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信号视频显示接口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籍明慧,裴焕斗,宫健,张川川,庄杰[1](2021)在《龙芯3A4000主板VGA接口电路设计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GA接口以其良好的兼容性、成熟的技术优势、较低的成本等优点成为电子设备显示应用中最为广泛的接口类型。基于龙芯3A4000主板功能性要求,利用高性能视频数模转换芯片ADV7125将DVO总线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VGA接口实现视频输出。对VGA接口及实现原理做了基本介绍,并对VGA视频输出功能拓扑结构以及VGA接口电路设计做了详细的描述。测试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显示模式的视频信号,该接口电路设计均符合功能性及可靠性要求,视频显示功能正常且性能良好。
陈伟[2](2021)在《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视频图像的实时性特点使其在银行系统、商业推广、远程会议、教学、医学图像分析、工业、监控、军事以及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大力研究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超高清视频的普及,人们对硬件性能和实时视频处理技术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FPGA加速,在图像处理方向上应用的重大意义,并针对当前视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场景需求,设计了一款多路视频实时处理系统。采用具有高速并行处理能力的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完成了从前端4路HDMI接口的3840x2160@30Hz视频流接收,到后端4K显示器上的任意比例缩放、旋转、透明度调节以及多路视频任意位置漫游、叠加与融合。同时,本次设计在FPGA硬件平台上进行了整体设计方案的逻辑设计,在线仿真和整体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视频发送卡和输出控制卡的逻辑资源消耗以及片上功耗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进行设计,主要基于4层电路板设计了视频采集卡,包括HDMI解码、FPGA配置、光口输出等模块。其次基于FPGA平台,采用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实现了对最高分辨率为3840x2160视频任意比例的缩放;采用Alpha叠加融合算法,实现对多路视频任意位置的漫游叠加,以及任意通道视频透明度的调节。再次用户可以通过串口发送角度参数,在保证较低损耗的情况下,实现图像0~360°旋转。最后对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进行调试与分析,分析了系统整合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展示了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的显示效果,并对FPGA资源消耗以及系统功耗做了相关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在系统性能、灵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也符合市场需求。
张其宝[3](2021)在《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以及云服务器的发展,远程监控终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其中以工业生产制造最具代表性。工业远程监控终端主要实现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数据上传、设备控制、远程告警等功能,现有的远程监控终端仅限于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无法对设备运行环境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性地可视化监测。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实现了可视化监测与传统的依靠数据传输测控的有机结合。该终端分为可视化子系统与工控接口子系统两个部分:(1)可视化子系统负责实现监控终端的可视化功能,可视化子系统以Zynq-7000So C FPGA为主控,嵌入了Linux操作系统。该子系统通过USB接口接收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流,进行视频编码后将文件保存至本地存储器;通过SPI通信接口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中的多种工控接口,并接收工控接口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通过LCD触控屏实现人机交互,LCD触控屏显示视频监控画面以及传感器数据,并获取操作人员对工控接口和视频监控的控制指令;通过千兆以太网接口将本地监控视频流及工控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为了提高网络传输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帧校验功能的远程视频传输方法。(2)工控接口子系统负责工业现场感知数据采集及设备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以STM32 MCU为主控,采用Bare Metal形式提高实时性。该子系统通过SPI通信接口接收可视化子系统的控制指令,利用开关量输出、模拟量输出等接口控制工业现场的执行设备;通过开关量输入、模拟量输入、RS-485总线等接口采集工业现场的感知数据,并将感知数据上传至可视化子系统;针对RS-485总线接线极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帧有效性的RS-485总线极性自适应方法。