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膦酸树脂对钆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大孔膦酸树脂对钆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一、Adsorption Behaviors and Mechanism of Macroporous PhosphonicAcid Resin for Gadolinium(论文文献综述)

付春燕[1](2021)在《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稀土富集和分离用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的选择性差、饱和容量低、反萃困难以及产生废酸等问题,本课题采用胺甲基化反应,制备了四种新型聚氨基磷酸树脂及一种萃淋树脂,使用表征手段对几种树脂进行分析。研究了树脂吸附过程中,溶液p H、反应时间、树脂质量及洗脱液浓度的影响;从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树脂表面的特殊官能团的变化,对树脂的吸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乙酰化PS微球参与制备的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在p H为2.5时,对La3+的吸附量达到133.32 mg/g(0.96 mmol/g),吸附平衡所需时间在12 h以上;在盐酸浓度为2 mol/L时,洗脱效果最好。PAMR对La3+的吸附过程可以通过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解释,表明此吸附过程是在树脂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速率控制受液膜扩散影响比较大,分析热力学参数表明此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2)哌嗪基聚叔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Ⅰ)),在p H值为5.5、树脂质量为6.5 g的条件下,达到最高吸附率89.73%,在吸附时间5 h后,树脂对La3+的吸附量不再变化,其吸附量最大为1016 mg/g;并且此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可以通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进行解释,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该树脂对La3+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在3次重复使用后,仍具有较好的吸附率;乙二胺基聚叔氨基磷酸螯合树脂(PAMR(Ⅱ))在反应条件为p H 5.64、7g树脂量的条件下,吸附率最高达到90%,该树脂PAMR(Ⅱ)对Ce3+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可以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可以通过Langmuir等温模型进行解释,表明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Ce3+的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HCl浓度为5.0 mol/L时,洗脱效果最好。二乙烯三氨基聚叔氨基磷酸螯合树脂(PAMR(Ⅲ))对钕离子的吸附过程的最佳p H为5,吸附平衡时间为6 h,达到平衡吸附量1306 mg/g,PAMR(Ⅲ)树脂对钕离子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描述与PAMR和PAMR(Ⅰ)相同,表明此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对其进行相关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得出此吸附过程属于可自主进行的吸热吸附过程;红外分析表明,PAMR(Ⅲ)吸附Nd3+过程主要由于磷酸羟基基团中的P=O与Nd3+之间的配位作用。(3)最后制备了一种磷酸酯低聚物萃取剂(PEMP)及萃淋树脂PEMP/AC,通过红外表征得出,PEMP、PEMP/AC对稀土的萃取过程都是通过萃取剂上的P=O的氧元素上与稀土离子形成配位来实现的,PEMP及PEMP/AC的萃取过程均是放热反应,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进行萃取实验,萃取率更高;PEMP/AC对Ce(Ⅲ)的最佳饱和吸附容量为126.3 mg/g,液膜扩散为吸附主控步骤;低温、稀土料液的低酸性更有利于萃取的进行。

吕瑞[2](2020)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文中认为磷酸硝酸溶液是硝酸分解磷矿所得的中和母液,用于生产氮磷复合肥料。该溶液除含有磷酸(4.4 mol·L-1)、硝酸(1.1 mol·L-1)外,还含有大量的钙离子(1.9 mol·L-1)及少量的镁铁铝离子(0.14~0.24 mol·L-1)。这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使磷酸硝酸溶液在中和过程中生成大量固体沉淀,导致料浆易粘稠、水溶性磷退化。为缓解此类问题,工业上通常采用沉淀法去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大部分钙离子,但受限于金属离子的溶解度,溶液中仍会残留少量的钙镁铁铝离子。为此,本文首先研究钙镁铁铝离子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和过程的影响规律,为这些金属离子的分离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然后,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剂,着重研究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深度分离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中和过程料浆易粘稠、水溶性磷退化的问题,依据中和母液组成,设计单元、二元、四元金属离子磷酸硝酸溶液,考察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料浆流变性及所生成水不溶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磷酸硝酸溶液中含有0.05~0.25 mol·L-1单个Mg2+、Fe3+、Al3+离子或0.05~2.0 mol·L-1单个Ca2+离子时,料浆流变性均良好,但中和终点时溶液中都有水不溶性的PO43-、NH4+盐生成;对于含有2.0 mol·L-1 Ca2+离子的磷酸硝酸溶液,当与0.05 mol·L-1 Mg2+离子共存时,料浆流变性几乎不发生变化,但与0.05mol·L-1 Fe3+或Al3+离子共存时,溶液中较多的NH4+、NO3-离子转化为固体沉淀,使料浆流变性出现恶化;对于四元金属离子磷酸硝酸溶液(Mg2+、Fe3+、Al3+离子浓度均为0.25 mol·L-1),当Ca2+离子浓度为0.25~0.5 mol·L-1时,料浆流变性良好,但Ca2+离子浓度为1.0 mol·L-1时,溶液中大量PO43-、NH4+、NO3-离子(3.43、4.26、2.24 mmol·g-1)转化为固体沉淀,使料浆流变性严重恶化,中和过程无法顺利完成。因此,为避免中和过程料浆粘稠,必须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大量钙离子进行脱除;为避免水溶性氮磷退化,有必要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少量钙镁铁铝离子进行深度脱除。