折射率超过1.6的材料较少,不能满足我国目前轻量化、微量化光学器件的要求。本文以二苯硫醚和二氯乙烷为原料,制备出4,4-二磺酰氯二苯硫醚,在搅拌的情况下依次加入甲苯、三苯基磷,重结晶后得到4,4-二巯基二苯硫醚。再与甲基丙烯酰氯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4.4-二巯基二苯硫醚双甲基丙烯酸酯,用于镜片树脂材料。同时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4.4-二磺酰氯二苯硫醚的分子结构,在磺化反应中,分析了氯磺酸的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在氯化反应中,氯化亚砜的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根据不同配比产率的变化,间接找出投料量的最佳比例。最后用折射率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中间体的折光率和阿贝数,证明了添加硫原子基团在树脂单体中既具有较高的摩尔折射率,也有比较低的色散性。光学镜片在模具中成型过程中,镜片边缘的高温树脂会粘附在模具上,高聚物分子间的结合力较强,造成清洗过程特别困难,目前模具清洗剂所含的成分都是浓酸、强碱以及二氯乙烷有机试剂,不仅会对模具本身造成损伤,而且会污染环境。开发一种低泡、低腐蚀、环保性优良,可用于光学树脂模具高效水基清洗剂。根据正交试验和缓蚀剂筛选实验,确定了表面活性剂的最佳体积配比:碳酸二甲酯12%、二价酸脂16%、四氢呋喃30%、甲醇34%、氢氧化钠8%,再加入少量的去离子水混合。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调节混合体系PH值为8.3,模具清洗剂的清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混合清洗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腐蚀性小、低泡、使用周期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31%清洗剂浓度下对树脂镜片模具上粘附的聚合物的清洗率可以达到96.5%,适用于小型模具的清洗。
王伦[6](2019)在《基于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材料的衍射元件制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衍射光学元件是以光的衍射理论作为基础,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再用各种加工工艺在传统的光学器件表面加工微结构,对光具有汇聚、成像、分束等作用的一类光学元件,衍射光学元件的使用使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数量减少、更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在各类光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用于制作衍射光学元件的材料主要是光学玻璃和光学塑料,若采用光学玻璃进行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工,其加工误差对衍射效率的影响较大,若采用光学塑料作为基底加工衍射光学元件,由于材料种类有限,会导致表面微结构高度大,容易引起遮挡效应。为了实现衍射光学元件在宽波段的高衍射效率,需要找到合适的光学材料来降低其微结构高度和减小遮挡效应。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折射率、高色散等光学性能,且韧性好、易加工,使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造衍射光学元件还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等。针对制造衍射光学元件材料选择的局限以及遮挡效应,本文采用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快速成型技术制造衍射光学元件,以获得高折射率、高色散的衍射光学元件。通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实验获得了一种适合制造衍射光学元件的复合材料配方,配方各成分质量分数为57.97%的2官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2PUA)、38.64%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1.45%的光引发剂184(Irgacure 184)、1.93%的分散剂163(Disperbyk 163)和质量分数可控的纳米粒子ITO。使用该方法制备了紫外光固化衍射光学元件,利用台阶仪测量衍射光学元件模芯表面的平均微结构高度为13.26微米,紫外光固化衍射光学元件表面的平均微结构高度是12.58微米,得到使用光固化衍射光学元件与模芯微结构的相对误差为5.141%。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衍射光学元件制造技术突破了材料选择局限,减小了遮挡误差,对宽波段的折衍射混合光学元件快速成型具有重要意义。
李乐[7](2018)在《两种硫代多元硫醇的制备及其在透明聚氨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聚氨酯光学材料因其耐磨性较高、密度小、容易加工等优点,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在很多领域代替无机光学材料使用。而其中,光学塑料作为光学材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其开发越来越重要,广泛用于有机光导纤维、光学基板、隐形眼镜、透镜等方面。在这类光学器件中,折射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其重量,进一步降低器件的曲率,制备出更轻更薄的材料,而热稳定性的提高可以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扩大其使用范围。本文在通过对以往合成方法改进的基础上,使用无有机溶剂法得到了两种硫代多元硫醇:2,3-双(2-疏基乙硫基)-1-丙硫醇(M1)和3-(2-疏基乙硫基)-1,2-丙二硫醇(M2)。其单体的折射率分别达到了 1.636和1.634。