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期权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露楠[1](2020)在《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国内数字医疗行业(Healthc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仍处于发展初期,高级人才匮乏,与拥有先进医疗IT技术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和挽留核心团队对于数字医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股票期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制度,对吸引人才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对于数字医疗企业来说具有可行性。已有的股权激励研究大都针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群体展开,对具体行业和具体企业的研究较少。然而,企业根据所处行业背景和自身情况,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展开研究。本文将以特定行业为基础,选择特定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提升数字医疗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性;其次,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要素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接着,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卫宁健康自上市以来共实施三次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前两期为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第三期为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模式相结合,三期股票期权激励具体方案设计有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卫宁健康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内容以及实施效果差异,可以看出股票期权激励如何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医疗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可以较好地促进其创新绩效。此外,适当扩大激励对象范围、延长激励有效期、提高激励比例、方案设计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都能够更好地促进数字医疗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果为数字医疗企业以及想进军此行业的企业提供了参考。
陈树德[2](2020)在《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公司授予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未来某特定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向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一种长期性的报酬激励,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雇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中国正处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头雁角色”。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最受青睐的激励工具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与激励效应分析,一直是会计界、统计界和其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使用公允价值法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处理。中国于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CSNA2016)参照SNA2008的建议,同样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劳动者报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然而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SNA2008,还是CSNA2016,均未涉及核算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具体方法。相对于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明显滞后。由于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核算方法,才能更加贴切地核算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雇员股票期权不同于雇员的工资和奖金等传统薪酬,雇员股票期权对于公司雇员来说是一种主观价值,雇员可以通过事前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来预期未来的期权收益,从而影响雇员股票期权执行过程中的激励效果。然而,现有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刻画比较混乱,或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测度标准并不清晰,导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真正从雇员股票期权关键特征出发构建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文献比较鲜见。针对以上雇员股票期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并基于此对其激励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日益兴盛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记录原则、估价方法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利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据,分析了雇员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期权定价模型,估计相关参数,核算2006-2018年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规模与结构;利用核算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数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设定、大股东控制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三个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雇员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优化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现状。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的12个递增到2018年的166个。从行业层面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样本企业的79.64%,行业集中特征较为显着。从各行业实施的深度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占各自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从中国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时长的设置来看,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平均为2.17和4.28年。(2)基于SNA2008框架和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尽管SNA2008以及CSNA2016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但均没有公布具体的核算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由于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特征,与交易所标准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能采用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以SNA2008框架中对雇员股票期权的核算范式为依托,对现有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方法—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传统的BlackScholes和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未能考虑雇员股票期权的关键特征,导致其测算结果高估了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纳入了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且其参数具有可估性,利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得到的结果能更加贴切地反映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3)测算了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总规模及其分布结构。采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的难点在于模型参数的估算,参数估算所需的数据资料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和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得到。在参数估算的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规模与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为0.61亿元,到2018年增至39.08亿元,年均增速为41.43%。分行业来看,雇员股票期权价值集中特征明显,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58.29%、13.65%和10.91%左右,合计占总体的比重为82.85%。同时,基于Black-Scholes所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相比CWZ期权定价模型要高出36%左右;以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计划为案例,进一步估算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高估范围在35%39%之间。