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凸轮廓线接续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仕霖[1](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增强,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引发的灾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雨洪数值模型作为研究城市雨洪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及城市内涝灾害预测预警能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雨洪模型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能够进行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的软件还不多,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更是微乎其微。基于云平台的水利数值模拟系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它们大多是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模式下开发搭建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没能体现出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云服务、云共享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HTML5、WebGL、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发了一套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下的、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简述如下:(1)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城市地表汇流模拟的二维浅水方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以及适用于城市复杂河网、排水管网水流模拟的一维水动力模型。深入研究了模型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了模型的侧向耦合以及垂向耦合。建立了考虑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管网、下渗与截留共同作用下,更加完整的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实现了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通过一系列的算例模拟,证明模型是可靠的。(2)利用HTML5、JavaScript、WebGL等技术,从三维视角出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流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浏览器中展示多要素同步叠加的流场细节。提出了一种利用WebVR技术展示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的新方法,设计并研发了流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出了利用纹理样式化粒子代替三维球体的方法,优化了浏览器渲染流场的性能。以瓯江河口的流场三维可视化为例,证明了研究成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3)根据前端工程化的思想,基于开源生态社区,提出了基于Vue的三维WebGIS解决方案。以城市雨洪模型和流场可视化成果为基础,研发了 B/S架构下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无需安装软件,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完成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的全部过程。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动化建模、远程计算、流场可视化等方面详细展示了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模型模拟结果以及系统可视化效果两个角度证明了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城市雨洪的实际工程中。
杨扬[2](2017)在《基于凸轮机构的活齿传动新型综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少齿差行星齿轮衍化而成的活齿传动机构分析方法中存在齿廓综合复杂和机构分析限制条件过多等问题,本文基于凸轮机构传动规律多样性的特点,首次提出了一种联动凸轮机构,介绍了它的传动原理和设计方法,并从联动凸轮机构的角度解释了活齿传动机构的传动原理;基于凸轮廓线解析法提出了齿形设计的新方法,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等效机构包络曲线法节省了大量繁复的运算。给出了活齿传动设计的一般方法。采用联动凸轮机构设计方法推导了对心直动尖顶推杆新型活齿传动的齿形方程并对两种非对称型式齿廓的间接共轭进行了数学证明;总结了齿廓间接共轭的一般性条件,推导了活齿数和激波器齿数、中心轮齿数的关系,并证明了活齿应均匀分布的结论。应用相对角速度法和转角分析法推导了新型活齿传动拓展型式的传动比。在共轭齿廓方程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了非共轭齿廓方程设计的一般步骤,给出了激波器和中心轮两者齿廓方程的关系以及连续啮合的限制条件。在共轭齿廓方程确定的条件下,推导出了对心直动尖顶推杆活齿传动齿廓曲率和压力角的解析式,通过对实例齿廓的仿真分析,明确了影响齿廓曲率和压力角的相关参数——齿数、行程、升程区和回程区比例、基圆半径、齿廓规律。本文基于所得理论,设计一组零件的尺寸参数,利用CAXA和Pro/E联合完成建模和虚拟装配,并分匀速和非匀速两种情况对两种非对称齿廓传动机构进行运动仿真,验证了传动性能的良好性。
