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

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

一、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柳琳[1](2020)在《端基控制和后处理对聚苯硫醚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聚苯硫醚(PPS)作为一种热塑性结晶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和机械性能,可广泛用于高端电子封装、除尘过滤、汽车航空等领域。由于PPS存在韧性差、加热时容易氧化交联,原有端基反应活性低等缺点,因此实际使用中常对PPS进行改性。常用的改性方法有填充、共混、共聚、接枝等,但端基改性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成品PPS为原料、对氯苯甲酸等为改性剂、氢氧化钠为助剂、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合成了不同端基的改性PPS。采用红外光谱、端基含量化学分析测定、高温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确定了 PPS端基改性的最佳条件为,PPS端基:改性剂:助剂的摩尔比为1:1.75:7,反应温度265℃,转速350rpm,反应时间200min,端基转化率可达40-60%。利用裂解-气质联用仪分析改性样品裂解产物及机理,裂解产物中CO2、2,6-二甲基-3,5-二(苯基)吡喃-4-硫酮和二苯醚可以鉴别端基存在与否。根据裂解产物推测改性产品的裂解机理为改性端基先脱除生成CO2和自由基,然后端基自由基进攻主链,促进主链的无规断裂,生成的自由基通过偶联、重排、环化等方式生成苯硫酚、多环和联苯衍生物。利用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改性端基和后处理方法对PPS热学性能的影响,主要考察热失重、热分解动力学、熔点和结晶度等。结果表明引入改性端基会使PPS热稳定性略有降低,热分解活化能降低,降低幅度大小顺序为PPS-BZA<PPS-PAA<PPS-HNA<PPS-PAD,PPS-ADH<PPS-ATP,PPS-MPO<PPS-TPO。改性端基数目越多,热稳定性下降幅度越大。另一方面熔点和结晶温度提高,结晶度增大,提高幅度大小顺序为 PPS-BZA>PPS-PAA>PPS-HNA>PPS-PAD>PPS-ADH>PPS-ATP,PPS-MPO>PPS-TPO,同时改性端基数目越多,熔点、结晶度等提高幅度越大。单纯水洗和水洗加0.1%醋酸溶液洗涤两种后处理方式得到的改性PPS的热稳定性和熔融/结晶性能略有不同,经过酸洗的产品较单纯水洗的性能有所改善,热分解活化能略有增大,熔点和结晶度提高。

欧阳美璇[2](2020)在《聚苯硫醚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苯硫醚是分子主链中带有苯硫基的半结晶性的特种工程塑料,它的综合性能十分优异,包括高尺寸稳定性、耐高温、防腐蚀、耐紫外老化、极好的机械性能以及优异的绝缘性能,因此被誉为第六大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被广泛用作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制备的未经拉伸的聚苯硫醚结晶度大约为510%,为无定形态,结晶放热峰为100℃左右,玻璃化转化温度为130140℃、高聚合度的聚苯硫醚的熔点大约为280℃。通过复合其他材料后改变其性能,制成各种功能性的薄膜、耐高温防腐涂层和绝缘板材等,从而用作电子元器件、航空航天涂层或飞机机体、汽车零件等方面。但是,我国先行技术合成的聚苯硫醚还存在产能低、生产成本贵等问题,其虽在耐高温材料中占有低价,但比较通用工程塑料还高许多。纯聚苯硫醚因具有刚性苯硫结构而性能脆、中粘度不稳定。因此,现今市场上聚苯硫醚的应用多为其改性的合金或者其复合材料,主要有纤维增强聚苯硫醚,无机金属纳米粒子或有机小分子填充聚苯硫醚,不同特种工程塑料与其共混等。由此,如何在不影响聚苯硫醚自身性能的情况下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和性能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是现行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以上分析,本论文以聚苯硫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成熟的制备方法合成聚苯硫醚,探索不同条件下合成具有不同形貌、不同性能的材料,而后与功能材料进行复合,并根据复合材料预期达到的性质进行性能测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进的硫化钠法,选取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助剂以及优化实验条件来制备聚苯硫醚。实验证明,催化剂、助剂、原材料脱水率等实验条件不同时,制得的聚苯硫醚的形貌有很大的不同点。采用相同的改进硫化钠法制备聚苯硫醚时,实验使用对二氯苯、硫化钠、氯化锂、氢氧化钠为原料,改变不同比例得到的聚苯硫醚为片层状结构以及片层自组装花束状结构。这是由于聚苯硫醚本身为苯硫键交替排列,苯环的π-π叠加以及范德瓦尔斯力引起的聚合作用,形成了片层状结构,增大了聚合物理论上的比表面积,可以负载多种材料。该种材料在特定合成条件下合成的片层最薄为10 nm,且结构均匀,分散性好。另外,通过改变催化剂种类可以制备出花状聚苯硫醚和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三维网络状结构聚苯硫醚,因其具有更多的承载空间,可以用来制备催化或者吸附材料。在下一步实验中,通过将高粘性材料与聚苯硫醚合成复合材料,进一步改善了材料的脆性,扩宽了材料的应用范围。2.采用一个简单的一锅法制备得到一系列的坡缕石和聚苯硫醚复合材料。选用坡缕石是因为其自身的良好的胶体性质以及优异的耐热性质,与聚苯硫醚进行复合后使单一的材料性能得到了提高。实验表明,将聚苯硫醚与坡缕石通过一锅法制得后,产生了新形貌的坡缕石。并且该种材料在耐热反应中具有较低的热失重以及较高的阻燃性。同时,也利用了坡缕石的吸附性制备出了可循环利用的吸附膜。实验证明,聚苯硫醚的加入显着改变了坡缕石在膜制备中的高粘度,得到的产物可以在滤纸上形成均匀的膜,在高压和常压中均有优秀的吸附性能。3.采用不同种合成方法制备得到两种石墨烯量子点与聚苯硫醚的复合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利用石墨烯量子点的柔性与高活性使得合成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以及耐热性大幅度提升。得到的产物同时还有抗菌自清洁性能,在空气中和恶劣天气中均有优秀的防护性能。

张娇[3](2019)在《聚苯硫醚非织造布固相磺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应用于各种酸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大多为均相催化剂如浓硫酸、氯磺酸等,但这些均相酸催化剂具有易腐蚀设备、与产物难分离等问题,因此开发出新型环保的非均相催化剂至关重要。本课题使用三氧化硫(SO3)作为磺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对聚苯硫醚非织造布(PPS-NWF)的固相磺化,由此制备出磺化聚苯硫醚催化膜(SPPS-NWF),并将其用于催化制备生物柴油与环己酮甘油缩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对PPS-NWF进行了固相磺化。XPS与FT-IR结果表明磺化反应成功进行,PPS纤维表面几乎每个重复单元都与一个磺酸基相连,SPPS-NWF获得的IEC值在0.2-1.8 mmol/g之间,且表面IEC值可高达5.1 mmol/g。IEC值随S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几乎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随着IEC值的增加,SPPS-NWF的孔径逐渐变小,力学性能逐渐降低,而亲水性及比表面积有所增加。制备的SPPS-NWF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磺酸基团在284.5oC下才开始脱落。其次,将SPPS-NWF用于催化油酸与甲醇在间歇模式及贯流(flow-through)工艺连续催化模式下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结果表明:在间歇模式下,当温度为65oC,反应时间为5 h,催化剂用量为0.5 mmol/g(acid),酸/醇质量比为1:1时,油酸转化率最高可达97.4%。在flow-through模式下,当反应温度为65oC,停留时间为2104 s,酸/醇质量比为3:1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最高达到98.0%。