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营[1](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谢炳全[2](2019)在《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自2015年以来,药监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监管越来越严,飞行检查,双随机检查和日常监管更深入,更彻底。面对这些变化,DX公司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前收益,未及时进行质量体系完善和质量持续改进,对产品的质量管理有所懈怠,导致国家飞行检查查出严重缺陷,被广东省药监局收回GMP证书。为尽快通过药监验收,拿回GMP证书,DX公司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评估,制订整改方案,启动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工作。本论文从国内制药业GMP实施和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发现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结合DX公司具体情况,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1)完善组织明确职责;(2)升级质量体系文件;(3)强化计算机化系统管理;(4)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同时,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顺利进行并持续改进,制订体系改进保障措施:(1)严格控制工艺执行过程;(2)建立培训考核机制;(3)建立过程监控体系。通过采用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后,DX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本次研究,通过对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现状分析,寻找其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该研究成果能推广到集团公司其他成员企业甚至更多有待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企业,有助于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张景春[3](2019)在《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质量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项目,建设周期长、设备种类多、专业分包多、参与人员背景复杂、参建单位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要权衡好各项目要素、把控好各环节的衔接,建设出一座符合质量要求的电站对施工总承包企业来说是一项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近年来虽然中国施工企业在海外总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多,国际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欧美、日韩等同行企业相比,在项目质量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弱点和不足。本文从项目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中国电力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项目质量管理的误区和难点,以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西姆港2x660MW燃煤应急电站为例,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知识,分析该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及管理措施。所取得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基于卡西姆项目质量问题的统计及专家调查法分析得到该项目存在重大质量风险的专业有电气专业、锅炉专业、汽机专业及热工专业,应给出具体的控制措施。(2)全面营造质量氛围,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灌输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明确了所有人能都要参与项目质量管理活动中且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质量责任,可以提高项目团队参与项目质量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分包商切实履行质量责任的积极性。(3)规划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起点,施工前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质量职责分工并将岗位职责、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相结合,是保证施工过程中项目质量的最重要基础。(4)人的行为极大影响了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处理好项目相关方包括业主、监理、分包商的合作关系,保证各方在项目质量管理上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有利于项目质量工作的顺利开展。(5)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发展“样板”,保证一次成优,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因质量不合格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成本提高,以点带面能够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牛玲玲[4](2017)在《基于CMMI的A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软件业得以快速崛起,中国软件业也逐步向做强、做精方向进行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软件行业的竞争,而想要在这场软件行业的竞争中拿下一定的市场份额,促使我国软件行业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行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推行国际标准。A企业是专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通信网相关的运维产品、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产品的高科技企业,随着业务的开拓,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现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CMMI目前已成为软件业最实用、最流行的软件生产过程评价的标准,在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改进指引方面,已得到国际软件业的公认,企业决策者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希望在原有的ISO9001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引入CMMI模型,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改进和应用。本文介绍了A企业基于CMMI模型,进行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改进研究的背景,论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对A企业软件过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帕累托图、鱼刺图等分析方法,找到A企业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生产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论证在ISO9001体系基础上引入CMMI模型的可行性,确定了改进的目标和改进方案,选取需求开发、度量分析、技术解决方案、项目监控这四个CMMI关键过程域进行过程改进,提出了改进后的管理方法及指导工作开展的流程图,以帮助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得到提高,逐渐促使公司整体研发及质量管控能力实现提升。目前,很多软件企业都面临在长期推行ISO9001的情况下,需要同步引进CMMI体系,以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挑战,本研究构建的关键过程域的改进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现了ISO9001和CMMI两大体系的良好融合,并采用电子化信息系统作为管理的辅助手段,对同类企业的软件过程管理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徐莉[5](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唐力,钟越红[6](2015)在《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中的认识误区》文中研究指明该文简要介绍了通过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认可的检测、校准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几个认识误区和所走过的弯路,供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和审核员参考。