张少渤[3](2016)在《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传递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为对象进行性能评价和尺度综合。首先对该类机构进行构型综合,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递特性评价指标,建立以传递特性及机构横向尺寸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多目标有约束优化算法得到凸轮连杆机构的最优尺寸参数,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杆组邻接矩阵,针对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进行构型综合,在此基础上,通过低副高代得到含高副的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根据具体运动和位置要求遴选出可行的构型,并将高副具体化得到具体构型。为含高副的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构型综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2)在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组成机构基本杆组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根据杆组之间的连接关系,建立机构的一般化结构输入输出关系模型,从而使机构传递特性求解问题转化为求解各级杆组的传递特性以及杆组之间连接关系的问题。(3)基于螺旋理论中虚系数概念,以机构所在位姿瞬时传递功率与理论上能达到的最大传递功率的比值定义基本杆组的传递特性。根据机构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得到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的传递特性评价指标。机构的传递特性指标不仅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尺度机构之间的传递特性,并且为指导机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应用提出的传递特性指标对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凸轮连杆机构为例,根据杆长约束、压力角等约束条件,以机构传递特性指标及机构横向尺寸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目标有约束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一组使机构的结构尺寸更加紧凑合理和机构传递特性更加优异的尺寸参数。
王雷华[4](2012)在《带式柔和推送机构及其在烟草机械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针对不耐冲击的轻质产品在自动生产线上需要柔和转运的问题,研究了用于自动生产线的带式柔和推送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工况需求和该类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并结合香烟包装生产过程中的带式推送烟包机构,作了两种带式柔和推送机构的设计开发。本文以香烟包装的自动生产线(习惯又称为烟草机械)为主线,研究了国内外技术发展和状况;本文分析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德国福克公司的专利技术的机构特点和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带式柔和推送机构的应用需求和技术难点问题,并针对轻质物品的柔和输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手段的理论方法;从机构创新设计的角度,归纳该类机构设计和运动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为相关行业的类似机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辅助参考作用。本文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香烟包装的自动生产线应用为实例,按照企业取代专利技术——凸耳机构的要求,创新设计了两种带式柔和推送机构:(1)齿形带——固定凸轮式柔和推送机构,(2)齿形带——固定滚子式柔和推送机构;完成了两种机构的机构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并运用软件Solid works完成了这两种机构实际应用的三维结构设计和运动仿真。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对国外专利技术——凸耳机构,作了机构及运动学分析,归纳了柔和推送机构的特点和设计方法。(2)完成了两种适合于香烟包装的柔和推送机构设计。
蒋小朋[5](2012)在《一种新型连续梳理式精梳机工艺和机构研究》文中指出在棉纺工序中,精梳是提高成纱质量的关键工序。其功能是排除生条中所含短绒、棉结。杂质和其他疵点,制成均匀的精梳棉条,以便后工序加工。目前,国内现有精梳机的发展大都是在现有梳理工艺基础上针对机械机构、执行部件的优化和完善,未能改变传统的精梳机工作原理。给棉罗拉的间歇给棉,精梳钳板和顶梳的往复摆动以及分离罗拉的倒、顺、停循环动作都会直接导致设备振动和噪音的产生,这种工作模式的精梳机难以提高棉精梳机的钳次。只有实现对这些问题的有效突破才能推进精梳技术根本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成纱质量及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精梳工序的地位比过去更显重要。本课题旨在改变现有精梳机的工作原理,降低现有精梳机往复摆动的结构对精梳机高速的影响,用回转机构或其他连续机构提高现有精梳机的钳次,提供一种实现现有精梳机功能的高速连续工作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机构。提高精梳机的钳次和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迫切性。课题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相关精梳技术及产品的功能特性与优缺点,在充分分析了现代精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对国外一种回转式精梳机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了一种少钳板、回转式单锡林精梳机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案。在以上基础上,为了保证回转式梳理精梳机能够完成现有精梳机的主要功能,从理论上对此种新型精梳机的工作机理及梳理、分离纤维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精梳效果的众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回转式梳理精梳机机构设计及结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后,以一种三钳板、回转式单锡林精梳机,介绍了主要运动机构的选择和机构构成,并对主要工艺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对三钳板、回转式单锡林精梳机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验算,对关键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参数进行初步确定,为后续的建模仿真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