此外,SPPS-NWF表现出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在flow-through模式下连续催化酯化反应50 h,其转化率均保持在95%以上。最后,将SPPS-NWF用于催化环己酮与甘油在间歇模式及flow-through工艺模式下制备环己酮甘油缩酮。实验结果表明:在间歇模式下,当温度为120oC,甘油/环己酮摩尔比为1:1,环己烷用量为7.1 m L,反应时间为45 min,催化剂用量为7.9 wt.%时,环己酮转化率可高达97.1%。在flow-through模式下,当反应温度为120oC,甘油/环己酮摩尔比为1.4:1,停留时间为1577.7 s时,环己酮转化率最高可达96.3%。在连续20 h催化缩合反应过程中,SPPS-NWF催化制备环己酮甘油缩酮的转化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说明催化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SPPS-NWF合成工艺简单有效,绿色环保,催化性能优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武艳杰[4](2019)在《聚苯硫醚纤维原液着色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苯硫醚(PPS)纤维具有优异的耐温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高阻燃性能,广泛应用于燃煤锅炉耐高温滤料、特种工作环境下的防护服等领域。目前常规的PPS着色方法是通过染料实现纺后染料染色,但容易造成三废污染且色牢度较低。由于聚苯硫醚加工温度高、着色困难,耐高温着色剂较少,所以关于聚苯硫醚纤维纺前着色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通过聚合物纺前原液着色的方法制备PPS色母粒,对颜料、母粒耐热氧化性能、颜料的分散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熔融纺丝成功制备了 PPS着色纤维。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无机蓝颜料群青和有机颜料酞菁蓝PPS色母粒及色板,通过粒径分析仪、TEM、测色仪、TG等测试方法表征其色彩性能和耐温性能。结果表明,无机群青颜料粒径较大为900nm,耐温性较好但着色力较低,最高为89.27;有机酞菁蓝颜料也具有较高的耐温性,粒径较小为361nm,着色力较高为100。因此选用有机颜料做后续实验分析。制备了四种国内外有机酞菁蓝颜料含量为20%的BGS/PPS色母粒,进一步注塑成PPS色板以及熔融纺丝成纤维,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测色仪、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颜料对PPS色板色彩性能、耐温性能及可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酞菁蓝BGSⅡ在PPS树脂中团聚较小,分散较为均匀,耐温性较好,纤维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可纺性。通过XRD、DSC、PO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酞菁蓝BGSⅡ含量对PPS树脂着色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颜料含量在1.2%时色彩性能趋于饱和;颜料在PPS树脂中起到成核剂的作用,能够促进PPS结晶,在含量0.8%时,PPS色板的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提高了3.97%,断裂伸长率提高了 19.5%。利用动态OIT、DSC、TG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添加三种不同种类及含量的抗氧剂对PPS色母粒的耐热氧化性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剂1010和1330对PPS色母粒的耐热氧化性能较差,氧化诱导温度降低了约40℃;抗氧剂S-9228在含量为0.1%时提高了 PPS色母粒的氧化诱导温度约5.46℃,耐热氧化性能较好。在PPS色母粒中添加三种分散剂制备了 PPS色板及有色长丝,并通过转矩流变仪、SEM、测色仪、声速法测取向度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其微观形貌、色彩性能和可纺性。结果表明,分散剂A在含量为5wt%时,颜料分散最为均匀,着色力略有下降,纤维可纺性较好;分散剂B在含量7wt%时颜料分散较为均匀,纤维有凹陷,可纺性次之;在分散剂C含量为5wt%时颜料在PPS中分散更为均匀,纤维表面光滑,可纺性最佳。

魏炳举[5](2019)在《聚苯硫醚纤维的染色及耐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苯硫醚纤维(PPS)是一种线型高分子结晶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性能和良好的力学性能,是一种新型的特种高分子材料。由于PPS纤维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都较高,所以在染整加工过程中,染料很难进入到纤维内部,染色效果比较差。另外,PPS纤维本身还存在不耐光的缺陷,在光照下,纤维容易发生黄变。因此,研究PPS纤维的耐光性能和染整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 PPS纤维的基本性能、染色性能以及耐光性能,旨在为PPS纤维的染整加工提供参考。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对PPS纤维D表观形貌、结构组成、结晶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燃烧性能和耐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S纤维表面光滑、富有光泽;结晶度约为69.67%,相对较高;PPS纤维的耐热性较好,熔融温度高达256℃;断裂强力为7.02 cN·dtex-1,断裂伸长率为42.6%;PPS纤维的LOI值为30.22%,自身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耐光性能较差,PPS纤维经光照后变黄,白度降低70.19%,强力损失高达72.36%。选用常规分散染料和日晒牢度较好的分散染料分别对PPS纤维进行高温高压载体染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分散染料的上染率可达90%以上,耐日晒牢度仅为1~2级;日晒牢度较好的分散染料上染率可达80%以上,耐日晒牢度3~4级。因此选用日晒牢度较好的分散染料对PPS纤维进行高温高压载体染色,并优化染色工艺,最终得到最佳工艺为:染色温度为135℃,染色时间60min,pH值4.5,载体苯甲酸苄酯质量浓度为2~3g/L。在此工艺条件下,染料上染率达到85%以上,耐日晒牢度3~4级,耐皂洗色牢度4级,耐干摩擦牢度可达到3~4级、湿摩擦牢度可达到3级。将日晒牢度提升剂B15添加到染液中,对PPS纤维进行同浴染色,然后再采用纳米TiO2、抗紫外整理剂RUCO-UV UVS、抗紫外整理剂RUCO-SHIELD RAY分别对染色后PPS纤维进行处理,以提高纤维的耐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口晒牢度提升剂B15的染色纤维耐日晒牢度为4~5级,再经纳米TiO2、RUCO-UV UVS、RUCO-SHIELD RAY处理后耐日晒牢度都达到5级。染色时添加日晒牢度提升剂并经抗紫外整理剂处理后的纤维,耐日晒牢度可达到优等品要求。同时,抗紫外试剂可以减少PPS纤维在光照下的强力损伤,明显提高了纤维的耐光性能。

