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北调”的水价如何(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飞,汪倩,袁飞[1](2021)在《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工程高效安全的运营管理对满足受水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促进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意义。基于调水工程涉及的水的立法、水权、水价政策等诸多软环境因素研究视角,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发文量趋势、可视化图谱以及热点和突发性检测分析。从水的立法、水权管理、水资源的配置、生态补偿、水价定价机制、工程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探讨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软环境建设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背景及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1)构建基于"水源区水质保障-调水工程供水安全-受水区水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2)建立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立法、水价机制、水权管理等视角建立受水区节水及水资源高效配置机制;(4)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下调水工程运营风险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杨彦明[2](2021)在《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南水北调生态供水价格框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制定南水北调生态供水价格,应当在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制度框架内进行,并以有偿供水、补偿成本、财政资金和社会用水户分担为前提。对应于供水量逐渐增长过程,需要分别在近期和中远期采取不同定价方案。通过划分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确定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差额的补贴主体,形成地方充分和高效实施补水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多方面利益主体、多轮次协商定价是这一定价过程的基本特征。
吴振,李福林,陈华伟,张欣,徐丹丹,傅世东[3](2021)在《基于优化配置的多水源多环节综合水价研究》文中指出山东省已经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黄河水和长江水等多水源供水的格局,但很多企业争用当地低价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黄河水,不愿使用高价长江水。为有效消纳高价长江水,促进用水效益,需要针对区域供水系统,基于水量、水质、水价的精细化优化配置,建立多水源多环节供水系统综合水价模型。根据邹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对工业用水的多水源多环节供水系统进行了综合水价计算分析。这对科学、有效管理现有供水系统,实现外调水与本地水以同一价格供水,引导用水户用水行为,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晖[4](2019)在《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江苏省水费征收管理体制的特点,省级供水单位不直接收取水利工程水费,由市、县两级供水单位负责征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省级以补偿省级供水成本,而自2007年之后各市、县不再向省级供水单位上交水费,这导致省属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长期没有在水费收入中得到合理补偿。另一方面,随着江苏省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逐步落实,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成本及水价调整后的新增水费收入需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分摊,因此该水价政策提出之后,新增的水费收入如何合理补偿供水成本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国有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问题进行研究,找到有效途径缓解供水单位的成本压力,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通过水费收入分配及财政补贴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结合产权与水权理论、水价形成及制定理论及成本补偿理论。利用国有水利工程历史供水成本数据、近几年农业和非农供水量数据与水费收入数据及相关财政补贴数据,从农业与非农业、分行政区和分片区两个不同的维度将供水成本与水费收入进行对比分析,从水费收入分配及财政补贴两个方面对供水成本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江苏省两次供水成本核算数据,构建灰色时间序列模型GM(1,1)估算近几年国有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并依据农业及非农业的供水保证率测算相应分摊系数,将总供水成本分摊为农业及非农业供水成本。(2)探讨了不包含南水北调新增工程的国有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机制。从水费收入补偿的角度研究了水费收入分配的计算公式,核定了近期江苏省各市、县水费收入上交补偿省级供水成本合理比例。进而以江苏省2017年骨干水利工程实收水费、应收水费数据为例进行具体分配核算、计算了水利工程的供水缺口,从政府财政补偿的角度提出了改革水利工程供水财政补贴的方向性建议。(3)进一步研究了落实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国有水利工程成本补偿机制。从新增水费收入补偿成本的角度研究了水费收入上交南水北调及省级供水机构的计算公式,并以近几年水费收入数据为例核算了政策的过渡期及远期江苏省各市、县上交南水北调、上交省级的比例,同时将供水成本与调价后的新增水费收入进行对比对财政补贴补偿成本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对江苏省国有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王苏,沈挺,郭存芝[5](2018)在《基于供水成本的江苏省水利工程水费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费收入的合理分配是补偿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维持水利工程良性运作的必要前提。针对近年来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没有在水费收入中得到合理补偿的现实情况,以及南水北调水价政策落实的新要求,文章在构建时间序列外推模型估算近年江苏国有骨干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不包括南水北调新增工程的基于供水成本的江苏国有骨干水利工程水费收入合理分配机制,然后进一步研究落实了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江苏国有骨干水利工程水费收入合理分配机制,并研究确定了近期江苏国有骨干水利工程水费市、县(市、区)上交省级的合理比例,以及远期落实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江苏国有骨干水利工程水费市、县(市、区)上交南水北调和省级的合理比例,以期为相关政策的执行提供参考。