通过巯基乙醇和硫脲制备多元硫代硫醇,使用的方法相对其他方法工艺简单,使用的原料容易制备,价格低廉,副产物均为无机盐和水,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物质,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将M1和M2加入聚氨酯中之前,对扩链剂对IPDI基聚氨酯透光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常用的几种扩链剂1,4-丁二醇、1,3-丁二醇、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三醇中,我们发现加入1,4-丁二醇作为扩链剂得到聚氨酯透光率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不变黄相对稳定的性质。基于上面的研究基础,本文选择1,4-丁二醇为扩链剂,将上述得到两种硫代多元硫醇作为添加剂加入到聚氨酯中,得到了一系列聚氨酯样品。考察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对聚氨酯透光率、折射率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加入硫醇后,得到的聚氨酯透光率大幅提高,实测值最高达到90.22%,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并且我们发现当M1添加量为4.76%时,折射率达到了 1.660,当M2的添加量为3.80%时,折射率达到了 1.664。
缪士勇[8](2018)在《变色光学树脂镜片的制备与配方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树脂镜片制造业中,为了得到符合国家标准和生产要求的光致变色树脂镜片,使用合适的光学树脂单体和光致变色优化材料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光致变色镜片制造行业中,变色镜片分类主要分为膜层变色镜片和基片变色镜片。膜层变色镜片是将含有光致变色颗粒的膜层包裹在机械性能优异的基片表面,该膜层变色镜片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同时兼具优异的褪变色性能,但是变色膜层在日常使用中将产生一定程度磨损,导致该类镜片在户外生产活动的耐用度不高。基片变色镜片是将螺吡喃变色颗粒均匀分散到单体中进行聚合制成。基片变色镜片的配比设计过程中要兼顾镜片的抗冲击性能和快速变褪色特性。然而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种性能要求的单体材料比较稀少,因此开发机械性能优异、变褪色速度快、成本低廉的光致变色树脂镜片配比是光致变色树脂镜片开发的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将螺吡喃变色颗粒混入多种功能单体中进行共聚,制得光致变色镜片。首先本文确定了以苯乙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为主要单体,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为增塑剂的配比,该配比为突出机械性能的优化配比。其次本文考虑到螺吡喃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变褪色表现,分析了影响螺吡喃变色颗粒在聚合物中变色性能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了改善变色性能的优化组分。螺吡喃变色颗粒是通过结构开闭环转变达到变色的效果,本文从分子位阻理论和开闭环环境的极性方面入手,将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800)、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F127)和甲基丙烯酸分别添加到上述机械性能优异的混合单体配比中,测试各组分对聚合物变色性能的影响,同时联系生产实际,筛选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F127)和甲基丙烯酸为有效变色性能优化组分。由于变色性能优化组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F127)为长链化合物,在聚合物体系中添加该类化合物将不利于光学树脂的机械性能的表现。本文探讨了变色优化组分和力学组分的合理占比:苯乙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以1:1:2混合,同时控制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F127)和甲基丙烯酸总质量占比不超过3w%。最后为对接行业标准,使聚合物折射率符合1.56镜片制备要求,本文对上述配比进行了微调,使混合单体的折射率控制在1.5165-1.5175这个范围内;本通过改变升温程序和添加脱模剂控制了镜片的成型合格率。通过上述实验,本文确定了一种具备优异变色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基片变色镜片配方及其生产工艺。
崔静[9](2017)在《基于开环易位聚合的离子自修复材料和高性能透明材料》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某一特定应用后,还应具有优异的多方面性能。开环易位聚合(ROMP)已成为一种常规的聚合方法,其中Grubbs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极性耐受性,大大扩宽了聚合单体的范围。本文设计了功能性降冰片烯衍生物单体,利用Grubbs催化剂催化ROMP制备了具有良好修复和力学性能的离子自修复材料和耐热性的透明环烯烃聚合物。所制备的材料均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潜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ROMP聚合得到一系列不同反离子的聚离子液体。聚合物中动态离子聚集作为物理交联点,限制链段的运动,提高了材料的力学强度。同时,动态的离子聚集赋予了材料自修复功能。通过简单的共混一个高Tg和一个低Tg的聚离子液体来调节共混物的Tg,平衡了材料的力学和修复性能。适中的离子聚集有利于修复。2.ROMP共聚合成了一类新颖的离子梯度共聚物,所得共聚物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杨氏模量达286 MPa,屈服应力达16.2 MPa,代表了超分子自修复材料的最高值。调节组份比例可实现室温修复。加热、微波辐射、近红外激光照射均能加速修复。此外,材料的修复性能不受分离时间和水的影响,能够保持持久修复的功能。3.ROMP共聚得到梯度、两嵌段和三嵌段共聚物。调节共聚物中两种组份的分布和单体中烷基链长度,实现了共聚物力学和修复性能的精准控制。聚合物中存在着“离子跳跃”,展示了良好的修复性能。4.ROMP共聚得到了一系列新型的含有酯基的COPs材料,该材料展现了良好的热稳定性、一定的极性、改善的力学性能、优良的透明性和成膜能力。改变共聚单体的插入率调节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极性。5.利用ROMP制备了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COPs材料。所得聚合物中,H-PM3的Tg值为277oC,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具有最高Tg值的COP材料。此外,该类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综上所述,本文成功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离子自修复材料和高性能透明环烯烃材料用于满足社会需求和特殊场合需要。