陈永菊[6](2019)在《纤维负载小分子及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负载型催化剂因具有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易于产物分离纯化且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探究廉价易得的新型载体材料,用于负载催化,以期反应获得更高活性和选择性的研究备受化学工作者关注。本文基于“绿色化学”的理念,从开发新型、高效、经济、环保的催化体系出发,通过载体骨架与催化剂结构的调控,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纤维负载型小分子及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并在一些精细化学品合成以及生物质、CO2的高效转化方面开展了催化应用研究。超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PPS)耐酸性能优异,其高分子链上所包含的大量苯环骨架,可作为磺化反应的修饰位点进行有效负载。在本文的第2章,我们通过氯磺化,水解反应,合成了一种磺酸功能化的纤维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生物质组分催化转化为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甲酯(ML)的反应。以果糖为基质,经过系统的条件优化,其转化为ML的收率可达70%,且该体系可有效的模拟转框催化反应器,并对其它七种生物质组分包括羟甲基糠醛、糠醇、葡萄糖、蔗糖、菊粉、淀粉和微晶纤维素等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ML收率达52-96%。聚丙烯腈纤维(PANF)的高分子链上含大量的氰基和甲氧羰基,使得其很容易通过氨化修饰开展负载。在本文的3到8章,我们首先利用N-(3-氨丙基)咪唑对PANF进行咪唑功能化,进而与卤化物鎓盐化,得到了5种PANF负载的咪唑鎓盐催化剂,并在CO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中检验其性能,结果显示,PANF负载的3-羧乙基咪唑溴化铵催化性能最为优异,模拟转框催化反应器,以81-99%的收率,合成了6种环碳酸酯类化合物,且催化剂循环使用21次,产物收率未见明显降低;随后,分别以N,N-二甲基-1,3-丙二胺和三乙烯四胺为氨化试剂,经两次氨化反应,制备了兼具伯胺、仲胺和叔胺基团的纤维负载有机碱催化剂,进而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证实了其在水中及其它不同类型溶剂中的普适性,并以接近定量的收率合成了一系列α,β-不饱和化合物;紧接着,利用多乙烯多胺功能化纤维经盐化、中和、季铵化反应,制备了PANF负载多级季铵盐的相转移催化剂,并在转框反应器中验证了其在水相亲核取代反应中突出的相转移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利用多胺功能化纤维与金属铁、铜盐的配位性能,制备了系列纤维负载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其中,简易合成的多胺功能化纤维与铁盐络合,制备的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催化剂作为负载型Lewis酸,在三组分Biginelli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应用性能,以81-94%的收率合成了一系列3,4-二氢嘧啶-2-酮类化合物;此外,由多胺功能化纤维制备多级叔胺功能化纤维,并将其与铜盐络合制备的纤维负载铜配合物催化剂,可用于水相中“点击化学”CuAAC反应,明确了长链linker效应,以及纤维载体上的相转移活性和铜催化的多功能协同作用,在催化剂用量仅为1mol%时,该反应15 min内亦可完成,而且该催化体系可有效的模拟转框催化反应器,具有产物收率高、后处理工艺简捷的优点;最后,利用前期制备的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进而在纤维表层构筑多级季铵盐-铜配合物,阐明了阴离子配位的负载模式,避免了纤维-铜配合物催化剂叔胺基团易与卤代烃和酸反应造成的铜流失,并将其用于催化端炔参与的偶联和环加成反应中,发现其在不同类型溶剂如极性非质子溶剂乙酸乙酯、非极性溶剂甲苯、极性质子溶剂水中,温和条件下,可分别高效催化Glaser偶联反应(收率83-99%)、A3偶联反应(收率81-94%)以及“点击化学”CuAAC反应(收率82-98%),显示了较好的催化剂适用性,而且还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使用性能。通过对上述纤维负载小分子催化剂如磺酸、咪唑鎓盐、有机胺和季铵盐以及纤维负载金属铁、铜配合物催化剂,各阶段纤维试样的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充分验证了所设计纤维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可靠性和催化应用的稳定性。与已报道的研究结果相比,其温和的反应条件、突出的循环使用性能、简便的后处理操作、有效的体系放大以及转框式反应器里的应用,显示了纤维负载型催化剂较好的工业应用潜质,为连续化工业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7](2017)在《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高品质含硫化学品在国内仍有较大市场,部分甚至供不应求;回收废气中的硫化氢并深加工,既经济又环保。本文梳理了无机硫化物、硫醇、硫醚、硫酚、硫代酰胺、含硫杂环、有机二硫化物、高价硫有机物在内的8大类共计16种含硫化合物,介绍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主要用途以及市场供应情况;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工业路线以及以硫化氢为原料的合成路线,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生产硫化钠和硫氢化钠的吸收法,生产硫化锌的均匀沉淀法,生产甲硫醇的甲醇-硫化氢法,生产乙硫醇的氯乙烷法和乙烯-硫化氢法,生产2-巯基乙醇的环氧乙烷-硫化氢法,生产巯基乙酸的氯乙酸-硫氢化钠法和氯乙酸-硫化氢法,生产叔十二碳硫醇的十二烯-硫化氢加成法,生产二甲硫醚的二硫化碳-甲醇法和硫化氢-甲醇法,生产蛋氨酸的氰醇法和海因法,生产聚苯硫醚的Phillips法、硫磺法和硫化氢法,合成苯硫酚的硫化氢-氯苯法,生产硫脲的硫化氢-氰氨化钙法和硫化氢-氰胺法,生产四氢噻吩的噻吩加氢法和四氢呋喃-硫化氢法,生产二甲基二硫的硫酸二甲酯法和甲醇硫化法,以及通过二氧化氮氧化二甲硫醚的方法生产二甲亚砜。合理开发硫化氢废气的下游产品,需要从市场定位、技术手段、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当前的市场现状分析,蛋氨酸、聚苯硫醚等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范奕,徐伟[8](2016)在《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比较及其改性产品的市场展望》文中指出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已在当今的汽车制造、电子电气、机械加工、化工、医药和航天工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成功的应用。虽然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工作在广度与深度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多年来不懈地技术研发与改良,我国的聚苯硫醚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提高。本文就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比较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聚苯硫醚技术的研究重点以及聚苯硫醚改性产品的市场展望。

常青[9](2016)在《聚苯硫醚树脂合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聚苯硫醚树脂作为一种结晶高分子热塑性塑料,具有电绝缘性、阻燃性、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以及无毒害等优异的性能,并具有均衡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极好的尺寸稳定性,已成特种工程塑料第一大品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化工、电子、电器、精密机械、航空等相关工业部门。世界市场上对PPS树脂年均消费量以15%20%的速度递增,促使相关生产企业也在不断扩建生产装置,扩大生产能力。目前国内PPS树脂的生产能力也在逐渐扩大,然而,这还是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分子量PPS树脂的强烈需求,还是有相当部分消费量依靠进口产品。