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中水回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具体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顾志锋[1](2020)在《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00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问题的超过65%,120多个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90%的沿海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突出、水生态恶化,使得城市的水问题不断加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得势在必行。国内外已形成共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从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都是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规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水务工程建设来强化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快速发展的阻碍,而现阶段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因此,把控城市发展进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涉水项目建设,必须对水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前期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已有探索,各区(市)也成立了水务局。苏州市X城区虽然在水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水务管理体制仍不合理,涉水管理体制并未摆脱“多龙管水”的困局,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水务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苏州市X城区目前水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改革经验,找出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同时去芜存菁提出适应苏州市X城区区情的对策和建议;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城区水务工作,准确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探索、明确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原则、方向和任务,最终得出实现苏州市X城区水体一体化管理改革必须要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确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个一体化管理主体;必须要进一步整合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于水务局,强化政府横向部门间协调机制;必须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水务集团,盘活X城区水务市场;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进、吸收更多外界优质资源。通过研究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苏州市X城区涉水事务管理向管理体制一体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转变,达成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目标。
刘琨[2](2020)在《PPP背景下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国有水务行业作为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专项拨款和根据发展的需要,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但是其融资来源比较单一,数量也极其有限。在城市规模与人口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国有水务行业现有的资金数量只能满足基本的费用支出和生产运营,却不能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水务建设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水务行业新的融资模式,实现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现阶段国有水务企业的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在PPP融资模式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财政部和国资委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和有利条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之中,实现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双赢”的局面。先后有一批资本雄厚的社会资本采取“公私合营”的合作方式,即PPP融资模式,投身到水务行业的建设运营领域,使国有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融资模式的不断优化,最终为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并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由于国有水务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融资需求大,行业发展长期稳定、市场化程度与其他公用事业相比较高等特点,在国家有利政策的配合下,较适宜开展PPP融资模式。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水务行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对水务行业PPP融资模式的研究分析为理论研究基础,并通过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量化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S水务集团的现阶段财务状况、融资现状进行了客观且较为完善的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的形式找出了现阶段S水务集团在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原因。通过不同融资模式的比较,再基于SWOT框架分析了S水务集团的融资环境,得出了以PPP融资为核心的融资体系建设是S水务集团当前最为适用的融资模式。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提出了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的具体思路:以PPP融资为核心,金融机构借款为辅,多元化融资模式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重点对S水务集团实施以PPP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模式设计了具体方案;文章的最后对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杨健[3](2020)在《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台州市路桥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障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以台州市路桥区的水环境治理为例,介绍了该区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前期治理情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路桥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参照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结合作者近年从事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从“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治的角度,提出“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社会主体的推动作用”等三方面对策建议。在学术层面,本文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该理论的本土化;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具体运用到水环境治理领域,使理论的实践化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础和经验借鉴;在实践层面,本文强调了水环境治理中规划引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在市场机制运用上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在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都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及其应用研究,为其他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星汐[4](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赵甜[5](2019)在《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遗留下原因,供水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少竞争,排水工作通常由事业编制的单位来监督和管理。尤其对于水资源,稀缺性特别大,而且由于行业垄断产生巨额效益,引来了无数的投资者,谁能够在这一区域内获得一席之地,谁就能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获得较为稳定丰硕的收益,NX水务投资公司在这种机遇下投资成立,不仅面临着水务事业发展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从战略管理的角度,重新评估环境和自己的资源,确定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策略,而不是被动的根据环境和政策的需要做出改变,而是主动寻求自我发展道路。