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硫化钨对高温锂基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玉[1](2020)在《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合皂基润滑脂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不仅会保留单一润滑脂的特点,还能显着提高润滑脂的性能。本文结合实际应用,研究了反应设备和基础油对钛基润滑脂宏观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复合锂-钛基润滑脂对比了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性能,制备了复合锂-钛基润滑脂,并与单一锂基脂和钛基脂性能作对比,探究其原因,并分析失败案例,为确定工艺流程提供依据。在钛基脂合成工艺的研究中,选择较为成熟、成功率较高的一阶皂化工艺,并选用三种不同材质的反应设备制备钛基润滑脂,发现其对制备钛基润滑脂工艺参数有较大影响;并选取两种基础油制备钛基润滑脂,发现不同基础油会导致钛基脂的最高炼制温度不同,同时对滴点、锥入度和摩擦性能也有影响,后期存储过程中,发现钛基润滑脂存在表面硬化和析油问题。采用三阶皂化工艺制备了锂基润滑脂,对比了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皂纤维结构和宏观性能,发现锂基脂稠度较大、稳定性较好,钛基脂滴点较高、摩擦性能较好,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验证了制备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可行性,文中还探讨锂基脂和钛基脂的反应机理。选用研磨混合和熔融混合按不同比例制备了复合锂-钛基润滑脂,发现多数的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性能优于单一的锂基脂和钛基脂。其中研磨混合制备的润滑脂中,当锂基脂:钛基脂为1:1时,综合性能最好,熔融混合制备的润滑脂中,锂基脂:钛基脂为1:3时,综合性能最好,同时验证了将钛基脂与锂基脂混合,有助于改善钛基脂表面硬化和析油问题,本文还设计了预制皂法制备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方案,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案。
朱莉莉[2](2019)在《WS2/MWCNTs/PTFE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机械、化工、运输和交通等各项产业也在蓬勃的向前发展。因为摩擦磨损所随之而来的大量的能量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甚至阻碍了工业的发展。热量耗散和材料耗损所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润滑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量的耗损。人们也研制出了适用于润滑油、润滑脂等润滑剂的各类添加剂,其中抗磨剂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二硫化钨、多壁碳纳米管、聚四氟乙烯作为润滑添加剂加入膨润土润滑脂中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先将这三种物质分别分散在基础油PAO6(聚a烯烃合成基础油)中,制备稳定均匀分散的PAO6悬浮液。本文对三种物质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分散方案。对于二硫化钨在基础油中的分散主要研究了表面活性剂T154、球磨、超声球磨三种方式对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用悬浮颗粒稳定时间和悬浮液的平均粒径来表征悬浮液的稳定性;多壁碳纳米管在基础油中的分散首先使用油酸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修饰,用红外、SEM对油酸修饰前后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表面修饰、球磨、超声、超声球磨四种处理方法对分散性能的影响,用悬浮液的平均粒径、沉降百分比来表征分散稳定性;PTFE在基础油中的分散主要采用球磨、超声、超声球磨三种方式,用悬浮液的平均粒径和沉降百分比来表征分散稳定性,探究了这三种物质在基础油中稳定分散的机理。最后将WS2/MWCNTs/PTFE分散性能最好的悬浮液分别作为基础油来制备膨润土润滑脂。分别研究WS2/MWCNTs/PTFE三种微粒的质量分数对膨润土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本工作不仅成功将二硫化钨、多壁碳纳米管、聚四氟乙烯均匀稳定地分散到基础油PAO6中,还将其悬浮液作为基础油成功制备了WS2/MWCNTs/PTFE基膨润土润滑脂。研究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得到了三种微粒作为膨润土润滑脂添加剂的最佳质量分数。
成思远,郭小川,蒋明俊,何燕[3](2018)在《复合锂基润滑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锂基润滑脂具有良好的高温多效性能,自发明以来持续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同时复合锂皂良好的基础油稠化能力和添加剂感受性,使其可以制备满足各种工况要求的润滑脂。综述了复合锂基脂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其性能及结极的影响,探讨了复合锂基脂成脂机理,幵对复合锂基润滑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施凯烽,谢凤[4](2017)在《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硫化钨是一种新型的固体润滑添加剂,二硫化钨在润滑脂和润滑油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本文概述了二硫化钨在润滑脂和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