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生产的PPS树脂在纯度、分子量等方面还达不到国际相关标准,限制了国内产品的应用范围,高端领域仍需要从国外购买高纯度高分子量的树脂;二是PPS树脂合成的生产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料的精制困难和脱水工艺及生产工艺不稳定等,都给实际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三是溶助剂的回收工艺仍不尽理想,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研究聚苯硫醚树脂的最优合成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减少生产的成本等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对聚苯硫醚树脂的合成工艺、影响因素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目前各国对聚苯硫醚树脂合成工艺的路线情况;其次对各种合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并同时考察了几种可行的催化体系,然后通过均匀设计实验考察各影响因素,获得最优方案。在研究聚苯硫醚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的同时,对该反应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所得的实验数据也与其他商售产品进行了比对。研究分析出适合该化学合成反应的工艺条件:设计反应合成前期的温度为210℃,相应的时间为3小时;反应合成后期的温度为270℃,相应的时间为2.5小时;原料摩尔比:n(Na2S·9H2O):n(对二氯苯)=1.1(mol):1(mol);溶剂用量:n(N-甲基吡咯烷酮):n(对二氯苯)=24.6(mol):1(mol);助剂用量:n(助剂):n(对二氯苯)=0.16(mol):1(mol);严格依照上述合成条件下反应,能够生成平均收率在93.5%以上的高分子聚合物聚苯硫醚树脂。并进行了表征分析,确定产品为高分子量结晶性聚苯硫醚树脂,且纯度高,其热性能好过市场商售产品。

崔巍[10](2016)在《聚苯硫醚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文中提出介绍了聚苯硫醚工业化生产技术,并对国内外技术工艺进行分析比较,详细分析了聚苯硫醚的应用及发展概况;根据当前的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国内聚苯硫醚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计未来五年仍保持20%年增长率。最后对国内PPS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端基控制和后处理对聚苯硫醚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苯硫醚研究概况
        1.1.1 聚苯硫醚树脂的结构及性能
        1.1.2 聚苯硫醚合成方法
        1.1.3 聚苯硫醚合成动力学研究
        1.1.4 聚苯硫醚树脂应用及发展状况
    1.2 聚苯硫醚改性研究概况
        1.2.1 PPS改性方法介绍
        1.2.2 聚苯硫醚端基改性研究进展
    1.3 聚苯硫醚后处理研究概况
        1.3.1 PPS后处理方法介绍
        1.3.2 聚苯硫醚后处理研究进展
    1.4 端基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1.4.1 氯含量检测方法
        1.4.2 巯基含量检测方法
        1.4.3 其他端基检测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聚苯硫醚端基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原料
        2.2.3 合成方法
        2.2.4 改性PPS表征方法
    2.3 实验条件对PPS端基改性反应的影响
        2.3.1 改性剂、助剂用量对端基改性反应的影响
        2.3.2 温度对端基改性反应的影响
        2.3.3 搅拌转速对端基改性反应的影响
        2.3.4 保温时间对端基改性反应的影响
    2.4 改性产品结构分析
        2.4.1 氯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2.4.2 巯基含量测定方法可靠性分析
        2.4.3 红外分析
        2.4.4 端基含量分析
        2.4.5 GPC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基改性聚苯硫醚热裂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裂解机理研究
        3.3.1 巯基端基改性PPS
        3.3.2 氯端基改性PP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端基改性聚苯硫醚及后处理方法对其热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热重分析(TGA)
        4.2.3 差示热扫描量热分析(DSC)
    4.3 端基改性和后处理方法对聚苯硫醚热失重的影响
        4.3.1 改性端基含量的影响
        4.3.2 改性端基种类的影响
        4.3.3 后处理方法的影响
    4.4 端基改性和后处理方法对聚苯硫醚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4.4.1 改性端基种类的影响
        4.4.2 后处理方法的影响
    4.5 端基改性和后处理方法对聚苯硫醚结晶/熔融性能的影响
        4.5.1 改性端基含量的影响
        4.5.2 改性端基种类的影响
        4.5.3 后处理方法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聚苯硫醚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苯硫醚简介
    1.3 聚苯硫醚基本结构、性质及应用
        1.3.1 聚苯硫醚的结构
        1.3.2 聚苯硫醚的耐热性质
        1.3.3 聚苯硫醚的力学性能
        1.3.4 聚苯硫醚的电学性能
        1.3.5 聚苯硫醚的重要的化学性质
    1.4 聚苯硫醚合成方法
        1.4.1 硫化钠法[45]
        1.4.2 硫磺溶液法
        1.4.3 氧化聚合法
        1.4.4 付氏法
        1.4.5 迈克尔加成法
        1.4.6 对卤代苯硫酚盐熔融或溶液缩聚法
    1.5 聚苯硫醚及复合材料的应用概况
        1.5.1 聚苯硫醚薄膜的应用
        1.5.2 聚苯硫醚纤维的应用
        1.5.3 聚苯硫醚防护涂层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的制备及耐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仪器
    2.4 实验流程
        2.4.1 片层状聚苯硫醚的制备
        2.4.2 花状聚苯硫醚的制备
        2.4.3 网状聚苯硫醚的制备
        2.4.4 空心状聚苯硫醚的制备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聚苯硫醚微观形貌分析
        2.5.2 聚苯硫醚红外光谱分析
        2.5.3 聚苯硫醚X-射线衍射分析
        2.5.4 聚苯硫醚耐热性测试
        2.5.5 低聚聚苯硫醚微观形貌分析
        2.5.6 实验条件影响
        2.5.7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耐热性能测试
        2.5.8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阻燃性能测试
        2.5.9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比表面积测试
        2.5.10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疏水性能测试
        2.5.11 不同形貌聚苯硫醚弯曲强度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坡缕石/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测试仪器
    3.4 坡缕石/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制备
        3.4.1 坡缕石预处理
        3.4.2 聚苯硫醚制备
        3.4.3 坡缕石/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5.2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3.5.3 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3.5.4 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分析