顾承越[10](2017)在《环境监测材料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文中研究表明光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监控光污染需要灵敏的光学器件,而光学材料是关键。偶氮苯类合物具有良好的光敏性,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适用于环境监测材料的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等现代表征手段,研究其光敏性能。(1)通过重氮-偶合方法,合成了三十种偶氮苯类化合物,包括十种新型偶氮苯类化合物3a-3e和6a-6e。以聚丙烯酸和γ-聚谷氨酸为主链合成了三十种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 7a-7e、8a-8e、9a-9e、10a-10e、11a-11e 和 12a-12e。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核磁谱图等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2)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讨了化合物3e、6a-6e,聚合物7a-7e、8a-8e、10a-10e和11a-11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偶氮苯化合物和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在波长325-685 nm处表现出较强的光吸收能力和更长的起始波长。与2a-2e相比,3a-3e和6a-6e的摩尔吸光系数值提高了 0.21-1.7倍,其中6e的光响应速率最快,达到0.0575 s-1;6b的光致顺反异构化速率最小(0.00661 s-1)。3e和6a-6e具有优异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可作为光敏感性材料,适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在所测试的聚合物中,聚合物10c的光响应速率最快,达到0.12819 s-1;8d的光致顺反的异构化速率最小(0.00871 s-1),且聚合物在15分钟内均可达到平衡状态。聚合物8c、10c、10e、11c和11e的热分解温度都在260℃以上,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由于所合成的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致异构化性能、抗疲劳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因此可将其作为潜在的光敏材料,应用于制备监测光污染的监测器件。
二、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氨酯光学树脂专利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光学树脂的专利申请趋势 |
1.1 全球申请量趋势分析 |
1.2 专利申请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 |
2 国内重点申请人专利技术分析 |
3 结语 |
(2)基于硫醇-烯点击化学的聚硫醚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含硫光学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1 烯类光学聚合物 |
1.2.2 环氧型光学聚合物 |
1.2.3 环硫型光学聚合物 |
1.2.4 聚酰亚胺型光学聚合物 |
1.3 巯基点击化学反应法制备含硫光学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1 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 |
1.3.2 巯基-炔点击化学反应 |
1.3.3 巯基-异氰酸酯点击化学反应 |
1.3.4 巯基-环氧点击化学反应 |
1.3.5 巯基-卤素点击化学反应 |
1.4 含硫光学聚合物的应用 |
1.4.1 抗反射薄膜 |
1.4.2 光学镜片 |
1.4.3 发光二极管封装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2,5-二巯基-1,4-二噻烷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二元硫醇(2,5-二巯基-1,4-二噻烷)的合成 |
2.2.4 表征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2,5-二乙酰氧基-1,4-二噻烷的合成与表征 |
2.3.2 2,5-二硫代乙酰氧基-1,4-二噻烷的合成与表征 |
2.3.3 2,5-二巯基-1,4-二噻烷的合成与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硫醇-烯点击化学法制备聚硫醚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丙烯酸酯)的合成 |
3.2.4 聚硫醚的合成 |
3.2.5 表征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硫醚的结构分析 |
3.3.2 反应条件对聚硫醚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3.3.3 聚硫醚的热失重分析 |
3.3.4 聚硫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析 |
3.3.5 聚硫醚的透光性测试 |
