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犬瘟热病毒扬州分离株融合蛋白F和附着蛋白H基因的序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冉伟[1](2021)在《犬瘟热病毒对人SLAM受体适应机制及其在人SLAM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ignal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ar,SLAM)为CDV等麻疹病毒属成员感染宿主的主要受体,其在病毒跨种间传播及宿主致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CDV H蛋白在识别病毒SLAM受体,介导病毒入侵和调节病毒毒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病毒变异,CDV自然宿主已由犬科、猫科和浣熊科等动物扩大到灵长目的猕猴。因此,CDV能否通过人SLAM受体突破物种屏障而传播给人类的科学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在前期克隆得到CDV人SLAM(hSLAM)受体适应株5804Pe/H-VHS基础上,证实CDV-H蛋白D540G氨基酸突变可介导病毒对表达hSLAM受体的Vero细胞(Vero-hSLAM)有效感染。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通过hSLAM受体阻断试验、H/hSLAM互作三维模型、免疫印迹、H/hSLAM免疫共沉淀、人PBMC体外感染和血清抗体交叉中和保护实验等技术,研究了5804Pe/H-VHS株适应hSLAM受体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D540G突变未改变CDV H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量(p>0.05);(2)抗hSLAM单克隆抗体可显着阻断CDV对Vero-hSLAM细胞的感染(p<0.05);(3)CDV H蛋白D540G突变后可能分别与hSLAM 38位(Q)和41位(S)氨基酸产生分子间作用力;(4)D540G突变未明显增强H/hSLAM蛋白之间相互作用(p>0.05);(5)5804Pe/H-VHS株能在体外有效感染人PBMC(病毒载量可达104.50TCID50/mL)(p<0.01),且可明显抑制PBMC的增殖活性(p<0.05);(6)CDV疫苗免疫血清可对5804Pe/H-VHS株产生交叉免疫作用(p<0.01)。为进一步明确病毒在体内致病性,本研究分别以5804Pe/H-VHS和5804Pe/H株(106.0TCID50)鼻腔感染hSLAM转基因小鼠hSLAM(+/+)/STAT1(-/-)。感染后7天,将小鼠麻醉后进行剖检观察。分别应用RT-PCR和Vero-hSLAM细胞检测组织中病毒载量,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组织中病毒与hSLAM受体共定位情况。上述结果显示,(1)与5804Pe/H感染组相比,5804Pe/H-VHS感染组脾脏显着肿大、增重(p<0.01);(2)5804Pe/H-VHS感染组中,CDV RNA在脾脏、肺脏中呈强阳性,在淋巴结、胸腺和肾脏呈弱阳性,脑呈阴性,而5804Pe/H感染组,除胸腺呈弱阳性外,其余组织均为阴性;(3)5804Pe/H-VHS感染组在免疫细胞和器官(PBMC、脾脏、淋巴结、胸腺)和上皮组组中病毒载量均显着高于5804Pe/H感染组(p<0.01);(4)5804Pe/H-VHS感染组脾脏、肺脏和淋巴结中病毒与hSLAM发生共定位,而5804Pe/H感染组中未观察到病毒e GFP荧光。综上,CDV 5804Pe/H-VHS株能体外有效感染人PBMC,并可抑制其细胞增殖活性;病毒感染hSLAM转基因小鼠后,可在其免疫器官和上皮组织中复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CDV适应hSLAM受体的分子机制,建立了CDV感染小鼠的致病模型,为进一步评估CDV跨种间感染人类的风险提供了研究基础。
孙伟伟[2](2020)在《犬瘟热病毒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感染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神经系统异常以及机体免疫抑制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CD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毒株变异快、感染谱不断扩大、混合感染现象普遍,由其引发的免疫抑制致使疫苗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对养犬业和毛皮动物养殖造成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巨大,寻求防控该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生产实际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部分地区犬瘟热流行情况,分析病毒H蛋白的遗传变异规律,丰富了CDV流行毒株资源库;同时,扩充已建立的C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库,从中筛选具有广谱中和活性单克隆抗体;基于重组H蛋白和单克隆抗体建立CDV抗原与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用于CD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为CDV的感染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研究收集了60份2017-2019年江苏部分地区疑似犬瘟热病料,采用RT-PCR法鉴定了22份病料样品为CDV核酸阳性,进一步通过扩增完整H基因、核酸测序、BLAST比对、同源性比对、遗传进化分析和N-糖基化位点统计分析显示,其中18份America-1型毒株与疫苗株(Ondetstepoort株)高度同源;其余4份属Asia-1型毒株(分别命名为YZ-4、NJ-13、NJ-21、YZ-27),与疫苗株氨基酸同源性在90.1%-91.2%之间,毒株间同源性为97.2%-99.8%,与国内流行Asia-1型毒株同源性较高(99.7%-100%);4株Asia-1型毒株在H蛋白584-586位点均具有潜在的N-糖基化修饰,具有Asia-1型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另外,YZ-4株、NJ-21株和YZ-27株H蛋白SLAM受体结合区域未发生改变(519R/530G/549Y),而NJ-13株的受体结合区域突变为519R/530G/549H,提示该毒株与宿主结合能力可能发生改变。本研究扩充了C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库,基于重组H蛋白的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7株稳定分泌抗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B1、3B5、3C5、3D5、5A6、4G12和7B2),由此产生的抗体亚类均鉴定为Ig G1κ。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上述单克隆抗体均能与CDV发生反应,不与犬细小病毒、犬冠状病毒以及犬流感病毒反应,具有良好特异性;病毒中和试验测定其培养上清的抗体中和效价为24-28,诱生BALB/c小鼠腹水的抗体中和效价为102-106,其中3B5、5A6、4G12、7B2之间的叠加系数均在50%以上,表明这4株单克隆抗体识别不同抗原表位;连续传代检测显示在第20代仍具有高效分泌抗体的能力,表明其稳定性良好;另外,3B5、5A6、4G12和7B2除能中和Ondetstepoort疫苗株(America-1型)外,还能中和当前流行的Asia-1型CDV毒株,其中3B5抗Ondetstepoort株和YZ-4株的中和效价分别为28和27,具有较好的广谱中和活性。本研究以HRP酶标的3B5单克隆抗体和重组H蛋白为基础建立了CDV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采用方阵滴定法CDV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包被抗原(重组H蛋白)浓度为4μg/m L,H-RP酶标3B5抗体最佳稀释浓度为1:3 200,待检血清最佳稀释浓度为1:8,血清样本抑制率(PI)≥45%判定为阳性,与国外商品化的犬瘟热抗体试剂盒相比,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7%,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以HRP酶标的重组H蛋白和3B5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了CDV抗原竞争ELISA检测方法,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CDV抗原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包被抗体(3B5)浓度为2μg/m L、HRP酶标重组H蛋白最佳稀释浓度为1:1 600,经反应条件优化,该方法最低病毒检测量为103TCID50/m L,特异性和重复稳定性良好,与RT-PCR法检测临床样品的符合率达100%。综上,本研究对江苏部分地区开展了C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时总结其流行病学态势和分子变异情况;同时,扩充了CDV毒株资源库和C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库,筛选了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H蛋白单克隆抗体;以此建立了CDV抗原和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完善CD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和评价CDV感染水平,为科学防控CD提供技术支撑。