        3.5.5 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分析
        3.5.6 复合材料耐热性能测试
        3.5.7 复合材料的吸附性测试
        3.5.8 复合材料柔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硫醚与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表征测试
    4.4 实验流程
        4.4.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4.4.2 聚苯硫醚的制备
        4.4.3 氨基化聚苯硫醚的制备
        4.4.4 聚苯硫醚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
        4.4.5 聚苯硫醚化学接枝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4.5.2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4.5.3 复合材料拉曼表征测试
        4.5.4 复合材料XPS光电子能谱分析
        4.5.5 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图分析
        4.5.6 复合材料的接触角测试
        4.5.7 复合材料耐热性分析
        4.5.8 复合材料荧光光谱分析
        4.5.9 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分析
        4.5.10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本论文实验工作总结)
    5.2 展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聚苯硫醚非织造布固相磺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酸
    1.2 固体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1.2.1 生物柴油的定义
        1.2.2 生物柴油的特性
        1.2.3 固体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1.3 固体酸催化制备甘油缩酮
        1.3.1 甘油缩酮的特性及应用
        1.3.2 固体酸催化制备甘油缩酮的研究进展
    1.4 膜催化法的研究进展
    1.5 磺化聚苯硫醚
        1.5.1 聚苯硫醚的特性
        1.5.2 聚苯硫醚的磺化反应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苯硫醚非织造布的固相磺化
    2.1 本章研究内容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SO_3溶液的制备
        2.2.4 SPPS-NWF的制备
        2.2.5 SPPS-NWF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O_3浓度对IEC值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IEC值影响
        2.3.3 不同溶剂对IEC值影响
        2.3.4 XPS分析
        2.3.5 FT-IR表征
        2.3.6 SPPS-NWF的表面和断面形貌
        2.3.7 不同IEC下无纺布的孔径分布图及比表面积
        2.3.8 不同IEC下无纺布的亲水性
        2.3.9 不同IEC下非织造布的拉伸性能
        2.3.10 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PS-NWF催化膜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3.1 本章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油酸甲酯的制备
        3.2.4 转化率计算
        3.2.5 停留时间
        3.2.6 催化膜flow-through模式下连续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间歇模式
        3.3.2 连续模式-单层膜
        3.3.3 连续模式-多层膜
        3.3.4 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PS-NWF催化膜催化制备环己酮甘油缩酮
    4.1 本章研究内容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气相色谱测试
        4.2.4 环己酮甘油缩酮的制备
        4.2.5 催化膜连续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环己酮的标准曲线
        4.3.2 间歇模式
        4.3.3 连续模式-单层膜
        4.3.4 连续模式-多层膜
        4.3.5 气相色谱分析环己酮甘油缩合反应产物
        4.3.6 与他人工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聚苯硫醚纤维原液着色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苯硫醚概述
        1.1.1 聚苯硫醚纤维简介
        1.1.2 聚苯硫醚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1.3 聚苯硫醚纤维改性
        1.1.4 聚苯硫醚纤维的应用
    1.2 聚苯硫醚纤维染色
        1.2.1 聚苯硫醚纤维纺后染色
        1.2.2 聚苯硫醚纤维纺前着色
    1.3 着色剂简介
        1.3.1 无机颜料
        1.3.2 有机颜料
        1.3.3 酞菁蓝颜料
        1.3.4 颜料的分散机理研究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无机和有机颜料的性能评价
        2.2.2 PPS结晶性能研究
        2.2.3 抗氧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2.2.4 分散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2.3 实验流程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表面形貌测试
        2.4.2 示差扫描量热(DSC)分析
        2.4.3 热重(TG)分析
        2.4.4 流变性能测试
        2.4.5 PPS色母粒制品色彩性能测试
        2.4.5.1 反射率测试
        2.4.5.2 L*a*b*测试
        2.4.5.3 饱和度测试
        2.4.5.4 着色力测试
        2.4.5.5 色差测试
        2.4.6 颜料耐热性能测试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4.8 颜料在树脂中分散性测试
        2.4.9 力学性能测试
        2.4.10 X射线衍射测试
        2.4.11 粒径分布测试
        2.4.12 取向度测试
        2.4.13 氧化诱导温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纤维母粒着色性能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无机和有机颜料的红外分析
        3.1.3 无机和有机颜料颜料的粒径分析
        3.1.4 无机和有机颜料的微观形貌
        3.1.5 无机和有机颜料的热稳定性
        3.1.6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制品色彩性能的影响
        3.1.6.1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制品L~*a~b~*的影响
