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兆民,狄思雨[1](2018)在《一种室内烟雾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室内烟雾对人体健康危害日益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室内烟雾处理系统。该系统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主控芯片,MQ-2烟雾传感器为检测器件,能够实时检测和显示烟雾浓度并自动处理。系统的GSM模块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功能。当室内烟雾浓度高于设定值时,系统以鸣响蜂鸣器和发送短信的方式向用户发出警告信号,同时驱动系统的吸烟电机将烟雾吸入系统自带的活性炭盒中,达到吸除室内烟雾的目的。经测试,该系统设计合理,鲁棒性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张俊鹏[2](2015)在《基于SOPC技术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自上世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较快,由于电机采用双凸极机构在带来结构和性能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转矩脉动和噪声的难题,整套系统主要依靠驱动部分进行优化。基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本文重点研究基于SOPC技术的控制器设计以及驱动系统优化。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开关磁阻电机、功率变换器、控制器、检测电路、保护电路。结合系统各组成部分,本文以6/4极电机为例对驱动系统运行原理、转矩脉动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启动后转速上升过程中电机运行状态和驱动方式进行了分析。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使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建立了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其中电机模型中本文采用ANSOFT MAXWELL仿真软件对电机内电磁场进行计算,以获得不同位置、电流下电机的电感、转矩特性,并将结果录入Look-up插值表以代替传统模型中误差较大的线性模型或准线性模型,驱动过程采用了电流斩波和角度位置相复合的方式,并对仿真结果中暂态电流斩波和稳态电流波形进行了说明。系统实现环节,本文采用FPGA芯片设计了驱动系统的可编程片上系统。NiosII软核负责适于程序控制的软件部分,而将以往Dsp控制器中通过程序串行实现的转速计算、IGBT驱动信号生成等内容转变为在FPGA中通过逻辑电路实现并行处理数据的转速计算模块和IGBT驱动模块,并封装成IP核与NiosII软核使用AVALON总线传递信息,增强了系统处理速度。除此之外还将控制板中位置检测逻辑电路和故障综合电路集成到控制内部,使用控制器内部逻辑实现,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在实验中,系统启动低速时斩波后的电流波形和在稳定运行时角度位置控制下的电流波形均与仿真过程中电流波形基本相符,证明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本文还对使用SOPC对驱动系统的优化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对系统处理速度的提高和对系统集成性的改进。
杨贤军[3](2013)在《基于动态配置原理的EDA实验平台设计》文中提出针对EDA实验的需求,构建了基于动态配置的EDA实验平台,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动态配置和生成,能够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构建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发的实验平台能够支持EDA的常用实验,并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实时输出。文章对EDA实验平台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进行了阐述。
王永安,殷海双,段志伟,宋金波,姚建红[4](2013)在《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利用AT89C51微控制器和水分检测传感器设计了一个粮食水分检测系统。分析了电容水分检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信号检测电路的实现过程,阐述了数字温度传感器、键盘、LED显示器及A/D转换器与单片机的接口方式,给出了系统软件工作流程。通过系统软、硬件联机调试,实现了粮食水分检测,能够满足粮食收储等环节的应用。
刘效林[5](2012)在《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人体生理参数,血压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心血管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为疾病的临床诊断,观察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每单位面积的血管壁上的侧向压力。大部分的心血管系统信息,包括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血管壁弹性、血容量以及血液的物理状态等,都与血压有着重要的联系,这一重要参数能反应出上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状况。血压在疾病的检测与预防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危重病人出现意外,为了让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需要对危重病人或是手术中的病患者进行连续的血压检测。因此血压检测在家庭保健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压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大类。直接测量法已经被国际认定为血压检测方法的金标准,因为其原理是将导管直接插入到人体的大动脉或者心室中,由连接着导管的压力传感器直接进行血压信号的连续检测,这样测量的血压结果最为准确,但是由于有创性,容易引发病人的并发症,一般限用于危重病人或开腔手术病人。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检测动脉管壁的搏动、血管容积变化等参数间接得到血压,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的传统血压检测技术中,普遍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而且人体的血压是具有很明显的波动起伏性的,它会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感情因素、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而发生改变。本论文所研究的一种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对于临床监护及特殊情况下的血压监测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本论文对此方法的实现、测量结果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朗伯——比尔定律反映了光学吸收规律,即物质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它的浓度成正比。基于郎伯——比尔定律和光电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可以将透射光强与光电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相关联,建立朗伯——比尔定律与人体动脉血压的基本联系,推导出人体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具体表达式,建立无创血压测量模型。2.根据已经建立的无创血压检测模型,设计无创血压检测的硬件电路,包括了光电采集电路、初级放大电路、低通滤波电路、后级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与串口输出电路。3.根据已经建立的无创血压检测模型,设计无创血压检测的软件(下位机与上位机)。下位采用Keil uVision2编写程序,写进单片机AT89C51芯片中;上位机采用VB6.0进行编写,采用MSComm控件来进行串口通信。4.根据已经建立的无创血压测量模型,完成实验,将无创血压测量方法与传统方法所测得血压值进行分析,验证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赵清华[6](2010)在《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多跳性、能够自组织网络、无需基础设施支持的优点,在军事、民用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感器网络节点数目庞大,分布区域广、部署环境复杂或危险,无法利用人工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电能。