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可拍照手机导购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杰[1](2021)在《变革与重塑 ——移动互联网时代设计评测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
梁巧[2](2021)在《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场域,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短视频在互联网环境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对年轻用户尤其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日益攀升。了解并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短视频社区面临的各种挑战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短视频的定义、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对时代新人的内涵、基本素质和价值意蕴进行阐释,可发现,网络短视频与时代新人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网络短视频传播受众和时代新人培养对象耦合、网络短视频传播过程和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交融、网络短视频传播效果和时代新人培养成果汇通这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西方相关学科如科技哲学、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部分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育人思想当中都蕴含着网络短视频影响时代新人培养的基础资源,这是开展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网络短视频迅猛发展作为时代新人培养的一个重要背景,其给时代新人培养带来了新机遇,也产生了新挑战。一方面,网络短视频拓展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时空场域,优化了时代新人培养的主客体关系,丰富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方式手段,也调节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网络短视频碎片形式削弱了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性,不良内容降低了时代新人培养的实效性,信息选择自由也影响着时代新人培养的针对性,吸引用户模式更是冲击着时代新人培养的自觉性。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进而把握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作为内在支撑。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短视频既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其中,网络短视频在帮助大学生快速接收信息、开拓观察视野、丰富职业选择、缓解身心压力、收获知识技能和满足多元需求等方面作用显着。同时,网络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综合素质、理想信仰、精神状态、身心健康等产生了负面作用,从而极易对时代新人培养造成不良影响。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去探究原因,可以看出,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短视频特点中包含着诱发消极影响的因素。短视频具有时长简短、类型丰富、内容热门、趋势娱乐等特性,这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但一旦引导不好,负面性无限放大,就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第二,与网络短视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漏洞,同时,加强短视频平台自律的行政法规也有待完善。第三,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多方教育之间的协同运行效果不佳。主要包括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家庭教育防范缺失,学校教育教学存在不足。第四,网络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平台价值观错位以及平台建设工作懈怠等都加剧了短视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五,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包括娱乐之风和浮躁之风的存在等都容易造成不良网络短视频在网络环境中屡禁不绝,严重扰乱中国网络文化市场,进而影响时代新人培养。基于原因分析,要从根本上遏制短视频乱象,应对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消极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注意短视频双重影响,通过发挥短视频积极影响和规避短视频消极影响来减少短视频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其次,短视频创作者要通过遵循育人为本原则、构建正向内容体系和优化短视频内容等举措规范短视频内容创作。再次,国家要完善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健全短视频平台加强自律自纠的行业规范,也要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引领短视频内容建设,进而推动网络短视频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在教育方面,要推动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运行,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构建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格局。另外,短视频平台要树立正确价值理念,要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博主准入门槛、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和开发上线优质功能等举措承担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职责。最后,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健康向上环境。
杨英航[3](2020)在《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和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琳琅满目的App应用可轻松解决大多数现实问题。近10年以来,苹果、三星牢牢占据着全球智能手机的消费市场。随着移动互联在国内兴起和国内人口基数增大,中国毫无疑问成为智能手机第一大消费市场。除三星、苹果之外,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国内的品牌机在全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华为公司更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能力一举成为国内手机品牌的老大,2019年销量达到2.4亿部,8年时间销量翻了近7倍,但与先进品牌相比,我国民族品牌在芯片、屏幕、系统等核心领域与苹果、三星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在品牌的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论文以华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文献和学习理论的前提下,对华为手机的市场营销及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在介绍华为手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描述了华为手机系列产品的营销现状,并分析了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价格、市场份额、营销促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对智能手机市场和外部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具体分析包括对环境和支持条件的分析;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法讨论了公司营销策略的各种不同选择和各自不同的策略特征,进而明确了华为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战略选择应为SO组合模式的结论。