程金石[6](2010)在《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提出了用于实现平行轴间分度运动的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并对其理论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机构以钢珠为滚动体,对应的凸轮廓面为槽式管状曲面,故命名为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该机构具有压力角情况良好、分度数范围大、适应性强、制造容易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平行轴分度运动场合。论文以瞬心线和旋轮线为研究工具,将瞬心线视为机构运动的几何表征,凸轮型线视为瞬心线相对运动时钢珠中心发生的旋轮线,并借助瞬心线建立凸轮型线与速比曲线的关系。为此,论文结合凸轮分度机构对旋轮线、瞬心线、速比曲线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归纳了旋轮线的几何学性质和几何形态与发生点位置的关系。研究了曲线的奇点特性,包括切矢方向、奇点阶数和导出曲率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旋轮线上奇点的产生条件及性态,得出了不同导出曲率情形的瞬心线条件。分析了含奇点的直线旋轮线的位置特点和瞬心线条件。结合运动特点分析了凸轮分度机构的速比条件及瞬心线特征。针对从动旋轮线在奇点处导出曲率为零及在奇点附近为直线两种情形,分别给出了奇点变异法和拼接法两种速比曲线设计方法,作为奇点应用的实现条件。以上述理论为指导,针对凸轮分度机构的基本要求并考虑到现有同类机构的技术局限,论文提出了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基本构思。根据啮合副的组成性质,将机构分为正作用式、逆作用式和双作用式三种类型。其中正作用式机构利用多钢珠同时工作有效减小了啮合压力角和工作面层数。逆作用式和双作用式机构利用奇点获得了优良的压力角特性和驱动特性,并扩大了机构的分度数范围。论文借助点与线的啮合模型,对三种类型机构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构的主要性能,包括钢珠与凸轮廓面的啮合特性、点啮合化的实施方式和参数、钢珠的受力和运动状态、机构对误差的敏度等。最后,论文讨论了机构设计和制造的有关问题。对逆作用式机构的原型机进行了设计、制造及原理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实了机构原理上的正确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达到了预期目标。
史义军[7](2006)在《印钞机械共轭盘形凸轮参数设计与数控加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学位论文以国产印钞机械中超越式进纸机构的设计、制造为出发点,探讨印钞机械中具有的通用而又关键的进纸机构的结构设计,分析原有的凸轮拨叉机构以及间歇式摆动进纸机构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进纸方式即超越式进纸机构。文中所研究的进纸运动机构的技术关键是一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该机构为国外印钞机械公司如KBA等拥有的独特专门技术。本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系统阐述了超越式进纸机构的设计原理和主关键机构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化设计,推导出参数设计函数方程,并对共轭盘形分度凸轮的加速度通用公式做了详细的推导与实践应用。同时,文中还探讨研究了共轭盘形凸轮型面的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三坐标精密测量程序与凸轮曲面加工误差修正方法,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在共轭盘形分度凸轮的曲线面高精度磨削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考虑到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装配精度对超越式进纸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论文对于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装配精度控制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控制分析,建立合理可行的装配技术方案。装配完成后再与自行研制的SZP820型输纸机连接进行高速输纸试验,取得了很好的工程实际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论文中所涉及的理论分析和制造工艺,对此类平面凸轮的参数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工程技术途径。
张俊玲[8](2006)在《回转式贴标机凸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高精度凸轮机构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设计及加工方法制造出的凸轮在高速、高精度凸轮机构的应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从动滚子与凸轮沟槽的摩擦、磨损严重,传动不平稳、噪声大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不合理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凸轮轮廓加工质量不高,廓面不光顺等。 转位凸轮是高速回转式贴标机的关键部件,本文从优化设计和精密制造方面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为贴标过程的三个执行动作建立了数学模型,以理论轨迹和实际轨迹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针对取胶段的特殊性,在分析轨迹误差的基础上,指出了速度误差的存在,从该误差最小的角度对参数进行了修正,保证了理论轨迹和实际轨迹在形状和位置上的误差最小;利用前面提出的设计理论,进行了实例计算;其次,根据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设计计算结果,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分别对贴标过程的三个执行动作建立了运动学仿真模型,并进行运动学仿真,通过分析运动误差的变化情况,验证了设计理论的正确性。