陈炜杰[7](2015)在《ISO9001体系下FC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是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随着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基于质量体系,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完善流程,改进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但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 ISO9001质量体系,客户满意度水平仍然很低。FC公司是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没有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真正融会贯通,导致客户满意度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公司虽然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去开发市场,但近几年来销售额不升反降。因此,FC公司必须提升客户满意度水平以留住现有顾客和保持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对FC公司的客户满意度管理进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在ISO9001体系下提高FC公司客户满意度的策略。这对于FC公司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客户满意度相关理论等进行综述;然后概括描述本案例研究的对象——FC公司,重点介绍了其体系实施状况,全面分析了 FC公司客户满意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按PDCA的思路,分析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原因,研究适合FC公司的对策,并实施了改进体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质量成本和提高质量意识等措施;最后对比改善前后客户满意度水平,验证所采取的对策。FC公司通过以上优化方案的实施,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规范了流程,提高质量水平和全员质量意识,降低成本,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地探讨了中小企业客户满意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ISO9001质量体系的客户满意度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小企业客户满意度的研究和对策,提升中小企业在质量、成本方面的竞争力,企业质量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两点,值得广大正在探索质量发展的中小企业学习借鉴。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FC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希望对国内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起到借鉴作用。
赵晗君[8](2012)在《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驻厂监造属于设备监理的范畴,作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我国石油管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日益增加,在这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油气输送管设备占有很大的比重,设备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对油气输送管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尚属起步阶段,有些管理部门及业主对驻厂监造服务的认识还很淡薄。从全国范围看,驻厂监造服务市场还未完全建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和质量管理理论相结合,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来解决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驻厂监造单位提高监造服务水平。本文首先通过对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概念的研究,建立了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对驻厂监造服务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按照监造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别找出了监造过程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结合西气东输二线项目,详细阐述了在西气东输二线项目过程中各阶段是如何采取具体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
张育红[9](2012)在《S公司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是企业决胜市场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据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工作流程、改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虽然也按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S公司作为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同样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没有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真正在体系建立和运行中融会贯通,出现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日常管理“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实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对于S公司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S公司所处的物业管理行业的性质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体系策划环节、文件管理环节、日常运行环节、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环节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PDCA方法和过程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监视测量、改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再策划;加强对体系文件的管理;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定期有效的开展管理评审;对体系进行有效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和工具等。通过以上优化方案的实施,来实现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进而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的探讨了在物业管理行业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物业管理服务的特点提出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和改进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论文是2008版的IS09000族标准在中小企业的实施研究,2008版标准运行时间相对较短,S公司的运行实践会给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其他计划实施或者已经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公司,尤其是中小型物业管理企业提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方面的借鉴。
