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疣灵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佳[1](2015)在《复方黄白颗粒抗尖锐湿疣复发及对血清IL-2、IL-10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经C0。激光烧灼后的尖锐湿疣患者口服复方黄白颗粒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确定该药治疗本病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将80例已行C02激光治疗的C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口服复方黄白颗粒,对照组40例口服香菇多糖片,疗程共4周。观察皮损改善情况、免疫学指标白介素2、白介素10水平、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心理状态来评价治疗前后疗效,并在治疗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以判断复方黄白颗粒的远期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有效率90.0%,对照组的有效率82.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第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白颗粒能有效治疗尖锐湿疣且对抗其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宋丽芬[2](2014)在《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易复发,并可导致癌变等特点,尤其是肛门和阴道(包括宫颈)。CA的高复发率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难题。本课题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中药疣毒净胶囊和疣毒净栓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其治疗肛门和阴道CA激光术后的临床疗效,寻求减少CA的复发以及降低CA的治疗成本是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符合肛门或阴道尖锐湿疣诊断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检查血清RPR、TPPA和HIV抗体,结果阴性者均采用901C-IIC02激光治疗仪气化或切除肉眼可见的疣体及醋酸白试验阳性的皮损,气化深度为1~2m,治疗范围为皮损面积向周围扩大2~3m,术后予抗炎药治疗以预防感染,局部用稀释为1:8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泡洗,创面结痂后停用。试验组口服中药疣毒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术口愈合后予疣毒净栓塞肛(肛门CA患者)或塞阴道(阴道CA患者),用药前先用肥皂洗手并清洁患处,隔日晚上睡前1次,每次1枚。疣毒净胶囊和疣毒净栓均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提供。对照组除术后予抗炎抗感染以外无口服及外用药,为空白对照组。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随访1个月后判定临床疗效。嘱患者在治疗和观察期间注意个人卫生,禁止不洁性生活。治疗期间如实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疣毒净胶囊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批准文号:粤药制字E0302004。主要成分为龙胆、板蓝根、土贝母、虎杖、薏苡仁、莪术、紫草、黄芪、白术、甘草,每粒胶囊含生药量1.49g。疣毒净栓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主要成分:黄连、紫草、细辛、苦参、柴胡,含生药量2g/枚。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共9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5例在试验过程中脱落,共83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的比较P=0.829;试验组的年龄为29.36±8.863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8.04±7.255岁;试验组治疗前的疣体个数为4.11±2.259个,对照组治疗前的疣体个数为3.96±1.580个;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干预前疣体总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临床疗效的比较:(1)3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束后,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愈率60.5%:对照组治愈率32.5%),且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复发率67.5%,试验组复发率39.5%,),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对多发疣体(>4个)的干预效果与对照组无差别,其复发率较高,而对单发或散在(≤4个)效果明显。(3)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不影响临床疗效。(4)试验组在复发患者中可减少疣体个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5)远期疗效(大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3.不良反应记录:试验组有1例在使用栓剂过程中出现局部的轻度瘙痒感,停止使用后上述症状自然消失;其余试验组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无外用栓剂及口服胶囊,无不良反应记录。结论:本试验通过临床观察显示,疣毒净栓联合疣毒净胶囊治疗激光术后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临床疗效优于单纯C02激光治疗组,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患者中尖锐湿疣的疣体个数,用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故认为以上治疗方案疗效可、耐受性、安全性好、使用方便,而且价格适中,值得临床应用。