(2)为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钙镁铁铝杂质离子,以001×7树脂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过程和动态吸附脱附过程研究,考察该树脂分离钙镁铁铝离子的可行性,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结合FT-IR和XPS表征,得出树脂的除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001×7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的吸附性能良好(0.80、0.66 mmol·g-1),对Fe3+、Al3+离子的吸附性能较差(0.02、0.20 mmol·g-1);001×7树脂可有效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共存的Ca2+、Mg2+离子,且分离过程循环稳定性良好,最佳的操作参数为:流动方式上流、料液流速1.0 m L·min-1、初始离子浓度0.25 mol·L-1、柱高45 cm、再生溶液7 mol·L-1硝酸;树脂的除杂机理是基于其上磺酸基与Ca2+、Mg2+离子发生的可逆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实现分离过程的可循环性。因此,001×7树脂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的分离过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为筛选出适合于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树脂,以S957、S950、S930树脂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过程和动态吸附脱附过程研究,考察不同树脂对Fe3+、Al3+离子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957树脂和S950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均有较好的吸附能力(0.76、0.40 mmol·g-1和1.04、0.80 mmol·g-1);S957树脂在7次吸附-脱附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Fe3+、Al3+离子吸附、脱附性能,但S950树脂的再生性能却很差;对于含有钙镁铁铝离子的磷酸硝酸溶液,S957树脂能够选择性地去除Fe3+、Al3+离子,对Ca2+、Mg2+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小。因此,S957树脂为最佳的吸附剂,可用于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Fe3+、Al3+离子。(4)为深入研究磷酸硝酸溶液中铁铝离子的分离过程,以S957树脂为吸附剂,考察Fe3+、Al3+离子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动态吸附、脱附过程,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结合BET、FT-IR、XPS表征以及量化计算,研究树脂的除杂机理以及其上功能基团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磷酸对Fe3+、Al3+离子在S957树脂上的吸附速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达到吸附平衡的反应时间分别为60、40 min;最佳的动态操作参数为0.5m L·min-1料液流速和8 mol·L-1盐酸再生溶液;S957树脂的除杂机理是基于膦酸基与Fe3+、Al3+离子间的离子交换反应,孔结构参数和磺酸基影响较小;由于膦酸基与Fe3+、Al3+离子结合能较大,在磷酸二氢根离子的影响下,S957树脂仍对磷酸硝酸溶液中的Fe3+、Al3+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S957树脂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分离过程应用前景良好。

黄斯严[3](2020)在《聚合物包容膜在稀土离子分离传输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稀土分离领域广泛应用的溶剂萃取法虽然有着技术成熟且简单高效的明显优势,但因其本身所需大量有机溶剂、污染排放较大等缺点正阻碍了该技术在稀土分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聚合物包容膜(P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分离方法正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有望成为传统溶剂萃取法的补充或某些情况下的替代。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其将萃取和反萃过程集成到了一体且同时进行,而且在过程中不涉及传统溶剂萃取法中需要大量使用的煤油等挥发性有机溶剂,并且所需的萃取剂量也远小于相应的溶剂萃取体系。本论文以聚合物包容膜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该技术在稀土绿色分离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了负载二(2-乙基己基)膦酸(P227)的聚偏氟乙烯(PVDF)基和三乙酸纤维素(CTA)基聚合物包容膜对Lu(Ⅲ)的传输及选择性分离性能,以及负载伯胺N1923的CTA基聚合物包容膜对Sc(Ⅲ)的传输分离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负载 P227 的 PVDF 基PIM(P227@PVDF PIM)对 Lu(Ⅲ)的传输性能,比较了不同P227和PVDF 比例组成的PIM的表面形貌和传输性能,确定了 60wt%PVDF和40wt%P227为最佳的膜组成比例。通过SEM、AFM、TGA、ATR-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该PIM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物理性质。还比较了 PIM在不同传输方向,以及温度、搅拌速度、反萃酸度和萃取剂载体对Lu(Ⅲ)传输效果的影响,确定了 PIM对Lu(Ⅲ)的最佳传输条件。另外,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双膜传输装置进一步提高了 Lu(Ⅲ)的传输效率。最后通过连续的循环实验证实了该PI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2.在负载P227的PVDF基PIM对Lu(Ⅲ)高效率传输的基础上研究了该PIM对Lu(Ⅲ)的选择性分离传输性能。通过调节原料液pH至1.5,使用P227@PVDF PIM从同时含La(Ⅲ)和Sm(Ⅲ)的稀土稀溶液中选择性分离传输了 Lu(Ⅲ),并比较了在原料液pH为4时的选择性传输效果。还研究了不同膜基质聚合物浓度对P227@PVDF PIM的表面形貌、水接触角以及膜厚度的影响。此外,还提出并实施了一种用于回收PIM的过程。通过使用SEM和ATR-FTIR的表征及对Lu(Ⅲ)传输性能的比较,发现此过程制备的再生PIM与正常PIM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3.制备了负载P227以NPOE为增塑剂的CTA基PIM,考察了其对Lu(Ⅲ)的选择性分离传输性能。通过SEM、TG、ATR-FTIR和水接触角测量等手段对制备的P227/NPOE@CTA PIM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该PIM的化学物理性质和形貌特征。并比较了 P227/NPOE@CTAPIM与负载P204和P507的CTA基PIM对Lu(Ⅲ)的萃取和反萃性能。此外,还比较了增塑剂种类、膜厚度以及原料液pH对传输过程的影响。最后,通过连续循环实验考察了 PIM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4.选择了对Sc(Ⅲ)反萃酸度要求低的N1923作为萃取剂载体,以NPOE为增塑剂制备了 CTA基PIM,初步研究了该PIM对Sc(Ⅲ)的分离传输效果。首先通过SEM和ATR-FTIR对PIM进行了表征。之后比较了添加NPOE对传输过程的影响,发现了 NPOE还有阻隔反萃液中的氢离子向原料液扩散的作用。最后通过反萃酸种类实验和反萃酸度实验,确定了该实验条件下Sc(Ⅲ)的最佳反萃液为1 mol L-1 盐酸。