(4)对基于测算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了多视角的激励效应分析。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能力条件,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所处环境的不同,其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异,即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并非作为整体而独立存在,其受到期权条款的设定、股权结构和公司基本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期权条款设定、中观大股东控制和宏观企业生命周期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雇员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第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在“严格型”样本中的激励效应明显优于“宽松型”样本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雇员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优于国有企业。第二,大股东控股比例的提高抑制了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侵占动机更强,而在国有企业,这种侵占动机不明显;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掏空行为不明显。第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计划激励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雇员股票期权对成熟期阶段企业的激励作用较明显。(5)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合本文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结果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给出了本文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核算结果,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相关准则和雇员股票期权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二,建立雇员股票期权统计报表,完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基础工作。其次,根据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设计适度的期权激励期限和激励条件,保证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和治理作用;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环境。
姜岚[3](2019)在《中国药企期权激励的经济学后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期权激励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颁布的《上市企业股票激励行政措施(试行)》最初为广泛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创造了法律环境。自从中国引进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以来,很多公司一直在寻求完善的期权激励策略。医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在医药行业开展期权激励,激发其药企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筛选出中国医药行业A股于2013-2017年间发行过期权激励的公司(且激励人数>100人),共14家药企。根据各家公司期权激励实施的经济学业绩效应,结合企业特征以及期权激励的设计要素来分析医药行业近年来期权激励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效改善药企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期权激励的概念以及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股权期权激励的文献综述进行阐述(包括期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以及期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以及中美期权激励文献研究述评),以及期权理论模型基础进行阐述(包括资产选择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和股票期权激励的传导机制)。第三章对期权激励的假设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和小结。第四章对医药行业状况进行阐述,以及医药公司“并购潮”和“上市潮”和医药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和期权激励计划。第五章实证分析,阐述了期权激励实施经济学后果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设计,并对变量定义进行阐述及作出假设。总结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提出有效改善药企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优化建议,并且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与展望。期望本文的研究论述能够对完善医药企业期权激励制度,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何妍[4](2019)在《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股权激励是公司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行权价格的数值直接决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收益大小,行权定价是股权激励合约设计的核心环节。目前股权激励实践中存在的经理人公告日择时、激励期高送转以及高管操纵每股盈余等现象,本质是通过非合理方式操控行权价格提高股权激励的行权收益的行为。然而股权激励合约普遍采用的固定行权定价法无法匹配公司股价变化和经理人工作投入的关系,也无法实现股权激励收益与风险的对等。激励期过于刚性的行权价格表现不能确保管理者不受超出其控制的共同因素影响,违背了相对绩效评价原理,使得股权激励无法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指数化定价方案能够较好地去除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实践中并未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对于指数化行权定价的影响因素、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文重点研究股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中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激励机制、激励效果和应用推广等问题。在指数化定价机制分析中,首先,构建单指数绝对行权价格、单指数相对行权价格、多指数绝对行权价格和多指数相对行权价格模型,在此基础上把公司股票价格进行指数化分解以揭示指数化定价的内在机理;然后,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相关系数、无风险利率、股价波动率、指数波动率、股票红利率和指数红利率等参数对行权价格的影响;接着,对B-S期权定价公式和指数化股票期权定价公式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35)值对比分析不同定价方法的激励强度大小和特征。最后,对相关权威文献中多次用到的算例,进行了相同条件不同行权期限,单指数绝对(相对)行权价格与多指数绝对(相对)行权价格的测算和结果对比。从经理人和公司两种视角对激励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股权激励投入阶段经理人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的变化,以及产出阶段行权价格对公司业绩、创新能力和盈余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不易量化的特征,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在Holmstrom-Milgrom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植入股权激励项的委托-代理模型。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条件下,对比分析经典模型和改进模型中经理人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的解析形式,从理论上展现了股权激励对经理人工作投入的激励效果。研究表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经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小于等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经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风险厌恶,经理人也要承担一部分的风险。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引入股权激励不仅会增加经理人的努力水平,也会增加经理人的风险承担比例,同时,经理人的收益也会通过股权激励的行权得到相应补偿。在行权价格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构建行权价差比作为行权价格指标,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股权激励的强度,弥补了已有研究中激励强度只考虑数量而忽视单位激励强度的不足。对于公司产出效果的影响,选择公司业绩是因为它是衡量激励效果最直接和最广泛使用的指标。因为行权价格过高和过低时都会阻碍公司业绩的提升,所以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构建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非线性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创新能力是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行业地位的决定要素,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应该采取有效举措以实现持续性的创新产出。本文通过面板Logit模型来检验现阶段股权激励行权定价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通过胜算率(odds ratio)解读回归结果。另一方面,由管理者防御理论可知,股权激励有可能会诱发或加大经理人的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是高管利用信息优势选择有利于自身收益的财务披露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扭曲行为。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从股权激励负效应的角度来审视股权激励的效果,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全面。