马银杏[3](2013)在《以NF-κB为靶点筛选苓甲抗癌复方有效组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苓甲抗癌复方(Lingjia Anticancer Medicine,LAM)是医院临床应用多年对肝癌、肺癌等癌症具有很好治疗效果的中药复方,但是目前尚未有其抗肿瘤活性作用机理的相关报道。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多变,所含成分与复方的药效关系又因炮制、煎煮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这使得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组分和作用机理变得困难重重。NF-κB是迄今研究比较透彻且公认的在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分子,因此抑制NF-κB活性已经成为减缓和治疗癌症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应用基于NF-κB靶点的高通量筛选系统已成为发现抗癌药物的有效手段和趋势。本研究旨在通过NF-κB高通量筛选系统分析苓甲抗癌复方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首先通过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熬制苓甲抗癌复方,依次用水、45%乙醇和80%乙醇提取得到极性不同的四种提取组分:LAM-1、LAM-2、LAM-3和LAM-4;构建了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高通量筛选系统,并对LAM的四种提取组分进行初步筛选,其中LAM-4(11.2μg/ml)能够明显抑制NF-κB荧光素酶活性,抑制率为77%;免疫印迹结果显示LAM-4(2.8μg/ml.5.6μg/ml和11.2μg/ml)能够抑制HepG2肝癌细胞中组成型的NF-κB活化,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下调了p65和IκBa的磷酸化;在HEK293T细胞中,LAM-4抑制TNF-α诱导的p65磷酸化、p65核转位和IκBα的降解;MTT实验表明,LAM-4抑制Hep3B (IC50=16.51μg/ml)和HepG2(IC50=13.3μg/ml)的细胞增殖,同时也观察到HepG2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LAM-4处理HepG2细胞24h之后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了c-myc和Surviv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表明LAM-4阻滞HepG2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下调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及CDK6的表达,同时促进p21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苓甲抗癌复方提取组分LAM-4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并阻断下游基因的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本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苓甲抗癌复方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分析苓甲抗癌复方的有效成分明确其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向英[4](2012)在《基于DC疫苗的抗原提呈探讨加减理冲汤治疗宫颈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采用加减理冲汤联合DC疫苗作用于荷瘤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瘤组织中免疫抑制因子TGF-β1、 IL-6的影响,研究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DC疫苗用于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及中药是否可使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子减少,从而增强机体对DC疫苗的敏感性,为生物中药模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小鼠模型建立:取对数生长期U14细胞用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至1×106个/0.2ml接种于小鼠背部皮下,接种5d后开始抑瘤实验。2.DC疫苗制备:取生长状态良好的U14细胞,经射线照射灭活后反复冻融制备肿瘤细胞抗原。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无菌状态下取骨髓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GM-CSF、 IL-4等的诱导培养即可得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将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与灭活的肿瘤细胞抗原混合培养,即得到肿瘤抗原致敏的DC疫苗,流式细胞仪鉴定DC表型。3.抑瘤实验: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对照组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每天1次,连续15天;中药组5只,给予加减理冲汤灌胃0.2ml/只,每天1次,连续15天;加减理冲汤和DC疫苗联合组5只,给予加减理冲汤0.2ml/只,给予DC疫苗肿瘤局部注射一次,一周后重复上述步骤;DC疫苗组5只,给予DC疫苗肿瘤局部注射共两次,中间间隔一周。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4.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SP法测小鼠瘤组织中TGF-β1、 IL-6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及脾脏中CD4+、 CD8+T细胞的数量。5.R-T PCR法检测小鼠瘤组织中TGF-β1、 IL-6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DC鉴定: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第7天的DC可见树突样突起或毛刺状突起,大部分悬浮生长。经流式细胞仪鉴定,CDllc+CD86+DC纯度为89%,表明为典型成熟DC。2.小鼠移植瘤生长状况:接种后3~5天在小鼠U14细胞注射部位可触及大米粒大小的质硬结节,6~8天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肿块。随着接种时间增加,各组小鼠肿瘤逐渐增大。小鼠成瘤率为100%(20/20)3.各组荷瘤小鼠的生长状态:实验开始时各组小鼠生长状态均良好,对照组小鼠接种瘤细胞15天后,体重开始下降,出现活动量少、消瘦等表现;中药组,联合用药组和DC疫苗组小鼠状态较好,食欲旺盛,体重无明显下降趋势。