王炎如[6](2018)在《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价是经营者与用水户利益的汇聚点和关注点。如何科学地制定符合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实际的水价标准和水资源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用水双方利益,引领用户的用水取向,实现“引江水优先使用,当地水充分利用,地下水限制使用”的有序调度和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广泛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调查受水区水价现状与存在问题,多视角研究水资源价值,对合理的水价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选择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进行了案例分析。利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解释了天然水资源价值内涵;提出了水资源“基础价值”、“附加价值”的概念和天然水资源价值实用计算方法,建立了以环境补偿或级差收益为核心的天然水资源价值实用计算新模型,;对居民水价承受能力提出了水电燃料费用比较法、居民心理分析法、类似城市水价比较法,对工业水价承受能力提出了企业亏损比例法、类似地区水价比较法等,分析并修正了受水区合理的水费支出指数。对当地水源水价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进行了详细测算。
周珺华[7](2017)在《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阐述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情况,阐明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初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挖掘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存在用水的效率不高、国家政策与管理现状存在差距、水费支付对象不明、向省外调水费用未足额收取等问题,进而分析总结出管理体制不顺、水量交易主体不明、补偿政策缺位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水费管理实践研究的必要性。文章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水费管理机制的案例,论述了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兼有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水等公益功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南水北调的相关研究不仅要强调水资源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还要兼顾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所以,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的研究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费用的研究,有其独特之处。文章广泛分析了国内外农业水价及供水成本补偿实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水资源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的不同,因地制宜开展水费管理。但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对农业水费采取优惠政策,弥补农业供水上的损失,保证水利供水工程维持简单再生产,分为成本和价格两种不同的补贴方式,而我国各地区在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和农业供水补偿相关机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文章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建成之后,受水区综合供水主要是农业,灌区农民是水价政策的直接受益人的现状。因此对照相关受水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详细数据,研究了苏北地区农民对于水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制定相应农业用水补偿政策方案的参考性依据。结合江苏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现状,文章研究提出基于政府补偿的四种水费管理方案,统筹考虑管理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各种因素,指出了各方案存在的优缺点。经过详细的综合比较,分远期、过渡期、近期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最优方案。结合国内外农业水费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的宏观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水量交易主体,加大供水计量设施的投入,加强用水管理等几个方面。最后,对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随着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推广,水价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水价政策制定的新目标,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潘莉[8](2016)在《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有限供给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不仅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多重的城市功能属性使得北京市成为了全世界人口最为集中的超大型城市之一。但是,北京市的天然资源禀赋却并不是非常优越。一方面,北京市的人口依然在不断的膨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北京市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其气候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不高,水资源短缺。如何协调北京市的水资源与人口之间愈发尖锐的矛盾,从而使得水资源与人口发展关系能够互相协调,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矛盾的宏伟工程。其中,中线工程与东线工程将长江水调入到沿线的多个缺水城市,有助于解决这些缺水城市的供水困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通水之后,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缓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外调水入京,其所造成的影响必然是多方面的,外调水的水量多寡、水质好坏、成本高低等等,都将对北京市的供水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外调水质与本地水质的差别将对北京市现有水处理工艺体系和供水管道系统产生巨大挑战。