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好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航运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何子杰,徐驰[1](2021)在《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网思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滨江临海、水网纵横,错综复杂的水网关系给水安全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要求,充分循序水系历史演变、结构关系和功能属性,综合洪水、供水、生态、环境、交通、数字化等因素,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网构建思路。水网总体构架集"安澜水网、民生水网、生态水网、交通水网、智慧水网、文化水网"六网于一体,布局上实现"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一体化水网功能,达到"高标准、高质量、可控制、低风险"的水网目标。一体化水网构建思路可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安全保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李业[2](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特性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现状日益严重,极大地危害了水体环境健康和水供给安全。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减少废水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环境造成的破坏。湿地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储存大量水资源的能力,还在其他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估算开展的研究众多,但是研究对象和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未形成统一、可靠的结论,对于实际案例研究不具有普适性,无法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本文首先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LCA研究成果进行了 Meta分析,识别污水处理行业总体能耗强度和环境影响范围。同时,从研究区域、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等影响因素出发对污水处理厂在生命周期内的表现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供决策依据,推进污水处理行业朝着“低碳、节能、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我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行了 Meta分析,得到更大尺度范围内我国湿地价值的综合效应值。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湿地类型、湿地面积、地理区域、时间尺度等不同影响因素下湿地价值的差异。从而为湿地的生态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更好的理解湿地的资源-生态-经济-环境综合价值。Meta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在生命周期内的总体能耗和环境影响强度不可忽视,能耗和全球变暖潜势达到0.36kWh/m3和0.48kg CO2-eq/m3。与其它地区相比,我国污水处理厂在能耗、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等指标上表现较差。A/A/O工艺带来的能耗和环境影响在三种处理工艺中最大。中大型污水处理厂(5-20m3/d)在能耗和环境排放上表现最为平衡。一级B排放标准在能耗、全球变暖潜势和酸化潜势等指标上表现优于一级A标准,但是会导致更高的富营养现象。湿地生态系统总价值为17.85万元/(hm2.a)。不同类型湿地单位面积总价值大小排序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近海与海岸湿地。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总价值随之下降。中部地区湿地的单位面积总价值最大,其次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内的湿地。随着年份的推移,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总价值出现显着的上升趋势。
初亚奇[3](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赵艺为[4](2020)在《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河运输因其成本低、运量大、高效节能的特点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入,运输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日益提升。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水运需求及内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需要提升航道尺度来保证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和内河航运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河流本身还具有发电、景观、供水、防洪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航道建设过程中,探究如何兼顾多目标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航道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理论界与实务界迫切需要一个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理论体系与评价模型作为评价航道承载力水平及界定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依托,以航道承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定义、内涵、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首次界定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航道承载力是指航道基于自然禀赋,在一定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响应生态、航运、防洪、用水等多目标协同需求下能够开发的最大航道尺度。同时,航道承载力具有五种特征,分别为阶段性、有限性、可增长性、协同性、互适性。其主体为航道资源,客体为“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的协同目标,代表极限性的特征指标为“最大航道尺度”。其次,本文构建了以航道资源供需(供给层、需求层)为骨架,开发能力(开发层)为提升手段的“供给层——需求层——开发层”影响因素体系。其中供给层主要体现航道尺度受到河道水位、径流量、流速、水沙、河势等自然特征因素影响;需求层从航道承载力的客体出发,以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为三个子因素层,包含12个重要的需求层影响因素;开发层是指与提升航道物理尺度(硬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与提升服务水平(软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随后,本文研究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系统中影响因素互适机理,包括互适性内涵、规律、互适过程与互适机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阶段的判定方法。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内涵是指内部系统层因素的协同性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调控作用下,其资源分配、多目标、供需和约束等方面相互适应达到一种最优策略。航道承载力互适规律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非线性螺旋式、同时具有波浪式上升的过程,不断推动航道承载力系统中众多影响因素从低阶非合作博弈的协同状态向更高级协同互适的状态波浪式转变。航道承载力系统的影响因素互适协同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博弈过程,并且不同阶段呈现的影响因素的互适协同度、特征条件、冲突内容和矛盾程度各不相同。再次,本文建立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多目标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提出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范围进行科学解析;确定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提出航道承载力单指标与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五级判别标准:完全可承载(5分)、可承载(4分)、临界可承载(3分)、不可承载(2分)和完全不可承载(1分)。