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一、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敖明月,罗婷,范顺明,张春玲,余凌英[1](2021)在《姜的炮制沿革及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品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历代医药古籍记载,姜有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炭等多种炮制品。笔者对古今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梳理,理清姜炮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进展,为姜及其炮制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王欢欢,孔巧丽,郭琴,王颖,冯梅,柏冬[2](2021)在《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生姜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首载于《伤寒杂病论》,应用历史悠久。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姜具有抗炎镇痛、提高免疫、抗凝血、抗癌和调节脂代谢等药理活性,用于治疗妊娠呕吐、高血脂、高血糖、肿瘤等多种疾病。该文从生姜的炮制、性味功效、组方配伍规律、服用方法和现代药理作用5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将生姜的古代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联系起来,为生姜的现代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比较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杨思雨,詹梁,袁满,张红梅[3](2021)在《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主治胆胃不和,气郁痰搏之证,是一首经典的"祛痰名方"。自从南北朝到现代温胆汤已经衍生出多类方剂。本文总结出温胆汤共约623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类和生物碱类等,其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药理作用。目前对于温胆汤的质量控制研究还比较薄弱,且主要基于HPLC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不能全面反映温胆汤方剂的质量。本文主要从历史沿革、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方面系统整理了经典名方温胆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以上各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在传承经典名方的同时,既要借鉴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又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药物疗效、减轻副作用,有效衔接古典记载和现行规范,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温胆汤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雷丹,洪滔,伍庆华,罗小泉,陈来,刘志勇[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生姜药用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作用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姜重要的功能物质成分、发挥作用点、有关生物过程的信号通路和疾病信息等各方面的联系,并揭示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数据库中获得生姜的化学功能成分,并把其中活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 %和药物相似类药性(DL)≥0.18作为筛分条件,获得生姜的主要活性功能成分和疾病相关作用靶点信息。通过UniProt数据库提取作用靶点的基因名称,并用CTD网络在线分析平台得到与疾病作用点和信号路径。在此基础上用Cytoscape 3.7.2构建"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靶点""PPI靶点互作"和"功能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分析该网络图,探讨生姜的多重药理作用机制。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了姜8个主要活性功能成分,涉及PTGS2、TP53、HSP90AA1、ERS1、PGR等74个靶点,通过调节乙型肝炎、癌症通路、Ca+信号通路、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其中肿瘤、免疫相关的占绝大部分。结论:生姜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协调作用发挥潜在的治疗疾病作用,其中在肿瘤疾病治疗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贺梦媛,丛竹凤,王升光,张兵,高鹏,康怀兴[5](2022)在《真武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具有强心、利尿、抗炎、改善肾功能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总结了近年来真武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五原则"对真武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去甲乌药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次乌头碱、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白术内酯Ι、白术内酯Ⅲ、茯苓素、6-姜酚、β-谷甾醇、(+)-儿茶素可作为真武汤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成分作为指标,以期为真武汤的后续研究提供质量控制参考。

李泽涵[6](2021)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研究,观察协定方升阳益胃汤与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对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差异性,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方法:本课题选取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冯五金教授门诊且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104例,严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升阳益胃汤,配伍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白芍9g、黄连3g、柴胡12g、半夏10g、泽泻12g、云苓15g、防风9g、羌活9g、独活9g、陈皮15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10g,剂型为免煎颗粒。对照组给予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服药方法:治疗组免煎颗粒,日一剂,开水冲400ml,分别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00ml。对照组香砂养胃颗粒(规格为5g/袋),一次1袋,一日2次,于早晚饭后半小时开水冲服。两组均服药4周,服药前后需对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对各单项症状以及证候积分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并及时对其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评估,以期对本次试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有效率为87.5%,香砂养胃颗粒组有效率为70.8%,统计分析得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升阳益胃汤在治疗脾虚湿阻型PDS方面效果更优。(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t检验):服药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价值;服药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证候方面,升阳益胃汤优于香砂养胃颗粒。服药前后各组组内比较,P<0.01,提示两组药物均能起到改善脾虚湿阻型PDS中医证候的作用。(3)中医单项症状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在疲乏无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方面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5),在胃脘痞闷或胀痛方面明显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1),而在大便稀溏、嗳气呃逆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复发率比较(确切概率法):升阳益胃汤组的复发率为7.69%,香砂养胃颗粒的复发率为38.46%,且P<0.05,提示升阳益胃汤的远期疗效优于香砂养胃颗粒。(5)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药物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PDS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香砂养胃颗粒,而且用药安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张丽英[7](2021)在《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通督灸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为通督灸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依据,为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6例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脱落4例后,最终纳入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灸治疗,每次80分钟左右,每三天一次(每周两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一片,每天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TNSS评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流涕、鼻痒症状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喷嚏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NNSS评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RQLQ评分: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gE水平: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血清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降低血清IgE水平。2.通督灸组在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鼻-结膜炎生活质量及降低血清IgE水平方面明显更优,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但对于喷嚏症状改善两种治疗方式未见明显差异。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IgE水平有关。