杨家珍[10](2012)在《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87年颁布第一个通用管理体系标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又陆续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类组织的认可。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二十多年的认证实践显示,通过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证使组织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组织获得了认证证书但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内涵不甚理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较差,使得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经营相脱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际管理标准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西方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实施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国际管理标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何让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成为实施国际管理标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国际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剖析导致这些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探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管理标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组织高层管理者和中基层管理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调查了不同类型的167家通过认证的组织。通过数据处理发现,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在对这些障碍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特别从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剖析了国际管理标准必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入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从知识发酵的环境优化、知识母体的选择、发酵技术的引入与系统化、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和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国际管理标准知识在我国的顺利传播,促进认证组织对标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运营以及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组织高层和中基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系统归纳出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第二,从管理模式、人员素质、中西文化差异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构建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可为认证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可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1.2.2 国外研究成果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知识 |
2.1 GMP发展历程 |
2.2 GMP基本架构 |
2.3 药物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3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DX公司简介 |
3.1.1 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
3.1.2 战略定位 |
3.1.3 企业的组织架构与规模 |
3.1.4 产品市场与技术 |
3.2 DX公司现有质量管理体系 |
3.2.1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 |
3.2.2 DX公司现有的文件控制管理 |
3.2.3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 |
3.3 DX公司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DX公司职责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DX公司体系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DX公司员工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4 DX公司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
3.4.2 企业外部原因分析 |
4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 |
4.1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
4.1.1 改进的原则 |
4.1.2 改进的思路 |
4.2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改进方案 |
4.2.1 完善组织明确职责 |
4.2.2 升级质量体系文件 |
4.2.3 加强计算机化系统管理 |
4.2.4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
5 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5.1 严格控制工艺执行过程 |
5.1.1 优化工艺参数严格控制过程产品铝残留量 |
5.1.2 更换合适的内包材供应商 |
5.1.3 对现有车间进行技术改造确保产品质量 |
5.2 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
5.2.1 提高领导质量意识 |
5.2.2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培训 |
5.2.3 强化全员培训制度 |
5.3 建立过程监控体系 |
5.3.1 明确监管职责 |
5.3.2 提升QA人员监管技能 |
5.3.3 推行QA分区监管绩效考核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质量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施工总承包及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施工总承包模式概念及特点 |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 |
2.3 项目质量管理的三大过程 |
2.4 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 |
2.5 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1 项目概况 |
3.2 项目质量目标 |
3.3 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 |
3.4 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5 项目重大质量风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项目质量管理实施及改进对策 |
4.1 全面营造质量氛围 |
4.2 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4.3 管理质量相关方 |
4.4 坚持样板引路 |
4.5 项目重大质量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
4.6 项目质量管理改进后成效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筒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CMMI的A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新意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文献 |
2.1 软件过程与软件过程改进 |
2.1.1 软件过程 |
2.1.2 软件过程改进 |
2.2 ISO9001 质量体系综述 |
2.2.1 ISO9001 质量体系概念介绍 |
2.2.2 ISO9001 的发展过程 |
2.2.3 ISO9001 过程改进思想 |
2.3 CMMI模型综述 |
2.3.1 CMMI模型概念介绍 |
2.3.2 CMMI的发展过程 |
2.3.3 CMMI的关键术语 |
2.3.4 CMMI过程域 |
2.4 文献综述 |
第3章 A企业开发过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企业的简介 |
3.2 A企业的发展历程 |
3.3 A企业软件开发产品的特点 |
3.4 A企业面临的挑战 |
3.5 存在的问题 |
3.5.1 缺陷率高 |
3.5.2 进度延期 |
3.5.3 关键过程域问题分析 |
3.5.4 需求开发过程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5 度量和分析过程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6 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7 项目监督和控制过程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MMI过程改进方案 |
4.1 在ISO9001 体系基础上引入CMMI模型的可行性 |
4.2 IDEAL过程改进模型 |
4.3 改进目标和原则 |
4.4 改进方案制定 |
4.4.1 识别过程 |
4.4.2 初始化 |
4.4.3 通过阶段评估实施过程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CMMI软件开发关键过程改进实施 |
5.1 建立组织结构 |
5.2 需求开发(RD)-过程改进 |
5.2.1 需求开发改进要点分析 |
5.2.2 需求的开发和确认 |
5.3 度量与分析机制(MA)-过程改进 |
5.3.1 数据采集 |
5.3.2 数据存储 |
5.3.3 数据分析 |
5.3.4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通告 |
5.4 技术解决方案(TS)-过程改进 |
5.4.1 确定技术方案 |
5.4.2 实施技术方案 |