中国股权激励起步比较晚,行权价格的确定以模仿国外经验为主,目前尚未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推行中采用指数化行权定价方法的情况,说明指数化行权定价的应用推广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在上述定价理论研究、定价效果的博弈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科大讯飞公司已经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进行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改进。研究发现,单指数行权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波动率,增大了夏普比,说明指数化行权价格在去除系统性因素对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后,有利于激励对象获取相对稳定而高额的激励收益。双指数行权价格由于更好地剔除了股票价格中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波动率更小、夏普比更大。指数化行权价格能够改善行权价格过于刚性的表现和行权价格与业绩倒挂的现象。即使对于已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案例,指数化行权价格的运用也能够改善激励效果,规避经理人采用高送转等方式单向下调行权价格获取不当收益的情况。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一)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股权激励有助于增加激励对象工作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水平,有助于改善激励投入效率,提供公司激励产出和个人收益提升的原始动能。股权激励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公司来说,选择推行股权激励是明智的。(二)股权激励存在最优行权价格区间,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股权激励行权定价不当存在诱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行权价格对于公司创新产出有显着影响,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三)指数化行权定价可以较好地剔除公司股票价格中的系统性风险。与B-S传统期权定价方法相比,在授予相同股权激励数量时,指数化期权定价方法的激励强度较低,但在授予总金额相同的股权激励时,对应的指数化期权数量高于传统期权数量,总体来说,指数化期权定价的激励强度大于B-S定价。(四)公司股价与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市场的无风险利率、股票和指数的瞬时波动率、连续红利率等参数通过影响系统性风险系数?和公司成长能力η影响行权价格,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数值大小与?和η均成正比,而?的影响作用大于η。(五)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也存在行权价格改进的空间。指数化定价对行权价格的平滑处理有效解决了固定行权价格激励期表现过于刚性的问题,改善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倒挂,激励期单边阶梯下调的情况,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激励与监管并重、收益与投入相匹配的公平薪酬激励目标。本文从股权激励行权定价问题出发,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指数化行权价格应用和激励效果测度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着眼于股权激励行权定价问题,弥补了单纯地从持股数量来衡量激励强度的片面性。股权激励强度由激励数量和行权价格共同决定,激励效果的分析需要从股权激励合约本身着手,行权定价就是直接关系到合约双方收益的关键一环。(二)植入股权激励项改进了委托代理模型,在经典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用股权激励数量×(股票价格-行权价格)来代表经理人薪酬中的股权激励收益,这种把激励与一般奖金区别开的处理有助于独立分析股权激励行权价格对于经理人努力程度、风险分担的影响。(三)构建行权价差比作为股权激励行权价格指标,实证研究股权激励强度对公司业绩、创新能力以及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在满足充足信息量原则的前提之下,股权激励强度不仅包含股权激励数量,还增加了代表单位激励强度的行权价格指标,丰富了已有激励效果的研究结论。(四)指数化行权定价不仅针对定价机制、激励强度进行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还对指数化行权价格在股权激励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实例测算和案例分析,发挥定价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丁清华[5](2018)在《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激励手段,通过实施核心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创业人才,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探索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股权激励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A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作为A公司股权激励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亲自见证了股权激励的实施。通过对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并提出股票期权激励实施建议,为上市企业更好地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从内生性视角,进行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将股权激励看作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组成的一个整体,探讨股票期权应用动因、设计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关键要素包括激励对象、股票来源、数量分配、时间要素、行权价格、行权条件、财务估算等。研究这些关键要素如何影响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实施的效果,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要素的制定。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写法,全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理论角度探讨股票期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股权激励概述、股票期权概述、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并重点剖析影响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股票期权激励的应用奠定基础。第三章至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证部分。第三章主要介绍A公司应用股票期权的背景与动因。第四章论述A公司股票期权的设计与效果,主要包括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关键要素的制定、实施效果分析、应用的主要贡献、应用的局限性、改进建议。第五章为结论与建议。首先,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其次,提出建议。通过提炼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帮助。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最后,进行展望。
马可为[6](2018)在《业绩约束下的上市公司高管期权定价模型和激励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股份制公司的普及,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象已经成为现代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特征之一。两权分离的组织形式给公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更广阔的融资空间、更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更高效的组织结构,但是它也给现代公司经营设置了新的障碍——“经理人问题”。公司所有者尝试过多种方法来解决或者缓解“经理人问题”,授予管理者本公司的股票期权也是其中一种。这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型薪酬制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热议话题。股票期权实际的激励作用和定价方式也成为相关讨论中的重点。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衍生品概念的不断普及,总体经济持续发展,股份制公司的增多以及公司治理理念的进步,以往单一固定化的薪酬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和公司股东的权益,而股票期权受到了许多公司所有者的瞩目。作为薪酬形式,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发展取得较大进步。2005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滞留着大量非流通股。从股票流动性和股价信息价值上而言,当时的上市公司还不具备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客观条件。2006年,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股权改革,大量减少非流通股,提高股票市场活力,提升股价中公司价值信息含量,为股权激励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标的物基础和市场环境。事实上,从2006年以后我国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其中,附带公司财务业绩要求的、授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是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常见的股权激励形式。尽管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在我国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但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作为一种激励薪酬方式仍旧存在着激励作用难以预测、激励成本难以确认、激励效果模糊和定价困难等等问题,导致其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本文以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为研究主题,首先对其定价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改良现有模型,提出了包含公司财务业绩约束、锁定期、离职冲击和交易不完全对冲等特征的高管期权客观定价框架,和包含持有者风险效用的主观定价框架。