所以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问题并对能量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低功耗的无线收发射频芯片nRF401和AT89C2051-12PU单片机,研制出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该节点上携带有照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能够获取环境中的照度信息和温度信息,并测试出无线传感器节点在不同条件下的传输距离。结合无线传感器节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出无线传感器节点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分析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系统的特性,发现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点时,输出性能是最好的,如果能使光伏电池一直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则能更高效地给传感器节点供能。在设计中引进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3.分析了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特性,并对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混合使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将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混合使用,可以减小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电流和充放电次数,降低内部损耗,延长放电时间,延缓失效进程。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混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的混合储能系统,将扩展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空间。4.分析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发现太阳能电池中80%的光能转化为热能,20%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发现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升高影响其本身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减少温度升高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构建了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温差电池吸收光伏电池产生的热能并转化为电能,这不仅降低了光伏电池的温度,而且提高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峰值功率。给系统增加电能的产出。在相同条件下,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光伏电池单能量转化子系统与光伏-温差双能量转化子系统相比较,混合能源中光伏电池的背面温度最大可降低13℃;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最大升高了304mV;光伏电池的效率提高了5.2%。充分体现了混合能源的优势,提高了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并实现余热利用。因此,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能为节点带来更多能量。但温差电池本身产生电压并不高,除了夏天之外,在一年的其它季节,温差电池输出的电压很难达到升压电路的启动工作电压,如果用温差电池直接向超级电容器充电,超级电容器中存储的电量也不会很多,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用能量,设计中采用了超低压升压技术。5.通过对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太阳能电池遇到多云天气或每天的早晨、黄昏,光照强度较低,输出功率低,虽然无法直接为传感器节点供电,但这部分能量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果不加以利用,必然是一种浪费。提出了太阳能光伏电池不同功率分段利用的思想,设计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能量高效收集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了太阳能电池功率分段思想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能量,提高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使用效率。6.针对所设计的四代能量管理系统中均存在一个问题:能耗较高。设计了节能的能量管理系统。通过对单片机进行控制,使超级电容器仅仅在放电的时间内单片机开始工作,超级电容器放电完毕单片机停止工作,从而降低能量管理系统的能耗。7.针对温差电池输出功率较低的缺点,研制出四块太阳能光伏电池为无线传感器节点供电的能量管理系统,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周围的太阳能得以充分利用。在标准光强下,测试了基于传感器节点的单一能量管理系统和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各个部分能够协调工作,整个系统输出稳定,能够保证传感器节点的正常工作。
邹显圣[7](2010)在《基于TLC549工作时序编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利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的控制过程。在软件方面,结合TLC549串行8位A/D转换器的工作时序,给出AT89C51单片机与TLC549串行A/D转换器件的接口电路图,提出基于器件工作时序进行汇编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
徐智[8](2009)在《高精度加热平台的研制》文中认为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使得SMT技术发展迅速,回流焊接工艺作为SMT流程中的核心工艺,在整个产品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回流焊接过程中,回流曲线的温度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焊接的质量,对回流曲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中应用的回流焊设备一般比较笨重,加热温度不够准确。本文的目标就是研发一套小型的加热设备,能够准确模拟回流曲线等一系列热过程,在此开放的实验平台上面可以进行很多与焊料性能相关的测试。本文介绍了一套仪器开发所有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执行器设计、单片机设计和控制软件设计等。在对设计目标进行了分析后,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找出目标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展开整个系统的设计。执行器的结构设计采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辅助设计,提高了设计的效率。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上位机软件设计和下位机软件设计,分别采用C语言和LabVIEW软件进行编写。最后对研制完成的仪器进行了一系列温度曲线测试,包括回流曲线测试、方波测试、三角波测试和正弦测试。模拟温度曲线和设定的温度曲线平均误差都能控制在1℃左右,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在文章的结尾,总结了本文的设计经验并参照本仪器开发实例,概括出了一套仪器开发的流程,给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郑淑慧[9](2008)在《太阳能供电录井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石油行业中录井仪数据采用有线方式传输,系统供电采用交流市电或柴油机发电。