3.3.6 聚硫醚的折射率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2,5-二巯基-1,4-二噻烷的合成 |
4.2 聚硫醚的合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合成、发光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分子端基化学概论 |
1.2 高分子端基修饰方法 |
1.2.1 单端功能化聚合物合成 |
1.2.2 遥爪型聚合物合成 |
1.3 聚合物单端基修饰 |
1.3.1 聚合物的流变性能增强 |
1.3.2 超分子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 |
1.3.3 嵌段共聚物相行为变化 |
1.4 遥爪型聚合物 |
1.4.1 遥爪型聚合物的自组装 |
1.4.2 遥爪型聚合物的流变行为 |
1.5 吡啶铂(Ⅱ)配合物 |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自组装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与表征 |
2.3.2 光物理性能研究 |
2.3.3 自组装结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发光及流变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与表征 |
3.3.2 光谱性质的研究 |
3.3.3 组装结构 |
3.3.4 .线性粘弹性和活化能 |
3.4 本章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论文总结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聚氨酯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TTT-η图及固化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学树脂的简介 |
1.3 光学树脂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1.4.1 环氧树脂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1.4.2 聚酰亚胺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1.4.3 烯类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1.4.4 聚氨酯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1.5 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1.6 流变学研究 |
1.7 TTT图及TTT-η的构建 |
1.7.1 等固化度线的绘制 |
1.7.2 Tg0与Tg_∞的确定 |
1.7.3 玻璃化线的确定 |
1.7.4 凝胶线的确定 |
1.8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10 难点与创新点 |
1.10.1 难点 |
1.10.2 创新点 |
第二章 XDI/BES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与TTT图的绘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试样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g0与Tg_∞的确定 |
2.3.2 等固化线的确定 |
2.3.3 玻璃化线的确定 |
2.3.4 凝胶线的确定 |
2.3.5 TTT图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_6XDI/BES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与TTT图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2 试样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g_0与Tg_∞的确定 |
3.3.2 等固化线的确定 |
3.3.3 玻璃化线的确定 |
3.3.4 凝胶线的确定 |
3.3.5 TTT图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DI/BES 体系和H_6XDI/BES 体系的流变学研究及TTT-η图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4.2.2 试样的制备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理论基础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初始粘度η_0的拟合 |
4.4.2 反应速率常数K和指前因子A_0的拟合 |
4.4.3 流变模型的建立 |
4.4.4 XDI/BES和 H_6XDI/BES体系TTT-η图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学聚氨酯固化程序的设计及镜片基材性能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5.2.2 模具浇注 |
5.2.3 试样的制备 |
5.2.4 测试与表征 |
5.3 XDI/BES和 H_6XDI/BES体系固化程序的设计 |
5.3.1 XDI/BES体系固化程序的设计 |
5.3.2 H_6XDI/BES体系固化程序的设计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折射率和阿贝数测试 |
5.4.2 抗冲击性能测试 |
5.4.3 透光率测试 |
5.4.4 内应力测试 |
5.4.5 热失重分析测试 |
5.4.6 光学轮廓仪测试 |
5.4.7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一种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单体的合成及模具清洗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学树脂的发展史 |
1.3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应用 |
1.3.1 光学材料薄膜 |
1.3.2 光学材料胶黏剂 |
1.3.3 光学材料镜片 |
1.3.4 LED的封装材料的研究 |
1.4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单体分子的研究进展 |