最后,本文论述了航道承载力的可提升潜力机制及极限理论结构,设计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本文在航道承载力“极限”理论结构基础上,将极限航道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设计为四个单一模块(自然禀赋、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及生态导向模块)及一个多目标协同模块。该模型以研究航段内的各子模块的承载力评价值与各子模块下航道尺度计算结果为基础,运用“AHP法——熵值法——改良变异系数法”对各子模块计算结果进行协同定权,最终得到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为确保模型可行性,本文应用AE航道作为算例对以上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本文首次将生态、河流多功能利用等因素与经济因素并列作为影响航道承载力的需求因素,明确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互适机理,通过构建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衡量航道承载力水平及计算最大航道尺度,填补了航道承载力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同时,通过明确航道承载力系统协同互适的机制,为今后航道承载力的测度及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量化指标以直观评价航道承载力的现状水平。该评价结果是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方法的综合协同计算模块的定权策略的基础。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测度航道建设中的最大航道尺度,缓解当前航道建设与经济、生态和河流多功能利用发展中的矛盾,并为今后实际航段的最大航道尺度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赵鑫涯[5](2020)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健康长江评价研究 ——以泰州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地位提到历史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时代新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延伸出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基本宗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此背景下长江的开发与保护行动模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在以长江为典型的河流管理综合规划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时期,如何在长江流域经济稳健上升的同时,根据背景要求明确长江健康的内涵,并对其健康状况、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河流规划管理的重要支撑和行动方向。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河流健康管理与评价的理论背景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下的长江大保护政策背景,结合理论与实践,剖析新时期健康长江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和谐(水资源利用协调)、清洁(水质清洁)、安全(水安全风险有效防控)、优美(水生态环境优美)的长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状态的客观呈现,以及流域区域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权益诉求保障或环境治理满意程度的主观刻画。基于健康长江内涵,结合PSR模型概念,从客观刻画和主观呈现两个维度构建了共18项指标的健康长江指数指标体系。研究选取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之一的泰州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健康长江内涵构建的健康长江指数指标体系,对泰州健康长江行动的目标城市靖江市、泰兴市、高港区、医药高新区开展了健康指数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泰州长江整体趋势向好,达到健康水平,尤其在区域水资源的基本供给平衡、长江水生物多样性、水质安全保障等方面达到非常健康水平。但是在岸线开发利用、公众满意度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指数的季度变化较小,总体上呈现第三季度略低于其他季度的趋势。分区域排序:靖江市>高港区>医药高新区>泰兴市。最后基于健康长江内涵,从水资源利用管理、水体质量改善、水环境安全管控、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众满意度提升五个方面分别提出泰州健康长江优化管理方向的建议,为地方长江健康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为体现泰州健康长江行动的地方性管理目标,依据健康长江指数指标体系,设置不同管理目标下的泰州健康长江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别包括“三水共治”绩效、“四源齐控”绩效、“六项目标”绩效和“八大要素”绩效,并对绩效评分进行五类分级。根据绩效评价体系对泰州两市两区长江管理开展年度绩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整体上,泰州沿江区域四项绩效得分排序为:“四源齐控”>“八大要素”>“六项目标”>“三水共治”。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绩效评价上排序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靖江市的绩效评分高于其他三市(区),这点与健康指数评价结果一致。最后,根据健康长江目标管理需求,分析两市两区的重点管控方向建议:靖江市整体水平较好,主要水资源保护尤其水资源开发强度以及农业污染源控制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上需要加强管理。泰兴市则主要在工业污染排放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上着重强化。高港区和医药高新区相似,重点在在岸线的开发利用上合理规划,重点修复生态岸线,维护长江生态安全。
刘畅[6](2020)在《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水为食之先。”水对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中国更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海河水系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作为我国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却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从当前我国深化对大江大河治水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认识中突出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着力解决好重点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其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保障公众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本篇论文以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头导论部分梳理了我国近十年主要政策导向,理论上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是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概述,首先从不同角度归纳了饮用水水源地的定义,再以时间和立法为脉络梳理了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以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的法律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第二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提出问题,包括了四个方面问题即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失科学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和有待加强的追责体系和承担方式。第三章是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在法律制度和具体措施方面的可取之处。第四章是针对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即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制度体系、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创新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保护和强有力的法律责任体系和承担方式。最后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认识到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继续努力的方向。