朱光锦[4](2020)在《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铁是化工、冶金等工业过程常见杂质组份之一。化学沉淀、溶剂萃取及离子交换等常规除铁方法通常用于脱除溶液体系中较高浓度的铁杂质,对于微量或痕量铁杂质的脱除,常规除铁方法无法适用。离子印迹法凭借功能基团的选择性和模板离子的印迹效应,对目标离子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已成为低浓度杂质离子分离脱除的新方法之一。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调控,是影响离子印迹法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以铁离子为模板离子,选择不同的功能单体和制备方法合成多种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其结构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评价,并将其应用于钒、铬水溶液体系深度除铁工艺过程,对微量铁杂质获得了较好的脱除效果。本论文取得了如下进展:(1)以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含羧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探究了其制备条件和吸附行为,并将其应用于Cr(Ⅲ)溶液中微量铁杂质的深度脱除。结果表明,丙烯酸功能单体与Fe(Ⅲ)离子的最佳摩尔比为9:1,印迹聚合物对Fe(Ⅲ)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4.25 mg g-1,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492.18和50.87。印迹聚合物内羧酸基团与Fe(Ⅲ)离子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选择性源于羧酸基团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在优化条的件下,该印迹聚合物对1.5 g L-1的Cr(Ⅲ)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率可达94.43%,除铁后铁杂质浓度仅为0.053 mg L-1。(2)以硅胶为基底,采用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含氨基或羧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硅胶表面氨基化制备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含量为4.46%,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81.88和8.06,选择性源于氨基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其对Fe(Ⅲ)离子的吸附容量仅为0.94mg g-1。与本体聚合法相比,通过表面接枝法制备的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3)制备并表征了含单膦酸功能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探究了其在高浓度Cr(Ⅲ)溶液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单膦酸基团与Fe(Ⅲ)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以3:1的计量比结合,该印迹聚合物在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和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701.10和2.44,选择性源于单膦酸基团和印迹效应的双重作用。在优化条件下,其在10 g L-1的Cr(Ⅲ)溶液中对Fe(Ⅲ)离子的吸附容量为15.71 mg g-1,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4)研究了含单膦酸功能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工业碱式硫酸铬样品中铁杂质的深度脱除工艺。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可实现180 g L-1碱式硫酸铬溶液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在优化的除铁条件下,碱式硫酸铬固体样品中铁杂质含量可由处理前的111.31 mgkg-1降至4.33 mgkg-1,其它质量指标基本保持不变。与Tulsion CH93商业离子交换树脂相比,离子印迹聚合物除铁效果更好,铬的损失量更小,且铁的解吸更容易。(5)依次采用Tulsion CH93离子交换树脂和含单膦酸基团的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对含钒溶液中铁杂质进行串联脱除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采用离子交换法可将3 g L-1 V(V)溶液中的铁杂质由1 g L-1降至30 mg L-1,去除率达96.39%。采用离子印迹法可将铁杂质由30 mg L-1进一步降至2 mg L-1,去除率达92.70%。经两步串联脱除处理后,铁杂质的总体去除率达99.74%。

卢思名[5](2020)在《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文中认为金属镓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半导体、生物、化工、合金等领域,它在世界半导体的应用中占到了80-85%,全世界的高纯镓年产量只有200余吨,仅占开发潜能的8-21%。镓没有独立的矿床,铝土矿是提取镓最大的来源,95%的原生镓来源于铝土矿,广西作为全中国铝土矿资源量第二多的省份,从氧化铝拜耳溶液中提取回收镓具有重要的意义。镓在铝土矿中的含量低(约为0.002-0.1%),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树脂吸附法进行提取。然而,树脂法也存在吸附容量低、传质速率慢、难再生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树脂材料和提镓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商业树脂的筛选,本研究选择偕胺肟树脂LSC-600,对真实的拜耳母液中镓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偕胺肟树脂吸附容量为2.3 mg g-1,吸附平衡时间为100-120 min,钒离子会发生共吸附,他们的趋势线表明存在着竞争吸附。吸附后用盐酸解吸,1mol L-1的盐酸浓度下镓可实现与钒和铝离子的分离。温度对镓和铝的解吸影响较小,对钒的解吸影响较大。当反应温度由30℃上升80℃时,钒的解吸率由20%上升到95%。为了解决商用偕胺肟树脂吸附镓时吸附容量低,吸附平衡时间长以及钒的共吸附等问题,自主合成了新型偕胺肟硅基树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树脂进行了精细表征,并利用该树脂进行了水溶液中Ga(III)的回收研究。通过研究p H效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和在p H4-5.5和p H13.7的吸附动力学,研究了树脂对拜耳液中的镓的吸附性能。树脂在p Heq5.5时达到最佳吸附,最大吸附量达到2.1-2.6mmol g-1。吸附动力学相对较快,在60-90分钟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使用1.5 M HCl进行金属解吸和树脂回收,45min足以完全洗脱Ga(III)。吸附和解吸性能在5个循环内保持稳定。在存在多种金属阳离子的情况下,树脂对镓回收具有选择性。而且该树脂成功地用于高p H值(约14)的真实拜耳溶液中镓回收。与LSC-600偕胺肟树脂相比,该树脂对复杂溶液中镓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选择性。XPS结果表明,吸附Ga(III)后PAO/Si O2主要以Ga-O和Ga-N键相结合,表明氨基肟基的O基和N基反应基团在金属结合后均与Ga(III)共享电子。为了给后续电解制备高纯镓提供纯度更高的富集镓的溶液,树脂经过酸解吸后,工业生产中通常要通过多步除杂法对溶液进行提纯,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添加多量的化学试剂提高了回收镓的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尝试用商用阴离子树脂IRA900对解吸液进行二次提纯,并利用去离子水对负载镓的商用树脂IRA900进行洗脱。结果表明:在6mol L-1盐酸溶液中,商用树脂IRA900对镓的吸附能力较强。但速率较慢,吸附平衡需要30h,吸附量为220mg g-1。在五个连续的吸附/解吸循环中测试回收,吸附和解吸性能保持稳定。利用柱实验,采用离子色层法,树脂IRA-900在盐酸浓度为6mol L-1时可以有效的实现真实工业进液中的镓与钒、铝、镁、钨等的分离和回收;微量铁发生吸附,总体铁吸附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IRA900树脂的洗脱柱实验发现,镓极易解吸,解吸后浓度可达6522 mg L-1,其他元素几乎检测不到,因此IRA900树脂可以在盐酸体系下对镓进行提纯富集。