研究认为,华为智能手机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内部存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未来应当进一步通过加强品牌宣传,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借助营销策略的实施,实现消费者对华为系列产品认可度的提升。再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华为手机产品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华为手机在国内销量规模方面虽然处于领先位置,但在线下渠道、宣传推广、价格品控三个方面仍存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华为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保证系列产品市场营销的有效性的保障措施。本论文通过对华为智能手机系列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希望能为华为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提供一些思路。
廖一思[4](2020)在《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文中指出地图伴随人类文明一同成长,重构再现了世界,也反应了历史、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地图已不再是刻画在岩石上、绢布上的零碎符号,也不局限于纸张方寸之内的静态呈现,更多的是在多种媒介载体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与人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的地图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记录位置的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地图中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更好的服务。静态地图朝着动态交互方向的发展,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不仅在信息呈现和传达上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情感体验,加深与世界的连结。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语言层次传达,通过对相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动态化地图的属性入手,研究了地图从静态到动态的信息传达转变,以及动态化地图语言和信息要素,总结出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和特征。良好的地图视觉语言的呈现和传达需要信息结构的清晰,因此本文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组织构建进行研究,引入信息组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动态化地图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特点,从背景(Context)、用户(Users)、内容(Content)、行为(Activities)四个层面出发,构成动态化地图信息的内容框架并指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随后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进行组织架构,提出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层次传达策略,并提出交互行为下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最后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实时动态地图为例进行视觉语言层次传达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探究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方式与信息体验,以求在信息结构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发展。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和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动态化地图的设计表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包括市场和人们对地理位置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新媒体视阈下,动态化地图信息的传达以及众多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最终都将诉诸视觉语言,却也不再止步于视觉,而是突破视觉的边界,隐于视觉之中,形成一个全方位融合的体验。
孟祥云[5](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优化在线导购APP界面设计研究 ——以返利APP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在线导购应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在线导购平台的下单转化率成为了企业存活的关键。本文基于用户体验理论对在线导购APP的界面设计进行研究,在兼顾目标用户心理情感体验的同时,让目标用户对在线导购APP产生沉浸感,最终提高消费者对该电商导购平台的黏度与忠诚度,以及提高在线导购APP的内容点击率和订单转化率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本文以在线导购平台返利APP作为研究载体,将返利APP的目标用户调研作为基础资料,基于用户体验的角度,综合运用文案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交互设计和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结合现在主流在线导购APP中的界面设计案例分析,并通过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从文案选择、视觉色彩和信息层次等角度总结出优化界面设计的具体方法,为返利网APP的界面设计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论。