企业战略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已经完整、较为系统,这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纲领性理论。论文在分析NX水务投资公司市场环境、投资北京的前提下,研究企业适应市场需要所做出的整体和长期发展策略问题,对未来做出设想和规划。本文以宁夏市一家水务企业-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该公司作为一个区域性自然垄断企业,缺乏系统的公司战略和发展规划,不能在人们巨大的水务市场需求情况下,亟须加快战略转型以加入市场化改革的潮流。随着我国水务市场的日益开放,从事水务行业业务的各家企业势必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决定了那些传统的小型水务企业因业务量减少、市场份额降低,更加不利于发挥其自身的规模效应。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通过论述战略管理研究动态与实践,在对国内水务行业和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态势进行深入剖析的前提下,以当前我国水务市场化为研究背景,依据水务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运用PEST、SWOT等工具对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找出了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所处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通过对该集团公司详细的战略分析和战略匹配,为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确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提出了一些会产生特效的增长性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该集团公司实现发展战略规划所应该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
朱天琳[6](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问题是当前掣肘本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与经济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缓解城市严峻的涉水问题,国家发布了诸多相关建设政策、条文来推动兼具节水治污双重作用的建筑中水回用发展,直至“水十条”颁布,再生水利用指标趋严。但是,由于“重建轻管”意识固化、水价体系不合理、缺乏规范化管理、长期成本倒挂等问题,使中水回用推广受阻,水安全事故频发,设施闲置率大大提升。为了将建筑中水回用的推行落到实处,依托住建部项目“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政策调查研究”,对国内已建成投产的中水项目发展现状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梳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适宜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以期助力中水业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国内36家已投产的典型中水回用项目进行研究,针对其运行效能、工艺设计、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分析:国内中水设施处理能力满负荷率整体偏低,均值仅64.62%,收水严重不足;现行处理工艺更青睐于高度自动化的MBR工艺,占比达到20%,节约人力成本且出水水质优良;中水工程的平均水量投资指标及运行费用指标分别为3727.49元/(m3/d)和2.64元/m3,均具有显着的规模经济性;高校、大型公建中水设施运行优于住宅,规模效益稳定;对中水工程经济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为水量规模和满负荷率。其次,构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以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为基本信息,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以厦门华侨大学为例的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和以深圳大沙河公园为例的公建中水回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华侨大学中水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3712.16万元和972.353万元,效益费用比1.26,动态投资回收期7.79年,外部性效益13.89元/m3;大沙河公园中水项目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615.50万元和285.36万元,效益费用比1.46,动态投资回收期7.44年,外部性效益8.76元/m3。两项目实际运维均仅能维持保本微利状态,投资回报不佳。但同时也反映了中水回用拥有益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强正外部性。最后,对国家及各地市中水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普遍存在缺乏区域针对性、滞后性严重、城市回用水与分散式建筑中水无区分等疏漏点。设施的运行管理方面也欠缺专业性,运营费用缺口大,且监管主体界定不清。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涵盖正负向激励、市场化运行、中水价格体系改革、区域差别化发展、提升中水技术标准、中水设施存量更新、增量规模化建设、监管高效化在内的指导建议措施。
王新燕[7](2020)在《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已超14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加大对水的需求量。我国是13个贫水国之一,城市缺水尤其突出。XM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属极度缺水地区,水短缺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XM水务集团作为XM当地一家主要从事水务投资、建设、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有义务缓解当地供水紧张局势,助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本文试图对集团现有战略进行适当调整,集中资源和能力推进主业项目投资建设,以达到完成集团供水保障任务,提高集团经济效益,实现持续稳定成长的目标。XM水务集团现有的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让集团在实现“三水合一”的同时,依靠自身优势,顺应国家持续的支持水务行业发展的政策快速扩张。但随着集团多元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多元化经营状态。本文以归核化战略理论为主要理论指导,运用PEST、BCG矩阵和P/MEP矩阵分析法等方法对XM水务集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其战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集团多元化经营出现过度的趋势,提出选择归核化战略的建议。以加大投资供水主营业务、推进核心业务跨区域投资、剥离盈利差的非相关业务等途径实施归核化战略,促使集团回归核心主业。最后,为保障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能够顺利实施,从组织、资金、人力、企业文化等方面构建了较完善的保障措施,力求通过归核化战略的实施来解决集团当前多元化战略存在的问题,促进集团质的提高,实现持续健康成长。在开放、动态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通过对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的研究,在集团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企业能力的变化状况,为集团选择合理的战略,更有效地运用集团资源和能力,以期实现集团经营目标,也希望本文能为行业内其它水务集团的发展战略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钟彬[8](2018)在《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务行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治理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产业链,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水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国有水务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做好水务保障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是当前水务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海宁市水务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目标是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对其展开战略分析、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研究。首先,采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海宁水务集团外部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对内部经营环境作出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对集团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并构建SWOT矩阵;其次,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即以资产运营为基础,资本运作为纽带,继续推进供排水业务发展,延伸拓展水务产业链,立足区域并探索跨区域扩张,力争成为行业领先的区域水务与综合环境服务商;最后,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规划,并从组织、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内生资源利用向内外资源整合利用转型,拓宽投融资渠道,注重外部科技资源引进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从单一水务服务向水务与综合环境服务转型,稳健延伸产业链,寻求新的赢利点,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孙晓[9](2010)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水务产业是基础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我国传统的城市水务产业一直由政府在城市范围内垄断经营,兼具经营地域性、自然垄断性、公益性以及资源稀缺性的“网络型”产业,其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难以自主定价性的特点。