祖文翔[7](2020)在《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水库生态价值联合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的破坏越来越明显,河流健康状况变差,使河流系统不能发挥出其各种功能。因此,当前河流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以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调度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引入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河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类,合计5大类,16小项生态服务功能。并详细的介绍了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定义和功效。结合目前对生态市场价值的分析以及评估的三种方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并对这些评价方法进行优缺点的总结,为评估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选择与其相对应的评估方法。(2)在传统水库群生态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库群生态服务价值联合调度模型,建立了以生态服务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目标函数及其约束目标,并介绍了水库群生态服务价值调度模型的原理与解决方法。本文在建立水库群生态价值联合调度模型的基础上,编写了水库群生态服务价值联合调度子程序,并应用人工鱼群算法工具箱,编写了MATLAB程序代码来解决水库(群)调度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对河流库区生态和服务的功能和价值进行评估。(3)以东江流域的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作为研究案例,针对水库群生态服务价值联合调度模型,对水库群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到水库群联合调度下的最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了突出联合调度的优势,又分别对新丰江、枫树坝水库进行单库调度。并对联合调度与单库调度的寻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系统化分析。
李彭飞[8](2020)在《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威胁到自然河流的正常运行,造成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河流健康的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化是目前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河流生态服务价值的实现也是对河流健康的正面评价。因此,在河流生态健康问题愈发突出的背景下,正确合理的评价其生态服务价值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据河流水库所发挥的功能,将其展现出对人类有益的功能进行分类,建立水库生态服务价值与能值评估体系,采用改进萤火虫算法求解水库生态调度数学模型,并计算出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和能值,最后,通过分析总量统计、生态流量影响因子敏感性、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权重以及生态改变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相关性,以判断价值的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在总结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以淡水供给、物质生产、生态支持、生态调节与文教娱乐五大服务价值为框架的分类体系;(2)采用价值分析法与能值分析法的基本思想,结合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情况,建立服务功能价值分析和能值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河流生态服务价值和能值核算提供分析思路;(3)引入仿生学智能算法中的萤火虫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适当地改进,用来求解水库生态调度的数学模型。相比之下,改进的萤火虫算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萤火虫个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提高了算法的效率和正确性;(4)本文将新丰江水库作为实例分析,对价值与能值评估方法进行应用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水库生态价值总量上看,随着不同典型年调节流量的减少,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和能值总量都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看,两种评估方法的结果都是生态效益占比偏大,能值评估的结果更是如此。再者,通过对生态流量因子敏感性和各项服务功能权重计算,并经过客观与主观耦合的方法分析发现,调蓄洪水功能价值、储存水资源功能价值、社会经济供水功能价值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的敏感性较强,即受生态流量下泄比例的影响较大,这几项服务价值所占的权重也最大,对总价值的影响较大。另外,当生态流量为调节流量的70%~75%时,是合理的生态流量下泄比例。最后,通过分析生态改变度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当生态改变度增大时,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或能值出现减少的趋势,在枯水期时,更是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赖炼[9](2020)在《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索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水行政管理的角度研究水资源问题。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人类文明早期,水资源和人类需求的矛盾并不明显,人们认为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导致了水资源面临“公地悲剧”危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可利用水资源和人类无限的对水的需求缺口逐渐加大。我国也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水资源数量有限,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水权交易的探索,对各水权主体来说,通过引入市场进行水资源配置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水权制度改革便在多个国家实施。水权制度呈现多样化形式,有河岸权制度、优先占用权制度、公共水权制度、惯行水权制度、混合水权制度等。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美国水权制度代表了基于私权的水权制度,而以色列水权制度是基于公权的水权制度。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权水市场建设,对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做出了总体部署。2000年1O月22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的报告《水权和水市场——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发表,推动了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的水权转换及水权交易模式的研究和实践。2005年1月,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启动。2016年4月19日,水利部颁发了《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开展了水权交易的实践探索,出现了浙江省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甘肃省张掖市洪水河灌区水权交易等一批水权交易实例,为我国的水权制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鼓励水权流转、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明确要求。2018年7月,贵州省水利厅组织八个试点县开展水权确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工作。本论文主要是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水权交易案例的对比,来研究水权的市场化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水资源的特性。