4.中药和DC疫苗对小鼠移植瘤的影响:接种后1-7天,肿瘤生长基本相5.同;8~15天,对照组肿瘤生长明显快于其它组,联合用药组肿瘤生长最慢;处死小鼠,称取各组移植瘤瘤重,对照组、DC疫苗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瘤重分别为(2.794±0.004)g,(2.447±0.005)g,(2.285±0.005)g,(1.803±0.005)g,各用药组瘤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用药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抑瘤率计算公式得出,DC疫苗组、中药组、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12.42%、18.22%、35.47%,联合组抑瘤率最高,其次为中药组、DC疫苗组,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组化结果:采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结果行定量分析,对照组、中药组、DC疫苗组、联合组中TGF-β1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467±0.003)、(0.137±0.004)、(0.466±0.003)、(0.139±0.003);IL-6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476±0.006)、(0.136±0.003)、(0.474±0.004)(0.138±0.005);CD4+T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099±0.003)、(0.209±0.002)、(0.106±0.002)、(0.216±0.006);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46±0.005)、(0.297±0.003)、(0.153±0.004)、(0.301±0.008)。中药组和联合组TGF-β1、IL-6的表达分别与DC疫苗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DC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联合组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与对照组、DC疫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R-T PCR结果: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对照组,中药组,DC疫苗组,联合组中TGF-β1, IL-6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对照组、DC疫苗组、中药组、联合组中TGF-β1mRNA基因表达分别为:(0.762±0.002),(0.760±0.001),(0.547±0.004),(0.485±0.005),IL-6mRNA基因表达分别为:(0.737±0.003),(0.730±0.005),(0.490±0.002),(0.487±0.005)。中药组和联合组TGF-β1、1L-6的表达分别与DC疫苗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DC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观察到注射U14细胞至C57BL/6小鼠数量达1×106及以上时可形成肿瘤,少于此量时较难或不形成肿瘤。2.加减理冲汤作用于荷瘤小鼠,可以下调肿瘤组织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及IL-6的表达,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强宿主对DC疫苗的敏感性,启动宿主主动性抗肿瘤免疫。3.加减理冲汤联合DC疫苗作用于荷瘤小鼠,能够上调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的数量,提高小鼠外周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敖国富[5](2008)在《短翅豆芫菁有效成分分析及药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民间苗药用短翅豆芫菁体液或虫粉治疗寻常疣后,寻常疣瘤体萎缩、消失,感染部位皮肤变为正常。但短翅豆芫菁体液或虫粉中是什么成分对寻常疣有疗效,是单一成分起作用,还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其作用机理怎样,没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分析短翅豆芫菁体液和虫粉提取液中成分。通过细胞活性筛选实验,初步确定体液或虫粉中对寻常疣起疗效作用的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活性成分对寻常疣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一、短翅豆芫菁成分分析试验短翅豆芫菁中斑蝥素的定性定量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短翅豆芫菁斑蝥素时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27nm,流动相甲醇0.3ml/min-水0.7ml/min,在此色谱条件下测得平均每只成虫体液中斑蝥素含量为26.60ug,卵中斑蝥素的平均含量为0.0917%。短翅豆芫菁斑蝥素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烘干短翅豆芫菁中斑蝥素的最佳提取时间为12小时。柱层析色谱法分离斑蝥素,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为流动相,提取物经两次干法柱层析后则可将斑蝥素分离纯化,斑蝥素纯度超过90%,且损失少、用时短、消耗溶剂少。短翅豆芫菁体液的甲酸测定色谱条件:以2.0mmol/LNaHCO3为流动相,流速1.5ml/min,以此色谱条件下测得10个样品中每只成虫体液中甲酸的含量2.2355ug18.2800ug,说明在成虫中甲酸的含量差异较大。二、短翅豆芫菁成分细胞活性试验斑蝥素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活性筛选试验表明,斑蝥素浓度为1×10-3mol/L时对K562细胞抑制率为21%,与阳性对照物阿霉素2.5×10-7mol/L相当,说明斑蝥素对K562细胞不敏感,对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斑蝥素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药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斑蝥素在三个浓度下对BEL-7402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5-Fu阳性对照物相比,相同浓度下即1×10-4mol/L、1×10-5mol/L斑蝥素对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抑制作用较5-Fu好,说明柱层析所得的斑蝥素有活性。混合物A、B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混合物A、B对BEL-7402细胞无抑制作用,说明混合物A、B中无活性成分。短翅豆芫菁成分的细胞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短翅豆芫菁中只有斑蝥素一种活性成分。