孙少谦[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张福利教授治疗GERD的病历,分析并探讨其选方特点及药物组成,总结张福利教授基于温病与圆运动理论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GERD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张福利教授诊治,符合GERD纳入标准的病历。整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首诊中药处方,处方药物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药房。共整理有效病历126例。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版块,提取出本次研究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获取症状、证候、中药用药频次、中药分类、四气五味,所属归经的数据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基于熵层次聚类得出药物间的相关系数、核心药物组合、新方分析等结果。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12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9岁,占81.74%。2.用药分析:张福利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126例处方共涉及8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2277次,其中高频药与中频药共有26味,高频药物为生姜、甘草、麦冬、茯神、桑寄生、半夏、地黄、白术、白芍、黄芩、牡蛎、牡丹皮、当归。药物主要功效有补虚类、解表类、清热类三类。药物四气统计中前三位分别是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五味统计中使用量最大的前三位是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药物归经统计中,归脾经药物数量最多。经关联规则提取出两组药物组合:组合1:生姜、麦冬、桑寄生;组合2:半夏、茯神、甘草。经过聚类分析得到6组常用方剂分别为:方剂1:生姜,白芍,桑寄生,半夏,茯神,甘草,麦冬,黄芩;方剂2:生姜,茯神,甘草,白术,地黄,麦冬,桑寄生,葛根;方剂3半夏,生姜,茯神,甘草,麦冬,桑寄生,地黄,牡蛎;方剂4:半夏,生姜,麦冬,茯神,白芍,甘草,桑寄生,白术;方剂5:生姜,麦冬,砂仁,甘草,肉苁蓉,地黄,淡竹叶,茯神;方剂6:生姜,甘草,麦冬,白芍,茯神,半夏,黄芩,牡丹皮。结论:1.生姜、甘草、麦冬、茯神、桑寄生、半夏等药物是张福利教授最常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补虚类、解表类类药物是最常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种类,寒性药、温性药在所有药物中最为常见。五味统计中使用量最大的是苦味药,药物归经统计中,归属脾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2.张福利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疗法基于温病理法与圆运动理论的结合,以扶脾为核心思想,重在对升降平衡的把控,兼以沟通卫气营血内外之气机。

郭锦晨[9](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田立华[10](2021)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脾胃病多虚、多滞,基于“脾升胃降”理论,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CNAG脾虚气滞证,研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入组患者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科门诊,且均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7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使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结束后,通过症状积分统计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性。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结果:观察过程中,两组各有3例患者脱落,所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完成试验33例。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91%;其中痊愈5例,占15.15%;显效17例,占51.52%;有效8例,占24.24%;无效3例,占9.1%。对照组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4.84%,其中痊愈2例,占6.1%;显效10例,占30.33%;有效16例,占48.48%;无效5例,占15.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更佳。结论:运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与枳术宽中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二者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本病疗效更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二、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姜的炮制沿革及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姜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2 姜的现代炮制方法概述
3 姜及其炮制品的现代研究
    3.1 炮制工艺
    3.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炮制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2.2 炮制对姜辣素类成分的影响
        3.2.3 炮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
    3.3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
        3.3.1 生姜
        3.3.2 干姜
        3.3.3 炮姜
        3.3.4 姜炭
        3.3.5 姜汁
        3.3.6 煨姜
4 讨论

(2)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姜的炮制历史沿革
2 生姜的性味功效历史沿革
3 生姜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3.1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3.2 常见药对配伍
        3.2.1 生姜-半夏
        3.2.2 生姜-橘皮
        3.2.3 生姜-吴茱萸
        3.2.4 生姜-地黄
4 生姜的用法
5 生姜的现代药理作用
    5.1 抗炎镇痛
    5.2 止呕
    5.3 抗癌
    5.4 抗氧化
    5.5 调节免疫
    5.6 抗凝血
    5.7 调节糖、脂代谢
    5.8 其他药理作用
6 讨论