柳丹,王鑫,刘杰安,朱来叶,陈斌,翁明辉[6](2013)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核电厂废液中铯、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核电厂运行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液。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核电厂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核电厂废液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放射性核素,其中铯、钴是典型的阳离子核素。目前离子交换是核电厂废液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单元之一,而树脂是离子交换工艺的核心部件,本文将概述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废液中铯、钴离子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杜洁[7](2008)在《反相悬浮聚合制备单宁螯合树脂及吸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应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将黑荆树单宁与多聚甲醛在液体石蜡中发生聚合反应,制备球状单宁螯合树脂。通过试验得出最佳制备条件: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在20目、搅拌转速为450 r/min、单宁与多聚甲醛的质量比12:1、反应温度67℃、反应时间3.5h、石蜡体积65mL;最佳静态吸附条件为:吸附平衡时间9h,吸附温度为25℃,模拟废水初始浓度取为100mg/L,树脂投加量为0.1g,溶液pH不变;最佳脱附条件为:脱附剂为无水乙醇,脱附温度为45℃,解吸效率可达95%以上,具有较好的可再生性能。利用FIR、XRD、SEM、热力学、动力学等方法对单宁螯合树脂结构与性能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对铬、铜离子的吸附符合Freudlich吸附,为放热过程,而且是自发进行的。对其吸附机理的研究表明,其对高浓度的铬溶液以氢键吸附为主,对低浓度的铬溶液以配位吸附为主,而对铜溶液的吸附基本属于配位吸附。吸附速率由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联合控速,但以颗粒内扩散为主。通过单宁与多聚甲醛、水和二乙烯三胺制备单宁胺基螯合树脂为单宁螯合树脂增加功能基团;以重铬酸钾为模拟废水测定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脱附能力。

吴香梅,莫建军[8](2006)在《大孔膦酸树脂对铽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就大孔膦酸树脂(简称PAR)对铽(Ⅲ)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选在pH为5.6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进行.在实验条件下,树脂吸附铽离子的吸附速率随铽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树脂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何小林,焦芸芬[9](2006)在《氨基膦酸螯合树脂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氨基膦酸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综述了氨基膦酸树脂应用于吸附分离重金属,稀土金属及作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氨基膦酸树脂的应用前景。

高伟彪,王惠君[10](2006)在《大孔膦酸树脂吸附镍(Ⅱ)的配位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树脂量等因素对树脂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以lgQ对lgC作图,得1条直线,由直线斜率求得b=3.62,b值在2 ̄10之间,表明树脂吸附镍的反应是容易进行的。测得吸附反应中树脂功能基与镍离子配位的摩尔比约为4:1。

二、Adsorption Behaviors and Mechanism of Macroporous PhosphonicAcid Resin for Gadoliniu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orption Behaviors and Mechanism of Macroporous PhosphonicAcid Resin for Gadolinium(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
    1.2 轻稀土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2.1 沉淀法
        1.2.2 浮选沉淀法
        1.2.3 化学法
        1.2.4 溶剂萃取法
        1.2.5 液膜分离法
        1.2.6 离子交换法
        1.2.7 萃取色层法
    1.3 鳌合树脂
        1.3.1 鳌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1.3.2 鳌合树脂的分类
        1.3.3 氨基磷酸鳌合树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表征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的制备
        2.2.2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Ⅰ))的制备
        2.2.3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Ⅱ))的制备
        2.2.4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Ⅲ))制备
        2.2.5 萃淋树脂的制备
    2.3 静态吸附及解吸实验
    2.4 分析方法
        2.4.1 稀土浓度分析
        2.4.2 合成树脂的表征
        2.4.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3.1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1 PAMR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3.1.2 PAMR的物理结构