李明成,刘微,邵为荣[6](2007)在《中西医药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密切相关,高危型HPV通过E6和E7基因表达相应蛋白诱发宫颈癌。宫颈HPV的早发现和早预防是阻断其癌变的关键。中西医药结合是预防HPV感染和阻止宫颈癌变的重要途径,从天然药物开发抗病毒化合物已成为研究热点。
叶玲,刘宁,杨远友,莫尚武[7](2006)在《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方便快捷、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同位素在揭示中药作用原理、中药筛选、中药治疗癌症、中药对胃排空影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叶玲[8](2006)在《竹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钙拮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冠心病与Ca2+大量进入心血管细胞质有重要关系,衰老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钙和色素沉积;细胞内Ca2+超载将引起多种生理功能混乱,如心电图异常、衰老、癌变等。因此,调控细胞膜钙通道,使细胞内Ca2+保持正常稳定态,即通过药物或其它物质阻滞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或激发细胞内多余的Ca2+外溢(该药物或其它物质通称为钙拮抗药物),对多种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竹叶、竹枝、竹杆中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糖、氨基酸和多种矿物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多糖类化合物。近年来还发现竹叶黄酮与银杏叶黄酮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它们都有抗脂质过氧化物、清除自由基、调节血脂、抗炎、抗菌、抗突变、抗肿瘤、抗病毒、保肝等生理活性。许多植物中含有的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如黄芪多糖可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从香菇分离的香菇多糖具有β(1→3)-D-葡萄糖糖链,具有明显抑制动物肿瘤生长的作用。由于植物中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成分与人类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其研究正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慈竹、黄竹的各提取物进行了黄酮含量及多糖含量分析,并采用45Ca示踪技术技术,检验竹提取物是否具有钙拮抗作用,以及其钙拮抗作用是否与黄酮、多糖类化合物有关联。在进行45Ca跨膜内流实验的同时,还进行了45Ca跨膜外溢实验。最后检验了慈竹碱提取物对异丙肾上腺素(ISO)和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慈竹、黄竹的竹叶、竹枝、竹杆的蒸馏水、碱水(饱和石灰水)、酸水(1mol/L的HCl水溶液)、70%乙醇、95%乙醇提取物中,其提取率都以碱提取物的提取率最高。竹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定性反应的结果显示,各种提取物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无论是慈竹还是黄竹,70%乙醇竹叶提取物的黄酮及多糖含量是最高的,而通过45Ca跨膜测量得出,碱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最强,这说明提取物中的黄酮、多糖类化合物含量与其钙拮抗作用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即黄酮、多糖类化合物含量高的提取物的钙结抗作用不一定明显。其中选取慈竹杆碱提,测量其45Ca内流以及外溢的计量-效应关系(即竹提取物浓度增高,Ca2+内流相应减少,外溢相应增加),结果显示竹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符合计量-效应关系。通过测量碱提取物的柱层析分离物的钙拮抗作用,其结果显示钙拮抗作用大大降低,这有可能是竹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钙结抗作用的结果,即中药的配伍协同理论,如果将其活性成分分离,则各个成分并不显示钙结抗作用。通过注射ISO和结扎冠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后,结果显示,慈竹碱提取物对ISO和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吴剑波[9](2005)在《抗人乳头瘤病毒体外药效模型的探讨 ——人乳头瘤病毒转染或感染HaCaT细胞株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引起人类多种良恶性疾患。HPV16、18等高危型由于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研究较为深入;HPV6、11等低危型是引起尖锐湿疣与呼吸道乳头瘤病的主要病原,随着发病率的增加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HPV由于生活周期对上皮分化严格依赖,不能在常规的细胞培养体系中传代扩增,长期以来阻碍着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而近年来组织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则为HPV的细胞模型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与可能性。本研究选择低危型HPV6、11为研究对象,以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作为宿主细胞,通过转染及感染方式获取携带有HPVDNA的阳性细胞,并对相关感染标志进行检测,旨在在HPV体外研究领域进行初步尝试,为下一步HPV体外药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药物抗HPV活性的检测打下基础。全文具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HPV11基因组DNA对HaCaT细胞的转染与检测 目的 探讨应用转染与筛选技术获取稳定携带有HPV11基因组DNA的细胞的可能性;探索合适的HPV感染检测指标与方法。 