因此,南水北调来水后,如何对北京市现有的供水系统进行科学、有效和及时的调适管理,对于北京市供水安全的保障以及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南水北调来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及其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多水源供给,对北京市供水系统调适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北京市各类水资源调查,统计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在6.7617.95亿m3之间,地下水资源量在15.0821.55亿m3之间,水资源总量在21.8439.50亿m3之间。正常年份的水资源总量基本在25亿m3左右波动。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的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2、分析了当前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情况,研究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北京市用水可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环境用水。近年来,北京市的用水量虽然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的变化,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方面的用水量有所下降,但环境用水与生活用水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北京市年用水总量在36.039.6亿m3之间,但总体保持在35亿m3左右小幅波动。北京市的需水压力较大。近年来工业用水基本上保持在5亿m3左右,生活用水由2011年的15.6亿m3上升到2015年的18.6亿m3,年均增长率为4.8%,环境用水由2011年的4.5亿m3上升到2015年的8.3亿m3,年均增长率为21%。农业用水总量开始大幅下降,由2011年的10.9亿m3降低到2015年的7.5亿m3,年均降低7.8%。近年来北京市各类用水总量的变化与北京市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密切相关,工业用水的保持稳定说明北京市的重工业外迁策略已经开始显现作用。农业用水的下降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压缩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与此同时,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人口日渐增多,生活用水以及城市环境用水总量攀升。3、研究认为,当前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来源较为多元化,但总量方面较为有限。基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状况,北京市目前形成了本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应急水以及外调水联合供水的基本格局。根据北京市水资源变化情况,提出了年供水分别为40亿、48亿、54亿的低、中、高三种供水方案。根据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认为到2020年北京市的供水量极限为54亿m3。4、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北京市当前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模型构建的问题。通过研究,建构了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自2005年至2008年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下降速度基本上保持在5%上下,而到了2008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基本上维持在了1.5%-3%之间,到了2013年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北京市自从申奥成功之后,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卓有成效。而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则与北京市2012年的降水量大增有密切的关系。对水资源超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水权制度不完善、水价没有反映用水效率、水资源管理不当使资源配置低下以及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等是北京市水资源超载的原因。南水北调来水丰富了北京市的供水途径,提高了供水能力,可以使北京市本地水得以有效涵养。5、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的供水水质的影响,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来水与北京市本地水的水质差异。通过对南水北调来水和北京市本地水水质分析及比较,发现南水北调来水主要在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导电率以及硝酸盐氮等五个指标方面与北京市本地水存在差异,并且前者普遍高于后者。两者水质的差别将导致南水北调来水之后北京市有关水厂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改变。特别是南水北调来水硫酸根以及氯离子的大幅增加与碱度的减少,将导致了水体腐蚀性增强,供水管网的酸碱失衡,因此应加强北京市供水管网的防腐措施建设。根据南水北调来水与北京市当地水质差异实际,构建了水质水量响应模型,根据此模型可将南水北调来水与北京市本地水有效混合,从而保证了北京市供水和供水管网的安全有效使用。研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原水经历了1200公里的明渠输送,途径大量村庄与桥梁,可能遭受途径地的污染,水质情况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供水水质的保障方面,需要非常注意藻类的去除问题。丹江口原水的总氮较高,在长途的输水之后,有机氮向无机氮的转化,这是北京市水处理工艺之中可能面对的潜在问题;对于长距离的明渠输水,要有足够的应变措施,防止出现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在水源切换之后,可能引发的配水管网的化学稳定性的破坏问题要引发足够的重视,必须要对南水北调来水进行有针对性的水质调节。6、对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水处理工艺调整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水处理工艺优缺点,研究认为:机械加速澄清池,处理效果佳、成本低,适应性强,在常规处理环节,是首选方案。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可进一步强化常规工艺安全性,可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鉴于南水北调来水后水质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建议在原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之上引入臭氧-活性炭吸附过滤的深度处理工艺。利用超滤膜技术可以显着改善出水浊度,一般可以控制在0.1ntu以下,保持水质稳定性。同时超滤膜对于两虫的控制效果显着,可以有效去除隐孢子虫属、贾第鞭毛虫属、大肠杆菌等肠球菌等。鉴于北京市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供水安全性和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南水北调来水后有必要实施深度处理工艺。利用臭氧活性炭吸附技术,对于水质色、嗅及味等指标具有显着改善效果;利用超滤膜及活性炭工艺能够在上述基础之上,将出水浊度控制在更低水平。根据南水北调来水水质特点,以及北京市现行水厂运行实践经验,基于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地区来水具有多水源、高风险特点,作者提出了水处理工艺优化流程:紧急状态的预氧化或者粉末活性炭投加预处理—机械加速澄清池常规处理—气水反冲洗滤池—预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池—超滤膜处理。