南峰[5](2016)在《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磨损事故一般起始于早期的轻度表面微损伤,对磨损表面的微损伤实现原位在线修复是降低摩擦、减小磨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凹凸棒石是一类具有独特在线修复功能的硅酸盐材料,近年来在摩擦学领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制备高性能的原位修复型润滑脂为目标,研究了纳米金属(铜和镍)、固体润滑剂(石墨烯、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和纳米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和氧化铈)对凹凸棒石基础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对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机理和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为凹凸棒石润滑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通过微波改性工艺对凹凸棒石进行了有机改性。随后以有机凹凸棒石粉体为稠化剂,制备出了具有超高滴点和良好胶体安定性的润滑脂。考察了不同载荷、频率和温度下,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条件下,微纳米颗粒对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改善效果不相同。含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的润滑脂在大多数条件下都表现出优秀的摩擦学性能,而两种稀土氧化物对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改善效果都不理想。摩擦过程中,摩擦副与凹凸棒石粉体之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摩擦保护膜。50℃时,摩擦保护膜的主要成分为Fe、Fe3C、铁的氧化物、Al2O3、硅的氧化物、凹凸棒石和有机物等;200℃时,摩擦保护膜的主要成分为Fe、铁的氧化物、硅的氧化物、Al2O3、凹凸棒石和有机物等。微纳米颗粒在润滑过程中发生物理沉积或化学反应,产物掺杂至摩擦保护膜之中。同50℃相比,200℃时,凹凸棒石颗粒和微纳米颗粒的沉积吸附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凹凸棒石、摩擦副和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摩擦化学反应也被促进。对于摩擦副与凹凸棒石之间的摩擦化学反应,纳米铜、纳米镍、石墨烯、纳米氧化镧和纳米氧化铈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而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则导致了抑制效应。在凹凸棒石的作用下,摩擦副实现了表面强化,其表面生成的摩擦保护膜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在各种微纳米颗粒的作用下,磨损表面的纳米硬度则得到进一步提高。润滑脂在润滑过程中,摩擦副与凹凸棒石之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晶态复相陶瓷修复层,修复层厚约10μm,其结构致密且厚度均匀。在纳米铜、纳米镍、石墨烯、纳米氧化镧和纳米氧化铈的作用下,修复层的厚度则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大。微纳米颗粒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物理沉积或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掺杂至陶瓷修复层中,改善了修复层的自润滑性和抗磨性。
程嘉兴,谢凤[6](2016)在《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文中认为二硫化钨是具有润滑性能的六方晶格层状物质。概述了二硫化钨在润滑油和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二硫化钨在润滑油和润滑脂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陈汉林,陈国需,杜鹏飞,杨皛,邵毅,田忠利[7](2015)在《二硫化钨纳米粉体作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备了二硫化钨纳米粉体作为添加剂的锂基润滑脂,采用SRV-Ⅳ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二硫化钨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AX)、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和价态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润滑机理.结果表明:二硫化钨纳米粉体能够显着提高锂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过程中,二硫化钨纳米粉体在摩擦副表面产生吸附沉积,并在高温高负荷条件下生成含有Fe2O3、FeSO4、WO3和Fe3O4的化学反应膜,从而共同产生润滑作用.