1.4.1 含硫杂环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2 聚酰亚胺型树脂的研究进展 |
1.4.3 环氧型树脂的研究进展 |
1.4.4 环硫型树脂发展概况 |
1.4.5 丙烯酸酯型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6 聚氨酯型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7 缩聚型树脂的研究现状 |
1.5 模具清洗剂的发展进程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1.6.1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单体分子的设计 |
第二章 高性能光学树脂中间体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制备方法 |
2.2.3 影响中间体化合物4,4-二磺酰氯二苯硫醚制备的因素 |
2.2.4 影响中间体化合物4,4-二巯基二苯硫醚制备的因素 |
2.2.5 4,4-二巯基二苯硫醚双甲基丙烯酸酯(中间体c)的制备 |
2.2.6 光学性能指标的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学模具清洗剂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材料的准备 |
3.4 光学树脂模具清洗剂的制备方法 |
3.5 实验步骤 |
3.6 实验结果 |
3.6.1 工业玻璃模具清洗剂的主要成分分析 |
3.6.2 模具清洗剂的检测指标 |
3.6.3 清洗剂性能指标的检测 |
3.6.4 常见聚合物的溶剂以及沉淀剂 |
3.6.5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间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路线 |
3.6.6 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材料的衍射元件制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衍射光学元件研究进展 |
1.3 衍射光学元件的应用 |
1.4 衍射光学元件加工技术 |
1.4.1 光刻技术 |
1.4.2 薄膜沉积 |
1.4.3 单点金刚石车削 |
1.4.4 灰阶掩模 |
1.4.5 准分子激光加工 |
1.4.6 衍射光学元件的复制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2.1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
2.2 紫外光固化技术 |
2.3 紫外光固化的分类 |
2.4 紫外光固化材料的成分 |
2.5 无机纳米粒子 |
第3章 衍射光学元件理论基础 |
3.1 标量衍射理论 |
3.2 单层衍射光学元件 |
3.3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
第4章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实验 |
4.1 实验中模芯的加工 |
4.2 紫外光固化有机物的调试实验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过程 |
4.2.3 紫外光固化实验过程分析 |
4.3 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紫外光固化复合材料的衍射光学元件制造实验 |
5.1 衍射光学元件模芯加工 |
5.2 衍射光学元件的实验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两种硫代多元硫醇的制备及其在透明聚氨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材料的概述 |
1.1.1 聚氨酯材料的发展状况 |
1.1.2 聚氨酯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 |
1.1.3 透明聚氨酯 |
1.2 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基础 |
1.2.1 透光性 |
1.2.2 折射率和色散力 |
1.2.3 耐热性 |
1.2.4 湿度性质 |
1.2.5 机械性能 |
1.3 提高聚氨酯折射率的方法 |
1.3.1 异硫氰酸酯的制备 |
1.3.2 硫醇的主要制备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两种多元硫醇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两种多元硫代多元硫醇的制备 |
2.3 表征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M1的结构表征 |
2.4.2 M2的结构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透明聚氨酯光学材料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实验过程 |
3.3 表征方法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3.3 折射率的测定 |
3.3.4 热稳定性的测量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扩链剂的选择 |
3.4.2 硫醇-TPU性能表征 |
3.4.3 异氰酸酯与羟基、巯基反应机理的探讨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变色光学树脂镜片的制备与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聚合物光学材料的概述 |
1.3 光学树脂镜片的介绍 |
1.3.1 聚双烯丙基二甘醇二碳酸酯(ADC) |
1.3.2 聚碳酸酯(PC) |
1.3.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1.3.4 聚苯乙烯(PS) |
1.3.5 聚4-甲基戊烯-1(TPX) |
1.4 新型光学塑料 |
1.5 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基础 |
1.5.1 光学性能 |
1.5.2 机械性能 |
1.5.3 温度性质 |
1.5.4 其他性能 |
1.6 聚合物复合光学材料 |
1.6.1 高折射光学树脂 |
1.6.2 特低折射率光学树脂 |
1.6.3 耐热型光学树脂 |
1.6.4 放射线光学树脂 |