采用标定方式提高工控接口的精度,为了方便对系统进行标定与配置,使用Qt集成开发环境设计了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本设计中,对该远程监控终端的原理图以及PCB进行了绘制,并对元器件进行了工装焊接,完成了样机制作;实现了可视化子系统、工控接口子系统以及上位机软件的编程工作,完成了硬件与软件的联合调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远程监控终端能够正常运行,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籍明慧[4](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左乔[5](2021)在《多通道数字视频DVR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市场对视频监控产品的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款高性能的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DVR)。本文围绕TMS320DM8168视频处理芯片为核心处理器设计实现一款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在硬件方面,完成了整个设备的功能模块设计、电路设计、内存设计、电源模块设计、复位设计以及对外的网络接口、硬盘接口、USB接口、串口等多种接口的设计。在软件方面,为目标板搭建了嵌入式开发环境,基于Linux操作系统完成了整个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实现了多通道视频采集、编解码、本地存储以及网络传输等模块的软件设计,完成了设备的视频监控网页客户端的设计,再对系统的启动和时钟进行配置,以及系统网络模块的配置。最后进行了硬件和软件测试环境的搭建,实现软硬件功能测试,完成多通道数字视频DVR的设计与实现。本文设计的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最多可以支持16路数字视频的高速实时采集,支持视频数据的快速压缩编解码,支持视频本地显示、回放、硬盘存储以及客户端远程访问功能。相比传统录像机,该设备的性能更优,功能更全。促进视频监控产品的快速发展。
李磊[6](2021)在《带压修井井口内窥检视仪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带压修井是指在井内油气存在压力时进行起下管柱的一种新型井下作业技术,通过特殊配套工具将井内压力保压密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油气层的保护。由于井口作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油气井检修效率和油田复产增产的目标,因此解决带压修井作业安全问题的前提是对井口装置内复杂井况产生的具体原因做到实时检测。基于此,本课题以设计一套针对带压修井领域的新型井口装置内窥成像检测系统为主要研究目的,从而为带压作业的安全监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首先,本文基于带压修井作业与现有井控安全检测技术,分析了带压修井、带压起下管柱、井控装置等作业环境。根据系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与设计规划,分析了系统设计需求、工作原理、所要达到的功能和模块化设计难点。其次,依据总体设计方案完成各系统功能设计,包括硬件选型和设计、软件处理设计等。通过软件对视频图像进行图像增强、管柱接箍识别等处理。最后,对系统进行总体性能测试,主要包括视频数据采集、录像存储功能、耐压能力等各项常规指标测试,系统均可正常工作。现场应用试验中验证系统的性能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带压修井井口内窥检视仪可将井口装置内高清视频流畅进行传输,实时直观,一目了然,提高了作业效率,能够油田后续检修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和客观依据,为油气井修复增产稳产提供直观的视频凭证。
孙康[7](2021)在《基于ARM的无人机地面终端设计》文中认为目前石油管线的监测与巡检,存在操作过程繁琐、资源消耗大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ARM的无人机地面终端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石油管线的监测与巡检。本文设计的无人机地面终端硬件部分选用了ARM Cortex-A9多核处理器,设计了CPU功能模块、存储模块电路、通信接口电路、高清视频显示接口电路以及其它模块电路,完成了高清视频处理,并实现了媒体性能的多元化。软件部分基于Linux操作系统下实现的,本次选用的是ubuntu14.02版本。在文本编译器VIM中,采用C语言和C++语言编程完成了数据传输层、数据管理层、用户操作层的软件设计,实现了无人机和地面终端的数据传输、高清视频数据的解码、飞行状态数据的存储与解析,用户界面的搭建。同时基于Qt(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框架)实现了电子地图的设计,完成了地图的定位、平移、缩放、航迹绘制以及视野跟随等功能。针对现有无人机地面终端因网络延迟不能同步接收视频数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双向时间戳互换的方法。该方法设置了参考时钟,将数据块与时间戳绑定,通过读取时间戳值,对视频数据帧进行重组,实现了视频数据的同步接收。本文所设计的无人机地面终端系统,不但提高了石油管线监测的效率和系统资源利用率,而且加强了巡检的安全性,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蒋维维[8](2021)在《基于FPGA的双光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可见光和红外双光图像融合,充分利用了可见光和红外两种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成像质量以及人眼对场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用FPGA为核心来实现双光融合实时显示系统。可见光摄像头采集图像经SDI接口输入,通过IP核将串行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红外摄像头采集14位并行数据通过压缩处理成8位,然后通过像素融合处理缓存至DDR3,最后经专用视频编码芯片输出给VGA和HDMI实现实时高清显示。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红外压缩理论、色度空间转化理论和融合算法理论进行研究,并实现系统整体方案设计;(2)根据系统方案进行器件选型,再根据芯片手册进行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根据原理图绘制PCB,最后搭建好硬件平台;(3)根据功能划分不同模块,用verilog进行逻辑代码设计,包括可见光图像输入模块、红外图像输入模块、双光图像融合模块、DDR3缓存模块和视频显示驱动模块;(4)用Model Sim将代码进行仿真,上板调试,验证显示效果。
