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治疗凝滞型肩周炎76例临床观察

透刺治疗凝滞型肩周炎76例临床观察

一、透刺法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76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宁亚芹[1](2021)在《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选用1.5寸针灸针,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治疗组为芒针透刺组,主穴为:极泉透肩贞,极泉透肩髃,外臂臑,肩髃,曲池,外关,条口透承山,选用3-5寸针灸针,芒针透刺法。两组针刺治疗后,取阿是穴拔罐,留罐5分钟左右。每天治疗1次,1个疗程治疗6次,一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和CMS各项评分,都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低患者VAS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3.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MS总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M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提高更为显着(P<0.05)。4.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优于对照组80%。结论:1.芒针透刺和常规针刺均对肩周炎瘀滞型有较好疗效。2.本次研究显示芒针透刺在降低VAS评分,提高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积分上显着优于常规针刺,可更好地减轻患者肩部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俞容辉[2](2021)在《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更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确诊为风寒湿型肩周炎,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70例。采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试验组采用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每日1次,5日1疗程,共治疗1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75mg,每日1次,早餐饭后口服,配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护胃,每次20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连续治疗5日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当天和末次治疗后1天VAS疼痛评分、CM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血清IL-6、TNF-α含量。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假设检验设定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CMS各项目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VAS疼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M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项目中疼痛、ADL、ROM评分及CMS总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ADL、ROM及CMS总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L-6、TNF-α含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降低IL-6、TNF-α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在改善患者疼痛、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及降低血清IL-6、TNF-α含量方面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均对风寒湿型肩周炎有改善作用,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孙怡鑫[3](2021)在《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腹针针刺与传统针刺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在腹针基础方上配合关元、双大横、右上风湿点治疗本病的优势,为腹针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72例,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腹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症状改善程度。疗效指标为VAS视觉模拟评分、CMS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91.18%,对照组有效率74.2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VAS视觉模拟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治疗两疗程与治疗前VAS评分组内比较,均能缓解肩部疼痛,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疗程后、两疗程后组间比较,缓解肩部疼痛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治疗两疗程与治疗前CMS评分组内比较,均能改善肩关节功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疗程后总评分组间比较,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各部分评分组间比较,在缓解肩部疼痛方面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面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疗程后总评分组间比较,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各部分评分组间比较,在提高肌力方面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方面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漏肩风(瘀滞型)均有效,均能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的症状,且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2.腹针疗法相较于传统针刺,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方面疗效显着,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及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较好。

梁莹莹[4](2021)在《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运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旨在将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比较,对比两者在实际应用上的差异,客观地探讨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治疗肩周炎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验证此疗法对于本病的优势所在,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解除病痛,以期为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观察数据,进一步推广此疗法的使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三亚市中医院门诊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组为治疗组,常规针刺组为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予1-5个动痛点施以动态灸法,然后悬钟透刺三阴交行补法,动留针,患者配合患肢运动。对照组对肩髃、肩前、阿是穴等穴位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组每天治疗1次,每个疗程为7天,每组两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期间需叮嘱病人要局部保暖,适当尽量做点功能锻炼。在治疗前后分别统计VAS评分、CMS评分,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用SPSS20.0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M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各自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CM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CMS评分进行对比,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安全性、依从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能有效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肩关节活动度,且比起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更高,有效率也大大提高,结论表明此法,患者耐受性高,安全可靠,且操作便捷,可供临床采用。

王星阳[5](2021)在《傍针刺法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傍针刺法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上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严格按照试验要求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自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断为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74例,运用SPSS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傍针刺组)及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组各37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傍针刺组:对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各穴进行直刺,再予各穴旁约1寸范围内的敏感点或痛点处进行傍刺;普通针刺组:选穴与傍刺组相同,但各穴位均不予傍针刺。两组治疗均每日进行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针一天,共计治疗3个疗程。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CMS)变化情况,以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应用SPSS22.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 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MS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傍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2.2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傍针刺法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肯定,能够改善VAS及CMS评分,减轻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障碍,提高临床疗效。图 1 幅;表 9 个;参 103 篇。