夏菁[6](2019)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美食社交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社群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为基本的核心观念,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吃饭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往方式,人们喜欢通过“吃饭”来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在口语传播、书面传播以及电子传播时代,由于媒介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的饮食社交活动一般是亲人、朋友间的联络感情,官场、职场上的办公饭局,亦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社会性目的围成一桌吃饭。传统的饮食社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间、地域以及身份属性的束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美食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各类美食APP的使用,美食社交场景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网络空间发展了一个个美食趣缘社群,人作为移动的实践者,信息交流彻底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连接,饮食生活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界限日益模糊。青年人群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人群,网络主体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本文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围绕“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美食社交”这一主题,基于“虚拟社群”这一理论,以“大众点评”网络社群为个案,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研、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索“移动美食社交图景是什么样的,与传统饮食社交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移动美食社交为代表的新兴社交方式对传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第一章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美食社交现状的梳理。从“社交场景”、“社交动机”和“社交主体”三个维度的阐释了移动美食社交的现状。传统的饮食社交往往都是基于亲缘、业缘和地缘的熟人社交。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克服了长距离传播中的时间滞后和空间隔离,人们可以依托社交媒体实现即时互动,身体的虚拟在场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可实现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第二章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美食话题的流行和美食社交新形态形成的动因探析。这一章,笔者从“技术力量”、“商业竞争”和“用户需求”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普及和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餐饮市场竞争与美食社交APP的用户争夺”、“美食及美食社交对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对新型美食社交方式形成的助力作用。第三章选择在成立时间、用户规模等方面较有优势,且具备较强社交属性的大众点评APP及其构建的网络社群为案例,观察了用户基于大众点评APP的社交行为,结合问卷调研收集到的数据,对网络空间的美食趣缘群体用户画像进行描摹,探索发现用户在虚拟社群中的展示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自我认同和心理需求。第四章,笔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大众点评美食会员微信群的日常互动和交往中,结合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探索大众点评网络社群的构建、社群成员的网络互动机制和现实交往模式。由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描绘出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美食社交图景。结语部分对移动美食社交特征做了总结,它是青年人群间的趣缘社交,以美食为中介,同时满足自我认同、娱乐和社交多重需求。此外,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美食社交为代表的新兴社交方式,使得青年的交往打破了传统饮食社交的时空束缚,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方式,扩大了社交圈;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缺乏现实生活交往的规则约束,使得这种新型人际关系呈现“弱连接”的特点。
王溯[7](2019)在《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自媒体红利期的消退,内容同质化的弊端开始呈现。截至2018年,微信公众平台汇聚超1000万公众账号。信息的极度充盈带来注意力的稀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大战中,差异化优势逐渐突显,品牌成为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打开率高、变现快着称的时尚类自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内容的竞争、用户体验的竞争发展到品牌的竞争。打造吸引用户的品牌成为摆在时尚类自媒体面前的难题。目前,我国有关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营销界、传播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对品牌形象进行过不少探讨和研究,但聚焦时尚类自媒体,系统提出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路径的研究少之又少。论文借鉴以往品牌形象的研究视角,选取在品牌塑造和商业运营上都相对成功的时尚类自媒体——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研究对象,以其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559篇推送消息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调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在品牌形象塑造上的创新和成果。论文通过借鉴贝尔品牌形象理论、“5W”理论、“意见领袖”、“创新扩散”、“使用与满足”、“拟剧论”等传播学、品牌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塑造了怎样的品牌形象,如何塑造的品牌形象,当前的品牌形象塑造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品牌形象可以分割成内容产品形象、使用者形象、公司形象三部分,是品牌传播的最终结果。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凭借实用优质内容、持续内容生产能力、高辨识度推送风格、友好界面实现魅力人格输出,借助社交媒体、品牌公关等渠道帮助用户提升品牌联想,成功打造出买买买教主、正能量闺蜜、不完美博主、时尚百科全书等独特的品牌形象。矩阵号内容重叠、缺乏原创差异化内容、定制广告缺乏创新等是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遇到的挑战,可以通过细分用户市场、产出优质原创内容、改进定制广告叙事等方式加以改进。
黄洋[8](2017)在《小米手机竞争优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米手机在国内中端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了国产智能手机企业学习的典范。然而,却在初创成功不久后受到众国产智能手机企业的冲击,陷入了激烈的份额争夺困局。致使小米手机初创的迅速成功以及其初创成功后的快速失势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本文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对小米手机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以探究小米手机成功与失势的原因,能够带给创业者以及管理者以经验和启示。本文运用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竞争优势分析、企业战略分析、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来对小米公司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剖析研究。并通过对大量相关书籍、文献的阅读,网页、媒体、行业报告的信息整理,来论证本文所提出的结论。