7、通过对水价产权、稀缺性以及自身价值等内涵的解读与剖析,引入全成本订价法、收益还原订价法和市场订价法的概念,研究了在南水北调来水后,对北京市的供水价格的具体影响。认为北京市行业水价差别过于显着,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稍显弱化,水价的上涨幅度及速度都没有将其自身的供需矛盾彻底表现出来,特别是在水资源消耗量相对较大的夏季,水资源对于北京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制约性影响更为显着,目前的供水价格尚未切实将水价内涵展示出来。建构了水价形成模型,分析了影响北京市的供水价格的构成要素,南水北调供水之后北京市的多水源水价的形成机制,并且通过对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分别制定了在正常发展速度之下的中等方案以及在快速发展速度之下的高方案,同时还按照北京市的发展规划,制定了较低用水水平以及一般的用水水平。两两组合之后,形成了四种需水方案的水价构成模型。根据当前现有的数据,对其具体的价格构成进行了测算。通过对北京市当地可用水资源量、缺水情况、南水北调供水量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北京市当地供水的全成本水价核算,以及考虑了南水北调外调入水之后的两部制水价核算,并进行了分行业的综合水价核算。通过全面的分析,认为南水北调来水之后,会在部分行业提高用水成本,但综合水价不会高于居民的水价承受能力。8、研究认为,南水北调来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的水资源供需压力,但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所有供水问题。北京市还需要从自身内部着手,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具体架构方面,则考虑以政府层面、市场手段以及社会力量三位一体,全面参与的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价格机制、优化产权制度、创新市场调节机制,加快水资源市场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中来。
黄芳[9](2014)在《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地区间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跨地区调水成为客观需求。从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兴建并运行了几十项大型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四片贯通、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调水布局。随着跨地区调水工程的增多,同一受水区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多个调水工程同时供水的局面,构成一个多水源的水市场。建立和实施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跨地区多水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定价问题更是关系到多水源调水系统运营的核·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博弈分析、数理模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和经济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综述,找到研究的空白点,确定研究的方向。通过梳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相关理论,寻求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博弈研究,梳理各定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定价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探寻定价问题的实质,理清定价问题的脉络结构,总结出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再次,根据影响定价的相关因素,从供需角度出发,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原则,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分别分析了调水企业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条件下不同的调水价格和收益情况,结合跨地区调水的实践情况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绘图,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天津市受水区对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进行了测算,并将测算出的水价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合理定价的对策和建议: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加强对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水权交易体系、健全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保证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在实践层面得以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首先,本文的选题来自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是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实践意义。从目前研究成果看,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几乎是研究的空白点,具有理论意义;其次,本文注重对定价机制的研究,运用博弈理论对调水系统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弄清各个利益主体在定价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找出影响定价的因素,为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再次,本文的定价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缺陷,构建了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定价模型,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更准确地揭示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加适应我国水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后,本文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为受水区的引滦入津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进行测算,为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和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吴泽宁,董淼蕾,郭瑞丽,李洋[10](2013)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口门两部制水价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在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本组成和口门共用成本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分项共用成本的分摊方法,按照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组成的两部制水价机制,设计了前低后高的干线口门水价测算方案,测算了中线工程沿线各省(市)两部制水价,通过敏感性分析,识别了影响口门水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设计的两部制水价方案和测算方法可行,测算得到的水价在用水户可承受水平之内,而供水量变化是影响水价的最主要因素。两部制水价机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口门水价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二、“南水北调”的水价如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的水价如何(论文提纲范文)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文献趋势与热点分析 |