刘彩红,曹玉姣,丁航天,崔宁宁,王凌霄,贺雯熹,霍宁宁,黄柏成,刘玉秀,田克恭[3](2020)在《水貂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其H基因序列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山东地区水貂犬瘟热病毒(CDV)遗传变异特征,采集水貂养殖场的发病水貂病料,通过RT-PCR鉴定为CDV阳性,将阳性病料接种Vero/Dog 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电镜负染、测序等方法鉴定,得到4株犬瘟热病毒,分别命名为WD1株、WD2株、WX1株和WX2株。分离株H基因测序结果显示,WD1株、WD2株、WX1株均为Asia-Ⅰ型,其中WD1和WD2与近几年仅在水貂和狐狸养殖场流行的新犬瘟热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5%~99.2%和97%~99%;WX-1型与国内犬源HL001株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9.5%;WX2与疫苗株同属于一个分支,与疫苗毒Lederle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5%和98.8%。结果表明,水貂养殖场存在多株犬瘟热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提醒养殖场应注意防控,该结果也为犬瘟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积累了资料。
赵国清[4](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指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张贺[5](2018)在《犬瘟热病毒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犬瘟热对我国的养殖业(如养犬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及其它经济类养殖动物等)以及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危害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市场广泛使用的犬瘟热疫苗主要针对犬,仅有两种疫苗针对毛皮动物(水貂和狐狸)。疫苗可以有效的控制犬的犬瘟热,但是针对濒危物种(如东北虎、华南虎、小熊猫等),其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仍有很大争议。近些年新兴的基因工程疫苗,不但具有灭活疫苗或者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而且还具有弱毒疫苗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因此,为犬瘟热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出了新的方向。本试验主要对分离到的东北虎源和小熊猫源犬瘟热病毒的H基因和F基因全长序列进行测序,并从核苷酸水平,氨基酸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分离得到的犬瘟热病毒F基因和H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将虎源犬瘟热病毒的H基因和F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F和pcDNA-H,并初步分析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序列测定结果分析:4株犬瘟热病毒的H基因全长1824 bp,编码607个氨基酸,含有9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而且具有549Y的特点。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大熊猫源毒株(AF178038)和虎源毒株(KM386683)有高度的核苷酸相似性(99%)。与标准毒株A75/17相比,同源性为96.5%96.9%,与传统疫苗株(Onderstepoort株和Recombinant Snyder Hill株)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2.2%92.6%和91.9%92.3%。4株犬瘟热病毒的F基因全长1989 bp,编码66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与犬源毒株(GZ0803,KC667066)、犬源毒株(GZ0804,KC667068)、狐狸源毒株[HeB(07)1,EU327874]、浣熊源毒株[HeB(07)2,KP064126]和水貂源毒株(KC427278)有高度的核苷酸相似性(99%)。与标准毒株A75/17相比,同源性为93.9%,与Onderstepoort疫苗株相比,同源性为90.4%90.5%,与传统疫苗株CDV3相比为90.4%90.6%。以分离的虎源犬瘟热病毒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F基因和H基因,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克隆引物,分别在上游引物的5’端和下游引物的3’端插入酶切位点XhoⅠ和XbaⅠ,并且在上游引物起始密码子ATG后加入FLAG标签序列。用内切酶XhoⅠ和XbaⅠ双酶切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后经T4 DNA连接酶作用后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cDNA-F和pcDNA-H。本试验采用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共同验证pcDNA-F和pcDNA-H的免疫原性。体外试验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将pcDNA-F和pcDNA-H真核表达质粒转染BHK-21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体外细胞的表达情况;体内试验则是通过肌肉免疫BALB/c小鼠,分别对免疫前和四次免疫后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分析重组质粒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NA-F和pcDNA-H被成功构建,且均具有免疫原性,但诱导抗体效价有待进一步提高。
朱璐[6](2018)在《稳定表达犬瘟热病毒SLAM受体细胞系的建立及犬瘟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一种在食肉目动物中广泛传播的急性,高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CDV野毒株很难在无受体的细胞系上进行传代,严重制约CDV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表达SLAM受体的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比较其对CDV野毒株的敏感性,并对分离到的CDV野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Ⅰ 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建立本将真核表达载体Pcag-SLAM分别转染Vero细胞和BHK21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克隆株,并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鉴定(IF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稳定表达SLAM受体的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加以验证。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出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Ⅱ CDV的分离及鉴定本研究探索了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对CDV的分离率,比较不同组织对同种细胞系的趋向性,对分离得到的CDV进行RT-PCR、IFA鉴定、电镜观察、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利用SLAM-Vero细胞从3只CDV阳性犬的肺和脾中分离得到2株CDV,而SLAM-BHK21细胞系,亲本Vero细胞及亲本BHK21细胞未能分离出病毒。Ⅲ CDV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对分离得到的CDV-SC1706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全长15690 bp。SC1706分离株的N基因系统分析显示该毒株与分离自辽宁的LN(10)1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6%,都属于亚洲1型野毒株。SC1706株与大熊猫分离株SX2014和Louguantai 1的同源性也分别达到了98.4%和98.3%,显示它们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与经典的onderstepoort疫苗株和shuskiy疫苗株的同源性很低,分别是有93.5%和93.1%。与CDV 3疫苗株的同源性最低,只有93%。SC1706株有9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这一特点是野毒株特有的。