在产业结构上总体呈现投资规模不足及定价悖论。传统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效率低下且城市水务设施建设不足及供水成本过高已相当严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我国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使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资金匮乏、投资不足及投融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需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资源,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不仅可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可提高效率以对抗外资水务企业的竞争导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风险。加快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开创新的融资渠道,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水务产业及基础设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按市场化原则分阶段放开,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形势已日趋成熟。在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实现多元化、多视角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从实践上看,境外水务企业以及我国早期水务实践也有许多相关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外资、民营资本以及个体投资者投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意愿强烈。因此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具有可行性。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是对我博士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深化。在总结国内外众多水务产业和投融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概念和产业特征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剖析我国传统水务产业经营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就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产权、产业化及竞争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包括城市水务产业在内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借鉴意义
刘继平[10](2008)在《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水务产业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城市水务产业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水务、城市水务、城市水务产业等基本概念的梳理和内涵界定,立足公共物品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政府规制等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理论开拓与实际应用为目标,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时序和特定的地理空间为脉络,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属性与技术经济特征,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内涵、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绩效及国外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多年改革探索的实践,提出促进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9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主要思路和研究框架;论文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评述。首先从水务的含义出发,引出水务产业的概念,然后对与水务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小结,以此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内涵与发展基础的研究。城市水务产业具有一般公共产业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内涵和发展基础。本文把城市水务产业界定为城市范围内以自来水生产供应和污水收集处理为核心业务的涵盖取水水源、城市供水、节水、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及其回用等内容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研究认为城市水务产业具有耦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属性;具有区域垄断性、准公共物品性、外部性、资本密集和投资回收期长等技术经济特征。论文进一步指出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价格机制、政府规制及技术条件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基础,并对中国现阶段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价格机制、政府规制及技术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的探讨。本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将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为传统的政企不分阶段、政府控制水务企业经营阶段及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对中国城市供水排水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结合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实践,概括总结出了四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厂网分离发展模式和同城分区比较竞争发展模式。第五章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了研究。论文对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关于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分析范式进行了回顾和评析,认为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相关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通过对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是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的复合体;通过分析城市水务企业的价格行为、投资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认为现阶段的价格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激励城市水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解析DMU绩效的含义,用数据包络分析理论(Data Envelope Analysis)构建了评价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相对有效性分析模型,并以成都市不同服务区域、不同所有制的15家城市水务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所有制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存在市场竞争、规模效应和政府有效监管才是促进城市水务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六章对国外水务产业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进行了研究。本章主要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几个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务产业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具有一些共性的成功经验:如以法律为保障的由政府主导的水务综合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水价形成机制、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第七章是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本章论述了建立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意义,提出了建立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条件、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及水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理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由39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八章是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改革探索的研究。