沈朝[9](2020)在《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里程、全国客运及货运总量等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业务全过程管理,广泛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各部门及运输线路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确保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也为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传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覆盖不全面、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扩容改造等问题,设计和建设一个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讨论并分析了其功能结构与关键技术。论文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其组成结构、设备类型、高铁运营调度系统等。论文在对既有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结合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清化使用需求,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化铁路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发展需要。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实际项目,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对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视频存储方案、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处理,采用当前流行的云存储技术满足了海量存储和数据共享需求,全线采集点使用最新的IPC后具备PTZ功能,清晰度、灵敏度更加高,系统整体稳定度和可靠度大幅度提升。论文设计提出的建设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全面达到了设计需求,满足了铁路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
陈威冲[10](2020)在《大洋钻探钻孔重返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洋科学钻探是通过钻探取得的岩心来研究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的国际科学合作钻探计划,实施大洋钻探的关键在于大洋科学钻探船,迄今为止只有三艘,分别是无隔水管的美国“挑战者号”、“决心号”,和采用隔水管系统的日本“地球号”。当前我国参与大洋钻探计划的方式是派科学家参加“决心号”相关航次从事研究工作。为实现海洋领域的自主探索,考虑到立管系统钻探船运行费用高昂及适用水深限制,我国拟建造性价比更高的无隔水管科学钻探船。大洋科学钻探船的主要任务是在海底钻孔取芯,工程中经常需要将钻杆提上钻探船对磨损的钻头进行更换,并再次返回之前的钻孔继续钻进;而面对数千米的水深,对于采用海底直接裸钻的无隔水管钻探船就存在钻杆重返钻孔问题,钻孔重返系统则用来支持实现这一操作。钻孔重返系统是大洋科学钻探船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性能影响整个钻探工程的工作效率。本论文从大洋钻探官网中搜集了大量“挑战者号”、“决心号”钻孔重返系统设计和试验资料,归纳总结了系统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对涉及到的技术进行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钻孔重返定位系统新方案,包括远场定位和近场定位两部分,远场定位采用水声定位技术,近场定位采用可视化观测方式。进一步设计了近场定位的关键装备深水电视的软硬件系统,通过实时获取水下视频图像,发现并定位返孔锥,并监视钻杆重入钻孔。论文研究了无隔水管大洋钻探船钻孔重返系统,提出了钻孔重返定位系统新方案,设计了近场定位关键装备深水电视的软硬件系统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对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大洋钻探船钻孔重返系统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模拟信号视频显示接口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信号视频显示接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芯3A4000主板VGA接口电路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VGA接口 |
1.1 简介及原理 |
1.2 VGA接口引脚定义 |
1.3 VGA接口时序要求 |
2 接口功能实现整体结构 |
3 电路设计 |
3.1 ADV7125 |
3.2 桥片与ADV7125连接电路设计 |
3.3 VGA接口设计以及关键信号的处理 |
4 测试结果 |
5 结论 |
(2)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 系统指标 |
2.2 系统总体方案 |
2.3 器件选型 |
2.3.1 核心芯片选型 |
2.3.2 存储模块的选型 |
2.3.3 视频输入输出接口的选型 |
2.3.4 传输模块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框图 |
3.2 视频发送卡电路设计 |
3.2.1 视频接口 |
3.2.2 外部存模块 |
3.2.3 光纤接口 |
3.2.4 外围电路 |
3.3 阻抗匹配 |
3.4 硬件设计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实现 |
4.1 图像预处理 |
4.1.1 图像时序介绍 |
4.1.2 图像色彩空间转换 |
4.1.3 高斯滤波算法实现 |