5.5 项目监督与控制(PMC)-过程改进 |
5.5.1 明确项目角色及其职责 |
5.5.2 对项目进行及时监督审查 |
5.5.3 电子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6)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中的认识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中的认识误区 |
2 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中出现过的工作缺陷 |
3 结束语 |
(7)ISO9001体系下FC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
第二节 客户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三节 ISO9001体系下的客户满意度 |
第三章 FC公司的ISO9001与客户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FC公司ISO9001体系实施状况 |
第三节 客户满意度管理现状 |
第四节 客户满意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ISO9001体系下的FC公司客户满意度管理的诊断 |
第四章 FC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实施 |
第一节 本文在ISO9001体系下的客户满意度结合运用的方法 |
第二节 ISO9001体系的改进 |
第三节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质量成本 |
第四节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满意意识 |
第五节 实施前后的客户满意度对比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质量管理基本原理与驻厂监造服务概述 |
2.1 质量管理的定义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1 PDCA循环原理 |
2.2.2 三阶段管理原理 |
2.3 驻厂监造服务的质量管理 |
2.3.1 驻厂监造服务“产品”的内涵 |
2.3.2 驻厂监造服务“产品”质量管理特点 |
2.3.3 驻厂监造服务的项目特征 |
第三章 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的现状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驻厂监造服务中的认识误区 |
3.2.2 驻厂监造服务前期管理中的问题 |
3.2.3 驻厂监造服务中期执行中的问题 |
3.2.4 驻厂监造服务后期管理中的问题 |
第四章 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对策 |
4.1 深入了解消除认识误区 |
4.1.1 消除制造厂对驻厂监造服务的认识误区 |
4.1.2 消除业主对驻厂监造的认识误区 |
4.1.3 消除驻厂监造服务人员对自身的认识误区 |
4.2 做好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前期管理 |
4.2.1 加强驻厂监造服务人员的管理 |
4.2.2 加强驻厂监造计划、实施细则的管理 |
4.2.3 加强机器(设备)的管理 |
4.3 强化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中期管理 |
4.3.1 认真检查质量体系与工艺文件 |
4.3.2 重视检验数据分析 |
4.3.3 加强监造质量过程控制 |
4.3.4 强化HSE管理 |
4.4 完善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后期管理 |
4.4.1 重视顾客满意度调查 |
4.4.2 建立全面的服务质量评价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5.1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背景 |
5.1.2 驻厂监造服务目标 |
5.2 驻厂监造服务前期准备 |
5.2.1 人员配备与考核 |
5.2.2 编制监理计划和实施细则 |
5.2.3 各项资源配备 |
5.3 驻厂监造服务质量中期管理 |
5.3.1 质量体系与工艺文件检查 |
5.3.2 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 |
5.3.3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
5.4 驻厂监造服务质量后期管理 |
5.4.1 驻厂监造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5.4.2 驻厂监造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5.4.3 驻厂监造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
5.5 该项目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取得的成效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S公司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 |
第2章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 |
2.1 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修订和发展 |
2.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构成 |
2.3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
2.4 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 |
2.5 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
第3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S公司介绍 |
3.1.1 S公司概况 |
3.1.2 S公司组织结构图 |
3.2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
3.2.1 各部门职责 |
3.2.2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
3.3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体系策划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3.3.2 体系文件不适宜 |
3.3.3 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原则未能完全落实 |
3.3.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日常管理“两张皮” |
3.3.5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成为过场 |
第4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实施 |
4.1 质量管理体系再策划 |
4.1.1 成立推行委员会 |
4.1.2 体系诊断评估 |
4.1.3 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
4.1.4 确定质量方针,制定新的质量目标 |
4.1.5 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监督检查和更改 |
4.1.6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
4.1.7 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 |
4.2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4.2.1 正确看待体系文件的作用 |
4.2.2 遵循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 |
4.2.3 对原有体系文件进行整合 |
4.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4.3.1 分层次进行培训 |
4.3.2 培训和体系运行状态结合 |
4.3.3 做好内审员的持续培训 |
4.4 定期有效的开展管理评审 |
4.4.1 管理评审流程图 |
4.4.2 管理评审程序 |
4.4.3 管理评审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
4.5 对体系进行有效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
4.5.1 做好对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
4.5.2 内部审核的策划和实施 |
4.5.3 对服务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
4.5.4 实现外审增值 |
4.5.5 对不合格服务进行控制 |
4.5.6 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4.6 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和工具 |
4.6.1 合理利用统计技术 |
4.6.2 物业服务信息化 |
第5章 结语 |
5.1 主要工作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在中国实施现状 |
2.1.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全球认证情况 |
2.1.2 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我国对国际管理标准研究的现状 |
2.2.2 对各种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
2.2.3 各种国际管理标准实施有效性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关于其他国际管理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知识传播理论概述 |