这涉及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水资源如何才能具备商品属性;三、具备成为商品的条件之后,还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水资源在各权利主体之间自由流通。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考察了水资源具有的公共资源特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的排他性逐渐增强,成为准公共物品。同时,水资源还具有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一步分离,产权关系的明晰及受国家法律保护让水权具备了成为商品的初步条件。但因各种因素限制,水市场不可能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是一个准市场。通过对美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四个模式,浙江省东阳-义乌、甘肃省张掖市洪水河灌区两个案例以及贵州省内息烽县、威宁县、关岭县三个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优缺点的比较,分析了在不同制度不同经济体量下水权交易制度的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水权初始化配置”等八条对策建议和“初始水权的界定是水权交易的前提”等四条结论,并对水权的初始界定、水权的市场管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刘子龙[10](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二、保护好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航运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好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航运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网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水网需求 |
(1) 防洪除涝。 |
(2) 水资源调控。 |
(3) 水生态环境保护。 |
(4) 航道网络优化。 |
2 长三角一体化水网形态布局 |
(1) 长江主轴。 |
(2) 太巢双核。 |
(3) 骨干廊道。 |
(4) 关键节点。 |
(5) 重要纽带。 |
3 长三角一体化水网功能设计 |
3.1 优化防洪除涝格局,建设安澜水网 |
3.2 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民生水网 |
(1) 针对江北地区: |
(2) 针对江南地区: |
3.3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水网 |
3.4 优化水运交通网络,构建交通水网 |
3.5 加强水网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水网 |
3.6 提升水乡滨水文化,构建文化水网 |
4 结 语 |
(2)基于Meta分析的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特性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污水处理厂现状分析 |
1.1.2 湿地生态系统探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
1.3.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评价 |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框架 |
2.1.3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容 |
2.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2.2.1 服务功能的内涵 |
2.2.2 服务功能的分类 |
2.2.3 服务功能的内容 |
2.3 Meta分析 |
2.3.1 Meta分析概述 |
2.3.2 Meta分析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eta分析的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特性分析 |
3.1 文献检索和筛选 |
3.2 原始数据 |
3.2.1 原始数据特征 |
3.2.2 原始数据处理 |
3.3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3.1 污水处理厂能耗和环境影响总体分析 |
3.3.2 不同区域污水处理厂能耗和环境影响分析 |
3.3.3 不同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能耗和环境影响分析 |
3.3.4 不同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能耗和环境影响分析 |
3.3.5 不同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能耗和环境影响分析 |
3.4 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eta分析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4.1 文献检索和筛选 |
4.2 原始数据 |
4.2.1 原始数据特征 |
4.2.2 原始数据处理 |
4.3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4.3.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分析 |
4.3.2 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
4.3.3 不同面积尺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
4.3.4 不同地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
4.3.5 不同时间尺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
4.4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4 研究评述 |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
3.3.1 理论基础 |
3.3.2 理论框架 |
3.3.3 技术路线 |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
5.1.1 自然条件现状 |
5.1.2 水土资源分析 |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
7.1.1 研究区概况 |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航道承载力理论体系构建 |
1.3.2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设计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航道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相关研究 |
2.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1 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
2.2.2 船舶尺度影响因素 |
2.2.3 航道尺度影响因素 |
2.2.4 航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
2.3 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
2.3.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
2.3.2 船舶尺度评价指标 |
2.3.3 航道尺度评价指标 |
2.3.4 航道通过能力评价指标 |
2.4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相关研究 |
2.4.1 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2.4.2 协同模型 |
2.5 文献研究评述 |
2.5.1 研究现状评述 |
2.5.2 航道承载力亟待研究的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道承载力内涵及特征 |
3.1 航道承载力概念 |
3.1.1 相关理论基础 |
3.1.2 相关概念解析 |
3.1.3 航道承载力定义 |
3.2 航道承载力内涵 |
3.2.1 多因素影响 |
3.2.2 多目标协同 |
3.2.3 最大航道尺度 |
3.2.4 航道承载力与航道通过能力辨析 |
3.2.5 航道与河流多功能利用、生态用水间的关系解析 |
3.3 航道承载力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4.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层次划分 |
4.2 航道供给层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供给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
4.2.2 供给层主要影响因素 |
4.3 航道需求层影响因素分析 |
4.3.1 需求层因素层次划分 |
4.3.2 需求层主要影响因素 |
4.4 航道开发能力层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开发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
4.4.2 开发层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