1.1 发文量及发文趋势分析 |
1.2 热点词汇聚类分析及突发性检测 |
2 软环境视角下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现状 |
2.1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前提:水的立法 |
2.2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基础:水权管理 |
2.3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的目标:供水安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
2.4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中面临的冲突:生态系统服务与补偿 |
2.5 调水工程高效运营管理的保障:水价定价机制与运营管理机制 |
3 研究展望 |
4 结 语 |
(2)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南水北调生态供水价格框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生态供水必须制定合理价格 |
2 在南水北调供水价格制度框架内协商制定生态供水价格 |
3 构建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生态供水两部制水价 |
3.1 只包含计量水价的低水价方案 |
3.2 包含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的高水价方案 |
4 明确生态供水价格对应的资金分担方案 |
5 全面构建协商定价机制 |
6 结 论 |
(3)基于优化配置的多水源多环节综合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水源多环节供水系统水价成本模型 |
2 基于优化配置的综合水价模型 |
3 多水源综合水价计算分析 |
4 结语 |
(4)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产权与水权理论 |
1.2.2 水价形成理论 |
1.2.3 水价制定理论 |
1.2.4 成本补偿理论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 |
2.2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 |
2.2.1 水费收入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2.2.2 财政补贴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2.3 南水北调供水成本核算及补偿 |
2.3.1 南水北调供水成本核算 |
2.3.2 南水北调供水成本补偿 |
第三章 供水成本GM(1,1)估算 |
3.1 水利工程供水现状 |
3.1.1 水利工程概况 |
3.1.2 水利工程供水情况 |
3.2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构成及相关核算数据 |
3.2.1 供水成本构成 |
3.2.2 供水成本的相关核算数据 |
3.3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GM(1,1)动态估算 |
3.3.1 分行政区成本估算 |
3.3.2 分片区的成本估算 |
3.3.3 农业和非农供水成本的分摊 |
第四章 供水成本补偿机制 |
4.1 水费收入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4.1.1 水费征收标准 |
4.1.2 水费收入情况 |
4.1.3 水费收入与供水成本对比 |
4.1.4 水费收入分配机制 |
4.2 财政补贴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4.2.1 水利工程供水资金缺口分析 |
4.2.2 财政补贴补偿供水成本的核算 |
4.2.3 改革水利工程供水财政补贴方向性建议 |
第五章 落实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供水成本补偿机制 |
5.1 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水价政策概况 |
5.1.1 水价政策与应缴水费 |
5.1.2 水价政策执行方案 |
5.2 水费收入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5.2.1 过渡期水费收入分配机制 |
5.2.2 远期水费收入分配机制 |
5.3 财政补贴对供水成本的补偿 |
5.3.1 过渡期财政补贴 |
5.3.2 远期财政补贴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供水成本的江苏省水利工程水费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供水成本估算 |
1. 供水成本估算办法 |
2. 农业与非农供水成本分摊 |
3. 供水成本估算结果 |
三、水费收入合理分配机制研究 |
1. 水费收入分配思路 |
2. 水费收入分配比例 |
3. 以2017年为例的水费收入分配核算 |
四、落实南水北调水价政策的水费收入合理分配机制研究 |
1. 落实南水北调水价政策应缴水费 |
2. 南水北调水价政策执行方案 |
3. 水费收入分配思路 |
4.水费收入分配比例 |
(1)南水北调水费上交比例 |
(2)补偿省级供水成本的水费上交比例 |
五、研究总结 |
(6)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与水资源价值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 与用户水价承受能力相关的文献综述 |
2.3 与跨流域定价理论方法与供水成本测算相关的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居民生活用水及水价现状 |
3.2 工业用水及水价现状 |
3.3 灌溉用水水价现状 |
3.4 现状水价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视角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1 基于价值和价格内涵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1.1 基于价值内涵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1.2 基于水价格视角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2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2.1 基于效用价值论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2.2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2.3 基于水资源资产产权理论与地租理论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3 基于水权与水市场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3.1 基于水权视角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3.2 基于水市场视角的水资源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合理水价计算方法研究 |