结合两个框架,本文给出了普通美式期权、溢价期权、赊购期权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解析定价模型。同时,为了提供更加多元和灵活的激励方式,本文还设计并改良了三种股票期权,分别是:封顶式期权、业绩依赖期权和指数期权,并给出它们的解析定价模型。然后本文分析在定价模型基础上,对不同种类业绩约束高管的价值敏感性和激励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实际激励作用和对公司风险特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部分。这一章从四个方面对整篇论文的结构进行说明和阐述,分别是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基本概念、文献综述、研究问题提出和主要论点、研究方法和创新。对全文的行文打下结构框架,进行引导,理清全文核心概念。第2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为后面的定价模型和实证检验铺垫理论基石。从委托代理、人力资源和管理行为理论等角度分析了业绩约束高管应具有的激励效应。阐述了以往高管期权定价方法,比较了两种主流非业绩约束的高管期权定价方法。第3章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定价模型。首先分析了对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价值有关键影响的期权特征,并在以往方法基础上为不同特征寻找适合的数学表达方式,进行数学建模。然后以普通美式期权为例,推导出对应的业绩约束高管期权的主观和客观价值定价模型。设计了两种新期权——封顶式期权和业绩依赖期权,改良了指数期权,并推导出它们和溢价期权、赊购期权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解析定价模型。第4章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与参数敏感性对比分析。这一章主要通过变更关键参数值的方法,考查不同种类业绩约束高管期权的价值敏感性。比较不同种类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不同模拟环境的适应情况。分析何种状态下应该使用何种期权更为合适。第5章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激励作用分析。除了传统的Delta系数和Vega系数,本文还设计了Eta系数和bVega系数代表期权价值对业绩水平和beta系数的偏导数。从股价、公司财务业绩和企业风险状态三个层面上,比较了不同种类业绩约束高管期权的理论激励作用。第6章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的股价和业绩激励作用实证检验。这一章首先结合第2章和第6章的理论研究内容和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财务业绩的实际激励作用。并使用多元回归摸型实证检验了所提出假设。第7章是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影响实证检验。同样的,这一章结合第2章和第6章的理论研究内容和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公司风险特征的影响。采用动态DCC模型为基础的CAPM模型将公司风险分解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并额外引入股价崩盘风险,从三个层面上实证检验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上市公司风险影响。本文分别从期权持有者认可度、企业实际成本两个维度出发,研究了多种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表达式,分析不同种类期权的参数敏感性和激励作用,为企业准确计量高管期权价值、确定期权的实际激励效果、选择适宜的期权种类提供参考。
王雷[7](2017)在《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期权源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被誉为现代企业激励员工的“金手铐”。而我国最早实施这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是1992年万科集团,由此新开辟了股票期权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新天地。随着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促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方案的全面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于2016年8月13日起实施。这一办法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营造更为良好的国内法律环境。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内环境,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我国成为“鸡肋”。股票期权这一“舶来品”在我国实施中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当多的法律问题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选题。本文研究的是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实施期权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正文分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对股票期权的总体概括,首先提出了什么是股票期权,其次是关于对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进行简单概括,即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效率市场假说等等。此章节结合现行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为股票期权在我国的适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立法规定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其主要意义在于坚持从我国资本市场和国情出发,在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我国实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存在以下问题厄待解决:如股票期权的来源渠道狭窄,行权条件标准过低,所得收益性质认定不清,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法律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股票期权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提出若干法律建议。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也是笔者研究股票期权的重要归宿之所在。针对性的提出拓宽股票期权的来源渠道,提高股票期权的行权标准,明确认定股票期权所得收益的性质,规范股票期权信息披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从而实现其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期供实践参考,发挥其更大效能。
刘钦[8](2017)在《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公司治理中,激励是一个核心问题。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矛盾的产生,股票期权激励被认为是减少代理成本,达到长期激励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优良,收益稳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公司存在长期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传统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励不当的情况下,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调动,他们没有将自身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而损害公司利益。一种基于在委托代理双方建立起利益纽带的长期激励方式---股票期权激励,能有效的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同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企业经营者作为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对其应当采取复合型手段来进行激励的结论。在企业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当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对人力资本进行产权化界定,分享企业剩余价值,从而解决激励不足的问题。再次,本文还结合管理学中的成就需要理论和公平理论角度对股票期权制度进行理论扩展和补充。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政策上进一步为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本文结合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通过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激发经营者工作积极性,约束其不道德行为,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白冬[9](2017)在《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企业的其中一个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作为所有者的股东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不可能亲自管理企业,委托专门的经营者来管理企业,又难免产生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利益的冲突,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的成本问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把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变得一致,起到了长效激励的效果,可以刺激经营者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经营者进行风险投资的魄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利益的双赢。