周明[8](2014)在《纳米WS2/MoS2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研制》文中指出摘要:随着石化、冶金、矿山等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的润滑处于高温极压环境。为了满足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下的需要,本文在高碱性复合磺酸钙基润滑脂基础上通过引入钛基稠化团制备出高碱性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并通过添加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制备出一种高性能纳米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通过电镜面扫描和SEM分析研究了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在润滑脂中的分散均匀性,发现通过传统的单一机械搅拌分散或单一超声波分散对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的分散作用效果不理想,而对纳米粒子在强超声/机械搅拌球磨作用下进行表面修饰处理后再加入润滑脂中可使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均匀分散。通过四球摩擦试验分析了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纳米WS2/MoS2的添加量为1.5wt%时具有最佳的摩擦学性能,此时最大无卡咬负荷值为1323N,烧结载荷超过6370N,分别比基础脂提高了26%和超过30%。并且发现当纳米WS2与纳米MoS2的质量比为3:1时,纳米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最佳。通过极压抗磨测试和高温台架实验分析了纳米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在多种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发现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在低温低载下对润滑脂的润滑性能影响较小,而在高温重载下能显着改善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尹延经[9](2013)在《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轴箱轴承采用脂润滑方式润滑,润滑脂性能直接影响轴箱轴承的可靠性和寿命。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将其作为润滑脂添加剂能够提高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能。以纳米润滑脂作为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剂,可显着改善高速铁路轴箱轴承的润滑状态。本文以国产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作为基础脂,以二硫化钨和氮化硅纳米颗粒作为基础润滑脂添加剂,合成了纳米润滑脂,研究了纳米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和纳米颗粒的润滑机理。采用析因试验方案探究了超声波功率、超声波频率和水浴温度对纳米颗粒在基础润滑脂中分散均匀程度影响,确定了纳米润滑脂制备最优工艺方案。研究了二硫化钨和氮化硅纳米颗粒对纳米润滑脂极压性能和抗磨减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润滑脂PB值随着纳米颗粒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纳米润滑脂摩擦系数和钢球磨斑直径随着纳米颗粒添加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二硫化钨和氮化硅复合纳米颗粒对纳米润滑脂润滑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纳米颗粒对纳米润滑脂润滑性能均有显着影响,且交互作用高度显着。获得了润滑性能最优纳米润滑脂,其PB值达到128kg,相对于基础润滑脂PB值提高了36.2%;摩擦系数降低到0.06512,相对于基础润滑脂降低了21.2%;钢球磨斑直径减小到0.441mm,相对于基础润滑脂降低了20.5%。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钢球磨斑形貌和表面元素及其含量,研究表明,二硫化钨纳米颗粒的润滑机理为自修复作用和薄膜润滑作用;氮化硅纳米颗粒的润滑机理为自修复作用和类球轴承作用机理;复合纳米颗粒润滑机理是三者协同作用结果。本论文获得了润滑性能优异纳米润滑脂,其润滑性能指标满足EN12081标准要求,适用于高速铁路轴箱轴承使用,对开发润滑性能优异的润滑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树林[10](2013)在《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研究与试验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毂轴承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在承受轴向载荷与径向载荷作用的同时还起着精确导向作用,轮毂轴承一般是在高温、重载、高速等苛刻条件下工作,对润滑剂的要求也较高。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对轮毂轴承的使用寿命以及汽车的行驶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轮毂轴承润滑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节省能源、提高行车安全、延长轮毂轴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轮毂轴承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通过对1200余套失效轮毂轴承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汽车轮毂轴承典型失效型式。采用红外光谱(FTIR)与MOAII原子发射光谱仪对失效轮毂轴承的润滑脂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EDS)分析方法对失效轮毂轴承表面进行分析,研究了轮毂轴承失效机理。