5.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理论基础 |
5.1.1 基于协同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2 基于博弈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4 基于突变理论的互适发展 |
5.2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的互适性内涵 |
5.3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
5.3.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多目标互适发展规律 |
5.3.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发展过程 |
5.3.3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协同互适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
6.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6.2 评价指标体系及解析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2 评价指标解析 |
6.3 评价模型及定权方法的选用 |
6.3.1 定权方法选取 |
6.3.2 评价模型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模型 |
7.1 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模型理论结构 |
7.1.1 航道承载力中“最大航道尺度”的确定 |
7.1.2 航道承载力可提升潜力的机制 |
7.2 子模块计算过程设计 |
7.2.1 自然禀赋条件下的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2 经济与航运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3 河流多功能利用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4 生态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3 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块 |
7.3.1 最大航道尺度协同调控方法 |
7.3.2 多目标协同调控计算模块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应用算例—AE河段航道承载力评价 |
8.1 AE河段航道现状分析 |
8.2 评价指标计算 |
8.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8.4 评价结果分析 |
8.4.1 AE河段航道承载力互适协同度计算结果 |
8.4.2 AE航道承载力评价结果 |
8.4.3 AE航道承载力水平分析 |
8.5 多目标协同下AE航段航道承载力计算结果 |
8.5.1 子目标模块计算 |
8.5.2 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块计算结果 |
8.6 对策及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
B1 本文中涉及的DEMATEL方法中的计算表 |
(5)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健康长江评价研究 ——以泰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河流健康管理与评价综述 |
1.2.1 河流健康内涵探讨 |
1.2.2 河流健康管理发展 |
1.2.3 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
1.2.4 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 |
1.3.4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健康长江内涵剖析与健康长江指数体系构建 |
2.1 新时期下长江大保护行动发展轨迹 |
2.2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健康长江内涵 |
2.3 健康长江指数指标设置原则 |
2.4 健康长江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
2.4.1 客观维度-生态环境系统综合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2.4.2 主观维度-公众生态环境权益诉求评价指标体系 |
2.4.3 健康长江指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
2.5 健康长江指数综合评价模型 |
2.5.1 构建AHP框架确定权重 |
2.5.2 指标值标准化 |
2.5.3 健康指数计算与健康分级 |
2.5.4 时效熵与质量熵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健康长江指数评价:以泰州沿江两市两区为例 |
3.1 泰州长江保护综合治理行动 |
3.1.1 长江泰州段概况 |
3.1.2 泰州健康长江行动 |
3.2 数据获取 |
3.3 健康长江指数模型评估结果 |
3.3.1 泰州两市两区横向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2 泰州两市两区纵向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3 基于健康长江指数评价的泰州长江管理优化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健康长江管理绩效评价 |
4.1 健康长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1.1 “三水共治”绩效指标体系 |
4.1.2 “四源齐控”绩效指标体系 |
4.1.3 “六项目标”绩效指标体系 |
4.1.4 “八大要素”绩效指标体系 |
4.2 健康长江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
4.2.1 量化标准 |
4.2.2 计算方法 |
4.2.3 评价分级 |
4.3 泰州健康长江管理绩效评估结果 |
4.3.1 数据获取说明 |
4.3.2 评估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意义 |
5.3 创新点 |
5.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制度建设 |
一 饮用水水源地概念界定和流域概况 |
(一)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及海河流域和河北省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
二 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法律制度现状 |
(一)国家层面 |
(二)海河流域和河北省地方层面 |
第二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问题 |
一 饮用水水源地法制体系亟待健全 |
(一)现行法律体系层次存在缺陷 |
(二)专门法律规范存在缺位 |
二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亟待明确 |
(一)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不合理 |
(二)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落后 |
三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
(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不完备 |
(二)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制度不成熟 |
四 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亟待加强 |
(一)法律责任处罚力度薄弱 |
(二)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单一 |
第三章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和借鉴 |
一 域内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一)域内流域及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二)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三)日本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四)德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概况 |
二 域内外外饮用水水源地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借鉴 |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二)高效的监管体系措施 |
(三)健全的应急预警制度措施 |
(四)成熟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
第四章 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建议 |
一 健全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体系 |
(一)树立科学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理念 |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规范体系 |