本文认为我国股票期权制度总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该制度本身是一个利益与风险共存的制度,用的好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功;反之,如果监管不严、制度外部的资本环境和法律体系不完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研究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希望随着我国公司法、会计和税务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加上完善的互相监督和权力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让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真正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价值,为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正确实施,也会促进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同时也为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措施增加了一个选择。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概述,分析其理论基础,简单介绍股权激励制度的其他几个模式,最后列举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优缺点并指出我国采取这一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综合分析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技术设计要素,包括授予主体和激励对象,行权方式,行权时间,行权价格,股票来源,等待期和有效期,对这些股票期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直接涉及到的各环节进行具体分析,才可能了解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利于下文的进一步讨论;第三部分先简单概括了我国企业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践探索,然后用十年来的具体数据说明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重点是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企业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所面临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上文总结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陈玲[10](2016)在《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未定权益定价与契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表明:风险投资有利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随即产生了大量有竞争力的企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迄今为止,互联网行业仍然是最受风险投资机构青睐的行业之—。然而至今为止,对风险投资契约设计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针对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设计风险投资契约的研究较少,在构建风险投资契约模型之前,本文就契约条款中涉及到的未定权益进行分析,结合实物期权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未定权益:一是互联网企业在分段投资中由于对项目定价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延迟期权;二是在契约设计的报酬条款中的互联网企业高管股票期权,这时候企业高.管的期权收益也是不确定的,会随着公司股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文构造了亚式指数化股票期权。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针对互联网企业项目分段投资,设计了新的委托-代理模型,对新模型求解即互联网企业努力程度,同时数理推导得出影响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有5个,并在合理假设条件和设定参数数值的前提下,借助Matlab软件对数理推导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企业高管的绩效分成比例、基础工资和他们的努力程度正相关;分阶段投资额比例和第一阶段高管努力程度负相关,和第二阶段高管努力程度是正相关;当存在高管股票期权收益时,股票期权占总股本比例和高管努力程度正相关;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和高管努力程度负相关。依据分析结果设计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并对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及其监管部门、经济政策制定者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本文选取个案一方面验证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设计的契约做举例说明。
二、股票期权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票期权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创新 |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股票期权 |
1.3.2 限制性股票 |
1.3.3 技术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前景理论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2.1.4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实施股票期权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
2.2.2 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 |
2.2.3 股票期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3 文献总结及本文研究视角 |
第3章 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
3.1 我国数字医疗行业股权激励情况 |
3.1.1 数字医疗行业特征分析 |
3.1.2 数字医疗企业股权激励总体情况分析 |
3.2 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与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
3.2.1 降低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规避效应 |
3.2.2 增强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
3.2.3 长期激励性与数字医疗企业研发项目周期相匹配 |
3.3 激励方案的要素设计对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1 扩大激励对象范围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
3.3.2 适度提高激励比例更有利于数字医疗技术创新 |
3.3.3 加强技术创新指标的考核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
3.3.4 激励方案设计需与数字医疗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 |
第4章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及评价 |
4.1 卫宁健康概况及方案简介 |
4.1.1 卫宁健康概况 |
4.1.2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简介 |
4.2 2012年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2.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2.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2.3 行权条件 |
4.2.4 行权情况 |
4.3 2014年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3.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3.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3.3 行权条件 |
4.3.4 行权情况 |
4.4 2016年第三期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方案及实施分析 |
4.4.1 计划概况和动因 |
4.4.2 行权期及行权安排 |
4.4.3 行权条件 |
4.4.4 行权情况 |
4.5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比较分析 |
第5章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激励创新绩效分析 |
5.1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分析 |
5.1.1 2012年首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2 2014年第二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3 2016年第三期激励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创新绩效比较分析 |
5.2.1 卫宁健康创新投入分析 |
5.2.2 卫宁健康创新产出分析 |
5.3 卫宁健康股票期权计划实施经验 |
5.3.1 拓展激励对象范围保证激励效果 |
5.3.2 适当提高激励比例保证激励效果 |
5.3.3 激励计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 |
一、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期权 |
二、雇员股票期权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差别 |
三、雇员股票期权提早行权的事实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原则 |
一、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时间 |
二、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账户 |
第三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二、SNA2008 中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
三、激励理论 |
四、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历史演变 |
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酝酿期(1993-2005 年) |
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探索期(2006-2009 年) |
三、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熟推广期(2010-现在) |
第二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业分布 |
三、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
一、雇员股票期权定价的传统方法 |