为观察整个贴标过程的运动情况,建立了整体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整个过程运动平稳且无干涉;最后,研究了Pythagorean Hodograph(PH)曲线的定义和性质,根据PH曲线的特点,将它用于高速、高精度凸轮廓线的设计和制造中,应用Hermite插值型PH曲线的构造方法对凸轮廓线进行了拟合设计,讨论了PH曲线的数控插补、节点计算和数控加工编程。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贴标机转位凸轮的优化设计算法,并借助于虚拟样机技术对其进行了运动仿真和理论验证,大大提高设计了效率,对于贴标机转位凸轮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国内首次将PH曲线应用于凸轮廓线的设计和数控加工的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和推广这项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陈志刚[9](2002)在《设计方法学在插片式广告机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设计方法往往把事物分解为许多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部分分别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设计方法学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入手,力求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本课题应用设计方法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插片式广告机的开发研制。把广告机的设计过程分为产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开发的进程模式。将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的解题步骤贯彻于广告机设计的各个阶段,使问题逐步深入扩展,多方案求优,并成功地制作了样机,较好地解决了插片式广告机容易出现的画面打兜、倾斜、卡滞断片等技术难题。 从本课题的设计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设计方法学主要应用于“新设计”,因为此时总是要求用新的解去实现新的功能。而在进行“适应性设计”或“变型设计”时方法学则较少采用,原因是此时功能的考察已不再是重点。 本课题应用设计方法学的原理和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插片式广告机的开发研制,达到了对设计方法学理论的验证及新产品开发的双重目的,证明了设计方法学理论和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设计方法学的一次应用和实践。
梁志民[10](2001)在《多滚子直动推杆凸轮机构设计》文中认为论述了多滚子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按匀速运动规律设计该机构的有关问题 .用这种机构实现较大位移的直线往复运动要求行之有效 ,且结构紧凑
二、凸轮廓线接续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凸轮廓线接续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极端降雨与城市化进程 |
1.1.2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 |
1.1.3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 |
1.2.2 基于Web的流场三维可视化 |
1.2.3 云平台技术 |
1.3 问题的提出 |
1.3.1 城市雨洪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 |
1.3.2 流场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2 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
2.1 引言 |
2.2 地表水流模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有限体积法离散 |
2.2.3 数值通量计算 |
2.2.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
2.2.5 降雨、入渗源项 |
2.2.6 源项处理 |
2.2.7 时间积分 |
2.2.8 干湿界面处理与边界条件 |
2.3 管网—河网水流模型 |
2.3.1 基本方程 |
2.3.2 Preissmann窄缝方法 |
2.3.3 有限体积法离散 |
2.3.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
2.3.5 边界条件 |
2.3.6 稳定性条件 |
2.4 模型耦合 |
2.4.1 地表与排水管网耦合 |
2.4.2 地表与河网耦合 |
2.5 模型验证 |
2.5.1 树状河网算例 |
2.5.2 环状河网算例 |
2.5.3 有压管网恒定流 |
2.5.4 管道水击算例 |
2.5.5 明满流过渡 |
2.5.6 90°弯道溃坝水流 |
2.5.7 地表水流向管网 |
2.5.8 溃坝洪水流经管网区 |
2.5.9 城市地区排水管溢流 |
2.5.10 河道—蓄滞洪区侧向耦合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关键技术介绍 |
3.2.1 HTML5 |
3.2.2 JavaScript |
3.2.3 WebGL |
3.2.4 WebVR |
3.3 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建立 |
3.3.1 建立场景的方法 |
3.3.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
3.3.3 剖面绘制 |
3.3.4 示踪球及迹线表达 |
3.3.5 矢量场可视化 |
3.4 案例研究 |
3.4.1 案例介绍 |
3.4.2 案例研究结果 |
3.5 性能优化 |
3.6 工程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4 B/S架构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设计、实现及云端部署 |
4.1 引言 |
4.2 前端技术方案 |
4.2.1 前后端分离技术 |
4.2.2 MVVM开发模式 |
4.3 前端开发框架 |
4.3.1 框架与库的区别 |
4.3.2 前端框架的发展 |
