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梅[1](2021)在《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会学习成为了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深度学习成为了人类转变学习方式、应对社会挑战的一种必然选择。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性时期,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触及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数与代数”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都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既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追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出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的深度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研究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对深度学习与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的界定,明确其内涵,将建构主义、情境认知、有意义学习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并对深度学习用于研究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进行适切性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小学数与代数教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发现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设置浅表宽泛,重视知识落实;教学内容呈碎片化严重,追求课前预设;教学策略注重教学形式,远离知识本质;教学评价类型单一,结果评价为主。再次,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主要从指向高阶思维的发展、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培养自我反思四方面阐明基本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要素分析,然后结合深度学习发生的路线将教学设计分为准备阶段(前期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获取与加工阶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并对每个阶段对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实践验证,分析案例实施效果。
黄倩春[2](2021)在《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在教育部政策的导向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渐向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方面聚焦。综合文献分析发现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中职课程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不断优化课堂的实施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笔者将目光聚焦于中职文秘专业课程的课堂参与度。经前期调查发现在中职文秘专业所有课程中,《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课堂参与度相对偏低,且缺少一套用于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堂目标是培养中职文秘学生的公文写作及办理公文的能力,其课堂参与度影响着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在该课程中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目的,开展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以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环境基础,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目标,以加分奖励为竞争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重点,倡导学生在课堂中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因此,笔者决定将其应用到《公文写作与处理》中并制定了一套教学流程,通过开展教学实践验证其对提升课堂参与度是否有所成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包括:第一,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课堂参与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思路、界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分析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等方式调查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课堂参与现状,最后采用SPSS.26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课堂参与度的现状,发现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因素。第三,通过分析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中职文秘学生的学情,阐述合作学习对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第四,制定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提出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应用策略。第五,在课堂上开展两轮行动研究后,采用SPSS.26统计同班级学生前后两次参与度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实施合作学习后《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如下:在行为参与维度上,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课外及课堂上投入的学习时间增加;在认知维度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维度上,学生学习的乐趣感、成就感、自信心明显增强。整体上来说,课堂参与的每个维度都得到了提升,但不同的维度的课堂参与度提升的程度有所不同;学生的行为和情感参与度方面的提升较为显着,而在认知参与度方面的提升还需要更长的实践时间去验证。
郑云端[3](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吴程程[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研究的方法和案例》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线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深度学习研讨的深度有待提高。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采用课堂志研究方法,深入到课堂中进行观察、记录、描述及课后访谈,帮助教师发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困难的因素,对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深度学习和课堂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深度学习的本质、内涵、特征,编制调查问卷、深度学习评价量表以及教师访谈提纲,对高中生深度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方式单一,多为简单记忆;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思维、迁移和反思能力亟待提高。根据上述深度学习现状的调查结果,采用课堂志研究方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并深入课堂进行观察。研究表明:基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的课堂志案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对建构数学模型的引导不足,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够深入。基于“免疫调节”教学的课堂志案例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教师在生物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不足。基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的课堂志案例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模拟实验教学的渗透不充分。上述课堂志案例研究,明晰了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提出教师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的实施建议:第一教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迁移能力;第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数学、概念和物理模型的学习方式,创设主动、自主的学习氛围;第三教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课堂志的研究方法能客观反映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各项表征,直观呈现生物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困难的不利因素,进而指导教师根据不利因素提出生物学教学改进策略,引导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石迎春[5](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刘一铭[6](2021)在《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新教师入职初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新教师进入学校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学工作,新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适应情况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小学学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对丰富新教师教学适应相关理论以及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体现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从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两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X小学三位数学新教师展开个案研究,了解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新教师存在以下教学适应问题: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在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本质上认识不够深刻;二在师生观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过分重视预设,教学活动缺乏探究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二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忽视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促进学生迁移运用;三课堂提问启发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生生缺乏交流,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针对小学数学新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适应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二深化自我理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三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适当放手,增加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二灵活处理,密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增加有效提问,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加强生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张东琛[7](202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研究 ——以“新基础教育”为借鉴》文中研究表明教学中的主动学习是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或问题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问题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主动地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并将所得成果运用于之后的问题解决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状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结构的理解掌握,师生以及生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放与收的可能性生成之上。