        3.1.6.2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制品着色力的影响
        3.1.6.3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制品饱和度和色差的影响
        3.1.7 无机和有机颜料在PPS基体中的分散
        3.1.8 无机和有机颜料对PPS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3.1.9 本章小结
    3.2 有机颜料酞菁蓝对PPS着色性能的研究
        3.2.1 有机颜料酞菁蓝的TEM分析
        3.2.2 有机颜料酞菁蓝的SEM电镜分析
        3.2.3 有机颜料酞菁蓝的粒径分析
        3.2.4 有机颜料酞菁蓝的红外分析
        3.2.5 有机颜料酞菁蓝的耐热性能分析
        3.2.6 PPS色母粒流变性能的测试
        3.2.7 有机颜料酞菁蓝对PPS制品色彩性能研究
        3.2.8 有机颜料酞菁蓝在PPS基体中的分散
        3.2.9 PPS有色长丝性能研究
        3.2.9.1 PPS有色长丝的表面形貌
        3.2.9.2 PPS有色长丝的热稳定性
        3.2.9.3 PPS有色长丝的取向
        3.2.9.4 PPS有色长丝的XRD
        3.2.9.5 PPS有色长丝的力学性能
        3.2.10 本章小结
    3.3 酞菁蓝颜料含量对PPS色板的性能研究
        3.3.1 颜料含量对PPS色板的色彩性能影响
        3.3.2 酞菁蓝颜料对PPS结晶性能的研究
        3.3.2.1 酞菁蓝含量对PPS晶型的影响
        3.3.2.2 酞菁蓝含量对PPS的DSC影响
        3.3.2.3 酞菁蓝含量对PPS结晶形态的影响
        3.3.2.4 不同降温速率对PPS色板DSC的影响
        3.3.2.5 酞菁蓝含量对PPS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本章小结
    3.4 PPS色母粒耐热氧化性能研究
        3.4.1 抗氧剂的FTIR分析
        3.4.2 抗氧剂的热稳定性测试
        3.4.3 抗氧剂对PPS色母粒氧化诱导温度的影响
        3.4.4 抗氧剂对PPS色母粒DSC测试分析
        3.4.5 抗氧剂对PPS色母粒热解过程分析
        3.4.6 PPS有色长丝的氧化诱导温度
        3.4.7 PPS有色长丝的表面形貌
        3.4.8 本章小结
    3.5 分散剂对PPS化纤蓝母粒性能影响的研究
        3.5.1 分散剂的红外测试
        3.5.2 分散剂的DSC测试
        3.5.3 分散剂的热稳定性
        3.5.4 分散剂对PPS制品着色性能研究
        3.5.5 分散剂对PPS色母粒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
        3.5.6 分散剂对酞菁蓝在PPS中的分散性能影响
        3.5.7 分散剂对PPS有色长丝的性能研究
        3.5.7.1 分散剂对PPS有色长丝表面形貌影响
        3.5.7.2 分散剂对PPS有色长丝取向度的影响
        3.5.7.3 分散剂对PPS有色长丝力学性能的影响
        3.5.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聚苯硫醚纤维的染色及耐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苯硫醚纤维的应用及发展
        1.2.1 国外聚苯硫醚纤维发展概况
        1.2.2 国内聚苯硫醚纤维研究进展
    1.3 聚苯硫醚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1.3.1 聚苯硫醚纤维结构
        1.3.2 聚苯硫醚纤维的理化性能
        1.3.3 聚苯硫醚纤维的热学性能
        1.3.4 聚苯硫醚纤维的阻燃性能
    1.4 聚苯硫醚纤维的染色性能
    1.5 聚苯硫醚纤维的耐光性能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苯硫醚纤维的形态结构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纤维的形貌表征
        2.2.3.2 红外光谱扫描
        2.2.3.3 X-射线衍射(XRD)
        2.2.3.4 热性能测试
        2.2.3.5 拉伸强力测试
        2.2.3.6 微燃烧性能分析
        2.2.3.7 聚苯硫醚纤维耐光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苯硫醚纤维的形态结构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结晶度的测定
        2.3.4 聚苯硫醚纤维的DSC曲线
        2.3.5 热重分析TG-DTG
        2.3.6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2.3.7 燃烧性能测试分析
        2.3.8 纤维耐光性能分析
        2.3.8.1 纤维紫外光照后形貌图
        2.3.8.2 纤维紫外光照后红外测试
        2.3.8.3 纤维紫外光照后强力测试
        2.3.8.4 纤维紫外光照后白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苯硫醚纤维分散染料染色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常规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
        3.2.3.2 耐日晒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
        3.2.4 测试方法
        3.2.4.1 上染百分率
        3.2.4.2 K/S值测试
        3.2.4.3 超景深光学显微镜测试
        3.2.4.4 耐洗色牢度测试
        3.2.4.5 耐摩擦牢度测试
        3.2.4.6 耐日晒牢度测试
        3.2.4.7 染色后纤维燃烧性能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分散染料高温高压载体染色分析
        3.3.1.1 载体浓度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1.2 染料质量分数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1.3 纤维染色后的牢度分析
        3.3.2 高日晒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分析
        3.3.2.1 载体浓度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2.2 染料质量分数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2.3 染色温度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2.4 染色时间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3.3.2.5 纤维染色后超景深光学显微镜分析
        3.3.2.6 纤维染色后的牢度分析
        3.3.2.7 纤维染色后燃烧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苯硫醚纤维的耐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日晒牢度提升剂B15同浴染色
        4.2.3.2 抗紫外整理剂处理
        4.2.3.3 纳米TiO_2整理
        4.2.4 测试方法
        4.2.4.1 K/S值、Lab值的测定
        4.2.4.2 耐日晒牢度测试
        4.2.4.3 紫外老化处理
        4.2.4.4 拉伸强力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染色、处理后PPS纤维的颜色性能
        4.3.2 处理前后PPS纤维的日晒牢度
        4.3.3 老化后纤维强力分析
        4.3.4 老化后红外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纤维负载小分子及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色化学