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水务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效率低下,价格机制不完善,市场失灵,缺乏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等问题。近年来中国在城市水务投资体制、市场化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水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改革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实践探索对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九章是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面几章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应加快建立有利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水务管理体制、坚持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并重、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市场化进程、尽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整机制、切实发挥城镇供排水协会的作用及加强规制建设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课题,部分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开拓性和启发性的工作。论文作者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这几年学习的经济理论和掌握的分析工具,结合多年管理城市水务行业的实际体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认为本论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研究路径。目前国内关于水务产业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成果就更少,那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民营化或私有化讨论及政府监管问题,也有少部分关于水价、水权、水务管理的研究,只见“树林”不见“森林”,都不太系统。本论文按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路径,探讨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问题。对“城市水务产业”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立足公共物品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政府规制等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对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内涵、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绩效及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多年改革探索的实践,提出了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与已有的关于水务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相比,似乎显得要系统一些。(2)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内涵的界定。国内关于“城市水务产业”一词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但很少有人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研究在梳理学术界对“水务”和“城市水务”各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对城市水务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把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概括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市场结构合理、市场竞争规范有序、供给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要、城市污水能得到及时收集处理和回用以及政府监管规范高效;论文总结的7个平衡关系式和6个约束关系式揭示了城市水务产业中取水、供水及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彼此之间的有机的量化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对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3)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与适用条件。论文在考察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城市水务产业的有关工程技术和经济技术分析,概括总结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厂网分离发展模式和同城分区比较竞争发展模式,明确了每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4)城市水务企业所有制性质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以成都市不同服务区域、不同竞争环境及不同所有制的15家水务企业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得出了所有制不是决定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是否存在竞争、是否具有规模效应及政府监管是否有效才是决定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的结论,为推进国有水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水务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与一般研究者就事论事的讨论城市水务企业民营化和竞争问题存在较大区别。(5)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论文针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特点,紧扣水务产业发展的城市社会经济因素、城市水资源因素、城市供水因素、城市用水因素、城市节水因素、城市水环境因素六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务产业评价体系,建立了由39项具体操作指标构成的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这39项指标基本反映了城市水务产业的全貌,评价模型层次清晰、应用方便,对于研究城市水务产业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象这样系统评价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评价模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还不曾发现。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应用型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经济理论,还要涉及工程技术、企业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比较了解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真实状况,因此,对研究者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由于本人知识结构所限,论文存在缺陷在所难免。比如: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及绩效的研究,虽然有分析、有论证,但不够深入;由于时间紧、收集数据的难度比较大,对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只用了2006年的数据,如果能够多收集几年的数据,从动态的角度对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甚至把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模型评价,指导意义会更强一些;再比如论文提出对城市非基本用水通过水权市场配置的问题,文中虽然提到了水权,但并没有对水权问题进行具体探讨等,这些方面既是论文的不足,也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推进中水回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具体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中水回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具体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务 |
2.1.2 水务管理 |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
2.2.1 都柏林—里约原则 |
2.2.2 系统理论 |
2.2.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2.3 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方向 |
2.3.1 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依据 |
2.3.2 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三章 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与现状 |
3.1.1 苏州市X城区的基本情况 |
3.1.2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
3.1.3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现状 |
3.2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涉水建设矛盾突出 |
3.2.2 涉水监管出现真空、交叉及错位 |
3.2.3 涉水管理信息资源难整合 |
3.2.4 涉水管理政企不分 |
3.2.5 水务市场发展后继乏力 |
3.2.6 涉水企业深陷发展低谷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
3.3.2 涉水企业资源整合度过低 |
3.3.3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僵化 |