对学生状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关注,是脱离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弊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对知识的重组梳理,以及对知识结构的教和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允许多种可能性的产生,是实现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在一线实践中,小学生数学被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以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为教学主要目标、学生很少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以练习为获得好成绩的主要途径等方面。造成被动学习的原因包括教材编排以“知识点”为单位、教师不合适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性地以听讲为学习方式等。要促进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问题与充裕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的思考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教师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以研究形成的认识框架为基础,结合“新基础教育”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在教学准备方面,对数学知识的结构进行从点到线到面的梳理,以发现其中的育人价值和途径;在教材处理方面,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按照年段、教学单元进行长程设计,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及得力的工具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以“放与收”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保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和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生成推进课堂教学“开放”、学习“延伸”的重要资源,以这样的不断生成为内在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宏亮[9](2020)在《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在中小学中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学校也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信息技术学科作用一门综合实践性质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说明了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参与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学好信息技术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环境、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自身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方面表现还有待提高。笔者通过对与学生课堂参与度相关的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研究。本研究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为依据设计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相关教学策略达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梳理有关“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成果。从“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式学习”的视角出发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聚焦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以期从中确定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切入点。(2)掌握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实际情况。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学生课堂参与划分的三个维度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表和访谈提纲,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当中存在的问题。(3)设计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型及策略。通过对体验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设计教学策略,即将大卫·库伯在体验式学习中提出的“体验学习圈”理论为依据作为教学策略的模型,从学生课堂参与的三个维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策略。(4)实施相关教学策略并进行效果验证。设置对照班和实验班,将所提出的策略应用到教学实验中,利用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再次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对对照班和实验班从学生课堂参与的三个维度的表现出发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验证实验效果。通过对上述各项研究工作的展开,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确定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切入点。通过查阅和研究文献资料,在对当前研究进行梳理后,确定了将学生参与划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作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切入点,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为依据设计教学模型并提出教学策略。(2)验证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效果。通过教育实验法对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教学实验,之后再次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测量数据的前后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所提出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通过体验式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
薛志宏[10](2020)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它是指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且自身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新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知识间进行联系,能够将已学会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思维由低阶变高阶,将浅层学习转变成深度学习.高中数学具有逻辑严谨、高度抽象、应用广泛的特点.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体会数学思想、逻辑性的思考问题及后续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高阶思维,真正领会数学的思想与处理问题的方法,把握数学的实质与精髓并且学会知识建构.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进行深度学习很有必要.本文通过针对某中学问卷调查发现全日制高一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研究了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男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总体略高于女生.主要原因是男生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略强于女生.结合教师访谈,针对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班风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教师教学特色明显、班风优良的班级,深度学习水平越高,数学平均成绩也较高.结合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了在教学中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养成知识整合的习惯,对学生的评价更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模仿教师的例题做练习,对教材介绍的知识不能系统的把握,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很好地去读教材,导致教材配置的习题不能很好地与教材知识相联系,而且部分学生因数学抽象,导致学生元认知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程度不高.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及数学学科特点,本研究提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准备阶段,主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关联并确定高阶思维目标;在教学阶段要保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有情境教学、运用数学文化等;在评价阶段通过开放性作业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准备学习阶段有预习策略,具体提出了预习的着重点与注意事项;在知识获取与加工阶段提出了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进行知识建构;在评价阶段提出了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研究中除了对策略的具体描述,还都伴有相应的案例具体分析.学生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由浅入深,揭示深度教学在课堂上的呈现方法与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单元设计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结合深度学习的四个成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策略及具体实施步骤,其中包括选择单元内容、分析教学要素、确定单元目标、单元教学流程设计、安排单元课时、设计单元活动、反思与评价等环节.相对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积极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