4.2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实现 |
4.2.1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逻辑设计 |
4.2.2 图像截取补全算法 |
4.3 实时图像缓存技术的实现 |
4.3.1 控制器带宽分析 |
4.3.2 控制器接口设计 |
4.3.3 图像缓存控制逻辑设计 |
4.4 高速视频传输的实现 |
4.5 旋转算法的实现 |
4.6 Alpha叠加融合算法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分析 |
5.1 输入输出模块逻辑验证与分析 |
5.2 DDR3 读写缓存验证与分析 |
5.3 双线性插值缩放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
5.4 旋转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
5.5 Alpha叠加融合算法模块验证与分析 |
5.6 系统整体调试与分析 |
5.6.1 联合调试与分析 |
5.6.2 系统设计难点与解决方案 |
5.6.3 逻辑资源与功耗分析 |
5.6.4 设计指标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远程监控终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2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设计指标 |
2.3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2.4 主控芯片选型 |
3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硬件平台设计 |
3.1 可视化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1 摄像头接口电路 |
3.1.2 LCD驱动电路 |
3.1.3 本地存储模块 |
3.1.4 远程通信接口电路 |
3.2 工控接口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2.1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接口电路 |
3.2.2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电路 |
3.2.3 温度采集电路 |
3.2.4 I/O控制接口电路 |
3.2.5 北斗/GPS授时与定位 |
3.3 系统电源设计 |
3.3.1 工控接口子系统 |
3.3.2 可视化子系统 |
3.4 印刷电路板设计 |
4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
4.2 可视化视频监控方案 |
4.2.1 可视化视频监控软件框架 |
4.2.2 基于时间的终端视频文件检索方法设计 |
4.2.3 基于图片空间域的数字盲水印设计 |
4.3 可视化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4.3.1 开发环境搭建 |
4.3.2 视频监控程序设计 |
4.3.3 LCD显示驱动设计 |
4.3.4 LCD触控屏界面开发 |
4.4 工控接口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4.4.1 模拟量与温度采集程序 |
4.4.2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通信 |
4.5 远程通信程序设计 |
4.6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软件设计 |
4.7 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设计 |
5 系统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可视化子系统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可视化视频监控测试 |
5.1.3 盲水印性能测试 |
5.1.4 LCD触控屏测试 |
5.1.5 远程通信接口测试 |
5.1.6 存储器读写测试 |
5.2 工控接口子系统测试 |
5.2.1 精度测试 |
5.2.2 实时性测试 |
5.2.3 RS-485 总线通信测试 |
5.3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测试 |
5.4 功耗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
2.1 龙芯CPU概述 |
2.2 主板功能设计 |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
2.2.2 主板结构规划 |
2.2.3 功能模块划分 |
2.2.4 CPU散热要求 |
3 原理设计 |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
3.4 电源模块 |
3.5 时钟模块 |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
3.7.1 VGA接口电路 |
3.7.2 DVI接口电路 |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15 本章小结 |
4 PCB规划及设计 |
4.1 概述 |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
4.3 PCB布局 |
4.4 PCB布线 |
4.5 本章小结 |
5 主板调试 |
5.1 概述 |
5.2 调试过程 |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性能测试 |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6.2 访存速度测试 |
6.3 网络性能测试 |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
6.6 显示性能测试 |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通道数字视频DVR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DVR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
2.1 设备总体设计方案 |
2.1.1 硬件设计方案 |
2.1.2 软件设计方案 |