3.1 知识传播相关概念 |
3.1.1 知识及其分类 |
3.1.2 知识传播及其分类 |
3.1.3 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扩散 |
3.1.4 知识管理 |
3.1.5 知识吸收能力 |
3.2 知识传播过程 |
3.2.1 传播与信息传播过程 |
3.2.2 知识传播过程 |
3.3 知识转化的基本原理 |
3.3.1 知识创造的SECI 螺旋模型 |
3.3.2 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
3.4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
3.5 知识发酵理论概述 |
3.5.1 知识的生物活性特征 |
3.5.2 知识发酵机理 |
3.5.3 知识发酵模型 |
3.5.4 知识发酵的形式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现状调查分析 |
4.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
4.2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A 卷) |
4.2.1 组织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 |
4.2.2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作用的评价 |
4.2.3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看法 |
4.2.4 组织需要外部机构的哪些帮助 |
4.2.5 对国际管理标准应用前景的看法 |
4.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B 卷) |
4.3.1 对管理标准了解程度及途径 |
4.3.2 国际管理标准的作用发挥情况 |
4.3.3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障碍及其原因 |
4.3.4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的培训问题 |
4.3.5 相关因素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程度 |
4.3.6 国际管理标准的实施前景 |
4.3.7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
4.4 A、B 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4.4.1 获取国际管理标准途径比较 |
4.4.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比较 |
4.4.3 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认识比较 |
4.4.4 各因素影响管理标准实施的程度评价汇总 |
4.4.5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前景比较 |
4.5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模型分析 |
4.5.1 各障碍因素影响程度描述性统计 |
4.5.2 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量 |
4.5.3 实证研究 |
4.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结论 |
4.6.1 将近一半组织通过两个以上国际管理标准认证 |
4.6.2 我国大部分组织认证动机更加明确 |
4.6.3 管理者对国际管理标准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
4.6.4 管理体系的作用受到认证组织的广泛认可 |
4.6.5 大部分组织认为国际管理标准比较适合本组织 |
4.6.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普遍存在一定障碍 |
4.6.7 大部分组织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培训不到位 |
4.6.8 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对管理标准实施效果影响最大 |
4.6.9 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前景广阔 |
4.6.10 认证组织在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相关机构的指导 |
第五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理论分析 |
5.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概述 |
5.1.1 国际管理标准的知识特征 |
5.1.2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障碍分类 |
5.2 管理模式与方法障碍分析 |
5.2.1 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
5.2.2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障碍及成因 |
5.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分析 |
5.3.1 组织中员工素质与行为的界定 |
5.3.2 员工素质与行为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 |
5.3.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分析 |
5.4 中西文化差异障碍分析 |
5.4.1 中国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主要文化障碍 |
5.4.2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
5.4.3 中西方行为方式比较 |
5.5 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障碍分析 |
5.6 组织培训障碍分析 |
5.7 组织外部障碍分析 |
5.8 国际管理标准传播障碍的整体分析 |
第六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
6.1 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和知识繁育模型 |
6.1.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 |
6.1.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过程的交互 |
6.1.3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
6.2 标准实施的融知--发酵环境的优化 |
6.2.1 提升认证机构的认证风险 |
6.2.2 加强对管理咨询机构的监管 |
6.2.3 加强对认证从业人员的监管 |
6.2.4 提高认证行业进入条件,建立认证机构的能力评估体制 |
6.3 融知-发酵知识母体的选择与优化 |
6.3.1 国际管理标准知识的选择与优化 |
6.3.2 组织成员相关背景分析与人员选择 |
6.3.3 方案实施人员的选择与优化 |
6.4 融知-发酵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 |
6.4.1 领导与规划 |
6.4.2 组织协调 |
6.4.3 激励与约束机制 |
6.4.4 培训机制 |
6.5 融知-发酵技术知识的引入与系统化 |
6.5.1 领导垂范和榜样激励 |
6.5.2 焦点事件 |
6.5.3 知识地图 |
6.5.4 学习型组织 |
6.5.5 人际沟通与人际网络 |
6.5.6 知识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
6.6 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1 创意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2 贯标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3 系统化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4 演练与验证吧的构建与完善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加科研情况 |
三、科研获奖情况 |
附录 |
附件一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A 卷) |
附件二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B 卷) |
致谢 |
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谢炳全.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质量管理应用研究[D]. 张景春.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基于CMMI的A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改进研究[D]. 牛玲玲.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实验室在践行GJB9001B中的认识误区[J]. 唐力,钟越红. 电子质量, 2015(03)
- [7]ISO9001体系下FC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研究[D]. 陈炜杰. 南京大学, 2015(04)
- [8]油气输送管驻厂监造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赵晗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8)
- [9]S公司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 张育红.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D]. 杨家珍. 天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