    3.2 PAMR对镧的静态吸附性能
        3.2.1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3.2.2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2.3 静态解吸性能
        3.2.4 选择吸附性能
    3.3 PEMR静态吸附La~(3+)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机制
        3.3.1 吸附动力学
        3.3.2 吸附热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有机胺基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4.1 PAMR(Ⅰ)的表征及静态吸附性能
        4.1.1 PAMR(Ⅰ)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4.1.2 PAMR(Ⅰ)的物理结构
        4.1.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4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5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6 吸附动力学
        4.1.7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1.8 吸附热力学
        4.1.9 洗脱
        4.1.10 再生与回收
    4.2 PAMR(Ⅱ)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4.2.1 PAMR(Ⅱ)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4.2.2 PAMR(Ⅱ)的物理结构
        4.2.4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5 pH值对吸附Ce(III)的影响
        4.2.6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7 吸附动力学
        4.2.8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2.9 吸附热力学
        4.2.10 洗脱
    4.3 PAMR(Ⅲ)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4.3.1 红外光谱
        4.3.2 扫描电镜分析
        4.3.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pH值对吸附Nd(III)的影响
        4.3.5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6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3.7 吸附动力学
        4.3.8 吸附热力学
        4.3.9 洗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MP萃淋树脂合成及萃取性能研究
    5.1 PEMP萃取性能研究
        5.1.1 不同稀释剂对PEMP萃取La(Ⅲ)的影响
        5.1.2 初始水溶液酸度的影响
        5.1.3 萃取剂浓度对PEMP萃取La(Ⅲ)的影响
        5.1.4 萃取温度的影响
        5.1.5 PEMP对 La(Ⅲ)和Dy(Ⅲ)的选择性
        5.1.6 聚甲基膦酸乙二醇酯(PEMP)的红外光谱分析
    5.2 PEMP/AC萃取性能研究
        5.2.1 初始水溶液酸度的影响
        5.2.2 吸附速率
        5.2.3 吸附等温线
        5.2.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2.5 洗脱性能
        5.2.6 红外光谱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冷冻法硝酸磷肥工艺
    1.2 冷冻法硝酸磷肥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1.2.1 料浆流变性
        1.2.2 氮磷水溶性
    1.3 酸溶液中金属离子杂质的净化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溶剂萃取法
        1.3.3 乳化液膜法
        1.3.4 吸附或离子交换法
        1.3.5 小结
    1.4 离子交换树脂
        1.4.1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1.4.2 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1.4.3 离子交换树脂工作方式
        1.4.4 离子交换过程影响因素
        1.4.5 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现状
        1.4.6 小结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2+)、Mg~(2+)、Fe~(3+)、Al~(3+)离子对磷酸硝酸溶液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2.2.2 磷酸硝酸溶液氨中和实验
        2.2.3 氨中和过程流变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氟硅酸对中和过程的影响
        2.3.2 单个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3.3 二元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3.4 四元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001×7 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3.2.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2.4 动态吸附研究
        3.2.5 动态脱附研究
        3.2.6 树脂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磷酸、硝酸对静态吸附行为的影响
        3.3.4 动态吸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3.5 共存Ca~(2+)、Mg~(2+)离子的动态吸附研究
        3.3.6 动态脱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3.7 连续的吸附-脱附研究
        3.3.8 除杂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螯合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分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静态吸附研究
        4.2.3 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2.4 多离子动态吸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4.3.2 磷酸、硝酸的影响
        4.3.3 S950 树脂柱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3.4 S957 树脂柱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3.5 Ca~(2+)、Mg~(2+)离子对Fe~(3+)、Al~(3+)离子同时分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957 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吸附动力学研究