通过工况调查与失效机理研究,提出了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所需具备的性能参数要求。其次,本文设计了一套润滑脂生产工艺,该工艺提出了一种润滑脂在高温炼制阶段的保护方法,有效提高了润滑脂的抗氧化能力与高温使用性能,并对润滑脂调和工艺进行改进,提高了润滑脂调和速度。文章根据润滑脂所需的生产工艺要求,研发了一套集皂化工艺、调和工艺、过滤工艺于一体的润滑脂生产设备,设计了双层夹套反应釜及其釜外循环工艺装置,并采用了预测-积分分离算法对反应釜的温度进行控制。再次,本文根据汽车轮毂轴承对润滑脂的性能参数要求,对润滑脂的生产材料进行了分析选择,经过初次筛选,确定了四种轮毂轴承润滑脂配方,采用新设计的生产工艺与设备制备了轮毂轴承润滑脂,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对润滑脂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润滑脂能满足轮毂轴承对润滑脂性能参数的要求;采用FTIR技术研究了轮毂轴承润滑脂稠化剂结构,并给出了其二维与三维分子模型;采用差热分析法(TG-DSC)研究了润滑脂的高温性能,结果表明,所配润滑脂在350℃高温下热失重较小,具有较好的抗蒸发、抗氧化性能。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轮毂轴承润滑脂性能,本文选择性的在上述四种润滑脂基础上加入了三种不同粒径的二硫化钨固体添加剂以配制新脂。先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RD、激光粒度仪、差热分析仪(TG-DSC)等方法对二硫化钨固体添加剂的微观形貌、组成、粒径以及高温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二硫化钨粉末具备良好的高温性能。实验将三种粒径的二硫化钨以不同的质量分数加入到轮毂轴承润滑脂中,研究对轮毂轴承润滑脂的性能改善。通过对润滑脂滴点、极压性能、抗磨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纳米级固体添加剂能较大幅度改善润滑脂的极压与抗磨性能,对润滑脂滴点影响较小。通过四球长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固体添加剂的加入,能显着降低润滑脂的摩擦系数与磨斑直径。文章给出了纳米材料在润滑脂中的流动模型,研究了润滑脂的抗磨减摩机理。采用FTIR与TG-DSC研究了纳米材料对轮毂轴承润滑脂稠化剂结构以及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加入对润滑脂稠化剂结构以及高温性能无显着影响。最后,本文从研制的润滑脂中选择了综合性能较好的四种轮毂轴承润滑脂(M-15、P-15、H-15、L-15)与壳牌轮毂轴承润滑脂、克努伯轮毂轴承润滑脂以及国内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进行台架试验评价,结果表明,所研制的M-15与P-15轮毂轴承润滑脂的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并且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产品水平。
二、二硫化钨对高温锂基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硫化钨对高温锂基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润滑脂的发展概况 |
1.2.1 锂基润滑脂的概述 |
1.2.2 钛基润滑脂的概述 |
1.2.3 复合润滑脂的发展 |
1.2.4 润滑脂流变性能的研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润滑脂的制备 |
2.3.1 实验总体设计 |
2.3.2 锂基润滑脂的制备 |
2.3.3 钛基润滑脂的制备 |
2.3.4 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制备 |
2.4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
2.4.1 润滑脂稠度测定 |
2.4.2 润滑脂滴点测定 |
2.4.3 润滑脂摩擦测试 |
2.4.4 润滑脂流变特性测试 |
2.4.5 其他测试 |
第3章 钛基脂的制备及与锂基脂的性能比较 |
3.1 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工艺探究 |
3.1.1 不同反应装置对钛基润滑脂的影响 |
3.1.2 不同基础油对钛基润滑脂的影响 |
3.2 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性能比较 |
3.2.1 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理化性能 |
3.2.2 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摩擦性能 |
3.2.3 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磨斑分析 |
3.2.4 锂基脂与钛基脂流变特性 |
3.2.5 锂基润滑脂和钛基润滑脂的红外光谱测试及机理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锂-钛润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磨混合脂的性能探究 |
4.2.1 研磨混合脂的理化性能 |
4.2.2 研磨混合脂的摩擦性能 |
4.2.3 研磨混合脂的红外测试 |
4.2.4 研磨混合脂的流变性能 |
4.2.5 锂基脂对钛基脂表面硬化及分油的影响 |
4.3 熔融混合脂的性能探究 |
4.3.1 熔融混合脂的理化性能 |
4.3.2 熔融混合脂的摩擦性能 |
4.3.3 熔融混合脂的红外光谱测试 |
4.3.4 熔融混合脂的流变性能 |
4.4 预制皂法的初探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WS2/MWCNTs/PTFE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润滑脂概述 |
1.1.1 润滑脂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 |
1.1.2 润滑脂工业发展概况 |
1.1.3 润滑脂的组成 |
1.1.4 润滑脂的分析评价试验方法 |
1.1.5 膨润土润滑脂及其应用 |
1.1.6 有机膨润土稠化剂 |
1.1.7 膨润土润滑脂生产工艺 |
1.2 摩擦与润滑 |
1.3 WS_2/MWCNTs/PTFE的研究进展 |
1.3.1 二硫化钨研究进展 |
1.3.2 碳纳米管研究进展 |
1.3.3 聚四氟乙烯研究进展 |
1.4 超声球磨法 |
1.4.1 超声处理 |