3.3.4 水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
第四章 国内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借鉴 |
4.1 国内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
4.1.1 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经验 |
4.1.2 深圳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
4.2 国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
4.2.1 法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
4.2.2 英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
4.3 适应X城区区情值得借鉴的做法 |
4.3.1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
4.3.2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3.3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
4.3.4 依法治水 |
4.3.5 实施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
第五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方案 |
5.1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5.1.1 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 |
5.1.2 改革优化的基本原则 |
5.1.3 改革优化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
5.2 确定水务一体化管理主体 |
5.2.1 建立集权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
5.2.2 整合组建区级水务集团 |
5.3 构建多元的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
5.3.1 有效整合现有公司资源 |
5.3.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
5.3.3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
5.4 简要小结 |
第六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
6.1.1 增强协同发展理念 |
6.1.2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
6.1.3 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
6.1.4 增强创新发展理念 |
6.2 体制、制度保障措施 |
6.2.1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持 |
6.2.2 出台的相关制度 |
6.3 市场运行方面保障措施 |
6.3.1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
6.3.2 建立合理的供排水价格调控机制 |
6.3.3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
6.3.4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
6.4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措施 |
6.5 一体化管理平台硬件建设保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关于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的访谈报告 |
(2)PPP背景下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整体架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基本思路 |
1.2.3 研究框架 |
1.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1 融资的基本概念 |
2.1.2 融资的类型 |
2.1.3 融资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水务行业融资现状研究 |
2.2.1 水务行业融资模式现状研究 |
2.2.2 水务行业PPP融资模式现状研究 |
3 S水务集团融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3.1 S水务集团发展概况 |
3.1.1 主要情况介绍 |
3.1.2 经营内容及规模 |
3.2 S水务集团融资现状 |
3.2.1 S水务集团的财务现状 |
3.2.2 S水务集团融资现状 |
3.3 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融资能力和资金需求不相匹配 |
3.3.2 融资成本较高 |
3.3.3 融资模式单一 |
3.3.4 融资风险较高 |
3.4 本章小结 |
4 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选择 |
4.1 水务行业常见的融资模式的应用及比较 |
4.1.1 企业内源融资 |
4.1.2 金融机构借款 |
4.1.3 债券融资 |
4.1.4 PPP融资 |
4.1.5 不同融资模式的应用及比较 |
4.2 基于SWOT框架S水务集团融资环境分析 |
4.2.1 优势(S) |
4.2.2 劣势(W) |
4.2.3 机会(O) |
4.2.4 威胁(T) |
4.3 本章小结 |
5 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的具体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的实施思路 |
5.2 以PPP融资模式为核心的实施方案 |
5.2.1 PPP融资模式的主要参与者 |
5.2.2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 |
5.2.3 PPP融资模式社会资本的选择 |
5.2.4 PPP融资管理模式的选择 |
5.2.5 PPP融资监管模式的选择 |
5.2.6 PPP融资模式的具体项目内容 |
5.3 相关保障措施 |
5.3.1 融资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 |
5.3.2 人力资源保障 |
5.3.3 风险防范保障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台州市路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有关概念及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水环境及城市水环境 |
2.1.2 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台州市路桥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
3.1 台州市路桥区水环境及其治理概况 |
3.1.1 路桥区水环境概况 |
3.1.2 路桥区水环境治理情况 |
3.2 台州市路桥区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河网水系遭破坏 |
3.2.2 城市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2.3 治水资金保障压力大 |
3.2.4 水环境监管执法不到位 |
3.2.5 社会力量参与治水作用不明显 |
3.3 台州市路桥区水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政府治理效率下降 |
3.3.2 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
3.3.3 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 |
第四章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4.1 国外城市水环境治理范例 |
4.1.1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治理 |
4.1.2 法国巴黎塞纳河治理 |
4.1.3 韩国首尔青川溪治理 |
4.2 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范例 |
4.2.1 南京秦淮河治理 |
4.2.2 贵阳南明河治理 |
4.3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经验启示 |
4.3.1 水环境治理必须由政府主导 |
4.3.2 水环境治理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
4.3.3 水环境治理必须要坚持系统思维 |
4.3.4 水环境治理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
第五章 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完善台州市路桥区水环境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5.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
5.1.1 以水城融合的理念实施系统治理 |
5.1.2 构建有威慑力的涉水法律法规体系 |
5.1.3 构建权责清晰的“建、管”和监管执法体制 |
5.2 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 |
5.2.1 深化供排水环节的市场化改革 |
5.2.2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 |
5.3 发挥社会主体的推动作用 |
5.3.1 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面 |
5.3.2 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5.3.3 完善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1 企业战略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层次 |
2.1.3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2 PEST分析模型 |
2.2.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
2.2.2 经济环境因素 |
2.2.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2.2.4 技术环境因素 |
2.3 内部能力分析 |
2.3.1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
2.3.2 关系及客户资源能力分析 |
2.3.3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
2.3.4 企业人员与基础设施能力分析 |
3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现状分析与不足 |