苏瑞红[7](2018)在《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是引起狐、貂、貉等毛皮动物及犬、熊猫、虎等动物犬瘟热的病原。以宠物犬来说,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由于疫苗抗原性差异、高水平母源抗体或免疫犬血清抗体的干扰,往往造成免疫失败而引起犬瘟热的发生,或因血清抗体水平过低不能提供保护作用而发病。合理的免疫时机应以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为基础。临床上应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ELISA、血清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这些方法快速、准确、便于检测大量样品。但这些检测方法操作较复杂或需要特殊仪器,可能会影响宠物犬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检测的普及率。因此,定期分离CDV现地流行毒株,分析其抗原性遗传演变情况,选择抗原性一致的疫苗免疫接种;建立一种简便、经济、能够及时检测单份血清样品的CD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对有效预防犬瘟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临床确诊为CDV病死犬的肠内容物处理液接种MDCK细胞,经传代培养后,通过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RT-PCR鉴定后确定分离获得了1株CDV,命名为CDVDN17-1。对分离毒株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HeB(09)3毒株H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9.8%),与临床常用CDV疫苗株Rockborn同源性最高(96.1%)。H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HeB(09)3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属于Asia-1型。用常规疫苗免疫犬血清与分离病毒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当前疫苗毒株的免疫抗体对分离病毒有中和作用。根据对CDV-DN17-1 H基因序列分析,本研究克隆了H基因两段抗原区域片段,原核表达获得了两种重组蛋白rCDV-SDH1和rCDV-SDH2,并分别免疫实验兔制备了抗血清。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用rCDV-SDH1制备的血清抗体中和效价为1:35,高于rCDV-SDH2制备的血清抗体,因此选择rCDV-SDH1作为凝集试验的检测抗原。经偶联条件优化,将纯化的rCDV-SDH1与红色羧化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偶联,制备了致敏免疫彩色纳米微球。以致敏微球为凝集原,CDV阳性血清为凝集素,经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试验验证,建立了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通过与商品化试剂盒对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确定了间接凝集试验的阳性判定标准,即能使致敏微球发生凝集度为“++”的血清为阳性血清。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只与CDV阳性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试剂盒检测值S≥3的阳性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阳性;4℃保存13个月的致敏微球与阴性、阳性血清的凝集结果无变化。初步对40份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间接凝集试验与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从感染CDV病死犬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CDV,初步分析了当前流行毒株H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建立的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操作简便,特异性良好,结果易于判定,不仅可以用于大量样品的集中检测,也可以针对宠物门诊单份血清样品随时检测,便于推广应用。
赵梓淇[8](2017)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调查及其病原的H、F基因分析》文中指出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犬科、鼬科和浣熊科等动物的感染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双相热、鼻炎、肺炎、结膜炎、胃肠炎、支气管炎以及神经症状。该病在我国多个地方流行,对毛皮动物、野生动物、特别是犬科动物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在辽宁地区流行比较严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多样,且难以防控,死亡率较高,给辽宁地区的宠物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深入了解辽宁地区CDV的流行特点以及辽宁地区CDV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开展了下面的几项工作:第一章:辽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调查。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例剖检、病理组织学等方面,收集了20142016年辽宁部分地区9个宠物医院收治的临床疑似犬瘟热宠物犬281份拭子和组织病料样品。采用胶体金抗原检测卡和RT-PCR方法检测,其中有23份样品为犬瘟热病毒阳性,阳性率为8.19%。辽宁地区发病犬的临床症状以混合型为主,其次是呼吸道型、消化道型、神经型以及皮肤型,各型患病犬都有双相热经过。采用CDV病原胶体金试纸条对病犬的眼、鼻、口腔分泌物和粪便进行检测,其中阳性病料有281份。剖检患病犬,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尤其以肠系膜淋巴结的症状最为明显,脑膜充血、出血,肺脏出血、坏死,脾脏肿大、暗红,胃肠道出现卡他性炎、充血,胰腺萎缩等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肺广泛充血,肺泡壁结构消失,肺泡腔内充满巨噬细胞;脾淤血、出血,白髓几乎消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大量空泡状,颗粒样变性、脂肪样变性;淋巴结有明显的充血、出血、萎缩和水肿,淋巴小结不明显。第二章:辽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病毒H、F基因分析。为了全面了解CDV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情况,我们从辽宁省的沈阳、锦州、辽阳等地区的9个宠物医院收治的临床疑似犬瘟热病犬中分别采集了281份拭子和组织病料样品。同时采用犬瘟热病毒抗原检测试纸条和RT-PCR检测方法,筛选出23份CDV阳性样品。测定了12株CDV基因H,H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表明,该12株CDV野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7.5%99.9%,与疫苗株的(Onderstepoort、CDV3)同源性为90.3%91.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12株野毒株均属于中国当前流行的Asia-1型,其中来源于沈阳的SY-6、SY-35株与在北京CDV强毒株BJ-09在同一进化分枝,其余来源于沈阳、锦州和辽阳的10株与东北地区流行的CDV在同一进化分枝。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蛋白235-245、415-425、595-605氨基酸等处存在高变异性,H蛋白的3555区域氨基酸非同义置换概率较高;糖基化位点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12株CDV的H基因糖基化位点、抗原表位方面与Asia-1型CDV野毒相似,但与疫苗株相比变异较大。此外,我们发现,JZ-6株丢失了一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CDV F基因序列,针对其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2个分离株F基因分别进行克隆和测序,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用MEGA6软件绘制出了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CDV毒株F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均为1989nt,编码662个氨基酸,其蛋白结构中的17个cys残基位点和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均高度保守,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220R-R-Q-R-224R。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个毒株与CDV代表强毒株HeB(07)1属于同一谱系,均为强毒株。其中SY-11株与DL-8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其它疫苗株关系相对较远。上述研究表明,辽宁地区宠物犬犬瘟热流行毒株以Asia-1型犬瘟热病毒为主,不同病毒株间存在遗传多样性。