方法 对含有pBR322.HPV11质粒的大肠杆菌培养扩增,然后进行质粒的提取与纯化,并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切割下HPV11全长基因;低熔点琼脂糖回收后,用T4 DNA连接酶进行线状DNA的自身环化,再与PTK-neo质粒按比例混合,以Lipofectamine试剂共转染HaCaT细胞;最后通过G418筛选而得到阳性细胞克隆。将阳性克隆细胞合并与培养扩增后,用FQ-PCR及PRINS技术检测所得细胞内HPV11DNA的存在,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HPV11 E1^4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V衣壳抗原的表达。 结果 G418筛选约两周后,培养皿内即可见到对G418抵抗的阳性细胞克隆出现,其形态与普通HaCaT细胞无区别。FQ—PCR与PRINS方法均可在筛选后的HaCaT细胞中检测到HPV11DNA的存在。RT—PCR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检测到特异性的628bp阳性条带。免疫组化染色未检测到HPV衣壳抗原表达。 结论 HPV11基因组DNA可通过脂质体转染法成功导入HaCaT细胞内,通
胡荣毅[10](2005)在《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HPV E7蛋白及PC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SiHa细胞的体外传代培养,观察不同浓度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中HPV E7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其抑制HPV感染细胞增殖,防治尖锐湿疣,减少复发的药理作用机制。 方法: 1.细胞培养: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使用10%RPMI 1640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进行SiHa细胞的传代培养。 2.药物制备:中药原药经水煮醇沉,浓缩至1g/ml(每毫升药汁含生药1克),过滤,除菌,分装,4℃冰箱保存备用。 3.实验分组:①空白组,即SiHa细胞组;②不同浓度清疣Ⅱ号洗剂组:10-3g/ml组,10-4/ml组,10-5g/ml组,10-6g/ml组。 4.指标检测:①待传代细胞充分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中药清疣Ⅱ号洗剂,并于48h内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的变化。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将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96孔板,按上述分组加入受试品,培养48h后酶标仪检测每孔OD490值,观察加药后各组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水平。③将已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接种到盖玻片上,待其完全贴壁生长后,按上述分组加入受试品,培养48h后制成细胞铺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细胞铺片中HPV E7和PCNA蛋白荧光表达情况。 4.所有实验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细胞形态观察:传代培养的SiHa细胞,生长良好,胞浆饱满,大小均匀,细胞呈梭型、纺锤型、三角形,中央可见卵圆型核,纯度极高。经中药清疣Ⅱ号洗剂处理后SiHa细胞亦贴壁良好,生长舒展,细胞折光性可。 2.抑制细胞增殖:各实验组分别作用SiHa细胞48h后,空白组OD490值为0.8450+0.0271,10-6g/ml组至10-3g/ml组的OD490值依次为0.7351±0.0428,0.5963±0.0514,0.5103±0.0455,0.3810±0.1704;随药物浓度梯度的升高,各加药组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加药组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加药组分别作用SiHa细胞48h后,随药物浓度梯度的升高,增殖抑制率亦逐渐增高,依次为(12.9860±4.7639)%,(29.4780±4.8062)%,(39.6520±4.1867)%和(54.9140±2.4769)%,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增殖抑制率各加药组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相关分析显示,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94,P<0.01。提示以上各清疣Ⅱ号洗剂组对SiHa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 3.抑制HPV E7和PCNA蛋白表达:经中药清疣Ⅱ号洗剂处理后,强表达HPVE7和PCNA荧光的阳性细胞数减少,弱表达HPV E7和PCNA荧光的阴性细胞数增加。HPV E7和PCNA蛋白表达的平均荧光灰度随药物浓度梯度的升高逐渐增高,阳性单位随药物浓度梯度的升高逐渐减小。10-6ml组PCNA蛋白荧光的平均灰度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0-5g/ml组、10-4g/ml组和10-3g/ml组PCNA蛋白荧光的平均灰度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加药组SiHa细胞PCNA湖北中医学院硕七研究生毕业论文蛋白荧光的阳性单位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 .01);各加药组HPv E7蛋白荧光的平均灰度和阳性单位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不同浓度清疵11号洗剂均可明显抑制SIHa细胞HPV E7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清疵11号洗剂能够有效下调HPV E7和PCNA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体外培养的SIHa细胞增殖。这可能是其临床治疗尖锐湿洗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主题词: 尖锐湿疵;HPV;siHa细胞;蛋白表达;人;实验研究;@清疵11号洗剂
二、克疣灵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疣灵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黄白颗粒抗尖锐湿疣复发及对血清IL-2、IL-1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观察目的 |