        5.2.3 动态吸附研究
        5.2.4 动态脱附研究
        5.2.5 树脂的表征
        5.2.6 量化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 动态流速的优化
        5.3.3 再生溶液的优化
        5.3.4 除杂机理
        5.3.5 量化计算
        5.3.6 分离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聚合物包容膜在稀土离子分离传输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资源概述
        1.1.1 稀土元素简介
        1.1.2 我国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概况
    1.2 稀土分离技术发展历程
        1.2.1 分级结晶/沉淀法
        1.2.2 氧化还原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溶剂萃取法
        1.2.5 萃取色层法
    1.3 聚合物包容膜(PIM)技术
        1.3.1 概述
        1.3.2 膜基质聚合物材料
        1.3.3 分离传质载体
        1.3.4 增塑剂(塑化剂)
        1.3.5 膜过程传质机理
    1.4 PIM技术在稀土分离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2章 P227@PVDF聚合物包容膜对Lu(Ⅲ)传输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
        2.2.2 分析方法
        2.2.3 PIM的制备与表征
        2.2.4 PIM传输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I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2.3.2 PIM对Lu(Ⅲ)传输的机理
        2.3.3 PIM对Lu(Ⅲ)传输的条件实验
        2.3.4 双膜装置对Lu(Ⅲ)的传输效果
        2.3.5 PIM的循环使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227@PVDF聚合物包容膜对Lu(Ⅲ)选择性分离传输及膜回收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
        3.2.2 分析方法
        3.2.3 PIM的制备与表征
        3.2.4 溶剂萃取实验
        3.2.5 PIM传输实验
        3.2.6 PIM回收再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表征
        3.3.2 接触角与膜厚分析
        3.3.3 PVDF含量对Lu(Ⅲ)传输效果的影响
        3.3.4 原料液pH对稀土离子萃取的影响
        3.3.5 Lu(Ⅲ)的选择性传输
        3.3.6 PIM的回收再生过程及其热失重分析
        3.3.7 再生PIM与正常PIM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227/NPOE@CTA聚合物包容膜对Lu(Ⅲ)选择性分离传输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试剂
        4.2.2 PIM的制备与表征
        4.2.3 PIM萃取与反萃实验
        4.2.4 PIM传输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I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3.2 PIM对Lu(Ⅲ)的萃取与反萃
        4.3.3 增塑剂对PIM传输Lu(Ⅲ)性能的影响
        4.3.4 膜厚对PIM传输Lu(Ⅲ)性能的影响
        4.3.5 原料液pH对PIM传输Lu(Ⅲ)性能的影响
        4.3.6 PIM的稳定性及重复使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1923/NPOE@CTA聚合物包容膜对Sc(Ⅲ)传输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试剂
        5.2.2 PIM的制备与表征
        5.2.3 PIM传输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I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5.3.2 增塑剂NPOE对Sc(Ⅲ)传输的影响
        5.3.3 反萃酸种类对Sc(Ⅲ)传输的影响
        5.3.4 反萃酸度对Sc(Ⅲ)传输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工业过程铁杂质的来源与危害
    1.2 常规工业除铁方法综述
        1.2.1 沉淀法
        1.2.2 溶剂萃取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3 含钒、铬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方法
        1.3.1 含铬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
        1.3.2 含钒溶液中铁杂质的去除
    1.4 离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1.4.1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主要成分
        1.4.2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3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2.3.2 聚合物的表征
        2.3.3 含羧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2.3.4 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2.3.5 铁离子印迹聚合物在Cr(Ⅲ)溶液中的应用
        2.3.6 吸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胶表面接枝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胶表面氨基化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3.3.2 硅胶表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单膦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功能单体添加量的确定
        4.3.2 聚合物的表征
        4.3.3 含单膦酸基团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4.3.4 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聚合物对Fe(Ⅲ)离子的选择性
        4.3.6 聚合物的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
        4.3.7 聚合物在碱式硫酸铬溶液中对铁杂质的去除性能
        4.3.8 吸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碱式硫酸铬产品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印迹聚合物去除碱式硫酸铬中的铁杂质