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小米手机初创的成功源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成长,以及小米手机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定位和在此定位的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竞争优势。第二,开源的系统、同质化的硬件以及几乎没有门槛的互联网渠道等因素无法使小米手机的竞争优势在创业初期的成功之后得以持续。第三,小米手机竞争壁垒的缺失,竞争优势的消失以及竞争对手所创造的竞争优势使其陷入激烈的竞争状态。第四,小米手机业务转型的价值在于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第五,小米手机业务的转型策略依然存在着不足,需要进行修正和完善,并在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由长期的研发来驱动小米手机竞争壁垒的形成。本文共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等。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简述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法、企业战略理论和电子商务模式等理论。第三章是小米手机进入模式分析。结合理论来解释小米手机初创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成功后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小米手机业务的战略转型。通过解析国产智能手机对小米手机份额的争夺来揭示小米手机失去优势的原因,并对转型战略中的小米手机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以及对小米手机的发展预测。第五章是结论与启示。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给予创业者和管理者以启示。
兰海军[9](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指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焦冲[10](2014)在《北漂十年》文中研究指明1多年以后,毛学明无意间从北京站前街路过,当他望见余晖之中只剩剪影的钟楼时,依然会想起第一次踏上这个城市的那个遥远的黄昏。那是2003年的早春时节,一个平淡无奇的傍晚,"非典"刚刚入侵京城,尚未成肆虐之势,但出门的人俨然比平时少很多。刚下火车,他有些慌乱无措,像一只误闯到公路上的小鹿,六神无主东张西望,深呼吸两次,稍微镇
二、2004年可拍照手机导购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可拍照手机导购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硏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短视频和时代新人培养概述 |
一、网络短视频的基本问题界定 |
(一)网络短视频的内涵 |
(二)网络短视频的类型 |
(三)网络短视频的特征 |
二、时代新人培养的相关问题厘清 |
(一)时代新人的内涵 |
(二)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定位 |
(三)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意蕴 |
三、网络短视频与时代新人培养的内在联系 |
(一)传播受众和培养对象耦合 |
(二)传播过程和培养过程交融 |
(三)传播效果和培养成果汇通 |
第二章 网络短视频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理论溯源 |
(一)马克思人与技术互动思想 |
(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新人学说 |
二、西方相关学科中关于育人的理论借鉴 |
(一)科技哲学中的技术哲学思想 |
(二)传播学中关于媒介育人的理论 |
(三)社会学中的社会行动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论指导 |
(一)毛泽东“又红又专”人才思想 |
(二)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 |
(三)江泽民“四个统一”理论 |
(四)胡锦涛的人才观 |
(五)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论述 |
第三章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证分析 |
一、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现状问卷调查概况 |
(一)调查问卷目的和样本选择 |
(二)调查问卷设计思路及内容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网络短视频为时代新人培养带来新机遇 |
(一)扩大时代新人培养场域和优化主客体关系 |
(二)丰富时代新人培养手段和调节教育内容 |
(三)促进大学生信息接收和开拓观察视野 |
(四)拓宽大学生职业选择和缓解身心压力 |
(五)帮助大学生收获知识技能和满足多元需求 |
三、网络短视频给时代新人培养带来新挑战 |
(一)削弱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
(二)降低时代新人培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
(三)消解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动摇理想信仰 |
(四)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扭曲价值观念 |
(五)冲击大学生健康精神状态和淡化社会责任 |
第四章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一、短视频特点包含诱发消极影响的因素 |
(一)较短时长加剧大学生时间碎片化特征 |
(二)多样类型迎合大学生差异化观看需求 |
(三)热门内容激发大学生“求异”心理 |
(四)娱乐化趋势妨碍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 |
二、短视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一)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漏洞 |
(二)加强短视频平台自律的行政法规有待完善 |
三、三方教育协同培育时代新人的运行不畅 |
(一)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
(二)家庭教育防范欠缺 |
(三)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四、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
(一)平台价值观错位 |
(二)平台建设工作懈怠 |
五、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风气 |
(一)娱乐之风渐长使大学生对短视频危害掉以轻心 |
(二)浮躁之风蔓延使大学生对时间和精力珍视不足 |
第五章 应对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影响的对策 |
一、注意网络短视频双重影响 |
(一)发挥短视频的积极影响 |
(二)规避短视频的消极影响 |
二、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创作 |
(一)遵循育人为本原则确定短视频载体 |
(二)构建正向内容体系引领主流价值 |
(三)优化短视频内容增强育人实效 |
三、完善网络短视频治理的法律法规 |
(一)完善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 |
(二)健全平台自律自纠的行业规范 |
(三)加强网络监管引领短视频内容建设 |
四、构建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格局 |
(一)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践行时代新人培养的新要求 |
(二)家庭有效防范发挥时代新人培养的源头作用 |
(三)高校完善教育教学发挥时代新人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
五、落实互联网企业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 |
(一)加大监管力度剔除不良短视频内容 |
(二)提高博主准入门槛促进互联网从业人员自律 |