3.1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概况 |
3.2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3.3.1 公司组织机构分析 |
3.3.2 人力资源分析 |
3.3.3 主要业务构成 |
3.3.4 价值链分析 |
3.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
4.1.1 公司愿景 |
4.1.2 公司战略目标 |
4.2 战略定位 |
4.3 公司发展战略优劣势分析 |
4.3.1 成本领先战略 |
4.3.2 差异化战略 |
4.3.3 集中化战略 |
4.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筛选 |
4.5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5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1 组织机构保障措施 |
5.2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 |
5.3 人才管理保障措施 |
5.4 技术能力保障措施 |
5.5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建筑中水发展现状概述 |
1.2.1 国外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
1.2.3 国内中水回用前景分析 |
1.3 国内外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
1.3.1 综合效益评价现状 |
1.3.2 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
1.3.3 成本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与分析方法 |
2.1 评价项目概况 |
2.1.1 厦门华侨大学中水站 |
2.1.2 深圳大沙河中水站 |
2.1.3 深圳莲塘中水站 |
2.1.4 西安思源学院中水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研法 |
2.2.2 案例研究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3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2.3.1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
2.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函数 |
2.4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2.4.1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
2.4.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步骤 |
2.4.3 蒙特卡罗模拟中常用概率分布 |
第3章 国内典型建筑中水回用案例调研分析 |
3.1 引言 |
3.2 调研意义及对象 |
3.2.1 调研意义 |
3.2.2 调研对象及代表性 |
3.3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与主体工艺 |
3.3.1 原水来源及利用形式 |
3.3.2 主处理工艺 |
3.4 建筑中水系统水量平衡及运转方式 |
3.4.1 设计水量规模与实际产水效率 |
3.4.2 水平衡系统情况 |
3.5 建筑中水工程的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 |
3.5.1 初始投资 |
3.5.2 运行费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中水回用项目综合经济分析 |
4.1 引言 |
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4.2.1 成本费用识别 |
4.2.2 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4.2.3 模型方法实用性与先进性分析 |
4.2.4 模型通用参数分析 |
4.3 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
4.3.1 华侨大学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
4.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4.3.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
4.3.4 动态投资回收期 |
4.3.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
4.4 公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
4.4.1 大沙河公园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
4.4.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4.4.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
4.4.4 投资回收期 |
4.4.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政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建筑中水回用相关政策研究 |
5.2.1 建筑中水回用国家层面政策概析 |
5.2.2 建筑中水回用地方层面政策概析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建筑中水设施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
5.4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 |
5.4.1 形成正负向激励措施 |
5.4.2 市场化运营与行政命令相结合 |
5.4.3 深化中水价格机制改革 |
5.4.4 区域性差别化发展政策 |
5.4.5 优化提升技术标准与工艺 |
5.4.6 设施存量优化与增量强化 |
5.4.7 中长期分阶段工作目标 |
5.4.8 形成规模效益降本增效 |
5.4.9 中水回用建管用相结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归核化战略综述 |
1.2.2 水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
1.3 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发展战略理论 |
2.1.1 发展战略的概念 |
2.1.2 发展战略的类型 |
2.1.3 归核化战略 |
2.2 相关分析工具 |
2.2.1 PEST |
2.2.2 BCG矩阵 |
2.2.3 P/MEP矩阵 |
第3章 XM水务集团战略现状及问题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业务范围 |
3.1.2 组织结构 |
3.1.3 经营状况 |
3.2 现有公司层整体战略 |
3.2.1 一体化战略 |
3.2.2 多元化战略 |
3.3 公司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3.3.1 资源匹配不均衡未突出核心主业 |
3.3.2 业务间缺乏协同性造成资源浪费 |
3.3.3 跨界辅业盈利能力较低 |
第4章 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制定 |
4.1 XM水务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公司资源 |
4.2.2 公司运营能力 |
4.3 归核化战略的选择 |
4.3.1 BCG矩阵分析 |
4.3.2 P/MEP矩阵分析 |
4.3.3 选择与评价 |
第5章 归核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归核化战略实施的路径 |
5.1.1 加大投资本地供水主营业务 |
5.1.2 推进核心业务跨区域投资 |
5.1.3 剥离盈利差的非相关业务 |
5.2 归核化战略实施的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人力保障 |
5.2.4 企业文化保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
2.1.3 企业战略的分类 |
2.1.4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1.5 战略管理的意义 |
2.2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海宁水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3.2 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
3.3.1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
3.3.2 替代品的竞争 |
3.3.3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4 集团外部机会与威胁 |
3.4.1 集团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
3.4.2 集团外部威胁(Threats) |
第4章 海宁水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文化 |
4.2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
4.3 公司经营状况 |
4.4 集团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 |
4.4.1 集团内部优势(strengths) |
4.4.2 集团内部劣势(weaknesses) |
第5章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SWOT矩阵分析 |
5.1.2 SWOT战略组合 |
5.2 战略选择 |
5.2.1 指导思想 |
5.2.2 战略目标 |
5.2.3 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
5.2.4 战略定位 |
5.3 战略实施进程 |
第6章 海宁水务集团战略实施 |
6.1 战略的实施 |
6.1.1 构建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体系 |
6.1.2 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
6.1.3 积极推动资本运作 |
6.1.4 延伸拓展水务产业链 |
6.1.5 全方位提升水务运营管理 |
6.1.6 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提升 |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加强组织保障,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 |
6.2.2 健全政策保障,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活力 |
6.2.3 深化资金保障,助推项目实施及产业链延伸 |