        5.3.2 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式硫酸铬中的铁杂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钒溶液中铁杂质的深度去除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离子交换法初步去除含钒溶液中的铁杂质
        6.3.2 离子印迹聚合物深度去除含钒溶液中的铁杂质
        6.3.3 含钒溶液中去除铁杂质的工艺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镓的性质、资源情况和应用
    1.2 镓的分离回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吸附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溶液的配制和样品的测定
    2.4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2.5 实验内容
第三章 LSC-600商用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分离特性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 吸附机理研究
    3.5 LSC-600商用树脂的洗脱实验
    3.6 LSC-600树脂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O/SIO_2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吸附性能研究
    引言
    4.1 聚偕胺肟/二氧化硅树脂的合成
    4.2 实验方法
    4.3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实验
    4.4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机理研究
    4.5 PAO/SIO_2 树脂其他性能的测试
    4.6 PAO/SIO_2 树脂的表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RA900商用树脂对镓二次提纯过程的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2 IRA900商用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
    5.3 吸附机理的研究
    5.4 吸附材料的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反相悬浮聚合制备单宁螯合树脂及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螯合树脂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1.1.1 螯合树脂的分类与应用
        1.1.1.1 按组成螯合树脂的母体分类
        1.1.1.2 按配位原子的类型分类
        1.1.2 螯合树脂在痕量分离富集中的应用
        1.1.2.1 食品中痕量金属离子分离富集
        1.1.2.2 中药中痕量金属离子分离富集
        1.1.2.3 海水中痕量金属离子分离富集
        1.1.2.4 饮用水中残余氯分离富集
        1.1.3 螯合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
    1.2 植物单宁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植物单宁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1.2.2 植物单宁的性能和应用
        1.2.2.1 单宁-蛋白质
        1.2.2.2 收敛性
        1.2.2.3 抗氧化性
        1.2.2.4 单宁-金属离子螯合
        1.2.3 单宁新型高分子的研究
        1.2.3.1 单宁-醛树脂
        1.2.3.2 固化单宁
    1.3 反相悬浮聚合
        1.3.1 分散剂
        1.3.2 分散介质
        1.3.3 聚合反应搅拌装置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工作
2 分析方法
    2.1 螯合树脂基本性能
        2.1.1 含水量
        2.1.2 干视密度
        2.1.3 比表面积
        2.1.4 孔容和平均孔径
        2.1.5 机械强度
    2.2 溶胀性能
    2.3 表面羟基含量
    2.4 表面胺基含量
    2.5 铬浓度
    2.6 铜浓度
    2.7 红外光谱
    2.8 扫描电镜
    2.9 X 射线衍射
    2.10 热重-差示扫描(TG/DTG-DSC)
3 单宁螯合树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单宁螯合树脂制备
    3.3 试剂与仪器
        3.3.1 原料与试剂
        3.3.2 主要仪器
    3.4 试验部分
        3.4.1 单宁螯合树脂制备试验
        3.4.1.1 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试验
        3.4.1.2 单宁螯合树脂的正交试验
        3.4.2 单宁螯合树脂对铬溶液的吸附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试验
        3.5.1.1 搅拌转速对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的影响
        3.5.1.2 反应时间对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的影响
        3.5.1.3 反应温度对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的影响
        3.5.1.4 单宁与多聚甲醛质量比对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的影响
        3.5.1.5 石蜡体积对单宁螯合树脂颗粒化的影响
        3.5.2 单宁螯合树脂制备的正交试验
        3.5.3 表面羟基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单宁螯合树脂吸附性能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吸附性能研究
        4.2.1 试验部分
        4.2.1.1 静态吸附
        4.2.1.2 静态脱附
        4.2.1.3 动态穿透曲线
        4.2.1.4 动态脱附曲线
        4.2.1.5 可再生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3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4 树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5 脱附剂的选择
        4.3.6 脱附温度的选择
        4.3.7 穿透曲线
        4.3.8 动态脱附曲线
        4.3.9 可再生性
    4.4 本章小结
5 单宁螯合树脂的表征
    5.1 试剂与仪器
        5.1.1 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物理特性
    5.3 溶胀性能
    5.4 红外光谱
    5.5 扫描电镜
    5.6 X 射线衍射
    5.7 热重-差示扫描(TG/DTG-DSC)
    5.8 本章小结
6 单宁螯合树脂吸附机理研究
    6.1 试剂与仪器
        6.1.1 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单宁螯合树脂热力学试验