杨婷婷[6](2021)在《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以明确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是否更具优势,为临床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19/3~2019/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72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极泉穴齐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6例。分别进行3疗程的针刺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4次,4次为1疗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最终,两组完成整个研究各35例。治疗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量表中的ADL评分和ROM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ADL、ROM评分进行记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而后进行疗效比较,并作出客观的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ADL、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相当,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ADL、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ROM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两组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活动。其中,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在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上,较单纯常规针刺更具优势,而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上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王莉灵[7](2021)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通过观察患者肩周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科学、客观地评价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将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之穴,配以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使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主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辨证配穴: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拔罐1次,连续4周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9例痊愈,21例好转,2例未愈,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20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1.8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VAS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在降低VA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组以及常规针灸组均能有效的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较常规针灸更为显着。(3)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李秀芳[8](2021)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A采用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B采用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临床相关数据。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分)、红外热图像温度进行疗效观察。采用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治疗组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上的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优于对照组A。4.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A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B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与对照组B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均能缓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情况。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具有取穴少,疗效佳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于建荣[9](2021)在《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拟观察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研究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肌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为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以及针灸中心门诊部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共76例作为入选病例。首先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逐一进行编号,然后再按照提前在SPSS23.0软件中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治疗方法选用温针灸,对照组治疗方法选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方法为肩周局部腧穴采用提插泻法、远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温针灸操作方法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灸,两组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安全评价。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3周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在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Manual Muscle Testing,MMT)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肩痛视觉模拟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改善显着。2.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增加(P<0.05),并且治疗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肩周做上举、外展、内外旋等综合活动度方面改善显着。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穿上衣、梳头、系围裙等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改善显着。4.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增长(P<0.05),并且治疗组增长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更为显着。5.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愈率为86.11%,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8.89%,两组显愈率经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总有效率相比,无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显愈程度较对照组高。结论:1.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对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都可止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2.温针灸组较常规针刺组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更佳。

农国勇[10](2020)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变化的机理。客观、科学地探究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有效性及5-羟色胺含量变化对肩周炎的影响,为今后选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针灸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针灸组先予运动针法,即针刺主穴肩痛穴、颈痛穴、阳陵泉穴以及相应配穴合谷穴、列缺穴、后溪穴、外关穴,针刺的同时配合患侧肢体作前屈、外展、内旋等运动,30min后出针;出针后再予壮医经筋刺法,即运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进行肩关节局部探查确定筋结点后,用毫针刺入筋结点,得气后迅速出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次75mg,晚餐后服用,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比较:针灸组VAS评分(1.60±2.04)、西药组VAS评分(5.00±2.86),针灸组Melle评分(1.90±2.17)、西药组Melle评分(5.03±2.26),针灸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28±0.01)、西药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52±0.06)。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含量均降低,针灸组降低更明显。由上可知,两种方法均对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相比,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单纯西药组为66.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结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肩周炎患者疗效明显。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可有效抑制相关肽免疫反应活性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阻碍5-羟色胺生成,最终降低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