1.6.5 高表面硬度光学塑料 |
1.6.6 高吸水性光学树脂 |
1.6.7 低双折射光学塑料 |
1.6.8 光致变色光学树脂 |
1.7 光致变色物质 |
1.7.1 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进展 |
1.7.2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定义 |
1.7.3 几种常见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简介 |
1.8 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眼镜领域中的应用 |
1.9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9.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9.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10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镜片力学性能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配比设计 |
2.2.4 实验步骤 |
2.2.5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0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3.1 基础配比调整 |
2.3.2 基础力学配比完善 |
2.4 基础配比的各项力学性能 |
2.5 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螺吡喃光致变色镜片的变色性能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配比设计 |
3.2.4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自由体积对螺吡喃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光致变色速率的影响 |
3.3.2 体系极性对螺吡喃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光致变色速率的影响 |
3.4 镜片各项性能 |
3.5 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致变色镜片生产调整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树脂镜片配方折射率调整 |
4.3.2 树脂镜片配方脱模问题调试 |
4.3.3 抗老化性能分析 |
4.4 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研究成果与会议 |
致谢 |
(9)基于开环易位聚合的离子自修复材料和高性能透明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开环易位聚合 |
1.2.1 开环易位聚合(ROMP)简介 |
1.2.2 ROMP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展 |
1.2.3 ROMP应用研究 |
1.3 自修复材料 |
1.4 外援型自修复材料 |
1.4.1 微胶囊自修复材料 |
1.4.2 微血管自修复材料 |
1.5 本征型自修复材料 |
1.5.1 可逆共价键自修复材料 |
1.5.2 超分子化学作用 |
1.6 环烯烃共聚物(COC)和环烯烃聚合物(COP)材料的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反离子的聚咪唑盐自修复材料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分析与测试 |
2.2.2 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2.2.3 Grubbs催化剂(G1、G2、G3)的合成 |
2.2.4 单体的合成 |
2.2.5 均(共)聚合过程 |
2.2.6 聚合物共混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Grubbs催化剂(G1,G2,G3)的合成与表征 |
2.3.2 单体的合成 |
2.3.3 聚离子液体(Poly(IL)s)的合成 |
2.3.4 聚离子液体的共混 |
2.3.5 聚合物样品的力学性能 |
2.3.6 聚合物样品的自修复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咪唑盐的高强高韧自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分析与测试 |
3.2.2 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3.2.3 外型-1,4,4a,9,9a,10-六氢-9,10(1′,2′)-桥苯亚基-1,4-桥亚甲基蒽(HBM) |
3.2.4 梯度共聚物的合成 |
3.2.5 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体及聚合物的制备 |
3.3.2 共聚物的热学性能分析 |
3.3.3 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表征 |
3.3.4 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表征 |
3.3.5 共聚物的修复性能表征 |
3.3.6 共聚物修复机理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理性设计的咪唑盐共聚物:可调的机械和修复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分析与测试 |
4.2.2 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4.2.3 二联苯降冰片烯(PNB)的合成 |
4.2.4 3-双环[2.2.1]-5-烯-2-亚甲基-1-癸基-3氢-咪唑盐Tf2N(BHI) |
4.2.5 咪唑盐自修复共聚物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4.3.2 共聚物的热学性能分析 |
4.3.3 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4 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