2 观察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皮损评分的比较 |
3.3 白介素-2的比较 |
3.4 白介素-10的比较 |
3.5 抑郁心理评分的比较 |
3.6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7 近期疗效(经治疗1月后)比较 |
3.8 远期(经治疗6个月内)疗效比较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尖锐湿疣的全面解读 |
1.1 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 |
1.2 尖锐湿疣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CA的全面解读 |
2.1 尖锐湿疣的发病及复发机制 |
2.2 尖锐湿疣的西医治疗 |
3 CA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
4 香菇多糖的药理作用 |
5 方药分析 |
5.1 复方黄白颗粒药物组成及组方依据 |
5.2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病例观察表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2)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 |
二、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 |
(一) 现代医学对尖锐湿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对尖锐湿疣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尖锐湿疣的治疗研究概况 |
(一) 尖锐湿疣的西医治疗概况 |
(二) 中医药辩证治疗尖锐湿疣的概况 |
(三) 尖锐湿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
四、问题与发散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方案 |
一、纳入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栓剂制备 |
五、数据处理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剔除病例 |
三、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分析 |
五、依从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以NF-κB为靶点筛选苓甲抗癌复方有效组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医药的抗癌作用 |
1.1.1 辅助化疗,减小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 |
1.1.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衰老 |
1.1.3 拮抗肿瘤多药耐药 |
1.1.4 阻滞肿瘤细胞信号传导 |
1.2 苓甲抗癌复方 |
1.3 NF-κB信号通路 |
1.3.1 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 |
1.3.2 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 |
1.4 NF-κB信号通路与癌症 |
1.4.1 NF-κB与癌细胞增殖 |
1.4.2 NF-κB与细胞凋亡 |
1.4.3 NF-κB与细胞转移 |
1.4.4 NF-κB与癌症治疗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 |
2.1.2 相关生物试剂 |
2.1.3 实验耗材和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苓甲抗癌复方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 |
2.2.2 样品制备 |
2.2.3 基于NF-κB为靶点高通量筛选系统筛选苓甲抗癌复方有效组分 |
2.2.4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苓甲抗癌复方提取组分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5 免疫印迹分析蛋白表达水平 |
2.2.6 免疫细胞化学核转位分析 |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 |
2.2.8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初步筛选抑制NF-κB活性的LAM有效组分 |
3.2. LAM-4抑制NF-κB的组成型活化 |
3.3 LAM-4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 |
3.4 LAM-4抑制TNF-α诱导的p65核转位 |
3.5 LAM-4抑制细胞增殖以及下调癌基因c-myc和存活蛋白Survivin的表达 |
3.6 LAM-4将HepG2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DC疫苗的抗原提呈探讨加减理冲汤治疗宫颈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疫苗的制备及抑瘤实验 |
一 目的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第二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荷瘤组织TGF-β1、IL-6、及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 |
一 目的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实时定量PCR |
一 目的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数据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短翅豆芫菁有效成分分析及药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国内外芫菁研究现状 |
1.2 芫菁的饲养 |
1.3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毒性及临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展望 |
第二章 短翅豆芫菁中成分分析 |
2.1 短翅豆芫菁实验室饲养 |
2.1.1 实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小结与讨论 |
2.2 短翅豆芫菁中斑蝥素定性定量试验 |
2.2.1 仪器、试剂与药品 |
2.2.2 方法与结果 |
2.2.3 小结与讨论 |
2.3 短翅豆芫菁成虫中斑蝥素的提取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与讨论 |
2.4 短翅豆芫菁成分的分离试验 |