(3)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
2 炮制工艺
    2.1 半夏
    2.2 竹茹
    2.3 枳实
    2.4 陈皮
    2.5 生姜
    2.6 甘草
3 化学成分
    3.1 半夏
    3.2 竹茹
    3.3 枳实
    3.4 陈皮
    3.5 生姜
    3.6 甘草
4 药理作用
    4.1 降脂作用
    4.2 抗炎作用
    4.3 降糖作用
    4.4 抗抑郁作用
    4.5 其他药理作用
5 质量控制
6 总结与展望

(5)真武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强心作用
    2.2 利尿作用
    2.3 改善肾功能
3 临床应用
    3.1 心血管系统疾病
    3.2 肾脏疾病
4 Q-marker 预测分析
    4.1 基于质量传递与溯源的真武汤 Q-marker 预测分析
    4.2 基于成分特有性的真武汤Q-marker 预测分析
        4.2.1 附子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4.2.2 茯苓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4.2.3 白术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4.2.4 生姜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4.2.5 白芍成分的特有性分析
    4.3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真武汤Q-marker 预测分析
        4.3.1 强心作用
        4.3.2 利尿作用
        4.3.3 保护肾功能
        4.3.4 其他
    4.4 基于复方配伍环境的真武汤 Q-marker 的预测分析
    4.5 基于成分可测性的真武汤 Q-marker 预测分析
5 结语

(6)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脾虚湿阻型PDS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B: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综述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病历记录表
    附表D 鼻症状总分表 TNSS(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附表E 鼻炎伴随症状评价表 TNNSS(Total non nasal symptom score)
    附表F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
    附表G 操作示意图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格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1.2 现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研究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其他中医疗法
    2 GER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GERD的发病机制
        2.2 GERD的治疗
    3. 数据挖掘方法在研究GERD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的选取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规范与录入
        2.2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信息结果
        1.1 性别统计结果
        1.2 年龄统计结果
    2. 药物分析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布
        2.2 药物分类分析统计结果
        2.3 药物的四气五味统计
        2.4 药物归经统计
        2.5 药物组合分析
        2.6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展示
讨论
    1. 数据挖掘方法在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2. 一般资料分析
    3. 药物分析
        3.1. 药物的四气分析
        3.2 药物的五味分析
        3.3 药物的归经分析
        3.4 药物频次分析
    4.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4.1 生姜、麦冬、桑寄生
        4.2 半夏、茯神、甘草
    5. 药物组方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9)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1 邓铁涛
        2.2 路志正
        2.3 颜德馨
        2.4 颜正华
        2.5 方和谦
        2.6 李振华
        2.7 刘志明
        2.8 段富津
        2.9 张学文
        2.10 李士懋
        2.11 熊继柏
        2.12 王乐匋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1.1 汪机
        1.2 孙一奎
        1.3 余淙
        1.4 叶桂
        1.5 汪文绮
        1.6 程国彭
        1.7 程文囿
        1.8 方肇权
        1.9 程有功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2.1 病因病机方面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2.3 辨证治疗方面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规范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频次、频率
        3.2 中药类别
        3.3 中药性味归经
        3.4 证素频次、频率
        3.5 中药关联规则
        3.6 中药复杂网络
        3.7 中药系统聚类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2.3 症状因子分析
        2.4 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1.8 PPI网络聚类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1.10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9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3 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2 观察指标
    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对象
    6 治疗方案
    7 研究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结果分析与探讨
    2 选题背景
    3 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4 导师的学术思想
    5 组方治疗本病的思路探讨
    6 组方分析
    7 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 病案举隅
    9 目前存在的问题
    10 中医治疗本病的体会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医症状评分表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姜的炮制沿革及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J]. 李星,敖明月,罗婷,范顺明,张春玲,余凌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王欢欢,孔巧丽,郭琴,王颖,冯梅,柏冬.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10)
  • [3]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J]. 杨思雨,詹梁,袁满,张红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7)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生姜药用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作用机制分析[J]. 雷丹,洪滔,伍庆华,罗小泉,陈来,刘志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5]真武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贺梦媛,丛竹凤,王升光,张兵,高鹏,康怀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02)
  • [6]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李泽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D]. 张丽英.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孙少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D]. 田立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