刘传毅[9](2017)在《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山东省中东部地区送检的118份病死水貂、貉子和狐狸肺脏病料检测,水貂83份、貉子17份、狐狸18份。根据Genbank已发表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N基因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其RT-PCR检测方法,阳性结果为71份、13份与13份,阳性率为85.54%、76.47%与72.22%。选取部分阳性病料经MDCK细胞分离,貂源分离获得4株CDV,貉源分离1株,狐源没有分离得到,5株分离株分别命名为CDV103、CDV114、CDV122、CDVDH2与CDV LC2株。接种细胞后部分样品呈现明显CPE亦有部分样品无明显CPE,经RT-PCR检测分析发现部分无CPE细胞冻融液检测结果呈阳性,表明CDV对MDCK细胞的适应性有所不同。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CDV F、H与N全基因序列分别设计扩增F、H与N全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研究CDV分子生物学特性。采用RT-PCR扩增及琼脂凝胶回收、克隆,对克隆纯化获得的相关片段测序与分析。经DNAstar软件对分离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犬瘟热毒株作参考株,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H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CDV103、C DV114、CDV122、CDVDH2与CDVLC2株彼此同源性为90.7%-100.0%,CDVLC2与CDVDH2株的同源性最高100.0%,CDVLC2、CDVDH2株与CDV103、CDV114、CD V122株彼此间有相对较高同源性为90.7%-91.1%。H蛋白氨基酸序列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CDV103、CDV114与CDV122株糖基化位点均为9个;第309-311位糖基化位点为野毒株所独有得,Asia-1型中部分毒株具有9个潜在N-联糖基化位点,CDVDH2与CDVLC2毒株糖基化位点位7个,这与Convac弱毒疫苗株H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糖基化位点一致。H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CDV103、CDV114与CDV122株属于Asia-1型,与JN(08)(2009ChinaFJ810213fox)株有较近亲缘关系;CD VDH2与CDVLC2分离株属于America-1型,与Convac、Onderstepoort疫苗株关系较近。F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CDV103、CDV114、CDV122、CDVDH2与CDVLC2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3%-99.0%,CDV103、CDV114与CDV122株同Onderstepoort疫苗株同源性为90.4%-90.7%,CDVDH2、CDVLC2株与Onderstepoort疫苗株同源性最高为99.0%。Fsp推导氨基酸序列潜在N-联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CDV103、CDV114与CDV122株均含有2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位于第62位和108位,CDV103、CDV114与CDV122株糖基化位与Asia-1型毒株一致。F基因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5株CDV划分于2个基因型,CDV103、CDV114与CDV122株属于Asia-1型,与ZYL(2016ChinaKX499865fox)株存在较近亲缘关系;CDVDH2与CDVLC2株属于America-1型,同Onderstepoort疫苗株关系较近。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CDV103、CDV114、CDV122、CDVDH2与CDVLC2株彼此间同源性均高于99.5%,为99.5%-100.0%,CDV103与CDV114株相似性最高为100.0%,CDVLC2与CDVDH2株同源性最低为99.5%。N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较高同源性,5株分离株彼此同源性为99.0%-100.0%。与Onderstepoort弱毒疫苗株相似性较高,为98.3%-98.9%;N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5株分离株与Onderstepoort疫苗株存在较近亲缘关系,划分于America-1型。本研究对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主要基因测序,构建遗传进化发生树。本研究主要克服犬瘟热病毒分离困难的问题,总结犬瘟热病毒分离过程中的经验。为做好犬瘟热病毒防制和监测等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犬瘟热病毒分子生物学提供了最新的调查数据。
王琦[10](2016)在《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株分离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文中提出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小反刍兽养殖业的发展。自1942年首次在西非发现该病后,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报告发生该病。我国曾在西藏地区局部发生该病,但2014年以来PPR在多省爆发流行,贵州省的8个地区均被波及,造成了养殖业的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贵州省小反刍兽疫流行特征和病原分子特征,本文开展了本病快速检测方法、流行病学、病原分子特征研究,为了解PPR贵州流行特征、病原分子特征提供理论资料,为PPR的综合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1.小反刍兽疫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PPRV N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RNA样本为模板,建立小反刍兽疫一步法RT-PCR检测体系,通过性能评价评估所建立小反刍兽疫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能扩增N基因大小为447bp片段,与预期大小相符;最佳退火温度为60℃;最佳模板终质量浓度为6.76×10-3g/L;最小PPRV RNA检出质量浓度为6.76×10-6g/L,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良好,能用于小反刍兽疫临床样本的检测。基于PPRV P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以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RNA样本为模板制备标质粒准品,建立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反应体系及其标准曲线,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性能评价,确定所建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所建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能有效检测质粒标准品,形成典型的扩增曲线和标准曲线;对阳性标准品的最小检出浓度为1.7×102copies/μL,敏感性优于普通RT-PCR;组内重复试验和组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低于2%,稳定性、特异性良好,能用于小反刍兽疫临床病例多种样本的检测和最佳检测样本的筛选。2.贵州省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贵州省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六盘水市、遵义市、黔西南州、安顺市等8个市(州、县)养羊场的血清样本722份,疑似病例肺脏、淋巴结等组织样本122份,应用ELISA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RT-PCR方法进行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并基于N、H基因开展分子流行学调查。结果显示,未免疫羊群PPRV抗体阳性率平均达到26.3%(93/354),全年多数月份均有PPRV隐性感染抗体阳性群体存在,其中3-5月份最高。免疫羊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59.0%(217/368),羊群整体免疫情况不佳。来自于全省8个地区的样本均检测到PPRV核酸,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8.9%(23/122)。病例不同样本PPRV含毒量有所差异,其中肺脏样本可作为小反刍兽疫的最佳检测材料。N基因全长为1578bp,共编码525个氨基酸,来自贵州省8个地区PPRV流行株N基因同源性为92.2%~100%,与国内分离株同源性达到97.7%~99.6%,与国外分离株同源性介于88.5%~97.6%之间。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变异主要集中在IV区(421~525的羧基末端区);而H基因全长为1830bp,共编码609个氨基酸,来自贵州省8个地区PPRV流行株H基因同源性为88.9%~99.8%,与中国分离株同源性达到97.5%~99.8%,与国外分离株H基因同源性介于89.0%~98.2%之间。H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毒株比较存在点突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3位由亮氨酸(L)突变成甲硫氨酸(M),315位由赖氨酸K突变成精氨酸(R),450位由精氨酸(R)突变成赖氨酸(K),546位由甘氨酸(G)突变成丝氨酸(S)。PPRV N、H基因遗传进行分析显示,PPRV贵州流行株与国内分离株在同一分支,属于第Ⅳ支系,不同于疫苗株Nigeria-75-1株所在的第Ⅰ支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PR在贵州省范围内流行区域广,其中3-5月份高发。PRRV贵州流行株具有区域特征和一定的变异。3.