2.2 设备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DVR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主控模块设计 |
3.2.1 核心处理器选型 |
3.2.2 处理器子系统 |
3.3 设备接口设计 |
3.3.1 视频采集接口设计 |
3.3.2 视频输出接口设计 |
3.3.3 网络接口设计 |
3.3.4 SD卡接口设计 |
3.3.5 USB接口设计 |
3.3.6 SATA接口设计 |
3.3.7 UART接口设计 |
3.4 设备内存单元设计 |
3.5 设备电源设计 |
3.5.1 电源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2 芯片上电时序与设计 |
3.5.3 设备负载均衡设计 |
3.6 设备复位设计 |
3.7 设备PCB布局布线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 |
4.1 主机端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4.2 目标板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通道数字视频录像机DVR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框架 |
5.1.1 McFW开发模式 |
5.1.2 LinkAPI机制和Chain创建 |
5.2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2.1 多路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5.2.2 视频编解码模块设计 |
5.2.3 视频存储模块设计 |
5.2.4 视频传输模块设计 |
5.2.5 本地视频显示模块设计 |
5.3 系统的启动和时钟配置 |
5.3.1 系统的启动模式 |
5.3.2 系统的时钟配置 |
5.4 系统的网络配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备调试 |
6.1 测试系统的搭建 |
6.1.1 硬件测试系统搭建 |
6.1.2 软件测试系统搭建 |
6.2 硬件调试 |
6.3 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带压修井井口内窥检视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技术背景及意义 |
1.1.1 技术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井控安全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带压修井作业及井控检测技术研究 |
2.1 带压修井工艺技术研究 |
2.1.1 带压修井工艺 |
2.1.2 带压起下管柱 |
2.1.3 井控装置工作原理 |
2.2 现有井控安全检测技术特点研究 |
2.2.1 电磁检测技术 |
2.2.2 声发射检测技术 |
2.2.3 超声波检测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工程应用分析及设计规划 |
3.1 实际工程应用分析 |
3.1.1 系统设计技术指标 |
3.1.2 系统功能及设计需求 |
3.2 系统设计总体规划 |
3.2.1 系统总体方案 |
3.2.2 系统工作原理 |
3.2.3 模块化设计难点分析 |
3.3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选择 |
3.3.1 视频信号的采集 |
3.3.2 视频图像压缩编码 |
3.3.3 流媒体传输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口内窥检视仪的设计 |
4.1 井口内窥检视仪设计总体概述 |
4.2 双摄像头成像系统设计 |
4.2.1 系统设计技术参数 |
4.2.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3 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
4.3 图像分路传输系统设计 |
4.3.1 系统设计技术参数 |
4.3.2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4.4 监控主机系统设计 |
4.4.1 系统设计技术参数 |
4.4.2 系统组成及功能 |
4.4.3 系统录像存储设计 |
4.5 井口工作台防爆显示器 |
4.5.1 系统设计技术参数 |
4.6 系统供电设计 |
4.6.1 系统供电模块化设计 |
4.7 视频图像的解释处理 |
4.7.1 图像增强处理 |
4.7.2 接箍识别处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组装测试及现场试验 |
5.1 系统模块化组装测试 |
5.1.1 双摄像头成像系统组装测试 |
5.1.2 图像分路传输系统组装测试 |
5.1.3 监控主机系统组装测试 |
5.1.4 井口工作台防爆显示器组装及测试 |
5.2 系统总体及功能测试 |
5.2.1 系统总体测试 |
5.2.2 系统录像存储测试 |
5.2.3 仪器耐压能力测试 |
5.2.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3 系统现场应用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ARM的无人机地面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人机地面终端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无人机地面终端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石油管线监测与巡检需求分析 |
2.1.2 无人机地面终端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无人机地面终端硬件方案设计 |
2.4 无人机地面终端软件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地面终端硬件系统设计 |
3.1 CPU功能模块设计 |
3.2 存储模块设计 |
3.2.1 DDR3 存储器设计 |
3.2.2 eMMC存储器设计 |
3.3 通信接口设计 |
3.3.1 通用串口电路设计 |
3.3.2 USB OTG接口电路设计 |
3.3.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3.4 CAN接口电路设计 |
3.3.5 蓝牙&Wi Fi接口电路设计 |
3.4 高清视频显示接口设计 |
3.4.1 HDMI接口电路设计 |
3.4.2 MIPI_DSI 接口电路设计 |
3.4.3 LVDS接口电路设计 |
3.5 其它模块电路设计 |