5.1 影响水价的因素分析 |
5.2 水价构成分析 |
5.3 定价方法选择 |
5.3.1 平均成本定价法 |
5.3.2 机会成本定价法 |
5.3.3 边际成本定价法 |
5.4 水价的具体计算方法 |
5.4.1 用户综合水价 |
5.4.2 资源水价 |
5.4.3 工程水价 |
5.4.4 环境水价 |
5.5 用户水价承受能力分析方法 |
5.5.1 居民水价承受能力 |
5.5.2 工业水价承受能力 |
5.5.3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理论水价分析计算 |
6.1.1 终端用户理论水价 |
6.1.2 当地水工程水价与环境水价 |
6.1.3 资源水价 |
6.1.4 综合理论水价确定 |
6.2 用户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6.2.1 居民水价承受能力 |
6.2.2 工业水价承受能力 |
6.2.3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 |
6.2.4 工业城镇水价按期到位有一定难度 |
6.3 水价补贴政策建议 |
6.4 水价调整规划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相关文献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
(一) 基本概念 |
1、水价 |
2、两部制水价 |
3、南水北调水价 |
4、水费 |
5、南水北调基本水费 |
6、南水北调计量水费 |
(二) 基础理论 |
1、准公共产品理论 |
2、公共财政理论 |
二、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与问题 |
(一) 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 |
1、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
2、根据国家政策测算出的江苏南水北调水费 |
3、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 |
(二) 南水北调水费管理问题 |
1、规划分配的净增供水量尚未使用,南水北调用水达效率不高 |
2、国家公布的初期水价政策与江苏现实管理状况有距离 |
3、江苏向省外供水的水费尚未足额收取 |
4、水费支付对象不明确 |
(三) 南水北调水费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1、规划论证时期增供水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
2、农业水费管理本身就困难重重 |
3、水量交易主体不明 |
4、国家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5、相关补偿政策的缺位 |
三、国内外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
(一) 国外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
1、美国 |
2、日本 |
3、法国 |
4、以色列 |
5、印度尼西亚 |
(二) 国内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
1、浙江 |
2、山东 |
3、福建 |
4、黑龙江 |
5、陕西 |
6、甘肃 |
(三) 启示经验 |
四、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对策建议 |
(一) 水费管理改革的可行性:苏北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析 |
1、江苏现有农业水费管理情况 |
2、现阶段苏北地区农民承受能力分析 |
(二) 基于政府补偿的水费管理方案 |
1、方案一:提高全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解决基本水费 |
2、方案二:受水区市县财政按用水控制比例承担基本水费 |
3、方案三:受水区市县财政按工农业指标比例承担基本水费 |
4、方案四:将南水北调水价纳入省内供水水价统筹调整 |
5、方案比选 |
(三)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1、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水量交易主体、水费支付对象 |
2、开展南水北调工程达效研究 |
3、加强用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 |
4、加大供水计量设施的投入,提高和完善计量用水管理 |
5、完善供水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资源承载能力 |
1.2.2 南水北调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1.2.3 关于水价形成理论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水资源合理配置相关理论 |
2.1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理论 |
2.1.1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
2.1.2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原则 |
2.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内容 |
2.2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
2.2.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内涵 |
2.2.2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2.3 水价制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3.1 水价形成的机理 |
2.3.2 水价制定的原则 |
2.3.3 水价制定的常用方法 |
2.4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4.1 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 |
2.4.2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3.1 北京市水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
3.1.1 地表水资源量 |
3.1.2 北京的地下水资源量 |
3.1.3 水资源总量 |
3.2 北京市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
3.3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
3.3.1 北京市供水量估算 |
3.3.2 北京市的用水量估算 |
3.4 北京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证分析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计算方法 |
3.4.3 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CCI)计算结果 |
3.5 北京市水资源超载的原因分析 |
3.5.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
3.5.2 水权制度不完善 |
3.5.3 水价没有反映用水效率 |
3.5.4 水资源管理不当使资源配置低下 |
3.5.5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
3.6 本章小结 |
4 南水北调之后北京市供水工艺调适研究 |
4.1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
4.1.1 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线路 |