(三)基于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 |
(四)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追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二) “数与代数”教学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教学设计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
一、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的简要概述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元认知理论 |
二、深度学习对于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适切性 |
(一)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 |
(二)符合数与代数学习的本质要求 |
(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
三、深度学习对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
(一)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 |
(二)为小学数学教师深度教学设计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问卷的数据整理与信效度检验 |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课堂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
一、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理念 |
(一)指向高阶思维发展 |
(二)面向实际问题解决 |
(三)强调教学内容整合 |
(四)注重培养自我反思 |
二、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
(一)教学目标分析 |
(二)教学主体分析 |
(三)教学活动过程分析 |
(四)教学评价分析 |
三、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的步骤 |
(一)准备阶段 |
(二)获取与加工阶段 |
(三)评价阶段 |
第五章 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案例与实施 |
一、案例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设计 |
二、案例实施 |
(一)实施目的 |
(二)实施对象 |
(三)实施方案 |
(四)实施材料 |
(五)实施工具 |
(六)实施步骤 |
(七)数据处理 |
三、反思与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1.国家政策的导向 |
2.提高中职文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
3.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 |
4.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关于合作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关于课堂参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3.综合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合作学习 |
2.课堂参与度 |
(六)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投入学习理论 |
3.社会互赖理论 |
二、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 |
1.调查对象 |
2.调查问卷的编制 |
3.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
4.调查问卷的信效度 |
(二)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调查结果分析 |
1.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2.访谈结果分析 |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学生对知识点钻研程度较低,学习投入时间较少 |
2.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深层次学习效果较差 |
3.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感有待提升,课堂学习焦虑感偏高 |
(四)影响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
1.学生因素 |
2.教师因素 |
三、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应用分析 |
(一)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分析 |
1.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分析 |
2.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
(二)合作学习提升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优势分析 |
1.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策略对比的优势 |
2.合作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 |
四、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和应用策略 |
(一)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 |
1.异质分组,明确角色 |
2.目标呈现,集体授课 |
3.合作探究,自主写作 |
4.互相批改,合作优化 |
5.课堂展示,反馈总结 |
(二)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应用策略 |
1.积极的互赖策略 |
2.科学的编组策略 |
3.社交技能策略 |
4.调整焦虑策略 |
5.有效的评价策略 |
五、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方法 |
(三)实践过程 |
1.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 |
2.第一轮行动研究 |
3.第二轮行动研究 |
(四)实践效果 |
1.访谈结果分析 |
2.调查问卷分析 |
3.实践效果小结 |
(五)实践反思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研究的方法和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志研究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元认知理论 |
四、情境认知理论 |
第四节 深度学习和课堂志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深度学习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课堂志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五节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高中生物学课堂深度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四、调查问卷的实施 |
五、调查问卷的结果 |
六、基于高中生物学课程深度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二节 基于高中生物学课堂深度学习现状的教师访谈分析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计划 |
四、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
五、基于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现状的教师访谈结论 |
第三章 基于高中生物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志案例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环境分析 |
一、研究学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昆明市第八中学高中生物学课堂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 |
一、深度学习评价量表设计 |
二、深度学习量表评价实施 |
三、深度学习量表评价结果与分析 |
四、深度学习量表评价结论 |
第三节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案例分析 |
一、基于“免疫调节”课堂教学的渗透情境创设分析 |
二、基于“免疫调节”的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
三、基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堂教学的建构数学模型分析 |
四、基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 |
五、基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课堂教学的模拟实验教学分析 |
六、基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教学分析 |
七、基于“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策略分析 |
八、基于“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的课堂教学活动分析 |
九、基于“免疫调节”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课堂板书设计分析 |
十、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案例研究结论 |
第四节 促进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的实施建议 |
一、创设有利于开展深度学习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环境 |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提升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方法 |
五、促进深度学习的保障: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生物学深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三、外界学习环境影响深度学习的开展 |
第二节 研究反思和展望 |
一、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生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生物教师深度学习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 C 高中生物深度学习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适应深刻影响教师职业稳定 |
1.1.2 新教师在教学适应过程中存在困难 |
1.1.3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1.5 概念界定 |
1.5.1 新教师 |
1.5.2 教学适应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
2.1 分析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
2.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2.1.2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
2.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
2.2.1 教学适应维度的构成 |
2.2.2 教学适应观测点的分析 |
2.2.3 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