3.5.1 电源电路设计 |
3.5.2 音频电路设计 |
3.5.3 MINI PCIE电路设计 |
3.5.4 启动拨码电路设计 |
3.5.5 摇杆控制电路设计 |
3.6 PCB板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机地面终端软件系统设计 |
4.1 数据传输层软件设计 |
4.1.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1.2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4.2 数据管理层软件设计 |
4.2.1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
4.2.2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3 用户操作层软件设计 |
4.3.1 用户界面设计 |
4.3.2 用户监控设计 |
4.4 应用层软件管理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 |
5.1 电子地图总体方案设计 |
5.2 电子地图显示 |
5.3 电子地图功能实现 |
5.3.1 放大、缩小、平移功能实现 |
5.3.2 定位功能实现 |
5.3.3 航迹绘制功能实现 |
5.3.4 视野跟随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人机地面终端功能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无人机地面终端硬件功能测试 |
6.3 无人机地面终端软件功能测试 |
6.3.1 用户操作功能测试 |
6.3.2 串口通信功能测试 |
6.3.3 电子地图功能测试 |
6.4 其他功能测试 |
6.5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FPGA的双光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双光图像融合系统相关理论 |
2.1 红外灰度压缩理论 |
2.2 色度空间转化理论 |
2.3 可见光和红外双光图像融合算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光图像融合系统及硬件设计 |
3.1 可见光摄像头选型及电路设计 |
3.2 红外摄像头选型及电路设计 |
3.3 FPGA核心处理模块选型及相关电路设计 |
3.4 DDR3 选型和电路设计 |
3.5 VGA接口设计 |
3.6 HDMI接口设计 |
3.7 PCB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光图像融合系统软件设计与仿真 |
4.1 可见光图像输入模块的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1.1 SDI接收端IP调用 |
4.1.2 可见光图像采集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1.3 可见光图像预处理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2 红外图像输入模块的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2.1 红外图像采集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2.2 红外图像预处理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3 双光图像融合的逻辑实现 |
4.4 DDR3 缓存的逻辑实现与时序仿真 |
4.4.1 DDR3 的IP核调用与初始化仿真 |
4.4.2 视频行缓存的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4.3 DDR3 用户接口的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5 视频显示驱动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5.1 VGA和 HDMI驱动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5.2 视频实时显示逻辑设计与时序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板测及系统实现 |
5.1 JTAG下载配置 |
5.2 视频VGA及 HDMI接口实现 |
5.3 系统实时显示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构成 |
2.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网络视频传输及接入技术 |
2.2.4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3.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设备类型 |
3.1.2 视频节点 |
3.1.3 承载网络 |
3.1.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3.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3.2.1 摄像机 |
3.2.2 编码器 |
3.2.3 解码器 |
3.2.4 存储设备 |
3.2.5 视频服务器 |
3.3 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系统构成 |
3.3.2 通道配置 |
3.3.3 视频编码方案 |
3.3.4 视频存储方案 |
3.3.5 用户终端 |
3.3.6 监控平台软件 |
3.3.7 系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方案设计 |
4.1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 |
4.1.1 现有电路资源状况 |
4.1.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定位 |
4.1.3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业务需求 |
4.1.4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传输要求 |
4.2 铁路综合视频高清监控系统规划设计 |
4.2.1 网络架构规划 |
4.2.2 系统功能规划 |
4.2.3 视频存储功能规划 |
4.2.4 系统网管规划 |
4.2.5 系统性能规划 |
4.2.6 系统接口规划 |
4.2.7 系统设备规划 |