4.3.3 前端框架的选择 |
4.4 基于Vue.js的三维WebGIS开发 |
4.4.1 前端工程化 |
4.4.2 WebGIS功能 |
4.4.3 前端技术集成方案 |
4.5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5.1 系统总体架构(B/S架构) |
4.5.2 系统功能设计 |
4.5.3 数据库设计 |
4.6 系统实现 |
4.6.1 开发环境 |
4.6.2 用户界面设计 |
4.6.3 移动端适配 |
4.6.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7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
4.7.1 云服务器的选择 |
4.7.2 云服务器的申请 |
4.7.3 系统部署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在成都市城市雨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区域概况 |
5.2.1 计算范围 |
5.2.2 地形地貌 |
5.2.3 流域水系 |
5.2.4 排水管网 |
5.2.5 水文气象 |
5.3 自动化建模 |
5.3.1 流域模型建立 |
5.3.2 多维模型建立 |
5.3.3 模型耦合 |
5.3.4 降雨资料设置 |
5.4 远程计算 |
5.5 可视化展示 |
5.6 结果分析 |
5.6.1 模型验证 |
5.6.2 可视化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凸轮机构的活齿传动新型综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活齿传动结构与分类 |
1.2.1 活齿传动的结构特点 |
1.2.2 活齿传动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凸轮机构的新型活齿传动的传动原理 |
2.1 联动凸轮传动原理 |
2.1.1 机构关系 |
2.1.2 转向和速比关系 |
2.1.3 联组联动凸轮机构 |
2.2 基于几何封闭凸轮机构的新型活齿传动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型活齿传动的齿形综合 |
3.1 新型活齿传动齿形的研究方法 |
3.2 齿形方程的推导 |
3.2.1 第一种型式非对称齿廓方程 |
3.2.2 第二种型式非对称齿廓方程 |
3.3 齿廓共轭的证明 |
3.3.1 第一种型式非对称齿廓共轭证明 |
3.3.2 第二种型式非对称齿廓共轭证明 |
3.3.3 间接共轭条件 |
3.4 对心推杆活齿的布置规律 |
3.4.1 第一种型式非对称齿廓 |
3.4.2 第二种型式非对称齿廓 |
3.4.3 对称齿廓 |
3.5 拓展型式传动比的计算 |
3.5.1 相对角速度法 |
3.5.2 转角分析法 |
3.6 齿廓示例 |
3.6.1 第一种型式非对称齿廓 |
3.6.2 第二种型式非对称齿廓 |
3.6.3 对称齿廓 |
3.7 齿廓曲率与曲率半径 |
3.7.1 齿廓曲率公式与曲率半径公式 |
3.7.2 齿形分析 |
3.8 非共轭齿形方程的形成 |
3.8.1 非共轭齿形的形成 |
3.8.2 线性传动齿形设计 |
3.8.3 线性传动齿廓示例 |
3.9 本章总结 |
4 新型活齿传动动力分析 |
4.1 压力角解析式推导 |
4.2 推杆活齿传动压力角仿真示例 |
4.2.1 激波器和活齿间啮合压力角 |
4.2.2 中心轮和活齿间啮合压力角 |
4.3 本章小结 |
5 新型活齿传动运动仿真 |
5.1 CAXA及Pro/E软件简介 |
5.2 新型推杆活齿机构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 |
5.2.1 第一种型式非对称齿廓的活齿传动 |
5.2.2 第二种型式非对称齿廓的活齿传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传递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平面机构构型综合 |
1.2.2 机构传递特性描述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构型综合 |
2.1 引言 |
2.2 杆组元素的基本表述 |
2.2.1 杆组中构件及运动副的表述 |
2.2.2 杆组类型表示 |
2.2.3 主动件和机架的编号及类型 |
2.3 平面单自由度机构构型综合 |
2.3.1 杆组邻接矩阵 |
2.3.2 基于杆组邻接矩阵的机构综合 |
2.3.3 算例 |
2.4 含高副的平面单自由度机构构型综合 |
2.4.1 低副高代 |
2.4.2 根据运动要求遴选机构构型 |
2.4.3 具体化得到可行机构 |
2.4.4 算例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机构基本杆组结构分析 |
3.1 引言 |
3.2 Ⅱ级杆组结构分析 |
3.2.1 Ⅱ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
3.2.2 Ⅱ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拓扑描述 |
3.3 Ⅲ级杆组结构分析 |
3.3.1 Ⅲ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
3.3.2 Ⅲ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拓扑描述 |
3.4 N级杆组结构分析 |
3.4.1 N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
3.4.2 N级杆组构件输入输出关系模型拓扑描述 |
3.5 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结构分析 |
3.6 算例 |
3.7 小结 |
第四章 机构传递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旋量理论基础 |
4.2.1 运动旋量和力旋量 |
4.2.2 虚系数运算 |
4.3 机构传递特性定义 |
4.3.1 机构传递特性 |
4.3.2 机构传递特性求解分类 |
4.4 杆组传递特性 |
4.4.1 Ⅱ级杆组传递特性 |
4.4.2 Ⅲ级杆组传递特性 |
4.5 机构整体传递特性 |
4.6 算例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传递特性的机构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凸轮连杆机构特性分析 |
5.2.1 机构运动分析 |
5.2.2 压力角 |
5.2.3 曲率半径 |
5.2.4 机构传递特性指标 |
5.3 优化设计 |
5.3.1 设计变量 |
5.3.2 约束条件 |
5.3.3 目标函数 |
5.4 算例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带式柔和推送机构及其在烟草机械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香烟包装机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FOCKE 专利产品的技术分析 |