1.4.2 球磨处理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设备 |
2.2 含添加剂的基础油的制备 |
2.2.1 二硫化钨作为添加剂的基础油的制备 |
2.2.2 碳纳米管作为添加剂的基础油的制备 |
2.2.3 聚四氟乙烯作为添加剂的基础油的制备 |
2.3 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 |
2.4 表征分析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2.4.3 红外分析 |
2.4.4 粒径分析 |
2.4.5 紫外分析 |
2.4.6 金相显微镜分析 |
2.5 润滑脂摩擦学性能测定(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法) |
第3章 WS_2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粉体表征 |
3.3 表面活性剂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3.4 超声球磨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3.5 分散机理 |
3.6 润滑脂摩擦学性能测试 |
3.7 摩擦机理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纳米管基膨润土润滑脂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 |
4.2.1 SEM分析 |
4.2.2 红外分析 |
4.3 碳纳米管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表征 |
4.3.1 平均粒径分析 |
4.3.2 沉降百分比分析 |
4.4 分散机理 |
4.5 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 |
4.6 摩擦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PTFE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PTFE原材料表征 |
5.3 聚四氟乙烯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表征 |
5.4 分散机理 |
5.5 摩擦学性能测试 |
5.6 摩擦机理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硫化钨在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2 二硫化钨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 结语 |
(5)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性能润滑脂的研究现状 |
1.2.1 润滑脂简介 |
1.2.2 高性能润滑脂的研究进展 |
1.2.3 中国及全球高性能润滑脂的生产现状 |
1.3 微纳米自修复材料在润滑剂中的研究现状 |
1.3.1 自修复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
1.3.2 微纳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理 |
1.4 金属陶瓷生成剂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蛇纹石的摩擦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
1.4.2 凹凸棒石的摩擦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凹凸棒石润滑脂的制备与成脂机理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凹凸棒石粉体的有机改性工艺 |
2.2.2 润滑脂的理化性能 |
2.2.3 粉体的表征分析 |
2.3 凹凸棒石粉体的有机改性机理 |
2.4 凹凸棒石润滑脂的成脂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过程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摩擦学性能测试 |
3.2 摩擦学实验结果 |
3.2.1 纳米铜的影响 |
3.2.2 纳米镍的影响 |
3.2.3 石墨烯的影响 |
3.2.4 二硫化钼的影响 |
3.2.5 二硫化钨的影响 |
3.2.6 氧化镧的影响 |
3.2.7 氧化铈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损表面的表征及分析 |
4.1 实验方法 |
4.2 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 |
4.3 磨损表面的XPS分析 |
4.4 磨损表面的微观力学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润滑脂的减摩抗磨与自修复机理 |
5.1 实验过程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摩擦磨损试验 |
5.1.3 表征分析 |
5.2 磨损剖面的表征分析 |
5.2.1 SEM及 EDS分析 |
5.2.2 修复层的TEM分析 |
5.3 润滑脂的减摩自修复机理探究 |
5.3.1 基础脂的减摩自修复机理 |
5.3.2 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理 |
5.3.3 摩擦学条件对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机制 |
5.4 与成品脂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硫化钨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 |
2 二硫化钨在润滑脂中的摩擦学性能 |
3 结束语 |
(7)二硫化钨纳米粉体作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材料及表征 |
1.2 锂基脂制备及基本理化性能测试 |
1.3 摩擦磨损试验 |
1.4磨损表层及深度元素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WS2粉体表征 |
2.2 基本理化性能 |
2.3 摩擦磨损性能 |
2.3.1 承载能力分析 |
2.3.2 摩擦系数分析 |
2.3.3 磨损量分析 |
2.4 磨损表面分析 |
2.5 XPS分析结果 |
3 结论 |