4.3.5 共聚物的修复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环易位聚合制备高性能的极性环烯烃聚合物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分析与测试 |
5.2.2 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5.2.3 单体的合成 |
5.2.4 开环易位聚合及氢化过程 |
5.2.5 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BM与共聚物单体的共聚合 |
5.3.2 COPs的热性能分析 |
5.3.3 COPs材料的透明性 |
5.3.4 COPs材料的疏水性测试 |
5.3.5 COPs材料的力学性能 |
5.4 总结 |
第6章 开环易位聚合制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环烯烃聚合物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分析与测试 |
6.2.2 原料及精制方法 |
6.2.3 二苯基降冰片烯(M1)的合成 |
6.2.4 单体M3的合成 |
6.2.5 典型的开环易位聚合过程 |
6.2.6 不饱和聚合物的氢化过程 |
6.2.7 聚合物薄膜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6.3.2 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6.3.3 聚合物的氢化 |
6.3.4 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6.3.5 COPs材料的透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环境监测材料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污染概述 |
1.2 当前光敏材料 |
1.3 光敏有机材料 |
1.3.1 偶氮苯类光敏材料 |
1.3.2 偶氮苯类聚合物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表征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单体的合成路线 |
2.2.4 具体合成步骤 |
2.2.5 分析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重氮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2.3.2 偶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表征主要仪器设备 |
3.2.3 聚丙烯酸为主链的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 |
3.2.4 γ-聚谷氨酸为主链的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测试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偶氮苯化合物1a-1e、2a-2e、3a-3e和6a-6e的紫外吸收谱图 |
4.3.2 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紫外吸收谱图 |
4.3.3 偶氮苯化合物3e和6a-6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4 偶氮苯化合物3e和6a-6e的抗疲劳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5 聚合物7a-7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6 聚合物7a-7e的抗疲劳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7 聚合物8a-8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8 聚合物8a-8e的抗疲劳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9 聚合物10a-10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10 聚合物10a-10e的抗疲劳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11 聚合物11a-11e的光致异构化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12 聚合物11a-11e的抗疲劳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13 聚合物8c、10c、10e、11c和11e的热稳定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4.3.14 偶氮苯化合物的结晶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光学树脂专利技术综述[J]. 张晨光,任红檠. 河南科技, 2021(17)
- [2]基于硫醇-烯点击化学的聚硫醚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杨朝. 东华大学, 2021(01)
- [3]含铂(Ⅱ)遥爪型金属聚合物的合成、发光及流变行为研究[D]. 邱先灯. 兰州大学, 2021
- [4]聚氨酯型高折射率光学树脂TTT-η图及固化成型研究[D]. 张桂铭. 东华大学, 2021(09)
- [5]一种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单体的合成及模具清洗剂的制备[D]. 尹秀招.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基于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材料的衍射元件制造技术研究[D]. 王伦.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7]两种硫代多元硫醇的制备及其在透明聚氨酯中的应用[D]. 李乐. 宁夏大学, 2018(01)
- [8]变色光学树脂镜片的制备与配方设计[D]. 缪士勇. 扬州大学, 2018(07)
- [9]基于开环易位聚合的离子自修复材料和高性能透明材料[D]. 崔静. 天津大学, 2017(01)
- [10]环境监测材料侧链型偶氮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D]. 顾承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