6.2.4 落实人才保障,为管理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4.论文研究方法 |
5.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理论分析 |
1.1 水务产业基础理论分析 |
1.1.1 劳动价值理论 |
1.1.2 第三部门理论 |
1.1.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1.1.4 公共物品理论 |
1.2 城市水务产业经济理论分析 |
1.2.1 自然垄断弹性规制理论 |
1.2.2 充分可竞争性理论 |
1.2.3 政府规制失效理论 |
1.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介绍与分析 |
1.3.1 水务产业的概念和分类 |
1.3.2 我国水务产业的经济特征 |
1.3.3 我国水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1.3.4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1.3.5 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趋势分析 |
1.3.6 城市水务产业价格形成机制探讨 |
1.3.6.1 水价格结构分析 |
1.3.6.2 水价格确定原则 |
1.3.6.3 水价格市场影响 |
1.4 水务产业投融资理论分析 |
1.4.1 水务产业投融资经济理论分析 |
1.4.2 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分析 |
1.4.3 水务产业投融资方式分析 |
1.4.3.1 银行信贷融资 |
1.4.3.2 直接债券融资 |
1.4.3.3 民间借贷融资 |
1.4.3.4 金融租赁融资 |
1.4.3.5 资本股票融资 |
1.4.3.6 产权交易融资 |
1.4.3.7 买壳上市融资 |
1.4.3.8 商业票据融资 |
1.4.3.9 国际贸易信贷融资 |
1.4.3.10 补偿贸易融资 |
1.4.3.11 BOT项目融资 |
1.4.3.12 IFC贷款融资 |
1.4.3.13 质押典当融资 |
1.4.3.14 留存盈余融资 |
1.5 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政策与理论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 我国水资源现状概述 |
2.1.1 我国水资源区域差异分析 |
2.1.2 地表水资源状况分析 |
2.1.3 地下水资源量 |
2.1.4 水资源总量 |
2.1.5 我国水污染状况分析 |
2.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2.2.1 我国古代水务产业雏形 |
2.2.2 我国近现代水务产业发展 |
2.2.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政策沿革 |
2.2.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体制变革及制度创新 |
2.2.5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运营模式变革 |
2.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2.3.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2.3.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微观环境分析 |
2.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现状分析 |
2.4.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现状概述 |
2.4.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资主体分析 |
2.4.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
2.4.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问题分析 |
2.4.4.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用水负荷增大 |
2.4.4.2 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水务资金缺口加大 |
2.4.4.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制度瓶颈分析 |
2.5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
2.6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政府垄断经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与借鉴 |
3.1 国内城市水务投融资体制分析 |
3.1.1 政府与民营企业公私合作关系 |
3.1.2 政府监管水务产业原则 |
3.1.3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
3.1.4 水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
3.1.5 水环境保护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
3.2 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演进 |
3.2.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的演进 |
3.2.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发展策略 |
3.3 国外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经验借鉴 |
3.3.1 法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2 英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3 美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4 日本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5 国外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对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的借鉴 |
3.4 国际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1 水务产业BOT投融资模式分析 |
4.1.1 B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1.2 BOT投融资模式的种类和特点 |
4.1.3 BOT投融资模式适用范围 |
4.1.4 BOT项目运作过程 |
4.1.5 BOT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2 水务产业准BOT投融资模式分析 |
4.2.1 准B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2.2 准BOT投融资模式的特征 |
4.2.3 准BOT投融资模式的实证分析 |
4.3 水务产业TOT投融资模式 |
4.3.1 T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3.2 TOT投融资模式的特征 |
4.3.3 TOT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4 水务产业PPP投融资模式 |
4.4.1 PPP投融资模式的介绍 |
4.4.2 PPP投融资模式的优势 |
4.4.3 PPP投融资模式的目标及运作思路 |
4.4.4 PPP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5 水务产业PFI投融资模式 |
4.5.1 PFI投融资模式概述 |
4.5.2 PFI投融资模式特点 |
4.5.3 PFI投融资模式运作过程 |
4.6 水务产业股票融资模式 |
4.7 水务产业合资模式 |
4.8 水务产业债券融资模式 |
4.8.1 市政债券模式分析 |
4.8.2 我国债券融资现状 |
4.8.3 债券融资模式分析 |
4.9 其他几种常见的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策略及政策建议 |
5.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思路探讨 |
5.1.1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趋势 |
5.1.2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5.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职能转换 |
5.2.2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角色转换 |
5.2.3 强化政府在水务产业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引导作用 |
5.3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监管作用 |
5.3.1 政府监管城市水务产业的主要内容 |
5.3.2 改善现行多层面水务监管机制 |
5.3.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监管问题及对策 |
5.4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投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
5.5 建立健全对水务产业宏观规制体系 |
5.5.1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政府宏观规制 |
5.5.2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经济性规制 |
5.5.3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社会性规制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学术界关于“水务”和“水务产业”的不同理解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公共品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循环经济理论 |
2.2.5 产权理论 |
2.2.6 政府规制理论 |
2.3 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关于水务管理体制与政府规制的研究 |
2.3.2 关于水权与水价的研究 |
2.3.3 关于水务产业市场化与民营化的研究 |
2.3.4 关于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
3. 城市水务产业内涵与发展基础 |
3.1 城市水务产业内涵的界定 |
3.2 城市水务产业的基本属性 |
3.2.1 耦合性 |
3.2.2 系统整体效应 |
3.2.3 层次性 |
3.2.4 动态性 |
3.3 城市水务产业的主要经济技术特征 |
3.3.1 区域垄断 |
3.3.2 “准”公共物品 |
3.3.3 外部性特征 |
3.3.4 资本密集与投资回报的长期性 |