二、纳入雇员股票期权特征的定价方法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一、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阐述 |
二、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说明 |
第三节 基于CWZ模型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 |
一、参数估计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案例研究 |
一、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简介 |
二、美的公司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
三、基于Black-Scholes和 CWZ期权定价模型核算结果的比较 |
第四章 期权条款设定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理论分析 |
一、期权条款设定与激励效应 |
二、期权条款设定、产权性质与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模型设定 |
一、期权条歀的划分 |
二、模型设定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检验 |
一、检验结果 |
二、稳健性分析 |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视角下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
一、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二、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三、公司成长性、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 |
第一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 |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二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模型设定 |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变量选取和度量 |
四、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计量分析 |
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计量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分析 |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药企期权激励的经济学后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股票期权的作用机理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不足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股票期权激励文献的主要观点 |
2.1.2 国内股票期权激励文献的主要观点 |
2.1.3 中美期权激励文献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 |
2.2.3 公司剩余索取权理论 |
2.3 理论模型 |
2.3.1 资产选择中的收入和替代效应 |
2.3.2 股票期权激励的传导机制 |
第三章 期权理论和实证模型 |
3.1 独立董事与企业期权激励 |
3.2 公司规模与企业期权激励 |
3.3 高管特征与企业期权激励 |
3.4 期权设定与企业高管激励 |
3.5 理论和实证模型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医药行业和医药股的期权激励 |
4.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展望 |
4.2 医药公司的“并购潮”和“上市潮” |
4.2.1 药企并购融资速度加快,创新药迎来发展机遇期 |
4.2.2 科创版助力生物制药行业 |
4.2.3 生物医药公司港交所排队上市 |
4.3 医药股期权激励计划 |
4.3.1 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
4.3.2 医药行业薪酬 |
4.3.3 医药行业期权激励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实证模型设计 |
5.1.1 变量定义 |
5.1.2 实证分析假设 |
5.2 数据来源和整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被分析药企的筛选、纳入排除标准 |
5.2.3. 面板数据的数据构造 |
5.3 药企期权激励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回归系数计算 |
5.3.3 回归结果讨论分析 |
5.4 宏观因素及行业状况对期权激励的影响 |
5.4.1 宏观因素对期权激励的影响 |
5.4.2 行业因素对期权激励的影响 |
5.5 公司特征对期权激励的影响 |
5.5.1 公司规模 |
5.5.2 高管年龄 |
5.5.3 高管薪酬 |
5.5.4 企业性质 |
5.5.5 独立董事占比 |
5.6 期权激励设计对期权激励的影响 |
5.6.1 授予期限 |
5.6.2 授予条件 |
5.6.3 激励的期权占总股本比例 |
5.6.4 激励对象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1:行权条件中引入行业指标 |
6.2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2:新入职优秀员工应加入激励对象 |
6.3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3:适度控制激励期限 |
6.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4:建立综合全面的业绩指标体系 |
6.5 针对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和政策建议 |
6.6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证分析的面板数据来源----原始数据如下表 |
致谢 |
(4)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五、论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代理成本理论 |
四、行为金融理论 |
第二节 期权定价理论 |
一、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 |
二、蒙特卡洛数值模拟定价方法 |
三、B?S期权定价方法 |
四、有限差分方法 |
第三节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
一、股权激励的信息量及原则 |
二、股权激励投入效果与产出效果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 |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 |
二、股权激励的发展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及特点分析 |
一、股票期权模式 |
二、限制性股票 |
三、股票增值权 |
四、股权激励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法则 |
第四节 行权定价现存的问题及改进 |
一、相关条例中有关行权价格修订前后的对比 |
二、股权激励行权定价中的现存问题 |
三、行权定价研究的改进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权价格、努力程度与风险承担的博弈分析 |
第一节 经典委托代理模型 |
一、模型假设和参数设定 |
二、已有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引入股权激励项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
一、模型改进的思路 |
二、模型假设 |
三、参数的设定 |
四、博弈模型分析 |
第三节 经典模型和改进模型结果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股权激励行权定价模型与测算运用 |
第一节 现有的行权定价方法 |
一、固定价格定价法 |
二、基于EVA的相对业绩可变价格定价法 |
第二节 单指数化行权定价模型 |
一、单指数期权行权定价模型 |
二、单指数相对化期权定价 |
第三节 指数化定价的作用机理分析 |
一、股票价格的指数化分解 |
二、指数化定价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参数对行权价格的影响规律分析 |
一、相关系数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二、无风险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三、股票价格波动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四、指数波动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五、股票红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六、指数红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
第五节 定价公式的敏感性分析 |
一、敏感性分析公式 |
二、△值的对比分析 |
三、关于指数相关性的新的敏感性指标 |
第六节 多指数行权定价模型 |
一、多指数绝对定价模型 |
二、多指数相对定价模型 |
第七节 多种定价方法的实例结果对比 |
一、实例回顾 |
二、实例结果计算与输出 |
三、结果分析 |
四、实例启示 |
五、相关系数对多指数定价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行权定价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
二、行权价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行权价格的构建、激励效果指标的选取与控制变量的设定 |
第二节 行权价格指标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 |
一、理论分析、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二、确定价等价分析 |
三、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 |
四、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 |
五、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
六、回归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行权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二、盈余管理的计算 |
三、行权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
四、回归结果分析及模型稳健性说明 |
第四节 行权价格与公司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二、模型选择 |
三、行权价格与创新能力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徽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案例 |
第一节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股权激励 |
一、科大讯飞公司概况 |
二、科大讯飞公司股权激励方案 |
三、股权激励期权数量及行权价格的调整办法 |