二 明确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
(一)厘清跨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体制 |
(二)优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方式 |
三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
(一)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建设 |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 |
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法律责任 |
(一)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执法力度 |
(二)深化饮用水水源地法律责任追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水库生态价值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
2.1 河道流量及其生态服务效应 |
2.2 河流(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
2.3 河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
2.4 河流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库群生态价值联合调度模型及求解方法 |
3.1 水库群生态价值联合调度概述 |
3.2 水库群生态价值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 |
3.3 水库生态价值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库生态价值联合调度案例研究 |
4.1 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概况 |
4.2 水库泄流约束条件 |
4.3 新丰江、枫树坝水库群联合调度 |
4.4 新丰江、枫树坝单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2.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
2.2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 |
3.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 |
3.2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值分析理论 |
3.3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3.4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能值评估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改进萤火虫算法 |
4.1 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模型的建立 |
4.2 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数学模型的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丰江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实例分析 |
5.1 基本概况 |
5.2 新丰江水库的生态服务价值调度模型 |
5.3 径流约束分析 |
5.4 新丰江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5.5 新丰江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能值评估 |
5.6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求解调度数学模型的求解步骤 |
5.7 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与能值评估结果 |
5.8 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水资源产权交易的理论分析 |
2.1 水资源的特点 |
2.1.1 公共物品理论 |
2.1.2 水资源的特点 |
2.2 产权的界定与基本特点 |
2.2.1 产权的界定 |
2.2.2 水资源产权的基本特点 |
2.3 水资源产权的定义、基本内容与功能 |
2.3.1 水资源产权的定义 |
2.3.2 水资源产权的基本内容 |
2.3.3 水资源产权的功能 |
3 水资源产权交易的意义 |
3.1 法律意义 |
3.1.1 对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质疑 |
3.1.2 目前存在的法律问题 |
3.1.3 合理性 |
3.1.4 合法性 |
3.2 水资源产权交易的社会意义 |
3.2.1 促进脱贫攻坚 |
3.2.2 保障小康生活 |
3.2.3 护航经济建设 |
3.2.4 增强生态文明 |
3.2.5 监督政府治理 |
3.2.6 提高节水意识 |
4 国内外水资源产权交易的模式及借鉴 |
4.1 国外水资源产权交易的模式 |
4.1.1 美国水资源产权交易模式 |
4.1.2 以色列水资源产权交易模式 |
4.1.3 日本水资源产权交易模式 |
4.1.4 澳大利亚水资源产权交易模式 |
4.2 国内水资源产权交易模式 |
4.2.1 浙江省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模式 |
4.2.2 甘肃省张掖洪水河灌区水权交易模式 |
4.3 国内外水资源产权交易对贵州省的借鉴意义 |
4.3.1 水权制度建设应实现政府与市场并重 |
4.3.2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水权交易制度 |
4.3.3 逐步推进水权交易制度建设 |
5 贵州省水资源产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贵州省水资源的现状 |
5.1.1 总量 |
5.1.2 分布 |
5.2 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的现状 |
5.2.1 水权市场的交易主体 |
5.2.2 水权市场的交易客体 |
5.2.3 水权市场的交易方式 |
5.3 贵州省水权交易的主要做法 |
5.4 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
5.4.1 水权界定模糊 |
5.4.2 水权市场化较弱 |
5.4.3 用水者缺乏主体地位 |
5.4.4 用水者权利受到较大限制 |
5.4.5 缺乏听证制度 |
5.4.6 产生问题的原因 |
5.5 贵州省国资水资源产权交易案例分析 |
5.5.1 息烽-开阳水权交易试点改革 |
5.5.2 威宁县玉龙镇-牛棚镇水权交易试点改革 |
5.5.3 关岭县鸡窝田灌区-贵州港安水泥有限公司水权交易试点改革 |
5.5.4 国资水资源产权交易案例对比 |
6 完善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的对策 |
6.1 完善水权初始化配置 |
6.2 完善水价定价机制 |
6.3 政企分离 |
6.4 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完善水权交易管理制度 |
6.5 以节水促进水权交易 |
6.6 明确行使水权的主体 |
6.7 完善听证制度 |
6.8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水权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
7.1.2 初始水权的界定是水权交易的前提 |
7.1.3 水权交易要市场主导、政府监督相结合 |
7.1.4 水权交易收益分配应该考虑对第三方利益的补偿 |
7.2 讨论 |
7.2.1 明确水权初始化的主导权 |
7.2.2 平衡水资源体制改革过程中各方的利益 |
7.2.3 水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保护好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航运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网思路探讨[J]. 何子杰,徐驰. 人民长江, 2021(S1)
- [2]基于Meta分析的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特性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李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4]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 赵艺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5]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健康长江评价研究 ——以泰州为例[D]. 赵鑫涯. 南京大学, 2020(02)
- [6]海河流域河北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对策研究[D]. 刘畅.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水库生态价值联合调度研究[D]. 祖文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水库生态服务价值调度研究[D]. 李彭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贵州省水资源产权交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索研究[D]. 赖炼.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