2.1 德国 FOCKE 公司典型产品介绍 |
2.2 FOCKE 专利产品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原理 |
2.3 FOCKE 专利产品的机构设计分析 |
2.3.1 总体机构的介绍 |
2.3.2 导槽的机构分析 |
2.3.3 环状输送器的机构分析 |
2.3.4 随带构件的机构分析 |
2.4 FOCKE 专利产品的优缺点 |
2.5 提出机构创新机构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3 导轨凸轮机构的设计方法与导轨凸轮的技术特点 |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3.1.1 凸轮机构的发展现状 |
3.1.2 凸轮机构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
3.2 凸轮机构的设计 |
3.2.1 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
3.2.2 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
3.2.3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
3.2.3.1 凸轮廓线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
3.2.3.2 用解析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
3.3 本章小结 |
4 设计出两种改进创新产品的机构 |
4.1 齿形带——固定凸轮式柔和推送机构的设计 |
4.1.1 导轨凸轮机构的设计 |
4.1.2 折型摆杆的设计 |
4.1.3 齿形带的设计与选型 |
4.2 齿形带——固定滚子式柔和推送机构的设计 |
4.2.1 导轨凸轮机构的设计 |
4.2.2 楔形面的设计 |
4.2.3 齿形带的设计与选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对创新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和运动学分析 |
5.1 齿形带——固定凸轮式柔和推送机构的建模 |
5.2 齿形带——固定凸轮式柔和推送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3 齿形带——固定滚子式柔和推送机构的建模 |
5.4 齿形带——固定滚子式柔和推送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一种新型连续梳理式精梳机工艺和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国内精梳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精梳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新型精梳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精梳机机械系统设计要求及参数 |
2.2 精梳机工艺方案研究 |
2.2.1 精梳锡林形式与相关工艺分析 |
2.2.2 精梳机机械系统功能分析与布局 |
2.3 新型精梳总体方案工艺流程 |
2.4 回转精梳工作时序的合理分配 |
第三章 给棉钳持部分 |
3.1 精梳给棉形式与相关工艺 |
3.1.1 给棉装置工艺分析和详细设计 |
3.1.2 精梳机给棉长度与工艺 |
3.2 精梳机钳板机构与相关工艺分析 |
3.3 精梳钳板开闭合定时与相关工艺分析 |
第四章 梳理部分 |
4.1 精梳梳理隔距及相关工艺 |
4.2 精梳落棉率的控制和应用 |
4.3 精梳顶梳梳理与工艺 |
4.3.1 盖板梳理装置工艺分析和机构设计 |
4.3.2 罗拉梳理装置工艺分析和机构设计 |
第五章 分离接合部分 |
5.1 精梳分离装置工艺分析和详细设计 |
5.2 精梳接合装置工艺分析和详细设计 |
第六章 其他部分 |
6.1 落棉排杂机构 |
6.2 精梳棉网、棉条输出工艺 |
6.3 传动的布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小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学科竞赛情况 |
致谢 |
(6)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旋轮线及其几何特性 |
2.1 概述 |
2.2 相伴曲线法 |
2.2.1 平面曲线的Frenet标架 |
2.2.2 平面曲线的伴随曲线 |
2.3 旋轮线 |
2.3.1 基本方程 |
2.3.2 分布特征 |
2.4 平面曲线上的奇点 |
2.4.1 离差与切矢 |
2.4.2 奇点及切矢 |
2.4.3 奇点阶数及导出曲率 |
2.5 旋轮线上的奇点 |
2.5.1 奇点条件 |
2.5.2 高阶导矢 |
2.5.3 奇点切矢 |
2.5.4 导出曲率 |
2.6 直线旋轮线 |
2.6.1 产生条件 |
2.6.2 瞬心线求解 |
2.6.3 含奇点的直线旋轮线 |
2.7 本章小结 |
3 凸轮分度机构的运动几何学问题 |
3.1 概述 |
3.2 速比函数与瞬心线 |
3.2.1 速比函数 |
3.2.2 瞬心线 |
3.3 凸轮分度机构的速比函数 |
3.3.1 运动特征 |
3.3.2 速比特点 |
3.4 凸轮分度机构的瞬心线 |
3.4.1 瞬心线的特征 |
3.4.2 瞬心线上的奇点 |
3.5 奇点变异法速比设计 |
3.5.1 奇点导出曲率为零的条件 |
3.5.2 平面Bezier曲线 |
3.5.3 速比曲线设计 |
3.6 拼接法速比设计 |
3.6.1 直线凸轮型线段速比函数 |
3.6.2 插值段速比函数 |
3.7 本章小结 |
4 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构思及工作原理 |
4.1 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整体构思 |
4.1.1 凸轮分度机构的主要技术要求 |
4.1.2 传统平行分度凸轮机构的技术特点 |
4.1.3 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构思要点 |
4.2 正作用式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型线 |
4.2.1 坐标系统与瞬心线 |
4.2.2 型线方程及其特点 |
4.3 正作用式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主要特性 |
4.3.1 传动的连续性 |
4.3.2 压力角与型线曲率 |
4.3.3 工作过程 |
4.3.4 基本结构 |
4.4 逆作用式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型线 |
4.4.1 速比函数的确定 |
4.4.2 主型线与副型线 |
4.4.3 型线的等距线 |
4.5 逆作用式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的主要特性 |