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流行株分离鉴定:取PPR阳性病例肺脏和淋巴结等样本,经处理后接种Vero细胞并盲传,并采用形态学观察、病原核酸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电镜试验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阳性病料样本接种Vero细胞并盲传,能引起Vero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初期细胞间隙变大,部分细胞堆积成团,随后细胞开始变圆、收缩,并逐渐出现部分细胞溶解。RT-PCR鉴定显示,病毒细胞培养物第一代至第五代存在差异,从第六代开始逐渐稳定,均能检测到病毒核酸的存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显示,细胞培养物中特异性的绿色荧光,反映出细胞中病毒抗原的存在。病毒细胞培养物经超薄切片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胞浆中电子致密的PPRV颗粒存在。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从临床阳性病例组织样本中分离到了PPRV,2株病毒分别命名为PPRV-GZPX株和PPRV-GZSY株。4.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流行株基因序列分析:以两株PPRV贵州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针对PPRV全基因组设计7对引物,RT-PCR分别扩增针对PPRV全基因组的7个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后,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拼接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PRV贵州株全长15954bp,2株贵州分离株同源性为99.7%,与疫苗株Nigeria75-1株的同源性为92.1%。与国内分离株的全基因核苷酸序列达到了97.2%~99.7%。与国外分离株全基因同源性介于88.1%~97.1%之间。PPRV基因组全长15954bp,RNA链从3’至5’依次是N-P(C/V)-M-F-H-L 6个基因,共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H)、大蛋白(L)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C/V),各蛋白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H基因变异最为明显。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贵州株与国内近年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内,均属于PPRVⅣ系,不同于疫苗株所处的Ⅰ系和非洲为代表的Ⅰ、Ⅱ、Ⅲ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PRV全基因组长度稳定,但在局部存在明显的变异和点突变。PRRV贵州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关系近,多因国内引种存在相关性;与疫苗株存在明显差异,处于不同支系,在疫苗选择中应考虑毒株分子变化情况。
二、犬瘟热病毒扬州分离株融合蛋白F和附着蛋白H基因的序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犬瘟热病毒扬州分离株融合蛋白F和附着蛋白H基因的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犬瘟热病毒对人SLAM受体适应机制及其在人SLAM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犬瘟热病毒研究进展 |
1.1 犬瘟热概述 |
1.1.1 CDV的病原学 |
1.1.2 犬瘟热流行病学 |
1.1.3 犬瘟热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 犬瘟热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1.2.1 CDV形态结构 |
1.2.2 CDV基因组结构 |
1.2.3 CDV蛋白及其主要功能 |
1.3 犬瘟热病毒致病机理 |
1.3.1 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 |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分子4 |
1.3.3 其他受体 |
1.3.4 SLAM介导CDV入侵淋巴细胞 |
1.3.5 Nectin-4 介导CDV入侵上皮组织 |
1.4 犬瘟热病毒基因变异与跨宿主传播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犬瘟热病毒5804Pe/H株适应人SLAM受体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 |
2.1.1 细胞、病毒和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细胞培养与病毒增殖 |
2.2.2 hSLAM抗体阻断试验 |
2.2.3 CDV H与hSLAM蛋白同源建模与蛋白对接分析 |
2.2.4 Western blot检测H蛋白表达量 |
2.2.5 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蛋白相互作用 |
2.2.6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与培养 |
2.2.7 CDV体外感染人PBMC |
2.2.8 抗体交叉中和试验 |
2.2.9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2.3.2 hSLAM抗体阻断试验结果 |
2.3.3 CDV H与 hSLAM相互作用三维结构预测结果 |
2.3.4 Co-IP检测CDV H与hSLAM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
2.3.5 D540G突变对CDV H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3.6 D540G突变对CDV H蛋白膜表达量的影响 |
2.3.7 CDV体外感染人PBMC结果 |
2.3.8 抗体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犬瘟热病毒在hSLAM受体转基因小鼠中复制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动物、细胞和病毒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hSLAM转基因小鼠攻毒 |
3.2.2 小鼠组织与PBMC病毒RNA的提取 |
3.2.3 小鼠组织中病毒RNA差异表达检测 |
3.2.4 小鼠组织中病毒载量测定 |
3.2.5 CDV与hSLAM受体体内组织共定位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CDV感染hSLAM转基因小鼠结果 |
3.3.2 CDV核酸在hSLAM转基因小鼠组织中检测结果 |
3.3.3 CDV感染hSLAM转基因小鼠不同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 |
3.3.4 CDV感染小鼠病毒与hSLAM共定位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犬瘟热病毒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犬瘟热研究进展 |
1.1 犬瘟热病毒病原学特性 |
1.2 CD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1.2.1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 |
1.2.2 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 |
1.2.3 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 |
1.2.4 大蛋白(Large polymerase protein, L) |
1.2.5 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 |
1.2.6 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 protein, H) |
1.2.7 非结构蛋白(V/C) |
1.3 国内外犬瘟热流行病学 |
1.4 犬瘟热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犬瘟热血清学检测方法 |
1.4.2 犬瘟热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二章 江苏部分地区犬瘟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细胞及病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引物设计 |
2.1.5 RT-PCR鉴定 |
2.1.6 分离毒株H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料的RT-PCR鉴定 |
2.2.2 全长H基因片段的扩增 |
2.2.3 H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2.2.4 H基因序列分析 |
2.2.5 H基因同源性比对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犬瘟热病毒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材料及实验动物 |
3.1.2 病毒的培养与纯化 |
3.1.3 截短H基因的扩增与原核表达 |
3.1.4 动物免疫与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3.1.5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3.1.6 腹水的制备、抗体亚类与中和活性分析 |
3.1.7 单克隆抗体抗原识别位点的差异性分析 |
3.2 结果 |
3.2.1 截短H片段的克隆及重组蛋白的制备 |
3.2.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其特异性检测 |