第二节 指数化行权定价的改进与对比 |
一、行权价格指数化改进的原因 |
二、指数化定价的参数计算 |
三、指数化行权价格表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一、已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项目 |
附录 |
附录A:敏感性分析(R程序) |
附录B:单指数、多指数分析(R程序) |
附录C: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及内生性检验(STATA) |
附录D:盈余管理(参与行业特征回归方程的行业、年行业样本数) |
附录E:盈余管理计算(R程序) |
致谢 |
(5)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目标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股票期权与绩效关系 |
第一节 股权激励概述 |
一、股权激励的定义 |
二、股权激励的原理 |
三、股权激励的作用 |
第二节 股票期权概述 |
一、股票期权的内涵 |
二、股票期权的优缺点 |
第三节 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
一、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
二、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
三、Monte-Carlo模拟方法 |
第四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关键要素 |
一、激励对象 |
二、股票来源 |
三、数量分配 |
四、时间要素 |
五、行权价格 |
六、行权条件 |
七、财务估算与会计处理 |
八、退出机制 |
第五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六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量化指标 |
一、财务指标 |
二、非财务指标 |
第三章 A公司应用股票期权的背景与动因 |
第一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背景 |
一、企业性质 |
二、经营范围 |
三、发展阶段 |
四、股权结构 |
五、治理结构 |
六、员工特征 |
七、薪酬结构 |
第二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应用动因 |
一、实现战略目标 |
二、推进绩效提升 |
三、健全激励机制 |
四、促进共同发展 |
第四章 A公司股票期权的设计与效果 |
第一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关键要素 |
一、激励对象 |
二、股票来源 |
三、数量分配 |
四、时间要素 |
五、行权价格 |
六、行权条件 |
七、财务估算与会计处理 |
八、退出机制 |
第二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考核指标 |
一、工作态度 |
二、工作能力 |
三、工作业绩 |
第三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效果 |
一、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成本 |
二、A公司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
三、A公司与同行业公司业绩对比 |
四、A公司激励对象的稳定性 |
第四节 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应用的主要贡献 |
一、实现了共同发展 |
二、吸引并留住了优秀创业人才 |
三、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
第五节 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应用的局限性 |
一、激励的深度不够 |
二、激励对象的比例偏低 |
三、行权条件相对偏高 |
第六节 A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改进建议 |
一、实施总结 |
二、改进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原则 |
二、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设计中的难点 |
三、股票期权激励实施建议 |
第三节 展望 |
一、创新与不足 |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业绩约束下的上市公司高管期权定价模型和激励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内容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管期权激励作用问题综述 |
1.2.2 高管期权与公司风险特征问题综述 |
1.2.3 高管期权定价问题综述 |
1.3 主要观点、创新和不足 |
1.3.1 本文拟提出的主要观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期权激励 |
2.1.2 股权激励计划 |
2.1.3 股权激励下的股票期权 |
2.1.4 高管期权价值的分类 |
2.2 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企业契约理论 |
2.3 业绩约束下高管期权激励作用机理 |
2.3.1 全流通与股票价值发现作用 |
2.3.2 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独有激励特征 |
2.4 传统高管期权定价理论 |
2.4.1 普通期权定价理论 |
2.4.2 高管期权定价理论 |
第3章 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定价模型 |
3.1 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特征 |
3.1.1 锁定期 |
3.1.2 离职冲击 |
3.1.3 不可对冲与不可交易 |
3.1.4 业绩约束 |
3.2 模型基本假设 |
3.2.1 投资组合中资产的数学模型 |
3.2.2 离职冲击 |
3.2.3 主观定价因子 |
3.2.4 企业财务业绩方程 |
3.2.5 企业财务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定价模型设计 |
3.3 业绩约束下的普通美式高管期权主观价值定价模型 |
3.4 业绩约束下的普通美式高管期权客观价值定价模型 |
3.5 其他种类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定价模型 |
3.5.1 溢价期权定价模型 |
3.5.2 赊购期权定价模型 |
3.5.3 封顶式期权定价模型 |
3.5.4 指数期权定价模型 |
3.5.5 业绩依赖期权定价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业绩约束下的上市公司高管期权价值与参数敏感性对比分析 |
4.1 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对比分析 |
4.2 不同种类期权高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1 不同离职强度下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对比分析 |
4.2.2 不同风险特征下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对比分析 |
4.2.3 不同锁定期下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对比分析 |
4.2.4 不同风险偏好下业绩约束高管期权价值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激励作用分析 |
5.1 股价激励作用比较 |
5.1.1 同等股数下不同种类期权主观股价激励作用比较 |
5.1.2 同等股数下不同种类期权行权股价激励作用比较 |
5.1.3 同等价值下不同种类期权主管股价激励作用比较 |
5.1.4 同等价值下不同种类期权行权股价激励作用比较 |
5.2 业绩激励作用比较 |
5.2.1 同等股数下不同期权业绩激励作用比较 |
5.2.2 同等股数下不同种类期权行权业绩激励作用比较 |
5.2.3 同等价值下不同种类期权业绩激励作用比较 |
5.2.4 同等价值下不同种类期权行权业绩激励作用比较 |
5.3 公司风险对期权价值与激励作用影响 |
5.3.1 比较不同beta系数下,不同期权的主观价值 |
5.3.2 不同期权的bVegga系数比较 |
5.3.3 不同beta系数下的不同期权的Delta值比较 |
5.4 期权激励作用与公司信息披露强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业绩约束下高管期权对上市公司股价和业绩激励作用实证检验 |
6.1 业绩约束下的高管期权激励作用途径分析 |
6.2 假设建立和实验设计 |
6.2.1 假设提出 |
6.2.2 样本与变量选择 |
6.3 模型建立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数据统计信息描述 |
6.4.2 实证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对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影响实证检验 |
7.1 上市公司风险特征与业绩约束高管期权关系理论分析 |
7.2 假设建立和变量选取 |
7.2.1 假设建立 |
7.2.2 变量选取 |
7.3 样本选择与统计信息 |
7.3.1 样本选择 |
7.3.2 统计信息 |
7.4 实证模型与计量结果 |
7.4.1 高管期权对公司融资风险特征实证研究 |
7.4.2 高管期权对公司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7.4.3 高管期权对公司股票价格崩盘风险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概述 |
(一)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概念 |
(二)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法律性质 |
(三)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1. 委托代理理论 |
2.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3. 风险规避假说 |
4. 契约理论 |
二、国外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
(一) 国外实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
1. 美国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
2. 德国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
3. 日本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
(二) 对国外实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评价 |
1. 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
2. 完善的股票期权信息披露制度 |
3. 赋予企业更大的关于实施股票期权的自治权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现状 |
1.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
2.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立法现状 |
(二)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立法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来源渠道过于狭窄 |
2. 行权条件标准低 |
3. 股票期权所得收益性质认定不清 |