        6.2.1 引言
        6.2.1.1 吸附等温线
        6.2.1.2 热力学参数
        6.2.2 试验部分
        6.2.2.1 铬标准曲线的绘制
        6.2.2.2 铜标准曲线的绘制
        6.2.2.3 吸附等温线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吸附等温线
        6.2.3.2 吸附热等量微分
    6.3 单宁螯合树脂动力学试验
        6.3.1 引言
        6.3.2 试验部分
        6.3.2.1 吸附动力学曲线
        6.3.2.2 初始浓度的影响
        6.3.2.3 温度的影响
        6.3.3 结果与讨论
        6.3.3.1 吸附过程判定
        6.3.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6.3.3.3 温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单宁螯合树脂的功能化研究
    7.1 试剂与仪器
        7.1.1 试剂
        7.1.2 主要仪器
    7.2 单宁胺基螯合树脂的制备
        7.2.1 试验部分
        7.2.1.1 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试验
        7.2.1.2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铬
        7.2.1.3 单宁胺基螯合树脂的胺基含量测定
        7.2.2 结果与讨论
        7.2.1.1 搅拌转速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2 反应时间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3 反应温度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4 单宁与多聚甲醛质量比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5 石蜡体积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6 二乙烯三胺体积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制备的影响
        7.2.1.7 二乙烯三胺体积对单宁胺基螯合树脂的胺基含量的影响
    7.3 单宁胺基螯合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
        7.3.1 试验部分
        7.3.1.1 静态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7.3.1.2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7.3.1.3 吸附条件
        7.3.1.4 脱附条件
        7.3.1.5 可再生性
        7.3.2 结果与讨论
        7.3.2.1 静态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7.3.2.2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7.3.2.3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3.2.4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3.2.5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3.2.6 树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3.2.7 脱附剂
        7.3.2.8 脱附温度
        7.3.2.9 可再生性
    7.4 与市售树脂性能的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1.1 单宁螯合树脂的制备
        8.1.2 单宁螯合树脂的吸附性能
        8.1.3 单宁螯合树脂的表征
        8.1.4 单宁螯合树脂的吸附机理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大孔膦酸树脂对铽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树脂对铽 (Ⅲ) 的吸附行为
        2.1.1 介质pH对吸附率的影响
        2.1.2 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曲线及分配比
    2.2 树脂吸附铽 (Ⅲ) 的动力学研究
        2.2.1 铽 (Ⅲ) 浓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2.2.2 温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2.2.3 振荡频率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2.2.4 树脂粒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3 结 论

(9)氨基膦酸螯合树脂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氨基膦酸树脂的性质
2 氨基膦酸树脂的应用
    2.1 氨基膦酸树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2.2 氨基膦酸树脂吸附稀土离子的研究
    2.3 氨基膦酸树脂做为吸附剂的研究
3 结 语

四、Adsorption Behaviors and Mechanism of Macroporous PhosphonicAcid Resin for Gadolinium(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 付春燕.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D]. 吕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聚合物包容膜在稀土离子分离传输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黄斯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铁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钒、铬溶液深度除铁中的应用[D]. 朱光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5]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D]. 卢思名. 广西大学, 2020(04)
  • [6]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核电厂废液中铯、钴的研究进展[A]. 柳丹,王鑫,刘杰安,朱来叶,陈斌,翁明辉.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 2013
  • [7]反相悬浮聚合制备单宁螯合树脂及吸附机理研究[D]. 杜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大孔膦酸树脂对铽的吸附性能研究[J]. 吴香梅,莫建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9]氨基膦酸螯合树脂应用现状[J]. 何小林,焦芸芬. 四川有色金属, 2006(03)
  • [10]大孔膦酸树脂吸附镍(Ⅱ)的配位比的研究[J]. 高伟彪,王惠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标签:;  ;  ;  ;  ;  

大孔膦酸树脂对钆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