3.2.3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
3.2.4 单克隆抗体抗原识别位点的差异性分析 |
3.2.5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分析 |
3.2.6 广谱病毒中和活性检测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犬瘟热病毒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抗体、质粒及实验动物 |
4.1.2 血清和样品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1.5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4.1.6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其HRP标记 |
4.1.7 抗原包被浓度和酶标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4.1.8 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4.1.9 包被条件的优化 |
4.1.10 最佳封闭液浓度和封闭时间的确定 |
4.1.11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
4.1.12 临界值的确定 |
4.1.13 特异性试验 |
4.1.14 敏感性试验 |
4.1.15 重复性试验 |
4.1.16 符合率试验 |
4.2 结果 |
4.2.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4.2.2 抗原包被浓度和酶标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4.2.3 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4.2.4 包被条件的确定 |
4.2.5 最佳封闭液浓度和封闭时间的确定 |
4.2.6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
4.2.7 临界值的确定 |
4.2.8 特异性试验 |
4.2.9 敏感性试验 |
4.2.10 重复性试验 |
4.2.11 符合率试验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犬瘟热病毒抗原竞争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细胞、病毒及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其HRP标记 |
5.1.5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5.1.6 抗体包被浓度和酶标抗原稀释度的确定 |
5.1.7 包被条件的优化 |
5.1.8 最佳封闭液浓度和封闭时间的确定 |
5.1.9 酶标抗原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
5.1.10 临界值的确定 |
5.1.11 特异性试验 |
5.1.12 敏感性试验 |
5.1.13 重复性试验 |
5.1.14 符合率试验 |
5.2 结果 |
5.2.1 抗体包被浓度和酶标抗原稀释度的确定 |
5.2.2 包被条件的确定 |
5.2.3 最佳封闭液浓度和封闭时间的确定 |
5.2.4 酶标抗原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
5.2.5 临界值的确定 |
5.2.6 特异性试验 |
5.2.7 敏感性试验 |
5.2.8 重复性试验 |
5.2.9 符合率试验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水貂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其H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与病料 |
1.1.2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病料PCR检测 |
1.2.2 病毒的分离培养 |
1.2.3 分离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
1.2.4 分离病毒的IFA鉴定 |
1.2.5 分离病毒H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病料样品中CDV鉴定 |
2.2 CDV分离培养 |
2.3 分离毒株电镜观察结果 |
2.4 分离毒株IFA鉴定 |
2.5 分离毒株H基因片段扩增与序列分析 |
3 讨论 |
(4)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1.1.3.CDV的流行病学 |
1.1.4.CDV的临床症状 |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
1.2.2.生物学差异 |
1.2.3.MEV的研究进展 |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2.1.1.病原学 |
2.1.2.流行病学 |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1.4.防治措施 |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
2.2.1.病原学 |
2.2.2.流行病学 |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2.4.防治措施 |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
2.3.1.病原学 |
2.3.2.流行病学 |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3.4.防治措施 |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
3.1.材料与方法 |
3.1.1.调查范围 |
3.1.2.调查内容 |
3.1.3.调查途径 |
3.2.结果 |
3.2.1.养殖概况 |
3.2.2.防疫情况 |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
3.2.4.养殖用药情况 |
3.2.5.主要发病情况 |
3.3.讨论 |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
3.4.小结 |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
4.1.材料与方法 |
4.1.1.样品采集 |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3.样品的处理 |
4.1.4.核酸的提取 |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
4.2.结果 |
4.2.1.病料剖检结果 |
4.2.2.CDV的检测结果 |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
4.2.4.MEV的检测结果 |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
4.2.6.AMDV的检测结果 |
4.2.7.感染统计结果 |
4.3.讨论 |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
4.4.小结 |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
5.1.材料与方法 |
5.1.1.样品来源 |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3.样品剖检 |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
5.1.7.血清型鉴定 |
5.2.结果 |
5.2.1.病料剖检症状 |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
5.2.5.感染统计结果 |
5.3.讨论 |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
5.4.小结 |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
6.1.材料与方法 |
6.1.1.实验材料 |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
6.1.6.试验数据统计 |
6.2.结果 |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
6.3.讨论 |
6.4.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犬瘟热病毒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犬瘟热病原学 |
1.2 犬瘟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2.1 犬瘟热病毒基因组结构 |
1.2.2 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1.3 犬瘟热病毒的流行病学 |
1.4 犬瘟热疫苗研究现状 |
1.4.1 灭活疫苗 |
1.4.2 弱毒活疫苗 |
1.4.3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细胞、病料、载体、抗体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酶类及生化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主要分子生物软件 |
2.2 方法 |
2.2.1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
2.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3 病毒的分离培养 |
2.2.4 样本犬瘟热病毒检测与鉴定 |
2.2.5 犬瘟热病毒F全基因和H全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2.2.6 F蛋白和H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犬瘟热病毒分离培养 |
3.2 病料样品的检测 |