(三)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坚定正确舆论宣传方向 |
(四)及时推动新技术开发和新功能上线 |
六、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健康向上环境 |
(一)利用传播力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 |
(二)利用引导力推动各新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 |
(三)利用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协同助力网络环境改善 |
(四)利用公信力遏制网络和社会中的歪风邪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网络短视频对青年的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华为智能手机的整体概况 |
2.2 华为智能手机与竞争对手的营销差异性 |
2.3 华为智能手机的营销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章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智能手机市场需求 |
3.2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4 华为智能手机的SWOT分析 |
第4章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 |
4.1 智能手机市场的细分 |
4.2 华为智能手机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3 华为智能手机的营销组合策略 |
4.4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动态化地图 |
1.3.2 动态化地图语言 |
1.3.3 信息可视化设计 |
1.3.4 用户体验设计 |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1 动态化地图和地图可视化 |
1.4.2 地图服务和信息设计 |
1.4.3 地图美学和视觉语言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动态化地图属性剖析 |
2.1 从静态到动态的地图信息传达转变 |
2.1.1 地图动态化 |
2.1.2 静态地图传达信息的特点及局限 |
2.1.3 动态化地图的多角度表达特点及优势 |
2.2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与应用 |
2.2.1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 |
2.2.2 动态化地图的应用领域 |
2.3 动态化地图语言 |
2.3.1 动态化地图语言基本概念 |
2.3.2 动态化地图语言的信息传递 |
2.3.4 动态化地图语言视觉形态分析 |
2.4 动态化地图要素分析 |
2.4.1 空间地理要素 |
2.4.2 多维信息要素 |
2.4.3 辅助信息要素 |
2.4.4 时间要素 |
2.4.5 动态交互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分析 |
3.1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变量分析 |
3.1.1 动态化地图中的静态视觉变量 |
3.1.2 动态化地图中的动态视觉变量 |
3.2 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特征 |
3.2.1 简明生动性 |
3.2.2 动态叙事性 |
3.2.3 交互体验性 |
3.2.4 开放共享性 |
3.3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分析 |
3.3.1 信息传递性视觉语言元素 |
3.3.2 功能隐喻性视觉语言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组织架构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 |
4.1 动态化地图信息组织构建特点 |
4.2 动态化地图信息构建内容框架 |
4.2.1 背景(Context)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2 用户(Users)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3 内容(Content)层面的信息构建 |
4.2.4 行为(Activities)层面的信息构建 |
4.3 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视觉分层传达策略 |
4.3.1 信息整序——从主题到功能的信息考订 |
4.3.2 信息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加工 |
4.3.3 信息呈现——从感知到逻辑的信息视觉整理 |
4.3.4 信息体验——及时有效的交互反馈 |
4.4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层次传达应用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地图为例 |
5.1 背景介绍 |
5.2 基于功能的地图信息框架构建 |
5.2.1 重点信息和核心功能的体现 |
5.2.2 信息结构的合理清晰 |
5.3 基于审美的视觉分层传达 |
5.3.1 利用图形与符号促进信息视觉交流效率 |
5.3.2 通过文字与数字提升信息视觉化的准确性 |
5.3.3 运用色彩丰富信息的视觉层次 |
5.4 基于情感的视觉信息体验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局限性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基于用户体验优化在线导购APP界面设计研究 ——以返利AP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确立 |
1.1.1 在线导购行业的发展与用户体验的联系 |
1.1.2 课题的确立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1.2.2 界面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目的 |
1.3.4 创新点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用户体验理论 |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
2.1.2 用户体验的特征 |
2.1.3 用户体验的要素 |
2.1.4 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
2.2 界面设计理论 |
2.2.1 界面设计的发展 |
2.2.2 界面设计的定义 |
2.2.3 界面设计的特点 |
第3章在线导购平台案例分析及用户体验设计应用研究 |
3.1 在线导购APP的分析 |
3.1.1 在线导购APP的出现 |
3.1.2 在线导购APP的分类 |
3.2 在线导购平台案例研究 |
3.2.1 在线导购平台案例的策略研究 |
3.2.2 在线导购平台案例的服务模式分析 |
3.2.3 在线导购平台研究案例总结 |
3.3 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
3.3.1 用户需求的获取 |
3.3.2 产品需求的转化 |
3.4 在线导购应用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思路 |
第4章 返利APP主流用户与用户需求分析 |
4.1 返利主流用户人群分析 |
4.1.1 主流用户的基本信息 |
4.1.2 主流用户的心理特点 |
4.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4.2.1 用户访谈 |
4.2.2 用户问卷调查 |
4.2.3 建立用户角色模型 |
第5章 返利APP界面优化设计实践 |
5.1 产品优化策略 |
5.1.1 产品需求提炼 |
5.1.2 产品优化方向 |
5.1.3 产品优化框架 |
5.2 优化设计产出 |
5.2.1 原型产出 |
5.2.2 视觉风格 |
5.2.3 登陆、注册页设计 |
5.2.4 引导页设计 |
5.2.5 个性化设计 |
5.2.6 首页页面设计 |
5.2.7 返利商城设计 |
5.2.8 发现好物设计 |
5.2.9 我的页面设计 |
5.3 设计评估 |
5.3.1 设计测试任务时注意事项 |
5.3.2 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5.3.3 可用性评估结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6)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美食社交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社群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新闻传播学中的美食 |