二、透刺法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76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刺法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7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情况对比
        3.3 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肩周炎病因
        1.4 肩周炎发病机制
        1.5 肩关节解剖学
        1.6 临床分期
        1.7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2.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
    3.芒针治疗瘀滞型肩周炎
        3.1 芒针治疗机理研究
        3.2 芒针透刺选穴依据
    4.临床疗效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样本量估算
    3 分组方法
        3.1 随机序列产生及分组
        3.2 盲法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组(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
        4.3 对照组
    5 观察指标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5.3 中医症状积分
        5.4 血清IL-6、TNF-α含量
        5.5 观察时间
    6 临床疗效评定
    7 不良事件的处理
    8 统计学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VAS疼痛评分结果比较
        3.2 CMS评分结果比较
        3.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4 血清IL-6 含量结果比较
        3.5 血清TNF-α含量结果比较
        3.6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与分析
    1 西医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肩周炎急性期的选择依据
    4 证型选择依据
    5 选穴依据
    6 运动针法的选择依据
    7 中药溻渍疗法的选择依据
    8 羌活胜湿汤的选择依据
    9 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的选择依据
    10 功能锻炼的选择依据
    11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选择依据
    1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选择依据
    13 Constant-Murley关节功能评分的选择依据
    14 血清IL-6、TNF-α的选择依据
    1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5.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15.2 VAS评分结果分析
        15.3 CMS项目评分结果分析
        15.4 中医症状评分结果分析
        15.5 血清IL-6、TNF-α含量结果分析
        15.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漏肩风的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漏肩风的认识
        2.1 病名研究
        2.2 病理机制
        2.3 临床分期
        2.4 西医治疗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
        2.2 对照方法
        2.3 治疗组
        2.4 对照组
        2.5 疗程
    3 观察方法
        3.1 记录时间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标准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5 不良事件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比较
        6.2 两组患者各时期VAS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各时期CMS评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两疗程后疗效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腹针针刺选穴依据
    3 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原理
        3.1 中医学原理
        3.2 针灸学原理
        3.3 腹针学说原理
    4 VAS、CMS评分
        4.1 VAS视觉模拟评分
        4.2 CMS肩关节功能评分
    5 结果分析
        5.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5.2 患者VAS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5.3 患者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5.4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VAS视觉模拟评分
    附录2:CMS肩关节功能评分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病名来源及定义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手段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病名起源发展
        2.2 病因病机
        2.3 临床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采用医疗用品
        2.3 操作方法
        2.4 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理论体系
    3 针刺选穴依据
展望与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5)傍针刺法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选择标准
        1.1.4 研究方法
    1.2 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
        1.3.2 肩关节功能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
        1.6.1 一般资料分析
        1.6.2 两组患者VAS比较
        1.6.3 两组患者CMS比较
        1.6.4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1.6.5 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
    1.7 讨论
        1.7.1 选题依据
        1.7.2 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的选择依据
        1.7.3 针刺手法选择的依据
        1.7.4 选穴依据
        1.7.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7.6 存在问题及展望
    1.8 小结
结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2.1.1 概述
        2.1.2 局部解剖
        2.1.3 发病机理
        2.1.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2.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2.2.2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3 中医治疗
    2.3 傍针刺法起源及应用
        2.3.1 起源
        2.3.2 临床应用
    2.4 综述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
附录B 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CMS)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附录D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实施干预者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不良事件与处理
        2.4 疗效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观察指标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4 本章小结
三、讨论
    1 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1 病名
        1.1.2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1.1.3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1.1.4 肩周炎的中医治法
        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2.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1.2.2 肩周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西医分期
    2 选题思路
        2.1 极泉穴齐刺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2.1.1 对极泉穴的认识
        2.1.2 对齐刺法的认识
        2.2 极泉穴的针刺方法
        2.2.1 极泉穴的进针部位
        2.2.2 补泻手法
        2.2.3 针刺深度、方向与刺激量
        2.2.4 本研究极泉穴的针刺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观察指标分析
        3.2 疗效评价
    4 本章小结
四、结论
    1 本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之处
        2.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4 改良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1.2 肩周炎的发病因素
        1.3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1.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1.4.1 口服药物疗法
        1.4.2 注射药物疗法
        1.4.3 康复疗法
        1.4.4 手术治疗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肩周炎的中医分型
        2.4 中医治疗
        2.4.1 中药治疗
        2.4.2 针灸治疗
        2.4.3 其他治疗
    3 灵龟八法
        3.1 灵龟八法的概述
        3.2 灵龟八法的组成
        3.3 灵龟八法开穴推算方法
        3.4 灵龟八法的运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盲法
        3.3 治疗方法
        3.3.1 治疗组
        3.3.2 对照组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基线资料比较
        4.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3 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
        5.1 灵龟八法镇痛作用探讨
        5.2 灵龟八法治疗肩周炎依据
        5.3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依据
        5.4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选穴依据
        5.5 拔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5.6 TDP神灯治疗的作用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
        6.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2.2 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6.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7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A
        2.3 对照组B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研究结果比较
        4.3 不良反应处理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4 中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概念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分型
        2.4 西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刃针选择依据
        1.1 刃针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1.2 刃针作用机制
        1.3 刃针在治疗肩周炎中的临床应用
    2 选穴分析
        2.1 养老穴选穴依据
    3 拔罐的选择依据
    4 对照组取穴依据
    5 选择红外热像仪作为观察指标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随机分组
        2.1.3 对照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治疗组
        2.3 功能锻炼
        2.4 健康宣教
        2.5 不良情况记录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6.1 一般观察指标
        2.6.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6.3 安全性指标
        2.7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方法
        2.9 研究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部位、病程)比较
        3.2.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3.2.2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3.2.3 两组患者患肩部位比较
        3.2.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3.3.1 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3.2 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分比较
        3.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3.3.4 Constant-Murley(CMS)评分比较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
        1.3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病名
        2.2 主要病因
        2.3 主要病理变化
        2.3.1 盂肱关节及周围组织病变
        2.3.2 肩周滑膜囊病变
        2.3.3 肌腱与腱鞘的退行性病变
        2.3.4 其它肩周组织的病变
        2.4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
        2.4.1 西药口服疗法
        2.4.2 物理疗法
        2.4.3 痛点局部封闭及关节腔注射疗法
        2.4.4 手法松解术
        2.4.5 手术治疗
    3 选穴依据
        3.1 肩周经脉
        3.2 选穴原则
        3.2.1 近部选穴
        3.2.2 远部选穴
        3.2.3 对症选穴
        3.2.4 辨证选穴
    4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1 中医理论依据
        4.1.1 “针”与“灸”
        4.1.2 温针灸中医理论
        4.2 西医理论依据
        4.2.1 镇痛机理
        4.2.2 热刺激机理
    5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6.2 一般资料分析
        6.3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3.1 VAS评分结果分析
        6.3.2 ROM评分结果分析
        6.3.3 ADL评分结果分析
        6.3.4 CMS评分结果分析
        6.4 临床疗效评判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2 参与课题情况
    3 获奖情况

(10)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2.2 西药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5-羟色胺含量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4.6 安全性观察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概念
        2.2 肩周炎的病因特点
        2.3 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3 运动针法选择依据
        3.1 运动针法的概念
        3.2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选穴依据
    4 壮医经筋刺法选择依据
        4.1 壮医经筋刺法的概念
        4.2 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5 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6 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作为对比的依据
    7 选择5-羟色胺作为观察指标的依据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VAS评分、Melle评分结果分析
        8.2 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下降结果分析
        8.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9.1 问题
        9.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透刺法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76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宁亚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俞容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D]. 孙怡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梁莹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傍针刺法治疗瘀滞型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星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6]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杨婷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莉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秀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D]. 于建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农国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透刺治疗凝滞型肩周炎76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