3.3 F基因和H基因的RT-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
3.3.1 RT-PCR扩增结果 |
3.3.2 F蛋白和H蛋白遗传进化分析 |
3.4 F蛋白和H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
3.4.1 犬瘟热病毒F基因和H基因ORF的扩增 |
3.4.2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3.4.3 转录体mRNA的检测 |
3.4.4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 |
3.4.5 Western Blot分析 |
3.4.6 ELISA检测血清中抗F抗体和H抗体 |
4 讨论 |
4.1 野生濒危保护动物的现状 |
4.2 当前犬瘟热疫苗的应用 |
4.3 本试验犬瘟热病毒暴发原因简析 |
4.4 核酸疫苗研究的意义 |
4.5 F蛋白和H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稳定表达犬瘟热病毒SLAM受体细胞系的建立及犬瘟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汇及其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CDV概述 |
2 CD的流行病学 |
2.1 CDV的传播和稳定性 |
2.2 CD的宿主范围和流行性 |
3 CD的临床症状 |
4 CD发病机理 |
5 CDV主要蛋白功能 |
6 CDV的受体研究进展 |
6.1 SLAM(CD150) |
6.2 nectin-4受体 |
7 CDV的分离培养 |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建立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 |
1 材料 |
1.1 质粒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pcag-HA-Neo-Igk-HA载体构建 |
2.3 pcag-SLAM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4 Vero细胞和BHK21细胞G418耐受性试验 |
2.5 pcag-SLAM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进Vero细胞和BHK21细胞 |
2.6 RT-PCR初步鉴定SLAM基因的表达 |
2.7 筛选细胞 |
2.8 鉴定细胞系 |
3 结果 |
3.1 克隆SV40-Neo基因和Igk-HA基因 |
3.2 构建pcag-SLAM真核表达载体 |
3.3 确定G418筛选浓度 |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细胞转染 |
3.5 Westernblot法鉴定SLAM基因融合蛋白表达情况 |
3.6 细胞稳定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
1 材料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分离病毒材料预处理 |
2.2 阳性犬病料处理 |
2.3 CDV的分离及培养 |
2.4 RT-PCR鉴定CDV |
2.5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CDV |
2.6测定CDV的TCID50 |
2.7 动物回归实验 |
2.8 病毒粒子形态观察 |
3 结果 |
3.1 细胞接种CDV |
3.2 RT-PCR鉴定CDV |
3.3 IFA鉴定CDV |
3.4 CDVTCID50测定 |
3.5 动物回归实验 |
3.6 病毒粒子形态电镜观察 |
4 讨论 |
第四章 犬瘟热病毒SC1706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病毒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 |
2.2 PCR扩增CDV基因 |
2.3 CDV基因克隆及测序 |
2.4 CDV全基因序列比对 |
3 结果 |
3.1 PCR扩增CDV基因 |
3.2 CDV全基因组测序 |
3.3 CDV-N蛋白系统发生分析树图 |
3.4 H基因糖基化位点预测 |
3.5 全基因进化树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犬瘟热和犬瘟热病毒概述 |
1.1.1 犬瘟热 |
1.1.2 犬瘟热病毒形态和理化特性 |
1.1.3 犬瘟热病毒分类及其基因组结构 |
1.1.4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培养 |
1.1.5 犬瘟热病毒的鉴定 |
1.2 犬瘟热的防治 |
1.2.1 犬瘟热疫苗免疫接种 |
1.2.2 犬瘟热临床治疗 |
1.3 犬瘟热疫苗免疫抗体的检测方法 |
1.3.1 血清中和试验(SN) |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4 凝集试验 |
1.4.1 直接凝集试验 |
1.4.2 间接凝集试验 |
1.5 纳米微球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 |
1.5.1 纳米微球的种类 |
1.5.2 纳米微球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 |
1.5.3 纳米微球致敏技术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毒株、质粒、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和耗材 |
2.1.3 病料和血清 |
2.1.4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
2.2.2 犬瘟热病毒H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2.2.3 犬瘟热疫苗免疫犬血清抗体检测 |
2.2.4 重组CDVH蛋白的表达 |
2.2.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2.6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2.2.7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比较 |
2.2.8 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 |
2.2.9 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初步应用 |
3 结果 |
3.1 CDV分离鉴定 |
3.1.1 细胞病变 |
3.1.2 电镜观察 |
3.1.3 RT-PCR鉴定 |
3.1.4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3.2 CDVH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3.2.1 CDVH基因的扩增 |
3.2.2 CDVH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
3.2.3 CDVH基因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
3.2.4 H蛋白的糖基化位点预测 |
3.2.5 分离毒株与疫苗毒株H蛋白抗原表位分析 |
3.3 CDV疫苗免疫犬血清抗体检测 |
3.3.1 CDVTCID_(50)测定 |
3.3.2 免疫犬血清中和试验 |
3.3.3 商品试剂盒检测犬血清抗体 |
3.4 重组CDVH蛋白的表达 |
3.4.1 CDVH基因的分段克隆 |
3.4.2 重组菌的构建 |
3.4.3 重组蛋白的表达 |
3.5 重组蛋白的纯化和免疫原性鉴定 |
3.5.1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5.2 Western-blot免疫原性鉴定 |
3.6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比较 |
3.6.1 免疫抗体检测 |
3.6.2 细胞中和试验 |
3.7 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 |
3.7.1 聚苯乙烯微球致敏条件优化 |
3.7.2 CD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阳性标准确立 |
3.7.3 凝集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 |
3.7.4 凝集反应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3.7.5 犬瘟热病毒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初步应用 |
4 讨论 |
4.1 犬瘟热病毒分离病料选取 |
4.2 犬瘟热病毒的细胞分离培养 |
4.3 犬瘟热毒株的遗传变异 |
4.4 用于致敏纳米微球的重组蛋白的选择 |
4.5 间接凝集试验检测犬血清抗体的应用前景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辽宁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调查及其病原的H、F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1 犬瘟热及其病原学 |
1.2 CDV分子生物学 |
1.3 C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4 CD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 |
1.5 CDV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
1.6 CDV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
1.7 犬瘟热诊断技术研究 |
1.8 犬瘟热疫苗研究进展 |
1.9 犬瘟热的预防和治疗 |