    1.2 负载催化
    1.3 合成纤维简介
        1.3.1 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功能化
        1.3.2 聚苯硫醚纤维及其功能化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超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催化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原料
        2.2.2 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的合成步骤
        2.2.3 磺酸功能化聚苯硫醚酸碱容量的滴定
        2.2.4 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催化生物质组分转化为乙酰丙酸甲酯的一般步骤
        2.2.5纤维素转化为乙酰丙酸甲酯的放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的合成
        2.3.2 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的表征
        2.3.3 聚苯硫醚负载Br?nsted酸在生物质组分转化为乙酰丙酸甲酯反应中的应用
        2.3.4 不同载体催化剂体系中葡萄糖转化为乙酰丙酸甲酯效果的比较
        2.3.5 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催化CO2 环加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原料
        3.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的合成步骤
        3.2.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催化CO_2 环加反应的一般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的合成
        3.3.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的表征
        3.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咪唑鎓盐在CO2 环加反应中的应用
        3.3.4 不同载体催化剂体系中CO2 环加成反应的比较
        3.3.5 部分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催化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原料
        4.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的合成步骤
        4.2.3 胺化纤维的滴定
        4.2.4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一般步骤
        4.2.5放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的合成
        4.3.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的表征
        4.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有机碱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的应用
        4.3.4 部分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4.4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作为相转移催化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原料
        5.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的合成步骤
        5.2.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催化亲核取代反应的一般步骤
        5.2.4放大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的合成
        5.3.2 纤维负载型相转移催化剂的表征
        5.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在亲核取代反应中的应用
        5.3.4 部分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5.4 本章小结
6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催化剂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原料
        6.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的合成步骤
        6.2.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催化Biginelli反应的一般步骤
        6.2.4 放大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的合成
        6.3.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的表征
        6.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Fe(III)配合物在Biginelli反应中的应用
        6.3.4 不同载体催化剂体系中Biginelli反应效果的比较
        6.3.5 部分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6.4 本章小结
7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铜催化剂在水中一锅多组分CuAAC反应的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原料
        7.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铜催化剂的合成步骤
        7.2.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铜催化剂催化合成1,2,3-三唑类的一般步骤
        7.2.4放大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7.3.2 不同阶段纤维样品与CuI络合能力的测定
        7.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铜催化剂的表征
        7.3.4 聚丙烯腈纤维纤维负载铜催化剂一锅多组分CuAAC反应的应用
        7.3.5 不同载体催化体系中CuAAC反应效果的对比
        7.3.6 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7.4 本章小结
8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催化炔烃偶联和环加成反应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仪器与原料
        8.2.2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的合成步骤
        8.2.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催化Glaser偶联反应的一般步骤
        8.2.4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催化炔、醛、胺类进行A3 偶联反应的一般步骤
        8.2.5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催化叠氮-炔环加成合成1,2,3-三唑类的一般步骤
        8.2.6 转框式反应器上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的回收