录井现场部分区域现场地理状况布线不便或无交流供电条件,受线缆走向和传感器分布位置的影响,基于RS-485总线或者CAN总线的数据通信方式和有线电缆的供电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无线通信具有易移动、拆装方便等优点,研究和开发积木式、模块化有线/无线现场可组态录井仪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录井特别是小型开发井录井工程参数数据采集与传输的需要,开发基于太阳能供电的低功耗无线录井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提出录井数据采集传输和系统供电的整体方案;通过对现场传感器信号的分析,设计并开发了以低功耗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录井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对悬重和泥浆密度等模拟信号的高精度采集、对泵冲信号的准确测量和绞车信号的鉴相、倍频及频率计数;通过测量用电系统功耗,确定了太阳能供电系统具体参数,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板、充电控制器及蓄电池的正确选型和电池电压的实时监测;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量进行了分析,制定了通信协议,编写了系统通信接口软件。实验室整体联调和录井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够改善录井设备安装任务重、工程准备时间长、应用不便的状况,具备安装方便、功耗低、易于扩展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丽,李劲伟[10](2002)在《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TLC5 4 9带串行控制的 8位、4 0MHz单通道模数转换器的设计方法。常用的A D转换器件多数是并行输出 ,应用电路成熟 ,而带串行控制的转换器的设计方法少见。本文提出的串行控制单通道模数转换器设计方法在EDA实验系统上得到了验证 ,对相关电路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室内烟雾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 |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烟雾检测电路 |
2.2 最小系统电路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主程序设计 |
3.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 系统测试 |
5 结束语 |
(2)基于SOPC技术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运行原理 |
2.1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运行原理 |
2.2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及运行原理 |
2.3 开关磁阻电机运行状态及驱动方式 |
2.4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及系统仿真 |
3.1 系统建模仿真 |
3.1.1 电机本体仿真 |
3.1.2 功率变换模块 |
3.1.3 电流控制模块 |
3.1.4 速度控制模块 |
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系统设计 |
4.1 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功率变换器 |
4.1.2 保护电路 |
4.1.3 检测电路 |
4.1.4 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
4.2 控制器模块设计 |
4.2.1 模块设计 |
4.2.2 控制器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设计研究 |
5.1 实验平台搭建及测试结果分析 |
5.1.1 实验平台搭建 |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 控制器响应速度分析 |
5.3 集成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动态配置原理的EDA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可动态配置EDA实验平台组成 |
2 实验内容动态配置实现过程 |
3 EDA实验接口设计 |
4 结语 |
(4)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分检测系统 |
1.1系统总况* |
1.2 水分检测传感器工作原理 |
2 系统硬件资源配置 |
2.1 检测电路 |
2.2 单片机控制模块 |
2.3 数字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接口 |
2.4 键盘输入电路与单片机接口 |
2.5 LED显示器与单片机接口 |
2.6 ADC器件与单片机接口 |
3 系统软件 |
4 结束语 |
(5)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动脉血压与脉搏波的形成 |
2.3 朗伯——比尔定律检测脉搏波 |
2.4 朗伯——比尔定律与血压的检测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脉搏波信号调整 |
3.2.1 光电采集 |
3.2.2 初级放大 |
3.2.3 低通滤波 |
3.2.4 后级放大 |
3.3 主控电路 |
3.3.1 A/D转换 |
3.3.2 单片机处理器 |
3.3.3 串口输出 |
3.4 电路仿真及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3.1 Visual Basic 6.0简介 |
4.3.2 PC程序总体结构 |
4.3.3 脉搏波数据接收、显示 |
4.3.4 脉搏波数据分析 |
4.3.5 脉搏波数据存储、查看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结果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案与过程 |
5.3 实验分析与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能源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微能源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微能源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制作 |
2.1 模块的选择设计 |
2.1.1 射频模块 |
2.1.2 微处理器 |
2.1.3 传感器及A/D 转换器 |
2.1.4 无线传感器发射模块的制作 |
2.1.5 无线传感器模块控制电路的制作 |
2.2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性能测试 |
2.3 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 |
3.1 光伏发电原理及工作特性分析 |
3.1.1 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的原理 |
3.1.2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 |
3.1.3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 |
3.1.4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 |
3.2 温差发电器原理及特性分析 |
3.2.1 温差发电器工作原理 |
3.2.2 温差发电器特性分析 |
3.3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发电性能测试 |
3.3.1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3.2 温差发电器与光伏电池配合使用时的发电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混合储能系统的研究 |
4.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
4.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4.1.2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4.1.3 锂离子电池的保护及其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关系 |
4.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4.2.1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4.2.2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特点 |
4.3 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
4.3.1 混合储能系统的模型构建 |
4.3.2 混合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 |
5.1 研究能量管理系统的意义 |