(8)纳米WS2/MoS2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润滑脂工业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内外润滑脂生产现状 |
1.1.2 我国润滑脂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 纳米减摩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及特性 |
1.2.2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高碱性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研制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2 制备过程 |
2.3 基础油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
2.3.1 基础油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理化性能的影响 |
2.3.2 基础油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2.4 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微观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的分散性研究 |
3.1 实验用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 纳米粒子的分散方法 |
3.3 纳米粒子在润滑脂中的分散均匀性实验研究 |
3.3.1 实验装置及过程 |
3.3.2 分散处理后润滑脂的微观形貌分析 |
3.3.3 分散处理后润滑脂的EDS能谱分析 |
3.3.4 强超声/搅拌球磨作用下的表面修饰处理的分散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WS2/MoS2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1 纳米WS2/MoS2添加量对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1.1 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添加量对润滑脂最大无卡咬负荷的影响 |
4.1.2 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添加量对润滑脂烧结载荷的影响 |
4.1.3 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添加量对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
4.1.4 纳米WS2/MoS2复合粒子添加量对润滑脂磨斑形貌的分析 |
4.2 纳米WS2/MoS2粒子的复合配比 |
4.3 本章小结 |
5 纳米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轴承台架实验 |
5.1 纳米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能分析 |
5.1.1 测试仪器及原理 |
5.1.2 试验步骤 |
5.1.3 试验结果分析 |
5.2 轴承台架实验 |
5.2.1 轴承实验台架原理 |
5.2.2 实验结果 |
5.3 摩擦机理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研究现状 |
1.2.1 润滑脂发展概述 |
1.2.2 国外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研究现状 |
1.3 纳米颗粒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
1.3.1 纳米润滑脂制备工艺的研究 |
1.3.2 纳米润滑颗粒润滑机理 |
1.3.3 单一纳米颗粒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 |
1.3.4 复合纳米颗粒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2.1 润滑脂和纳米颗粒的选择 |
2.1.1 润滑脂的选择 |
2.1.2 纳米颗粒的选择 |
2.2 完全析因试验方案 |
2.3 纳米润滑脂润滑性能测试 |
2.3.1 纳米润滑脂极压性能测试 |
2.3.2 纳米润滑脂抗磨性能测试及数据处理 |
2.3.3 磨斑形貌及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润滑脂合成工艺 |
3.1 工艺流程 |
3.2 工艺参数对纳米颗粒分散均匀程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一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1 二硫化钨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1.1 二硫化钨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极压性能的影响 |
4.1.2 二硫化钨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 |
4.1.3 钢球磨斑形貌分析 |
4.2 氮化硅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2.1 氮化硅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极压性能的影响 |
4.2.2 氮化硅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 |
4.2.3 钢球磨斑形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1 复合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极压性能的影响 |
5.2 复合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 |
5.3 磨斑形貌及复合纳米颗粒润滑机理分析 |
5.3.1 磨斑形貌分析 |
5.3.2 复合纳米颗粒润滑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研究与试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汽车轮毂轴承研究进展 |
1.2.1 轮毂轴承发展概述 |
1.2.2 轮毂轴承失效研究进展 |
1.2.3 脂润滑机理研究进展 |