二、美食社交 |
三、移动社交 |
四、社群交往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移动美食社交的现状 |
第一节 虚拟化:美食社交场景的变化 |
第二节 相对纯粹性:美食社交动机的变化 |
第三节 陌生人:美食社交主体的变化 |
第二章 移动美食社交流行的动因 |
第一节 技术力量的支撑 |
第二节 商业竞争的推动 |
第三节 用户需求的满足 |
第三章 用户在大众点评APP使用中的自我建构 |
第一节 大众点评的基本情况 |
一、大众点评的创建与发展 |
二、选择大众点评APP的原因 |
第二节 大众点评APP的用户肖像 |
一、大众点评APP用户的身份特征 |
二、大众点评APP用户的使用习惯 |
第三节 用户基于大众点评APP的社交行为 |
一、展示:UGC内容的发布 |
二、互动:点赞、评论和分享 |
三、交友:关注与私信 |
第四节 大众点评APP用户自我认同的建构 |
一、“现实我”的呈现 |
二、“理想我”的塑造 |
第四章 大众点评美食网络社群的交往景象 |
第一节 大众点评美食网络社群的诞生与维系 |
一、聚合:基于美食的兴趣和情感 |
二、维系:群体的日常管理 |
三、协同:群体角色的划分 |
第二节 大众点评美食网络社群的交往方式 |
一、发帖:美食内容的共享 |
二、群聊:“话题多元”与“少数的活跃者” |
三、聚餐:从“线上”到“线下”的延伸 |
结语 |
一、青年的身份认同与趣缘社交 |
二、O2O互动下青年社交圈的延伸 |
三、网络空间可随时中断的弱连接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关键概念 |
1.3.1 品牌、品牌形象、IP |
1.3.2 自媒体、时尚类自媒体 |
1.3.3 黎贝卡、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
1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品牌形象分析 |
1.1 内容产品形象 |
1.1.1 买买买教主 |
1.1.2 正能量闺蜜 |
1.1.3 不完美博主 |
1.1.4 时尚百科全书 |
1.2 使用者形象 |
1.2.1 受众群体肖像——向往理想自我 |
1.2.2 用户特征描绘——坦诚真实自我 |
1.3 公司形象 |
1.3.1 组织形象 |
1.3.2 员工形象 |
2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品牌形象塑造模式分析 |
2.1 传者定位品牌形象 |
2.1.1 女性视角叙事,魅力人格输出 |
2.1.2 关注女性成长,励志话语表达 |
2.1.3 内容广告分离,持续经营信任 |
2.1.4 初期热点引爆,后期小火慢炖 |
2.2 内容具化品牌形象 |
2.2.1 实用的优质内容 |
2.2.2 辨识度高的推送风格 |
2.2.3 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 |
2.2.4 友好界面的用心打造 |
2.3 渠道延伸品牌形象 |
2.3.1 借助社交媒体 |
2.3.2 试水品牌延伸 |
2.3.3 尝试品牌公关 |
2.4 用户联想品牌形象 |
2.4.1 参与: 生产型消费者 |
2.4.2 忠诚: 强连接虚拟场 |
3 品牌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内容: 缺乏原创性差异性 |
3.1.2 广告: 定制广告创新性不足 |
3.1.3 体验: 分类与排版亟待改进 |
3.2 改进建议 |
3.2.1 提供优质稀缺内容 |
3.2.2 定制广告的多样化叙事 |
3.2.3 重整框架与改进排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米手机竞争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 |
一、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概述 |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
五、替代品的威胁 |
六、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七、互补品的协力 |
第二节 价值链分析法 |
一、价值链的概念 |
二、价值链的特点 |
三、价值链的分析视角 |
第三节 企业战略理论 |
一、企业战略管理概念 |
二、战略转型 |
三、竞争优势 |
第四节 电子商务模式 |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
二、运营及盈利模式 |
第三章 小米手机进入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小米手机市场进入前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 |
一、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 |
二、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 |
第二节 小米手机市场进入前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结构分析 |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六、互补品的协力 |
第三节 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市场定位与进入策略 |
一、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市场定位 |
二、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进入策略 |
第四节 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价值链活动分析 |
一、轻量化的基础建设 |
二、扁平化的公司架构 |
三、专注的智能手机研发 |
四、高规格的供应元器件采购 |
五、控制成本的单品生产 |
六、快速周转的仓储库存 |
七、适时的互联网营销 |
八、低成本的网络直销模式 |
九、良好的产品体验与售后服务 |
第五节 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分析 |
第四章 小米手机业务的战略转型 |
第一节 国内中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 |
第二节 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的消失 |
一、渠道方面 |
二、供应链方面 |
三、品牌方面 |
四、差异化方面 |
第三节 小米手机的应对策略 |
一、开拓线下渠道 |
二、加强供应链管理 |
三、增加研发投入 |
四、拓展国际市场 |
五、加速生态布局 |
第四节 转型战略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北漂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结局 |
四、2004年可拍照手机导购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革与重塑 ——移动互联网时代设计评测的价值研究[D]. 陈剑杰.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梁巧. 兰州大学, 2021(02)
- [3]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英航. 吉林大学, 2020(01)
- [4]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 廖一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用户体验优化在线导购APP界面设计研究 ——以返利APP为例[D]. 孟祥云.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6]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美食社交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社群的考察[D]. 夏菁. 安徽大学, 2019(07)
- [7]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D]. 王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8]小米手机竞争优势分析[D]. 黄洋. 厦门大学, 2017(05)
- [9]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10]北漂十年[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