5.2 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1 第一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2 第二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3 第三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4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5 节能的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3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 |
5.3.1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能量高效收集设计 |
5.3.2 太阳能光伏电池功率分段利用 |
5.3.3 温差电池能量管理系统 |
5.4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
5.4.1 系统整体设计 |
5.4.2 硬件的选用 |
5.4.3 能量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单一光伏能量管理系统 |
6.1 光伏能量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及其原理 |
6.2 能量管理系统的改进 |
6.3 改进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6.4 性能测试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能量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本文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TLC549工作时序编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LC549简介 |
2 AT89C51与TLC549的接口电路 |
3 基于TLC549工作时序的汇编程序 |
3.1 A/D转换起始条件的处理 |
3.2 转换时间的处理 |
4 结束语 |
(8)高精度加热平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2 加热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
2.1 回流曲线分析 |
2.2 加热方案确定 |
2.3 系统总体方案 |
2.4 器件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加热平台执行器设计 |
3.1 有限元软件ANSYS 介绍 |
3.2 加热平台数学模型 |
3.3 材料参数选择 |
3.4 ANSYS 热电模拟辅助加热台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加热平台控制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程序 |
4.2 上位机程序 |
4.3 温度控制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数据 |
5.1 系统执行能力测试 |
5.2 典型温度曲线测试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太阳能供电录井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录井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录井仪器发展现状 |
1.2.2 录井仪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3 录井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录井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总体方案 |
2.1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
2.1.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 |
2.1.2 录井无线数据通信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两种通信方案的比较 |
2.2.2 录井无线供电方法 |
2.3 系统模块化结构 |
2.4 系统拟达到的目标 |
2.5 小结 |
第3章 录井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
3.1 现场传感器的类型 |
3.2 模拟量信号的采集处理 |
3.2.1 模块主控制单元 |
3.2.2 信号调理与采集 |
3.2.3 数字隔离器的应用 |
3.3 数字量信号的采集处理 |
3.3.1 测量原理 |
3.3.2 单片机程序流程 |
3.3.3 泵冲量信号记录 |
3.4 绞车信号的采集处理 |
3.4.1 信号调理过程 |
3.4.2 绞车信号倍频和鉴相 |
3.4.3 低功耗主控制单元 |
3.5 电池电压信号的采集处理 |
3.5.1 电源管理 |
3.5.2 供电电压采集 |
3.6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6.1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6.2 软件抗干扰措施 |
3.7 小结 |
第4章 录井无线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
4.1 数传电台的选型 |
4.1.1 几种常用电台 |
4.1.2 录井数据传输电台 |
4.2 数据采集板和电台接口电路设计 |
4.3 系统通信协议 |
4.3.1 录井工程中的数据量 |
4.3.2 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 |
4.4 单片机数据发送软件流程 |
4.5 系统数据的传输过程 |
4.6 小结 |
第5章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计 |
5.1 电源系统总体结构 |
5.2 供电系统各组成部分 |
5.2.1 太阳能发电系统各部分功能 |
5.2.2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5.2.3 蓄电池及充电控制器 |
5.2.4 供电子系统电路设计 |
5.3 太阳能电池板和充电电池容量的计算 |
5.3.1 系统典型功耗测量 |
5.3.2 供电系统各参数计算 |
5.3.3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安装 |
5.4 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和实验分析 |
6.1 电台数据通信系统 |
6.2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
6.2.1 轮询机制 |
6.2.2 模拟信号测量 |
6.2.3 泵冲信号测量 |
6.2.4 绞车信号测量 |
6.2.5 系统电压采集 |
6.3 现场实验记录 |
6.3.1 系统通信稳定性测试 |
6.3.2 系统数据准确性测试 |
6.3.3 应用软件运行截图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TLC549 A/D转换器件 |
2 电路设计[3, 4] |
3 EDA实验开发系统上的实现 |
4 操作条件与实验操作 |
5 结论 |
四、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室内烟雾处理系统的设计[J]. 张兆民,狄思雨. 价值工程, 2018(32)
- [2]基于SOPC技术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设计[D]. 张俊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3]基于动态配置原理的EDA实验平台设计[J]. 杨贤军. 煤炭技术, 2013(05)
- [4]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粮食水分检测系统[J]. 王永安,殷海双,段志伟,宋金波,姚建红.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3(04)
- [5]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检测的研究[D]. 刘效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6]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D]. 赵清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9)
- [7]基于TLC549工作时序编程技术研究[J]. 邹显圣. 电子设计工程, 2010(02)
- [8]高精度加热平台的研制[D]. 徐智.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9]太阳能供电录井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D]. 郑淑慧.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10]TLC549 A/D转换电路在EDA实验系统上的实现[J]. 王丽,李劲伟. 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