3.4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基础 |
3.4.1 市场需求 |
3.4.2 市场主体 |
3.4.3 价格机制 |
3.4.4 政策基础 |
3.4.5 技术基础 |
4.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探讨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传统的政企不分阶段 |
4.1.2 政府控制水务企业经营阶段 |
4.1.3 产业化发展阶段 |
4.2 城市供水排水现状 |
4.3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 |
4.3.1 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 |
4.3.2 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 |
4.3.3 厂网分离发展模式 |
4.3.4 同城分区比较竞争模式 |
5. 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 |
5.1 SCP分析范式的演进与评述 |
5.1.1 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
5.1.2 芝加哥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
5.1.3 对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分析范式的评述 |
5.2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5.2.1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
5.2.2 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 |
5.2.3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 |
5.3 城市水务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分析 |
5.3.1 市场行为定义与类型 |
5.3.2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行为主体 |
5.3.3 城市水务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 |
5.4 城市水务产业的绩效分析 |
5.4.1 市场绩效的含义 |
5.4.2 基于生产前沿的DMU绩效 |
5.4.3 评价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DEA模型 |
5.4.4 城市水务企业DEA有效性评价: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例 |
6. 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6.1 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 |
6.1.1 美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2 英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3 法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4 荷兰的水务产业发展 |
6.2 国外水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6.2.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
6.2.2 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水务综合管理体制 |
6.2.3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 |
6.2.4 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水价形成机制 |
6.2.5 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
6.2.6 国外水务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7.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
7.1 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意义 |
7.1.1 理论意义 |
7.1.2 现实意义 |
7.2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7.2.1 评价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总体研究思路 |
7.2.2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7.2.3 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
7.3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指数的计算 |
7.3.1 确定指标权重的理论与方法 |
7.3.2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
7.3.3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指数计算 |
7.4 实证: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的模型评价 |
7.4.1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分类指数的计算与比较 |
7.4.2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与比较 |
7.4.3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
8.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
8.1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1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
8.1.2 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
8.1.3 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
8.1.4 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
8.1.5 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
8.1.6 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
8.2 城市水务产业的改革探索 |
8.2.1 投资体制 |
8.2.2 特许经营 |
8.2.3 价格改革 |
8.2.4 水务管理体制 |
9. 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建立有利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水务管理体制 |
9.2 坚持城市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并重 |
9.2.1 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 |
9.2.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
9.3 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9.3.1 推进国有水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所有制结构 |
9.3.2 合理选择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市场结构优化 |
9.3.3 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市场主体 |
9.4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整机制 |
9.4.1 水价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9.4.2 完善价格机制应着力解决的二个问题 |
9.4.3 探索科学民主的城市水务价格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 |
9.5 切实发挥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桥梁作用 |
9.5.1 协助政府水务管理部门科学决策 |
9.5.2 发挥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中介职能 |
9.5.3 依靠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促进城市水务企业加强自律 |
9.6 加强规制建设、引导和规范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 |
9.6.1 完善水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加强经济司法 |
9.6.2 强化政府对城市水务产业的有效监管 |
9.6.3 定期进行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推进中水回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具体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顾志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PPP背景下S水务集团融资模式优化研究[D]. 刘琨.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3]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以台州市路桥区为例[D]. 杨健.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甜.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D]. 朱天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XM水务集团归核化战略研究[D]. 王新燕. 华侨大学, 2020(01)
- [8]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钟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9]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孙晓. 青岛大学, 2010(11)
- [10]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D]. 刘继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