第3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个案分析 |
3.1 教师A个案分析 |
3.1.1 访谈内容分析 |
3.1.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1.3 教师A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2 教师B个案分析 |
3.2.1 访谈内容分析 |
3.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2.3 教师B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3 教师C个案分析 |
3.3.1 访谈内容分析 |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3.3 教师C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
3.4 三位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 |
3.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观念适应特征 |
3.4.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行为适应特征 |
第4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及优化建议 |
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 |
4.1.1 教学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2 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 促进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优化建议 |
4.2.1 教学观念层面 |
4.2.2 教学行为层面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堂观察表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研究 ——以“新基础教育”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时代要求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 |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主动性的缺失 |
三、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主动学习的有关研究 |
二、小学数学与主动学习的研究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主动学习 |
二、“新基础教育”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动学习缺失的表现与原因 |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缺失的表现 |
一、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 |
二、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较少 |
三、以练习为获得好成绩的主要途径 |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缺失的原因 |
一、教材编排方式的原因 |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三章 促进主动学习的教学特征与“新基础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特征 |
一、适宜的问题与充裕的思考、处理问题时间 |
二、维持学生的高思考力水平 |
三、教学中的主动学习是有引导性的发现学习 |
第二节 “新基础教育”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认识 |
一、“新基础教育”简介 |
二、“新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
第四章 “新基础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
一、案例选取 |
二、分析方式 |
第二节 课堂教学案例定性分析 |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 |
二、课堂教学中促成主动学习的方法 |
第三节 师生课堂行为量化分析 |
一、S-T数据分析 |
二、信息熵分析 |
第五章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新基础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以长程眼光看教材:为主动学习“挤”时间 |
第二节 探寻教材与学生能力的契合点:为主动学习谋机会 |
第三节 教学互动弹性化:为主动学习保留空间 |
第四节 归纳方法与延伸应用:为主动学习打磨工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课堂参与度的研究现状 |
1.2.2 体验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小结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5.1 研究路径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度概念界定 |
2.1.1 学生参与 |
2.1.2 学生参与维度划分 |
2.1.3 课堂参与度 |
2.2 体验、体验式学习概念界定 |
2.2.1 体验 |
2.2.2 体验式学习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及问题提出 |
3.1 调查维度分析 |
3.2 调查对象分析 |
3.3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3.3.2 课堂观察与数据分析 |
3.3.3 访谈过程与结果分析 |
3.4 拟解决的问题 |
3.4.1 行为参与维度:专心程度不够,不能够积极地进行主动学习 |
3.4.2 认知参与维度:深层次策略方面表现较差,对教师依赖性高 |
3.4.3 情感参与维度:学生的焦虑感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
第四章 基于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设计 |
4.1 教学策略的原则设计 |
4.1.1 学生主体化原则 |
4.1.2 情境生活化原则 |
4.1.3 方法多元化原则 |
4.1.4 师生互动性原则 |
4.2 体验式学习理论中以“体验学习圈”为依据的教学策略模型设计 |
4.3 体验式学习理论中以“体验学习圈”为依据的教学策略设计 |
4.3.1 具体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热情 |
4.3.2 观察反思——巧妙引导,深化学生的自主体验 |
4.3.3 抽象概括——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分享交流 |
4.3.4 行动应用——实践研究,开展合作学习和拓展活动 |
4.4 单元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与效果验证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内容 |
5.4 实验实施过程 |
5.5 第一轮实验研究——以《绘制个性图案》为例 |
5.5.1 教学目的分析 |
5.5.2 教学内容分析 |
5.5.3 教学目标分析 |
5.5.4 学习者特征分析 |
5.5.5 教学实施过程 |
5.5.6 教学反思和调整 |
5.6 第二轮实验研究——以《让版面更美观》为例 |
5.6.1 教学目的分析 |
5.6.2 教学内容分析 |
5.6.3 教学目标分析 |
5.6.4 教学实施过程 |
5.6.5 教学分析和反思 |
5.7 实验数据分析 |
5.7.1 行为参与维度数据分析 |
5.7.2 认知参与维度数据分析 |
5.7.3 情感参与维度数据分析 |
5.8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 |
5.8.1 实验结果讨论 |
5.8.2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主要研究工作 |
6.1.2 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10)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深度学习 |
1.1.2 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深度学习 |
1.1.3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深度学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深度学习概述 |
2.1.1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
2.1.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对比分析 |
2.1.3 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
2.2 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3 数学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
2.3.1 高中数学学科特征要求深度学习 |
2.3.2 数学学习中深度学习的价值分析 |
2.4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
2.4.1 深度教学的概念 |
2.4.2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
3 高中生数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3.1.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
3.2.1 访谈对象选取和内容确定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课堂观察法 |
3.3.1 课堂观察对象及内容确定 |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4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3.4.1 研究结果 |
3.4.2 原因分析 |
4 涉及深度学习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
4.1 涉及深度学习的教师教学策略 |
4.1.1 课前准备阶段的教学策略 |
4.1.2 课堂教学阶段的教学策略 |
4.1.3 课后评价阶段的教学策略 |
4.2 涉及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习策略 |
4.2.1 准备学习阶段 |
4.2.2 知识的获取与加工阶段 |
4.2.3 评价阶段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 |
5.1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提出 |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的实施 |
5.2.1 选择单元内容 |
5.2.2 分析教学要素 |
5.2.3 确定单元目标 |
5.2.4 设计单元活动 |
5.2.5 单元教学流程 |
5.2.6 单元课时安排 |
5.2.7 反思与评价 |
5.3 单元设计案例分析——以“等差数列”为例 |
5.3.1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
5.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
6 总结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数学深度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课后反思评价单 |
致谢 |
四、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设计研究[D]. 张洪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2]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D]. 黄倩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4]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志研究的方法和案例[D]. 吴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D]. 刘一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研究 ——以“新基础教育”为借鉴[D]. 张东琛.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提升研究[D]. 王宏亮.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D]. 薛志宏.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