        8.2.7放大实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的合成
        8.3.2 不同阶段纤维样品与CuI络合能力的测定
        8.3.3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的表征
        8.3.4 聚丙烯腈纤维负载多级季铵盐@Cu(I)在炔烃偶联和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8.3.5 不同载体催化体系中炔烃偶联和环加成反应效果的比较
        8.3.6 热过滤
        8.3.7 部分本章所合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
    8.4 本章小结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NMR谱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氢废气的处理
2 硫化氢下游产品的开发
    2.1 无机硫化物
        2.1.1 硫化钠
        2.1.2 硫氢化钠
        2.1.3 硫化锌
    2.2 硫醇类
        2.2.1 甲硫醇
        2.2.2 乙硫醇
        2.2.3 2-巯基乙醇
        2.2.4 巯基乙酸
        2.2.5 叔十二碳硫醇
    2.3 硫醚类
        2.3.1 二甲硫醚
        2.3.2 蛋氨酸
        2.3.3 聚苯硫醚
    2.4 硫酚类
    2.5 硫代酰胺
    2.6 含硫杂环
    2.7 有机二硫化物
    2.8 高价硫有机物
3 结语

(8)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比较及其改性产品的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聚苯硫醚的初步认识
2 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历程比较
    2.1 国内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历程
    2.2 国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历程
    2.3 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历程比较
3 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创新比较
    3.1 国内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创新
    3.2 国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创新
    3.3 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创新比较
4 聚苯硫醚改性产品的市场展望
    4.1 什么是聚苯硫醚改性
    4.2 聚苯硫醚改性产品的应用面
    4.3 国内在聚苯硫醚改性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的进步

(9)聚苯硫醚树脂合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苯硫醚的概述
        1.1.1 聚苯硫醚的结构
        1.1.2 聚苯硫醚树脂的性能
        1.1.3 聚苯硫醚的应用
        1.1.4 聚苯硫醚的发展历史
        1.1.5 聚苯硫醚的国内外生产及市场
    1.2 聚苯硫醚的合成技术
        1.2.1 聚苯硫醚的合成路线
        1.2.2 合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聚苯硫醚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聚苯硫醚的合成
    2.1 反应机理探讨
        2.1.1 反应机理
        2.1.2 反应条件的确定
        2.1.3 脱水工艺选择
    2.2 合成条件与路线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聚苯硫醚合成工艺(包括溶助剂循环利用工艺)总流程图
        2.2.3 实验操作步骤
        2.2.4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脱水率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2 溶剂用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2.3.3 聚合反应催化体系的选取
        2.3.4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5 溶助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6 单体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7 洗涤工艺条件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收并循环利用的溶助剂
    3.1 最优条件下PPS树脂合成
    3.2 溶助剂的循环利用
第四章 产品表征与测试
    4.1 红外谱图测试与分析
    4.2 元素分析
    4.3 X射线衍射测试与分析
    4.4 特性粘数测定
        4.4.1 测试方法
        4.4.2 结果及分析
    4.5 TG测试与分析
        4.5.1 测试方法
        4.5.2 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聚苯硫醚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技术工艺分析
    1. 1 硫化钠法
    1. 2 硫磺溶液法
    1. 3 其他合成方法
    1. 4 工业化技术工艺分析
2 聚苯硫醚应用及发展概况
    2. 1 聚苯硫醚应用领域
        2. 1. 1 环保产业
        2. 1. 2 汽车工业
        2. 1. 3 纺织行业
        2. 1. 4 电子电气工业
        2. 1. 5 军工国防领域
        2. 1. 6 化工行业
    2. 2 全球主要国家聚苯硫醚发展概况
3 聚苯硫醚市场及生产能力分析
    3. 1 各国消费需求
    3. 2 国内市场结构分析
4 结论

四、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端基控制和后处理对聚苯硫醚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 柳琳. 浙江大学, 2020(05)
  • [2]聚苯硫醚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欧阳美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聚苯硫醚非织造布固相磺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张娇. 天津工业大学, 2019
  • [4]聚苯硫醚纤维原液着色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武艳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聚苯硫醚纤维的染色及耐光性能研究[D]. 魏炳举. 苏州大学, 2019(04)
  • [6]纤维负载小分子及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陈永菊.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7]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 化工进展, 2017(10)
  • [8]国内外聚苯硫醚技术研究比较及其改性产品的市场展望[J]. 范奕,徐伟.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9)
  • [9]聚苯硫醚树脂合成的实验研究[D]. 常青. 兰州大学, 2016(08)
  • [10]聚苯硫醚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J]. 崔巍. 山东化工, 2016(06)

标签:;  ;  ;  ;  ;  

聚苯硫醚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