4.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本情况 |
4.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战略意义 |
4.2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供水水量影响分析 |
4.2.1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量的影响 |
4.2.2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稳定性的影响 |
4.2.3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可持续性的影响 |
4.3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水质影响分析 |
4.3.1 南水北调来水水质与本地水水质分析 |
4.3.2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水量调适研究 |
4.4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水处理工艺调适研究 |
4.4.1 净水工程方案比选 |
4.4.2 配套水厂工艺调适实例分析 |
4.4.3 配套水厂工艺调适效果分析 |
4.4.4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多水源处理工艺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南水北调之后北京自来水价调适及水价模型建立 |
5.1 北京市的水价演变及其现状 |
5.1.1 北京市水价的演变 |
5.1.2 现有水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5.2 北京市综合水价分析模型的建构 |
5.2.1 综合水价影响因素 |
5.2.2 综合水价模型与计算分析模型 |
5.2.3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分析模型 |
5.3 北京市各用户综合水价计算 |
5.3.1 需水量分析 |
5.3.2 北京当地可用水资源量分析 |
5.3.3 缺水情况分析 |
5.3.4 南水北调供水水量分析 |
5.3.5 北京当地全成本水价核算 |
5.3.6 南水北调外调入水两部制水价核算 |
5.3.7 综合水价分行业计算区别划分 |
5.3.8 北京市水价承受能力计算 |
5.4 水价影响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措施 |
6.1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措施框架 |
6.1.1 基本原则 |
6.1.2 管理框架 |
6.2 有效借助行政机构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主导作用 |
6.2.1 科学开展用水资源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水务法制进程 |
6.2.2 合理转变水务部门工作职能切实提高相关机构工作效率 |
6.2.3 有序调整用水资源税收政策适时提升行业财政投资水平 |
6.2.4 推动用水资源利用发展规划促进北京用水资源优化配置 |
6.2.5 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审批制度合理加强用水资源监管力度 |
6.3 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调解作用 |
6.3.1 坚持以价值规律为基本准则完善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
6.3.2 坚持以制度优化为发展路径合理推进水资源的产权划分 |
6.3.3 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 |
6.3.4 坚持以资源配置为目标导向推动水资源的市场体系建设 |
6.4 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推动作用 |
6.4.1 积极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逐步推进群众用水观念转变 |
6.4.2 合理开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减少耗水产业所占比例 |
6.4.3 大力推广城市节水科技工程持续降低生产生活用水数量 |
6.4.4 坚持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群众节水意识水平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模型 |
1.4.2 构建了供需兼顾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
1.4.3 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跨地区调水水价进行测算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研究 |
2.1.2 水价相关问题研究 |
2.1.3 跨地区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
2.1.4 多水源供水问题研究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水资源供求理论 |
2.2.2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3 价格规制理论 |
第3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分析 |
3.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概述 |
3.1.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 |
3.1.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特点 |
3.2 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
3.2.1 模型基本假设 |
3.2.2 没有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2.3 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2.4 模型结果分析 |
3.3 调水企业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
3.3.1 模型基本假设 |
3.3.2 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3.3 不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3.4 模型结果分析 |
3.4 调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
3.4.1 模型基本假设 |
3.4.2 博弈模型构建 |
3.4.3 模型结果分析 |
3.5 基于同一受水区的不同调水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
3.5.1 模型基本假设 |
3.5.2 博弈模型构建 |
3.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影响因素和目标 |
4.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 |
4.1.1 成本与收益原则 |
4.1.2 市场与政府原则 |
4.1.3 公平与效率原则 |
4.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
4.2.1 供水方因素 |
4.2.2 需水方因素 |
4.2.3 政府因素 |
4.2.4 水权交易市场因素 |
4.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目标 |
4.3.1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
4.3.2 保证跨地区调水系统良性运营 |
4.3.3 促进节约用水 |