4.5.1 传动的连续性 |
4.5.2 压力角与型线曲率 |
4.5.3 工作过程 |
4.5.4 基本结构 |
4.6 双作用式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 |
4.6.1 Ⅰ型双作用式机构 |
4.6.2 Ⅱ型双作用式机构 |
4.7 本章小节 |
5 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主要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管状面及其几何学性质 |
5.2.1 管状面方程 |
5.2.2 管状面的几何特征 |
5.2.3 准线为平面曲线的管状面 |
5.3 点啮合化 |
5.3.1 钢珠与凸轮廓面的点啮合化 |
5.3.2 钢珠与球窝的线接触化 |
5.4 钢珠受力及运动分析 |
5.4.1 钢珠的受力分析 |
5.4.2 钢珠的运动状态分析 |
5.4.3 接触强度 |
5.5 误差与变异 |
5.5.1 几何误差 |
5.5.2 误差引起的变异 |
5.5.3 误差与变异的关系 |
5.6 敏度分析 |
5.6.1 变异量求解 |
5.6.2 敏度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6 原型机的设计、制造及试验 |
6.1 机构主要设计参数 |
6.1.1 结构参数 |
6.1.2 啮合参数 |
6.1.3 速比参数 |
6.2 原型机的参数设计 |
6.2.1 设计参数 |
6.2.2 主要特性 |
6.3 原型机的结构设计 |
6.3.1 结构设计要点 |
6.3.2 原型机装配简图 |
6.4 原型机的制造 |
6.4.1 环面指状铣刀 |
6.4.2 零部件加工 |
6.4.3 原型机的装配 |
6.5 原型机的试验及结果分析 |
6.5.1 试验内容及装置 |
6.5.2 试验结果及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印钞机械共轭盘形凸轮参数设计与数控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印钞机械中凸轮机构应用概况 |
1.2 凸轮轮廓设计与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超越式进纸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结构与原理 |
2.1 J98型印钞机的组成和先进结构设计 |
2.2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工作原理 |
2.2.1 真空超越式进纸工作原理 |
2.2.2 共轭盘形凸轮工作原理 |
3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参数化设计的函数方程 |
3.1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参数 |
3.2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参数设计中ω3m和D_3的确定 |
3.3 共轭盘形凸轮的极径极角方程 |
3.3.1 区间0-45°时共轭盘形凸轮曲线A1、B2的极径极角方程 |
3.3.2 区间45°-360°时共轭盘形凸轮相关曲线的极径极角方程 |
3.4 ε3(t)、ω3(t)、ψ(t)的函数方程 |
3.4.1 ε3(t)的函数方程 |
3.4.2 吸气轮转动规律ω3(t)的函数方程 |
3.4.3 ψ(t)的函数方程 |
3.4.4 吸气轮转动规律ω3(t)为对称条件下的ε3(t)、ω3(t)、ψ(t)的函数方程 |
3.4.5 ψ(t)曲线的意义 |
3.5 共轭盘形凸轮参数设计函数方程的几点说明 |
4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的研究与叙述 |
4.1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公式的推导背景 |
4.2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公式推导的边界条件和推导结果 |
4.3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公式的通用性和局限性分析 |
4.3.1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通用性分析 |
4.3.2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局限性分析 |
4.3.3 通用加速度运动规律在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上的应用 |
4.4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4.4.1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 |
4.4.2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5 共轭盘形凸轮的加工工艺研究 |
5.1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零件制造工艺路线与内容 |
5.2 共轭盘形凸轮的数控加工工艺 |
5.2.1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曲线的函数方程 |
5.2.2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数控铣削加工 |
5.2.2.1 刀位轨迹分析 |
5.2.2.2 凸轮实际轮廓曲线的微曲线逼近分析 |
5.2.3 共轭盘形凸轮的数控磨削加工 |
6 共轭盘形分度凸轮廓线的精密测量及数据处理 |
6.1 共轭盘形凸轮测量精度分析 |
6.2 扫描测量关键方案分析 |
6.3 测量数据应用 |
6.4 扫描测量在共轭盘形凸轮加工的应用 |
6.4.1 方案分析 |
6.4.2 测量方法 |
6.4.3 测量数据拟合的数学建模 |
6.4.4 检测程序适用范围与工程应用 |
7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与超越进纸主要部件装配精度的控制 |
7.1 进纸滚筒与共轭盘形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的连接 |
7.1.1 共轭盘形凸轮间歇运动机构0°位置的确定 |
7.1.2 进纸滚筒0°位置的确定 |
7.1.3 齿轮定位 |
7.2 预前规动作的控制 |
7.3 吸气轮动作的控制 |
7.4 超越量的调节 |
7.5 工程实现与运转实验 |
8 结论 |
9 致谢 |
附件 米克郎机床加工数控程序清单 |
参考文献 |
(8)回转式贴标机凸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凸轮机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1 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 |