1.3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研究进展 |
1.3.1 轮毂轴承润滑脂基础油研究进展 |
1.3.2 轮毂轴承润滑脂稠化剂研究进展 |
1.3.3 轮毂轴承润滑脂添加剂研究进展 |
1.3.4 含微/纳米固体添加剂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 |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论文研究结构与路线 |
1.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失效研究 |
2.1 引言 |
2.2 润滑脂寿命试验方法 |
2.3 润滑因素对轮毂轴承寿命的影响 |
2.4 轮毂轴承失效统计 |
2.4.1 失效轮毂轴承使用寿命统计 |
2.4.2 失效轮毂轴承润滑脂状态分析 |
2.4.3 轮毂轴承失效模式统计分析 |
2.5 轮毂轴承失效机理研究 |
2.5.1 失效轴承表面微观分析 |
2.5.2 失效轴承润滑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生产设备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轮毂轴承润滑脂生产工艺与设备分析 |
3.2.1 润滑脂生产工艺与设备 |
3.2.2 润滑脂生产工艺与设备优缺点分析 |
3.2.3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制备工艺分析 |
3.3 润滑脂生产工艺优化与设备研制 |
3.3.1 润滑脂生产工艺优化 |
3.3.2 润滑脂生产设备研制 |
3.3.3 润滑脂生产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
3.4 改进后的润滑脂生产工艺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制备 |
4.1 引言 |
4.2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性能要求 |
4.3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材料选取 |
4.3.1 润滑脂基础油的选择 |
4.3.2 稠化剂的选择 |
4.3.3 添加剂的选择 |
4.4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研制 |
4.4.1 轮毂轴承润滑脂生产工艺 |
4.4.2 轮毂轴承润滑脂配方 |
4.4.3 轮毂轴承润滑脂基本理化指标 |
4.5 轮毂轴承润滑脂的结构表征 |
4.5.1 轮毂轴承润滑脂红外光谱分析 |
4.5.2 轮毂轴承润滑脂结构分析 |
4.6 轮毂轴承润滑脂热学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轮毂轴承润滑脂的优化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固体添加剂性能分析 |
5.2.1 微纳米粒子的选取 |
5.2.2 微纳米粒子组成及性能分析 |
5.2.3 微纳米粒子粒径分析 |
5.2.4 微纳米粒子物相分析 |
5.2.5 微纳米粒子热学性能分析 |
5.3 固体添加剂对轮毂轴承润滑脂性能影响研究 |
5.3.1 WS2颗粒对轮毂轴承润滑脂 PB 值的影响 |
5.3.2 WS2颗粒对轮毂轴承润滑脂 PD 值的影响 |
5.3.3 WS2颗粒对轮毂轴承润滑脂滴点的影响 |
5.4 轮毂轴承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 |
5.4.1 轮毂轴承润滑脂摩擦特性分析 |
5.4.2 钢球表面形貌分析 |
5.5 轮毂轴承润滑脂润滑机理研究 |
5.6 固体添加剂对润滑脂组织结构的影响 |
5.7 固体添加剂对润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 |
5.8 轮毂轴承润滑脂性能对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轮毂轴承润滑脂台架实验评价 |
6.1 引言 |
6.2 模拟试验台架的搭建 |
6.2.1 台架试验原理及设备 |
6.2.2 台架试验工装设计 |
6.2.3 台架试验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 |
6.3 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性能试验方案 |
6.3.1 台架试验润滑脂选取 |
6.3.2 试验载荷谱设计 |
6.3.3 轮毂轴承润滑脂的装量与轴承游隙的调整 |
6.4 轮毂轴承润滑脂试验结果分析 |
6.4.1 轮毂轴承振动与温升分析 |
6.4.2 轮毂轴承表面形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二硫化钨对高温锂基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锂-钛基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春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WS2/MWCNTs/PTFE基膨润土润滑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 朱莉莉. 湖南大学, 2019(07)
- [3]复合锂基润滑脂的研究进展[J]. 成思远,郭小川,蒋明俊,何燕. 当代化工, 2018(01)
- [4]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J]. 施凯烽,谢凤. 化工时刊, 2017(12)
- [5]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南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二硫化钨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J]. 程嘉兴,谢凤. 合成润滑材料, 2016(02)
- [7]二硫化钨纳米粉体作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研究[J]. 陈汉林,陈国需,杜鹏飞,杨皛,邵毅,田忠利. 摩擦学学报, 2015(06)
- [8]纳米WS2/MoS2复合磺酸钙基—钛基润滑脂的研制[D]. 周明. 中南大学, 2014(02)
- [9]高速铁路轴箱轴承润滑脂性能试验研究[D]. 尹延经.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10]汽车轮毂轴承润滑脂研究与试验评价[D]. 陈树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