4.3.4 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 |
第5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及影响分析 |
5.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假设 |
5.1.1 定价模型构建原则 |
5.1.2 定价模型基本假设 |
5.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构建 |
5.2.3 模型结果分析 |
5.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影响效应分析 |
5.3.1 定价模型对调水企业的影响 |
5.3.2 定价模型对受水区的影响 |
5.3.3 定价模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
第6章 案例分析: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
6.1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
6.1.1 南水北调工程基本情况 |
6.1.2 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
6.2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情况分析 |
6.2.1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现状 |
6.2.2 天津市供水量预测 |
6.2.3 天津市需水量预测 |
6.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3.1 南水北调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3.2 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4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
6.4.1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引滦入津工程的影响 |
6.4.2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计算 |
6.4.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分析 |
第7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若干建议 |
7.1 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 |
7.1.1 政府定价模式的缺陷 |
7.1.2 市场定价模式的缺陷 |
7.1.3 准市场定价模式的涵义和构建 |
7.2 加强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
7.2.1 加强供水成本的核算 |
7.2.2 加强对需水方的调研 |
7.2.3 加强对调水工程问关系的管理 |
7.2.4 加强政府对定价的监督 |
7.3 完善水权交易体系 |
7.3.1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
7.3.2 完善水权交易制度 |
7.3.3 建立水权交易监管机构 |
7.3.4 设置水权交易组织机构 |
7.4 完善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
7.4.1 我国现行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
7.4.2 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之处 |
7.4.3 完善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基本思路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工程联合定价的必要性 |
8.1.2 通过博弈分析理清了定价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8.1.3 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 |
8.1.4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
8.1.5 测算了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 |
8.2 研究不足 |
8.2.1 研究资料获取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
8.2.2 定价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影响了研究的广度 |
8.3 研究展望 |
8.3.1 多因素影响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研究 |
8.3.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对于受水区终端水价的传导与影响 |
8.3.3 不同定价方式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口门两部制水价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口门供水成本与成本分摊方法 |
2.1 口门供水成本组成 |
2.2 共用成本的分摊方法 |
3 两部制水价方案 |
4 水价测算及承受能力分析 |
4.1 基础数据 |
4.2 水价测算结果 |
4.3 受水区承受能力分析 |
5 水价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5.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5.2.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5.2.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6 结语 |
四、“南水北调”的水价如何(论文参考文献)
-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 陈军飞,汪倩,袁飞. 水利发展研究, 2021(12)
- [2]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南水北调生态供水价格框架探析[J]. 杨彦明. 水利经济, 2021(06)
- [3]基于优化配置的多水源多环节综合水价研究[J]. 吴振,李福林,陈华伟,张欣,徐丹丹,傅世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9)
- [4]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补偿机制研究[D]. 方晖.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5]基于供水成本的江苏省水利工程水费分配研究[J]. 王苏,沈挺,郭存芝. 改革与开放, 2018(23)
- [6]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形成机制研究[D]. 王炎如. 浙江大学, 2018(12)
- [7]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D]. 周珺华. 南京大学, 2017(05)
- [8]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D]. 潘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9]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D]. 黄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1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口门两部制水价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吴泽宁,董淼蕾,郭瑞丽,李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