1.10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辽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调查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辽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病毒H、F基因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犬瘟热病毒的基本特征 |
1.1.1 犬瘟热病毒的宿主亲嗜性 |
1.1.2 犬瘟热病毒的培养特性 |
1.1.3 犬瘟热病毒的抵抗力 |
1.2 犬瘟热病毒基因组物质组成 |
1.2.1 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 |
1.2.2 磷蛋白(phospho protein P) |
1.2.3 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 |
1.2.4 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 |
1.2.5 附着和血凝素蛋白(attachment protein or hemagglutinin protein H) |
1.2.6 大聚合酶蛋白(large polymerase protein L) |
1.3 犬瘟热病毒的复制及致病性 |
1.3.1 犬瘟热病毒的复制机理 |
1.3.2 犬瘟热病毒的致病机理 |
1.3.3 犬瘟热病毒的遗传变异 |
1.4 犬瘟热病毒的诊断技术 |
1.4.1 包涵体的检查 |
1.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4.3 免疫胶体金技术 |
1.4.4 免疫荧光抗体方法 |
1.4.5 免疫组化技术 |
1.4.6 核酸杂交技术 |
1.4.7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1.4.8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
1.4.9 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1.4.10 离子捕获电镜诊断 |
1.4.11 环介导等温扩增 |
1.4.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5 犬瘟热病毒动物模型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及病毒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2.1 仪器 |
2.1.2.2 试剂 |
2.1.2.3 试剂的配制 |
2.1.3 引物设计 |
2.1.3.1 检测引物设计 |
2.1.3.2 H、F与N基因扩增引物 |
2.1.4 参考毒株 |
2.2 试验方法 |
2.2.1 疑似病料检测及H、F、N全基因克隆测序 |
2.2.1.1 病料采集与处理 |
2.2.1.2 犬瘟热病毒RNA提取 |
2.2.1.3 反转录单链cDNA合成 |
2.2.1.4 病毒分离培养 |
2.2.1.5 病料检测及H、F与N全基因扩增 |
2.2.1.6 1%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1.7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2.2.1.8 重组载体的构建 |
2.2.1.9 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10 重组载体的转化 |
2.2.1.11 重组质粒的提取 |
2.2.1.1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以及测序 |
2.2.2 分离毒株基因分析 |
3 结果 |
3.1 疑似病料检测 |
3.1.1 检测引物特异性试验结果 |
3.1.2 检测引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1.3 检测引物重复性实验结果 |
3.1.4 病例样品检测结果 |
3.2 CDV分离结果 |
3.3 H、F与N全基因扩增结果 |
3.4 酶切鉴定结果 |
3.5 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3.5.1 N基因分析结果 |
3.5.2 H基因分析结果 |
3.5.3 F基因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10)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株分离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疫苗及病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反刍兽疫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 TaqMan 探针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 |
3.1 小反刍兽疫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PPRV 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4 讨论 |
4.1 关于小反刍兽疫诊断 |
4.2 关于小反刍兽疫快速诊断方法 |
4.3 关于小反刍兽疫病例快速诊断样本选择 |
第二章 贵州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 |
1.1 血清样本及病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2.2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
2.3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3 结果 |
3.1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3.2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3.3 PPR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PPR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4.2 关于PPR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
4.3 关于 PPRV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三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流行株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细胞及病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PPRV的分离 |
2.2 PPRV的鉴定 |
3 结果 |
3.1 细胞培养及病毒分离 |
3.2 病毒的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 PRRV 细胞培养特征 |
4.2 关于 PRRV 病毒分离鉴定 |
第四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流行株全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PPRV全基因组的扩增 |
2.2 PPRV 基因克隆与鉴定 |
3 结果 |
3.1 PPRV全基因组分段RT-PCR扩增结果 |
3.2 PPRV全基因组克隆与鉴定结果 |
3.3 PPR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病毒基因组全基因测序 |
4.2 关于PPRV全基因组基因特征分析 |
4.3 关于PPRV PX株和SY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参与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二 各种培养基、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
四、犬瘟热病毒扬州分离株融合蛋白F和附着蛋白H基因的序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犬瘟热病毒对人SLAM受体适应机制及其在人SLAM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的研究[D]. 冉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犬瘟热病毒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伟伟. 西藏大学, 2020(12)
- [3]水貂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其H基因序列分析[J]. 刘彩红,曹玉姣,丁航天,崔宁宁,王凌霄,贺雯熹,霍宁宁,黄柏成,刘玉秀,田克恭. 动物医学进展, 2020(01)
- [4]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5]犬瘟热病毒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的初步分析[D]. 张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稳定表达犬瘟热病毒SLAM受体细胞系的建立及犬瘟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D]. 朱璐.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D]. 苏瑞红. 东北农业大学, 2018(11)
- [8]辽宁省部分地区宠物犬犬瘟热调查及其病原的H、F基因分析[D]. 赵梓淇.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9]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 刘传毅.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10]小反刍兽疫病毒贵州株分离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D]. 王琦. 贵州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