2.4.1 短翅豆芫菁中斑蝥素的分离纯化 |
2.4.2 短翅豆芫菁中其他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2.4.3 小结与讨论 |
2.5 短翅豆芫菁体液中甲酸分析 |
2.5.1 实验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5.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细胞培养 |
3.1 实验室空气消毒效果检测实验 |
3.1.1 实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与讨论 |
3.2 实验室细胞培养 |
3.2.1 HaCaT 细胞的培养 |
3.2.2 人表皮角质细胞原代培养 |
3.2.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细胞活性实验 |
4.1 K562 细胞、BEL-7402 细胞的复苏 |
4.2 细胞传代培养 |
4.3 药物活性筛选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西医药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V微观结构的基础研究 |
1.1结构及编码蛋白 |
1.2宫颈HPV感染及分型 |
1.3宫颈HP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 现代医学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现状 |
3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
4 问题与展望 |
(7)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同位素在药物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应用 |
1.1 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研究 |
1.2 中药对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影响研究 |
1.3 中药对胶原合成的影响 |
1.4 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 中药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 |
2 同位素在中药筛选研究中的应用 |
2.1 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 |
2.2 中药质量及产地等的鉴定 |
3 同位素在中药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 |
3.1 中药治疗癌症的机理研究 |
3.2 同位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癌症 |
4 同位素在中药胃排空影响方面的研究 |
5 稳定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6 结束语 |
(8)竹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钙拮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 |
1.1.1 同位素在药物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应用 |
1.1.1.1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1.1.1.2 中药对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影响研究 |
1.1.1.3 中药对胶原合成的影响 |
1.1.1.4 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1.1.5 中药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影响方面的研究 |
1.1.2 同位素在中药筛选研究中的应用 |
1.1.2.1 用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
1.1.2.2 中药的质量及产地等的鉴定 |
1.1.3 同位素在中药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 |
1.1.3.1 中药治疗癌症的机理研究 |
1.1.3.2 同位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癌症 |
1.1.4 同位素在中药胃排空影响方面的研究 |
1.1.5 稳定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1.6 结论与前景 |
1.2 本文研究设想 |
1.2.1 中药的选择 |
1.2.2 钙及钙拮抗作用 |
1.2.3 ~(45)Ca跨膜流动测量技术 |
1.2.4 课题设计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仪器与材料、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材料、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竹子的采集及处理 |
2.2.2 提取方法 |
2.2.2.1 乙醇提取 |
2.2.2.2 碱水、酸水、蒸馏水提取 |
2.2.3 竹提取物的黄酮含量分析 |
2.2.3.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3.2 待测竹提取物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4 竹提取物的多糖含量分析 |
2.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2 待测竹提取物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5 竹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定性反应 |
2.2.6 碱提取物的柱层析分离 |
2.2.7 ~(45)Ca跨膜测量 |
2.2.7.1 ~(45)Ca跨膜内流测量 |
2.2.7.2 ~(45)Ca跨膜外溢测量 |
2.2.8 慈竹碱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8.1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 |
2.2.8.2 结扎冠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 |
3 结果和讨论 |
3.1 竹提取物的提取率 |
3.2 竹提取物的黄酮含量分析 |
3.3 竹提取物的多糖含量分析 |
3.4 竹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定性反应 |
3.5 慈竹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 |