4.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的法律建议 |
(一) 拓宽股票期权的来源渠道 |
1. 实施“授权资本制”制度 |
2. 引入“库存股”概念 |
(二) 提高股票期权行权条件的标准 |
(三) 明确认定股票期权所得收益的性质 |
(四) 规范股票期权信息披露制度 |
1.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
2. 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3. 强化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 |
2.1.3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主要类型 |
2.2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学中的股票期权理论基础 |
2.2.2 管理学中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2.3 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
第三章 JL高速发展现状和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分析 |
3.1 JL高速的发展现状 |
3.2 JL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 高管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模式分析 |
3.3.1 高管人员的激励模式分析 |
3.3.2 高管人员的约束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L高速实施股票期权的可行性研究 |
4.1 JL高速实施股票期权意见调查 |
4.2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前提条件 |
4.2.1 国外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 |
4.2.2 我国企业解决股票来源的方法 |
4.3 实施股票期权重点要素的确定 |
4.3.1 期权股票数量的确定 |
4.3.2 股票期权实施对象的确定 |
4.3.3 股票赠与时间的确定 |
4.3.4 股票行权时间及有效期的确定 |
4.3.5 股票行权价格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L高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设计 |
5.1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设计总则 |
5.1.1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目的 |
5.1.2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原则 |
5.2 JL高速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方案设计 |
5.3 实施股票期权的建议 |
5.3.1 公司激励机制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
5.3.2 实施股票期权可能导致的问题 |
5.3.3 完善股票期权激励的外部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L高速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调查问卷 |
(9)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概述 |
2.1 股票期权的基本内涵 |
2.1.1 股票期权的发展历程 |
2.1.2 股票期权的概念和特点 |
2.1.3 股票期权的性质 |
2.1.4 与相似几个激励模式的比较 |
2.2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剩余价值索取权 |
2.3 股票期权激励的正负效应 |
2.3.1 股票期权激励的积极效应 |
2.3.2 股票期权激励的消极影响 |
2.4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4.1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必要性 |
2.4.2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可行性 |
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基本要素设计 |
3.1 股票期权的设计要素 |
3.2 股票期权激励的要素基础分析 |
3.2.1 授予主体与激励对象 |
3.2.2 授予数量 |
3.2.3 行权价格 |
3.2.4 行权方式和行权时机 |
3.2.5 股票来源 |
3.2.6 等待期和有效期 |
第四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4.1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 |
4.2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1 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
4.2.2 外部环境方面的障碍 |
4.2.3 内部约束机制的障碍 |
4.2.4 股票期权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确定 |
4.2.5 观念上的障碍 |
第五章 对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
5.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5.1.1 完善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
5.1.2 完善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
5.1.3 完善税法的相关规定 |
5.1.4 完善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
5.2 外部市场环境的完善 |
5.2.1 采取措施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
5.2.2 大力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
5.2.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规定 |
5.3 内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
5.3.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
5.3.2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
5.4 股票期权设计要素的完善 |
5.4.1 根据企业结构和类型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模式 |
5.4.2 合理确定授权对象的范围 |
5.4.3 行权有效期和行权限制期的优化 |
5.5 加强股票期权知识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感谢 |
(10)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未定权益定价与契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企业和风险投资概述 |
2.1 互联网企业概述 |
2.2 风险投资概述 |
2.3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特点 |
2.4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2.5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理论基础与建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未定权益定价模型 |
3.1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未定权益分析 |
3.2 互联网企业分段投资下的延迟期权定价模型 |
3.3 互联网企业高管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模型 |
4.1 互联网企业分段投资的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
4.2 互联网企业高管努力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模型的模拟分析 |
5.1 参数选择与测算 |
5.2 数值模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企业的风险投资契约设计 |
6.1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条款清单概述 |
6.2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契约模型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
7.1 案例介绍 |
7.2 互联网企业高管业绩指标计算 |
7.3 股票期权占总股本比例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4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5 基础工资及绩效分成比例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6 投入的研发费用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7 东华软件风险投资契约设计 |
7.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四、股票期权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股票期权激励对数字医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卫宁健康为例[D]. 曹露楠. 苏州大学, 2020(03)
- [2]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 陈树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中国药企期权激励的经济学后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姜岚.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 何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股票期权激励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丁清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6]业绩约束下的上市公司高管期权定价模型和激励作用研究[D]. 马可为. 吉林大学, 2018(12)
- [7]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法律问题研究[D]. 王雷. 辽宁大学, 2017(03)
- [8]JL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D]. 刘钦.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研究[D]. 白冬. 兰州大学, 2017(03)
- [10]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的未定权益定价与契约设计[D]. 陈玲. 福州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