4.2.8 网络安全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项目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背景概述 |
5.1.2 项目需求分析 |
5.1.3 项目更新改造原则 |
5.2 更新改造方案 |
5.2.1 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5.2.2 Ⅰ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3 II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4 视频存储建设方案 |
5.2.5 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 |
5.2.6 网络传输建设方案 |
5.2.7 用户监视终端建设方案 |
5.3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3.1 应用层安全方案 |
5.3.2 系统层安全方案 |
5.3.3 网络层安全方案 |
5.3.4 管理层安全方案 |
5.4 施工、调试及后台部署方案 |
5.4.1 系统部署前准备 |
5.4.2 系统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成效分析 |
6.1 项目施工具体方案 |
6.1.1 准备工作 |
6.1.2 施工程序 |
6.2 项目成效分析 |
6.2.1 主要社会效益 |
6.2.2 技术的经济性 |
6.2.3 实施后的视频性能分析 |
6.2.4 存在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洋钻探钻孔重返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与大洋科学钻探船 |
1.1.2 我国参与大洋钻探计划现状 |
1.1.3 我国深海钻探作业模式研究倾向 |
1.1.4 钻杆钻头重返钻孔操作与钻孔重返系统(Re-entry System)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1.2.1 “格罗玛·挑战者号”及“乔迪斯·决心号”钻孔重返系统 |
1.2.2 国内钻孔重返系统技术现状 |
1.3 选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钻孔重返系统构成 |
2.1 钻孔重返系统构成及工作方式 |
2.1.1 钻孔重返系统构成 |
2.1.2 钻孔重返系统工作方式 |
2.2 船舶动态站位技术 |
2.3 水下声学定位技术 |
2.4 海底钻孔返孔锥 |
2.5 钻孔重返系统可视化装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孔重返定位系统研究及设计 |
3.1 钻孔重返定位系统可行性理论分析 |
3.1.1 水声定位技术基本原理 |
3.1.2 使用水声定位技术的钻孔重返定位系统误差数学建模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2 钻孔重返定位系统方案设计 |
3.3 钻孔重返定位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3.4 钻孔重返定位系统各部分性能要求 |
3.4.1 水声定位系统性能要求 |
3.4.2 返孔锥尺寸要求 |
3.4.3 深水电视装置性能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水电视系统方案设计 |
4.1 深水电视功能需求分析 |
4.2 深水电视装置总体方案设计及系统构成 |
4.2.1 深水电视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4.2.2 深水电视装置系统构成 |
4.3 遥传编码技术及电缆高速遥传系统 |
4.3.1 通信电缆传输性能 |
4.3.2 高速遥传编码技术 |
4.3.3 电缆高速遥传系统 |
4.4 水下仪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 |
4.4.1 水下仪系统构成 |
4.4.2 网络高清摄像头模组 |
4.4.3 主控单元硬件选型及引脚配置 |
4.4.4 水下仪主控系统软件设计 |
4.5 地面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 |
4.5.1 地面系统构成 |
4.5.2 视频存储回放功能 |
4.5.3 字符叠加(OSD)功能实现 |
4.5.4 主控单元芯片选型及电路板设计 |
4.5.5 地面主控单元软件设计 |
4.5.6 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水电视系统测试 |
5.1 四芯电缆传输性能测试 |
5.1.1 遥传模块直连通信测试 |
5.1.2 遥传模块通过铠装电缆传输速率测试 |
5.2 控制功能测试 |
5.2.1 水下仪主控单元功能测试 |
5.2.2 地面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
5.2.3 字符叠加功能及回放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模拟信号视频显示接口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芯3A4000主板VGA接口电路设计及研究[J]. 籍明慧,裴焕斗,宫健,张川川,庄杰. 电子技术应用, 2021(11)
- [2]多路实时视频处理系统设计[D]. 陈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D]. 张其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5]多通道数字视频DVR的设计与实现[D]. 左乔.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带压修井井口内窥检视仪设计[D]. 李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基于ARM的无人机地面终端设计[D]. 孙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基于FPGA的双光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蒋维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沈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10]大洋钻探钻孔重返系统技术研究[D]. 陈威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