3.5.1 慈竹提取物对大鼠主动脉和心脏~(45)Ca内流的影响 |
3.5.2 慈竹提取物对大鼠主动脉和心脏~(45)Ca外溢的影响 |
3.6 黄竹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 |
3.6.1 黄竹提取物对大鼠主动脉和心脏~(45)Ca内流的影响 |
3.6.2 黄竹提取物对大鼠主动脉和心脏~(45)Ca内流的影响 |
3.7 碱提取物的柱层析分离物的钙拮抗作用 |
3.8 竹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的计量-效应关系 |
3.9 竹提取物的钙拮抗作用与黄酮、多糖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
3.10 慈竹碱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0.1 慈竹碱提取物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3.10.1.1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J点偏移的影响 |
3.10.1.2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率变化的影响 |
3.10.1.3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LVSP变化的影响 |
3.10.1.4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LVEDP变化的影响 |
3.10.1.5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dp/dt变化的影响 |
3.10.1.6 慈竹碱提取物对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dp/dt变化的影响 |
3.10.2 慈竹碱提取物对结扎冠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4 主要结论及后续工作 |
4.1 主要结论 |
4.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书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抗人乳头瘤病毒体外药效模型的探讨 ——人乳头瘤病毒转染或感染HaCaT细胞株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2.1 组织材料 |
2.2 仪器与器皿 |
2.3 生物及生化试剂 |
2.4 其它化学试剂 |
3.实验目的、方法、结果与讨论 |
3.1 第一部分 HPV11基因组DNA对HaCaT细胞的转染与检测 |
3.1.1 实验一 pBR322.HPV11质粒的扩增、提取与鉴定 |
3.1.2 实验二 环状HPV11全长DNA的制备与鉴定 |
3.1.3 实验三 HPV11全长DNA对HaCaT细胞的转染与筛选 |
3.1.4 实验四 HaCaT.HPV11细胞中HPV11DNA的FQ-PCR检测 |
3.1.5 实验五 HaCaT.HPV11细胞中HPV11E1 |
E4 mRNA的RT-PCR检测 |
3.1.6 实验六HaCaT.HPV11细胞中HPV11DNA的PRINS检测 |
3.1.7 实验七 HaCaT.HPV11细胞中HPV衣壳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 |
3.1.8 讨论 |
3.2 第二部分 HPV6/11病毒颗粒对HaCaT细胞的感染与检测 |
3.2.1 实验一 HPV6/11病毒颗粒的制备与型别鉴定 |
3.2.2 实验二 HPV6/11对HaCaT细胞的实验性感染 |
3.2.3 实验三 感染后HaCaT细胞中HPV DNA的FQ-PCR检测 |
3.2.4 实验四 感染后HaCaT细胞中HPV DNA的PRINS检测 |
3.2.5 实验五 感染后HaCaT细胞中HPV衣壳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 |
3.2.6 讨论 |
4.小结与展望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一览 |
文献综述 |
一、HPV的体外研究的技术与进展 |
致谢 |
(10)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HPV E7蛋白及PC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2.1 细胞株的替代培养 |
2.2 SiHa细胞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2.3 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HPV E7及PC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HPV致病的西医机理研究 |
2.中医理论基础 |
3.细胞模型评价 |
4.指标选择依据 |
5.清疣Ⅱ号洗剂组方原则及药理研究 |
6.清疣Ⅱ号洗剂功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四、克疣灵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黄白颗粒抗尖锐湿疣复发及对血清IL-2、IL-10的影响[D]. 彭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2]疣毒净系列制剂治疗肛门和阴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D]. 宋丽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3]以NF-κB为靶点筛选苓甲抗癌复方有效组分[D]. 马银杏. 兰州大学, 2013(12)
- [4]基于DC疫苗的抗原提呈探讨加减理冲汤治疗宫颈癌的实验研究[D]. 李向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短翅豆芫菁有效成分分析及药物活性研究[D]. 敖国富. 贵州师范大学, 2008(09)
- [6]中西医药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 李明成,刘微,邵为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06)
- [7]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叶玲,刘宁,杨远友,莫尚武. 同位素, 2006(03)
- [8]竹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钙拮抗作用的研究[D]. 叶玲. 四川大学, 2006(05)
- [9]抗人乳头瘤病毒体外药效模型的探讨 ——人乳头瘤病毒转染或感染HaCaT细胞株的初探[D]. 吴剑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1)
- [10]清疣Ⅱ号洗剂对SiHa细胞HPV E7蛋白及PC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胡荣毅. 湖北中医学院,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