1.1.2 凸轮的轮廓设计研究 |
1.1.3 凸轮机构最优化设计 |
1.1.4 高精度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 |
1.2 凸轮机构在回转式贴标机中的应用 |
1.2.1 回转式贴标机的工作原理 |
1.2.2 转位凸轮的控制原理 |
1.2.3 贴标机凸轮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贴标过程的数学建模 |
2.1 取胶段的数学模型 |
2.2 取标段的数学建模 |
2.3 夹标段的数学建模 |
2.3.1 初始啮入点位置和夹标转鼓半径的确定 |
2.3.2 夹标段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优化设计 |
3.1 概述 |
3.2 整体方案设计 |
3.3 取标段的优化设计 |
3.3.1 取标段的结构参数求解 |
3.3.2 取标板的自转角求解 |
3.4 取胶段的优化设计 |
3.4.1 根据轨迹误差进行设计 |
3.4.2 取标板的自转角速度计算 |
3.4.3 取胶段取标板的自转角求解 |
3.5 夹标段的优化设计 |
3.5.1 夹标段的参数求解 |
3.5.2 夹标段取标板的自转角求解 |
3.6 转位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 |
3.6.1 取标板自转的实现 |
3.6.2 工位段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 |
3.6.3 过渡段凸轮轮廓曲线的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贴标过程的设计实例 |
4.1 概述 |
4.2 贴标机的设计计算 |
4.2.1 取标段的设计计算 |
4.2.2 取胶段的设计计算 |
4.2.3 夹标段的设计计算 |
4.3 凸轮轮廓曲线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贴标过程的虚拟样机仿真 |
5.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5.2 ADAMS软件介绍 |
5.3 贴标过程的仿真验证 |
5.3.1 取胶段的运动仿真 |
5.3.2 取标段的运动仿真 |
5.3.3 夹标段的仿真验证 |
5.4 整个贴标过程的仿真验证 |
5.4.1 UG与ADAMS的图形转换接口 |
5.4.2 运动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H曲线及其在凸轮设计中的应用 |
6.1 PH(Pythagorean Hodograph)曲线 |
6.1.1 PH曲线的提出 |
6.1.2 PH曲线的定义 |
6.1.3 PH曲线的弧长计算 |
6.1.4 PH曲线的偏置计算 |
6.2 PH曲线的构造 |
6.2.1 PH曲线的几何性质 |
6.2.2 Hermite插值 |
6.2.3 PH曲线拟合的误差估计 |
6.2.4 PH曲线在贴标机凸轮廓线拟合中的应用 |
6.3 PH曲线的数控插补研究 |
6.3.1 数控插补算法 |
6.3.2 PH曲线的数控加工编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设计方法学在插片式广告机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设计方法学概述 |
1.2.1 设计方法学的特点 |
1.2.2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内容 |
1.3 设计方法学的发展概况及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设计方法学的原理阐述 |
2.1 方案的系统化设计 |
2.2 设计的分类及必须遵循的原则 |
2.3 设计的工作流程 |
2.3.1 产品规划阶段 |
2.3.2 方案设计阶段 |
2.3.3 技术设计阶段 |
2.3.4 施工设计阶段 |
2.4 创造力与发挥 |
2.4.1 创造思维 |
2.4.2 创造技法 |
第三章 设计方法学在插片式广告机设计中的应用 |
3.1 产品规划 |
3.2 方案设计 |
3.2.1 为认识本质问题而进行抽象化 |
3.2.2 建立功能结构 |
3.2.3 寻求实现分功能的作用原理 |
3.2.4 寻求原理解 |
3.2.5 方案原理解的具体化 |
3.2.6 方案的评价 |
3.3 技术设计 |
3.3.1 确定结构要求 |
3.3.2 对确定结构的主功能载体进行结构化 |
3.3.3 确定结构的主功能载体的初略结构设计、确定技术设计方案并进行精确结构设计 |
3.3.4 外观设计 |
3.3.5 照明系统的设计 |
3.3.6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7 安装运输 |
3.3.8 根据技术和经济准则进行评价 |
3.4 施工设计 |
第四章 系列产品的开发 |
4.1 系列化设计的优点及内容 |
4.2 系列化设计的工作步骤 |
4.3 插片式广告机的系列化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冠合肥工业大学名发表的论文 |
(10)多滚子直动推杆凸轮机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多滚子直动推杆凸轮机构 |
2 推杆的运动规律 |
3 凸轮轮廓线设计 |
4 设计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
4.1 基圆半径r0的确定 |
4.2 滚子半径rr的确定及“0”, “3”位置的廓线修正 |
5 结论 |
四、凸轮廓线接续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D]. 赵仕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凸轮机构的活齿传动新型综合方法研究[D]. 杨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3]平面单自由度多环机构传递特性分析[D]. 张少渤. 天津大学, 2016(11)
- [4]带式柔和推送机构及其在烟草机械应用的研究[D]. 王雷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9)
- [5]一种新型连续梳理式精梳机工艺和机构研究[D]. 蒋小朋. 东华大学, 2012(08)
- [6]管状面槽式凸轮分度机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 程金石.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7]印钞机械共轭盘形凸轮参数设计与数控加工研究[D]. 史义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8]回转式贴标机凸轮的设计与研究[D]. 张俊玲. 山东大学, 2006(12)
- [9]设计方法学在插片式广告机设计中的应用[D]. 陈志刚. 合肥工业大学, 2002(01)
- [10]多滚子直动推杆凸轮机构设计[J]. 梁志民.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